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范例6篇

游山西村范文1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2、原文:《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范文2

这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走了过来,上上下下大量着我,说:“看你文质彬彬的样子,一定是个读书人。请问尊姓大名。”

我连忙上前施礼,说:“在下姓陆,单名一个游字。”

“陆先生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

“因为我贪恋途中美丽景色而迷路了,还请先生指点一下迷津。”

“既然来到这里,就是我们的贵客,我们哪有谢客之意,请到寒舍休息一宿,明天再走也不迟。”

我跟着那位老伯来到了他家,他们一家马上就忙乎开了。杀鸡宰羊,沏茶端糕,还拿出了香喷喷的陈年老酒,摘来了刚刚收获的各种时令水果,这样盛情款待真让我感到不好意思,但是老伯一个劲地劝我不要客气,我和老伯边喝酒边聊天,老伯告诉我一些山西村地风土人情,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还说:“每年立春过后,是一年一度的春社节,村民们辉敲着锣打着鼓去祭拜土地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游山西村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山西省 乡村生态旅游 发展要素

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地,乡村生态旅游也成为活跃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我国仍处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过程的引导、管理和控制,这些都阻碍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在某些过分注重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乡村社区,对旅游资源没有合理有效的规划利用,同时,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重视不够,污染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破坏了原乡村旅游地清澈干净的自然环境,给当地的资源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1.相关理论概述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2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乡村生态旅游就是“以乡村资源、乡村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处于乡村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的旅游活动;是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为主题,融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化、社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于一体,培育农村科技文化,带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解决的乡村社区产业建设、经济发展的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可促进新时期旅游产业与农业经济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旅游活动。

2.山西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发展要素分析

近年来,我省推出了10余个最佳观光农业示范点。虽然我省乡村生态旅游潜力大、发展快,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科学规划重视不够,重复建设严重。目前,我省的乡村生态旅游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不少旅游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循环经济视角下山西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政策建议

3.1 政府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资金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政府虽不是投资主体,但政府的引导性资金的投入仍是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发展初期,市场风险大,没有政府启动性资金投入作示范,很难引导社会投资。另外政府要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帮助山区把旅游路网建立完善起来,打通旅游景区景点的断头路,加宽道路,解决交通堵塞现象。应当优先解决景区景点的通讯问题,争取尽快使所有旅游景点覆盖移动通讯网络。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兴建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

3.2 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并尽快出台相应的各种规章制度,以消除开发和经营管理者的盲目性,做到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各方面都能按章办事。政府也应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可在政府的引导下聘请经验丰富的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研究专家培养适合当地特点的旅游人才队伍。

3.3统一规划开发,加强宣传力度

一是要进行全面考察,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自然生态旅游区与历史人文旅游区统筹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游客需求为原则,进行规划论证;二是要要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发展乡村生态生态旅游的同时,做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要加强旅游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沟通联系,使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与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相互协调,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山区旅游新形象。山区旅游宣传要做到整合宣传,整体推销。

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将乡村生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善起来,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以及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当地社区在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中也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制定有力政策、财政贷款支持、科学的指导、人员培训、合理规划等手段来支持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进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最终做到乡村生态旅游在循环经济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l):15-18.

[2]谢花林,李蕾,等.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探析[J].生态经济,2002(12):69-71.

[3]吕军.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比较[N].暨南学报.2005(6):67-69.

游山西村范文4

一、这首诗是作者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二、诗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这样的民风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乡居闲散的的思想感情。

三、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游山西村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

一、新常态下农业旅游经济增长效益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经济迎来了高速发展,并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以及返乡创业农民到农村发展旅游业,展现出多元化的业态。同时,国家政策对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给予大力支持,各项政策与规划陆续出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调查报告表明,当前我国已步入全民休闲度假时代,从数据上来看,目前我国每年旅游人次达到36亿,而超过半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农村以及古镇村落,未来5-10年,农村旅游接待人次将超出20亿。《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报告(2016年度)》数据表明,我国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非常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2016年我国农村旅游以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840万人,农业旅游与休闲农业从业户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1]农业旅游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旅游融合程度日渐深入,农业旅游拥有生态农业的内涵,与传统农业产业相比,更为注重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全面结合。从农业旅游经济增长效益来看,发展农业旅游经济,可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同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上做更多的工作;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农业旅游开发,可进一步发挥农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民俗文化功能,因此,促进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以山西省朔州市为例,当前朔州市共有农业旅游特色乡村30余个,农业旅游经营业主超过100家,从业人员1400余人,全市2016年旅游收入超过1亿元。其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推动农村基础建设,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二、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山西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重要发源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旅游资源,其农村古建筑、自然生态风景、古民居村落、革命遗址等数量众多,历史、人文以及生态资源丰富。山西省农业旅游自2007年步入正常化发展轨道,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省农业旅游呈现出类型不断丰富、规模日渐增长、内涵逐步提升的良好发展趋势,农业旅游近年来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特色小镇、自驾营地等新农业旅游业态陆续出现,例如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房车露营地、寿阳田益生态庄园、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等,都是其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新亮点。山西省农业旅游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型。经济稳速增长,农业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山西省完全有条件与基础进一步发挥农业旅游优势,获取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山西省不断加大对农业旅游的扶持与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农业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其已成为山西全省旅游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大众就业与创业的新路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山西省已有农业旅游示范县22个,其中部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县8个,部级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点17个;全省农业旅游从业人员超过24万人,农业旅游全年接待游客数量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90亿元;农业旅游收入占据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农业旅游成为了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力量,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三、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制约因素

山西省自2007年便开始实施《山西省乡村旅游客栈服务规范》,并陆续出台多项经营管理制度规划农业旅游发展。但总体来看,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旅游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水平仍然较差,其农业旅游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产业结构失衡

总体来看,山西省农业旅游资源主要以乡村景观、文化习俗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等为依托,其旅游发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地域特色不鲜明。部分地区农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其农业旅游产业多处于无序开发以及自然发展状态,缺乏健全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体量小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具备鲜明地域民俗文化特征的乡村在旅游开发中由于系统规划意识的缺乏,无法实现旅游与农业产业的有效结合,旅游要素整合不到位,导致旅游资源开发档次较低。其次,旅游产品开发与经营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资金与资源尚未形成整体合力,部分地区农村旅游开发缺乏全面规划与系统安排,开发投资较为盲目;旅游产品重复建设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使得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增大,无法形成市场规模效应;部分农业景区简单照搬、盲目复制,缺乏文化乡土味与历史厚重感,无法满足现代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此外,从服务上来看,服务形式与内容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的弊端,缺乏自身特色服务内容打造,区域旅游特色无法形成。[3]

(二)基础条件落后

当前山西省部分农村旅游景点离城市较远,许多具备自然原生态风景与原汁原味民俗风情的农村处在山区,干线公路同农村连接道路的等级较低,通信、信息等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同时停车场不足、旅游引导指示牌缺乏、旅游厕所质量较低等问题都较为明显。“网难上、路难走、事难问”导致难以留住游客,更难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例如地处繁峙县与河北阜平县交界处的茨沟营,其是太行山深入兼具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村落,更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旅店饭店等基础配套产业不完善,导致旅游市场效应并不尽如人意,旅游资源优势无法发挥。

(三)专业人才缺乏

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是目前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制约的重要因素。当前山西省从事农业旅游的经营业者多为本地农户,经营管理思路、投资金额以及市场预估等都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同时由于缺乏专业、规范性指导,导致农业旅游市场行业以及卫生规范等标准都亟待提升;少数农业旅游从业人员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导致旅游权益侵犯时间屡有发生。同时,农业旅游需要一系列专业管理人才、信息人才、技术人才以及营销人才的支撑。而由于高素质人才普遍不愿意到基层农村就业,农村景区经营业主也难以做到脱产学习,进而导致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相对不足,粗放型经营与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农业旅游发展。[4]

(四)生态环境破坏

农业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城镇化成为大势所趋。如果对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传统风格保护两者间的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农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破坏。农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与城市不同的生态与民俗文化风情,一旦农村生态民俗环境遭受破坏,其优势与特色便会受到影响。当前山西省许多农村兴建游乐设施与场所,使农村传统风貌以及特色旅游资源受到很大影响。部分农业旅游景点由于无序开发,导致林地与耕地面积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较大影响;部分乡村盲目招商引资过度开发,地方环境破坏巨大;许多农村在旅游开发中也不注重农业生态的保护,导致自然原生态的“乡村味道”被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所侵蚀,游客无法在农村旅游景点中感受朴素自然的农村情怀;一些开发商缺乏对地方自然生态区的考察分析,农村旅游资源利用开发存在很大随意性,导致当地旅游资源遭受破坏;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多所带来的垃圾、尾气、污水排放等,都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威胁。

四、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动力系统构建

新常态下,结合对山西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现基于新常态下农业旅游整体发展环境状况,从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以及支持系统几个方面构建起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动力系统,为促进山西农业旅游经济提供参考。

(一)完善供给系统,丰富产品结构

旅游经济为典型的眼球经济,要促进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加快地方农业旅游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与特色打造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针对山西省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新形势下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思路,基于市场需求出发,推动农业旅游业态功能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讲,可构建“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文化始终是旅游的灵魂,对于农业旅游也不例外。当前许多农村景区都注重外在形象的打造,但忽视了人文内涵的展现。旅游发展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应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农业景区内涵;大力推动“农业+文化”发挥农村各类非物质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特征优势;推动“农业+康养”发展,拓展农村养老养生以及健身运动项目建设。[7]其次,应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具体应结合游客需求,设计与开发一系列农业旅游配套服务,丰富农业旅游产品类型,延伸旅游系统产业链,提升农业旅游附加值,进而全面提升山西省农业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增长。例如以新业态与新产品为基础构建农业旅游要素,更深层次发掘乡村文化民俗内涵。如从简单的“瓜果采摘”“农家乐”等初级旅游产品向康体健康、养生休闲等新模式升级;围绕古村落、民俗村镇的民俗文化特征,构建度假观光类型特色化旅游村,例如右玉县马营河村、山阴县旧广武村等都为此种开发模式,其中马营河村通过对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深入开发,受到了许多自行车俱乐部、自驾游等游客的广泛推崇,其旅游发展模式值得其他农村借鉴。第三,山西省需进一步加大旅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农业旅游对象以城镇居民为主,其不属于低端消费。因此必须要提升农业旅游的质量层次,加强基础建设。具体来讲,应改善农村旅游景点的住宿条件,完善有线电视、无线WIFI、床铺等住宿条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如停车场、气化、下水道等。同时应在高速公路以及普通国省道路公路网的大框架下,规划通往A级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传统村落的旅游公路,打通干线与农业景区间的交通。此外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地方部门可定期举办农业旅游培训班,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大专院校教师等,对农业旅游经营管理者展开集中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加强服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使服务从业人员掌握基础服务标准与礼仪规范,给予游客更好的游玩体验;组织较大景点代表外出参观与学习,提升服务技能与管理经验;地方政府也应联合企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大专业人才引入力度,利用各项优待政策吸纳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为农业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6]

(二)优化需求系统,促进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需求系统的优化,首先应促进产业融合,加强全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坚持旅游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融合与功能配套的完善,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发展。例如通过“农旅一体化”实现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将旅游与农业融合,以文化为引领,以农产品等作为农业旅游宣传载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建立起以旅游为基础的复合农产品形态。同时强化对金融、电商、企业等外部发展资源的应用,使地方特色农业旅游产品与资源走出去,实现农民增收,享受农业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其次,新形势下,强化旅游市场开拓力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山西省农业旅游宣传营销具体应结合电视台、网站等开设农业旅游专业栏目,加强推广与宣传;同时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向游客全方位展示相关旅游信息,加强与游客的互动。通过各地传统民俗风情、民间节事等,策划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如朔州旅游局所打造的“美丽乡村看朔州”栏目,其栏目通过走访50余个村庄,利用航拍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朔州乡村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特征,并充分结合移动客户端、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营销效果。[8]同时,宣传内容上需深层次挖掘山西省农村农业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通过诸如《又见平遥》等大型实景演出活动,将农村传统历史文化向游客展示。同时,可构建新型农业旅游以及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加强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山西美丽乡村认定等工作。

(三)健全支持系统,加强统筹规划

首先,地方政府需强化农业旅游的集群化发展,将农业旅游发展纳入大旅游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与组织作用,合理规划与开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业旅游项目,形成农业旅游建设发展合力。推动太行山、管涔山、关帝山等为核心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强以大同、长治、太原、临汾等为核心的现代城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建设;以乔家大院、平遥古城、关帝庙、革命老区等为核心构建起特色农业旅游景区。其次,明确农业旅游标准,具体包括接基础设施标准、接待标准、服务标准等,构建起可持续性农业旅游发展标准模式,为农村发展“造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旅游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农业旅游经济发展融入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当中,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针对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较好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突出的村镇予以重点扶持,打造农业旅游名村,充分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8]此外也应加强农村旅游生态保护、保洁卫生等环保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准。提升农业旅游资源以及环保强度,制定严格的环境监管制度,对农业旅游景区中的环境状况展开长期监控与管理,定期认证与评估,促进景区生态化;同时加强宣传,利用社会团体力量共同完成环保目标。

五、结论

农业旅游是新型消费与产业形态,其是当前农村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下,山西省农业旅游经济增长也是农业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当前农业旅游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山西省需从农业旅游整体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完善供需与支持系统,为农业旅游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促进地方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萍,贾秋燕.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1(9):960-963.

[2]刘金兰.山西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问题浅谈——以山西省榆次区为例[J].轻工科技,2016(7):154-155.

[3]胡叶星寒,赵惠娟.河北省山地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野三坡百里峡为例[J].农业经济,2013(11):48-49.

[4]韩林平.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9-31.

[5]于婕.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农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6(5):33-35.

[6]吴雅玲.大同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9):925-929.

[7]王娟.省会城市周边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管理[J].农业经济,2016(6):136-138.

游山西村范文6

关键词 凉山 综合自然旅游地 乡村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一、凉山综合自然旅游地乡村旅游资源盘点

在旅游学中,综合自然旅游地包含山丘型旅游地、谷地型旅游地、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滩地型旅游地、奇异自然现象、自然标志地、垂直自然地带共7类自然景观。这7类自然景观在凉山具有丰富的资源内涵。

(一)山丘、山原地貌旅游资源丰富。

凉山州国土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原、山地、丘陵面积共约5.8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96.79%。大小凉山地貌皆以山为骨架,四面高山,八方屏障,区域内万山丛集,百岭争雄,构成凉山封闭的山丘型大尺度地貌单元。众多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单体景观构成无数名山,演化出无数象形山石,与万山丛中的彝、汉、藏、回、苗、蒙、傈僳、布依等各民族村寨构成山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区段。众多的高山和极高山是重要的山丘型乡村旅游单体景观。如:著名的贡嘎雪山在凉山境内海拔超过5000m的山峰就有9座,这些高山保存着原始自然风光,雪峰高峻壮阔,冰川气势磅礴,与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演绎着无数令人神往的神话传说。凉山山原占全州总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西部木里县和东部甘洛、越西、昭觉、美姑、雷波、金阳等8县,与丘状高原地貌交相依存,其海拔高度一般在3500m―4500m之间。东部的大凉山地区,高海拔的地表上山势舒缓,河谷两岸有一个接一个的坝子,如昭觉坝、布拖坝、越西坝、冶勒坝、新市坝、普格坝等。凉山丘陵仅占全州总面积的5.01%,却仍有3026.64km2。全州17个县市的乡村都有可供游憩的中低山景区,尤以会理、会东、普格、德昌、西昌、冕宁等最多。

(二)凉山谷地沙滩型乡村旅游地异彩纷呈。

凉山地貌有宽谷亦有狭谷。宽谷地带代表景观如:美丽富饶的安宁河谷、越西河中山宽谷、金沙江干热河谷等。沙砾石地型旅游地、滩地型乡村旅游地代表性景观如:泸沽湖情人滩、建于河口、江心沙滩村庄等。

(三)吸引力强的奇异自然现象与自然标志地。

奇异自然现象表性景观如:小相岭间隙响岩泉、灵山寺“水洗金殿”、贡嘎山圣水、复兴响石音幽、墨池笔峰一尘不染、卓玛湖水似牛奶、“古树衔碑“载入宝典、天皇庙皂角树阴阳分明。

(四)山水相间的凉山有诸多地点是州界、县界、省界的自然标志地。

代表性景观如:恰朗多吉是凉山最高峰;黄茅埂是大、小凉山分界;位于凉山东北部的阿米特洛,是美姑、峨边、甘洛三县交界处;螺髻山高峰摆摆顶海拔4182m,是西昌、普格、德昌三县的交界处;冕宁县最北端则尔山山顶海拔5299m,是冕宁、九龙、石棉三县分界点;盐源县巫木乡界坪村是川滇两省的交界之处;雷波县大岩洞金沙江河谷是全州最低点,海拔仅有325m。以恰朗多杰峰共为标志,凉山地貌相对高差达5633m;金沙江是凉山与云南省天然分界,大渡河是是凉山与雅安市的天然分界线。

(五)世界上垂直自然带最丰富的景区。

凉山地处横断山脉东北缘,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间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地貌崎岖。峰峦重叠,河谷幽深,壁垂千仞,气势雄伟,相对高差非常显著。境内气候、植被、土壤不仅随海拔递变而变化,也随纬度变化呈现出由南到北大尺度垂直自然带景观。垂直自然带的多样性植被和气候影响下,动物种类也呈多样性生殖繁衍。如螺髻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2965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6075公顷,森林复盖率70%,有原始森林413. 3km2,其地貌、气候、野生动物、植物都呈典型的垂直带分布。

二、 凉山乡村综合自然旅游地资源禀赋分析

1、凉山乡村是一座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宝库。凉山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赋存着《旅游资源分类表》中“AA综合自然旅游地”亚类所列的7种基本类型齐全,代表性单体景观丰富多样。各族村落分布于万山丛中,处处皆有山景可游,村村民风民俗各异,物产丰富,旅游产品多种多样,最易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美的旅游要求。

2、景观奇特度高,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功能。奇山奇石奇树奇水都有相当高的不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垄断性。

3、景观的科技文化内涵丰富,是自然知识的重要载体,科普宣教和激励游客探索自然之旅的资源底本。

4、自然景观存身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各族乡村,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资源与自然景观配套组合良好,相得益彰。

5、各地乡村物产丰富,特色产品众多,能为游客提供较好的特色餐饮、旅游购物、民俗娱乐等服务。

6、各地乡村旅游开发难易有别。综合自然旅游地分布地域广泛,各地乡村可进入性、旅游业基础、人才、资金等方面差异较大。

三、市场定位与开发思路

将本类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于面向大众游客的综合开发。在职职工、学校师生是小长假及寒暑假游客主体,冬夏两季是成、德、绵、渝、宜宾、攀枝花等地中老年客人是西昌过冬避寒湿、夏日避暑的游客主体。调查各乡村特色景观和现有开发条件,根据地理、气候、交通、资金、人才、物产多方面因素,选定本村本寨乡村旅游主题,分别开发观览乡村风光、康体游乐、科普宣教、采集、民族文化展演、特色餐饮、购物等乡村旅游项目。

四、根据资源特色分类设计打造本类乡村旅游产品

(一)山丘间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在凉山各县乡村,村村有山,山山皆美,村村宜游。从宏观角度看,凉山的高山中山低山,大山小山,构成一个大尺度山丘型地貌旅游目的地。分布于山地的各族乡村,都是山丘型乡村旅游资源的载体,乡村旅游重要目的地,尤其中低山乡村最具开发前景。山间岭谷中各族村庄,积淀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且因为交通不便,受外界影响较小,各民族文化传承多于变异,保留着各自传统与特色,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中低山乡村不像平原那样已被人类充分开发利用,而保留着诸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高峻崎岖,有较好的可进入性,特别适宜开展乡村旅游活动。

组织山村的各族人民,发掘民族文化,利用各自特产,创造为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优质服务的山村旅游产品。如傍山乡村背靠青山,腰环绿水。可让游客观山景,品山貌,喝山水,逛山脚;坐落在山坡、山谷的乡村,可提供登山坡,攀山岩,吸山气,观山花、摘山果、采山菌之游;位居山顶之村,游客可以乘山风、咏山月,观四野、览天下;让游客体验山村生活,品尝到绿色乡土之餐,攀摘挂于枝头之果,饮露头于泉岩之水,观览并参与山村民风民俗活动,山地乡村集市购买山乡特产。

(二)突出谷地乡村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谷地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得天独厚:其一,谷地水土肥美,是境内粮食及经济作物主产区,物产丰富,乡村经济发展最好。其二,各族村庄分布密集,人文景观最多,交通条件好,可进入性强;其三适宜旅游的气候类型多样,如大渡河谷宜于避暑,金沙江河谷宜于避寒,安宁河谷则是阳光之旅,月光之游,春天长驻之乡;其四,谷地乡村旅游传统基础雄厚,建昌八景,越西十景,冕宁八景、会理八景皆闻名古今,是凉山最具开发价值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游客既能观赏沿峡谷峭壁的壮丽景色,也可领略田园瓦舍秀美风光,品尝农家饮食,享受凉山的冬日阳光温暖,夏日清风送凉;观赏如螺髻夜月、泸峰晓月、邛湖映月、长河映月、雪山开霁、玉墟春帐等日月奇观,也可以河流为依托,沿河开发漂流、游泳等有价值的综合旅游项目。各地乡村物阜人丰,特产多样,南购金沙江河谷的亚热带特产青花椒、金江芋角、白魔芋精粉、纽荷脐橙,北购大渡河谷的核桃板栗黑苦荞,安宁河谷的樱桃草霉葡萄,德昌香米、礼州荞叶、太和豆豉,集市购物趣味良多。

(三)沙砾石地型旅游地的科学考察之旅。

这一类旅游资源向人类提供了凉山地史变迁、外力作用对地壳影响的实物资料,展示自然力的巨大搬运作用,有科学考察、科普宣教旅游价值,并能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注重植被保护和水土保持。于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环保教育意义。

(四)滩地乡村赏景休闲游宜留客久驻。

滩地乡村土质含沙疏松,水源充足,除产粮油作物及一般蔬菜水果外,低洼处宜种高笋、慈菇,养殖鱼虾;高燥处宜种花生、红薯。利用安宁河谷温暖的阳光,洁净的空气,设计沐浴阳光、沙滩体验等旅游项目。组织成都重庆等地客人休闲过冬农家游,来这里烤太阳,看月亮,食农家饭菜,摘新鲜水果,还可采野菜、挖花生、掘红薯、剥高笋、钓鱼虾,其乐融融。

(五)设计自然标志地科普旅游、纪念旅游活动项目。

自然标志地具有特殊的天文地理含义,适宜开展科普旅游,也吸引人们前往游历纪念。经地质部门测定后,在自然标志地点建立相应的地理标志、碑、亭、塔等景观建筑,介绍该地点的相关天文地理含义,会是旅游客人登山探险、幽谷觅胜、学习自然地理地质知识、拍照留念的独特景点景区。

(六)奇异自然现象探索之旅。

贡嘎山圣水为什么会在每年藏历7月15日喷涌,济人治病?灵山寺大殿为什么总在传统庙会期间涌出泉水洗净金殿?天皇庙皂角树为何半公半母?小鸟为什么要捡净龙潭中的垃圾?这些神秘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人类发展的种种契机。求新求奇是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而人类天生就有探索未知事物,获取新技能的强烈欲望,会驱使人们对神秘现象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并因此铸造了人类从未知到已知,从混沌走向文明的历史。除组织游客观奇览胜之外,设计打造探索奇异自然现象之秘的旅游产品,能满足游客的猎奇愿望与心理,人类潜能集中得到深度挖掘与开发。

(七)设计打造垂直气候带谱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凉山地域水平方向上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和高山深谷中垂直自然带,构成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景区,几乎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组织游客通过南北漫游或登山览峡,在短时间内观赏“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自然现象,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旅游体验。还有登山、采集、写生、摄影等活动,也会深受游客欢迎。

(作者:西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区域经济、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