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轻松范例6篇

一身轻松范文1

文/陈云松

抖空竹本身是一项有趣的民间游戏,在我国北方尤其盛行,同时也是中老年人健身强体的一种方式。传统“抖空竹”,讲究形、神、意、气,这是抖空竹的四大法宝,也是抖好空竹、健身养性的四大因素。所以,练习抖空竹时,必须运用好这形、神、意、气四个字。

1.形,指的是抖空竹时的姿势和动作的完美。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分散”。这里的形,也就是抖空竹时头身正直,含胸垂肩,体态自然,使身体各部位放松、舒适,不仅肌肉放松,而且精神上也要放松,呼吸均匀,逐步进入抖练状态。对每个动作的起落、高低、轻重、缓急要分清楚,不僵不滞,柔和灵活,以达到引挽腰体,活动关节这一健身功效。

2.神,神即神态、神韵。健身养生之道在于“形神合一”,抖练空竹动作时则应做到“唯神是守”。只有“神”守于“中”,而后才能“形”成于外。全神贯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抖空竹时,神不分散,结合每个动作的特点,手、眼、步、法、神共同配合到位,神韵才能显现出来,动作方得灵活敏捷、轻松活泼、轻盈潇洒,神气十足。

3.意,即意境、意念。也就是在抖空竹时,你的心情是否平静,一切杂念是否已经排除,精力是否集中到抖空竹活动中了。所以,这里的“意”也就是心,意由心生。如果在抖空竹时,你心慌意乱,心不在焉,则各种动作都会走形,还可能产生空竹伤人。如果抖空竹时心旷神怡,则能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抖起空竹才能得心应手。在各类运动中,意随形动,气随意行,如能达到意、气、形合一,才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健身之作用。

4.气,就是呼气和吸气,也称调息。就是要求抖练者有意识地注意呼吸调整,不断去体会、掌握、运用与自己身体状况或与空竹动作变化相适应的呼吸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应学会抖空竹的基本动作,明确要领,使姿势达到准确优美。然后,在运动中逐步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和动作的配合应遵循以下规律:先吸后呼,起吸落呼,拉吸收呼。呼吸形式从自然呼吸向腹式呼吸转移,也可根据空竹的动态变化或劲力要求而选用呼吸形式。但是不论选用哪种呼吸形式,都要松静自然,不能憋气。同时,呼吸时以不疾不徐为宜,逐步达到缓慢、细匀、深长,以利于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工作。

晨起通七窍 一天轻松

文/乐老

《黄帝内经》中说:“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著名中医学者朱鹤亭介绍,调节七窍很关键,如果七窍通了,脏器功能加速运转,就能改善身体。每天早晨花5分钟做一遍,一天轻松。

先开鼻窍 两个拇指点着迎香穴,吸气时,揉动一侧鼻腔,揉完使劲呼气,然后换另一侧。两侧鼻腔都揉完之后,吸气,从迎香穴顺着鼻翼往上推到内眼角,呼气,顺着鼻翼往下推到嘴角。

再护口腔 按摩地仓穴、人中穴和承浆穴,可预防面神经瘫、音哑。两拇指按着两侧的地仓穴,吸气,一侧不动,另一侧开始揉动,揉完以后用嘴呼气,再换另一侧。两侧都做完后,开始推。吸气时向嘴角位置推,呼气时向远离嘴角位置推。之后,吸气,用食指按摩人中穴,呼气停止,吸气,用另一个食指按摩承浆穴,呼气停止。吸气,同时按摩两个穴位,呼气停止。

一身轻松范文2

硬劲。也是僵劲,是不练拳或刚开始学拳时,表现为全身硬梆梆,就像一根棍子一样。这种劲,往往自己感觉良好,但和人一搭手就东倒西歪,站不住脚。明显标志是:全身僵、硬,脚底无根。

僵柔劲。太极拳学练一段时间,身体肌肉有所放松,表现为有僵有柔,或僵多柔少,或柔多僵少,或僵柔参半。开始僵多柔少,再继续坚持练下去,身体会逐步变得僵少柔多,这个锻炼过程一般会较长。这个时期,练拳的人往往较难辨别,心无主宰。自己感觉已放松,(其实是假松),打拳感觉良好。此时,看看这拳也好,那拳也不错,就想学的套路越多越好。和人一搭手往往又使气、努力,气喘吁吁,被人推得前仰后合,左摆右荡。从身体内部讲,不知己,不知身上僵多少,柔多少。松多少,紧多少。这个时期还有个过筋骨关的问题,练到哪个关节都会有疼痛的感觉,尤其是肩、背、腰、膝等部位都会因抻筋拔骨,对拉拔长而出现痛、涨。当然,因个人体质、用功情况不同,出现痛、涨等感觉也不同。但都是一种正常练功现象。但练拳人往往自己无法辨别,需明师引领、指导。这时,练拳人多容易对自己所学之拳产生怀疑,并常会有种种疑问:是不是练错了,练反了?是不是老师没教真东西?是不是他家拳更好?这时候,最缺乏定性,最容易走偏,也最容易放弃从前所学,实是可惜。其实这只是练拳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走过了这段路,爬上了这个坡,必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松沉劲。是僵柔劲出来后再继续放松下沉,气沉丹田,松腰、松胯,身体整体下坠,感觉很沉。松沉劲分为两种,一种是假松沉劲,假松沉劲是骨肉未分,阴阳未分,气形未分,力沉脚底,感觉脚下很沉,就似有一棵大树压在身上一样。另一种是真松沉劲,真松沉劲是内外分开,气形分开,骨肉分离,气沉脚底。练拳时全身舒泰,每打一遍拳就有一种或多种体会。每天都有新提高。练拳趣味越来越浓,欲罢不能。与人搭手,手上不用力,手是空的,手臂是松沉的,如绵裹铁。全用脚底飘上来的劲,全走内里,从外形上看不出。但这种劲会让人始终站不住,没有根,这种劲玩人如玩小鸡,对方会感觉特别神秘、神奇。

一身轻松范文3

太极拳强调意识、呼吸和动作的密切结合,那么怎样才能练出动中求静、虽动犹静的流畅完美的太极拳呢,太极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学好,须有明师真传,刻苦用功,练中悟、悟中练,三者缺一不可。太极拳犹如一块无穷的宝藏,作为习练者的我们只是在探寻的路上偶有所得,下面就来试谈一下我对太极拳中“松、柔”二字的理解:

一、“松、柔”的含义

所谓的“松、柔”是指以最少的体能内耗去完成身体的合理运动,由松产生的柔劲内含一种“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所以,“松”不是那种无身法、无领劲的“松懈、软塌”。 “松”是内家拳特有的名词,由它造就的是一种柔韧劲,之后才可渐入一种“绵里藏针”的高级境界。太极拳是由松、柔入手而逐渐达到刚柔相济、绵里藏针、四两拨千斤。松是柔的基础,但松绝不是仅指外形的松,如松颈、松肩、松腰、松胯等。松是由内而外的。心静体松的要义是精神首先要放松,心为帅、体为兵。没有心的静、心的松,身体的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若求松得透的功夫,必须从心静入手,心与体合一,才是真正的松。柔是指内涵,是指一种柔韧的内劲。 “运劲如百炼成钢”。 拳论形象而又具体地描述了练就太极功夫的过程。我们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先将生铁熔化成铁水后,去除多余的碳及其它杂质后,凝结而成钢。铁与钢的差异就在于含杂量的不同,而钢的坚韧性要比铁大得多。这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通过坚持正确的练功而达到刚柔相济的过程:先使自己身体极度放松,去除拙力和不必要的、产生体能内耗的动作,达到极柔软(可以比喻成熔化的铁水),然后才能形成刚柔相济(最后生成的钢坚不可摧其柔韧度和硬度都比生铁好得多),这就是“极柔软,然后才极坚刚”。

“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一种独特的练功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一方面是意念的放松,保持心情轻松愉快,不要有任何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即排除一切杂念和紧张状态,集中精力练拳;另一方面是肢体的放松,即排除体内僵力; 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器官及肌肉、骨骼松弛、舒展,使其韧带拉长,忌僵硬忌拙劲。特别要注意松颈、松肩、松腰、松胯、松腿部等,尽量以骨骼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一点僵劲都不要,但切不可软弱无力或随随便便。动作轻灵柔和,自如匀称,顺遂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似大海的波涛一浪推着一浪,以达绵里藏针刚柔相济。

二、“松、柔”的目的

“松、柔”的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放松”是使肢体舒展、放长之后,有沉重的自我感觉,也是劲力的内在感觉;这种感觉应该介乎软、硬之间,既不是软,也不是硬;更不是局部,而是全身。犹如高温溶解生铁,“放松”好似高温溶解拙力。溶解后的铁水似液体但却蕴含着极大的能量,溶解后的拙力似软而非软,它是柔,蕴含着极大的内力。铁水经过锤炼,可以转化为钢,拙力经过训练,可以由柔转化为劲,即由松入柔,运柔成刚,刚柔相济。

三、“松、柔”的作用

1.放松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使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同时,身体的各处普遍受到良性的功能性刺激,使得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

2.有利于达到真正的有氧运动,使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气滞血塞等副作用。

3.做到“松、柔”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无论练拳还是实战,每一举动周身上下都要轻灵,劲路要由下到上,由上到下节节贯穿地逐个传动,完整一气,精神要贯注,以内气催外形。动作要连续圆满,要劲起于足,发于腿,统领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使气通达于末梢。这样无论是向前还是退后,向左还是往右都能得机得势,运行自如,否则就会僵硬、笨拙。

4.“松、柔”也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既有利于身体稳固,又有利于发力扎实。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因此,也可以说,不会放松,发力就不会有威力。

5.“松、柔”有利于追求积柔成刚。拳经上说“欲刚先柔,欲扬先抑”,欲求刚先求柔,刚从柔中生,积柔自成刚,而欲柔先求松,由松入手而得柔顺柔韧之劲力;没有松柔,就没有刚劲。

6.也有利于静心慢练,以达到以意行气、内外合一,使得呼吸深长、气沉丹田、心息相依、神气相合,来追求太极之真功、修养身心,在静心慢练的过程中品味太极拳深刻的内涵。

四、怎样才能做到“松、柔”

第一、要思想入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散乱,内气外散(“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就要摒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拳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慢练,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行拳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领,恩师李承祥先生常讲:“没有意,只有形,那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作。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起落有方,动转有位,周身相随。要掌握好分寸,使动作平常自然,圆润和谐,劲力饱满,阴阳相济。

第四、要动作轻灵,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区别。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不急不躁,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不用僵力、拙劲、犟劲。日积月累,而成太极柔韧之劲,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时间久了自然是刚从柔中生。

一身轻松范文4

高筒靴绝对是你增高路上的垫脚石,任何裙子都能轻松驾驭住高筒靴,让你轻松拥有逆天大长腿。

长款高领毛衣裙是必备的时尚单品,还能让你显气质,但不要选择粗针织的毛衣,可以选择细针织的毛衣裙,让你轻松显瘦,自带浪漫气质。个子比较矮的女生要在腰间搭配一款腰带,帮你轻松拉长纵向线条,让你轻松逆袭大长腿。

连衣裙是一款气质单品,和高筒靴搭配在一起,让你尽显女神气质。高个子的女生对于裙子的长短,没有什么要求,小子的女生就要花点小心思,可以选择中长款的裙子,一定要露出膝盖,这样显得腿长。

一身轻松范文5

【关键词】太极拳;现代转型;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

前言

在明代王宗岳将“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的武术目标之后,清末至民国,在“病夫”与“强国强种”语境中〔1〕P48-81,因习武者养生、健身的需求〔2〕P28-29,杨露禅祖孙三代及其弟子,改变了早期的拳架〔3〕P3,放弃了传统的练法和教法〔4〕P120,实现了从“专攻推手较技难免损伤的武术太极拳”到“重视营卫摄养身心,追求健康长寿之道”的养生太极拳的转向〔5〕P49-53。其文化转向,是以养生化为主线,以动作速度的“慢动”而“练缓”、动作力度的“轻动”而“练柔”、运动任务的“心动”而“练意”等新的演练方式与锻炼要求作为文化成果;其文化转向,不仅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和诸多流派的形成,也以“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塑造了太极拳的文化形象。

1慢动缓练

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演练从容不迫的“雅化”、“动作时缓时疾,圈隐于内,似有似无”之后,其子杨健侯将杨露禅所传老架改为中架,“将隐微内动之圈放大放缓,引发学者盘圈”,〔6〕P51其孙杨澄甫则将“越慢越好”作为盘架子的要求〔7〕P6,并在其弟子共同努力下以“斯斯文文、慢条斯理”的演练丰富了原先“粗犷勇猛、大刀阔斧”的武术风格〔8〕P261,逐渐形成了太极拳“慢动缓练”的演练样式与锻炼要求。

1.1为何慢动

第一,慢动适宜体弱者、初学者。快则伤气,慢动可避免体弱者的体力消耗,使“腿力稳固、体力增强”、“锻炼持久的耐力和强大运动量”〔9〕P63;慢动迎合初学者,可以服务于动作的规范,可“纠正偏差,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10〕P29,有利于正确动力定型的形成;反之,“如果练时太快……即内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难作到恰到好处”。

第二,慢动旨在内练,深化内练之效。慢动不仅可使呼吸逐渐“加细、加深、加长、加匀”,逐渐“内脏充实”〔11〕P60;而且慢动为了“动中求静”,以慢动而入静,“静而后神安,神安而后气沉”,乃能“聚精会神”、“无气滞之弊”〔12〕P18。总之,慢动借助“专注于机体内部气血、心志运动的变化”,形成“心静神怡,宁静安逸”的心理状态〔13〕。

第三,慢动是快练的基础,是太极拳快慢之练的组成部分。“只有练‘慢’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可开始由慢到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复锻炼,始能极虚极灵,又能极重极轻,快慢轻重,随心所欲”〔14〕P73。

1.2如何缓练

第一,慢动连绵。首先,缓而练习动作的连贯。“演太极拳主要点,系绵绵不断一气呵成,无分合之别”〔15〕P23,缓练是为了克服动作的断续、停顿,免缺陷、凸凹、断续之病,做到动作的前后衔接、动作与动作的连贯。其次,缓而练动作的匀速。太极拳缓练的均匀之演,以“看停似走,看走似停”〔16〕的匀速慢动为标准,以“先注意手上的均匀,再追求迈步的均匀,最后是手脚配合的均匀”〔17〕P154作为锻炼的进阶。

第二,慢动内练。首先,慢动是用意的需要,用意需要时间,需要缓练之方式加以保证。例如搂膝拗步的推掌,进掌前五指松垂,进掌时意念集中于无名指尖,重心移到前脚、立掌时,意念由无名指扩展到中指尖,继而扩展到食指,由食指立掌,意念由五指指尖下达掌心、掌由虚变实。〔18〕P267-268其次,慢动也是用意保持手足、肘膝、肩胯联系,实现“周身一家”的需要。例如,太极拳起势的左脚横开与肩同宽,是“意念从右手小指到大指、掌根,同时也就是左脚从大趾、二趾、中趾、无名趾、小趾外延到后脚跟逐渐着地的过程……”。〔19〕P411

第三,慢动练圆。与直线快速不同的是,太极拳慢在走弧,柔练圆趣。太极拳不仅举手投足间的有形之势要“遵循圆性而走弧现圆”,而且“无形之心意以及气势之衔接”也要循圆呈弧。〔20〕其有形走弧,要“以螺丝形以出入”(出为顺抽丝,入为逆抽丝;迈时腿为逆抽丝,合时为顺抽丝),不仅要使“胯与肩间亦可牵动以抽丝也”,而且要让“身体之抽丝,系在背部而在胸部,由背面以接连于手足也”〔21〕;其无形走弧,如吴氏太极拳“白鹤亮翅”,眼神注视右掌食指尖,到左臂抬起至升到头顶,视线跟随两臂缓慢划圆走圈,改注视左掌食指尖〔22〕P76-77。

2轻动柔练

在杨露禅将太极拳“松化”、以“绵软化解对方来力”被称之为“绵拳”后〔23〕P5,其子杨健侯要求“灵敏动作、轻灵圆活”〔24〕,其孙杨澄甫将“松”与“轻”结合为“由松而轻而柔”的练习模式,要求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形成了太极拳“气息和柔,足步轻巧”〔25〕的“轻动柔练”演练样式和锻炼要求。

2.1为何轻动

第一,轻柔动作,是太极拳的健身要求。在老子看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在武术家看来,强努力则伤血,体松步轻的轻动,可使“筋肉舒展”,可练就“全身合适、自然、舒服,没有吃力、僵硬、紧张的地方”〔26〕P25,最终“周身柔软如绵,内脏充实,百病消除,精神健全”〔27〕。

第二,轻动松柔,可连贯初学者的动作,“初习太极拳者,须求开展,不用气力,一味纯柔,使手法连贯,一气呵成。”〔28〕P23可克服太极拳的拙力之病,“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杨澄甫太极拳十要》)〔29〕P2反之,“身手不灵则关节僵滞、步履难稳”〔30〕P20。

第三,轻灵之动,是太极拳技术目标的下手处。吴鉴泉说:“轻是轻虚,灵是灵敏。由轻灵而松沉,而粘黏连随,而后能灵敏,能不丢不顶,故盘架时动作要求轻灵和缓,往复自如,自生松活之劲,粘黏之劲,故轻是太极拳下手处。〔31〕P66”

2.2如何柔练

第一,以动作要领练柔。太极拳“顶头悬”、“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圆裆松胯”、“尾闾中正”、“气沉丹田”〔32〕等身体规范,也是身体的柔练。对此,不同的拳家具有不同的锻炼方式。例如,眼平视则顶正,内含略拔之意则顶自然悬起;卷肩则胸自含、背自拔;肩沉腰自不哈矣、腰如束带自能中正且旋转自如;两股存夹意则胯自开、裆自圆;肩松手自长,肘不扬、气不浮。〔33〕

第二,以站桩练柔。可用意诱导身体放松,“两脚开立两目微闭两肩放松两肘放松手腕五指自然放松含胸收腹臀部内敛腰胯放松两膝自然伸直”。〔34〕P199在以“从上往下放松”的同时,也可“从下向上放松”(从脚向腰胯放松,从脚心外侧向上松,松踝,松小腿肌肉,松阳陵泉穴,松膝、松胯、松腰,再向四周松散)〔35〕P26,并以“前后摇晃之感”作为身体放松的标志〔36〕P199。

第三,在虚实变化中练柔。“不分虚实、内外、左右、上下,乃双重也。”根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王宗岳《太极拳论》),王培生认为,实脚为阴为静,虚脚为阳为动;实脚同侧手为阳为动,虚脚同侧手为阴为静〔37〕P182。在重心虚实变化中,以虚、阳、动者(脚、手)练柔。

第四,在水运动中练柔。郝为真先生曾论述了太极拳水中练柔的三层次,“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3心动意练

“得乃祖(杨露禅)真传”的杨少侯,“出手甚短,而意则远;势若止,则神欲行”〔38〕“讲求紧凑,只须意到,不尚外形,只求敏捷,不尚迂缓”〔39〕;杨澄甫传授太极拳要求在练拳架的基础上“勤练活桩”,讲究“用神、用意、用气”而练“内劲”〔40〕P28,并经其弟子等众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体系。

3.1为何心动

第一,心动旨在确立身体运动的主宰地位。中国身体观,以心为“君主之官”、以气为“身心的交通”,建构了“形—气—心”各司其职、各尽其分三维立体的理想类型〔41〕P158,258,92。同样,太极拳也通过“心气主宰肢体”的运动角色定位,不仅认为“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十三势歌》)、“心为令,气为旗”、“内不动、外不发”、“四肢是外梢,不可自动,以思想命令腰脊,以腰脊领动四肢”〔42〕P140,而且也设定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动路线图。

第二,心动旨在意识指导下实现身心的和谐运动。通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的心志专一)推进“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的上下一致),而外显为“眼到、手到、脚到”、“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之态〔43〕P15。

第三,心动是内劲的锻炼。“若有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则’也”(《杨式太极拳十要》),“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得真正之内劲〔44〕P5。

3.2如何意练

第一,以心静为前提而练意。首先,心不静则意不专。心静包括“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安定沉着、从容不迫”的头脑“冷静”;以及“气敛入骨,周身罔间”的体势“松静”〔45〕,“一静无有不静”,才能“专心致一”,达到“致虚极,守静笃”。其次,太极拳心静的方法有“调心调息调身”。〔46〕调心,做到虚灵顶劲,摒除杂念,进入物我皆忘的空灵境界;调息,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做到集中心志、心神泰然;调身,姿势中正安舒,周身松开,达到稳静安舒、外示安逸。最后,以站立时出现立摇舟的摇晃感作为心静的标准。不仅认为“身上有摇晃感,恰似站在一只摇摆的船上,是气血荡动所致”,而且认为“如果没有达到摇晃,说明思想还未专一,留有杂念”〔47〕P126。

第二,以精细为原则而练意。首先,意念的部位越小越好。“意念的部位愈小就愈便于舒松,意念的变换愈细微,就愈觉得境界深阔”〔48〕P280。其次,将意念控制“在一个手上变换”或“在两手之间变换”〔49〕P279-280。其中,“一个手上变换”,如吴氏太极拳“扇通背”中的“左掌前按”动作,当左身迈左步脚跟着地时,左掌心朝前,意在左掌心;重心向左脚移动时左掌以食指引导向前按出,意在左手食指;当右腿右横跨重心下降时,左掌前按,意在左掌心〔50〕P48-49,意念在左手的掌心与食指尖变换。“两手之间变换”,如吴氏太极拳“云手”动作中的两臂划弧,意念由右手的勾手到意在右掌心与左掌心之间随着身体移动不断变换〔51〕P84-87。最后,意念变成了“点的流动”。例如,起势的左脚横开,是意念先后在“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掌外侧、掌根,右肘、右肩”流动的结果〔52〕P20。

第三,与眼神分开而练意。王培生认为,眼神为阳,应与运动中为实为静为阴的部位相合;意念为阴,要和运动中为虚为动为阳的部位相合;并将其提炼为“神意不同位”。例如,“右分脚”,在左脚与对侧的手(右手)为实、静、阴,右脚与对侧的手(左手)为虚、动、阳。因此,属阳的眼神应注视属阴的右手、眼看右手食指方向,属阴的意念应与属阳的左手结合、意在左手向后伸指〔53〕。

4结语

太极拳“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始于明王宗岳“力小胜力大、手慢胜手快”(沈家桢语)〔54〕的武术理想,发于晚清以来“病夫”和“强国强种”语境中强身健体的社会需求,成于杨露禅祖孙三代以及弟子们的共同努力,而实现了太极拳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的现代转型,也为其大众化型塑了“以心动为指导,以缓慢柔动作为表现”的新的文化形象。太极拳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慢动缓练、轻动柔练、心动意练”的现代转型,不仅丰富与深化了武术“动静疾徐、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演练风格与锻炼要求,而且早于西方对“飞动”起来的现代性做出了东方的扬弃〔55〕。

参考文献

〔1〕〔19〕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吴文瀚.吴文瀚武术文存〔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元丰.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4〕〔6〕〔23〕〔28〕〔40〕季培刚.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5〕郭志禹.太极拳养生文化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9-53.

〔7〕〔44〕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

〔8〕〔17〕张义敬,张宏.太极拳理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9〕翁福麒.太极拳至理臻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10〕徐致一.徐致一太极拳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14〕唐豪,顾留鑫.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12〕吴公藻.太极拳讲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3〕戴国斌.太极拳“慢动缓练”之我见〔J〕.武术健身,1992,(1):18-20.

〔15〕〔29〕吴志青.太极正宗〔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6〕王强.太极拳八字要诀〔J〕.少林与太极,1991,(3):40-41.

〔18〕〔48〕〔49〕翁福麒,李秉慈.杨禹廷太极拳系列秘要集锦〔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4.

〔20〕戴国斌.论太极拳的“弧”〔J〕.体育与科学,1993,(1):32-34.

〔21〕沈家桢.何为太极拳武当拳〔J〕..体育月刊,1938,5(11):5-7.

〔22〕〔34〕〔36〕〔37〕〔43〕〔52〕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4〕许禹生.杨健侯先生传〔J〕.体育月刊,1938,5(4):17-20.

〔25〕〔27〕〔39〕刘希哲.修炼身心与太极拳家〔J〕.体育,1932,1(2):8.

〔26〕〔35〕刘金印.汪永泉授杨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0〕沈寿.太极拳法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31〕王志远.杨式太极拳诠释——理论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2〕蔡龙云.太极拳的基本技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3,7(4):71-73,24.

〔33〕〔54〕沈家桢.何为太极拳武当拳〔J〕.体育月刊,1938,5(9):8-9.

〔38〕陈微明.志少侯先生〔Z〕.申报,1930-03-22-5.

〔41〕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2〕陈龙骧,李敏弟.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5〕翟维传.论太极拳中的“松”〔J〕.太极,2007,(2):41-44.

〔46〕张世昌.浅谈“静松正慢匀稳”——纪念赵斌先师逝世十周年〔J〕.太极,2009,(8):29-31.

〔47〕张耀忠,张林.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0〕〔51〕王培生,王辉璞.吴氏太极拳三十七式行功图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一身轻松范文6

人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精神有时需要紧张,有时需要悠闲,五脏六腑的最佳关系是平衡、协调、良性互动。能松能紧,张驰有度,自然而然。而如果人以紧张作为心的常态,有事无事心态都是紧张的,那就是违反了身心平衡协调互动的原则,大问题就出来了。

无论通常性的紧张由什么引起,这种心态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严重的伤害。紧张的心态,起因于各种压力。当人有压力时,大脑就会传递信号,生理上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身体会释放出肾上腺素类化学物质,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血管扩张,以便与解脱压力相关联的部位,或眼部、或手脚、或心脏、或其他脏器,有足够的力量用以渲泻压力。其他的血管循环则缩小或关闭,作出缺氧和血的牺牲,以保证需要紧张的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如果人的紧张是无休无止的,就会无休无止地破坏器官之间的平衡,长期如此,没病会弄出病来,小病会弄成大病,大病会弄掉生命。让绝大部分人痛苦不堪的高血压、糖尿病,就是无休止的紧张、压力所导致的。

现代人被紧张的枷锁套牢了,几乎无法自拔。以紧张应对外在变化,是人类的本能,由古人类遗传下来的。但那时的古人们一旦得到足够的食物后,就会松懈下来,要么载歌载舞地祭祀或玩耍,要么面对浩瀚星空,思索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些玄妙的问题。天赐自然,自然缓解了原始人类艰苦而残酷的生活现实。然而今天的人们却没有这种幸运。面对无休无止的商战、无所不在的信息轰炸、越来越艰难的生存压力,紧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轻松轻松,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享受。因此,90%以上的人,都处于亚健康之中,都背负紧张的常态生存,在自虐中苟且蹉跎。紧张,在无情地折磨着现代人,扭曲人生。

人如果以紧张、压力作为心的常态,五脏六腑必然以不平衡为常态,生病是迟早的事,短命是必然。朋友们一定要自我检查一下,自己的每一天是否都处在紧张和压力之中,压得透不过气来。如果情况真是这样,就一定要警觉,一定要改变。

把人从紧张压力中解放出来,让轻松作为心的常态,对人的身心健康无比重要。以轻松作为心的常态,不仅能始终保持五脏六腑的基本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轻松的心态能随时调动,迅速布置和调整,以应对外在的变化,提高工作效率;再而且人生追求来追求去最终想要的无非是轻松的心态。以轻松代替紧张为生活工作的常态,无疑是人生的涅槃。不要小瞧这个涅槃,其意味着的是:人是站着享受生命,还是跪着忍受磨难。

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欲望少一点,压力就会少一点,紧张就会少一点,轻松就会多一点。能以轻松作为生活工作的常态,你就战胜了时代,战胜了自己,赢得了幸福,可称得上生命的强者。

上一篇博士生培养

下一篇国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