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后顾范例6篇

前瞻后顾范文1

1、要想成为一个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觉,瞻前顾后,拖拖拉拉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用行动来证明一切,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2、因为他们于前行路上瞻前顾后的步态中以及对理的妥协中,能让抑制的冲动获得暂时的释放,为情绪的平衡与中和创造条件,从而为能与传统伦理呼应而获得一种放松感和安适感。

3、因此,通过国家刑罚权从严治理权色交易等腐败行为是国家对公民应有承诺的兑现,瞻前顾后且应对不及的性贿赂犯罪化进程将会给民众带来失望而非认同。

4、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5、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6、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积极进行营销的企业,就能抓住所谓的奥运历史机遇,而面对这种陌生的营销环境,瞻前顾后,行动迟缓的企业,就有可能白白丧失机遇,得不偿失。

7、另外,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8、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甩开膀子干吧!

9、在结果责任主义下,若有损害即应赔偿,行为人动辄得咎,因此,行为之际,必然瞻前顾后,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受到妨碍甚至被窒息。

10、但在实践当中,工程量清单的编制不是一个单纯的按国标清单生搬硬套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瞻前顾后,统筹管理,兼顾实际情况和合同管理要求进行灵活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11、做事要瞻前顾后,不要这样毛手毛脚。

12、许多事例表明,少数人意见未必是错误意见,瞻前顾后考虑各种不同意见,将会减少法律修订的错误概率,预防和减少修法后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14、珀普金认为,农民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同样受市场支配,他们犹如资本主义的公司一样,瞻前顾后,权衡长期和短期的收益,最后作出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

16、所谓瞻前顾后,我们只有对过去20年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与反思,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切合实际的回答。

17、为自我提升,故要眼光要远,脚步要近;为顾全大局,故要求精求全,瞻前顾后。

18、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劳动者在维权时不得不瞻前顾后,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维权的人并不多,而与此相反的是不少用人单位却借故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19、当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走过一段生命的时日之余,总是要驻足停步,沉思默想,思来想去,瞻前顾后而不可为所欲为,因为只有敬畏,才能让我们从古人留下来的经典那里,汲取到其固有的精神智慧。

20、但迫于伦理道德的束缚,使得她处理与申纯的恋情时瞻前顾后,不断地试探,外化的表现与内心的情感真实常常截然相反,以致她的心思有时连申纯也琢磨不透。

前瞻后顾范文2

现实中,有的新任校长到任后,或“新官上任三把火”,慷慨激昂之后,学校仍然一如既往,“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或“萧规曹随”,裹足不前,走不出前任校长办学的影子。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新任校长在办学思想、行为、作风诸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自不必说,单是在如何处理好“瞻前”与“顾后”的关系上就大有文章可做。

我区内有一所农村中学,在基础设施、师资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因工作需要,原任校长提拔后,继任校长并没有嫌前任的做法土气而改弦易辙,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完善、创新,形成了更加显著的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位继任校长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深谙办学“瞻前顾后”之道:任何一所名校,它所具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多是历任校长在前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结果。

而另外一所小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注重科研兴校,以“目标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本市很有影响。但是,随着校长的更换,该校教育科研的思路和口号均有了变化,“目标教学”研究逐步退位,创新教育一度成了研究的热点。时间不长,校长又换了人,新任校长又有了新的思路……经过这样不断折腾,学校现在新的亮点看不出来,原有的亮点也不亮了。这所学校之所以走下坡路,就是由于后任校长没有对学校过去成功的做法进行认真梳理、提炼,总想标新立异。结果,原有的优势慢慢地丢弃了,新的特色又没有形成,学校的发展便每况愈下。

新任校长的另起炉灶,有时会使学校发展减缓或者走弯路,原先有了一定基础或者胜利在望的工作便不了了之。这也给师生员工带来了不好的印象:学校工作虎头蛇尾,随意性大。这些问题最终归结为:学校发展是靠制度还是靠权力?笔者认为,科学的规程、制度再加上遵循教育规律的校长,才能促进学校更快发展。若制度、规程因人而异,朝令夕改,只能制约、阻碍、延缓学校的发展。所以,新任校长接手学校后,要认认真真地“瞻前顾后”一番。

所谓“瞻前”,就是要明确国家和学校所在地区的教育发展形势、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倾向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学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此基础上,群策群力,科学论证,制订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引领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所谓“顾后”,就是要认真研究学校原有的发展规划,深入、全面地了解学校方方面面的基本情况,力求做到对所到任学校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有全面的、针对性的认识,摸清家底,摸准前任校长的思路,去芜存菁,有的放矢。

前瞻后顾范文3

1.量入为出

这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如果你有工作,每年至少应将收入的10%存入银行。也许你目前的投资收益很不错,但这不可能真正替代你的养老计划。只有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才可能确保后半生无忧。

2.充分重视退休金账户

如果你还在职,毫无疑问,每年都应确保你个人的退休金账户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金账户是最好的储蓄项目。

3.投资组合多样化

一般而言,年轻人可能都想在股票市场上多下点注,而上了年纪的人则倾向于将钱投到债券里。但理智的做法是让你的投资组合多样化。你可以采取积极进取的投资策略,但最好是把钱投到不同的投资工具中来分散风险。

4.保持投资组合中高风险高收益工具比重

我们通常鼓励年轻人在投资组合中保持较高的股票比重,但现在我们同样鼓励老年人这么做。投资股票既有利于避免因低通胀导致的储蓄收益下降,同时也能够在市道不利时及时撤出股市,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5.投资应注意整体收益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真正有意义的是投资组合的税后整体收益。也就是说,投资效果的好坏关键要看你拿到的股息、利息和价格增值之和。

这个原则对退休者来说尤其重要。这类投资者看重的往往是收益率,但如果单一的收益率增长是以投资组合总体价值的缩水为代价,那么就可能引起危险的后果。

6.在指数基金中建重仓

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比如投资回报差强人意,或者因心态不好而在市道最不好的时候“割肉”。即使是市道比较好的时候,也可能因为选错了股票或者基金,从而出现别人赚钱你输钱的情况。

为此,你可以考虑在指数基金中建重仓,这样做至少可以保证你投资组合中有部分股票总能跟着大盘跑,大盘赚钱你也赚钱。

7.避免高成本负债

关键是要处理好信用卡透支问题。我们常常会在手头紧的时候透支信用卡,而且往往又不能及时还清透支,结果是月复一月地付利息,导致负债成本过高。

8.制订应急计划

你应该在银行里存上一笔钱,这笔钱不但可以用来支付小额预算外开支,还要用来应付看病等大笔费用。

9.顾及家人,扶老携幼

如果家里还有经济上不能自立的家庭成员需要你提供经济支持,你应该为他们做一个保障计划,以免在你出意外时,他们无法正常生活。

前瞻后顾范文4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民间舞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从保存与传播民间舞蹈文化及培育优秀的民间舞蹈人才方面来阐述“瞻前顾后”在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瞻前顾后;民间舞;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李琼,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4-0062-02

从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天起,导师就已为我订好论文题。选课也都要根据论文的选题来选择。有鉴于此,我带着问题――原生民间舞蹈如何提炼成为专业院校的民间舞典范组合继而走向舞台?――走进了潘志涛老师的课堂。标题中的“前”是指原生状态的民间舞蹈;“后”是指上了舞台的“民间舞蹈”,而课堂教学则是民间舞从“广场”走向“舞台”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承担了保存与传播民间舞蹈文化的工作,也就是要“瞻前”;其二,培育优秀的民间舞蹈人才,也就是要“顾后”。

本学期,潘老师为研究生开设了“藏族和维吾尔族传统典型组合课”。传统、典型组合的“传统”既是原生民间舞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和外化动态,又遵循着“代表性”、“训练性”和“系统性”的原则;而“典型”则是对于原生形态民间舞高度的艺术凝练,如对于原生民间舞提炼出的典型动作、典型韵律、典型短句、等。如何使得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既能保留原生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和外化动态,又能使民间舞蹈走上舞台后具备充分的表达能力,从自身专业方向的角度来考虑,我有如下思考:

一、“瞻前”的前提――民间舞蹈语汇的准确表达

回想以前学习藏族舞蹈“第一基本步”――脚的位置、高度;手的形态、运动路线;头的方向……老师都有严格的规定。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值得尊敬,但我也曾思考老师为何同基训老师般“计较”动作的规范性。想来老师许是认为专业舞蹈课堂,规范性是最重要的。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肯定不能跳得跟老百姓一样。但是,对动作规范性的过度要求,使得组合本来应有的表达已经变得不明确,更别说“组合背后的文化性”。留给学生的只是一堆“漂亮的动作”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离原生民间舞越来越远,如果在教学中不重视“瞻前”,就会失去民间舞课堂存在的第一个价值和意义――承担保存与传播民间舞蹈文化的工作。

从舞蹈身体语言的角度来看,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瞻前”主要在于身体对舞蹈语汇的准确表达。“舞蹈语汇”并不是指物理性的舞蹈动作。首先,本身具有一定表达含义的舞蹈动作才能称得上“舞蹈语汇”。也就是说本身就能表达一定含义的舞蹈动作才能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舞蹈语汇。其次,即使动作本身就具有表达含义,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动作的表达含义,只关注动作的外在动态,就会令其失去原有的表达。因此,也不能构成“舞蹈语汇”。传统典型组合中的舞蹈语汇是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从原生民间舞中提炼而成,本身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表达含义。基于这点,民间舞的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是否能用身体准确表达”放在教学的首位,这样也才能真正起到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作用。相比之下,潘老师在上“中国民间舞典范组合课”时是非常注重“瞻前”的。

潘老师教授的《快乐青年》组合是较具代表性的典范组合之一。主要运用的步伐主要有:退踏步、七下退踏步、第一基本步、摆步及勾脚连三步等。组合的空间调度很大、流动性也很强。虽是课堂组合,潘老师十分注重组合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达,教课的重点也都在身体如何表达的层面,而不在于动作高低等静止的形态。例如:反复强调空间调度的练习,要求学生理解第一基本步围圈的跑动、摆步的横向移动与连三步运动的横线与纵线交织等调度语言的表达含义,通过这些舞蹈空间调度语言的准确表达,即训练了学生下肢的灵活性,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藏族舞蹈的一些风格特点。加上潘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脑中会浮现藏族青年热情、淳朴、积极向上的快乐形象。即便没有去过藏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藏族老百姓的风土人情,使传统典型组合中的“传统”之意真正体现在了教学之中。

二、“顾后”的重点――民间舞蹈语汇的技艺化表达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培养比民间职业艺人更为专业的民间舞蹈人才。舞蹈的媒介是人的身体,舞蹈是身体对生活体验的一种经验性的模仿。舞台上的民间舞蹈与原生民间舞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更为艺术化的、专业化的舞蹈技术来构建经验使之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从我专业的角度上看,民间舞课堂教学的“顾后”重点在于 “民间舞语汇”技艺化的表达。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中国民间舞从广场走向舞台,其中技巧的丰富和发展基本靠教学这个环节来完成。因此,要从舞台上民间舞蹈表演形态的需要出发,把原生民间舞蹈语汇中已有的动作技术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形成民间舞课堂教学独特的技术训练。

从潘老师教的《多朗齐克提麦二》组合中,可以看出民间舞蹈的技术不仅具有很强的民间舞蹈语汇的风格特点,而且单纯的芭蕾基训是无法解决这些技术的,必须有专门的针对民间舞技术技巧的基本训练。比如多朗邀请短句,在民间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跳、转以及跪地等技术技巧。老师要求学生在挺拔、稳重的前提下表现出诙谐与潇洒的精神气质,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芭蕾基训中的旋转练习,要求双腿外开,主力腿直立,整个旋转越转越往上。可很多民间舞的技巧的发力方法和要求跟芭蕾基训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多朗齐克提麦二》中的旋转,主力腿是弯曲的,越转越往下。还有像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使人眼花缭乱。

中国民间舞的技巧非常丰富。如安徽花鼓灯中,有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做技巧表演的上盘鼓;有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做双人武功表演的中盘鼓;还有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的地盘鼓,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又如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 “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等技巧动作。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专业的民间舞蹈人才,如果完全按照芭蕾学科的标准或是中国古典舞学科的标准来训练学生的身体,恐怕很难完成这些极具风格特点的民间舞技巧。因此,民间舞课堂教学要注重民间舞蹈语汇中的技术,经过艺术化变化与发展,形成中国民间舞的基训教材。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才真正是民间舞蹈人才,才能使民间舞在舞台上的艺术表达更为丰富和纯正。

三、从“瞻前”到“顾后”的“转换生成”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曾提出语言“转换生成”的问题,他认为“语言是生成在前,有形在后”。从我专业的角度来看,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属性也是生成性。从原生民间舞蹈到课堂教学再到舞台上的技艺化表达,都是经过课堂教学“转换生成”的。结合乔姆斯基的理论,“民间――课堂――舞台”中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深层结构(民间的神话与仪式)转换生成(课堂教学) 表层结构(舞台化的各类民间舞蹈)。

以潘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多朗齐克提麦一》组合为例。其段落结构是依照递进的方式编排的。第一段,按照多朗地区维吾尔族民俗舞蹈的仪式来进行。当地的老百姓听到伴奏音乐后,会情不自禁的把双手前伸,互相邀请起舞。所以,组合中也是以左右手依次肩前行礼作为开始的。每段之间,以多朗齐克提麦分开。第二段,邀请式转身后两步一跺单手托帽式,最后以多朗齐克提麦结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多朗齐克提麦一》组合其深层结构来自多朗地区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仪式,采用的是能准确表达这种仪式的舞蹈语汇。上了舞台后的多朗齐克提麦舞蹈,舞蹈技艺大大提高,比如旋转技巧更为复杂多变。民间中的旋转经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变得更为艺术化。当然,即便是这样,舞台上的多朗齐克提麦舞蹈,也不会一开始就旋转,还是要遵循“深层结构”中的仪式。

体现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转换生成”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身体语言的“转换生成”。原生民间舞蹈的身体语言主要是从日常化的生活动作而来的,单位时间内表达的内容比较单一。例如:《所那则雄》这个组合,它是从民间收集起来的。主要模拟老百姓在苹果园摘苹果的生活场景。在民间,老百姓会长时间的反复做“摘苹果”这一个动作。进了课堂,动作表达的内容会密集的多,几分钟内就要表现完从“准备去果园――摘苹果――串苹果”的内容,这远比民间日常化的生活动作复杂得多。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来解释:原生形态的民间舞蹈身体语言是一个能指对一个所指,课堂中的民间舞蹈组合一个能指对几个所指,上了舞台之后,这种表达就更密集了,一个所指可能会有更多的能指。继而联系乔姆斯基所认为的“语言是生成在前,有形在后”,“摘苹果”这个舞蹈身体语言在原生民间舞蹈中已经生成了,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转换成不同的外在动态。反过来思考,如果民间没有的身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来,再把课堂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身体语言作为素材形成舞台上的作品,舞台上呈现的还会是民间舞吗?

所以,课堂教学是中国民间舞从“民间”到“舞台”身体表达转换生成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身体语言的“发展”而不是“创新”。

结语

前瞻后顾范文5

关键词:政治课堂;课堂讨论;有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43-01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既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利于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

但是,在政治课堂使用“讨论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讨论的内容不合理,二是讨论的时间不充足,三是设计的问题不巧妙,四是小组分工不科学,五是教师作用不明显。从而导致整个讨论低效或无效,有为“讨论”而“讨论”的“形式化”嫌疑。

那么,到底如何推进政治课堂的有效讨论呢?对课堂讨论,有专家提出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即要关注讨论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下面从三个阶段谈谈推进有效讨论的看法。

一、前期准备

(一)明确讨论的目的

说到底,讨论只是一种方法,为内容服务,须有一定目标。所以,教师组织讨论必须明确讨论目标,紧紧围绕其展开讨论,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讨论目标的动态与开放性。生成与预设总有差别,教师只有将学生的讨论置于自由开放的目标领域,在讨论中才能有所生成,产生可贵的教学资源。

(二)确定讨论的内容

讨论前,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确定有价值的讨论内容。例如,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等都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内容。而什么是传统文化,文化继承性有哪些表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可以解决,就不需要讨论。问题也不宜太多,否则会减少每个问题的讨论时间,使讨论草草收场,影响讨论效果。

(三)设计巧妙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组织讨论的前提,问题是否巧妙直接关系到讨论效果。我们设置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启发性、开放性,尤其要有一定难度,学生要经过交流、学习、合作,“跳一跳”才能解决;要有坡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兴趣,也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选择讨论的方式

如果每次讨论形式都很单一,学生难免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讨论的方式很多,教师应当结合现实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有效的讨论方式,以求最佳效果。例如:对中学生过“洋节”现象,可分正、反方进行辩论式讨论;对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问题,可采用书写式讨论,先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再小组交流;也可采用滚雪球式讨论,先小组内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再进行小组间讨论,甚至可以发展到全班讨论、师生讨论。

(五)定好学生的角色

在开展讨论前,教师必须科学分组,可请班主任配合排座位,也可临时换位。我们一般六人一组,选出小组长,好、中、差学生搭配,并要各学科均衡,使每个小组中各科都有带头人,以达互助合作的目的。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有序进行,不至于发言你推我,我推你,或者发言仅由组长一人包干,以致失去合作探究的意义。

二、讨论之中

(一)及时引导、点拨

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中完全放手不管,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而自己只当旁观者。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毕竟是学生,有时候受知识的局限会使讨论偏离主题;有时候因题目偏难,某些组的学生恰又偏弱,那就难开展讨论了;有时候学生往往会就一个点争执过激等等。何况预设和生成总有偏差。所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俯下身来倾听,敏锐地捕捉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引导。

(二)加强必要的管理

某些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会包揽讨论,或者部分学生不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有学生趁讨论之机说闲话、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这就更需要教师加强平衡和管理。

三、后期强化

(一)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价

课堂讨论后,对于讨论的结果,有的教师不给任何评价或只一味地说“讲得好”、“掌声鼓励一下”。虽然我们对讨论提倡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假如面对学生讨论后出现的众多不同的观点,不作明确的评价,势必造成假象,误导学生,使他们以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对学生讨论中得出的观点,给予明确的评价,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以形成正确的结论性的观点 。

前瞻后顾范文6

一、当前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内部机制问题

一是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已经极大地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使原来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变得不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校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幅度越来越大,学校集中处理各种事务的管理体制客观上导致管理工作量剧增,必然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学校执行校内教学管理岗位津贴,只要完成所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以及完成年度考核,那么全年的校内岗位津贴就如数发放。因此,系部领导带领广大教师进行专业质量提升,将系部做精做强的愿望并不强,进而影响系部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效益,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及内涵发展的实效。

二是考核教师的岗位津贴的因素单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岗位津贴只受教学工作量等因素的限制,而与教学质量效果、专业(课程)特色建设无关,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内涵建设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分配模式导致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工作量,而不重视教学效果和专业建设。这种分配导向,对高职院校创品牌特色、重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是教师考核体系不科学。教师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有三项,分别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且工作内容具有明显的不易评价性,使得教师的劳动价值不容易衡量。目前各高职院校所出台的考核办法大都缺乏科学性,不利于教师创新成果和学术的研究。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便于操作的考核体系,个人劳动数量和质量难以准确比较。同时由于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因素,使得考核工作往往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与工作实绩挂钩。

2.高职院校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的外部环境问题

一是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我国现有的劳动人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亟待改革,如忽视公平竞争,人才合理流动,未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形成了种种困难和阻力。而人事制度的改革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内分配就缺乏公正,不会起到激励作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然会失败。

二是高校管理自受限。在高等教育系统中,高职院校的自主管理权限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内部事务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包办了许多应由学校自主决定的事务,干预学校在办学、用人和分配等方面的内部管理。

三是政府投入力度有待加强。在高职院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中,经费是个核心问题,是“增量”还是“存量”改革,是制定分配方案的前提。一些高职院校经费充足,上级的拨款就足以完成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一些高职院校只能通过各种渠道自筹资金来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既没有外援,本身的“造血”功能又不强,他们采取“下岗一拨人”的做法,通过后勤社会化和减员增效达到目的。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岗位工资的标准,希望以此缩小不同地区高校职工的收入差距,但是由于各省财力不同,不同地区高校在设定绩效工资标准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经费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障碍。

四是分配激励缺乏效用。高职院校目前实行统一的事业单位岗位工资与校内业绩性岗位津贴并存的工资分配格局。级差体现职务因素,档差体现年功因素,活工资体现劳动成果因素,校内岗位津贴大多数设计为体现岗位因素和劳动成果因素。在岗位津贴与绩效津贴并存的分配模式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既保持了岗位聘任的基本特点,又有利于激励人尽其才。但实际运行中年功和资历因素比重过大,岗位差异和劳动成果差异体现不足。由于总体水平偏低,活工资数额少,工资差距难以大幅度拉开,可能会导致基本岗位津贴的平均主义,而绩效津贴则因行业而异,激化了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二、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应关注的几种关系

1.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高职院校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首先就必须处理好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正确关系。管理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应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但同时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在价值指向上又存在差异。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具有同向性,但教师追求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可能和学校发展所带来的教师高压力、低满意度背道而驰。因此,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树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管理观、改革观,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把人文关怀落到实处。

2.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平衡关系

学校大多把教学作为办学的中心,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但在实际办学实践中又多把对科研的考核放在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研的业绩与学校之间的实力密切相关,而且从事科研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相对于教学能力的评价而言,科研能力比较容易量化。这种政策导向必然使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争课题、搞论文等科研活动中,这将会严重影响教师对教学和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投入,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3.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关系

高职院校中管理人员和教师分配的标准体系有着根本的不同,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按照职级进行分配,而教学科研人员的分配在近年的改革中大多按照其取得的成果进行职务的聘任,并确定其大致的分配档次,再根据工作绩效进行分配。管理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发展中两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任何一支队伍的积极性受挫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由于管理和教学科研在工作绩效的计算方面存在不可通约性,在分配平衡点的把握上很难找出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的依据,因此,在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切不可因此废彼,挫伤任何一方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国家后示范性建设的深入推进,目前黄河水院已进入创品牌、求特色、抓质量、走可持续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围绕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对师资队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特色建设、产学研一体及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等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要素,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探索。2013年3月,学院成立了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总结历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启了探索院系两级管理,突出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的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黄河水院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以改革遵循的原则、津补贴类别、岗位津贴切块、岗位津贴核拨、津贴的发放等关键要素为纲,下含《绩效考核办法》《机关及教辅部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系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系部教学工作量切块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以此形成了黄河水院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力求解决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将现行的“国家工资+学院核算个人岗位津贴”的分配制度调整为“国家工资+系部动态核算岗位津贴+奖励”的分配制度,并本着有利于提高学院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原则,以院系两级管理为目标,建立任务与投入资源挂钩,编制定员与经费动态包干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监督体系,对学院各系部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建立促进教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的自我激励机制,努力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结合黄河水院在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现就高职院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正确的实施原则

黄河水院在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将“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作为实施原则,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学院重视强化岗位聘任和岗位聘后考核,建立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鼓励创新相协调的分配激励机制,向教学、科研一线和管理骨干倾斜。

2.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实施模式

黄河水院在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坚持“总额包干、二次分配、分级管理”模式,科学合理地推进院系两级管理。学院各教学系部岗位津贴按照系部实际学生人数、教学工作量切块划拨。由各系部根据办学特点,教学人员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即教学任务、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实际完成的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系部教代会进行灵活动态的自主分配。扩大系部二次分配自,激励系部增强办学活力。

3.分配制度改革要重视管理效用

黄河水院在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重视加强学院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了突出质量监控考核体系的评价机制。学院对行政和教辅部门绩效考核突出行政执行力和服务意识,对部门服务质量、办事效率及工作实绩进行全院师生公测评价。教学系部绩效考核突出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考核与技能竞赛等环节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重视教学检查和专业社会调研,依据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及第三方社会评价等多方面信息回馈,跟踪测评系部实际整改效果,来促进系部办学效益的内涵提升。

4.分配制度改革要合理设计科研发展激励制度

黄河水院在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坚持“统筹规范、激励为主,体现需求,弹性约束”的原则,合理设计了科研发展激励制度。学院取消对教学人员个体的科研任务量的统一硬性规定,只对教学系部整体的科研及技术服务水平进行业绩考核,同时重奖具有重大科研推广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完成个人或团队。可以使系部根据实际办学效益,统筹调配教学与科研技术骨干精力,从而减少和缓解目前大量低层次、硬性规定应付型科研技术成果泛滥的局面。

5.分配制度改革要兼顾公平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