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也范例6篇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1

由于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国人深爱着虎的勇猛和力量,尊称其为“百兽之王”。

历经千年,虎的形象无处不在,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欣赏其威风凛凛,借以形容骁勇善战的将领为“虎将”,刘备麾下的猛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虎女、虎父,连调兵遣将的信物也称“虎符”。钟情其虎虎生气,中国人名里带“虎”字者也颇多,小孩子戴虎帽、穿虎鞋、睡虎枕,也是希望他成为健康成长的小虎。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这些上世纪70年代经济迅速起飞的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亚洲五小虎”。南京、苏州、扬州、无锡、常熟这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被称为“江苏五虎”。中国有了载人宇宙飞船和月球车,综合国力更被说成“如虎添翼”。中国的书法家、画家、大文豪写虎绘虎说虎,创作出许多与虎有关的艺术珍品。

人们崇拜虎,却也惧怕虎。虎是食肉动物,对人的生命有一定的伤害和威胁。上古时代部落首领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有三大功能:取暖、熟食、驱赶猛兽,当然包括虎。尽管如此,虎伤人害人之事仍然屡屡发生,于是有了“谈虎色变”之说,对于古代的皇帝,群臣首府陪伴君王像陪伴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所以又有“伴君如伴虎”一说,形容皇帝跟虎一样凶狠,翻脸就伤人。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孔子叹曰:“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2

[关键词]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24-02

全国高校中文专业都把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第一、二、三、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作为《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课本。这套教材曾获得多项部级奖项,是内容编排最科学、合理、权威,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高校教材。多年来,许多高校教师和学者考辨、纠正,日臻完善,但是新版教材中的注释及注音仍有值得商榷部分。我们在担任《古代汉语》(主要是第一、第二册)教学中发现了若干注释方面的问题,今选取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学者们提出来的部分逐一进行考证,或可作为《古代汉语》教学的参考、补充资料。

一、第一册《左传》部分《郑伯克段于鄢》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此段中“尔有母遗,我独无”的“”字,王力先生注释为“,你。(yī),句首语气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12页注释7)“”字在书中注释为句首语气词,还有部分学者认为这个字是个文言助词,作用是凑足一个音节,无实际意义。我们认为,此处“”字实际上就是“惟(唯、维)”的通假字。“尔有母遗,我独无”就是“尔有母遗,唯我独无”。现代汉语里还有“唯我独尊”、“唯吾独尊”的说法。“”,从糸殴声,其本义是“戟的套子”。《说文》:“戟衣也。一日青黑色。”《广韵》:“赤黑缯。”这里的“”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惟(唯、维)”的通假字。这是因为“”和“唯”在上古汉语里读音相同。例如“尾巴”方言仍读“yība”,“遗”有二音“èwi”和“yí”,“t”、“F”读“yī”,均从“韦”得声,“逶迤”是双声连绵词。《方言・第五》:“围,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诗经》中有时写作“伊”,《尔雅・释诂》:“伊,维也。”此外,本文中“大隧之外,其芬。”中“外”和“”押韵,也可作为二字韵同之旁证。

二、第一册《左传》部分《晋灵公不君》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此段中“有一於此”注释为“在不忠不信中有一檬。”(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27页注释8)我们认为此注不合文意与逻辑。武士锄此时处于两难境地:既不能不忠,又不能不信。“有一于此”,直译为“在这里只有一条路”更准确。《左传・齐晋?之战》:“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从古到今,没有一个愿意替他的君主承担忧患的人,现在此处有一个这样的人,将要被杀掉吗?”这两句“有一于此”可以互证。

三、第一册《论语》部分《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此句中“饮”注释为“用如名词,饮料。”(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184页注释1)此处“饮”,实际上是“喝的水”,其实就是凉水,没有烧开的生水。第一册《孟子》部分《夫子当路于齐》中“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中的“饮”同为“凉水,生水”。

四、第一册《论语》部分《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此句中“植”注释为“植,倚(依孔安国说)。”(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204页注释6)此注理解错误。《集韵》、《类篇》注:“植,立也。”《正义》:“草木为植。”《周礼・地官》:“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植虞旗于中。”这里的“植”都有“立,树立”的意思。“植其杖”中的“植”引申为插、直插。“植其杖”可理解为“将手杖插在地上(可使之不倒)”。现代汉语中有“植立、植志(立志)”的说法。

五、第一册《礼记》部分《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此句当中“苛政”注释为“暴政。”(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第210页注释7)我们认为此注有误。《说文解字》:“苛,小草也。从艹可声。”“苛”的本义是小草,引申为“繁杂,繁琐”。如《史记・郦生陆贾传》:“好苛礼。”中的“苛”即为“繁杂”之意。还有苛小(烦琐细小,亦指繁杂细微之事)的说法。“苛政猛于虎”中的“苛”字就取“像小草一样繁杂”的意思,“政”通“征”,音zhēng,征收、征召,主要指赋税和徭役,《集韵》:“政,赋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事充政重,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何以治民?”杜预注:“政,多赋也。”《管子・小匡》:“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以上诸例中,“政”均与“征”通。“苛政”指多如小草的苛捐杂税。柳宗元《捕蛇者说》可证: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由此可见,“苛政”乃是指多如小草牛毛的捐税。成语“苛捐杂税”中,“苛”对“杂”,也是繁杂、繁多的意思。

六、第一册《礼记・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此段中的“学学半”,书中注释为“兑(yuè)命,即说(yuè)命,《尚书》的一个篇名。学学半,前一学字音xiào,指教人。后一学字音xué,指向人学。今《尚书》作‘卵О搿。意思是说教占学的一半。”此注有误,“说教占学的一半”,在事理和语法上都讲不通。应该是“教和学各占一半”,“半”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占一半”,指“教”和“学”同等重要。

七、第一册《礼记》部分《诚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此段中“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书中注释为:“十目十手,甚言监视的人之多。严,严肃可畏。”我们认为,此注不确。“严”通“俨”。《尔雅・释诂》:“俨,敬也。”本义为恭敬,庄重。此句中的“严”取其本义,“有那么多人盯着你,有那么多人指着你,你怎么能不恭敬庄重呢?”

八、第一册《孟子》部分《许行》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此段中“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书中注释为“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305页注释2)”此处对“舍”字注释有误。依章太炎考证,“舍”即“啥”,“什么”的合音字,“啥”,从口舍声,“舍”与“啥”二字古音相近。此句当理解为“况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冶铁,什么东西都从自己家里拿来用?”这样解释,文从字顺,旨意畅达。

九、第二册《荀子・劝学》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此段中“庶人不服”之“服”书中注释为“服,佩带。”(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401页注释10)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一直未能纠正。“服”为动词,不是名词,应注为:“服,佩戴。”

十、第二册《庄子》文选“庄子钓于濮水”篇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3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连连。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不堪重负。为躲避苛刻的暴政,宁可居住在有虎害的险地。本文题目中说的“郁症”是指“抑郁症”。为什么说抑郁症猛于虎呢?一是抑郁症的发生率高。有报道在普通人群为5.8%,而在帕金森病人为39%,癌症病人为33%~42%,心肌梗死病人为45%,脑卒中病人为47%。抑郁症不仅发生在成人,儿童也会患抑郁症。特别是矮小儿童,发病率高达52%。现在我国的抑郁症病人在三千万以上。二是抑郁症的自杀率高,高达15%。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其中40%与抑郁症有关。在上海,2006年10月26日一名女博士生跳楼,半个多月后,11月13日一位女硕士生跳楼。去年,我认识的一位教授、内科医生跳楼。自杀者跳楼特别多,他们态度坚决,多选择最高的楼层来结束生命。上海的大楼又特别高,跳下去几无生还者。

有人把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归纳为三低六无: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为减少 ;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无价值。而最极端的表现就是自杀。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给大鼠各种各样的应激性刺激,如电击、噪音、强迫在冰水中游泳、昼夜颠倒、夹尾等等。这些刺激都是随机安排的,大鼠不能预知、无法躲避。久而久之,动物处于绝望境地,对刺激不反应,对伤害不躲避,掉进水中也不挣扎,产生类似于人的抑郁症表现。

抑郁症是怎么发生的?准确的原因至今不明,已知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与性格、内分泌紊乱、身体其他疾病等有关。但是,社会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大鼠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大量叠加将促使抑郁症的发生。比如遭遇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各种挫败,遭遇各种不幸、惊慌、恐惧等等。研究表明,上述伤害性刺激均可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发生改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发生抑郁症。了解这些,有助于增强预防意识。

我们无法改变遗传因素,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只能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下功夫。现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

1. 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种愿望,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经得起失败、挫折。汶川地震中有许多人被救出来后的表现令人感动:有不忘感恩的敬礼小孩、幽默乐观的可乐男孩,还有被誉为最美丽微笑的女孩等等,有些被救者反以爽朗的笑声安慰他人。心理需要疏导,目前已经有许多心理专家奔赴灾区。我在去年写的《健康需要和谐》文章中也提到心理和谐,要有一些阿Q精神。失去两条腿的地震生存者比死亡者要幸运,失去一条腿比失去两条腿幸运,要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或阈值)提高。矮小儿童为什么抑郁症发生率高达52%?其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大人。要消除偏见,不能火上浇油。要告诉孩子:许多著名的领导人、名人个子也不高。正如著名笑星潘长江所说,他们是浓缩的精华。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4

今天我们系统称之为议论文的,在《文心雕龙》中大体包含在“论说”篇中。“论”和“说”表面上是一致的,但实质上,在刘勰的文章中,“论”和“说”是两种文体,有不同的规范。

一、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说”

刘勰在对“说”进行阐释时,把它和“说”字的另一层意味“悦”联系起来,有以“口舌”取悦对方的意味(“言咨悦怿”)。《文心雕龙》虽然是一部文章学的系统理论著作,但却带有很鲜明的文章历史总结的性质。故刘勰所谈的“说”,首先以秦游说之士的纵横之术为据。今天看来,“说”在当时具有现场即兴、口头交际的性质,其“善者”能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话说得有点夸张,但是“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记录,如《战国策》中《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雎说信陵君》等。

汉朝统一,游说之术就变成了说服人主的机巧,刘勰认为“说”作为文体的根本特点乃是“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1],强调的是言说的智慧、机敏,特别是比喻的巧妙。可见“说”不像“论”那样特别强调全面和严密,但是有机智、敏锐、出奇制胜的优长。现实的需求,促使“说”超越了现场的口舌之机敏,而成为一种文体。

成为文体的“说”不再是现场一次性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是形诸文字,传诸后世,故修改,提炼,精益求精,长期反复使用,日积月累,遂初具模式。“说”作为文体,成为积淀机智论说经验的载体。就我们今天所见的经典之作来看,“说”确如刘勰所说的“喻巧而理至”之妙。其第一个特点,乃是不直接正面说理,而从侧面,以比喻引出论点。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有过“苛政猛于虎”这个说法,因为是口头的,光是其格言式的警策,在现场就够动人的了,并没有论证的必要。到了“说”成为文章的体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语录式的论断就显然不够了。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说是把孔夫子的“苛政猛于虎”的经典论断化为“说”的代表。作为文章,就要不但有论断,而且有根据,不但有根据,而且要层次分明,引人入胜。故“说”不但要有“喻”,而且要“巧”,“巧”在不是单层次的宣告,而是多层次的逐步深入。这可以说是“说”作为文体的第二个特点。柳宗元先说一个故事,强调为王命捕毒蛇者,两代惨死,一代危殆而不舍其业。这是第一个层次。当柳氏提出免其供蛇,复其租赋,而捕蛇者“汪然出涕”,原因是捕蛇之危,“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具体例证,六十年来,与其祖相邻者,“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能生存者“十无一焉”,而其家就是以“捕蛇而独存”。第四个层次是,虽然每年两次冒生命危险捕蛇,但其余时候则能“熙熙而乐”。第五个层次是柳宗元的结论:他曾经怀疑过孔夫子的“苛政猛于虎”,看到捕蛇者这样的命运,才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柳宗元此文之成经典,正是好在巧喻,巧在比喻推理之层次丰富,巧在层次转化之极端。一是,蛇极毒,捕极危;二是,可脱此极危之业,而遭拒;三是,拒之则更临极苦之租赋;四是,得出苛政之害胜于蛇之极毒。总之,“说”这种说理的文体,基于“喻巧”,说理乃是间接的,由貌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和现象说起,从中抽象出一个前提来,然后层层递进,最后才把结论顺理成章地推演出来。

当然,经典的“说”和游说之士乘一时口舌之胜不同,其推理功夫并不完全是演绎,而是结合着矛盾的分析,《捕蛇者说》在演绎中就隐含着矛盾(极危和极安,极苦和极乐)的揭示和转化。矛盾分析,是层次递进的基础,层次越是丰富,文章就越是精致。刘基的《说虎》与《捕蛇者说》堪有一比。文章先说,老虎比人力气大得多,人和老虎斗争,必败无疑。这是第一个层次。如果按议论文“三要素”的论证模式来写作,找与论点相符的例子来“证明”并不费力。但是,刘基接着提出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虎肉,享用虎皮。这是提出和前述观念不相符的反例,揭示矛盾,提出问题,推动分析。刘基分析这种强弱转化的原因是:虎用力,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其所创造的事物(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矛盾转化了,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这是第二个层次。光有这个层次的结论还不够深刻,分析进入第三个层次,不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第四个层次,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领导人就是很有本事,只用自己有限的智力,而不能用人,和老虎属一类。

韩愈的《师说》是更为经典的“说”,因为它带有某些“论”的特点。文章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并没有对其展开分析,就以之为大前提进行推演,但其中也有局部性的矛盾分析:第一个矛盾是年龄小于己,第二个矛盾是地位低于己,这都不能妨碍其为师,年龄小、地位低转化为师之尊,条件只有一个――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韩愈为什么不把“师说”改成“师论”呢?他显然意识到“论”的要求高得多。在科举考试中有史论,在朝堂上有策论,都是很严格的论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说”这种文体,虽然有“喻巧而理至”“飞文敏以济词”的优长,但是其局限却不可忽略,在说理功能上的弱势难以避免。这种局限需要另外一种文体来弥补,那就是“论”。

二、作为古典散文文体的“论”

议论是人的理性思维,其基础是从具体的感性事物的抽象概括。这种能力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有了一定的抽象能力以后,还要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进化为语言、文字,还得从口头即兴交流升华为文体,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漫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跨越。

在孔夫子时代,人们的交往主要是对话(这与古希腊时代的经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柏拉图、苏格拉底留下的著作都是对话录),当时并没有做文章的概念,连标题都没有。孔子的言论之精彩在于其大都是格言式的,很深刻。这些言论得出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第一,直接从感性现象进行归纳,如《礼记・檀弓下》,孔子见一妇女,家人屡遭虎难,却因异地有苛政而不迁,乃得出“苛政猛于虎也”的结论。从感性个别的经验,概括出普遍的观念,这是逻辑上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因为经验的有限性不足以支撑观念的普遍性,从而导致片面。这就产生了孔子思维的第二种方法,不孤立地发表议论,而在对立的、相反的关系中形成观念。如“学而时习之”,学是新的,习是旧的,温习了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因此得出“温故而知新”,新与旧是矛盾的,在矛盾中看到转化,形成的观念就比较全面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思和学放在对立中构成了哲理。这就有了辩证的关系,带上了哲理的色彩。

当然,光是形成观点,哪怕是独特的、全面的观点,也还只是属于逻辑中最初步的概念、判断层次。要言之成理,则须进入更高的层次:推理和论证。到了孟子那里,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辩证格言,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把问题放在“尽信”和“不信”的矛盾中展开;另一方面,孟子进一步用类比推理来说明(如“邯郸学步”“一曝十寒”“拔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不但增强了论点的可信度,而且把抽象的逻辑感性化。

孟子的类比,不但有故事,有情节,而且有细节。例如“奕秋诲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至今家喻户晓的不朽寓言。这样的寓言在逻辑上属于类比推理,在早期也可以说多多少少具有论证的功能,这当然比孔子进了一步。

但是,光用类比性质的寓言来论证观点,从逻辑上讲还不够。因为类比和比喻一样,只是在一点上相通,不及其余;事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至少如辩证法所说是有正反两面的,故类比鲜能全面。

孟子晚孔子一百多年,中国人在交往中最明显的进步乃是老子式的正反结合转化的模式普及了。这表现在孟子有了正反相对的驳论。《孟子》第一章,就是孟子和梁惠王的辩论。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对”和“曰”不同,含着对立之意,故有“对质”“对答”“对策”“对付”“对抗”之说。孟子接下去就是长篇大论的“驳论”,比之《论语》时代,从思维方式来说,可谓伟大之进步。文章要有说服力,光依“三要素”模式,只取与论点相符合的例子,达到所谓自圆其说,肯定是片面的。孟子的进步之处在于,对与自己论点不符的例子不但不回避,而且加以分析,达到“他圆其说”,逼近全面。把正例和反例、论证与驳论结合起来,追求达到雄辩的境界,这和20世纪西方科学学者波普尔的“证伪比证明更有理论的突破性”学说不谋而合。

光有了这样的自觉,还只限于思维,并不等于为文。从思维到文章还有相当曲折的道路,语言、逻辑以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文体。

思维方式的进步,再加上书写工具的发展,为非现场性的传播提供了基础。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传播方式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一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文体发展。有了做文章的意识,文体就随之而丰富起来,有了很细致的分工,从而也就显示出不同的规律。在《文心雕龙》中,“论说”篇对“论”的阐释和“说”的“喻巧理至”有着巨大的不同:

“论”之为体,所以辩正然否。穷于有数,究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2]

“论”作为一种文体论证的规范显然比“说”要复杂、丰富得多。“说”以巧喻为务,但不管喻多么巧,免不了间接地从一个侧面出发;而“论”则是“辩正然否”,就是从肯定(然)、否定(否)两面进行分析,正面和反面都要到位,“穷于有数”,就是把握全面资源,“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就是深思熟虑,把所有的可能都加以权衡,“弥缝莫见其隙”,严密到没有任何漏洞,“敌人不知所乘”,让论敌反驳无门。总的说来,“论”的要求就是全面、反思、系统、缜密。

刘勰对以“论”为体的文章给出这么丰富的规定,并不完全像古希腊大师那样,主要依赖推理,而是对从先秦以来写作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论”作为相对稳定的文体,起码在长期的积累中跨越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现场口头交往中的经验的直接概括。第二个阶段,在老子式的对立统一中形成比较全面的观念。第三个阶段,将之形诸文字,从现场直接交流到超越现场传播,这是人类文明划时代的伟大飞跃。第四个阶段,从自发记录到有意为文,形成文体模式。这从文章学来说,则是另一伟大飞跃。从《论语》式的语录到《孟子》式的反驳,为“论”奠定了基础。其间包括给皇帝建议的“策”和“疏”,后来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将之归纳为“论辩类”。但是,他在该书的《序目》不选先秦诸子,因为“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悉以子家不录,录自贾生始”。[3]这可能说明,“论”的文体从草创到规范,经历了千年以上的积累,才产生了贾谊那样的公认的经典。《古文辞类纂》所选贾谊的《过秦论》、柳宗元的《封建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等,不但体制比较宏大,而且在逻辑上求涵盖全面。所谓全面,是多方面的系统性,不但在正面自圆其说,而且要从反面它圆其说,要有共识作为论证的前提,还要有事实论据,不是孤立的,而是系统的论据,以不可否认的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不可反驳。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其论点属于北宋主战派,不无时代之烙印;但是,该文在其父子三人皆为之《六国论》中最为经典,原因就在于其从多方面展开。不满足有利于自己论点的事实,而且不回避不利于自己论点的事实,进而把不利于自己论点的事实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论据。文章的论点针对主和派,提出的论点就是对世俗之见的反驳:六国之亡,不是亡于战,而是亡于不战。作者本着“论”的“辩正然否”“穷于有数”的精神,并没有掩盖不利于自己论点的历史事实,那就是燕国虽然敢于战,最后亦亡。作者首先分析,燕国是小国,敢于战,胜多败少,但因内部矛盾,错杀了良将李牧;其次,大国不敢战,争相贿秦,越是贿秦,秦越强大,大国相对越是弱小,结果大国无法避免灭亡的命运,小国孤军也不能不走向失败,只是败在最后而已。此文最大的特点是将有利于论敌的论据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论据,这正是文章显得雄辩的原因。这种论辩术,不但体现了《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辩精神,而且和当代西方修辞学将对手的论据化为自己的论据的前沿学术不谋而合。

综观经典,刘勰虽将“论”“说”同篇,但其实强调了明显的不同。第一,“说”以“喻巧”为纲,其推理性质乃是间接的;而“论”则系统周延,正反开合,为直接推理。第二,“说”之主题则往往抒发个人性情;而“论”之内容皆为经国大业,除上述数文以外,如欧阳修《朋党论》《为君难论》,苏轼《始皇论》《贾谊论》,苏辙《三国论》《汉文帝论》,大抵为政治历史经验之全面总结和当前的对策,故往往与“奏”“疏”“谏”等同功。

参考文献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5

一、二线市场消费饱和,大连锁苛政猛于虎,只走量,不赚钱。于是大品牌对三、四线市场的小终端虎视眈眈,渗透不断。而原本依靠小终端生龙活虎的小品牌,使出浑身解数狙击大品牌的进攻。

成为香饽饽的小终端,在大品牌与小品牌间辗转腾挪,只为赚得更多。一场大品牌收编小终端的谍中谍大戏,正精彩上演。

20世纪90年代末,每到春节前,台湾佳格公司(一家当时排名全国第二的冲调类食品企业)总是在当时还是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的廊坊投放少量电视媒体广告,同时招募临时促销员,在批发市场贴满海报,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小超市做大面积陈列。

10年过去了,廊坊这样的地方早已城市化。而在距离中心城市更偏僻的河北青县、玉田,在这些落后的县级市场,所有的店招被红牛、和其正这样的知名品牌所包揽,小镇上双汇专卖店的店招也分外醒目。

从中国消费品企业这两年的整体增长看:在大城市,通过传统大卖场主渠道的增长相对放缓,同时面临大量苛捐杂税,和竞争者的猛烈投入反击;而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渠道下沉到46级市场带来的利益显著,先行者获益匪浅,后来者羡慕之余奋力直追。

比如红牛饮料,2008年销售53亿元,2011年预计80亿元,增量的65%来自县级和镇级市场。大佬级企业尚且如此,谁还敢轻视低线市场?

在辽宁的丹东市,红牛饮料的销量几年来一直平平,每年不过几千箱,消费者认知也不高。但在丹东下属的宽甸、凤城,因为上百个店招的集中投放,红牛的销量随着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逐年增多,比地级城市丹东多了45倍。因为表现优异,红牛自然要增加对这两个县级市场的人员配置和促销投入。

是的,你没有看错,“因为上百个店招的集中投放”。在低线市场,小终端的店招是广告宣传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因为再大的企业也无力支持无限制的媒体投入。在互联网发达的大城市,你可以通过网络营销和微博宣传作为辅助;但消费者启迪相对落后的46级市场,若不能投入更多的电视资源,店招的制作和终端陈列工具的投放就非常关键了。

任何一家企业都知道一个军事上的道理: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店招等资源的使用上,集中在某个街道乃至某个社区某个城市的大面积投入展示,让消费者会有深刻的印象存留。鉴于中国城市管理的特点,在大中城市,店招的手续和费用往往偏高,而在46级市场,店主往往淳朴,店招的费用只限于制作费成本,对厂家来说,资金投入相对不大。

那么,大品牌对低线市场小终端的垄断式投入是否真的一本万利呢?

你看到了商机,意味着你聪明的对手和同行都看到了,和卖场的进店费、网吧的买断费一样,成本会越来越高,最终比的是谁的荷包更雄厚;

苛政猛于虎也范文6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设计;重点、难点;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虎门不仅是经济强镇,更是雄奇魅力之城,人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未来五年,虎门将围绕建设“滨海国际商城”这一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保持平稳较快和谐发展。官涌为虎门镇重要河道,承担着虎门镇博涌社区的防洪排涝任务。随着官涌河流域内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下垫面发生变化,同等强度的暴雨造成的洪水灾害加重,现状新涌河大部分河段不能满足过流要求,洪水期河水漫岸,且水质较差,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及排水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虎门镇官涌河升级改造工程的建设可以提高虎门镇防洪排涝安全、改善河涌水环境,对于虎门镇构建滨海国际商城、营造“一河两岸三板块”城市新格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工程概况

官涌河位于虎门镇内,水流南北走向,官涌河为龙眼新涌最大支流,发源于博涌社区北部丘陵区,河道自北向南横穿博涌社区,最终汇入龙眼新涌。官涌河集雨面积4.42km2,全长2.09km,河道平均比降0.71‰。沿途经过博涌社区、体育路、连升路、王屋村、太宝路、虎门大道,最后汇入龙眼新涌。河口至连升中路2号桥河段两岸为浆砌石护岸,其余段均为天然河道。

3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属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原。区内地层属华南地层区东江分区,出露有下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工程区未见基岩出露,根据钻孔揭露有:人工堆积层(Qml)、第四系海陆交互沉积相(Qmc)及燕山期花岗岩(γy)。

填土类(Qml)

1)素填土①:灰褐、黄褐、灰白等色 ,干~稍湿,松散,局部稍密,主要由粘土、中粗砂组成,局部堤段含碎石及少量建筑垃圾。厚1.50~3.60m。

2)杂填土②:灰褐、黄褐等色,干~稍湿,要由粘土、中粗砂组成,含大量建筑、生活垃圾及碎石。厚3.10~4.10m。

淤泥类(Qmc)

1)淤泥③:灰褐、灰黑色,呈饱和、流~软塑,不均匀含约5~15%粉细砂,局部含贝壳及腐木,厚1.30~5.20m,局部堤段厚6~12m,河涌底部以下0.30~0.50m为浮泥。

2)淤泥质土⑥:灰黑色,饱和、流~软塑,含约5~10%粉细砂,局部含腐木及有机质。厚1.50~6.40m。

粘性土类(Qmc)

1)粘土④:浅黄、橘红、灰白色,可塑,粘性较好,稍具韧性,局部含砂量较高。厚1.0~7.20m。

2)粉质粘土⑤:浅灰、灰白等色,可塑,粘性好,韧性一般,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厚1.20~7.20m。

砂类(Qmc)

1)中砂③1:灰褐色,饱和、松散,主要成分为石英,含约15~20%淤泥质粘粒,局部夹薄层淤泥。厚1.30~3.9m。

2)中粗砂⑦:浅黄、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主要成分为石英,含约5~10%粘粒,局部夹薄层粉细砂及含少量砾石。厚1.0~11.80m。

残积层(Qel)

1)残积土⑧:灰白、浅黄、褐黄色,为粉质粘土,可~硬塑,由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可见残余结构。厚0.90~12.40m。

燕山期(γy)

花岗岩,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二带:

1)全风化带⑨1:绝大部分矿物风化呈土状,具原岩结构,岩芯呈土柱状,局部夹强风化岩块;最大揭露厚度11.0m。

2)强风化带⑨2:岩石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岩芯一般呈半岩半土状、或土夹碎屑状,岩块手用力可折断;最大揭露厚度8.90m。

通过勘察,未见到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是稳定的,适宜渠道整治项目。

4 工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以及设计方案

专业接口多、地形条件苛刻、结构设计复杂,

4.1 专业接口多

官涌河沿途有6座已建桥梁、3座拟建桥梁、5条跨河供水管、1条已建截污次干管(左岸)、1条拟建截污次干管(右岸)、1条跨河燃气管、1条直埋10Kv高压电缆、1条架空10Kv高压电缆以及若干挂在原堤岸墙上的通讯电缆。

6座已建桥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阻水,其中虎门大道桥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梁底高程比设计水面线低0.2m,两岸桥台为自然岸坡。桥下游有一条DN1200供水管以及一条DN200的煤气管,供水管管底高程在设计水面线以下0.35m。据记载,流域内发生超20年一遇洪水时,虎门大道桥上下游的水位差达1.0m以上。故在本次官涌河升级改造中,须将虎门大道桥扩河疏浚,同时将严重阻水的供水管、煤气管以及许多的跨河电缆迁移或者改建。在扩河、挖深疏浚时,须在桥两岸加设挡土的桥台。

仅仅一座虎门大道桥,就有水工、桥梁、电气、给水、排水、煤气等等专业进行相互协调,本项目专业借口如此之多,成了工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之一。

4.2 地形条件苛刻、结构设计复杂

官涌河升级改造工程,地形条件非常苛刻,尤其是官涌河口~虎门大道段。根据市政道路的规划,官涌河口~虎门大道段河道需覆盖作为连通虎门大道至官涌北路(龙眼新涌右岸防汛道路)的城市支路,同时连接虎门大道及虎门公园的C号人行天桥亦顺着河道跨过龙眼新涌。前面提及的DN1200供水管、DN200煤气管以及其他市政官线迁移也需要在官涌河口~虎门大道段跨河。本段左岸是29层的柏景豪庭高级商住楼,其裙楼的结构外边距离设计岸线仅3.16m;而DN1200的已建截污次干管顺着水流放心在改段与设计岸线斜交,管顶高程高出设计河底高程0.12m。如此一来,所有市政管线必须从上部横跨官涌虎门大道段。而连通虎门大道至官涌北路的城市支路受到虎门大道以及官涌北路的设计路面高程限制,本段的设计路面高程也是被限制。跨河市政管线(尤其是DN1200供水管)如何在既不影响行洪又不抬高路面的前提下横跨官涌河,成了工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之二。

前面提及,左岸商住楼裙楼的结构外边距离设计岸线仅3.16m,截污次干管顺着水流放心在改段与设计岸线斜交。在本段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基坑的稳定安全,又要留有施工便道,成了工程段设计的重点、难点之三。

连接虎门大道及虎门公园的C号人行天桥亦顺着河道跨过龙眼新涌,其纵向最大跨度达26m。人行天桥的荷载最终传至下部水工结构上。如何协调水工结构与天桥的承载结构布置,成了本段设计的重点、难点之四。

4.3 设计方案

本文以官涌河升级改造工程虎门大道段以及河口段为例,介绍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以上工程设计的重点、难点问题。虎门大道段以及河口段平面布置见图一。

图一虎门大道段以及河口段平面布置图

虎门镇富民商圈是东莞市乃至我国华南地区的服装集散地,也是虎门镇的商业中心,全国服装经销商每天云集于此,全年无休,日夜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而虎门大道是连接虎门镇府、虎门商业中心与广深高速公路的唯一一条交通主干道,每天的车流量数以万计。所以在加设虎门大道桥台和扩河的设计过程中,须尽量减少施工工期、尽量减少开挖面积,将交通疏导的工作难度和影响交通的时间降到最低。经过反复协调研究,多方案进行比较,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的设计方案。两岸桥台采用连续桩结构挡土,新开河采用C30预制混凝土空心板加C30细石混凝土铺装层进行覆盖。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开放交通后再暗挖土体,完成扩河任务,详见图二。

图二 虎门大道段扩河结构图

河口段同样采用逆作法进行施工的设计方案,河道采用梁板结构覆盖。河道两岸采用连续桩护岸,河道中间采用两排灌注桩承受结构的竖向荷载以及C号人行天桥传来的荷载。等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暗挖的方式,进行清淤扩河。跨河的供水管,设计成两条DN800的钢管在梁板结构中跨河,既保证其供水能力又降低水管高度以免影响河道行洪,以及路面高程过高以至于前后路面连接不顺畅。对于已经完工的截污主干管,管顶高程与设计河底高程相近,不影响行洪。仅须在布置桩基础时,尽量避开且留安全距离,以免施工时遭受破坏。其他市政管线,均套着钢管埋在梁板中跨河。河口段结构设计详见图三。

图三 河口段结构设计图

5 后语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尤其是在沿海和沿江人口稠密的经济发达地区,近10多年实行市管县(或县级市)和撤县建区,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在沿海的许多地方,大中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城市和集镇之间,距离不断靠拢,城乡一体化的城镇群到处可见。

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以及处理城市的废水等所进行的水利工作,城市水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利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突出。然而,在城市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起步比市政工程晚,往往受到已建市政设施的制约,既要保已有的市政设施、维护其正常运行,又须在满足水利工程功能前提下节约工程造价,无疑给水利工程设计增加不少的困难因素。本文以东莞市虎门镇官涌河升级改造工程为例,对城市水利工程设计中一些重点、难点以及设计方案介绍给各位同行,一起进行探讨。还请各位专家、同行多多赐教。

参考文献:

[1] 桑猛,郭玉红。现代城市水利规划与建设研究.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2

[2] 李果仁.破解我国城市水利主要难题与路径选择.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

[3] 姚建国.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 大观周刊, 2012

上一篇诗经赏析

下一篇课文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