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译文范例6篇

公输译文范文1

关键词: 互联网 自由译者 本地化 翻译质量

“本地化”一词最早由本地化产业标准协会定义为:“本地化就是针对产品的使用和销售地对产品进行语言、技术与文化的同化。”(Somers,2003)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翻译就被纳入本地化产业的全球化进程:翻译工具的更新、翻译策略的变化、翻译形式多样化、翻译过程复杂化、翻译运作产业化等。翻译产业本地化无疑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译者经年累月在大量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下进行着语言转化:原文理解―查阅―推敲―再创作,对自由译员(Freelance translator)而言尤其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个信息爆炸、互联网主宰一切的时代,为在新的工作空间下应对新的挑战,顺应翻译产业本地化的潮流,自由译者必须对其翻译能力重新定位和作为译者的身份地位重新定位,因此“在质量保证的基础上提高翻译的效率”是自由译者在翻译产业本地化发展中立足的重中之重。

一、转变学习思维,从翻译中积累经验和信誉,提高翻译质量

对于翻译质量,从译员个人角度来看,就是从“信、达、雅”的标准出发,尽量地忠实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译员,特别是初入该行业的新译员,知识的积累有限,经验不足,对于一些行业术语知之甚少,再加上翻译的内容丰富多变,涉猎到的领域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他们更需要机会去锻炼自己。通过参加考试获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证书”来固然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翻译公司更加看重的是翻译的经验或者直接界定为“年限”,所以译员尚需经年累月的实践。翻译是一种创造,创造的素材基于以往阅读经历中积淀的文本表述,即“任何文本都是对先文本的吸收与转化”(Kristeva,1980)。若要成为一名专职翻译,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广泛吸收各领域的知识,集思广益。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比强大的交流沟通平台。

(一)利用网络资源,高效提升翻译能力。

国内有很多不错的翻译网站都设有“互助翻译”或者“免费求译”这类栏目。以“中国在线翻译网”(China Online Translation)为例,该网站主页设有“最新悬赏求译、最新免费求译、招标”三个主打栏目。注册后任何学习者均可对求译内容提交自己的翻译结果,也可以提交自己不知该如何翻译的内容。鉴于待译资料有相当的不可预见性,翻译本身也有很大的时效性,这些从书本中很难查阅到的内容提交到“免费求译”是一个效率甚高的方式。在此本文重要强调应多参与“免费求译”翻译实践。比如:“He wants to know how it (the machine) works.”这句话需要为一家英语学习机制造公司翻译成汉语,大多数人将其翻译成:“他想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虽然翻译准确,但是并不符合中国人说话习惯。在提交后经过群力群策,最后普遍得到认同的汉语翻译为:“他想知道其工作原理。”因此,我们认识到英语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后,自我能力提高愈感艰辛,十几年之后才发现从翻译中学习是提升目标语和目的语应用能力的最高效的一种方法。

此外,译者有必要充分利用在线语料库的丰富资源来充实自己。目前国外较好的语料库有英国国家语料库(BNC)、Cobuild语料库、美国国家语料库(ANC)等(李宗花,2008)。语料库提供了大量真实而自然的语言资料。译者可利用语料库对某个词语索引,以观察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同时还可以检测译文是否地道,避免中式英语。

(二)信誉的积累。

要成为成功的自由译员,就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相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能力具备但受到埋没的好翻译可谓是大有人在,因此可以说积累信誉是最难的环节。如何积累翻译信誉,着重要看翻译的态度和质量,大部分的在线翻译网站都设有自己的积分系统。以“译心译意”网为例,译员对上面所列的“互助翻译”内容都设有分数奖励,被采纳的译文奖励更多。若译员经常参与待译内容的翻译实践,不但能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而且能提升自己的得分,奖励分数越多的译员越容易得到更多的翻译机会。

二、提升翻译水平与提高翻译效率并重

质量和效率往往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翻译效率是译员梦寐以求的目标。质量固然重要,但对于从事翻译职业的自由译者效率也是自我价值提升的关键。

(一)充分利用Google搜索引擎。

提到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ssisted Translation)和因特网辅助翻译(Internet Assisted Translation),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各种网络字典和翻译软件,比如各类在线自动翻译,包括Google的“翻译工具”,金山词霸的“网络查词”;软件类包括“Trados”、“灵格斯”等。在此着重介绍如何利用Google搜索引擎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Google以全文搜索为其特征,能在数秒钟内从近一百亿个网页中找到包含你输入的关键词的结果;只要输入合适的关键词,查到适当的内容,许多在翻译上遇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几乎没有一个翻译员是不用词典的,而Google就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庞大的词典――确切地说,这样一本词典其实就是整个互联网,而Google的作用是使得这本浩如烟海的虚拟大词典变得可利用、可查询。对译员来讲,最有参考价值的网页就是双语网页。此类网页以各种形式存在,诸如分类词汇、翻译研讨、双语应用文、双语企业站点、双语新闻等,这其中有很多是以明显的中英文对照格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给我们迅速查找对应译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何才能查到这些双语网页呢?比如查一个公司名称“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的译法,在Google查询框中直接输入“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得到的结果都是中文,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可以直接进入该公司的主页,参考该公司自己固定的英语名称――“Eternal Asia”。然后结合该公司的介绍,就可以翻译成“Eternal Asia Glob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Ltd.”。

这是一类相对简单的情况,更多的情况是要使用“诱导词”,即用一个词引出有中英文对照的网页,比如要查模具术语“吹塑机”的英译,那么诱导词应该是一个尽量简单准确的英语单词,大部分译者会选择使用“machine”做诱导词,即在Google搜索栏输入“吹塑机machine”,首页便会显示很多条相关的网页。搜索结果中显示约有40700项符合查询结果,而从中可以看到普遍受到认可的是“blow molding machine”和“blowing machine”。译者选择其一即可。如果译文的阅读对象是英国人,译者还可以通过“精确匹配搜索”来判断一下哪一个用法更被英国人认可。具体操作如下。

在Google搜索栏输入:

显示结果为:

然后输入:

显示结果为:

如上所示,这里面搜索词要用引号括起来,意思是两个词连用在一起时的搜索结果,后面要用英文输入法输入“site:.UK”意思是搜索在英国注册的网站。通过741和1230两组数字的比较,我们可以大体判断“Blowing Machine”在英国更受认可。此外,如果读者为美国人的话,我们可以在后面输入“site:.US”,日本的读者则为“site:.JP”,即根据国别分别输入其顶级域名,这样可以快速有效地得到最精准的译文。

还有一种情况是很多行政单位或者机构有着自己固定的翻译方式,所以靠个人基本功,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不能满足翻译质量的要求,比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很多人会翻译成“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Bureau”,而且Google上显示也有很多人用这个译法。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译。这种错误的避免有一个技巧,方法如下:

Google搜索栏内输入:

然后点击官网:

就会发现正规的译法为:“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同样,如果要翻译“日照市书法家协会”,那么就在Google搜索栏输入:

就会锁定以该协会为标题的网站。“allintitle”的功能就是搜索所有关键字构成标题的网页,意思是“以下关键词出现在标题中”,按照网站设计的通用准则,单位名称一般都会出现在单位官方网站的标题中。这样一来,搜索结果为5项,而单纯输入“日照市书法家协会”为14000项,所以效率要高出很多。

(二)团队合作,提高效率。

对一些不是很偏僻的学科或者行业,使用上述方法进行翻译质量和效率都会大有提升,但是当今国内外的沟通日益增多,需要翻译的内容动辄几百几千万字,单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宏观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出来。所以自由译员要注重译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加入或者创建各类翻译团队,如果从创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要复杂一些,但是对自由译员来说,一个免费的MSN群或者QQ群就可以解决掉大部分问题。志同道合的译员可以互相交流翻译项目,一起分担工作量,还能解决长期没有业务的难言之隐。译员之间可以在声誉和质量的双重保证之下,在线一起商讨翻译的风格,统一术语,相互审稿,分享利润。若能发展到这一个阶段,相信一个自由译员就可以在本地化的翻译产业中立足了。

翻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以个人的能力为基础,以团体的力量求发展,这是网络时代翻译事业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资源,以完美主义的态度对待任何稿件,自由译员定会在21世纪大有作为,在翻译产业本地化的发展潮流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Esselink,B.A Practical Guide to Localiz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

[2]Kristeva,J.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3]Somers,puters and Translation:A Translator’s Guide[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2003.

[4]贺文照,左秀阳.利用国际互联网辅助翻译教学探索[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2).

[5]李宗花.网络辅助翻译教学探索[J].考试周刊,2008,(28).

公输译文范文2

本文的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

提出一个基于模板的统计翻译模型以及相应的训练和翻译算法;

根据这种算法模型实现一个汉英机器翻译系统.

首先,我们将提出一个基于模板的统计机器翻译算法.这种算法是传统的基于转换的方法和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的有效结合.克服了现有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忽视语言结构的缺点,同时又继承了其数学推导严密,模型一致性好的优点.

然后,在我们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将根据以上算法,提出一个完整汉英机器翻译系统及其测试系统的实现方案.

本文第一章是对已有的各种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方法以及机器翻译评测方法的一个综述,第二章结合我们已有的工作,提出我们自己的研究思路——基于深层结构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第三章给出一个具体的汉英机器翻译系统的实现方案,第四章是总结.

综述

机器翻译方法概述

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其他技术一样,机器翻译方法也主要分为两类:人工编写规则的方法和从语料库中学习知识(规则或参数)的方法.从目前的趋势看,从语料库中学习知识的方法已经占到了主流.当然从语料库中学习知识并不排斥人类语言学知识的应用,不过这种语言学知识的应用一般不再表现为直接为某个系统手工编写规则,而更多的是通过语料库标注,词典建设等大规模语言工程的方式体现出来,应该说,这是一种计算机研究者和语言学研究者互相合作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

基于语料库的机器翻译方法主要有: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方法,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混合(Hybrid)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其中,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由于其数学推导严密,模型一致性好,可以自动学习,鲁棒性强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中提出的机器翻译方法就是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中的一种.

根据我所查阅的文献,我把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方法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基于平行概率语法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双语平行的概率语法模型,同时生成两种语言的句子,在对源语言句子进行理解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对应的目标语言句子.这种方法的主要代表有Alshawi的HeadTransducer模型和吴德恺的ITG(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s)模型以及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第二类是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这种方法是由IBM公司的PeterBrown等人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后来很多人都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进工作,这也是目前最有影响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一般说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都是指的这一类方法.第三类是德国Och等人最近提出基于最大熵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这种方法是比信源信道模型更一般化的一种模型.

机器翻译的范式

机器翻译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种不同的范式(Paradigm),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如下图所示:

直接翻译方法:早期的不经过句法分析直接进行词语翻译和词序调整的方法;

基于转换的方法:基于某种深层表示形式进行转换的方法,典型的转换方法要求独立分析,独立生成;注意,这里的深层表示既可以是句法表示,也可以是语义表示;

基于中间语言的方法:利用某种独立于语言的中间表示形式(称为中间语言)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

基于平行概率语法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

这一类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一个双语平行的概率语法模型,即两套相互对应的带概率的规则体系,同时生成两种语言的句子,在对源语言句子进行理解的同时,就可以得到对应的目标语言句子的生成过程.

这一类方法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有明确的规则形式;源语言规则和目标语言规则一一对应;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共享一套概率语法模型,对于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不使用概率模型进行描述.

以下我们分别介绍这一类方法的有代表性的几种形式.

Alshawi的基于加权中心词转录机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

有限状态转录机(Finite-StateTransducer)和有限状态识别器(Finite-StateRecognizer)是有限状态自动机(Finite-StateAutomata)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有限状态转录机在识别的过程中同时可以产生一个输出,其每一条边上面同时有输入符号和输出符号两个标记,而有限状态识别器只能识别,不能输出,其每一条边上只有一个输入符号标记.

中心词转录机(HeadTransducer)是对有限状态转录机的一种改进.对于中心词转录机,识别的过程不是自左向右进行,而是从中心词开始向两边执行.所以在每条边上,除了输入输出信息外,还有语序调整的信息,用两个整数表示.下图是一个能够将任意a,b组成的串逆向输出的一个HT的示意图:

基于加权中心词转录机(WeightedHeadTransducer)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是由AT&T实验室的Alshawi等人提出的,用于AT&T的语音机器翻译系统.该系统由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三部分组成.其中机器翻译系统的总体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加权中心词转录机模型中,中心词转录机是唯一的知识表示方法,所有的机器翻译知识,包括词典,都表示为一个带概率的HeadTransducer的集合.知识获取的过程是全自动的,从语料库中训练得到,但获取的结果(就是中心词转录机)很直观,可以由人进行调整.中心词转录机的表示是完全基于词的,不采用任何词法,句法或语义标记.

整个知识获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双语语料库结构对齐的过程.句子的结构用依存树表示(但依存关系不作任何标记).他们经过一番公式推导,把一个完整的双语语料库的分析树构造并对齐的过程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这个过程可用一个算法高效实现.得到对齐的依存树后,很容易就训练出一组带概率的中心词转录机,也就得到了一个机器翻译系统.不过要说明的是,通过这种纯统计方法得到的依存树,与语言学意义上的依存树并不符合,而且相差甚远.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训练可以全自动进行,效率很高,由一个双语句子对齐的语料库可以很快训练出一个机器翻译系统;2.不使用任何人为定义的语言学标记(如词性,短语类,语义类等等),无需任何语言学知识;3.训练得到的参数包含了句子的深层结构信息,这一点比IBM的统计语言模型更好.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语音翻译这种领域比较受限,词汇集较小的场合.

吴德恺的ITG模型

InversionTransductionGrammar(ITG)是香港科技大学吴德恺(DekaiWu)提出的一种供机器翻译使用的语法形式[Wu1997].

这种语法的特点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共用一套规则系统.

具体来说,ITG规则有三种形式:

A[BC]

A

Ax/y

其中A,B,C都是非终结符,x,y是终结符.而且B,C,x,y都可以是空(用e表示).

对于源语言来说,这三条规则产生的串分别是:

BCBCx

对于目标语言来说,这三条规则产生的串分别是:

BCCBy

可以看到,第三条规则主要用于产生两种语言的词语,第一条规则和第二条规则的区别在于,前者产生两个串语序相同,后者产生的串语序相反.例如,两个互为翻译的汉语和英语句子分别是:

比赛星期三开始.

ThegamewillstartonWednesday.

采用ITG分析后得到的句法树就是:

其中,VP结点上的红色标记表示该结点对应的汉语句子中两个子结点的顺序需要交换.

通过双语对齐的语料库对这种形式的规则进行训练就可以直接用来做机器翻译.

吕雅娟[Lü2001,2002]基于ITG模型实现一个小规模(2000个例句)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这个系统利用的英语的单语分析器和英汉双语词对齐的结果来获取ITG.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Takeda的Pattern-basedCFGforMT

[Takeda96]提出了基于模式的机器翻译上下文无关语法(Pattern-basedCFGforMT).该模型对于翻译模板定义如下:

每个翻译模板由一个源语言上下文无关规则和一个目标语言上下文无关规则(这两个规则称为翻译模板的骨架),以及对这两个规则的中心词约束和链接约束构成;

中心词约束:对于上下文无关语法规则中右部(子结点)的每个非终结符,可以指定其中心词;对于规则左部(父结点)的非终结符,可以直接指定其中心词,也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序号规定其中心词等于其右部的某个非终结符的中心词;

链接约束:源语言骨架和目标语言骨架的非终结符子结点通过使用相同的序号建立对应关系,具有对应关系的非终结符互为翻译.

举例来说,一个汉英机器翻译模板可以表示如下:

S:2NP:1岁:MP:2了

————————————

S:beNP:1beyear:NP:2old

可以看到,这种规则比上下文无关规则表达上更为细腻.例如上述模板中如果去掉中心词约束,考虑一般的情况,显然这两条规则不能互为翻译.与实例相比,这个模板又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因为这两个句子的主语(NP:1)和具体的岁数值都是可替换的.

该文还证明了这种模板的识别能力等价于CFG,提出了使用这种模板进行翻译的算法,讨论了如何将属性运算引入翻译模板当中,并研究了如何从实例库中提取翻译模板的算法.该文作者在小规模范围内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源于Weaver在1947年提出的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解码的过程.其正式的数学框架是由IBM公司的Brown等人建立的[Brown1990,1993].这一类方法的影响非常大,甚至成了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的同义词.不过在本文中,我们只把它作为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中的一类.

IBM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

基本原理

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机器翻译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的过程,用一种信源信道模型对机器翻译进行解释.假设一段源语言文本S,经过某一噪声信道后变成目标语言T,也就是说,假设目标语言文本T是由一段源语言文本S经过某种奇怪的编码得到的,那么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将T还原成S,这也就是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

有两个容易混淆的术语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一般谈到机器翻译时,我们都称被翻译的文本语言是源语言,要翻译到的文本语言是目标语言.而在基于信源信道模型的统计机器翻译方法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是相对于噪声信道而言的,噪声信道的输入端是源语言,噪声信道的输出端是目标语言,翻译的过程被理解为"已知目标语言,猜测源语言"的解码过程.这与传统的说法刚好相反.

根据Bayes公式可推导得到:

这个公式在Brown等人的文章中称为统计机器翻译的基本方程式(FundamentalEquationofStatisticalMachineTranslation).在这个公式中,P(S)是源语言的文本S出现的概率,称为语言模型.P(T|S)是由源语言文本S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T的概率,称为翻译模型.语言模型只与源语言相关,与目标语言无关,反映的是一个句子在源语言中出现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该句子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合理程度;翻译模型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关系,反映的是两个句子互为翻译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P(S|T),而要使用P(S)P(T|S)这样一个更加复杂的公式来估计译文的概率呢其原因在于,如果直接使用P(S|T)来选择合适的S,那么得到的S很可能是不符合译文语法的(ill-formed),而语言模型P(S)就可以保证得到的译文尽可能的符合语法.

这样,机器翻译问题被分解为三个问题:

1.语言模型Pr(s)的参数估计;

公输译文范文3

关键词:珠江-西江经济带;涉外物流公司;翻译人员;翻译能力;职业道德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94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形成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提高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珠江-西江流域的航运的发展,构建新型的现代综合运输格局,从而降低其经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服务的质量、充分调动上游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下游产品的流通。作为经济带对外经济贸易交流的重要媒介,涉外物流公司在资源和产品流通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带动和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资源整合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翻译人员是涉外物流公司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涉外贸易发展的推动力,深入研究涉外翻译人员的现状,了解他们对物流英语和业务英语的掌握情况,掌握他们的翻译能力和职业道德现状,有利于提出相关的改进方法,提高其翻译能力和职业道德,从而更好地服务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发展。

1 珠江-西江经济带

珠江-西江流域上连云南、贵州,横跨广东、广西,下通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直以来都是连接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黄金水道”。珠江-西江经济带贯穿了我国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和西南丰富资源区、市场潜力区,是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承载地以及沿江而上发展的战略腹地,是大西南各省区运输不可或缺的大动脉和出海大通道。在全国经济下行的严峻背景下,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举措,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放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格局。借助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相对优势,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为平台,推进两广区域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对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对外开放发展程度,形成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主线的发展格局,从而打造出区域内的新增长点,加强区域的竞争力。

2 涉外物流公司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地位

珠江-西江流域是全国第二大流域,仅次于长江,其长度、流域面积、水量和水质都具有相当的优势,水系发达,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珠江流域通航河道众多,其通航河道之多和通航里程之长,使珠江成为了华南区域水上交通的大动脉。而西江作为珠江水系干流之一,航运量位居中国第二,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也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运输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得天独厚的内河水运优势之外,珠江-西江经济带还拥有便捷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依托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国家的鼓励政策,珠江-西江经济带的物流迅猛发展,涉外物流公司也应运而生,并且展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不断完善其体系。涉外物流公司有利于将上游丰富的资源,如云南的磷矿、煤炭,贵州的铝矿、磷矿和广西的有色金属、大理石和三水铝等资源运输至珠三角地区,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力量,优化珠江-西江经济带的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转移和区域经济的高度互补,提升外贸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外贸经济的发展。

3 涉外物流公司从业人员的翻译能力和职业道德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也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并加快对外贸易的步伐。为了增强国家的对外竞争力,中国也越来越注重涉外物流的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的涉外物流公司在这种大背景下发展迅猛,运行体制也得到了不断完善。作为涉外物流公司的主干,涉外物流公司的从业人员对整个涉外物流公司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涉外物流公司的从业人员的翻译能力和职业道德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亟需提升。

3.1 涉外物流公司从业人员的翻译能力

在所有从事涉外物流工作的人员当中,有一部分工作人员属于非英语专业,本身的英语基础就比较薄弱,因此对英语,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涉外物流英语把握不足,翻译能力较低。对于一些英语翻译专业出身的从业人员,虽然是英语翻译专业毕业,其外语技能基本能够满足涉外物流工作的需求,但由于涉外物流英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并具有专门的语言特征,因此在涉外物流专业外语能力还是比较欠缺,而且有些人员在学习阶段没有系统性地学习外贸类文本,缺乏相关的外贸知识。加之没有对涉外物流公司从业人员翻译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环节引以重视,从而导致了相关从业人员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缺陷。

3.2 涉外物流公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现状

在涉外物流公司中,有些从业人员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以上翻译能力存在的内在问题,其本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就有限,因此造成了整体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下降。有些工作人员在翻译工作中,由于翻译水平不足,出现了随便应付翻译的现象,未能切实地做好一个翻译者应有的本分,无法顺利地促进涉外贸易交往的发展。此外,有些涉外物流从业人员本身对本行业的工作热情度就不高,内心工作信念不坚定,有时对工作会产生不满或者厌恶的消极心态,因此在翻译涉外物流英语过程中,没有达到翻译的精益求精的境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翻译实际能力和实际水平,未能履行好作为一名合格的涉外翻译人员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公输译文范文4

[关键词] 视译 视译能力负荷模式 “注意力分配”理论

一、引言

视译(Sight Translation),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活动,只是很多人在涉足口译以前,并不了解这一具体的概念。以前,人们普遍使用这种方法学习外语,它是翻译式教学法所从事的主要活动。但是近来,随着口译教学的普及,视译主要被视为一种训练口译人员的方法。

口译学习中,许多专家认为,视译训练中所要求的快速、高效的视觉接收、大脑分析、口头表达的协调能力,能为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视译对于口译能力的提高毫无作用,比如,Viezzi(1989:65-69)就认为,视译和同声传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不同的信息来源要求译员使用不同的信息加工策略。所以,他非常质疑把视译作为同声传译训练手段的有效性。对于视译本身的研究及其对于口译技能提高的理论依据的研究少之又少。国内外虽然也有少数对视译进行的定量研究,但是单纯通过增加几周的视译课程,就认定后试和前试的差距来自于视译的训练,不免又过于简单。所以,我们将从定性的角度,系统总结对视译所进行的研究,从而证实视译训练对于口译技能提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视译研究的回顾

视译 (Sight Translation = STR)一直被视为笔译和口译的复合训练,既可以被看成笔译的具体形式,也可以被看作口译的变体(Lambert, 2004:298)。Kim(2001)在加利福尼亚的蒙特里外国语大学进行了一次调查,得出的结论为:虽然学生在何时、为何以及以何种方式进行视译训练等方面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所有学生都认为视译更靠近口译,是一种口译技能训练,而且还认为,应该把视译训练纳入口译技能训练的内容。

1.视译的定义

视译是指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可以依照演讲者拟好的文稿进行的口译(肖爽,2009: 73)。这种以视觉输入信息所进行的同声传译(有稿同声传译)多应用于正式会议及学术会议等。根据视译的复杂程度,视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严格意义的视译(STR proper);(2)有准备的视译 (Prepared STR);(3)连续视译 (Consecutive STR);(4)连续口译中的视译 (STR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5)同声传译中的视译 (STR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with Text),我们在文中所提到的视译指的就是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视译。

2.视译的认知过程

视译需要输出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成果,因为口头的翻译几乎是与阅读文本同时发生的,即把一种语言的书面输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口头输出。Angelelli(1999: 27)提出:“视译是对书面文本的口头翻译,而口头翻译听上去应该好像译员只是在阅读用目的语书写的书面文本的内容。”

Daniel Gile(1995)强调,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 Models)。能力负荷模式是以“加工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的概念和“某些脑力活动需要较多的加工能力”的事实为理论基础的。

Gile提出连续传译包括两个阶段:听取和理解信息阶段以及信息重组阶段。

第一阶段:CI (Phase One) = L+M+N+C

CI =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L = Listening and Analysis Effort

M = Memory Effort

N = Note-taking Effort

C = Coordination Effort

第二阶段:CI (Phase Two) = Rem + Read + P

Rem = Recall from short-term memory

Read = Deciphering of the notes

P = Production Effort

Gile对同声传译的阐释为:

SI = L + M + P + C

SI =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Gile对于视译的阐释为:

ST = Reading + Production

Gile(1995: 183)表示,在视译过程中,听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负荷变成了阅读能力负荷,信息输出能力负荷的任务没有变化,记忆任务也不同于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所需要的记忆能力负荷,因为所有的信息都摆在译员眼前。

3.视译的优势研究

纵观国内外,对视译(STR)本身所做的研究数量并不多,主要包括Moser-Mercer(1991),Viezzi (1989), Weber (1990)以及Just和Carpenter (1987)等。视译优势研究主要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对视译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注意力分配”的研究为视译的积极作用给与了支持。

(1)“注意力分配”理论的普遍应用

Broadbent(1958)曾指出,人类对信息加工一直在研究人类能够同时处理几种感官输入,还是只能先处理一个输入,然后快速地转换到加工另一输入。Miller (1963:417)提出,对话交替进行的模式是人类语言行为的普遍模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能力同时完成听说的任务。

早期对“注意力”的研究显示“意识”或“注意力”一次只能应对一个活动。若要“注意力”同时完成两个任务,那必须是这两个任务已经共同构成了一个高阶的活动(James, 1950),或者能让“注意力”实现快速的转换(Jaffe,Feldstein and Cassota,1967),或者至少有一个任务可以在无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动完成(Solomons and Stein 1897: 492-512; Hirst, Spelke, Reaves, Caharack and Neisser,1980:98-117)。

有一些研究(Allport, Antonis and Reynolds, 1972; Shaffer, 1975; and Welford, 1968)要求被试同时完成两个任务。Allport等人解释道,同时关注两个任务的难处不在于一个单一的通用的中央处理器能力有限,而在于很难把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信息区分开来。

Shaffer(1975)的研究发现,比起来自相似刺激的来源,使用相似的反应机制给同时完成两个任务带来更大的困难。

(2)“注意力分配”理论在视译中的应用

视译是分散注意力的典型例子,几乎需要同时完成几个不同的认知任务:阅读源语信息、信息重组、翻译成目的语、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等。

Lambert(2004)对视译、口译视译和同声传译中的“注意力分配”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视觉的信息加工与听觉/口头的信息加工并不矛盾。

Moser(1991:159-166)通过对视译研究发现,初学者倾向于对出现在眼前的文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逐字翻译;而熟练的译员则使用的是非线性的方法:在翻译之前,他们会分别收集主语的信息、谓语以及宾语等。Moser还发现,专业的译员可以自如地在书面信息读取和口头翻译输出之间做出转换,而初学者则更多受到书面信息的牵绊。另外,Moser还推测,由于视译应对的是两个不同的媒介,视觉的信息输入和口头的信息输出,所以视译比起同声传译要容易一些,因为这两个不同的媒介的使用,可以让译员更自如地对其进行区分,从而在翻译的工作中不会遇到太大的困扰。

人们对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经过最短6个月的集中训练,一些人可以获得程序化的技能,从而在同一时间完成不同的任务(Spelke; Hirst;1976; Spelke, Reaves, Caharack and Neisser,1980)。

三、视译训练对于口译技能提高的再论证

如果把视译训练作为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的基础,那么它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视译比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简单;(2)视译能够锻炼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时所需要的技能。我们将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来验证这两点。

1.对Gile视译能力负荷的重新阐释

首先,我们按照Gile的观点来重新分析视译。

Gile阐释的阅读过程能力负荷:第二语言工作者都熟悉这一步骤。在视译的阅读过程中,除了专业和背景知识外,译员还要掌握以下读取信息的策略,包括对语篇整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把握、预判、假设、推断语言的深层意义以及及时处理新信息的能力等。注意力的合理、有效分配也是视译中阅读阶段必不可少的能力。

输出能力负荷即口译的输出:Gile(1995:165)提出:“在同声传译中,输出能力负荷被定义为从信息的思维再现到语言的组织到语言的表达各个过程”。在语言的输出阶段,输出的语言应该是流利、有节奏感的,就像按照目的语的讲稿直接读取一样。另外在输出阶段,由于语言的输出是在听众面前进行,并且是一种正式场合的语言交流,能力负荷还包含公共演讲技能,包括如何职业化的使用嗓音(发音、重音、节奏)等。

但是,我们认为Gile对视译的阐释是不全面的,我们尝试着给出视译阐释新的公式应为:

ST=Reading + Memory + Coordination + Production。

Gile认为,视译过程中并不牵扯记忆力负荷,因为文本信息就摆在译员眼前,译员可以随时回顾、分析这些信息。但是视译过程中,口头翻译与信息的读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所以译员并不能随时求助于书面材料,由于时间的限制,目光多数情况下是线性的,而他们的翻译往往要更多地符合目的语的习惯,即并非线性。这往往需要对于先出现的信息暂时存储在译员的大脑中,形成流利的表达进行输出,而同时,译员还需要给继续下面文章的阅读,即新信息的接收工作等。另外,在视译的过程中,输入、分析和输出几乎同时进行。因此,译员不仅要边读而且还要边整理语序,不然则无法保证通顺流畅的翻译。这就要求译员在视译过程中同样需要对信息进行重组,并对各种能力负荷进行协调。

2.视译与口译的技能比较

根据以上我们对视译能力负荷理论的重新阐释,视译与口译相比,其主要的差异就是视译的信息输入是视觉的,而口译的信息输入则是听觉的。另外,口译中,连续传译对信息的记录是通过笔记实现的,同声传译的信息存储完全依赖于大脑的短时记忆,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能力负荷是大体相同的。Moser(1991)认为,视译与口译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时间压力、预判、寻找义群结束信号、口头表达等。口译中需要的信息捕捉、拆分、重组和输出等能力,都可以在视译中得到有效地训练。

要做好口译,就必须熟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不同。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基本语法结构、句子框架、语序的先后等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也正是口译的难点所在。视译的练习可以更多地让译员关注这样的差异,从而为进行真正的口译打下基础。有了视译的基础,译员可以更快地学会有效地断句技巧。所谓断句技巧,就是将文稿中的长句子按照语法和意义划分成若干个短句或词汇,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其按照目的语的语法规则、表达习惯进行重新排序,以利于流畅、自然地以声音译出信息。

除了在语言方面的直接训练外,视译在口译技巧方面给与译员的训练更是至关重要的。译员需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注意力的高效分配,要学会在有时间压力的状况下,利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图式理论帮助自己更快的接受信息,从而更及时、流利地输出目的语的翻译。

3.视译与口译的难度比较

一些专家认为,视译并不比口译简单,如Syysnummi(2003:9)就认为,因为理解和输出的过程相互交叠,译员需要高效地在几种模式间进行转换,从阅读到组织信息到语言输出。他认为,视译是几乎与同声传译同样复杂和困难的工作。Agriogoglio(2004)对比了6位专业译员在完成视译、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三种任务时的表现,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译员在完成不同任务时,面临的是不同的困难,使用的也是不同的策略。视译呈现出复杂的、独特的技术需求,这些对于译员的认知能力提出的要求并不低于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

但是,再回到我们对视译的能力负荷所做出的阐释,视译中,译员不需要掌握连续传译所需要的笔记技能或同声传译所需要的严苛的短期记忆能力,所以对于口译学习初、中级阶段的译员来说,视译可以为他们实现一种能力上的过渡。

另外,我们知道,在视译过程中涉及了口头信息处理以及视觉信息处理两种形式。根据前面提到的Shaffer等人的研究,使用相似的反应机制给同时完成两个任务带来更大的困难,这正是口译的难处所在。而视译中译员接受信息和信息输出所使用的是不同的反应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视译相对口译来说,是较为简单的任务,而视译的训练可以从心理压力的应对、口译技巧的训练和“注意力的分配”等方面为口译的训练做好准备。

当然,我们也承认,尽管视译缺乏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中的某些难度,但其自身的难度显而易见:比如,视译不能像同传一样,可以借助口语的超音质特征如音调、停顿、犹豫等来帮助理解。译员一边需要更多的时间花更大的气力来破译那些从句、复合句,一边要确保翻译流畅自如。不仅如此,由于词句停留在译员眼前,视译不时还受到源语的干扰。Brady(1989: 141-243)指出,视译比同传易受源语侵扰。Martin(1993: 398-405)对此持同一观点。他认为,“尽管快速理解和分析在翻译中大同小异,但要想视译不受源语的干扰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但我们必须指出,即便视译存在着其自身的特点,对视译的训练,也不会将口译的译员引上歧途,因为视译的训练毕竟能够在上述我们分析的诸方面帮助译员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最终提高口译能力。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充分的视译练习可以训练译员在理解源语信息时寻找的是意义,而不拘泥于原文的措辞。另外,视译训练同样能够训练译员的信息重组能力、流利的信息输出能力等。所以我们认定视译的技能是口译人员的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所以应该将其纳入到口译的综合训练中。

四、视译的教学

视译包含多种任务,要求译员高度集中注意力、掌握具体技能以及精准度等。Syysnummi(2003:7)说,译员需要阅读源语的材料、理解信息、翻译、用目的语进行语言输出、对语言输出的监控等,而且所有这些任务几乎都是同时进行的。

视译的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迅速理解原文并即时再现表达,这要求译员自如的在书面和口头不同的语域转换。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至关重要,提高学生的意识、提供范本、回顾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指导,都是实现上述目标必不可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Allport, D. A., Antonis, B. and P. Reynolds: On the division of attention: A disproof of the single channel hypothesis[J].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2,(24).

[2]Agrifoglio,M. Sigh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J].Interpreting,John Benjamins,2004,6(1).

[3]Angelelli, Claudia. The Role of Reading in Sight Translation[C].The ATA Chronicle May 1999. Alexandria, VA: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1999.

[4]Brady,M. Case Studies in sight interpretation[C].In J. Dodds (Ed.), Aspects of English: Miscellaneous papers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Udine: Campanotto,1989.

[5]Broadbent, D. E.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M].London: Pergammon Press,1958.

[6]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公输译文范文5

关键词:版权输出;文化战略;政策导向

中国和日本都是目前亚洲文化的主要输出国,文化输出的内容包括图书、音乐及影像。在日本,影像输出应该是三者之中的先行者。1963年,《铁臂阿童木》在日本国内上映9个月后即西渡美国,由此揭开了日本文化对外输出的帷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版权输出要到1992年我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签约国之后。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版权贸易有了飞速发展。其中,图书版权的输出从1995年的354种增加到了2010年的3,880种,16年间增长了近11倍。

一、中日图书版权输出的现状——规模与实例对比

根据国家版权局的有关资料,在1990~2000年,我国总共输出图书版权约5,100种,引进图书版权约25,700种,10年间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大约是5:1。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速度明显加快,从2001年的653种,到2010年的3,880种,10年间增长了近6倍。

不过,在这十年间,我国图书版权的引进速度也在增加,从2001年的8,226种,到2010年的13,724种,十年间增长了53.9%。与此同时,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从2001年的12.95:1降至2010年的3.53:1(见表1)。

在图书版权输出的个案中,也出现了像《中国读本》《狼图腾》及《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的奇葩。其中,《于丹(论语)心得》“海外版权共签约33个,涉及28个语种、33个版本……版权收益到账200多万元人民币。”

与中国的图书版权输出的数字统计不同,日本图书版权的输出与引进是以实际到账金额进行统计的。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文化情报关联产业课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的图书版权无论是在输出还是在引进的金额上都呈现出一种下滑的态势(见表2)。不过,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12年版的《通商白皮书》中将这种下滑的态势归结于日本出版社的海外展开战略,并举例解释说,如在2002年日本的小学馆、集英社与ShoPro共同出资在美国成立了合资公司VIZ Media,结果,2011年全美图书销售前10部的漫画图书中有7部作品是由VIZ Media出品的。因为VIZ Media属于美国公司,这些数据就没有被列入日本图书版权输出的统计内。有意思的是《通商白皮书》还专门解释说,在2009年,仅日本漫画在美国的销售金额就高达1.7亿美元。

至于日本图书版权输出的个案,最为亮丽的要算村上春树,一本《1Q84》在韩国拍出15亿韩元(约合84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下韩国出版界历史最高纪录,另外还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版等其他20多个语种的版权输出。此外,日本还有一批海外知名度较高的作者,如《蜡笔小新》的作者臼井仪人、《失乐园》的作者渡边淳一、《名侦探柯南》的作者青山刚昌、《湖边凶杀案》的作者东野圭吾等,他们构成了日本图书版权输出的重要支柱。

就现状而言,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已经进入快车道,这其中既有一年3,880种图书版权输出的规模,也有了苏叔阳、姜戎、于丹这样的个例。但是与日本相比,我们缺少像村上春树这样世界级的作家,也缺少像渡边淳一、青山刚昌这样海外知名度较高的一流作家的作品支撑,更不用提日本图书一年海外销售347亿日元的实绩了。

--、图书版权输出中的政策导向——姿态及对策解渎

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走出去”战略。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联合推出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并于2009年启动了“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采取资助翻译费、出版费、推广费等方式,加大对国外出版机构向国外图书市场翻译出版中国文化著作以及传统文化精品图书的资助力度。

国家政策加速了中国图书版权的对外输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共资助54个国家的322家出版机构的2,156种图书。加上2009~2010年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所资助的373种输出版图书,在2006~2010年间,政府资助的输出版图书达2,529种,而同期输出版图书的总数为14,062种。受政府资助的图书占输出版图书总数的17.98%,可见政府资助的力度之大。

受政策影响,国内各家出版社也都积极参与了图书版权的海外输出。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07~2011年的5年间引进图书292种,输出图书达302种,在全国专业少儿出版社中率先实现版权贸易顺差。南京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就《中国思想家评传》与日本北陆大学出版社签订了一揽子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2010~2013年的三年间,合作翻译出版包括《孔子》《李白》在内的15部中国历史名人评传的日文版。

国内出版社对海外图书版权输出的积极姿态还表现在由中国版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及《出版参考》杂志社组织发起的“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活动上。2011年,全国共有172家出版社的896种图书参评。这表明,全国三分之一的出版社都已经有了图书版权输出与引进的实绩。

日本政府在图书版权输出上的姿态也比较积极。2002年,为了传播日本的文化及价值观,日本文化厅制定了“现代日本文学的海外翻译和出版资助”项目。

在2002~2010年间,日本文化厅资助项目为121项,翻译出版作品86部。此外,日本外务省下属的国际交流基金也在2006~2010年间,资助出版项目293项。

在图书版权的输出上,日本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亮点,那就是民间社团的参与。这些民间社团包括笸川平和财团、三得利文化财团、美国研究振兴会等,它们每年都拨出专门的款项支持日本图书的对外版权输出。其中,笸川平和财团自2009年起,在中国遴选了社科文献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等7家出版社,冠以“阅读日本书系”项目,每年资助出版10~1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中译本图书,目前已经出版有作品24部。

与政府以及民间社团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相比,在图书版权输出方面,相当一些日本出版社的姿态是消极的。这是因为,首先,对出版社而言,版权输出的总体经济效益不高,出版社缺少版权输出的动因;其次,日本的图书版权是由出版社及作家共同持有,出版社在版权输出时,还必须要得到作者的同意,这不仅给版权交涉增添麻烦,而且还会分割出版社的版税收入。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政府对图书版权输出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姿态,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不过,与中国出版社对图书版权输出所持有的积极姿态相比,日本出版社的表现就不那么令人如意了,唯有日本民间社团的参与构成了不可或缺的亮丽景色。

三、图书版权输出的前景展望——瓶颈及突围分析

经过20年的开拓,中国的图书版权输出有了飞速的发展。不过,如果将中国图书版权的输出量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比较,中国仅占世界版权输出总额的0.2%,远低于美国的22%,法国的14.7%和日本的3%,中国图书版权的“走出去”之路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状态,可以简单概括为“一长三短”:一长,是指政府的支持;三短,是指缺少“好”的作家及作品,缺少“好”的译者,缺少专业化的信息平台。

2009年7月,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并且要求“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这意味着图书版权输出作为国家“走出去”战略的优先发展方向,在今后一段时间依然会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长处。

至于缺少“好”的作家及作品,这里的“好”是指能够得到国际认同的“好”。图书版权输出不只是作品的输出,也是一种文化及社会观念的输出。要想让作品内容得到所在国读者的认同,就需要能提炼出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观念。曾成功将《狼图腾》一书版权签约24种语种,发行110个国家与地区的安波舜就是这样做的,他首先“提炼出《狼图腾》人类化的主题,用外国人听得懂能够理解的语言形成推销文案。”与此同时,在《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西方主要媒体上刊登广告,以吸引读者对作品的关注。而《狼图腾》正是一部以人类共性为素材的优秀作品,所以在看过广告及文案之后,包括企鹅集团在内的一些国际知名出版集团都主动地上门联系版权。

其次,缺少“好”的译者。翻译永远是第一位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好”的译者,是指能够理解中国文化,并精通本国文字的译者。《联想风云》一书的版权输出美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译者是精通中美两国语言和文化,曾将张贤亮的作品介绍到美国的玛莎·艾利女士(Martha Avery),约翰·威利父子公司看到了玛莎·艾利的译文后,才有了购买英文版权的意愿。

公输译文范文6

关键词:概念整合 熟语意义构建 翻译原则

一、引言

随着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交往的日益频繁,在一些大型的会议上,国家高层领导人热衷于使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熟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体现出汉语的博大精深,而且也向国际社会昭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但熟语的使用给译者的翻译过程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总理在2014年3月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中,生动形象地使用了具有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熟语,例如“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开了弓哪有回头箭”“锲而不舍”等。翻译这类熟语,译者往往不能驾轻就熟,难免会觉得“头疼”。熟语的翻译不仅需要了解其字面意思,而且还要结合语境,深挖其背后所蕴含的隐喻意义。

对于熟语的定义各有不同,《辞海》中关于“熟语”的定义是:“语言中固定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且要以其整体性来理解语义,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中国历史悠久,语言体系发达,文化形式多样,所以汉语中包含着大量约定俗成的熟语。熟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从整体上讲,熟语言简意赅、含蓄幽默、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它们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各种经验感受的积累和升华,也是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真实写照。赵朋亮(2012)从跨文化思维差异角度来探究中西熟语的差异,谢宁(2014)从隐喻理论角度对熟语进行研究,朱风云、张辉(2007)从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来研究熟语理解的影响因素。本文以2014年3月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为语料,以概念整合理论探究会议中出现的熟语语义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对熟语意义理解过程进行剖析,从而得出熟语的翻译策略,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地翻译出熟语的语义,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概念整合理论与熟语意义构建

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Turner,1998)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概念整合是以心理空间为理论基础,将不同的心理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映射模式结合起来,通过组合、完善和发展等方式生成新的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四个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类属空间代表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两个输入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现实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范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对于熟语翻译具有很强的阐释力。下面笔者运用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三种网络类型,即单畴整合网络、双畴整合网络和复合式整合网络来阐述熟语理解的认知心理机制。

(一)单畴整合与熟语理解

单畴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中最简单、最基本的一种。它涉及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其中的一个输入空间存在着一个抽象的空白框架,而另一个输入空间不包含组织框架,只有用来填充的具体元素(Fauconnier& Turner,1998)。如:

(1)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

在理解“壮士断腕”时,人们在大脑中会构建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是果断的决心,输入空间2是壮士割断手腕的英勇场景,包含“战争、壮士、手腕、割”等内容。通过跨空间映射,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填充到输入空间1的“决心”中,赋予输入空间1中的“决心”更加生动形象的概念和输入空间2的特征,最终在整合空间中构建出新的意义:这种决心如同勇猛的战士截断手腕一般,体现出当机立断、决不姑息的态度。同理,在成语“背水一战”中,输入空间1中包含着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态度的抽象概念;输入空间2中构建出战士面对着一片水域走投无路的境地,决心拼命一搏。输入空间2的具体情景被填充到输入空间1这个空白框架里。所以在整合框架中构建出战士们面对绝境,拼死抗争的态度。在单畴网络整合中,输入空间1的组织框架投射进入整合空间,输入空间2的元素只用作输入空间1中的相应角色的填充物,因此,整合空间中更多的吸取输入空间1的框架结构。

(二)双畴整合与熟语理解

在双畴整合网络中,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里相互关联的部分相互映射,最终被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在整合空间继续运行。整合空间则是融合两个输入框架中的部分成分而形成的。如:

(2)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

输入空间1:“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这个熟语的原始语境及其初始意义和隐喻意义及其所含的各种成分构成了熟语空间。字面意思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最先被月光给照到;其隐喻意思是由于地处便利而获得优先的机会。其成分包括由楼台、水、月光构成的自然景象及所隐含的距离的概念。输入空间2:说话者在例(2)中所传达的有关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关系,其构成成分为内地、香港、两地距离、优惠措施等。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包括事件相关双方、事件的因果关系框架。在新的整合空间中,两个空间中共同的成分及结构之间实现匹配和压缩,即:楼台-香港;水-大陆;月-利益。通过这样的关系匹配,最终在整合空间中实现意义的构建。整合空间:香港有着便利的优势,离大陆很近,所以大陆制定的各项政策会惠及到香港地区。“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这个熟语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意义就会随之发生改变。

(三)复合式整合与熟语理解

在复合式整合中,熟语意义的构建不是通过一次完成的。对于熟语理解往往是多次整合的结果,每一次的整合结果都是下次整合的起点。如:

(3)当然,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

首先译者在头脑中构建出汽车在路上行驶,行至中途时发生堵塞现象的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为改革进程中间遇到的困难。随后由于类属空间的作用,两个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然后产生一个整合空间:简政放权改革在中途进行不顺。当译者听到“最后一公里不通畅”时,构建起“旅程末尾遇到堵车的现象”的输入空间1和“改革倒计时过程中也遇到了麻烦”的输入空间2,通过两个空间的特征相互配置,产生第二个整合空间:简政放权改革的最后阶段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最后,这些新组织激活我们大脑长时记忆中的相关背景信息,连同前面两个整合空间的组织框架,一同投射进入新的整合空间,最终产生新的整合意义:在简政放权不同的阶段,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样就完成了该句熟语意义的构建。复合式整合网络适用于发言者在演讲过程中一连串地适用熟语。

分析表明,熟语的意义理解的关键是熟语空间的概念整合,通过这种动态的在线整合过程,熟语的语用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中得到了体现。

三、熟语英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概念整合理论为会议中出现的熟语的语义理解提供了一种动态认知的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熟语即时的在线意义构建。根据以上三种不同的熟语概念整合网络,笔者提出三种主要的翻译原则来解决会议中熟语翻译的问题。

(一)情绪迎合原则

在单畴整合中,熟语往往是四字结构,蕴含着深刻的典故,具有强烈的感情,所以应运用情绪迎合原则。翻译作为语言活动的一种,离不开情绪。尤金・奈达从翻译原则的角度将语言的交际功能分为两种,都与情感有关,即移情功能和交感功能。情绪迎合要求译员能够准确真实地表达发言者内心的活动及情感。在国家领导人的各大重要会议中,发言者往往会应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来表达强烈的决心、意愿、信念等,例如“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一往无前”“ 背水一战”等。这些成语的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翻译这类成语,不仅要译出发言者说话时的心态和语气,而且要避免逐字翻译,需要译出其隐含的意义。

(4)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

译文:In your government work report, you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pursue reform with utmost determination.

在这里,译者把“壮士断腕”“背水一战”都译为“with utmost determination”,体现出了发言者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恰当地迎合了发言者的情绪。还有一些成语,如“锲而不舍”译为“with persistent efforts”,“坚持不懈”译为“make persistent efforts”,“坚定不移”译为“an abiding commitment”。原文都是典型的四字格结构,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曲解。这些译文省去了源语的复杂形式,译文简洁明了,效果上同样表达出了发言者的态度和决心。

(二)结构对应原则

在双畴整合中,两个输入空间虽然有着独立的组织框架,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整合空间中是融合了两者相对应的元素才达到意义的构建。虽然中国同英美国家在历史文化、语言结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但是对于某些事物彼此会有着共同的经历和体验,拥有相似的认知方式和情感认同,所以在翻译某些熟语时,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当两个不同的语言群体产生相似的体验性时,译者应运用结构对应原则,即译文在语言层面、文化、社会规范等方面与源语保持一致的风格。这时在整合的基础上,输入空间1的特征往往凸显出来。译者在所形成的熟语心理空间中,通过一系列的推理机制运作,形成最终的概念整合。在此基础上,译者有选择性地突出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容。采用这种翻译原则的熟语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两种不用语言群体具有相似的认知体验或者经历。

(5)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译文:After all, we are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But this is a must for us, as we don’t want to let today’s stepping stone become tomorrow’s stumbling block.

例(5)是发言者在谈论关于资本充足率问题时的感想。“垫脚石”和“绊脚石”都是具有隐喻义的。“垫脚石”是指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事物,“绊脚石”是指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事物。译者分别翻译为“stepping stone”和“stumbling block”,完全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在英语国家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所以译者不需要翻译出熟语的内在隐喻含义,听众也自然能够理解,同时也保持了熟语的源语的风格特征,做到了形式上的对等。

(三)语用契合原则

在复合整合中,熟语的意义构建在多次整合的基础上完成,最终的整合空间形成的意义是融合多个组织框架成分的结果,突破原有的框架模式,产生了创造性的意义。语用契合原则对于复合式概念网络整合更加适用。语用契合原则要求在词汇、句法、语义等各个语言层面上,译者必须用最等值的目标语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语境内涵;在交际等效方面,译者应致力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必须遵从目标语读者的文化习俗,选择其熟悉的表达方式,或向其介绍源语作品的风格与背景(俞露,2011)。在语用契合中,为了让听众能够完全理解发言者,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听众的认知能力。一些历史典故的熟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理据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所以在翻译这类熟语时,应更多地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此时,熟语的意义主要集中于整个空间,整合空间的意义来自于其他空间中相似性或相邻性的投射,并在整合空间中产生新的意义结构。

(6)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

译文:In the cours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we certainly need to stay focused on key reform initiatives, and seek breakthroughs in key areas.

例(6)中谈到“牵牛鼻子”的改革,这句熟语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改革要抓住重点。在英语国家中没有“牵牛鼻子”一说,因为西方国家没有用牛耕田的历史。译者在口译这种熟语时,抓住其中心含义,译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即“要抓住中心”,译为“key reform initiatives”。

四、结语

概念整合是一种意义构建的理论,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本文通过对总理记者招待会中的熟语进行概念整合分析,分解出不同的组织结构和心理空间网络,各个空间通过映射最终达到概念整合网络,从而更好地理解熟语的意义,为口译者翻译熟语提供一定的理据。在此基础上,译者需要分析不同的熟语的整合网络,找出对应关系。以上的翻译原则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证支撑。由此观之,概念整合理论为阐释熟语翻译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视角。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CUP,1997.

[2]Fauconnier,G & Turner Mark.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gnitive Science,1998.

[3]谌莉文.谈古训汉英口译的言效契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10,(11).

[4]冉明志,罗亮.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言语理解的诠释力[J].西南

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

[5]谢宁.隐喻理论视阈下的熟语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俞露.语用对等视角下看中式菜名的翻译[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11,(2).

[7]赵朋亮.从中西熟语的翻译看跨文化背景下思维的相似性[J].渤

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

[8]朱风云,张辉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外语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