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清照范例6篇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1

论文关键词:李清照,桂花,屈原,迷信,盲从权威

李清照对桂花可谓是情有独钟。

与梅兰竹菊相比,诗人们对桂花的垂青确实是微乎其微。想其原因,大概如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的,桂只宜于鼻而不宜于目;一言以蔽之——桂花的形貌不是太美:没有屈曲苍劲的枝干,花也极小,不似众芳有着硕大的花瓣。圣人云:“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人们对花的品藻赏鉴移用的是人的审美标准。而李清照却力排众议,孤帜高标:“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眼中的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丝毫不亚于梅兰竹菊,“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不拾人牙慧的魄力是值得推崇的,而且她独具只眼,在诗学的领域内发现了桂花的美,极其大胆的给桂正名并给其以极高尊荣的地位。陶渊明爱菊成痴,李唐王朝视牡丹为国色天香,周敦颐与莲化而为一盲从权威,林和靖梅妻鹤子,这些在李清照的眼里皆无足道耳。她意气洋洋,文思势不可当。这是一个狂狷的女子,疯狂起来不啻“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的李太白。她开始指摘古人了。屈原历来被尊为诗界圣人,连狂妄的李白也拜倒在他的笔下,惊叹到:“屈平词赋悬日月!”(李白《江上》)而这个李清照竟就敢来挑战他老人家的权威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她批评屈原缺乏情思竟把如此了不起的桂都不写入自己的诗篇,简直是有眼不识金镶玉!李清照对屈原的批评被稍后的大诗人陈与义进一步夸大,他在《清平乐·木犀》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今人附会此说者不胜枚举,在鉴赏李清照词的时候也都想在对屈原的批判中分一杯羹。可我们只要粗翻一下“楚辞”并用心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可笑又可怕的文化痼疾。

屈原的楚辞里收了“桂”没有?这是个再简单也不过的问题了。李清照说没有,陈与义也跟着说没有,历代各大鉴赏家更是斩钉截铁的说——没有!可是我这个无名小辈却发现了,而且不止一处: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离骚》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

“奠桂酒兮椒浆。”——《九歌·东皇太一》

“操余觚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九歌·东君》

“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九歌·湘君》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九歌·湘夫人》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核心期刊目录。”——《九歌·东君》

“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远游》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九歌·湘君》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猿狖群啸兮虎豹原,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招隐士》

白纸黑字,一清二白。而且屈原写桂时用的都是爱与赞的笔触,屈原笔下的桂与兰与茝与杜若一样都晕染着他怀瑾握瑜的品性。哪里少了桂又屈了桂?

听李清照的口气,仿佛是她已搜遍了屈原的辞似的。既然如此,凭借她的高才,何以连一个斗大的字都瞧不出来?李清照是中华历史上少有的才女,可怎会犯这样的糊涂?她分明是在睁眼扯瞎话。目的很简单:贬屈扬桂。在古代,多数文人对屈辞都不会陌生。李清照睁眼扯瞎话也就罢了,可满腹经纶的陈与义以及一大批的鉴赏家的将错就错又该如何解释呢?李清照虽然睁眼扯瞎话,但人家是第一个,而且一个姑娘家耍一点小性也有情可缘;而陈与义之流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岂不贻笑大方?

颐笑之余,我们看到民族灵魂深处一个可怕的痼疾:迷信与盲从权威。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2

关键词:李清照 咏春词

    信手从易安居士的咏春词中拣选出两三首,与同好者共赏。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现代人再没有谁睡过藤床纸帐了。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想像着“梅花纸帐”的淡雅,恨不得马上在自己的卧室里置上一架。有花以养目,有沉香以怡神,有素纸以安心。读一卷书,或诗词,或经文,想想都惬意、舒服。和现代人相比,还是古人会生活,懂得享受。也许是我们现在有太多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了,使得我们再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关注“春花秋月”。

    李清照的“梅花纸帐”并没有给她带来那么多的恬适和快乐,因为她最至亲的人不在身边,随亲人逝去的,还有那份缠绵的柔情。所有的诗人都是敏感的,只有一颗敏感的心才会对一片秋叶的飘落、一朵春花的盛开寄托无限的情思。不知道李清照看到沉香燃尽的时候,心里的那份孤寂可否一心承载,她是否想到的是柔情远去后的冷清。她说:“沈香烟断玉炉寒”是不是影射自己的心情呢,追忆当年的两情相悦,伤怀眼前的孤枕难眠。哪怕是简陋木床,哪怕是粗布棉被,只要鸳鸯交颈,寒夜也温暖,而现在,虽然是“梅花纸帐”,但孤枕寒衾,也让人长夜难奈。春夜还有几分的寒意,而如水的心情,更平添几分寂寞。

    无声的夜会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但笛声悠扬的夜,会让伤心的人更伤心。也许是呜咽的笛声让夜色更觉清冷的原因吧,而比笛声更悲凉的,却是箫音,如果此时箫声响起,李易安的眼泪是无论如何也忍不住的。清冷的夜,如泣的笛声,几行清泪,此情此景,无法让人不动容,无法让人不伤心。

    伤心的程度是无法形容的,但李清照告诉了我们她有多伤心。空对雅致的藤床纸帐,心里却了无佳思;动听的笛声,在她眼里,只会惊破了梅心的春意,并不能激发半点的快乐心情;淅沥的春雨,并不能让她感觉到生机,只会催下伤心的眼泪;她想到箫音,因为她必有伤心的悲泣,这声音太象箫声;由箫音又想到吹箫人与知音双宿双飞;空楼独倚,断肠人泣,梅花虽美,无人可赠。伤心!我看到的是满纸的伤心!

    这首词词牌叫做《孤雁儿》,不知是天意巧合,还是李清照有意为之,连词牌都带着几分寂廖之意。

    思念之苦,想不出还能有多深;离别之意,想不出还能有多苦。后主词也有太多的悲凉,但那是一国之君的悲凉,虽然大气,但有时未免离人间太远。李清照的伤心,是一个普通人的伤心,她的思念之苦似乎你我都经历过,都可以感受得到,只不过,她叙述得太真切,无论什么时候,读起它,都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彻骨的痛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五十三岁的李清照,这一年避难金华。金华双溪,是著名的风景区。前两年,我曾在仲春时节游过金华的武义。熟溪廊桥,郭洞古村,都美得能让人忘情。普通人尚且如此,何况有非凡才情的易安居士呢。周辉的《清波杂志》曾记载,李易安在南京时,“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雪天尚且如此,何况春意盎然时节。但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恐怕满眼的春色已经不能再让易安居士有那么多的情致和诗兴了。

    国破,让一个有爱国热忱的词人悲愤;家散,让一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女人伤心;物失(李清照珍藏的文物丢失),让一朝才女扼腕。在这样的心境下,李清照只有写下这首武陵春以寄托情怀。

    “风住尘香花己尽,日晚倦梳头。”春天在怀有不同心情的人眼里,景致和情绪都是不同的。在赏春人的眼里,是万紫千红的。后主词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在这里,读者似乎可以嗅到轻风送来的花香;吴文英:“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在追忆亡人的情绪里,春色只能使人更添哀愁。梦窗词中的春天,因为爱妾的亡故而使人伤怀。而李清照的眼里的春天,就更有让人难以排遣的愁苦,她不仅仅失去了可以琴瑟相和的丈夫,还失去了把玩在手的字画古玩,就连居所,也无定处。这些令人心痛的情绪堆积在一起,在心头挥之不去,春天,再不能让她有任何美好的兴致和情绪了。落红千片虽然伤感,但毕竟有色彩和香味,可以闻得到,看得见。但当花入尘埃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去搜寻花香的感觉了,这时,对花香只是一种追忆和缅怀,如同我们缅怀一位逝去的故人。陆放翁《卜算子》有云:“零落化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碾作尘的花是不可能再闻得到香气的,所谓“香如故”只是在回忆中的零散的片断而己。

    “女为悦己者容”,当昔人已经与自己阴阳两世的时候,梳妆又为了谁呢?没了情致,人也就倦懒了。思念亡人,最伤心的时候,莫过于再现当年的情景。当年的李易安,一定也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时候。现在一个人梳妆,怎能让她不再次想起两个人卿卿我我的场面,这样的回忆带给她内心的痛苦折磨,她又如何承受得了。勾起回忆,旧景重现,对李清照来说,是最痛苦、最无法面对的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让一个感情丰富细腻的女词人都没了言语,此时,说什么都无以寄托哀思,说什么都不能排遣伤心。春天,带给她的,只是一片春愁。

    愁有多深,愁有多苦,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愁似乎是一个不可以计量的东西,但李易安却清清楚楚地给了你一个愁字的斤两。佛家认为:我们眼中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因此,心里装满了哀愁,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哀愁的化身。春是愁的,花是愁的,连溪上的小舟,都是用来装载哀愁的,只不过这愁多得装不过来

    词中的一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最为传神,可谓千古绝唱。词人毕竟是词人,当听说距此不远的双溪春色秀美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有了游春的念头,但对于当时的李清照来说,她游春的念头也只停留在“也拟”的阶段。估计在以前,应该是立时前往,应是“不禁泛轻舟”,但如果真的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这样传世的佳句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文穷而后工”。李清照此时,只是想起,并且,一想起就会失落,无家无国,无至爱之人,她如何敢去溪上泛舟,她怕那轻舟绿水,只会凭添一份哀愁,让那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时代越来越进步了,现在八零后的年轻人在感情问题上似乎越来越洒脱了。身边的朋友经常说,不喜欢有些人叽叽歪歪的,这种所谓的叽叽歪歪,有时候就是指对感情的拿得起来放不下。亲近的人远行了,不在身边了,随便哪儿不能抓来一个陪在身边,什么生理需要,心理寄托,一下子就全解决了。“闺怨”这个词现在好象在年轻人的字典里再也寻不到了,既使提起这个词,也是用来对一些“痴情傻瓜”的嘲笑。

没了深闺,也就没了闺怨,也没了那么多的一往情深。感情变成了麦当劳式的快餐,囫囵吞下,充饥就成,没人去细品,觉得没有必要。其实,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傻瓜!我们现在都吃得饱,穿得暖了,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的同时,都在追求着一些其他的什么东西,或名,或利,甚至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其实,无外乎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不甘寂寞的快慰。当舒服得不能再舒服的时候,人们开始追求折磨自己,其实,都没有认真体会“舒服”的好,只是舒服了两天就腻了。

    扯远了,还是谈谈李清照的词吧,这首《点绛唇》是典型的闺怨词。深闺的妇人,思念自己的郎君,再普通不过的离愁别绪,有人心里苦了,就那么生生地捱着,而李清照则把心里的苦清晰地写出来,说出口。就像我们有时心里烦了,想找个人聊聊一样,当我读着这首词的时候,似乎能听到李清照低声的倾诉。

    “柔肠一寸愁千缕”,真的非常地想他,心里的思念,千丝万缕的,剪不断,理还乱。“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春色是美的,所以我们惜春,但春去是让人伤心的;花是美的,但落红是悲凉的,何况是雨打落花,雨声如泣,落红如泪。而比这一切,更让人伤心的,是爱人的别离和逝去。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一个“遍”字,贴切地描述了李易安的心情。等待归人的焦躁和烦闷,使得人不可能心静如水。李清照一定是来回地在檐下踱着脚步,轻抚着雕栏。台前的咫尺空间,被她用脚步仔细地量了千遍,她也许已经能数得脚下楼板的数目。这就是一个思妇烦闷又难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有才情的李清照,此时也会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没情绪,苦守着一份期待,一份盼望。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3

“薄雾浓云”何生“愁”

李清照在《醉花荫》里有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教参上解释“薄雾浓云”一语双关,既指天气阴沉,又指女子如被薄雾愁云所笼罩。

课后反复揣摩这四个字,却发现了一番新的意思。薄雾,好似水气在眼中腾起,欲落又止;浓云,好似心中愁肠百结舒缓不得,只好把眉头紧皱,堆叠成云状。薄雾好似泪眼,浓云恰似愁眉,自古眉目含情,这里一句“薄雾浓云”,不正描摹出女子的眉目,映射了女子的离愁?按照普遍的理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把一名深闺女子的生活情调,特别是如李清照身份的女子的寂寞感情表现的很好,香烟袅袅消磨了长昼,说明了白天的寂寞,“佳节又重阳”点出了季节,首句“薄雾浓云”一般就指当时的天气情况。

中国传统诗歌中,兴发感动是创作的要素,“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人心感物,万境千缘。自屈原《九歌》 吟唱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秋风”“木叶”这一类自然风物就被赋予人情,一枝一叶不再是单纯的物象,后来的诗人们受此启发,寄情于景,寓怀于物,歌咏山水,抒发性灵。李清照也不例外,更由于自身的女性特质,注定了她在情感上的纤细敏感,自然界和人世的变迁,都会兴发她的感动。《声声慢》里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季节变换,心境起伏,愁情难了。这就为“薄雾浓云”引发“愁”的心情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然而,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通过女性的细致观察,表现了许多暗示。对时节、衣饰的观察:秋天荷花零落,莲蓬露出来了。南唐中主李词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讲的就是同一景象。“翠”是莲蓬的颜色,这一句本写时节改变,但“贴”字更暗示指衣服上的服饰。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交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也用了一个“贴”字和“金”字,像李清照这两句也有“贴、金”二字揭示这是衣服,有一种传统的联想。温词写金线绣在衣服上的鹧鸪,“贴”是熨帖之意。李清照的“金销荷叶稀”有两个解释:一是秋天来了叶子零落,莲叶残破稀少了,二是刺绣在衣服上的荷叶因金线磨损而松散了,同时联系后面她说的“旧时天气旧时衣”,看到秋天不只会引起悲秋情绪,看到身上衣服磨损,不也想到人磨损了?

因此,“薄雾浓云愁永昼”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秋天微凉的薄雾,厚重的浓云,以一股萧瑟之意引起了闺中人的愁情;二是“薄雾”“浓云”本身就是人的面部表情,一个人目中氤氲、眉头难舒,不正是发愁?那么,我国古代是否有将眉目比作“自然山水”的用法?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

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前人惯以自然山水来形容女子的眉眼,以山喻眉,以水秀目,山青水秀,天地造化齐集一身。对于王观的这首《卜算子》,南宋王灼在所著的词曲评论笔《碧鸡漫志》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盈盈绿水是少女盈盈的眼波,簇簇青山是少女攒聚的眉峰。在词人笔下,江南的山水和送行的少女都盈在笔尖,可谓高妙。古人将美目比作“秋波”,豆蔻年华的小周后,入宫探望生病的姐姐,无意中遇到风流皇帝李煜,二人目光相接瞬间,那无意的秋波一转,不仅牵绊住了他的一生,更点亮了他灵感的火花,他用一句“眼色暗相勾,秋波横欲流”来形容他和小周后私会的情景,倾城容颜的小周后,罗袜着清露,倒提金缕鞋,眼中那盈盈欲滴的风情,透过诗词扑面而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的秋波凝住了卫庄公。白居易写谈筝的女子“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秋水双眸愁思淡淡,欲说还休,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淡淡秋水随波流淌。李贺有句诗“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更有“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又用“远山”“云烟”来形容眉峰。清人咏“小山眉”曰:“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山若欲语,眉亦应语。”(徐士俊《十眉谣》)《西京杂记》载,文君面容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惹得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成就一段当垆卖酒的佳话;宝黛初见,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眉似轻烟,隐隐有出尘之意,正应了三生石畔那一段遥杳往事。而溯至大唐,白乐天早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比况。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4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前后期;意象

1.南渡前的词意象

1.1“楼”

“楼”能感发出寂寞怀远的闺思,它延展出“危栏”、“帘幕”、“沉水”、“金猊”、“玉簟”、“纱橱”等。如“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楼空”、“流水”意象包含深厚,“烟锁秦楼”,细腻地道出了作者不忍眼前别离、不堪日后思念的幽怨情怀。”

1.2“月”

“月”能感发出空寥、凄清的心境,它还可延展出“中秋”、“星桥”、“暗香”“花影”、“玲珑地”等。在韩传慧的《月笼翠帘雨催花》[1]一文中笔者提到,在李清照词中,月亮的意象因为词人的心境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当词人无比欣喜时,月是明月,玲珑剔透。但词人抒写更多的,是对丈夫的思念,此时词人眼中的月亮分外凄清,即使仍然明亮,也不再可爱。

1.3“琴”

“琴”能感发出恍惚幽渺的情致,它可延展出“瑶瑟”、“羌管”、“横笛”、“玉箫”等。如《浣溪沙・春情》“倚楼无语理瑶琴”,用了三个核心意象又融汇成一脉作为怀春心理表征的闲愁,美丽的忧伤情愫。这是生活大环境安定、小环境舒适的闺中少女心灵世界青春病态美的体现。

1.4“花”

“花”能感发出悼惜朱颜的感喟,它可延展出“红藕”、“海棠”、“江梅”、“白菊”、“酴”等。在李清照的40多首词作中, 出现“花”字的有28处之多。翻开《漱玉词》, 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 词人的爱、恨、悲、欢, 借助于梅花、、桂花、梨花、海棠、牡丹、荷花等不同形态表露得多姿多彩。在秦芹的《浅析“易安词”的意象与情思》[2]一文中笔者给出这样的评价,“李清照的咏梅词突破了传统咏梅词意蕴的狭隘圈子。同样,李清照写的笔力亦不逊于写梅花。”由于南渡前安稳的生活,李清照抒发了少女特有的对青春的惆怅,伤春惜花, 感叹似水流年, 表现了闺房少女对时光的敏感, 也寄托着淡淡的闲愁。在何阿的《论易安词中的心灵化意象结构》[3]一文中笔者提到,花是美好的,由花词人想到了美好的生命、爱情、生活; 花又是无奈的,因为它不可改变凋落的命运,每每风雨袭来,总遭无情的摧残,此般情形,一如词人多舛的人生。

2.南渡后的词意象

2.1“江”

“江”这个核心意象能隐示出一种天涯浪迹的长恨。它还可派生出“双溪”、“江湖”、“舴艋舟”、“千帆”、“春浪”等。她在经历了颠沛流离后暂时安定下来。然而,她的心绪仍然是愁苦不宁的,这种愁苦不宁就反映在《武陵春》一词中,以“江”来展开对愁绪的抒发,这标志着她在南渡后的生活,已经从闺楼闲眺的兴趣转为对江船飘流的关注,于是核心意象便从“楼”转为“江”。

2.2“雁”

“雁”能隐示人生孤苦、前景苍凉的觉识,它还可以派生出“归鸿”、“征鸿”。李清照词中的“雁”字也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一提到雁,人们很容易想到大雁传书,除此之外,在李清照词中,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3“雨”

“雨”能隐示一种生存阴湿无光的觉识,它还可以派生出“风雨”、“三更雨”、“黄梅雨”、“细雨”等。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意象, 如“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暖雨、晴风、冻土初解, 初生的柳叶如睡眼初开, 刚绽开的梅花似红艳的腮颊, 这是初春的景致。在李素平的《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4]一文中,笔者提到“风、雨在李清照的笔下富有特别的情韵。”

3.前后词意象的比较及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通过“楼”、“月”、“琴”、“花”“酒”等一些意象写出清纯烂漫的少女时期及多愁善感的时期的心境。李清照出生于著名泉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与宋代一般闺秀所遭遇的严格女教环境不同,李清照是生活在相对宽松自由家庭中, 并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说, 浓厚的文学氛围、宽松自由的家庭教育, 如和风细雨般滋润出李清照性格的一面―天真、活泼、大胆、率直。她热爱自然, 讴歌自然, 善于用女性的细腻去发现自然中的美。

李清照后期的词通过“江”、“雁”、“雨”、“梦”等抒发愁情。由于李清照生活的年代跨越南北宋之交,靖康之难使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作为一个敏感、柔弱的女性,作为一个有着显明的自我意识的人,面对着家国的巨变,人世的沧桑,凄清孤寂的愁怀不免陡生。而且,这愁怀绵绵无绝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主要是在抒写自己青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表达自己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后期的词作,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自己生活的变动而发生改变,由前期清新明快,到后期的哀婉凄苦。

4.结论

李清照一生坎坷,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风雨,如离别、丧夫、离乡亡国等风雨,因而其对意象的选择是能与自己思想情感相契合的意象。总之,李清照是“把自己一生所处的特定历史、社会、社会境遇中的种种心态作为表现对象,随着时间和社会变化的影响,逐步深掘和袒露着其内在心理动机和情感的轨迹,并通过这种心态、情感变化发展的折射来表现出社会里的复杂内涵及其丰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韩传慧.月笼翠帘雨催花―李清照词中类型化意象[J].文学选刊,2010(7).

[2]秦芹. 浅析“易安词”的意象与情思[J].赤峰学院学报,2007(4).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5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女子,她那精妙绝伦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泼、无所顾忌、充满勃勃生机的李清照。这首词,寥寥三十三个字,似乎是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但在这浅淡自然的语言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无限,必须让学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荡舟晚游图,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轮红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便是“溪亭日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而“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入藕花深处”,一个“入”字,证明词人是置身其中。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色尽收眼底。在苍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词末的“一滩鸥鹭”,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一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奇伟。“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二、牵一“醉”而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一步一步地讲解,支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无味。在《如梦令》中,一个“醉”字,便是一个抓手,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觉夕阳西沉,也因为与朋友喝酒言欢,带着醉意误入藕花丛中。而藕花深处的美景让词人的醉意更浓了,随即争渡着惊起那一滩鸥鹭。因为“醉”了,这次的郊游才显得如此珍贵,充满着不期而至的惊喜;因为“醉”,才会那么难以忘怀,继而“常记”;有了“醉”,才有“藕花深处”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静;有了“醉”,才有“争渡”的欢畅无拘、“一滩鸥鹭”的惊喜无限。精彩,应该就在意料之外,在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获,陶醉于少女时期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

记起。

三、词中亦有声

这首词中,不仅有令人陶醉的画面,还藏着许多声响。让我们静心聆听词的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其中,有鸥鹭鸣叫的声音,有鸥鹭拍打翅膀的声音。从词中的“一滩”看出鸥鹭数量很多,“惊”字又告诉我们,鸥鹭是一下子起飞,速度非常快。回荡在耳畔的声响似乎更大了,这声响片刻之间便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再听,“争渡,争渡”!这里传出的声响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溅的声音,有船桨撞击的声音,有欢乐嬉笑的声音,有嗔笑争执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那无拘无束的畅快,那惊喜连连的酣畅。

四、“兴”在尽与不尽之间

上面提到,整首词可以“醉”为线索,贯穿始末。但是,对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果仅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上,却是远远不够。词中“兴”这个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词人跟朋友品着美酒,赏着美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个“兴”,可以理解为兴尽了,该回家了,这个时候词人的心情是高兴的、满足的。但这个“兴”,也可以理解为兴未尽,只是因为此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这时词人的心情又是留恋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着,词人在苍茫的暮色中误入藕花深处,朋友们争着划,抢着渡,你说要往那儿划,我说要往这儿划。虽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声已在耳边回响,但这争渡中的乐趣实在是太妙了。大伙儿大声地笑啊,闹啊,少女无拘无束的个性完全释放出来。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见哗啦啦的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天空。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词人心都醉了。而这,才叫一个真正的尽兴啊!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拘与豪放也跃然纸上。此时,词人的兴致、整首诗的意境都达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没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五、顺逆对照,回环升华

这首词是词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对她宠爱有加,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此时的李清照不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丽的意外之中,还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个时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记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所以全词伊始,便是“常记”。但靖康之变改变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在她那些颠沛流离、辗转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无依、饱尝艰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无数次地记起,记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处”、那“一滩鸥鹭”。此时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国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回忆。此时的“常记”,带着哀愁、带着愤恨、带着幽怨。这首词在词人的顺境与逆境中回环升华,当时代处境发生变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样。从李清照一生的轨迹中,在她晚年那些带着哀怨的词句中,我们更能加深对《如梦令》特殊的解读。

我眼中的李清照范文6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近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想到这儿,李清照词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