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范例6篇

青玉案元夕范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写作背景,鉴赏“那人”这一意象,把握词的主旨。

2.掌握本词多样的描写技巧及烘托、托寓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小组学习,理解文本。

2.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词人关心国家及民族命运的高尚情怀。

2.学习词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优秀品格。

【教学设想】

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设计教学环节,即把握词的内容与形象——情感及意图——-手法及技巧,重点突破本词的“那人”这一意象,旨在通过活动促进阅读与鉴赏,全面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

1.对联导入: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2.整体感知:朗读全词——品味元宵夜——那夜——修辞与技巧

3.意象鉴赏: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意象与主旨

4.延展提高: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生动与形象

5.课后作业:运用联想与想象续写蓦然回首之后的故事。

拓展阅读《把栏杆拍遍》

【教学活动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师:(齐读对联)这幅对联所写是何人?有何依据?(若学生回答不上,老师则要注重引导)

生1:辛弃疾。理由:上联提到了豪放派词人坡,而继东坡之后当然是豪放派的另一个代表辛弃疾。

师:很好,还有其他的不同看法吗?

生2:依据还有下联希望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与辛弃疾的爱国抗金主张吻合。

生3:还有下联提及的悲黍也是一个暗示,黍离之悲,与辛弃疾所处的社会背景也是相关联的。

师:非常好,上联点出辛弃疾词作的风格属豪放派,下联主要讲辛弃疾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抱负。但是同学们忽略了“美芹”。“美芹”是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是辛弃疾南归后向孝宗呈上的建议书。详细分析了敌情且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战略。

PPT展示作者相关信息: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以抗金为己任,空有将相之才。南归后长期被闲置,豪放派集大成者。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辛弃疾的另一佳作——《青玉案·元夕》。

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品味元宵夜——那夜

齐读诗歌,整体感知文本

生:齐读诗歌

师:点评并提问:同学们在读完这首词后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是什么画面?

生:一个热闹非凡的夜晚。

师:是的,在标题当中便是元夕,青玉案属词牌,元夕属词题,元夕指的是元宵夜。在词当中就是——夜。请同学们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夜”的特点,并结合文本,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那夜的?

生1:千盏明灭。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生2:“花”好月圆。玉壶流转。烟花怒放。

生3:美女云集。采用借代的手法,“香”“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美女。

生4:热闹非凡。多角度描写技巧:视觉、听觉、嗅觉,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万民狂欢、万人空巷的元宵之夜。

师:同学们分析得十分准确,让我都感受到了那夜的热闹繁华的气氛。但是辛弃疾仅仅只是为了给同学们留下一个难忘的元夕吗?(过渡)

生:不是。

师:那辛弃疾内心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寻找知“辛”人。

三、小组活动——寻找知“辛”人——那人

师:那人究竟是谁?有何特点?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份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现在我们分小组来学习,共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主合作,推选小组最佳知“辛”人。

生:讨论五分钟。小组知“辛”人发言。

生1:我认为那人所指的是和他一样有着抗金意愿的主战派。

师:你能分析一下吗?(引导)前面介绍作者时说过他的志向是什么?——抗金。

实现了没有?——没有。南归后一直被排挤、被打击,闲置在家,壮志难酬。

现在国难当头,他要寻找什么样的人呢?——同样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的知音,英雄无用武之地但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人。

生2:那人是个超凡脱俗的美女,是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女神。前面提到了众多盛装打扮的美女,那与美女相对比的自然而然也应该是个美女。

师:有道理,而这超凡脱俗的“那人”是用烘托的手法所展示。

生3:是诗人自己。在这举国同庆,万民同乐的日子,而只有作者一个人苦闷孤独,在灯火阑珊之处,开心不起来。

师:很好的想法,这让我想起了同样胸怀天下的屈原的那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也想到了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或许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反而增加了词人的愁情。同样的情感,朱自清在《荷塘月色》当中也有同感:“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

生4:我认为是戈多。这个“那人”只不过是词人心中的一个梦,一个理想,和戈多一样,永远都不会出现。作者苦苦寻觅的或许就是一个和他一样志同道合的人,可在当时的南宋很难寻到这样的人。与其说他是某个人,不如说只是个梦。

师:这个角度非常的新颖,让我大开眼界。或许那人只是一个梦,是词人理想人格的化身。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托寓”。刚刚四个小组的同学都分析得非常精彩,不愧是知“辛”人。

师提问:那在寻“那人”之前为何要写到众人、写到元宵盛况呢?

生:反衬。

师:没错。上文热闹繁华反衬下文的冷落僻静,上文盛妆畅游的名士贵妇反衬下文自甘寂寞、超群拔俗、不同流俗的“那人”。景反衬景,人反衬人。

听完了同学们的想法,让我们也来看看“名人”们怎么说?(PPT展示。)

小结: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因此,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个人实际上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借对“那人”的追求,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从中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由此可见,知人论世是把握诗歌主旨的一个重要方法,特别是读辛弃疾的词。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出情感的变化

读出元夕的安静、喧闹,读出苦苦寻觅的痛苦,读出灯火阑珊处词人的寂寞,读出找到“那人”之后的欣喜与安慰。

四、仿写句子——写点知“辛”话——那些话

过渡:经过我们这节课的探讨,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正如郭沫若用“大江东去”来形容苏轼的词一样,梁衡也用了一句话来形容辛词——把栏杆拍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中对辛弃疾的评价。

生齐读: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

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

艺术的升华, 文字的锤打,

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学生即兴创作,老师挑选优秀作品展示并点评。

五、课后作业

(一)拓展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

(二)拓展写作:续写《蓦然回首之后》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那夜 那人 那些话

繁华热闹 铺陈 意中人 兵戈的相戎

美女如云 借代 知己好友 爱与恨的纠葛

烟花灿烂 比喻 主战派 人格的锤炼

万人空巷 化用 自己 情感的迸发

花好月圆 理想

众人狂欢 反衬 戈多

青玉案元夕范文2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白话文版】

春风微微元宵夜,焰火绽放千树花;火花飞溅漫天落,又像流星雨般下。宝马彩车香四溢,原是观灯富贵家。箫管奏出动人曲,皎洁明月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舞,通宵达旦忘困乏。美人们似玉如花,蛾儿雪柳满头插,说说笑笑多娇媚,路上香气弥漫洒。焦急寻找心上人,找来找去不见她。突然回头远处看,灯火稀少映着她。

【诗情演绎】

正月十五的夜晚,春风和煦,灯火辉煌。燃起的焰火,如千树万树的花朵绽放,那喷发的火花光芒四射,犹如流星雨从天空洒落。节日的大街上,热闹非凡。宝马良驹系着流苏,挂着铃铎,驾着装饰华丽的彩车,拉着富贵人家的美人,所过之处,芳香四溢,随风飘散,弥漫道路。美妙的乐曲,如百鸟和鸣,动人心扉,惊人魂魄,让人陶醉。抬头望望星空,圆月挥洒着银辉,是那么的明亮,不觉时光的飞逝;低头环视四周,鱼龙时而往来穿梭,时而翻飞腾跃,那是开心的少男少女在提着灯笼欢快地跳舞,纵情欢乐。明月刚才还当空高照,现在却已偏西,刚才还皎洁雪亮,现在竟也泛出了酒醉的微红。

人群中的美人,雾鬓云鬟,戴着蛾儿,插着雪柳,穿着盛装,饰着华彩,雍容典雅。她们步履款款,身段曼妙,一路上说着笑着,嬉着闹着,仪态万方,暗香幽幽,不绝如缕,漂亮可爱的美人一个个离去。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我千万次寻找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身影,可总是踪影全无。满怀着憧憬,可一次次都落了空。忽然,不经意间回头望去,在那灯火零落稀少的一角,月光朦胧的地方,分明看见有个人。是她!是她!没有错,原来她安安静静、娉娉婷婷地站在这冷落迷蒙的地方,还未归去,还在等待。

【精彩点击】

这首词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直接描写的对象并不是作者所要突出的形象,前面所有的景物描写,气氛渲染,都是为了突出 “那人”服务的,所以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词的上阕极力渲染正月十五元宵夜的热闹场面:火树银花,满天星雨,宝马彩车,鼓乐和鸣,灯月辉映,载歌载舞,美人游赏,满路芬芳,繁华热闹,真是人间仙境,让人一夜无眠。“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渲染元宵节的气氛。

下阕写人。如此场景之中,款款走来说笑嬉闹的美人,她们的穿着打扮足显荣华,淡妆浓抹,幽香宜人。然而这些从眼前走过的都不是我寻找一夜的那个“她”。“她”在哪里呢?原来“她”就在那里,不急不躁,默无声息。至此,读者才发现,前面所写的景、所画的人,都不过是“她”的陪衬而已。

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用衬托来突出人物形象。词的开头所写的灯火场景从正面衬托了那些笑语盈盈的美人。景越热烈,越衬托出美人的欢快、优雅。对“那人”来说则是反衬,场景的热烈欢快,反衬了“她”的孤高寂寞。描写那些美人,也是为了反衬“那人”。从这些衬托中,读者看到了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若明若暗,若有若无。热闹处,寻找她,不在眼前;寂寞时,冷落处,她竟然就在前面。

【名句背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名家评点】

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周(邦彦)、秦(观)之佳境也。(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题甚秀丽,措辞亦工绝,而其气仍是雄劲飞舞,绝大手段。(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刘过)而下则犷。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出和婉。(清谭献《谭评词辨》)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

【异曲同工】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写元宵夜的,都是反映寻找意中人的。所不同的是《青玉案·元夕》所描绘的是经过一夜的苦寻,最终找到了“那人”,而这首词所写的是最终却没有寻找到那个“她”。辛词没有直接描绘情意深挚的爱情,欧词则描写了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充满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满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这首词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在写法上,与《青玉案·元夕》的衬托不同,这首词采用了对比手法,使得今昔情景之间形成哀乐迥异的鲜明对立,从而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的伤感、苦痛之情。

【小试身手】

有人认为《青玉案·元夕》就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有人认为是作者别有寄托。试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

青玉案元夕范文3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夜

(唐)崔 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煮浮圆子

(宋)周必大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偏杂咏,附此说家风。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注:也有人说这首词为北宋朱淑真所作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 宵

(元)佚 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元 宵

(明)唐伯虎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宵夜

青玉案元夕范文4

辛弃疾 〔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唐代〕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3、十五夜观灯

卢照邻 〔唐代〕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唐代〕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5、临江仙·都城元夕

毛滂 〔宋代〕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青玉案元夕范文5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新质态;信息化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11-1

一、课前预“香”:新颖凝练的自学导引

语文课前预习的传统内容,在信息化的教学预习中,可利用新的形式与方法,带来更大的信息量和效率。教师可将有关的预习要求和内容制成微课视频,在班级QQ群等电子学习平台上,也可以利用自习课在教室内播放。

如在教学《青玉案·元夕》课前,一位教师制作了预习微课,并布置了以下学习准备工作:

1.教师在微课中先简单介绍了本课的基本情况、教材之间联系,诗人辛弃疾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结合课文学习难点、重点的几个问题。

2.布置登陆班级QQ群,查看《青玉案·元夕》的资源库。《青玉案·元夕》资源库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查一查”、“读一读”(辛弃疾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982/11994917.htm,《青玉案·元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43077.htm7.htm)“品一品”、“议一议”、“比一比”、附录(“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在QQ群上讨论班上哪位同学读书最有情感,推选出朗读达人。

这样的预习,只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软硬件,在教师不断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评点下,其体现的新颖感、趣味性、捷迅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和语文课堂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情境引“香”:逼真灵动的巧设熏染

通过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形象而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心中朴素真实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切感知、思考、领会,从而变语言的阅读学习为精神与情境的交融互动。在动静结合、逼真灵动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产生心境与语境、情境的多向共鸣。如教学屈原的《雷电颂》一文时,教师进行了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情境创设,引入特定的“雷电交加、狂风咆哮的深夜”声像情境,而教师则以“愤怒的屈原”的语言形象,在风声雷声中,感染着每个学生,熏陶着语言素养的积淀。

三、内容增“香”:张力十足的信源扩充

信息化使语文教学空间大为扩展,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资源,将原本平面化的语文内容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进行扩展。而本不在同一时空的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对于知识类、科学类的教学内容,其充裕的信息量和知识源,是学生以前的语文学习所无可比拟的,饱含知识与兴趣的张力!

而情感类课文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果只是阅读和理解文字,学生较难靠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更激发不出情感的共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亡人逸事》一课时,作家孙犁对于亡妻的真诚怀念是重点,也是学生难以产生心境领会交融的难点。教师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赏析亡妻人物形象,直观化地增添大量非文本信息,较好地化解难点。再通过“致敬经典”的教学设计,引导观看剪辑过的2分钟左右的视频《背影》,体味朱自清感受到的父爱如何体现,进而引导学生归纳细节描写的魅力。PPT展示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明确赏析内容:苏轼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启迪学生再次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让学生在张力十足的信息源扩充拓展中感悟细节的魅力,感动——感悟——拓展,层层深入,自主体验,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交互点“香”:灵活即时的沟通思辩

在信息化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并以相应的技术支撑,搭建了便捷和灵活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双向即时互动。学生在此过程中进行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沟通思辨,所获得的快乐体验、学习感悟,对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影响明显、效果突出。

同样是教学古诗词《虞美人》中,另一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将师生、生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到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诵读诗歌,并登录Bb平台学习课程资源与电子书包内容,完成平台上的《虞美人课前测试》,教师在课前即知晓了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注重了课堂上围绕某个主题、场景或诗人感受的现场言语交流、辨析,如对于诗“眼”的“愁”、两次出现的“月亮意象”,都进行了悟境、品诗的交流思辨。还将学生的合作探究分为6个小组,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注册,并完成博客写作、小组日志,以及组长的小组任务,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如此即时灵动的师生交互沟通,使课堂始终飘散着“趣随课走”的“香辣”之味。

五、提效飘“香”:协同重效的诊断评价

在教学辛弃疾的《青元案·元夕》一词中,教师采用了“课堂提问、书面练习、达标测试、学生自主网上测试、合作完成、其他”等多种评价形式与工具。

(1)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诗歌朗诵之后,由学生和教师点评,选出“最佳男(女)声”,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将学生的朗诵录音上传至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再评价。

(2)课前要求学生解决字词义,了解诗歌的大意,查阅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有关本词的品读,课上通过电子平台公开展现,再由师生共同学习,引出答案,评选出最佳合作小组。

青玉案元夕范文6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来源:文章屋网 )

上一篇安徒生的作品

下一篇平安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