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拍电影范例6篇

我要拍电影

我要拍电影范文1

摄影师,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成员,徐克御用摄影师,《龙门飞甲》、《狄仁杰神都龙王》摄影指导。

>>我入行是在1982年,中学没念完就出来做工。哥哥在邵氏工作,就介绍我去邵氏做场工,在片场帮忙搬摄影机——那时的摄影机很大很重——完全是力气活。我从来没有学过摄影,入行三十多年,得来所有,都是实践积累的经验。早年在邵氏,懂技术的人怕你学会抢他工作,全都不肯教你。你去问,他还骂你。你孝敬吃喝,他教你一点点,连皮毛都没有。那时的香港只有两家电影公司,邵氏和嘉禾,新人要出头实在太难。

好在年轻,你认真勤快好学,老天也会对你好一些。在邵氏一年,我遇到第一个师父。他看好我,带我去外面拍电影,没电影拍,就带我拍电视剧。三年时间,我从场工做到跟焦员。

差不多同一时期,几家小电影公司相继成立。那时美国的电影剧组开始来到香港拍摄,新的设备也随之而来。更小型的摄像机为香港的电影带来了变革,拍摄方法有了更多可能。应该说,那三五年是香港电影飞速发展的时期。经过70年代、80年代,香港的摄影组、灯光组、道具组都很成熟和专业。而我也遇到了我第二个师父,陈俊杰。那时的香港摄像师里,他排名第一。我跟他拍戏,一直到他移民离开香港。期间认识王晶,他对我印象不错。他开电影公司,找了导演拍电影。导演很喜欢我,叫我过去拍他们公司第一部电影。我不敢答应。可我心里是很想拍电影的。之后两三年,我跟了很多戏,很拼命去学。有一天看到一组剧照,惊讶不已。电影摄影师技术方面差距不大,差在哪里?差在思维方式。同样的剧情,什么角度拍?光是怎样?演员是怎样?完全不同。那组剧照,超越当时香港的所有人。我打听,人家告诉我摄影师是Peter Pau(鲍德熹)。我想尽办法进到他的组,跟他拍的第一部戏是《五行战士》。拍完了,我们就没再合作。

1990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王晶再来找我拍电影,我说好。一年时间,我在他公司拍了9部电影。这是我第一次做摄影师。

1999年,Peter Pau找到我说他有部电影要开拍,需要一个B组摄影师,问我要不要做。我说好。他问我多少钱,我讲,我的价钱不是我来定的,你请我来,是你来定我应该拿多少钱。Peter Pau说好。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定下来请我做B组摄影师。

这部电影是《卧虎藏龙》。《卧虎藏龙》拍了120多天,Peter Pau拍全部的文戏,我拍全部的武戏。

《卧虎藏龙》是我人生大的转折点之一。从《卧虎藏龙》开始,我跟Peter Pau合作了有差不多15年。也是从《卧虎藏龙》开始,我跟内地电影人的合作开始多起来。过了三五年,几乎所有电影好像都来内地拍了,香港电影市场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最近几年我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内地拍戏,合作最多的导演是徐克。我从《七剑下天山》开始跟徐克合作,一直到现在。徐克跟我是相反的。我是要做计划的,明天要拍什么,怎么拍,我都想好了。他今天给你看剧本,明天拍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样。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能配合。他有想法,我来实现。我觉得他想得很远。我们的思维比较简单,他很跳跃。徐克就是要拍别人想不到的。

我要拍电影范文2

于冬:博纳东方影视城将要落户在深汕特区,打造一个具有岭南文化的影视基地是有特殊意义的。博纳影业作为最重要的制作香港电影的内地公司,有很多的岭南文化和岭南的地域特色,我希望在这片园区里打造与电影场景有关的拍摄景点,可以兼具科技与功能和技术含量,而不是和横店一样仅仅是景点式的拍摄和重复建设,明清古装片去横店拍就够了。

博纳拍过很多电影,包括《十月围城》、《桃姐》、《龙门飞甲》,以及马上要完成的许鞍华最新作品《明月几时有》,拍的就是1942年的香港,我们这次是在开平搭了香港街,场景做的非常漂亮,但是很可惜,电影拍完后这些景可能就要拆掉了所以我希望,电影拍完之后,这些景点都可以留下来,来服务于其他电影,而不再需要这么大规模的重复建设。拍一个戏就留一个景观,这样既能满足旅游的功能,也能满足未来其它电影同行合作拍摄的基础,电影永远不希望他抄袭我的,但永远都可以修改和改造。比如拍《十月围城》的时候,我们在上海松江影视基地搭了个香港街,包括石板路,和香港大的街道,今天还有很多的电影电视剧去那取景拍,这说明我们当时没有用一般的石材,没有用景片去打造,而是我们用实景去做的。这就是一个未来的考量,不希望是临时建筑物,而是希望是实景建设,可以满足之后其他的电影拍摄,这就是博纳未来的规划。

同时我希望用一些新的体验,包括新的技术,新的设备展示来吸引全球的设备商来做会展,每年展出新的设备,也吸引全球的电影制片人,导演来推荐他们新的电影。需要有好的放映条件和放映技术。比如,现在博纳和索尼投资的李安新的电影《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这一次,李安导演运用新技术4K,3D,120K的高清晰度的高速摄影来拍摄。这部影片的技术含量非常高,它刷新了很多项纪录,包括很多导演都渴望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但大家都知道,能够放映的影院非常少。这样放映技术的满足,我希望有一个会展可以举办一次电影的首演,用最新的技术来展示,来吸引业内人士和更多的观众。我希望用新技术,因为深圳是具有的创新精神是我们一直非常敬仰的,因为改革开放35年以来,深圳的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创新,和大批的年轻人在这实现梦想,所以我们也把我们的目光聚集在深圳的深汕特区。

刚刚你提到,博纳东方影城是将会和横店影城差别化的,你也最多的提到科技,那科技除了放映技术和设备的展示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科技?

于冬:我认为技术含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未来的电影除了讲故事之外,区别于iPad网络这些小屏电影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影的视听体验。因为现在我们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包括我们拍摄的工业化水准,与好莱坞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博纳电影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把最好的,先进的技术带到中国来,包括我们人才的培养。因为任何一个大片作完,它都会凝聚很多的团队,这些人不可能电影拍完后就散落在四处,中国第一部3D就是博纳和徐克导演合作拍的《龙门飞甲》,当时中国哪里有拍3D的摄影师,摄影助理,电脑合成的技术人才,全部都是从苹果挖来的年轻人。我们也不会去请好莱坞的那些工作团队,因为成本很贵,所以我们通过一部大片把这些工作人员都训练之后,他们都在北京星罗棋布地开了自己的工作室,拍了很多的国产片,后来我的《白发魔女传》都是这些年轻小孩自己成立公司当老板来接活了。就是这一部部的大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中国的设备永远都是有新技术在发展,但是真正能使用设备的人才远远不够,因为他们缺少大片的训练。包括我们和好莱坞投资合拍的英语电影,都是希望能够有中的工作人员可以进去剧组学习,一部戏带一批人才出来。

国内外知名电影学院的培训基地,它是有很多个项目的,那都有哪些培训呢?

于冬: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导演的创作工作室的团队,因为这样才能和实践和很实际的接触。因为,这些人肯定不是从零开始的,他们都是非常有拍摄经验的,只是需要他们在新的设备和新技术上的使用更加娴熟,或者是更有创造力,我觉得年轻人要从刚开始一点一滴的来培训。

博纳在未来可能和好莱坞还会有合拍项目,有没有计划把国际合拍的电影项目放入深汕区博纳影视城里呢?

于冬: 这个后期的制作是一定会的,但是说要引进哪个项目在这里拍,那就不一定。因为我们打造的是岭南文化,你的故事得是和香港有关的故事,才能引过来。那后期电影的电脑合成和制作,那到时影视城的各方面的配套设备和服务一定会吸引全球最好的技术人才在这里工作。因为这里依山傍海,还是非常美丽的南中国的海。所以我认为一定能做成具有技术含量,同时又有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并且在这环境优美的地方能够有展览展会,展示电影新的放映技术,这里都可以满足。这里就像深圳的“后花园”,挨着5个国际大机场,将来的港都澳大桥连通,对这片区域的带动会是非常明显的。

那可以理解成,跟香港的合拍片,基本上都会把这当做大阵地吗?

于冬:博纳拍的一定会的,因为香港现在也很难找到这么一片没有被开发,这样原生态的一片海湾了,所以我觉得香港现在越来越难拍摄,你看我们在拍《明月几时有》拍1942年的香港,搭建启德机场都是在广东去找地方,在香港几乎没有可能,因为现在都被现代化改造过了。

我要拍电影范文3

我怀念他是因为他对电影太执着了,我写他是想引起写中国电影史的人的注意: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中国电影时,电影界还有一个“张刚现象”,请记录一笔。

“张刚现象”

“张刚现象”说到底是源于改革开放与我国电影体制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年民营电影企业正在冲破这个体制束缚,迎来我国电影事业的繁荣,但体制和改革的矛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张刚是向电影体制挑战的第一人。

张刚原是江西省话剧团的演员兼导演,他的梦想是拍电影。他认为舞台演出有局限性,而电影艺术有广阔天地。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他离开了江西省话剧团,于1985年组建了一个“南昌电影电视创作研究所”,带领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创业拍电影,拍电视。

拍电影并不简单,首先要有“厂标”,这是电影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而一个民营企业想获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没那么容易,于是张刚就游击于全国各地电影制片厂,以求得一个拍摄电影的厂标。他的20多部喜剧电影都是挂着各个厂的厂标走进电影市场的:有上影厂、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有福建、潇湘、珠影厂……因此,张刚就以“游击导演”而名扬电影界。在他带动下,不少民营电影企业也效仿他的做法,拍摄了一些电影,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买厂标的交易方式得以拍摄电影,后来一些电影评论家称这种现象为“张刚现象”。

我和张刚有着多年交往,是好朋友。他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来我们上译厂做后期配音的,我担任配音导演。后来他拍摄了近30部“阿满喜剧”,我统计了一下,有23部电影最后对白配音都是我负责帮他完成的――是信任和友谊结下了这段情缘。

我深深理解他在夹缝中求生存之艰难。每次来上海搞后期他的表情是多变的:“喜悦”――他终于又完成了一部他所追求的“阿满喜剧”,他把拍电影比作生儿子,生子不易能不高兴吗?“痛苦”――为电影的发行而发愁,如果卖不出拷贝,还不了债,下一部电影就更艰难了,为筹拍资金而整天陷入痛苦之中。“无奈”――又得为下一部电影找“娘家”,又得花钱买厂标。我从不打听他的经济状况,反正买一个“厂标”不便宜,而且对方要挑剔你的剧本,合不合口味,怕你砸了他的厂牌。拍摄期间要不停地请对方来审看样片,要有高规格的迎送。“笑脸相迎”――对新闻媒体,对各级审查领导都得笑脸相迎,乞求他们对影片的好感和厚爱,为“阿满喜剧”电影放行,求生存、求发展……

当然还有“研究所”一大堆事务要处理,过度的操劳,终于让他病倒了,过早地离开了他钟爱的电影事业。

张刚的创作理念

张刚拍摄“阿满喜剧”系列电影是深受日本电影导演山田洋次的影响,这位日本电影导演一生都在拍摄描写日本平民生活的电影,在为小人物立传。

张刚从小丧母,在艰苦的岁月中长大成人。他认为中国老百姓太善良了,他们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顽强地生活着,他决心要为小老百姓立传。于是,他以“阿满”这个小人物为代表,写不同的阿满,表现各种阿满的生活、工作,表现他的喜怒哀乐。“阿满”这个名字非常平民化,每部电影的主角都叫阿满,但并非同一个人,而是不断变化。张刚有一个创作想法,一定要用喜剧形式来展现阿满这个人物。小老百姓的生活太艰苦了,生活里要多点笑,多点幽默,多点人情味,要让人们在笑声中度过每一天,忘记忧愁,忘记痛苦,让人们期望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张刚在“阿满喜剧”挑选演员方面也有一个宗旨,男演员形象不求好,丑点也没关系,因为阿满这个人物身上也有不少缺点,这才是活生生真实的老百姓。牛摹⒅傩腔稹⒚永明……都饰演过阿满。

而挑选女演员要讲究,要美些、漂亮些,她们爱上阿满是因为阿满的心灵美。岳红、凯丽、徐雷……都在“阿满喜剧”电影中担任过女主演。

剧中的情节都是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琐事,当然会选择一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会有所夸张、扩大,但人物的嬉笑怒骂都是老百姓所熟悉的,因此观众会感到特别亲切。

据调查,“阿满喜剧”电影在中小城市特别受欢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电影拷贝平均每部都在200个以上,超过不少大导演拍摄的影片。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张刚能维持生存,能不断推出他的“阿满喜剧”。这给张刚创造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他又当老板,又当制片人,又当导演,又编写剧本,往往还自己主演阿满,过过戏瘾……

“阿满喜剧”电影的得失

在怀念老朋友张刚之际,也说说我对他的电影得失之感。

一组系列电影能连续坚持拍摄近三十部,这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算是一件不易之事。张刚的创作理念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用喜剧形式来表达小老百姓的生活情趣,为中国电影百花园增添了色彩。他对电影的执着和努力也是十分可贵的,特别是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坚持不懈追求电影梦的精神值得后辈们借鉴学习。特别是他的摄制组纪律严明,多次获广电部电影局的表彰嘉奖,是优秀摄制组。每当提到这件事,他都会对我说:“老孙,我的摄制组能评上优秀,得感谢你们译制厂对我的教育。干事业必须这样,要有严明的纪律。”

张刚第一部电影是来我们厂配对白的,当时老厂长点名让我负责完成配音工作。我和张刚第一次见面后,我告诉他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我们开始工作。第二天上午他带着两个助手八点半到我们厂,一看我已带领所有配音演员坐在放映间等他们了,他闹了个大红脸。我告诉他,译制厂准八点正式工作,一到八点,放映机就把片子放出来,我们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到厂的。从那以后,整个配音工作期间他都提前到厂,并对我们配音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印象深刻。后来他的摄制组拍戏也制定了纪律:去外景点拍戏,八点开车出发,他总会提前十分钟坐在车上,到八点就开车,迟到的人自己打车去拍摄现场,还要受到批评。形成了制度,自己又带头遵守,所以他带领的摄制组工作效率特别高。

回过头来也说说他影片的不足之处。张刚每部影片的投资成本是有限的,绝不可能像现在的投资上千万,甚至上亿。他那时能凑到一百万算是天文数字了。我知道他最后投资最多的影片也没有超过一百五十万。所以拍摄时间抓得特别紧,在现场磨戏是绝对磨不起的。我曾参加过他的摄制组,演员晚上对词、排戏,第二天拍摄,紧张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有时戏显得不精细,甚至有些粗。关键是他的很多剧本是赶出来的,开掘不深,浮于表面,多部影片是他自编、自导、自演,人再有才能,本事再大,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我曾经多次跟他交换意见,向他提出:你要搞系列电影,应该成立一个搞剧本创作的班子,让作家为你写剧本,花点精力好好写。他苦笑着对我说:“老孙啊,我何尝不想这样干,一是成本太高,我没有钱,二是时间耗不起,我无法等他们两年三年拿出个剧本来,是否能用还是未知数。”

关于演戏,我劝过他多次,让他别自己主演了,把精力放到剧本上,放在导戏上,演员多得是。最后他听我劝告,自己不演了。但是他的精力也无法全部投入到拍戏上,分散他精力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他也常常发脾气!要奔钱筹拍摄资金,要奔“厂标”,要奔卖拷贝,要为“电影研究所”的生存而拼命……所以有些戏显得粗了些,人物浮于表面。戏拍得挺热闹,但给人们留下多少启示和回味呢?

张刚坚持电影必须拿到上海来做后期,请我们译制厂的配音演员为他的影片配音,这是一种信任和默契。他有两三部“阿满喜剧”,是“厂标”方坚持在当地做后期无法来上海,他都很后悔,但无奈啊!

在为他的影片做后期配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和他商量改台词,使之说得更生活些,更人性化些,更风趣幽默些,甚至加上点人生哲理。演员表演上的不足之处,我们也通过声音做些弥补,比如哭啊,笑啊,在画外加上一两句台词作个补充等等。总之通过配音为影片加点分,这是张刚信任我们的最大原因。我自己是演员,参加过很多摄制组,我深深感到拍一部电影不易,所以凡是来我厂做后期配音的影片,我们一定做到为影片加分。我这辈子先后为300多部电影、电视剧做后期配音导演,也结交了很多导演朋友,如广春兰、谢雨辰、达奇……张刚的拼搏精神十分可贵,所以我愿为他尽一份力。当时也有人说,张刚给我报酬高,所以我一直为他做后期,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同行们,我作为他影片的配音导演,开始每部戏150元,后来最高的拿过2500元酬金。现在年轻演员会说,这算个啥!是的,我们这些老家伙,讲的是别人对我的信任,讲的是情谊,讲的是干点实事,讲的是能为电影出点力,能做点小小的贡献就满足了!所以有记者问我:“孙老师,你怎么没有买房子?”我告诉他,早些年40万元一套房,我缺个“零”,如今400万元我还是缺个“零”,我就租房住吧。

“拍电影离不开上海”

我要拍电影范文4

她对演员几乎没有门槛,只有两个――未婚,能够本色真实地表现自己的生活。

16岁生日那年,苏菲收到的生日礼物,是一台索尼的摄影机。当时,欢喜的她拿出去拍街道上的猫,被风吹落的树叶,街坊的奶奶、阿姨和叔叔们。

尽管对摄影很热爱,可是苏菲却没有选择考取电影学院或者艺术学院。她上了大学,那部摄影机一直被她带在身边。四年毕业后,苏菲发现,原来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了过剩的“人才”。她在数家企业辗转徘徊过,最终的结局都是“被失业”。

苏菲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靠着自己的爱好吃饭――摄影机成为她财富的来源。导致这一切的,只是因为偶然间的“遭遇”,她把这次遭遇变成了“机遇”姻缘。

■“遭遇”难题,机遇财富

2009年元旦聚会上,苏菲的一个好友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苏菲问她遇到了什么麻烦,回答是:和一个网友聊了三年多,彼此心存好感。网友约她见面,互相深入了解,但是她的父母却不让她在元旦期间离家。

这个问题似乎无解,苏菲忽然突发奇想,她说:“不如我用摄影机帮你拍些视频,然后你传给他,这样新鲜,让他看看你是如何生活的!”

问题因为苏菲这个想法迎刃而解。而且,这个好友最终得到网友的回复:你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网友甚至跑到南京寻找了一份工作,为了和苏菲的好友在一起。

事情圆满,苏菲从这个难题里得到了一个启发――现在单身俱乐部那么火,爱情和婚姻成了许多年轻人无暇顾及,却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为什么自己不能拍摄一些单身电影,让这些电影成为寻找爱情的桥梁呢?

问:最初决定要做的时候,你是怎么去推广的?

苏:我想过单独去做,可是后来觉得不现实,电影我可以拍出来,但是谁会到我这里来看?当时资金有限,自己注册不了婚介机构。就拍了几个朋友的电影,拿到单身俱乐部做样品。我说你授权给我,我推广电影,只要愿意在你这里放电影资料的,我会给你一些入会费用。

问:最初的拍摄者多吗?大多是怎么得到这个消息的?

苏:开头我想的是在网上宣传,可是效果并不好。跟帖的抱着玩笑心态的多,真正联系尝试的少,而且有人不断提出质疑。后来我觉得,新生事物质疑一定是有的,继续在网上宣传下去,说不定会有负面效应。干脆换了方法拍了几部电影,到一些年轻人集中的社区去做“露天场”播放。结果,这样抓住了许多客户。

问:你拍摄一部电影多长时间,怎么收费呢?

苏:早期没有经验,需要7天到半个月,其实拍摄时间挺短,大概一天左右就能完成。主要时间用在观察和挑选拍摄的镜头上。现在大概就是用一天时间去观察提炼,然后拍摄半天左右,我们现在有四五名员工。每天能拍 2~3部电影。收费吗?根据时间长短不同,大概 500~800元左右。

问:现在有什么打算,继续增加人员,把这个业务做大吗?

苏:以前这么想过。现在改变路子了。打算以征婚电影为核心,自己注册婚介机构,只接受征婚电影的婚姻介绍,然后把会员的电影整理在一起,方便会员在俱乐部里随时观看。

问:征婚电影上有什么变动计划吗?

苏:有,基本上有了配套的设施,比如说,吸引人的电影海报,电影存放处增加个人的照片、介绍,这些能更快更多地凸显出电影主角的特点,方便未来的会员挑选。其实,现在我们每个月大概五六万的利润,已经足够我很好地生活了,我想做大,主要还是想让单身的人邂逅姻缘。

■苏菲创业TIPS:

征婚电影门槛篇:

征婚电影的门槛很低,大多数人都能具备――所以,可以称得上是白手创业。

1.摄影机、DV。就算您老要空手套白狼,起码也得有个套,DV就是征婚电影必备的工具。当然,DV的品质也很重要,您不希望拍摄出来的东西看上去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一片模糊吧。

2.拍摄技术。这个基本的推拉摇移你得会,拍摄出来的东西不能失真。

3.后期剪辑。一段好的征婚电影,是需要做后期剪辑和整合的,只有广撒网,多拍片段,后期才能拉到大鱼。

征婚电影营销篇:

1.借鸡生蛋,联合单身俱乐部和婚介做文章,这样节省很多的费用。

2.在网络,或者采取室外露天电影的方式推广,能带给人深刻的认识和影响,对树立品牌效应作用很大。

3.承诺活动,比如单身的人拍摄征婚电影,一旦成功走入爱情和婚姻后,赠送爱情甜蜜电影等拍摄,吸引客人加入。

征婚电影禁忌篇:

1.生活是最好的剧本,所以,征婚电影只要摄影,不要编剧。不要把主角赞美或者夸张成一朵花。

2,从真实出发,不提高征婚者的品位和生活习惯,要知道,一旦接触,越伪装越辛苦。

3.征婚电影不宜太长,或者镜头细节有所重复,这样会让人出现疲倦和懈怠感,效果会大打折扣。

4. 拍摄时间要敬业,不能偷工减料,比如一个细节和镜头从多个角度拍摄。搞清楚,咱是拍征婚电影,要求连贯,不陈旧,不是拍大片,还要讲究镜头效果,拉长时间骗更多的片酬。

■ 征婚电影――我的“优势”

征婚电影,即单身的男女通过DV,真实地细致地拍摄和剪辑出一部电影。一般时长在半个小时到四十五分钟左右。

电影反映的内容,从被拍摄者的日常生活、日常工作、朋友聚会等方面入手,记录下来他(她)最为真实的一面。

同时,也会邀请一些同事、朋友对被拍摄者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力图能让观看电影的人,在这个电影里了解被拍摄者,从而做出选择,或为以后的交往打好基础。

TIPS:

征婚电影的雏形,起源于德国。德国在上世纪摄影机问世后,即有用摄影机拍摄下女人的生活来向贵族播放的传统。

不过,这一向是贵族们寻花问柳的手段之一。而真正地运用在征婚上,还没有先例。

作为新生事物,之所以能受到欢迎,征婚电影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

A.征婚电影新潮时尚,是一种很酷和新奇的举动。

B.和以往的资料登记等方式相比,征婚电影更加立体、全面,能给征婚者更翔实的信息。

C.征婚电影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节省时间。以往仅仅从资料上,或者通过草率的一次见面去了解一个人,难免会有首轮效应,也许会错过自己的真爱。但征婚电影事先起到一个铺垫作用,让你对这个人有所了解再做出选择,不盲目。

我要拍电影范文5

[摘要] 好莱坞电影自诞生时刻开始,就特别重视电影摄影艺术和技术。在好莱坞,电影摄影师是光的艺术家,他们是在用光代替画笔在电影胶片上进行作画的画家,与画家不同的是电影摄影师的作品,不是展览在美术馆和画廊内的大众可以观看欣赏的画作,而是制作在电影胶卷上的负片,到洗印车间冲洗后印制出可以放映的正片。在好莱坞,电影摄影师的地位很高,人们更喜欢称他为“摄影导演”,他同导演一样是一部电影作品的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创作者。

[关键词] 好莱坞 电影 摄影艺术 格里菲斯 光学镜头

电影摄影(cinematography)一词由两个词即cinema电影和photography摄影结合而成。电影,cinema这个第七艺术,从其诞生的时刻。就和她的姐妹摄影艺术photography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电影离不开摄影艺术,没有摄影也就不会有电影。但电影摄影艺术,又不是简单地照相。好莱坞电影自诞生时刻开始,就特别重视电影摄影艺术和技术。这就是cinematography电影摄影这个词的内涵。

在好莱坞,所有的电影摄影师都知道,他们是光的艺术家(artist of light)。他们是在用光(light)代替画笔在电影胶片上进行作画的画家;与画家不同的是电影摄影师的作品,不是展览在美术馆和画廊内的大众可以观看欣赏的画作,而是制作在电影胶卷上的负片,到洗印车间冲洗后印制出可以放映的正片,或在电视上播映。现在美国加州的洛杉矶电影资料馆内收藏有大量的电影摄影的资料。在好莱坞,电影摄影师的地位很高,人们更喜欢称他为“摄影导演”(director ofphotography),是以艺术家,专家级别来尊敬。他同导演一样是一部电影作品的最直接的,最主要的创作者。在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我们有机会拜访了著名电影摄影大师,法国人阿尔蒙·德洛斯。我们问他一个天真的问题:“什么是电影摄影师?他都干一些什么事情?”这位大师笑着回答:“答案很简单:他什么事都干,也什么都不做!他从这部影片到另外一部影片,要干的事情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无法给他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我的工作有时就是简单地按一下电影摄影机的快门;也有时,坐在上面写有我的名字的折叠软椅上去监督我的助手去拍摄,动动嘴就行了……现在问题复杂了,在一些好莱坞大片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群人集体合作拍摄,有时一个镜头需要几个电影摄影师通力合作完成拍摄,谁也不清楚谁到底干了什么,反正最后,一切都体现在银幕画面上。”

“在一些小投资低成本的电影中,有时担当一个电影摄影师很难很苦。我就最怕同导演新手合作,我不但要去选择使用什么样的摄影机镜头,而且还要决定用什么样的大小景框——例如远景,中景等,还有摄影机的运动方向与部位等,有的时候还要去指导演员的活动范围,此外还有灯光的布置……虽然作为电影摄影师,我们想要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如何依靠您的技术能力,在电影作品中去表现您的艺术。您一定记住,您是在帮助导演去进行艺术创作,记住您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就要求您首先要理解导演的意图和创作理念。要多和他探讨,要多体会,您对于导演的理解越多,就越有助于您的电影摄影工作。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一般是导演指示要什么镜头;但我总喜欢在具体拍摄之前,要首先同导演谈谈自己的想法;有的时候我提出具体的视觉修改建议(visual modification suggestions)。比如说要选择什么样的摄影镜头——镜头的口径和具体的镜头框架,还有摄影的拍摄活动,乃至演员的位置和在摄影机前面活动的区域范围等。当然,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导演那里。有一些导演不喜欢同他的合作者交谈和商量。但记住他是导演,您不是……”

电影摄影师在电影拍摄和制作中的角色和地位,早在默片时期就确定下来了。一个摄影导演要亲自掌握电影摄影机来进行拍摄,此外有时还要雇佣第二摄影师,他的摄影机就架设在您旁边,他要拍摄另外一个负片,以备将来送到欧洲去洗印。电影艺术的先驱们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逐渐地形成电影摄影的基本的视觉语言,同时一些电影摄影的基本技术和典型特技也开始定型。比如基本的光学效果,镜头的形式,方位等,像淡出,淡入,色调,光调乃至一些基本的洗印剪辑等技法,大都在这个时期发明和发展了。不言而喻,当时电影摄影导演的权威地位是公认的。

著名导演格里菲斯(griffith)的亲密同伙,电影摄影艺术的先锋,毕里·彼彻尔先生(mr.billy bitzer)的回忆录有助于我们研究美国好莱坞早期默片时代的电影摄影。他是格里菲斯的最好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从1908年格里菲斯拍摄第一部短传记片开始直到1 922年的《暴风雨中的孤儿》(orphansof the storm),两个人紧密合作,不但拍摄创作出美国早期的最优秀的电影作品,而且还共同发明创作了电影视觉语言的语法(cinematographic grammar of picture)。他们两个人还从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中融和丰富的想象设置出很多电影摄影机的机位,运动的方式,光学的把握等,琢磨出一些诸如特写镜头(ciose-up),虹膜镜头(iris shots),软焦镜头(soft focus)等等,他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实践,发现和发明,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语言。彼彻尔后来回忆他如何邀请格里菲斯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的情况——格里菲斯不太喜欢纽约。也正是这样的迁移,才能有好莱坞——这个电影王国在美国西海岸的诞生。

“大约是在1910年1月,格里菲斯的百欧格里弗公司(the biography company)开始在好莱坞扎根。当时我们的摄影棚是一个大空厂房——一个倒闭工厂的车间;我们看了看,请工人们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并且用大块白色棉毯遮盖这个区域,安装了滑车,以便我们的摄影机能够活动,这样我们就可以调整光线。”

1912年,格里菲斯和彼彻尔决定在好莱坞建设拍摄基地。他们一同向百欧格里弗公司辞了职,要去好莱坞组建自己的独立公司:不久,这两个人就摄制出著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4-1915)和《党同伐异》(intolerance,1915-1916),“我们成功了!”格里菲斯对大家说。彼彻尔后来回忆在拍摄《党同伐异》巴比伦尼亚的场景时他同格里菲斯遇到的困难和艰难险阻以及两个人如何费尽脑汁去解决的情形:

“哈克·沃特曼负责搭建影片《党同伐异》的所有的大布景……我们来回在摄影棚内走动着,巡视着,还要好好思考光源——最好用棚上面的玻璃窗投射进来的自然阳光……我和助手扛着摄影机,来回选择如何利用自然阳光来拍摄——不但要找好光源的方向和如何使用,还要想到影子的问题……为了拍摄大海的风暴和浪涛,我和哈克会彻夜不眠地听附近海的声音,当听见海风渐渐强大时,我们赶紧跳上吉普车赶到海边去抢拍。这样我学会拍摄海景的技巧和奥妙……关键是方位,光和镜头角度,还有曝光速度等。”

“我们之间的合作是如此完美而心照不宣。记得有一天早晨,哈克在他搭建的布景前思考着什么;我径直走过去:‘喂,能否帮个忙?’‘当然可以,’‘我想拍摄大战场面时用剪影处理,能否在这块地方搭建一条跑道供战马活动?’他看看说:‘大约要用多少匹战马?’不一会儿,格里菲斯来了,哈克问:‘您琢磨好了吗?大约要用多少匹战马?如何在墙上出现人形?’格里菲斯找到我:‘好主意!但您的摄影机会不会颤动太大太多了。’我们三人又一次合作成功,这就是《党同伐异》中被人称赞的战马和战车奔驰的场面。”

“随着我们合作和设置顺利,格里菲斯和哈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们所想要搭建的布景也变得更加巨大了。……哈克又找到我建议制造一个大型活动电影摄影车,用来拍摄大场面……我们两个人不谋而合。我们几个人在一起合计一下,制定了拍摄镜头的方案:要先有一个从高处拍摄的整个场景的大全景的鸟瞰镜头,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大场面。然后要有一个大变焦镜头(zoom)镜头向下移动并改变焦距,拍摄围着篝火欢舞的姑娘们,要呈现她们优美的舞步;然后摄影机的镜头再次推动变焦,去拍摄巴比伦城内大厅中欢宴的场面。这还没有完,格里菲斯要求,摄影机镜头继续运动,去拍摄外面广场上的一辆小战车,有两个白人勇士在驾驶;镜头再次从地板上横向移动,从贝尔莎扎阅读情书转到可爱的公主上……这个场景实在是太大。我们从热气球向下观望,发现实在不好拍摄。哈克建议制作一辆大型移动摄影车。不久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辆大型移动摄影车开始工作了……这一天,我和我的摄影助手卡尔·布朗(karl brown),登上了这个巨型移动摄影车:我们使用的是老式德国帕蒂尔(pathe)电影摄影机。我们两个人进行了分工:他手持一架电影摄影机在一个固定的平台上拍摄基本稳定的大镜头:我在他的旁边去拍摄一些运动镜头,比如倾斜镜头(tilt shot),移动旋转(pan shot)镜头等:我们不交换意见。我几乎全心关注地把眼睛贴到摄影机的后视窗。这样,我们不知道换了多少摄影的光学镜头,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全部的摄影任务……”

想当一名好的摄影导演,不难,关键是要有思想,好的艺术理念,把握住基本的摄影技术,然后,去实践,光靠吹牛不行。前人的经验,是后人的财富,彼彻尔还举出不少好莱坞的著名的摄影大师成功的经验。

彼彻尔发明了一个特殊的摄影镜头,一直使用它专门为丽莲·基什拍摄用。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经历了一次大跃进即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进步;当时使用的电影胶卷也从传统的胶卷到感光更为敏感的全色胶卷(panchromatic film)。这位电影摄影师以自己的摄影功底把斯雯佳丽(svengali)推到了大明星的位置。此时,是美国电影史中的第一个高潮阶段,几乎每一位大明星都有自己的专职摄影导演,专门为自己拍摄。比如专门为嘉宝(carbo)拍摄影片被人成为“嘉宝的专用摄影家”(carbo’s cameraman)的家伙。他回忆给嘉宝拍摄特写照时说:

“我从来没有创作出嘉宝的面容(carob’s beautiful face,),我只是做了我给所有的大明星都做过的同样的工作,即尽自己的能力去拍摄美丽的肖像照。只是嘉宝她太美了,难以形容的美。我则根据每场戏的特殊要求,去设计灯光或光线。……嘉宝有一双大眼帘和长睫毛,美极了!在一些情况下,我有意把灯光从上往下,从高处倾洒下来:使得她的眼帘在她的脸颊上出现阴影(shadow),效果好极了,不久就成为嘉宝的注册商标。……嘉宝的美是天生的,自然的:我只不过有幸把她的美真实地体现出来。”

 

其实,这正是一个好的电影摄影导演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善于发现您所摄影的对象的内在美的潜能。实际上每个明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比如嘉宝的大眼帘和长睫毛。如果摄影师没有发现而且以独特的技巧去展现出来,那有谁能赞扬这个美?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们时常说的“上镜”——说穿了,就是去发现你拍摄的对象的内在的美,并且用你自己的摄影机把它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来讲,谁都可以“上镜”。

“记得拍摄《肉体和妖魔》时,导演希望我把嘉宝和吉尔伯特的一场爱情戏,拍摄得更诗意更浪漫一些。我和演员们商量了一下。然后让导演把具体的要求重复和强调……我找来两只铅笔碳棒让他拿在手中,当他们两个人亲吻时,我请灯光师把柔光打在铅笔碳棒上,出现一点反射光在他们的面颊上,吉尔伯特竭力控制自己同灯光技师的距离,他的手发抖,光也摇晃;就这样一场抒情的爱情戏拍摄成功了。”

“有一次,我为玛塔·哈丽拍摄一场风流戏,特别有趣。导演和我在拍摄前讨论。确定要把这场戏拍的既浪漫又风骚。哈丽,这位以演风流角色的大明星在这场戏中要去诱惑她的新男友。我想用一只香烟燃烧的微弱亮光来作为这场戏的主要照明。当时没有人这样做过。我开始想法子了:首先,我们把这场戏的场景设计在一个酒吧的内部,然后,两个主角相对而坐,头几乎碰在一起地交谈,一丝香烟飘然向上,在两人脸颊中飘过,烟向上漂,在烟雾中她伸出小嘴;结束。我们先请工人在两人座位的上方开一个小窗户,让香烟的烟雾能向上飘。然后,我们让男主角点燃一只香烟,香烟点燃后,在黑暗中,我们关闭了所有的灯光,香烟头的亮光光不足,无法拍摄。我琢磨后,邀请了一位外科医生。果不其然,他有好主意:制作一只香烟小电筒,即外形如同香烟,前面安置一只微小灯泡,只要用力一叼,它就发光。我们邀请特技技师如法制作。我叫男演员点燃一只真香烟,弹掉烟灰,然后把我们特制的香烟灯光放在真香烟上面,两只烟摞在一起,让他同时一口叼两只香烟,用力吸出烟雾,用力吹,香烟的烟雾慢慢从上升起,穿过上面微小的灯光,在两人的嘴即将接近的时候,烟雾中的哈丽的脸容非常美而有诱惑感。这是我的电影摄影艺术生涯中最为浪漫的一个镜头。”

美籍华人大摄影艺术家黄宗(jameswong howe)是一位很富有创造精神的电影摄影导演。在好莱坞流传着不少他的故事,比如他用一盒火柴的光亮拍摄一个镜头的故事。下面是他在1943年为赫沃德·吴克斯(howard hawks)拍摄影片《空军》的情况:

“……当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后了,我必须把机场跑道上所有灯光打开。……我们就把原来放在后面的反射光板挪到前面,叫电工接好线。我叫一架战机滑翔过来,叫他按动开关;这样在反射灯光下产生很亮的闪光;我们开始拍摄,整个机场如同着火一样;我们作了烟幕效果。这样,当轰炸机下降时,机前的大灯照射烟幕,效果好极了,它创作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就这样,在特技师的合作下,我们就用闪光拍摄完这个b-17轰炸机着陆的场景。”

电影摄影师不仅要和大明星合作,更多的时候是和导演合作。在美国好莱坞,有很多大导演有自己长期合作的电影摄影师。罗伯特·巴克就长期同希区柯克合作,共同创作了不少优秀影片。格里格·托兰德(greggtoland)回忆他在好莱坞的艺术生涯时说:

“《呼啸山庄》是一部软调子影片。我尽量把一些爱情戏弄得浪漫一些。这个作品本来就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浪漫,幻想和解脱的传统爱情故事。于是,我就以这些定下了我的电影摄影基调,要通过一些优美的带有魔幻性的特写镜头,使观众如醉如狂地进入梦幻的境界《愤怒的葡萄》就不一样了。它是一部尖锐的影片,是一个表现不幸人们的斗争故事。所以,我就把影片的基调定高,亮些,尖锐些。演员们也没有化什么妆,我就以一种特殊的低调进行拍摄,要求真实……”

“《我们美好的日子》(the best yearsof our life,1946)是一部情绪片,对于我不但是挑战,也是一次试验。在拍摄之前,威利(willy导演)和我讨论很长时间,我们研究分析每场戏,最后决定把影片基调定为简单的朴实无华的现实主义……”

奥逊·威尔斯(orson welis)是世界电影史上公认的伟大艺术家。他这个人对于电影视觉语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不止一次地强调。电影就是用影像来讲述一个故事,而电影摄影就是将故事用影像讲述出来的最好的工具和手段(a real aid)。他能够花费几个星期去讨论如何达到他所需求的摄影效果——这在好莱坞电影圈内是少见的。

“在正式开拍《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之前,威尔斯和我反复计划摄影计划,这在好莱坞也是异乎寻常的。我大概用了将近半年准备和计划拍摄。在影片中,威尔斯要求搭建一个带有天花板的室内景;这样就使得一个房间就是一个真房间,特别是影片中真出现天花板。过去不搭天花板的内景,光效果是不够真实的,因为照明光是从不自然的角度投射的。这部影片还有好多打破了好莱坞的传统,它要求摄影的细节。威尔斯坚持每场戏的流畅和完整无缺。这样一来,每场戏拍摄之前,我们就要详细地计划摄影,这样的摄影能体现什么样的真实,摄影机能够为观众带来什么——在这之前,从没有人在好莱坞这样做过。我们设计电影摄影机的运动,去避免直接的切换镜头,要使摄影机能够从一个角度摇移或转到另外一个角度,不产生切断。比如说,有一些戏,威尔斯要求一气呵成地拍摄,从一个特写镜头到一个大全景镜头,要一下子拍摄完成。这就要求,我的摄影机的运动要同时能从一个大前景运动到大背景的范围内,我们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著名的景深镜头的诞生。”

《公民凯恩》的拍摄,使得当时尚年轻的导演威尔斯实现了自己的视觉理念和野心,同时以一种新的丰富的流畅的电影视觉语言改变了好莱坞的电影叙述规则和传统。所以《公民凯恩》一公映,就引起轰动,直到现在依然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杰作。威尔斯的第二任摄影师斯坦利·靠特兹(stanleycortez)也是有影响的大师,此后,查里斯·劳顿(charie laughton)开始崭露头角,他被邀请拍摄黑色恐怖片《猎人之夜》。他后来回忆:

“这是一个明星荟萃的大合作作品。每天,这群人都要集会讨论下一步的工作,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影片拍摄的细节进行分析。……影片中男主人公和他的情人之死的一场戏,导演要求拍摄得既浪漫又悲伤感人。大明星鲍勃·米特和雪丽·雯斯特在正式拍摄前同我争来争去,最后统一观点:我把雯斯特放在前景躺卧着——很美,很性感;在上方背景,鲍勃站在那里,在观察沉思,不知道如何下手杀他的情人;他的面容奇怪,犹豫不决,而又忧愁,很像奥赛罗;我还要拍摄他的面孔:的确很难——要知道,为了渲染气氛,摄影棚内只打亮5盏灯,很暗,我不得不加一点补光……”

我要拍电影范文6

唐克铭 HD101EC高清数字摄像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影像质量比标清高!还有一点,该机比较轻便、运用灵活,比较适合拍摄影视节目的动作片。

詹伯雄 这款HD101EC摄像机具备真正高清24p捕捉和记录功能。以前,只有最昂贵的高清摄像机才具有这种功能。利用高清逐行扫描每秒24帧所拍摄的图像,具有类似电影的画面质量以及画面平滑运动性能,对于影视和广告拍摄制作专业的从业人员及业余爱好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惊喜。我非常喜欢这款机器。

许少兵 作为深圳华森影视广告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及高清数字电影《窥变惊魂》的制片人,我主张使用JVC公司刚刚在全球推出的首款ProHD高清晰摄像机HD101EC来拍摄。在决策前,其实上也考虑了很多。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国内第一部HDV高清格式拍摄的惊悚悬念推理数字高清电影《窥变惊魂》,发现影像的画面质量大大优于传统的电视电影,节目制作完成后业内人士对影像画面的质量非常认可。这款HD101EC高清摄像机的价格相对比较便宜,但是能够获取如此高品质的图像,真的出乎意料。华森影视这次采购HD101EC,的确物有所值,相信以后必定有更多的制作公司会使用这款机器来拍摄高清数字电影和电视节目。华森影视计划2006年用这款机器拍摄不少于10部高清数字电影,现在已经在筹备2月份拍摄第二部惊悚悬念推理题材的数字高清电影《渔村惊魂》。

蔡剑辉 我是香港邵氏电影出身的电影专业摄影师,同时也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做摄像,拍摄过很多影视片,使用过多种摄影与摄像技术设备,近年来也经常来内地拍摄电影电视节目和影视广告片。在华森影视看到这款JVC推出的HD101EC摄像机,开始时候还是不以为然,通过在深圳市宝安区拍摄某一个酒店的形象品牌推介电视专题片以后,从拍摄的技术操作和拍摄出来节目的画面质量来看,效果和感觉都相当不错。最近,我在香港参加了一个美国专业设备公司的高清摄影器材推介应用讲座,我发现与高端影视专业高清技术设备相比,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很多,值得在影视广告制作机构去推广应用。

刘崇峰 我是影视动作专业导演。过去在拍戏时,有很多专业机器在拍摄影视节目的动作时,画面上都经常会出现令人讨厌的拖尾现象,这次是用JVC公司这款GY-HD101EC的摄像机来拍摄影片节目的动作,但是没有发现有拖尾的画面现象,拍出来的画面效果我很满意。同时这款机器体积比较小巧和轻便,很合适用来拍摄影视动作节目,我也很喜欢。

潘明胜 中国的电影电视事业要发展,影视专业策划制作机构要发展,就需要培养大批后起之秀和接班人,就需要长期进行在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影视专业技能培训的实习和考核作品。如果使用胶片或使用高档的影视专业技术设备,不仅培训的成本相当高,而且会影响专业机构的经营运作.我认为采用这款JVC公司GY-HD101EC的摄像机,作为影视专业技能的培训,甚至拍摄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片。电视MTV、电视教学片和影视广告,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