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范例6篇

小狗包弟范文1

巴金的《小狗包弟》通过描写在“我”家待了七年的小狗包弟――一只忠实、可爱、聪明、活泼、懂人性的小狗“无可奈何”的结局,让作者在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痕,在怀念小狗包弟的过程中,充满了对小狗的思念与愧疚之情。人们常说“思物亦思人”,对于巴金也不例外。已逝的小狗勾起的不仅是作者对过去的追悔,更多的还有对夫人萧珊的回忆和亏欠。那句“对不起,我爱你”,不只是说给离去的包弟,更是说给同时期逝去的夫人。

课文题目是“小狗包弟”,但文章开头不写“包弟”,却宕开去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看似离题,实际是以此为引线。艺术家与小狗相遇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虽然小狗属于隔壁人家,但是他们却“相处很好”。当艺术家遭遇迫害时,“拳打脚踢”,“棍棒齐下”,“一条腿也给打断了”,以至于“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唯有“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去,非常高兴的朝他奔去”,即使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它一定要留在他的朋友的身边。?人心无情,狗却有情,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因为相同的故事背景,同类的主人公,也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作者下文对包弟的回忆,让读者可以带着感动和好奇心,跟着作者的思绪回到过去。可见,从思路章法上说,先说别人的狗再引出自己的狗,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来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前者写狗对人的忠诚,后者写人对狗的背叛,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方面来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他形成了作者“心灵上的欠债”。作者描述了小狗包弟的背景、来历、名字的来由,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小狗会作揖,善解人意,逗人喜爱以致与其有七年的友好相处。然而这七年的美好时光,事实证明,换来的是作者用“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都无法还清的“欠债”。日本作家由起女士每次看见作者,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作者说包弟很好,她笑了。可见日本朋友也喜欢包弟,说明包弟不仅是作者一家人的朋友,而且是人类共同的朋友。他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爱人萧珊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可见,爱人也爱着包弟。然而我们知道,作者不仅失去了爱犬包弟,也失去了爱人萧珊,这里特别点出萧珊也喜欢包弟,进一步渲染一种悲痛的氛围,可想而知,作者结尾想包弟也是对想萧珊的遥相呼应。

日本由起女士的问候是对小狗的关爱之情的凝聚和流露,第二句“你的小狗怎样”是作者的联想,勾起了作者的伤感,“然而我已经没有小狗了”,不难看出失去了包弟,作者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自责。那种痛苦是难以言表的,也使文章的格调由之前的轻松明朗转入了悲伤黯然,从而开始了一段痛苦时期的叙述。

作者与家人不再把包弟的叫声当作是欢乐,而是转为了一种恐惧,“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作者陷入了矛盾的痛苦深渊,在是否送走包弟的选择中两难着。随着形势的紧张加快了包弟的死亡,作者最终还是送走了包弟,怀着满心的不忍与愧疚。“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为了包弟的事,作者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可见其内心非常恐惧害怕。“这一夜我想得更多”,说明作者作出的这一决定十分艰难和痛苦。这“最后决定”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然而,真正送走包弟后,作者虽然说自己“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不难看出,这大概是作者在良知复苏之后的沉痛。为了求得自保,竟然将相处七年、对自己友好而忠诚的包弟出卖了!一旦良心发现,作者怎么能入睡,怎么能不深深地受到良心的谴责?而这里的“包袱”就是指自己往后用整整十三年之久都无法还清的“心灵欠债”。

小狗包弟范文2

如果要借用本文的构思内核所对应的关键词之一“解剖”(剥皮抽筋法)来解读文本的话,《小狗包弟》的核心细节――由构思内核衍化而来的――应该是第10~13自然段。这才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集中笔墨抒写自己灵魂上的“解剖”。作为政治包袱而被“我”送走的包弟遭到了医院科研人员的解剖这一构思内核,起初是比较模糊的,还不具备审美价值,为了使之更加清晰,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在第10自然段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对该构思内核所对应的关键词“我”“包弟”“包袱”“解剖”进行了变形处理。首先是“包弟送走后……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①的感觉”,这里暗含着包弟是包袱的变形(实际上是承第7段“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而来的),这个包袱是指连累作者全家的政治上的负担;其次是“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②”,这里是指被解剖的包弟变成了“我”道德上的包袱,良心常受谴责。包袱①包袱②,表明作者的写作思路由政治的层面跳转到了道德的人性的层面。再次是“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作者在此处采用“以人化物”的变形技巧,使“解剖”的内涵有了审美的飞跃,即由生理意义的解剖上升到了灵魂的解剖,而且“解剖”一词在文中具有了双层意蕴:既指作者在“”中遭受的种种身心上的折磨、摧残,也指作者对自己的灵魂的拷问。这同样表明本文的立意主要是定位在人性层面。作者在这里对自己的“人性切片”作出了“病理分析”,其结果是委屈求全、逆来顺受;其感受是“羞耻”“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等,这都是肺腑之言,真切而沉痛,在一个畸形、病态的社会里,就连最有良知的人也难保自己的人性不被扭曲,对包弟的“出卖”,把它送到解剖桌,等于是把它送给了死亡,以“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深深地自责,但他又能保全自己,保全家人吗?最终还是在地狱里走了一遭,侥幸爬了出来,妻子萧珊却永远留在了那里。人且不保,狗亦奈何?!我们读者知道此属出于无奈,但作者并未以此开脱,还是从人性的根子上痛切自审,这是多么可贵的解剖精神啊!经由这三层变形处理,本文的构思内核便已形成,初步具备了揭示文章主旨的功能。但是,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式,散文的形象性、感染力,以及主旨赖以生成的表现技巧等等都有待加强。如何对已然形成的构思内核进行衍化,使文章做到血肉丰满,这也是颇见艺术功力的。巴金散文“无技巧的技巧”,也于此可见一斑。

文章的第11~13自然段是对第10段――构思内核得以形成的段落――的衍化,主要围绕“灵魂的解剖”行文,即这三段的内容都是“解剖”的延伸。

第11自然段运用“满园荒凉满园悲”的画面给予灵魂解剖一感性的支撑。一片衰草、无缝砖墙、高高墙壁、一点垃圾、大化粪池、几棵不开花的树,满目萧条的景象,单调、孤寂、隔膜,从这里仍可感知“”时代的余波――政治地震留下了一片废墟。人性的废墟也依稀可见――高墙、无缝的砖墙便是明证!浩劫之后的人们多出了彼此防范的心理。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谨小慎微、噤若寒蝉。这似乎也是今之人性冷漠的源头!竹篱笆不见了,花树也少了,如茵绿草呢,也不见了,那人那狗呢,都不见了!生活的情趣呢,不见了,只剩下“满园的创伤”,作者就在这创伤里熬煎着!一场政治灾难荒芜了自然,更荒芜了人性,后者更令作者痛心疾首,巴金不愧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接下来的第12、13两个自然段,作者用真诚、朴实的语言直陈自己的忏悔、赎罪心理。“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第12自然段的头两句是说包弟之死,百身莫赎,可见其内心的伤痛愧疚和自我解剖的无情。“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这后两句表明了作者准备长期赎罪的勇气和拯救人性的责任感。文章末尾一段,作者以讲真话的态度,表达对包弟的怀念与歉意。

本文的核心细节部分衍化完成之后,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在文中交代清楚,那就是包弟何以会成为作者的政治包袱,包弟在“”之前是不是包袱。因此,由构思内核中的另一关键词“包袱”还得衍化出若干一般细节。

文章第7~9自然段是围绕“包袱”衍化出的一般性细节。该部分内容叙述了“我”与小狗包弟在“”初期生存处境的恶化,包弟也成了全家的包袱,被决定送给医院做解剖实验用。这就为“核心细节”中作者的忏悔、赎罪埋下了伏笔,或者说是对“核心细节”的起因的叙述。在叙述中,作者客观地提供了关于红卫兵(中的组织,大部分由年轻的学生组成)的“人性切片”。红卫兵在“”时期的口号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他们破坏了许多历史文物,且大肆迫害民主人士。文中写到了他们抄“四旧”的场面。因养狗在当时也属“四旧”之列,狗命自然是难逃一劫。敬畏生命,富有恻隐之心,本应是人性之善的表现;然而透视这些红卫兵小孩的“人性切片”,作者也只有“胆战心惊”的份。“打门大喊大嚷”“要杀小狗”“大声叱骂”“摔破坛坛罐罐”――暴力、凶残、野蛮,这就是“小孩”的人性之恶。作者连续两次写到“小孩”的字眼,应该有其触目惊心的警示作用――“救救孩子!”人性中的恶性肿瘤竟然扩散到了“小孩”身上,这个责任该由谁负?!太恐怖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由文本提供的这个特殊语境来看,包弟成为作者全家的政治包袱就有了其必然性,包弟的非正常死亡亦不可避免,作者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不让包弟死于乱棍之下;然而他还是“不能原谅自己”,还是心有不安,其悲悯情怀,令人感佩。

为了强化包弟死于解剖桌上的悲剧效果,作者在文章的第2~6自然段,从“包袱”的反面落笔,以艺术反差的技巧进一步衍化出一般细节。这五个段落除了第2段介绍小狗包弟的来历外,其余四段则集中表现包弟在“”前与作者一家人相处的亲密以及它的聪明伶俐、忠诚可爱。关于这些内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笔法纯熟自然,且落笔见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还多处忆及妻子萧珊,这自然使得怀念、歉疚的意味更加浓郁了。爱犬、贤妻皆死于“”时期,美好生命的毁灭带给作者的伤痛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只以朴淡、冷静的语言叙述,情感却更见真挚。

围绕“构思内核”,作者以变形、衍化之功,将“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形式,是否意味着文章的第1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就可以省去呢?我们认为第1段虽只是“引子”,但绝不可省去。这一段落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它也由本文的“核心细节”衍化而来,并且以主体故事之映衬参照物的身份出现,是作者特意设置的“情感磁场”,也提供了值得做“病理分析”的“人性切片”,在解剖人性的层面上,此段与本文主旨的联系非常紧密。

先分析一下首段的“人性切片”。在对待“”中受批斗的被冠以“里通外国”之罪名的艺术家的态度上,人(指队的人和艺术家所认识的人)与狗(艺术家隔壁家的狗)的表现,反差极大。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人性是残忍、疯狂、冷漠;狗性是温情、亲热、忠诚。若做“病理分析”,其结论为“人不如狗”。这是因为病态社会遮蔽了人性之善,而滋长了人性之恶,反而使狗性中的优点,譬如忠诚、通情义得到了彰显。

再看看这一变形、衍化的意义。联系文本提供的特殊语境来看,首段的变形、衍化是合乎艺术逻辑的。为后面小狗包弟的出场起到了渲染、铺垫的作用,并且人与狗的这种对比映衬关系,一直渗透到了“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里头,这样,解剖人性这一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了,文章的思想高度也得以提升,且成功地获得了警醒人心的审美效果。

小狗包弟范文3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先生的《随想录》。《随想录》被誉为“一部讲真话的书”,体现着“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书中所写主要为对自身及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在授课时,可以用《随想录》的影响作为导入内容,结合文本主旨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狗包弟》中,巴金老先生说了哪些真话?他想揭示什么?忏悔什么?用心品味文章中的那些不加掩饰的平实的细节描写,可发现这些细节描写其实就有直逼人心的强烈效果,就是那最具有震撼人心力量的真话。品味细节,了解文章深意。

文章开篇写艺术家和一条小狗的故事,细节描写非常值得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以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要旨。

第一段写到:艺术家被队“批斗”,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打得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打到他走不动了,再给拖着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半死不活。认识的人看见了都掉开头去,只有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用脚踢、拿棒打、赶它走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最后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惨死了。

这些细节揭示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深入品味鲜明的对比:

人怎样对人?狗怎样对人?学生不难感受到那是一个怎样噩梦般的疯狂时代。狗是极具人情味的,在人与人充满冷酷、暴力和背叛时,狗却显示了人性所匮乏的忠诚和友爱。人性的扭曲如此摧残自我,作者对的血泪控诉不言自明。

再看看巴金写自己的小狗包弟。

包弟是很讨人喜欢的,文中用很多的细节来突出这点:包弟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包弟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我们去广州的时候,睡房门紧闭,包弟每天清早守在房门口等候我们出来,它天天这样,从不厌倦;我们从外面回来,他看到我们,特别是看到萧珊,会不住地摇头摆尾,无比高兴、亲热的样子……可是这只想起来常常令人感动的小狗,它的对人亲热,给人作揖,它的善良和可爱终未能让它逃脱“”的厄运,它的命运是被“送到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

包弟何以只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呢?

巴金用极其沉重的文字忏悔道:“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为了保全家人,巴金选择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接受荒诞历史的摆布。可是,送走包弟后,每天在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就会想到包弟,想来想去,不曾觉得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想着不仅是包弟,连他自己也在受解剖。

其实,在“抄四旧”政治风暴中,红卫兵杀向街头,像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他们以打烂一切“四旧”物品为名,对一切外来的和传统的文化进行了颠覆性的扫荡。巴金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当时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四邻的许多狗都被小孩子强行抓走杀害,把包弟送到医院做教学实验的医学解剖对象,比起被人活活惨打致死,是在无助无奈中稍稍更有尊严的选择。然而在这里,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辩解,不是逃避,而是巴老摈弃一切华丽的辞藻,用最质朴最简洁的语言,毫无掩饰地说出真话,解剖自己,讲述着“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内心隐痛,讲述着那个时代中一段心灵苦难的经历。深深的自责、坚决无畏的态度中,我们感受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心仿佛又给放在了油锅里煎熬……”

在那场浩劫中,巴金即使牺牲了包弟这个心爱的家庭成员,既使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却也没能换来自身的平安和家庭的完整:他在1966 年8月开始了遭关“牛棚”、被抄家、挨批斗的生活,并于1972年失去了最亲的亲人妻子萧珊。可是“”结束后,一切都好像恢复了平静后,却是这样一个也被那个动乱的年代所侵害所侮辱的无过错的老人,他“不怨天尤人,没有对个人遭际的愤怒,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而是用最诚挚平实的语言,剥茧抽丝般地层层解剖自我,道出无尽的自责、自省,率先发出来自内心的最深歉疚和忏悔!

小狗包弟范文4

1.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和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先后变化。

2.把握塑造小狗包弟这一形象的正侧面描法和以小见大手法,并学会应用到写作中去。

3.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感受特定时期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培养学生的自省忏悔意识。

二、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属于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记事抒情散文,选自其晚年巨著《随想录》作者巴金。

这篇课文的主要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因而这篇文章对于包括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一定的认识教育作用。同时,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这有利于引发学生对过去乃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也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三、教学重点

认识这一特定时代,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包弟的这一行为。

四、教学难点

感受特定时期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学习作家敢于讲真话、流真情的无畏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谈论法、演示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6分钟)

1966-1976(板书)――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注定载入史册的十年,也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一段惨痛历史。巴金先生在世时一直呼吁要建立一个“”博物馆,为世人留下这一民族灾难的见证。但遗憾的是,他的这个愿望始终没能实现。但是,记忆的博物馆可以建在我们每个人心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实录。

播放视频。(4分钟)

(追问:看完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吗?可以用几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时代的特点吗?)

确实,“癫狂”、“混乱”、“是非颠倒”“人情殆尽”等词都足以形容这个时代的特点。十年,十年浩劫,然而面对这场灾难,许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在四十多万字的《随想录》里回忆忏悔,自我解剖,也解剖那段畸形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随想录》中的名篇――《小狗包弟》。

(设计说明:利用实录视频导入旨在让学生对这一特殊时期有一个客观的了解,避免教师的主观介绍同化了学生对的认识,从而出现知识的硬塞现象。同时,在课文讲解之前插入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谈个人感受,能启发学生知人认世,更好地深入文本探究。)

(二)走进作者:(1分钟)

大家对巴金先生了解多少呢?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生于1904年11月25日,卒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巴金先生一生创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他晚年创作的思想随笔《随想录》是一部五卷本的忏悔录,反映了巴金在经历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深刻思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坦荡而真诚的灵魂和他所自觉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一部无比沉重的“忏悔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设计说明:与学生一起回顾巴金先生及其重要作品,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同时能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三)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1.认识一条小狗(8分钟)(板书:一条小狗)

(请同学浏览全文,小组讨论完成简历)

包弟简历

姓名 包 弟 种 别 日本种

起名缘由 瑞典旧主人起名“斯包弟”,简化称“包弟”.

何时被巴金收养 1959年 何时遇害 期间(1966年8月下旬)

性格特点 可爱、聪明、通人性、有情义……

巴金对其的感情变化 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疚(至今心不得安)

怕生识趣

正面描写 作揖讨糖

守候亲热

日本客人拍摄包弟

侧面烘托 日本女士过问包弟

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妹妹说起包弟

设计说明:

(1)此简历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照表格快速地从文本中提炼与小狗包弟有关的信息,完成对包弟这一形象的认识。

(2)在把握包弟的性格特点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描写包弟的句子来概括包弟的性格特点,在分析中顺势得出正侧面描法,能强化学生的写作手法意识,进而运用到写作中去。

2.认识一个时代――“”(10分钟)

追问①:巴金及其家人既然这么喜欢小狗包弟,为什么却要把它送走呢?请大家结合文本探究答案。

讨论明确: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嫌疑。

包弟的特殊身份。日本种,瑞典旧主人,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巴金自保。

……

因此可以说包弟被送到解剖桌上,固然体现了巴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其自私是动荡不安、是非颠倒、人情殆尽的十年时期的产物。

追问②: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作家,为什么巴金先生连一条小狗也保护不了呢?包弟之死,谁之过?

A.背景介绍:

依次展示图片,了解历史:

清华大学校门被毁。

1966年被批斗,1974年含冤而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在中惨遭迫害,于1969年在开封含冤逝世,当时竟没有一位亲人在身边。他的遗体被当做烈性传染病人火化。

中被迫害致死的文人:老舍投湖自尽、傅雷上吊而死、吴晗自杀。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

B.巴金在这场浩劫中命运如何?

1968年8月,弃掉小狗,被关进牛棚改造;9月被抄家,经受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劳动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7月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癌症进不了医院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结束。

“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我每天在‘牛棚’里劳动、学习、写交代、写检查、写思想汇报。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什么……”――巴金《怀念萧珊》

C.总结: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

是发生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期间由主要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政治运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空前浩劫,是共和国永远的痛,是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在这场运动中,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一大批优秀的中央领导人、知识分子等惨遭迫害。人的生命尚且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何况一条小小的狗呢?

同学们,巴金保护不了一条小狗,是谁的罪过?(板书:一个时代)

是时代的罪过,是的罪过。巴金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一条小狗的悲剧命运中,客观地暴露了那个非人时代的某些特点,以及那一段特殊的历史给善良正直的人民所带来的近乎毁灭性的灾难。

设计说明:

(1)由“巴金先生及其一家既然这么喜欢包弟,为什么又要将其送走?”这一问题过渡到对这一特定历史的解剖,深挖被送走的社会原因,自然巧妙,衔接得当。

(2)由一系列真实的图文资料反映对文物、高级领导人、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让学生对这一时代有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的行为。

3.认识一位老人――巴金(10分钟)

追问①:我们说,时间可以抚平心灵上的伤口,但是,多年后,巴金先生有没有忘记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

让学生带感情齐读11-13段,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思考。

作者没有忘记。“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噩梦般的终于结束了,巴金终于回到自己的故居,但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变得那么凄凉,没有草,没有花,没有葡萄架和葡萄藤,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爱妻萧珊和小狗包弟。眼前的物非人非使他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他怀念爱妻萧珊,怀念小狗包弟,而这种怀念都带有深深的歉意。

在那个非人的年代,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在潜意识中变成了恶势力的推手和帮凶,这一切的一切像大石头一样压在巴金的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追问②: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名作家,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表现了巴金怎样的品质?(板书:一位老人)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教师参与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表现了他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作品所描述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在那个动乱年代,人的生活都无所寄望,哪里还有心思顾一条狗?在那时,人的生命尚不值一钱,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失和,比比皆是,抛弃一条小狗又算什么?但作家并未因此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展示了作家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的老人真诚地解剖自己,他是在用真诚和良知去感染读者。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人们对于“”的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警醒着人们汲取历史教训。因而巴金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

(板书:以小见大)

(设计说明:

(1)此部分“认识一位老人”为教学重点之重点,充分体现了课文的价值――作家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我、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时代甚至是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2)此外,第11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别有用途。从内容上看,荒凉、衰败的庭院景象,实际上是表现“”留下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创伤,是对“”危害和遗毒的一种无声的控诉。从结构上看,这段环境描写放缓了叙述的节奏,也把读者的思绪从的岁月拉回到今天的现实。因而此段的分析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很有必要。)

(四)拓展延伸,关注现实。(4分钟)

请学生看图,就“勃兰特的下跪”与“小泉拜鬼”发表看法。

附:1.1970年1月25日,原西德总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下。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竟然双腿下跪,向二

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2.历届日本政府从首相到阁员,从来没有间断过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

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教师总结: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人唯有忏悔才能获得重生;

一个民族唯有忏悔才能远离偏执,走向理性与文明;

人类唯有忏悔才能和谐相处,互存互进。

(设计说明:此设计通过正反两个实例来强调反省精神于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起到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意义,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八、结语留疑(1分钟)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荀子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海涅曾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确实,善于反省是一种智慧。那么,在座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值得反省、忏悔的呢?

(设计说明:此设计旨在由巴金这位老人的可贵品质引发学生的深思和自责,引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同时,留疑的设计避免课堂交流时学生的尴尬场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实现了教育目的。)

九、作业布置

请学生课后阅读《随想录》中另外一些文章,深入体会“一部讲真话的大书”的巨大价值。

十、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一条小狗 一位老人 一个时代

小狗包弟范文5

某天中午,我们邻居说要给我弟弟一只狗,因为我弟弟非常喜欢狗,所以就直接答应了,但是我妈妈不让要,我弟偏要,说是好狗,还是京巴狗嘞!然后,我弟就去了,那时,我妈在做午饭,我当时也在屋里,过了一会,我就出来了,正好出来就看见我弟弟正抱着那只狗进屋,我一看,哇!真的好可爱啊!看上去像一个毛茸茸的球一样,就叫它球球吧!本来我弟弟说叫它帅哥,因为它是公的,我说不好听,就叫它球球。

之后,我就喊我妈妈出来看看它好看不,可爱不,我妈妈说嗯!然后,我妈就让我爸爸看看,我爸说这是菜狗,然后又说:要这烂狗干什么,晚上送回家不要放在店里面!哦!忘记介绍我家的店了,在敬安,我爸妈开了一家服装超市,都住在街上,老家在闫楼,家里还有两只大狗。我们回家除了喂狗就是洗澡,然后再回店里,店名叫“四季火”有时间就来光顾哦!

嗯,天就快黑了,球球要走了,还没来到一天,就送走了啊!真可怜!

而且,老家一只叫“菜包子”的狗,老是欺负小球球,我都害怕叫它要死喽!球球有时都吃不饱,都让那些大狗给吃了。哎,可怜的娃呀!!!!!

小狗包弟范文6

小猫哥哥在树荫下,愁眉苦脸地坐着,一动也不动。原来他是来钓鱼的,谁知上了一条大鱼,把他的鱼线扯断了。现在,是一脸沮丧,晚餐还没有着落呢!

突然,胡萝卜先生从这路过。他那细细长长的胡子,不就像一根长长的鱼线吗?

小猫哥哥赶忙爬起身,从包里拿出自己做手工作业的剪刀。量了量鱼线的长度,在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上“咔嚓”一声,剪下了一根胡子。不长不短刚好可以做一根鱼线。小猫开心地继续在河边钓鱼,没多久就满载而归。

此刻,小狗弟弟的眼泪在眼里打转,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可谁也不知道他是因为荡秋千的时候荡得太高了,一边绳子断了才伤心的。

处理好事务的胡萝卜先生,在往回赶。正巧被小狗弟弟看到了。他心想:诶!不是可以拿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做绳子吗?想到这,小狗弟弟从家里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又被剪下来了。小狗弟弟将胡子结结实实地绑在秋千上,没多久,秋千就修好了。小狗又开心地玩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