童趣教案范例6篇

童趣教案

童趣教案范文1

关键词:童话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 具体应用

【分类号】G623.2

一、前言

童话故事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应用童话故事并提高童话故事的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童话故事的重要性以及童话故事的特点,应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应用童话故事,不但使童话故事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使童话故事成为满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的重要措施。我们应当加强对童话故事的作用及应用情况的分析和探讨,掌握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合理选择童话故事的类型和内容

1、对童话故事进行筛选,选择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童话故事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十分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童话故事都适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应用,为了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应当对童话故事进行有效的筛选,其中筛选依据应当为与小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童话故事,并且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和象征作用的童话故事为主。只有做好童话故事的筛选,才能够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达到提高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效果的目的。

2、注重童话故事对小学生的启发作用

由于童话故事是小学生能够接受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选择了相对应的童话故事之后,就应当对童话故事的作用有所了解和掌握,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发挥童话故事的促进作用,使童话故事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关键,并达到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启发学生思路的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3、做到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选择对应的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童话故事选择的针对性,应当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做好童话故事的选择,发挥童话故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保证童话故事能够有效的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避免童话故事选择造成小学语文教学秩序的混乱,无法发挥童话故事的积极作用。

三、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根据童话故事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

1、童话故事选定之后,应制定与童话故事对应的教学方案

童话故事的选定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丰富和补充,选定的童话故事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根据童话故事发生一定的变化,提高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教学方案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施效果,使教学方案能够做到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并围绕童话故事进行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

2、在教学方案中利用童话故事引入教学内容

选定了童话故事之后,应当在教学方案中引入童话故事的内容,并形成以童话故事为主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能够以童话故事为核心起到优化教学方案和提高教学方案实施效果的目的,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教学方案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保证童话故事成为推动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作用,使童话故事能够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提高。

3、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从小学语文来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语文学习中有良好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童话故事的应用是关键,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看,童话故事的应用不但增加了语文教学内容,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小学语文产生了良好的期望,并在学习兴趣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注重与教学大纲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

1、童故事的应用要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适应

虽然童话故事的作用相对突出,并且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应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结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和框架下进行,童话故事的选择和应用只有满足这一要求,才能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2、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基于对童话故事的了解以及童话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经验,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其针对性,做到根据小学语文现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择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融合,达到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相统一,避免童话故事的应用给现有的教学语文教学秩序带来较大的影响,使童话故事的应用能够与县有的教学基础相结合。

3、童话故事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与此同时,考虑到童话故事的作用以及童话故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影像,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中,应当提高童话故事的代表性,使童话故事能够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以及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代表,使童话故事能够形成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推动,便于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应用童话故事,使童话故事能够成为现有教学内容的有力补充,并且形成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有力促进,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为此,应当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童话内容。并做到根据童话故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还应当确保童话故事的应用与现有的教学大纲融合在一起,提高童话故事的应用效果,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支持。

参考文献:

[1] 龙小龙;;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3年06期

童趣教案范文2

一、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中班的幼儿正是处在对数学的敏感期,他们对数字、数量、空间感等充满好奇,因而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敏感期,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与活动,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我们在对儿童数学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进行统一融合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让儿童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从学习中感知、体验、积累数学知识与经验。在数学教学上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时候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有兴趣的游戏,有效地使儿童积极快乐地投入到教学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有个人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集体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有“好玩的牌”,(1)教师帮幼儿准备牌,正面写上6~10任意一个数,背面画有图案,其个数小于正面的数字。(2)厚纸剪成的扑克图案若干,玩法为:轮流抽牌;轮流取与自己牌上相同的图案,每次只可取一个图案;摆对者可收进牌,并再取一张牌,直至桌上的牌取完为止;最后谁手中的牌最多为胜者。

二、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的环境,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我们必须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创设自由、积极、主动的环境。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法应该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合适的环境”。

我们在游戏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数学区,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利用各个环节开展数学活动,同时将其他学科领域有意识的与数学活动相结合,并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

三、有计划地投放材料,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材料本身有暗示性,在激发儿童操作兴趣与主动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大量使用教学材料,材料分两类,一类是我们与儿童共同收集的内含数学功能的玩具与日常生活用品,另一类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在使用学具和玩具时,考虑学具要有趣味性、美观性,同时考虑如何通过学具和玩具调动幼儿思维积极性,如:瓶宝宝找帽子、扣纽扣、雪人排队、毛毛虫等材料,都是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制作的。

在投放材料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度和适量,做到三个结合:序列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多样性与多功能性相结合;滚动性与随机性相结合。序列性要求材料的内容必须由浅到深,方法由简到繁,操作的时间由短到长,层次性就是围绕同一教育内容,投放多种层次的材料,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材料既可适应幼儿学习中的一般特征,又可顾及个别特征,使幼儿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

四、教师正确指导,能够使儿童的学习具有主动性

在非正式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儿童的活动进行观察。年龄越小他们对学具与玩具会反复摆弄,但是不一定能很快去感知隐藏着的数学知识,中班幼儿也是这样,他们也需要时间经过反复多次摆弄才能从中积累经验,才会体验到其中内含的数学知识。在非正式数学教学中教师用“最少干预、最多观察、最大耐心”指导儿童活动,在了解儿童学习过程基础上进行点拨,促进概念形成,激发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童趣教案范文3

1不利于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对于儿童的消费观念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现代家庭中一般都是以孩子为重心,凡事都以小孩为重,在儿童服装方面也愿意、舍得花钱。目前,童装制造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提高自己的服装销售量,在童装图案设计方面不仅仅会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更多的会注重成年人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儿童很容易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外貌以及服饰上,常常会在自己的穿着上明确自身的心理定位,久而久之,很多儿童难免会产生追求物质享受、爱攀比、爱慕虚荣的“孔雀心态”。美国著名的一位心理学家——乔治亚•维特金曾经这样说过,“童星成人化行为以及装扮很容易导致同龄儿童形成模仿风潮。”沈永年教授(著名的儿童性早熟研究专家)也曾经表示如果儿童过早的接触成人环境,极易导致性早熟。目前,在童装中设计蕾丝、豹纹等一些成人化图案很容易使儿童迷恋上成人世界中的那些性感,这样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童装图案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发展规律,尽可能设计一些充满童趣的图案,千万不能盲目地追求成人化,一味地遵循成人化流行浪潮。当然,童装图案成人化也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设计风格上应该尽可能走大方、简约路线,最大限度地满足高品位消费者的多样化要求。在吸收成人化流行元素的过程中,童装图案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儿童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家长也不能以成人认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强加在儿童的身上,一定要认识到奢侈的物质只会让儿童得到暂时的开心。

2对于童装图案装饰设计的几点建议

2.1童装图案设计应该注意突出审美特征图案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一些具体、生动、形象事物的美。但是和成人的审美情绪以及审美方式相比,儿童由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匮乏,仍然处于一种简单的平面式具体形象思考模式阶段,通常会采用一种天然整合的方式把握周围世界。儿童识别文字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对于色彩以及图案比较敏感,如果在服饰上设计一些有趣的图案以及亮丽的色彩,相信儿童对服装的兴趣会非常浓厚,因此在设计儿童服装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设计一些图案、扣子、口袋等能够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儿童都是采取集体活动,和儿童交流过程中采用图形语言传递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传播童装品牌,提高童装品牌的知名度。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童装具备较好的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对于儿童的学习活动、游戏、情绪以及认知等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童装上设计的卡通形象以及动物形象,或者也可以加入数字元素、字母元素等,这些图案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激发想象力,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开发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智力。因此,童装设计过程中应该精心选择设计图案,尽可能使图案能够启迪、开发儿童的思维以及智力。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服装中应该更多的加入一些儿童比较容易接受的认知元素,这样可以有机结合服饰的生活实用性以及认知教育性。

2.2童装图案装饰设计应该突出智力启迪教育功能在童装设计中,装饰图案设计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装饰图案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童装的审美价值,使儿童深刻体会到艺术美,另一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审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根据相关的实践研究报道表明,正常人经过各种器官获取的信息量中,由眼睛获取的信息量超过了95%,由此可见,人的眼睛是人们获取外部信息的一个重要感觉器官。因此,对于每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而言,视觉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人的审美带有强烈的逻辑性、条理性,但是儿童审美是随意的。儿童喜欢幻想,在不同的感觉、不同心情或者注意力不同的情况下,儿童的服装审美也是随之改变的。可能有的儿童今天比较喜欢这款服装,在明天可能也就不会喜欢了。因此,童装图案设计应该偏向于健康、积极、阳光向上那些类型的,正确的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消费意识。比如,《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电视台一些热播动画片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言行举止,备受小朋友的喜爱。在童装图案设计中就可以多设计一些熊、光头强、喜羊羊等动画片中的图案。卡通图案往往都是夸张变形的,特征表现非常鲜明、典型,而且感情丰富,具有很好的叙事、传情效果,往往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儿童地兴趣。童装图案设计应该在确保其基本功能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儿童的天性,加强培养、训练儿童的视觉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

童趣教案范文4

关键词: 区域活动 区域材料 选择与设计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辅助活动,建构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儿童与材料的互动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提供机会。近些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为主的教学新思潮,区域活动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如果我们静下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材料的操作活动是低效的,审视区域活动现状,材料设计普遍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材料选择游离儿童发展目标,一味追求区域的“华丽”与“丰富”,以至于“堆积化”;其次,材料设计与儿童发展目标错位,区域内容脱离本班儿童发展水平,以至于“摆设化”;最后,材料设计要实现的目标只限于以单次活动为单位的细小单元,导致区域材料“碎片化”。

反思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设计区域材料时,忽视对儿童发展目标的敬畏与尊重,对区域目标的漠视与偏解。合理的区域材料设计必须以儿童发展目标的把握为基础,同时必须忠实于区域目标。因此,我们要摒弃陈旧的“材料观”,对目标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认识,建立正确的“材料观”,为区域活动设计找准方向。同时,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材料,始终顺应儿童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规律,尝试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进行区域材料设计。

一、基于目标需要,改编或组合现有的材料

儿童在区域中的操作是动态变化的,儿童动作技能的成熟、认知水平的提升及游戏兴趣的转移,都可能使儿童对原先的区域材料失去操作兴趣,一成不变的区域材料,势必难以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因此,经过实践,我们基于儿童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区域材料进行改编与二次组合,得出多种延续材料价值的二次制作方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促进儿童发展。

1.适当增加,添难度——顺应儿童学习目标改编材料。

不同年龄段的区域活动能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和体验,提高儿童的各种能力。教师缺乏的正是在两个年龄跨度的空当里对过时旧材料“何去何从”的问题考虑。如果全盘丢弃,就很容易误入区域材料“年年做、年年换”的老模式;如果直接挪用,又会出现材料破旧、玩法不合适等新矛盾。因此,我们通过删减、增添等方法,改变材料的外形及游戏方法,从而使原本没有价值的材料得到延续使用,焕发新的生命力。

例:小班“曲奇饼”改编为中班“数字饼干”

小班的角色区,让孩子在美食区制作“曲奇饼”,我们在“曲奇饼”上增贴了“1——10”的数字,改成了中班第一学期的数学区材料——排序。儿童根据曲奇饼上的数字,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简单而轻松的改变,大大节约了资源,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显得特别地好奇和新奇。“旧物”换上了“新颜”,遗留的材料成了孩子的新玩具。

2.适当删减,改重心——顺应儿童技能目标改编材料。

儿童是在操作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其技能会随之提高。当原有的材料无法满足儿童发展需要,不能促进儿童技能进一步提升时,只简单地在某些区域中投入较多数量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就要教师学会分析儿童现有的技能目标,依据目标改编现有材料。因此,除了适当增加,我们还要学会适当删减,使现有材料能顺应儿童技能发展的目标。如大班幼儿用完的材料,不能随着大班孩子的毕业而丢弃,而要进行改编,使之有效地沿用到小班。

例如:大班“夹弹珠”改编为小班“弹珠迷宫”

大班区域活动“夹弹珠”,人手一份弹珠,以足够的数量保证游戏的充分进行。大班毕业后,这些完好的弹珠可以用做什么呢?很多教师怕小班孩子误食不敢选用此种材料而直接封存了。其实,教师面对新接手的小班儿童,可以依据其年龄特征做适当的删减。显然,弹珠形状小、圆滑、容易滚落等的特点,不适合大量出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而弹珠随意滚动的现象却能很好地引发小班儿童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吸管、纸盒等辅助材料制作一个简易迷宫,将弹珠放置其中,并放入卡通人偶增强趣味性,让孩子通过摇晃纸盒促使盒内弹珠自然滚动,完成迷宫游戏。这种数量上的改变改变了区域的目标重心,由原来的“夹”转变为现在的“滚”。不但操作方法简单,内容有趣,更发挥了弹珠这一材料本身的特性——滚动,激发了儿童操作和探索的浓厚兴趣。

3.利用教具,进区域——顺应儿童情感目标改编材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为孩子设计、制作一系列教具,如语言活动中的小动物图卡、数学活动中的数字卡、点数卡、图形卡、分类操作图,等等。这些学具具有美观、牢固、数量充足的特点。然而,有时随着一个教学活动的结束,教师就会把学具放在一边,不再理会,无意间草草结束了对学具的使用几率。又或者有意识地保存下来,以备其他教学活动所需,但会碰到因为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而无法合理使用,只一味堆积却不知道该怎样利用它的情况。其实,这些教学学具可以经过稍加设计,就能成为非常实用的区域材料。

例:“图卡型”教具走进数学区

在计算活动《小青蛙排队》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小青蛙图卡,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操作。但活动之后,一只只小青蛙应被放在一边吗?当然不是,我们把其制作成了“青蛙找家”的区域材料,让孩子根据点数装同等数量的小青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效果也非常好,这些小巧的学具小青蛙也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学具举不胜举,如果教师能从收集、保存的意识上进一步思考学具的创意使用方法并投入到区域活动当中,那么学具就拥有了第二次生命。随着创意的不断改变和提升,这些制作精美、牢固的学具不仅省去了教师再次制作的繁重工作,还能给教师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围绕目标,共建共享区域的材料

材料的制作环节是教师最为辛苦的阶段,教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制作材料上,如何能减轻教师制作的负担,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教育价值呢?经过实践,我们得出材料的制作其实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师应充分挖掘身边资源,将教师、家长、儿童纳入制作的行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共同参与。

1.“师生共建”式,让儿童成为材料的主人。

“师生共建”式,即教师根据设计好的区域方案制作出一个样板,让幼儿进行制作。或者,教师先制作一半,留下一半让孩子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制作时间,还能让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区域材料的内容和玩法,这样的模式适合应用于低年龄儿童。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孩子对材料有更全面的认知,同时激发操作的兴趣,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亲子共建”式,让家长成为材料的后援。

“亲子共建”式,即教师设计出符合儿童发展的区域方案后,将方案发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到区域材料的制作过程中。比如爸爸找材料,妈妈缝制,宝宝粘贴等,这样的制作不仅使儿童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增加了亲子情谊,同时培养了儿童合作意识及责任感。也可以将现有材料的名称、种类推荐给家长,征集家长的制作方案,最终选取符合儿童发展目标的区域设计方案的实施。这样的方式,不仅大大挖掘了家庭资源,更使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了强大的后援,更能符合与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

3.“生生共建”式,让儿童享有改造材料的权力。

“生生共建”式,即遵循“儿童可以教儿童”的理念,每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在班级里,儿童之间的共同制作能互补互进,促进儿童的发展。如教师收集好合适的材料,鼓励儿童分小组进行制作活动,由几个孩子各负其责,做一次漂亮的配合,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与不同的人合作。在这样的生生互动中,每个儿童拥有改造材料的权利,获得不同的发展;这也为教师提供了大量信息,从儿童设计的材料中分析出儿童的兴趣、需求及困难,这些信息非常有利于教师进行下一次区域材料设计的改进,从而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使区域材料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作用。

4.“班班共建”式,让教师享有智慧共享的机会。

“班班共建”式,即班级与班级之间打破界限,在材料、设计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互动式交流,从而大大改善教师设计理念及制作能力,通过共享交流的方式督促与检验教师是否基于儿童发展目标设计区域材料,以提升区域活动材料教育儿童的价值。

教师区域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往往种类繁多、数量不等,很多时候自己班级收集到的材料不能为自己班级的儿童所用,而闲置在角落,其他班级的材料或许恰恰是适合本班区域材料的设计。因此,我们要打破班级界限,实现班班共同制作。首先,每班设计自己的“材料海报”,将自己班级不需要的“闲置材料”及十分急需的“紧缺材料”公示在海报上,表明需要的数量、大小规格及质地等详细信息,另外将自己的设计方案标注在海报上。其次,利用每周五的大教研活动,进行“材料搜寻集会”,教师之间进行材料互换、对调或收取,并进行材料设计方案的交流,在讨论中就能十分清晰地看到材料设计是否基于儿童的发展目标,从而对区域活动起到督促和评价的功能。这一策略大大缓解了教师的设计难题,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不同的共建策略下,各方资源得到共享,教师可以收集到来自不同人群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地做出设计方案的调整,从而使设计制作的区域材料更加符合儿童发展的需求,有效改善材料的“搁浅”和“浪费”现象。同时,身边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使教师的材料设计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大大减轻了教师制作的时间和负担,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材料适应性的思考当中,使材料更好地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三、促进学习,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特征和心理品质的特殊性,表现出的兴趣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区域材料除了对现有材料的改编与组合,以及多种方式共建之外,教师必须基于儿童发展目标,以促进儿童学习为目的,创新设计区域材料。

1.以创新设计引起儿童学习。

创新的区域材料必须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教师在分析、了解儿童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还需从外形的生动形象、功能的灵活多变、操作方法的多样化几方面进行材料设计,做孩子喜欢的材料。

例:托班孩子的自理玩具

托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用小匙进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生活自理还需成人帮助。孩子的这些特征隐含着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也是教师设计材料的绝佳契机。教师如果针对孩子的需要设计能促进儿童独立、自理等方面的区域材料,既能符合儿童生理发展的需求,又贴近儿童的心理需求,从而受到孩子的欢迎。只要孩子喜欢了,区域材料的价值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2.以创新设计维持儿童学习。

区域游戏中的各种方法蕴藏着教师的智慧,犹如催化剂一般赋予材料无穷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在区域中寻找材料的闪光点,改进方法,提高儿童游戏的兴趣,维持儿童积极的学习兴趣。

例:“创新玩沙区”让儿童其乐无穷

科学区“玩沙子”,让孩子运用工具进行自由的舀沙子游戏。起初孩子对沙子在被舀起和倒下的动作下产生流动的现象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兴趣。究其原因,是因为方法太单一了。除了“舀”的动作没有其他玩法。如果我们就这一组材料改进另一种方法——利用废旧纸箱在沙子安装一个大型“沙漏”装置,结果就截然不同了。孩子们首先被大沙漏的外形吸引住了,紧接着在“舀、倒、装、看、比”等多重方法下找到更多的乐趣。当然这样的方法还可以随着儿童探索程度的提升继续改进,如健康区“制作沙锤”、美工区“漂亮沙画”,等等。在不断改进的方法下,孩子们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新的玩法,这样区域游戏就能保持“常玩常新”的特征,使原有的“冷门”材料逐渐变成“热门”材料。

3.以创新设计促进儿童学习。

每个区域活动都有对应的区域目标,在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不同的区域目标就是教师创新的新方向,如指向科学、语言、音乐、健康等教育领域,就要能设计出对应的区域活动。如“快乐的手偶”是教师利用废旧手套设计而成的语言区域材料,通过儿童对不同角色的扮演和讲述,提高儿童讲述的兴趣,创设儿童语言表达及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的学习,实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又如“欢喜大竹龙”是教师利用竹筒设计而成的健康区域材料,儿童可以手握竹棒进行走、跑游戏,既锻炼运动能力,又在游戏中培养儿童合作能力,促进儿童多元发展。

我们始终以儿童发展为目标,以科学的“材料观”、“资源观”审视区域材料,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适时适宜地对材料进行设计和调整,如同“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儿童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若华.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方式与儿童行为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05-01.

[2]杨珊珊.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结构游戏材料配备与使用的评价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

童趣教案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是保证游戏进行的重要策略,更是教师为幼儿提供支架的重要措施,采取科学的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1 游戏准备指导策略

1.1 观察、记录、分析与改进

当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可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儿童游戏的现实情况,了解儿童的游戏水平和特点,为下次制定相应的游戏目标、选择和设计游戏方案提供依据。观察和记录应包括:儿童对游戏环境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儿童的个性特征、儿童的气质特征、儿童的兴趣爱好、儿童的动作发展情况、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的语言表达情况、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游戏愿望与偏好、儿童游戏的持久性等,不同的游戏可选择不同的观察和记录的要点,这一过程是“观察记录分析改进再观察再记录再分析再改进”循环往复的过程。

1.2 提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必须具有吸引儿童注意和引起儿童游戏愿望的特点。这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游戏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变性等特征,这与游戏材料的造型、色彩、功能等有关。第二,对游戏材料的想像,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儿童能否突破常规思维,打破游戏材料的固定功能,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游戏材料。所以,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既注意投放不同类型的游戏材料,还必须经常更新,确保游戏材料对儿童具有吸引力。

1.3 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

游戏场景是否生动、逼真、安全、整洁、有趣,是影响儿童能否产生游戏愿望、游戏愿望强烈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游戏活动需要不同的游戏场景,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与游戏方案紧密相关,如场地大小、采光、地面、格局、材料的摆放及与主题是否相关,是否具有渲染作用,是否能支持游戏活动的进行等,都与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密切相关。游戏场景的选择和创设一方面可拓展活动室、寝室、走廊、过道的空间,还可与其他班级联合,相互借鉴、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这既扩展了游戏空间、节约了游戏材料,更拓展了儿童的交往,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结合地方文化环境,如:地方民俗文化馆、风景区、草地、广场、院子、果园、菜地等,场地开阔,空气清新,情景真实等。

1.4 游戏方案的选用与设计

游戏方案的制定或选用是否能吸引儿童游戏,符合儿童发展的需要。儿童喜爱刺激、冒险、有趣的活动,勇于探索,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尝试不同的游戏体验等。所以:第一,游戏方案应具有起伏跌宕的发展线索,其规则、形式的简繁都应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应。第二,游戏方案应具有一定的情节,这能渲染儿童的游戏情绪,使儿童融入游戏情境之中,达到忘我之境。第三,游戏方案应给予儿童创造力发挥的空间,提供在游戏活动中儿童情境转换、以物代物、以物代人、以人代物、以人代人等象征的发展,以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等都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途径。第四,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的相互整合。第五,游戏方案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合作的结果,游戏目标也必须根据游戏活动的发展态势而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儿童的实际相结合。

1.5 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

游戏是社会的一种反映,游戏活动的展开与进行有赖于相关的经验,在进行游戏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了解儿童是否具备与游戏方案相关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经验、社会性经验、动作技能经验等,需要儿童具有相关的知识、动作技能、社会化体验、身体素质等相应的条件,如同不了解鼓楼建筑无法进行“上梁”游戏,而一些智力游戏,如“三三棋”、扳炮、跳房子等也应具备一些简易的动作技能经验和身体素质,以及进一步顺利实现游戏主题的升华,逐步走向复杂多变,难度较大的游戏活动。

2 游戏组织指导策略

2.1 明确游戏活动的注意事项

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规则和要求,游戏安全是所有游戏最重要和首要的一点,特点是对与沙、石、水、身体运动等相关的游戏活动,更是必须在游戏活动之初强调其注意事项,这当然并不能彻底解除游戏的安全威胁,教师仍然必须时刻注意儿童的行为和安全,当出现危及安全的问题时,教师必须迅速提醒和制止儿童,这既可以尽量避免安全问题的出现,也能逐步养成儿童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

2.2 重视热身游戏

热身游戏是指在主体游戏进行前的小游戏,其时间简短、内容精练、形式活泼。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热身游戏,热身游戏是根据主体游戏的需要而设的。比如:主体游戏中有难度较大的部分,而目前大部分儿童的水平尝不足以胜任,有必要在进行主体游戏之前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演示;或主体游戏为运动型游戏,为了避免儿童身体肌肉、骨骼等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教师也可进行热身游戏,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关节、舒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等。

2.3 加强游戏的情景化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儿童常常会出现游戏情绪反复,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注意力分散,进行其他活动等现象,当然,儿童是否游戏、进行什么游戏是有自的,但如果是因为游戏活动本身不具备持续进行的条件,一则可终止游戏活动,以其他活动代替,另则需要教师加强游戏的情景化,使儿童身临其境,这样可使游戏活动起死回生,教师进行指导时在表情、语言、动作姿态等方面须表现出强烈的情景化色彩,既夸张又逼真,如:“唉呀呀,火车嘟嘟开来了,我还没有买票呀?怎么办,火车只停5分钟,售票窗口在哪儿?有没有工作人员带我去买票啊?”教师在呼喊求助后,游戏活动进入紧张的带路、售票、搭车等环节。这充分说明游戏需要加上想像的翅膀,干巴巴的游戏只能使游戏活动走入死胡同。

2.4 利用介入方式进行指导

教师是儿童游戏的旁观者,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需要教师给予提点,教师对游戏活动的指导应适时适度,不可枉加指导,必须在充分了解儿童游戏行为、游戏活动需要和发展现状的情况下介入游戏进行指导,可根据需要选择平行介入、交叉介入和垂直介入等方式,平行介入是指教师通过与儿童一起玩游戏,拓展内容、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等来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交叉介入指教师以某一新的游戏角色介入游戏,活跃情节、增设疑难、挖掘新的发展动向等给游戏活动带来新的生机;垂直介入指当儿童出现一些危险的行为时,教师必须以现实身份迅速采取强制手段使儿童停止危险行为,以免对自己和其他人造成伤害。这三种方式综合运用暗示、榜样、角色担当、语言渲染、外部调控等对游戏活动进行必须而及时的指导,维护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

童趣教案范文6

一、必须掌握基本的儿童英语教学理论

英语特点是授课少,没有语言环境。学生年龄智力层次不同、家长要求高,因此,教师要从多角度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觉得英语并不难学。相反,很容易、很有趣是第一堂课的目的。那么,教师怎样调动和培养孩子对学英语的兴趣呢?我们必须充分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儿童的身心特点。

1.脑的发育。

儿童脑的发育状况会直接影响智力水平。儿童的学习和活动中形象的内容居多,因而大脑中支配形象思维的右半球利用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图片、动作有助于开发他们右脑,同时,他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

儿童的大脑中有四个机能区,分别为枕叶、颞叶、顶叶和额叶。10岁左右的儿童前三个机能区已发展完善。由于这些机能区控制视觉,因此听觉和感觉都能灵敏地接受各种信息。儿童在兴奋时会在大脑皮层栩应区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活动反映更清晰。但儿童兴奋时间稍长易出现保护性仰制。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就十分重要。

2.注意。

注意包括无意和有意注意。儿童的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它能使他们学得快乐、主动。教师可将教材、板书设计得生动有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

儿童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比较短。7岁孩子可集中注意10到15分钟,10岁左右的孩子在组织较好的课堂上能保持注意20分钟以上。一般新颖、需他们动手的注意对象能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注意。教师应利用这一点多设计让他们活动的游戏并变换不同的教具。

儿童注意范围小。教师要多指导他们注意到所教内容,如手指单词或句子带读。

儿童注意转换较慢。教师在进入下个教学步骤时应给孩子转移注意的角度,如:“我们再读两遍单词就开始玩游戏。”儿童注意分配能力较弱,教师不应让学生同时注意两件或以上的事情,但教师要学生利用吃饭时间听配乐英语磁带以制造英语环境,不需要他们特别注意,是完全可以的。

3.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儿童的无意识记占重要地位。他们不会主动记忆所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增强儿童记忆,如利用运动记忆。儿童的记忆方法以机械识记为主,同时对形象内容记忆效果较好。

4.兴趣(直接―间接)。

儿童如果觉得某种活动好玩就感兴趣,这是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间接兴趣虽没有直接兴趣对孩子推动大,但仍可以利用,如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产生直接兴趣主动参与,也可利用有趣的星星、图饰作为奖励刺激儿童的间接兴趣。

5.孩子自我意识不完善,不能客观、公正、全面评价自己。

教师应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使他们积累成功感,这对他们今后的自我评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能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6.按儿童心理层次高低排列。

儿童有五好:好表扬、好胜、好玩、好动、好奇,一般符合“五好”的教学方法都容易被儿童接受。

二、必须掌握小星星的基本教学体系

1.表演式朗诵教学法。

即利用童话剧本为教材,教师将表演贯穿课堂,学生在通话情景中以表演式朗诵的方式完成学习。其特点如下。

(1)能较好解决学习中模仿枯燥的问题。

(2)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兴趣大,学习热情持久。

(3)使用动作表演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减少教师使用汉语次数,让孩子用英语思考。

(4)学生掌握大量语言素材,产生良好语感。

2.课堂组织体系。

(1)教师利用课堂上学生得分多少来控制学生纪律。一旦有进步应将分数加回来甚至奖励1分。

(2)教师在课前要对班上纪律差的学生有所了解,上课时随时注意并加以控制。

(3)当课堂上有开小差的学生时,教师可点名提问。若不能回答则请纪律好的学生帮助以提醒他要专心。

(4)教师沉默并注视开小差的学生进行暗示,或一边教学一边走近他,敲敲桌子以示警告。

(5)教师通过查听录音、查复习、查预习将课堂管理延伸到课后,督促学生在家继续学习。

(6)教师经常打电话给家长,既可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取得家长配合,又可增进师生,以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

3.课堂组织体系的意义。

(1)能有效控制课堂,避免产生两级分化。

(2)课堂是绝大多数中国儿童的唯一外语环境,教师用英语有效组织课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3)课堂组织时不能伤害学生自尊心。

4.系列游戏教学体系。

其设计原则为有目的性,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符合国情和符合儿童心理。

5.符合儿童心理的奖励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儿童的间接兴趣,使之为英语学习服务,教师可印制精美的彩色星星、童话人物头饰、画板等。在追求这些奖品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学会英语。

三、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

1.教师应熟练掌握教材,要求能熟练表演并感染学生。

2.教师的发音应与磁带吻合。学生自己听磁带时间较多,如果老师发音不同会使学生产生疑惑。

3.新教师应认真备课,写出详案。教案应安排合理、有轻有重。

4.板书应新颖美观、大方实用。

5.教师初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应给学生留下自信、亲切而又不失威严的印象。

6.爱心能融化一切隔膜。教师如果满怀对孩子的爱就容易被他们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