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环境论文范例6篇

人环境论文

人环境论文范文1

1.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即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原则,即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他分别从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五个方面来指导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

1.2水景规划设计研究

水景的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水景的形式、风格、色彩、空间营造、景观设施等。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来指导居住区水景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元素,而是一个包罗诸多内容的系统,是与居住区整体环境密不可分的景观系统。

2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景尺度较大,盲目追求奢华

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多为观景型的水景,追求开放、开阔的水面,较少营造其它设施,或者受到欧美对称式、几何构图的影响,设置大型的喷泉或水池。水景运行时尚可,但水景干涸时,水面空间得不到较好地利用,水景的喷头、水下灯、各种管网,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营造时要设计大量的给排水管道、水泵、水篦子等管网辅助设施,盲目追求大面积的水景,会大大增加水景的后期维护成本。一般水景比例较大的居住区,往往物业费用较高,而水景面积较小的居住区,物业费用较低。

2.2水景可持续性差,缺少有效维护

在调研的居住区中,发现水景普遍在居民入住之后长期保持干涸状态,特别是修建年限越早的小区,水景的干涸状态和水景设施的老化现象越严重,如福州福晟钱隆金山,三盛巴厘岛,金辉伯爵山的泳池都是常年呈现干涸状态。有些早年建设的居住区水景中垃圾到处皆是,水体不再清澈,水下淤泥和藓类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此外,规则式水景的装饰贴砖泛碱现象严重,如福晟钱隆金山,中庚帝国大苑,均采用暗色系的贴砖装饰水池,泛碱时黑色将白色更加凸显,影响水景的美观。由于水景周边设施不多,缺乏人气,水边的空地甚至沦为居民的晾晒场,原本水边的景观亭也变成了诸多杂物存放的收纳点。

2.3水景缺少人性化设计,功能性较差

水景的使用主体是人,居住区的水景普遍存在人性化设计不足的问题。水景的主要功能有观赏、娱乐、健身等功能。部分水景的形式呆板,无法让人体会到水景的美感。水景的娱乐性、参与性不强,把人与水景分隔,使人无法亲近。此外,水景的安全性不足,水景周边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隔离设施。

2.4水景缺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

部分新建小区过分追求形式特征,将水景元素生搬硬套,并且多倾向于打造美式的、欧式的、巴厘岛等异域风情的小区。跌水、喷水景墙、跌水钵、叠水、假山流水等水景元素和表现手法在多个小区内重复出现,同质化现象凸显,缺乏当地的文化特色。

3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方法

3.1强化水景的生态、环保理念———生态观

3.1.1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引入湿地概念

现代居住区中的水景是生态系统景观和居住区环境质量的关键要素。居住区中的水景要保持生态性,要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要使水景具有良好的生态,就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也可以引入湿地概念,养殖鱼类等水中生物,栽植水生植物或加入混合菌等,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1.2采用人工手段维护生态系统

由于居住区中的水景多是人工营造,因而在打造水体时,可以多采用自然式的水景,驳岸与池底可以用天然的素土和卵石结合,最好能够与地下水沟通,甚至打造雨水花园,增加水景的下渗能力,以减少水体的更新、清洁费用[7]。如果是自然的水景,尽量设计生态的驳岸;如果是规整的水景,则可以用植物软化和美化水景,打破钢筋混凝土、浆砌、条石驳岸等人工驳岸的生硬感。

3.2把握水景的比例、尺度,考虑水景的经济性———经济观

水景营造时要充分思考水景在整个居住区的最优比例,从居住区水环境的生命周期来考察、评估设计方案,考虑水景在营建、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优选低能耗的方案,以免日后给居民增加额外的经济负担。景观在规划设计阶段,要从全局出发,尽可能结合当地的场地特点和自然规律,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打造水景,使水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水景规划设计时,要灵活采用集中和分散的布局模式,规划点状、线状、面状的水景。水景多采用小型的点状、面状水景,如较节约用水的镜面池、喷雾,少用大面积的线状、面状水景。

3.3做好后期的水景维护提策略———科技观

3.3.1利用生态科技手段

水景规划设计时,就要做好日后维护提升的策略。营造居住区水景时,可以采用生态方法减轻水体日后的维护成本,也可以积极地运用节水、雨水、污水及中回水技术等,合理利用雨水资源,控制用水量,设计可循环的水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此外,还可以将水景与背景音乐或是灯光结合形成间歇式的水景,以控制用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而水景设计时,也可以按功能分组设计,平时开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观景目的,节假日则开启其它功能,增加水景的魅力。

3.3.2预防和处理泛碱现象

硬质化的水景,在运营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出现泛碱现象。为了防止泛碱现象,景观水池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材料本身不泛碱,在水池石板安装前在石材背面和侧面背涂专用处理剂,并尽量减少粘结层的含碱量,如选择水泥砂浆时,沙必须要求用淡水黄沙,严禁使用海沙]。此外,还可以在砖砌墙体花池自身做防水,降低勾缝中水泥的含量,且施工过程中避免多次用水喷淋板材,防止石材施工污染。即使后期泛碱之后,也可以补救,可使用市面上的石材泛碱清洗剂清洗石材表面,之后在石材表面干燥的前提下,再作一道防护处理的工作。

3.4加强水景的人性化设计———社会观

3.4.1交往的需要

居住区的水景往往能成为小区居民聚集交流的地方,如福州的金辉莱茵城,每天在水景周围的广场都聚集了许多带孩子晒太阳,玩耍的居民,十分热闹。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聚居的地形位置取决于它的需要和它的规模。因而,规划设计水景时,就应该根据水景周围是否要聚集人、聚集人的规模来营造广场平台和休憩设施等供人们使用。

3.4.2参与的需要

居住区内的部分水景要满足居民参与、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规划设计符合对象特征的水景。由于居住区中的使用者以老年人和孩子为主,青年人为辅,因而水景规划设计时要根据他们的年龄、行为特征等规划一些旱喷、涉水小溪和儿童泳池等,充分发挥水景的参与功能。

3.4.3亲水的需要

居住区中的水景主要分为自然式水景和规则式水景。自然式的水景周围常可以布置亲水平台、亲水台阶、小桥,自然山石等来拉近人与水景的距离;规则式的水景边沿则常被处理成休憩的平台,让人与水景充分亲近。有些小桥的围栏也会被做宽处理成座椅,营造亲水的效果。4.4.4安全的需要水景在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观景、戏水、健身时的安全隐患。因而,居住区内的水景一般不宜设计得太深,多设计成0.7米以下,人工湖和泳池景观略深,多在0.7-2m之间,而儿童浅水池水深一般为0.3~0.5m。水景的周围应设计围栏或是设置警示标语,特别是在泳池等深水区,更要格外注意。尤其是目前有些居住区泳池干涸,周围没有护栏,极不安全。此外,能够涉水的水景水底要做防滑处理,泳池周边要铺设防滑地砖,水中的汀步要设定安全的间距,防止在水中行走时发生意外。

3.5加强水景的人文、艺术内涵———文化观

3.5.1优化水景的组合和形式美感

水景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形式上可分为静水、流水、落水、喷水等水景。静水包括各种形状的静态水池;流水包括小溪、河流;落水包括瀑布、叠水、跌水等;喷水则包括各种装饰性喷泉,与雕塑结合的喷泉,水雕塑,自控喷泉等。因而,进行水景规划设计时,可以充分结合各种水景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宜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优美的平面、立面构图,增加水景的美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可以与时俱进,运用高科技手段、新材料等打造充满人文艺术气息的水景。此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要求规划设计水景时要进行整体思考,景观之间要互相联系,将个性与整体统一起来。为了增加水景的空间层次,还可以灵活运用桥、岛屿、假山水景、木栈道、亭、廊等来划分水面空间,并结合植物、雕塑、灯具等景观小品塑造变化丰富的休闲空间。

3.5.2遵循地域文化特征

居住区水景规划设计时,需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历史背景等。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可以利用生态、科技手段收集雨水,再进行处理运用到居住区水景中;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则可以多设计一些小型的点状水景、面状水景或是旱喷,少开挖一些大的湖面,水面。将旱喷水景的阀门关闭后,由于水景的管线和喷头都隐藏在广场铺砖下,既不影响水景的美感,又不妨碍广场的使用。

4小结

人环境论文范文2

在育人这个统一体中,学生是主体,但学生是靠教师去引导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师与生、教与学要达到和谐,教师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大学生是否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取决于我们的教师,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而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理念。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思想、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先进的学校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二要确立德育为先的观念,学校教育要改变重智轻德现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一个称职的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应有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要确立人人德育的观念,辅导员是德育的骨干力量,专业教师是德育不可或缺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第三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使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和谐。要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地位。第四要铸就高尚的师德师风。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形的财富,它却反映在具体的事情上,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身心与生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非厚此薄彼;关注和重视每一位学生,而非重两头、放中间等等。教师要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并融入师生交往之中,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典范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共建校园良好文化环境,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体现。20世纪80后的大学生是很重感情的,坚持沟通师生间的思想,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需要一种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相融使得教师的思想、言行更深刻地在学生心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矛盾的解决,也只能放到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去解决。

校园文化它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应,是师生共同实现教书育人的阳光和土壤。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校园人文精神得以振奋和升华。健康的校园文化提倡师生在身心发展上、价值观念上、行为规范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观念,对师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巨大作用。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学校的管理者要用心去搭建和营造这样的平台。要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标,从政策上促进和从制度上保证,建立起师生与学校领导和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信任、平等和沟通的良好关系,从而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激发师生的进取心、责任心和爱心,力求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和谐统一。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大力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一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体现特色、暖意融融的精神家园。

三、在学校管理中要突出服务意识,在教书育人中突出引领作用

最近,同志提出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种要求,同样适用于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基层管理部位,适用于身处一线的管理、教育、辅导、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位干部职工,要确立人本思想,视人为亲人、朋友,让师生满意;管理中突出服务意识,恪守职业道德,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要确立求真务实理念,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要制定规范的服务制度,科学地进行学生管理,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需求信息,并做出相应积极反应。琐碎平凡是基层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最大特点,但它是育人环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桥梁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成长

把大学构建成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干部纽带和协调作用是一种重要手段。大学阶段的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中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在思想建设中起着表率作用;在组织建设中起着凝聚作用;在学风建设中起着感召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起着管理作用。他们是学校学生工作中的得力助手,是教师和广大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都是不断发生变化的,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行为更注重实际,这对学生干部、党团员等骨干群体,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在工作中要培养“忠诚、求真、正直、奉公、开明”的思想政治品德,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求学生干部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科学生充实人文科学知识,文科学生充实自然科学知识,提倡学生干部广泛涉猎如生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来增强其影响力。三是要加强思想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不计个人得失,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始终站在同学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树立起服务意识和大局意识。四是要引导学生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善于团结同事,实现“三自”管理,推进校园人际和谐。

总之,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机制、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牢牢把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实现办学思路、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和谐统一,实现各办学要素与系统的整体和谐,才能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方方面面的和谐,行不成整体和谐;缺失和忽视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链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但它又是相对流动的、不断更替的;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但它又是受育者,容易被单纯的视为被动的受支配对象。故而,其主体地位不容易从指导思想上和实践中得以完全充分的体现,倘若如此,将使我们的整体工作留有缺憾。

人环境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转贴于2.1.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是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人环境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1.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2.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

2.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3.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3.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3.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4.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人环境论文范文5

(一)网络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网络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促进了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网络中便捷快速的查询搜索、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海量的信息获取以及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等等,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现实的多样性生存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求,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能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推动了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人们开辟了种类繁多的省力而易操作的工作领域和更加方便舒适工作环境,网络环境为现实世界创造了新兴的用工岗位,以多样化的劳动方式满足人的劳动需求和能力的拓展,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三是促进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网络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交往途径,例如即时通讯、网上社区、网络论坛等等,人们能够在网络中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新兴的交往方式不仅拓展了人的交际面,同时为以人际关系为主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开辟了多种路径和通道,为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广阔舞台。四是有助于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息、发表观点、结群讨论、表达诉求等等,有利于人们在多向度的信息沟通、碰撞和交汇中产生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同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教育的快速兴起,也标志着人们受教育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化,网络教育模式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满足人的发展所需的教育层次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五是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网络传播及网络交往具有平民化、匿名化、自主性、平等性等特点,每个主体在此都受到同等的尊重,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在这个平台中,个体的存在价值得到强调和重视,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真正成了交往过程的主体。

(二)网络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网络环境易造成人的异化。网络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但技术万能、工具至上、信息崇拜等心理也开始严重膨胀,使得一些人成为技术的奴隶和网络寄生者,导致了人的边缘化和异化,诸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网民患有网络综合症,适应现实社会的能力弱化;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还导致了一部分网民出现性格多重化和自我分裂倾向,影响到自我身份的伦理认同;对技术的崇拜使得一些热衷于追求一种畸形的自我价值观,“黑客”反而成了一些网民顶礼膜拜的“英雄”;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间接性加剧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疏远,易导致人情淡漠和人与人及人与现实社会的隔膜;此外,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会造成人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淡薄、道德约束力弱化,使得一部分网民在网上无所顾忌地发泄负面情绪、散播虚假信息。二是网络环境易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如有些网络游戏在虚拟的情景中人的价值尊严、公平正义精神、礼仪诚信道德和真善美的追求严重缺失,大肆宣扬权利、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暴力主义等,这势必影响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诉求,特别对青少年的人格养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在网络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言论内容是调侃性的、游戏化的甚至是侮辱谩骂式的,这种情况往往会给人的思维带来负面影响,在自我迷失中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的能力,造成人的思想意识片面、偏执;同时,在网络交流中随意造字、编词等现象层出不穷,破坏了语言的纯洁性及其文化的传承功能,网络语言的盛行使文化规范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三是网络的数字化虚拟性,使得网络上人的行为往往与现实中人的行为存在较大差别,现实世界的法律及道德准则对人的约束力弱化,人们可以不同身份登陆网站,可以任意篡改别人的消息,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窥探别人的隐私,而外在的社会舆论和道德法律的约束力在此显得十分微弱,甚至很多时候人们可为所欲为而不必担心被追究责任和要求承担后果。现实社会中道德法律的权威性在网络空间失效,伦理的缺失使得网络世界易成为一个失控、混乱的战场,使人们在网络交往中的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道德滑坡、网络犯罪等现象。

二、规范网络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网络业已覆盖全球的今天,认识上述网络的两面性,有利于我们采取有力措施抑恶扬善,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使网络成为人们吸取知识、交流信息、培养理性的载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正向作用。

(一)加强对网络公民的教育培养,树立网络道德。一是强化网络德育,培育网民的道德自觉性,使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一样具有强有力的道德、法律、制度、风俗习惯的约束,使人们的网络生活同样变得井然有序。因此,需要特别注意构建良好网络道德养成机制,提升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自觉性。因为道德准则可以在无形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而且这种调整是广泛而深入的,可以从内在上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以保障网络活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因此,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网络的监督管理,强化网络法制与网络道德建设,增强网络使用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二是普及信息教育,提高民众的信息素养。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成为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网络时代,信息不仅仅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工具,应当在全民中以提高信息理论为基础,以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重视信息基本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的加工处理素养,提高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实践能力,因为人的实践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三是培养客观理性的精神。诸多的网络暴力及失范现象往往是由于理性精神的缺失造成的。网络世界是一个大熔炉,各种信息资源爆炸式地传播,身处其中的网民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信息的冲击,使其极易产生情绪波动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理性精神的养成可以使人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甄别和取舍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理性表达、积极沟通,以建设性的心态参与活动,实现正向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树立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规范的网络秩序,净化网络风气。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网络法律体系。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增加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法律建设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明显。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信息传播面大、速度快、社会动员效力强,如果法律不健全就会增加治理难度、提高治理成本。因而加快网络立法步伐严格规范网络行为,是维护网络安全、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民正当权益的必然选择,应积极构建网络用户的维权机制,设立隐私信息保护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增加操作技术类法律法规以及在刑法中完善关于网络犯罪的条款等,保障人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全面发展。二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当前,网络上一些人和组织肆意兜售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这无疑对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在网络环境建设中,通过政府、法律、社会舆论的共同引导,构建全面完善的网络监管机制,强化监管与执行力度;同时在网络监管中推行责任制,设立专门的监管人员,使技术监管与人员监管双管齐下,将不良信息的传播扼杀在萌芽中。三是重视网络监管新技术的开发,杜绝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虚拟交往等所依赖的条件是网络技术,没有网络技术就不会有网络环境的产生,因此网络监管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机环境,运用技术手段来规范网络秩序是实现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3]。网络技术开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设立屏蔽墙防止负面信息的侵袭和骚扰。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滚雪球般向人们袭来,采取技术手段屏蔽垃圾信息、避免信息泛滥。(2)运用技术手段缓解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交流是虚拟的、符号化的,信任危机的出现难以避免,但在这种情势下可以采用可靠的技术手段使得广大网民获得信誉担保,消除由于间接交流所带来的陌生感。(3)运用技术手段限定上网条件,消除网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电子海洛因”对人们的不良影响。(4)设立技术关卡严惩网络犯罪。例如,我国已设立的网络警察大队就对规范网络秩序、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环境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科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人体健康

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产生的,并在人类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正如早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数学,由于天空中的星斗与农作物的收获及河水的泛滥之间的规律而产生了天文学一样,环境科学便是在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在其带给人类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负作用,这种负作用甚至危害到人类生存的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环境科学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任务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制定各项环境标准,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据。环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分为两类,即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次生环境是指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所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1]其中次生环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客体。环境污染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原生环境所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来说明环境科学的意义。

一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固体杂质微粒组成的混合物。就干净清洁的空气而言,按其体积计算,在标准状态下,氮气占78.08%,氧气占20.94%,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体积微乎其微。各种自然的变化会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例如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会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微尘颗粒,但这种变化是局部的、短暂的。而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的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的健康及动植物的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时,我们就说大气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交通运输。

(二)污染物。颗粒物,SO、SO2、CO、NO、NO2、氟气体、含氯气体等。

(三)危害,谈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先举两个具体的例子:1952年12月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岁以上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为平时2倍。被称为“世界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气中污染物对人体的具体危害:

颗粒物:直径小于0.015μm最容易进入人体肺部组织,称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病变,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可吸附多种污染物如硝酸盐、硫酸盐、金属等,引起肺癌等多种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雾、酸雨。当空气中的SO2浓度达到15mg/m3时,呼吸道受到刺激,达到20mg/m3时,使人眼睛流泪,咳嗽;当达到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CO:阻碍氧气的传输,使人体缺氧。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记忆等机能障碍,严重者会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

N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后生成亚硝酸血红蛋白和亚硝酸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当空气中N02的浓度达100mg/m3时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占人体比重的70%,人体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质,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使用价值,称之为水污染。[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不洁饮水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据统计。淡水占全球水总储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4%。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危机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机物,一般为蛋白质、糖类等杂质,微生物如沙门氏菌、肠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厂净水工业中加入消毒剂而生成毒副产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业废水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铅、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铅:损害神经系统,妨碍儿童发育,引起胎儿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为3mg。

砷:饮水中砷含量过高,长期饮用引起皮肤癌发病率增高。

汞:有剧毒,长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

氟:引起骨骼变形、发脆,损害肾脏肌能,引起关节疼痛,出现氟骨症。

氰化物:导致脑组织受损,呼吸中枢麻痹,严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损害肝和肾。

氯仿:具有潜在致癌的危险性。急性毒性为肝和肾的损伤和破坏,包括坏死与硬化。

总大肠菌群:包括沙门氏菌、志赞氏菌、肠道病毒等均可以水为媒介引起肠道传染病。

三、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噪声污染是发声体作不规则的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角度讲,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即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声:机动车辆、船舶、飞机所发出的噪声;工业噪声:工厂生产机器运转所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建筑机械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社会活动、家用电器、音响设各所发声音。

(二)危害

损伤听力: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听觉疲劳,是暂时性、可恢复的,短时间处于强噪声环境中会感到双耳难受、头痛,但回到安静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噪声性耳聋,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下听觉疲劳得不到及时恢复,耳内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爆震性耳聋,突然暴露于及其强烈的噪声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从基底急性剥离,使人永久丧失听力。

损害视力:噪声作用于听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波及视觉器官,造成视力减弱,使视觉、视野发生异常。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的人比正常环境下的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2—3倍。地区噪声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病率上升3%。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噪音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环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与人体健康较为密切相关的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陈述了。

参考文献:

[1]王俊主,化学污染物与生态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增值税论文

下一篇海洋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