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经典歌词范例6篇

林夕经典歌词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1

关键词:林夕 歌词 魅力体现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69-01

一、概述

林夕,原名梁伟文,1961年出生于香港,1980年进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1984年攻读香港大学中国现代新诗硕士专业,其中在1982年加入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林夕成为一名职业的填词人是在1986年,至今其作品量已经超过3000余首,其中《皇后大道东》、《约定》、《你的名字我的姓氏》以及《夕阳无限好》、《吸烟的女人》等都成为林夕的经典之作。林夕的歌词在其不同的年龄和经历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但从总体上来看,其歌词创作的水平都极大的展现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之所在,换句话说,林夕的歌词多处或者可以说是处处透露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了解。

二、介于歌词与诗之间的独特创作方式

自1982年林夕加入香港业余填词人协会后,便在会刊上发表不少歌词,这部分词大都哲理性强,而且在用词方面也比较晦涩。在早年的词评中,林夕自己也曾认为作为一名填词人,在不高估听众鉴赏力的同时也不能低估听众的主导地位与主导权。不过,也许是因为初出茅庐的缘由,林夕在现实的创作中却没有把握住这一点,但也正因如此才让林夕有了反思,有了日后更多更好的作品。例如,在1987年推出的专辑作品《传说》中,林夕的词风发生的明显的变化,在保证作品能够传达出应有深度的同时选用了更为浅显易懂的词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的音乐乐坛深受日本风和欧美风的影响,Raidas乐队的这首颇具中国古典文学特色的《传说》可以说是一个异数。林夕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古老的粤剧,将文言与白话并置,使整个作品在古代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的交替中呈现出一种开阖有致的矛盾张力,引人深思。

三、联想丰富与意象多样

林夕所用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这也使林夕的词在流行和通俗的同时,兼顾了文学上的深度。林夕十分擅长用想象和联想来表达爱情,抒写爱情。如“花也谢了开了,船离岸了,等不到退潮”(《为什么我要走》),让人联想到时过境迁,往日光景不再,自己也只是个过客。除了联想,林夕还常常会用到别具匠心,不落俗套的比喻。如娃娃所唱的《什么都不知道》中,“永远的爱情只是酸葡萄”,“两个人跳舞总得慢慢地跳,不要让彼此精力太快的消耗”,比喻爱情应该细水L流慢慢经营。 有时为了达到强调的效果,林夕也会采用荒谬夸张的逻辑,例如《麻醉》中这样写道:“想喝醉,不管那是一杯开水”以及《万人迷》中“你身上再多装饰品,你穿得再新颖,也盖不过他自己的倒影”等。有时林夕的词里头的想象和意识是流动的,如陈奕迅唱的《爱情转移》,“床单上铺满花瓣,拥抱让它成长,太拥挤就开到了别的土壤”,描述了爱情变质的过程。还有达明一派所唱的《青春残酷物语》中,“别叫嚷,让青春比猛火嚣张,长得比宇宙更丰满,满泻到我身上”,更是别致。林夕的词还有很多抽象的细节,但如果设身处地于他所设定的感情背景当中,想象一下,便不难感受和明白当中的含义。

四、歌词中蕴含着极大的生活哲学与精神价值

林夕的歌词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而且也越来越成为许多都市男女的情感解药。作品往往能很好的反映出创作者本身的情感态度与个人生活经历,对于林夕来说也同样如此。林夕寻爱未果,至今未婚,像大多文人一样,痛苦也是他创作的养料与源泉。但是,在林夕的歌词中并没有过多的抒发其忧郁的情绪,并没有太多的愤世嫉俗,而是学会了将痛苦转化为安乐剂,令听者解脱释然。林夕也曾这样说过:“可以帮助到别人,改善社会气氛。能为失恋的人提供快乐的方法和回答。我以为我能这样,虽然很难。”这从作品《蝴蝶》:“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似是故人来》:“但凡未得到,但凡是过去,总是最登对”、《情戒》:“不要迷信情变等于灯灭不要含泪直到与他肯定再不相见爱恨无须壮烈不随便狂热”中都可以看出来。近几年,林夕的作品中又不断加入一些佛教禅宗的思想,人生哲理也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林夕的歌词之中,心有灵犀,词有林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对林夕填词的研究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林夕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无疑是一种好的现象,不仅是我国文学研究的进步,同时也是华语音乐乐坛的进步。总而言之,林夕的歌词带给人的精神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与文学价值,林夕的歌词无论是文言与白话的结合,还是从意象的使用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方面俩说,都极大的展现出了中国文字的魅力,甚至可以说林夕是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心灵医生与才子。

参考文献

[1]史音.林夕歌词的修辞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2]戈丹.当代流行歌词对古代韵文的受容研究[D].湘潭大学,2012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2

如何写一首高大洋的歌曲,让我们通过数据来告诉你,熟练地掌握使用这些词,写首好歌并不难。就像生活中普通人爱用的口头禅一样,创作人在创作时同样有自己特殊的偏好和创作审美,具体则表现在歌词的常用词上,就像汪峰最爱用“孤独”、“生命”和“爱”来包装自己,每个歌手都有属于自己的常用词。我们选取了李宗盛、许巍、五月天、林夕、凤凰传奇、方文山等六位歌手、词人的作品进行抽样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这六位作词人最爱使用的名词前三位为“世界”,“自己”和“爱情”,出现频次达到了204次,153次和120次。说到底歌词的内容不外乎叙事、抒情、写景、说理和对唱。而这三个词恰恰包含了的人抒发感情的三个维度。抒发给人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写歌词方式,可以将“自己”个人的心情通过歌词传达,当然爱情也是词作者永恒的母题,尤其是擅长写情歌的李宗盛和林夕。如果只关注个体情感是无法获得更普遍层面的听众的情感共鸣,对世界的困惑和对更广大人群的爱,同样也是提升歌词格调的杀手锏,在这方面,五月天尤为擅长。当然除了这几个高频此外,名词方面,人生、命运、梦想、天空、远方、自由等词也是作者的心头好,也是增加歌词人文主义色彩的法宝。在动词方面“知道”、“等待”、“看到”、“回忆”占据了排行榜的前四位。不仅是我们列举的这六位歌手,其实这几个动词也频繁出现在各大歌手或者是词曲作者的作品中,大多的情歌或者励志歌曲中,“等待”已经是一种生命常态,而如果没有“回忆”过去,又何来那么多情感需要宣泄和抒发呢?在形容词方面,各方的竞争都很激烈,最终“寂寞”、“快乐”、“美丽”、“幸福”、“温暖”、“温柔”出现频次最高,除了寂寞较为感伤之外,其他均为比较暖性的词语,传递正能量还是最主要的方面。当然“寂寞”一词占据榜首,也似乎表明,多愁善感的音乐创作者们明媚的心情之外有时也是相当的忧伤,最经典的莫过于李宗盛的“寂寞难耐、寂寞难耐”道尽老男人的心酸。

大致看完了这六位创作人的高频词汇,现在我们可以来简单写一首流行畅销歌词啦,将动名词相应组合一下,我们不难得出“回忆过去的爱情,觉得幸福却又有些寂寞”、“让我再等待一天,你的世界我可还在里面”……好吧,你们任意组合吧,我们也只能帮你到这了! 六大华语唱作人完全词汇手则

方文山

本刊分析:不愧是以“素颜韵脚诗”闻名天下的金牌词人方文山,词之风骨颇似“奉旨填词”柳三变。《白雨斋词话》中对耆卿词(柳永,字耆卿)评价为“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而据大数据显示,方文山词中名词所占比重的确最大,除表中显示的“泪、雨”等意象外,还有许多颇具古意的词汇也纷纷上榜,如“江湖”“茶”“烛”等,说明方词重在意象的铺叙,其常用动词则多为富有古风的“一字词”,整体看来感彩十分节制但仍有淡淡哀伤之感。如此“素颜古风”与“以象造境”,兼之情感节制但极具张力、“物哀”之感不绝,方文山词如其人,均有水瓶座凡事喜自出心裁、外冷内热之个性,词中无绮罗香泽之态,却已做到“情胜于辞”,不着一字写情而情韵全出,可谓情之至也。 教战守则

1.多用名词造境,特别是具有古风或意象新奇的词汇,如“铜镜”与“斑鸠”;

2.与《诗经》一样,写方词时修辞手法要注意多用比兴,首句最好以各种景物或意象“起兴”,次句再转为写人及抒情,例如《断了的弦》中首句就以“断了的弦再怎么连”起兴,转到次句“我的感觉”与“你的转变”,词味隽永;另外词中须具有大量极富想象力的比喻,具体可参考《七里香》。

3.句式上无特殊要求,如要写中国风系列可采用骈散结合加倒装。 林夕

本刊分析:林夕作为香港乐坛的坐标和“一个世纪的梦想”,歌词中的意象表达与丰富修辞令其词作在文学性方面歌坛无人能出其右。他对佛理的深谙以及对人性的洞见更赋予其歌词深刻的悲剧意识和宿命色彩,回味缱绻,情动于心。林词的词汇色调普遍偏冷,富有宿命感和禅宗意味,如“死”与“无限”,林夕亦不喜用大喜大悲之词,冷清中见隽永,平实中见人性,这永远是林词中的王道。 教战守则

1.意象上注意细节捕捉,修辞手法多用排比、比兴和象喻,林词永远不会明修栈道地大抒其情,只会暗度陈仓地千回百转。经典例子如王菲的《约定》。

2.巧妙化用诗词及典故,更显华丽与苍凉,如《再见二丁目》中的“岁月长,衣衫薄”。

3.多从佛理立意,令词作呈现出宿命色彩和悲剧意识。 李宗盛

本刊分析:当下乐坛普遍浮躁,如宗盛大哥般坚持“走心”风格之人难得。正如他的音乐会名称“感性与理性”,李宗盛的词作就如一位风景看透之人游刃有余地行走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没有失态的抒情,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形而上”,完全就是一位极富生活阅历与人生智慧的豁达大叔一边拍着你的肩,一边温和地一笑,为你慢慢讲出一些人生道理,让你自己去领悟。从词汇表看来,宗盛大哥惯用的形容词多为“走心”式词汇,情绪节制,意味隽永,组合起来会自动呈现出一种温厚的人生智慧。而名词方面亦多为生活话题,“爱情”成为李氏情歌中最主要的关键词。动词方面多以“双字词”为主,深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当代文学之风骨,态度豁达,气质平和。 教战守则

1.小人物视角:李宗盛喜欢在歌词中扮演一位“凡人”,以平凡世界的亲历者身份与你围炉共话人生哲理。因此创作时最好以小人物视角从日常生活细节切入,注意叙事的铺陈,由小及大地白描出一种熟悉的人生体验或情感。

2.结构上讲究先抑后扬:李词的结构颇似阿黛尔的曲风,起始处情绪先郁而不发,待到郁积到一定程度再突然炸开,造成江河恣意却不失态的效果,具体例子见《梦醒时分》。

3.辞藻忌浮华,语言要洗练,最好能写出一二哲理性金句以画龙点睛:李词连比喻都很少用明喻手法,喜欢在朴实中见哲理,这对创作者语文功底要求极高。

以李宗盛生日(19580719)随机选取词汇:未来、生活、一切、痛苦、爱情、往事、离去、拥有。

给咖啡馆角落里的年轻女孩

Hey 女孩

让我为你写一首歌

这首歌关于爱情 也关于生活

两个人的世界 既单纯又复杂

转身离去的他你就当从未拥有过

爱情是荒唐的正经也是痛苦的欢颜

不想 不问

把未来:一切抛给时间 或许也不错

Hey 女孩

你的眼泪让我想起往事

谢谢你 这其实是首关于回忆的歌 许巍

本刊评价:许巍的歌词创作在某种程度上与汪峰类似,都是高频使用某些意象与关键词来为自己的理想主义呐喊,但汪峰的歌词近似大开大合的抒情散文,而许巍词作却更接近于童话或寓言。许巍喜爱选取一种意象(蓝莲花、夕阳等)作为主题,用多种自然意象(原野、城市等)拼接出一种开阔且虚空的意境,同时他不像汪峰一样使用“死去”“埋葬”等略带禁忌色彩的重口味“大词”。因此与“梦想传销员”汪峰相比,低调的许巍更像是个田园诗人。 教战守则

1.把歌词当成童话或者寓言来写,设立一个中心意象,以寄托自己的隐喻和生命感悟,如《蓝莲花》。

2.重视意象的铺陈与“造境”,多使用实在的自然意象(原野、夕阳等),少使用虚化的人文意象(自由、梦想等)。

3.先造景再写情,格局从小到大,感情要节制不夸张。 五月天

本刊分析:五月天的歌曲之所以被称为“青春摇滚史诗”,从以上词汇表中便能看出缘由。其歌词中被高频使用的自然意象(风、阳光、彩虹)及人文意象(爱情、自由、天使)都十分贴近现实生活,寓意向上且雅俗共赏,富有青春期的蓬勃朝气同想象力。其形容词与动词的使用充满一种“温柔的暴烈”,“灿烂”、“疯狂”、“拥抱”、“依赖”等词均是青春文学中的高频词汇,也是大家对酷烈的青春时光最温柔的一种回忆。 教战守则

1.主题要贴近生活,写法要直抒胸臆。五月天的歌词一般比较大胆直白,写实多过写虚,不会如林夕一般意念为上,如《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

2.意象选取要新颖、明亮,颓废永远不是五月天的基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多样,有时为加强语气可使用一连串反复或者语气词,如《盛夏光年》中的四个“我不转弯”。 凤凰传奇

本刊分析:不愧是走到哪里都酷炫狂拽牛炸天的凤凰传奇组合,其最常使用的词汇无论是形容词、动词还是名词均“地气十足”,充满生活色彩,无怪乎神州各地的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将其的每一首作品奉为圭臬,你看名词部分既有“姑娘”、“情歌”、“花”这种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意象,又用“草原”、“天堂”、“远方”满足了大爷大妈心中潜藏已久的“文艺”情结,“既喜闻乐见又能装文艺逼”,凤凰传奇真是“你若不红,天理难容”。 教战守则

1.民族风是重中之重,“凤凰词”的核心创作观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所有民族中蒙古族是最佳意象,因为围绕其身份展开的关键词“草原”、“雄鹰”、“骏马”、“美酒”以至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飞翔”、“远方”、“天堂”等词能最大程度满足大妈们的文艺梦想,堪称社会主义新民歌。

2.修辞手法以比喻和直抒胸臆为主,凤凰传奇的歌讲究的就是一个热烈气氛,创作者可将胸中平日难以宣泄的或愤懑悉数喊出,要的就是直白热辣的效果,如嫌热辣程度不够还可加上英文“Yo Yo, come on baby ,go”。 李宗盛与凤凰传奇之间

隔着多少个林夕?

李宗盛被奉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李宗盛”、五月天是励志青年们的最爱,方文山则是中国风的大家,林夕被尊为“夕爷”,许巍是文艺青年的最爱,而凤凰传奇却在大众口碑中沦为提神神曲、广场舞最爱。在我们分析过这几位歌手惯用的高频词后,我们发现各个歌手之间的写作方式,虽然用了同样的一组词,但是出来的效果却是十分的不同,就算是同样“飞翔”,凤凰传奇的“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而方文山的则是“蒲公英的形状在飘散它绝望 地飞翔”,高雅和低俗的云泥之别到底是怎样从歌词中体现出来?在学会如何写歌词之后,我们要更进击一步,学会如何写出一首高大上的歌曲,那我们就试着以凤凰传奇为比较基准,来看看李宗盛和凤凰传奇之间有几个林夕。 许巍VS凤凰传奇

用词方面,六个人中,许巍和凤凰传奇的用词重叠率最高。凤凰传奇名词中最爱用“世界”、“草原”、“天堂”、“梦”而对应的,许巍则最爱用“世界”、“天空”、“原野”、“梦想”。前十的高频词里面,有四个是大体相同,可见许巍和凤凰传奇写词时候的撞脸率是有多高。但是为什么许巍歌词就是淡泊、高雅,而凤凰传奇就流于世俗呢?我们就以“梦想”为例。在许巍的歌词中,梦想是这样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自由穿行梦想里啊”。而在凤凰传奇口中,梦想是这个样子的:“为了梦想你去了远方”,“插上云彩的翅膀 就能找到梦想天堂”。许巍将“梦想”这个已经烂大街的词语套上了“仗剑天涯”、“自由穿行”等文艺范的词语,顿时就将梦想从乡间泥土中拔高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层面。而凤凰传奇却将“梦想”一再搭上“翅膀”、“天堂”等更加被用烂了的词语,只能是让梦想更加的矫情。 五月天VS凤凰传奇

凤凰传奇用的大多是充满正面能量大开大合的形容词,譬如:美丽、永远、快乐、悠扬、勇敢。而在这一方面,五月天也不遑多让,也特别喜欢使用一些积极的词汇,如快乐、温柔、疯狂、灿烂。但为什么同样是亚洲天团,五月天唱出了城市青年们励志热血的梦之歌,而凤凰传奇就只能代表城乡接合部在广场上称王称霸?这励志热血和热闹艳俗的区别又是在哪里?五月天擅长用热血的梦想和青春的词语去激励,比如“疯狂”比如“离开地球表面”,是带有一种青春幻想式的夸张表达。而凤凰传奇就显得没有创意的多,勇敢一定是奔驰的骏马、宽广的大地的衍生物,这种老气的表达只会显得凤凰传奇土气和沉闷。 方文山VS凤凰传奇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3

他参加颁奖典礼、演唱会的服装造型从来都是千奇百怪,个性十足。可是,他参加哥哥的纪念演唱会,都是盛装出席,他坚持穿黑白配的庄重西装;参加抗击非典的募款演唱会,众星们都将文化衫别出心裁地加以改造,只有他是一袭白T恤朴实无华。

听他唱《十年》《婚礼的祝福》《红玫瑰》,我们跟着柔肠纠结,怆然泪欲下;听他唱《爱是怀疑》《浮夸》,我们又变得无奈和暴躁,在独自的世界里歇斯底里。

他有个不断让他讲爱情道理的伙伴一一林夕,他有个感染他极深的朋友――黄伟文,他承载了他们的感慨,传播了他们的情怀。而他们成就了他的高大,制造了他作为歌者的癫狂!

才华是这样锻造的

初中那年,Eason仅仅12岁,就被父亲送到英国读书。那个年龄的孩子,是无法懂得那是条件的优越,那是社会给予父亲的恩宠,他只因为要离开家人而感到万分的难过。

漫长的留学生涯,让这个寂寞的孩子学会了钢琴,小提亲,口琴,手风琴,吉他,鼓,萨克斯风,喇叭等众多乐器,并且一举拿到最高级别的“八级乐理证书”。

所以,他今天能将每一首歌曲都演绎到完美,并不仅仅只是靠天分,他是个有底气的歌者。

沉――爱情的感伤有点沉

Eason是好运的,他初展歌喉后,立刻受到了歌坛填词之王林夕的亲睐。在他们合作的最初,林夕就为他写了打开歌坛神话的第一大作《我的快乐时代》。

陈奕迅的嗓音没有温柔的磁性,也不是标准白勺好“男声”,可是听他字句道来:“长路漫漫是如何走过,宁愿让乐极忘形的我,离时代远远,没人间烟火,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总让人不禁要去心疼他,体味到旋律里每一寸感伤,歌不悲,情却无可控制地去追随。

被陈奕迅惹哭的那首歌,每个人心里都不只一首,林夕给Eason写的《你的背包》,文字简单,情意单纯,只是阅读就像心里被揪了一下。而当Eason用轻浅的嗓音逐渐唱起,几处假音让人忍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最后,一句“你的背包对我沉重的审判,借了东西为什么不还”终于冲垮记忆之门,各种情绪在他的歌声中奔腾流泻。陈奕迅唱起歌来,就是拥有这种可恶的力量!

一个不认真的人,不用心的人,若然是一首好歌,也无法唱出这样的韵味的。他在《婚礼的祝福》里那一声憋足劲的闷声撕扯,夹杂了多少无奈,给我们很大触动,而这需要感情极度地投入才能如此真切地演绎。

还有《谢谢依》,还有《红玫瑰》,《白玫瑰》,还有《富士山下》,还有《K歌之王》、《十年》…

Eason唱林夕的歌词总是感情缠绵,缱绻纠结,叫人沉醉伤感且无可自拔。当他唱这些曲子的时候,仿佛他曾经历了词中的累世累劫。看他眉头凝结,神色复杂,时常被特写的嘶吼的嘴就知道,一个好演员是在用生命演戏,而他,是在用生命歌唱。

他在《K歌之王》的MV里,任凭喧嚣也要抓住自己的KEY,紧盯屏幕,握住话筒。这画面,起先是让人忍俊不禁,直呼他傻气。然而,当他坚持住一切纷扰,一切诱惑,动情地唱到最后,我们笑到眼角悄悄有了湿润,心里也染上了斑斓的失落。

陈奕迅演绎的每一首情歌,都爱得好沉。

颠―生活需要癫狂叫嚣

生活里的陈奕迅其实是个有点癫的人,这是受到他初中的一个老师影响。那时候,他很情绪化,高兴不高兴都写在脸上。是老师跟他说:“你该多想些积极正面的东西,生活才会快乐。”所以,我们看到镜头前的陈奕迅,总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鬼脸、嘻哈、耍宝、怪异的打扮和随性的行为动作。

他在演唱会上搞怪,颁奖典礼上搞怪。每一次面对摄像机,他总有数不清的鬼马POSE。真的玩疯起来,他也会醉个酒闹个事。唱歌唱到最HIGH点,还不小心从舞台上摔下来,风趣以身示范“一蛋传说”。他是歌坛天王,除却演唱的生活里,却癫得没有一点天王的作风。

让陈奕迅变得更癫的人,则是另外一个为他写词的人黄伟文。

唱黄伟文的歌,是完全另外的一个Eason,他承认自己更喜欢黄伟文歌里那个真实贴切的自己。雏形由Eason自己完成的《浮夸》,被他们家老徐建议拿去给好友黄伟文重新谱,他的自信心不免受到打击。为扳回一城,陈奕迅在《浮夸》里大飙歌技,高音与假音来回的转换流畅有力,颤音被处理得似真似假,尾音的修饰干净又引人回味。整首歌的曲调可以说是十面埋伏,唱功稍逊一筹都会无法驾驭。陈奕迅唱到歇斯底里,也唱出了那不可有第二人胜任的完美经纬。

生活有太多的束缚和困境,有太多的约束和折磨,无可宣泄的,Eason全部放到歌里,变成波动的音符,再由他用铿锵的力道癫狂呐喊,他乐此不疲。

他是温柔的歌者和慈祥的父亲

他的音乐之路,几乎没有过低谷,他从大红大紫的那时候起就被放在“神”的位置上,歌迷随时都买他的账。这样好的环境里,他不想为了赚钱而唱歌。2002年,《明年今日》红极香港的时候,公司想要推出国语版本,被他拒绝。他有自己想去做的音乐,不能接受这种唯利是图的复制,那根本是欺骗歌迷的把戏。

可是,歌迷们都在期待这张国语大碟,当其他歌手的碟片都在滞销的时候,永远有一批人瞻望着他的新片。群众的压力和全公司的恳求,他终于在接到林夕写的新词后同意了演唱国语版本。尽管如此,他依然觉得那个过程令他不爽,那不是他最渴望的东西,他并不想唱。

谁知,国语版的《十年》在内陆地区果然全线飘红,Eason就此打开国内市场,并收纳无数新的歌迷。

歌迷对他的好,他全部放在心上,每次开演唱会,他总忍不住会在演唱完歌单上的歌曲后,再另外加唱几首他最中意的歌曲送给歌迷们。那是公司没有准备的,就连乐队也可能跟不上的,却是他一颗真心要送给大家的。他在舞台上狂欢,飙高音秀歌技,等舞完唱完,这个HIGH到醉的男人居然几度泪洒舞台。

作为一个歌者,陈奕迅是美好的,他极富感染力的嗓音将爱情里的寂寞与忧伤表达得痛彻心扉:将生活里的苦闷与无奈呐喊得响彻云霄。他在歌艺上才华横溢,他在私人感情上亦是饱满通透。

他的父亲陈裘大因贪污入狱,他鞍前马后,焦头烂额,甚至停工援父。他的妻子徐濠萦整日挥霍无度,更是与男相会夜店,他只说“大家曾经有摩擦,思想出过轨,却没有分开,就应该去珍惜”。

他还有个可爱的女儿,上小学的头一天,他在北京宣传。宣传日是到9月4日,可是,他一定要8月31日赶回香港,只因为女儿第一天上学,他要去送她。他说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事情,如果不去做,怕以后会后悔。

他就是Eason而已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4

2、《忘情水》是刘德华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陈耀川作曲、李安修作词,杜自持编曲,收录在刘德华1994年4月30日发行的同名专辑《忘情水》中。该曲是1994年上映的电影《天与地》的片尾曲,也是刘德华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

1994年,该曲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奖、香港新城电台劲爆国语歌曲金曲奖等奖项。

3、《千年等一回》是1992年播出的中国经典歌舞神话剧《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曲,由中国台湾女歌手高胜美演唱,左宏元谱曲,陈自为填词,随着剧集的播出该歌成为华语乐坛传唱率最好的歌曲之一。

4、《我只在乎你》是由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歌曲由三木刚谱曲,慎芝填词。1986年12月28日,歌曲以EP形式于日本首次发行。1987年4月1日,歌曲被收录在国语专辑《我只在乎你》中于香港等地发行。

5、《红豆》是王菲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林夕作词、柳重言作曲,最早收录于王菲1998年发行的专辑《唱游》当中。

1999年这首歌曲获得了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以及香港无线电视台十大劲歌金曲奖。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5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天净沙秋思全诗赏析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这首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此曲亦如此。作者为了表达自己惆怅感伤的情怀,选用众多的物象入诗。而这些物象能够传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情与景的结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现一致性、单一性。众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意象的繁复性与单一性的结合,是造成中国古典诗歌意蕴深厚、境界和谐、诗味浓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的特点,这种有序性的产生得力于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正常顺序来安排意象的习惯。

有人称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为“并列式意象组合”,其实并列之中依然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来。全曲十个意象,前九个自然地分为三组。藤缠树,树上落鸦,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桥、桥下水、水边住家,第二组是由近由远的排列;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第三组是从远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间略有变化。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而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新颖。其中“古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署名为李白《忆秦娥·箫声咽》词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宋张炎《壶中天·扬舲万里》词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董解元《西厢记》中有一曲《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经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蓠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个意象出现在马曲之中。又有元代无名氏小令《醉中天》(见《乐府新声》):“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也有六个意象与马曲相同。

十分明显,《醉中天》是从《赏花时》中脱化而来,模拟痕迹犹在,二曲中出现的意象虽与马曲多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净沙·秋思》纯朴、自然、精练。

马致远在创作《天净沙·秋思》时受到董曲的影响和启发,这是无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做了重新创作。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他删了一些虽然很美,但与表达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残霞,一带山如画,使全曲的意象在表达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在词句的锤炼上,马致远充分显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林夕经典歌词范文6

关键词: 五色短册;日本七夕节;牛郎织女

中图分类号:K8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85-05

源于中国汉代的七夕节,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发表于公元7世纪后期的日本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就收录了一百多首关于七夕的诗歌 ① 。中国的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盛于宋代,至清代几近消亡,其文化没有被继续传承下去,至当代则转变为情人节。 ② 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成为宫廷的祭祀活动,继而演变为民间节日,又由民间节日发展为政府统一规划的节日仪式和民间自发形成的庆祝活动。虽然七夕节由中国传入日本,但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有脱落、遗失和添补现象,而在吸收过程中也会出现将一种习俗解体为多个以及将类似习惯合并为一个的重组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七夕节在日本传播、接纳和演变的过程,试析其变化的背景和原因。

一、七夕文化在日本的演变

1.日本古代时期的七夕文化

七夕节具体何时传入日本,以何种方式传入日本,其内容如何,至今史无可考,但是从飞鸟时代(公元7世纪)的诗歌圣人柿本人麻吕写于公元680年的“听到天河中有划船的声音,今晚牛郎和织女相会” ③ 诗句来看,至少在公元680年前七夕节就已经传入日本并被接受,这一传说描写了牛郎穿过天河和爱妻织女重逢的场景,与中国传统七夕节的传说相似。再从《注解养老令》的记载来看,大约在奈良时代七夕节被定为节日,开始有相关的庆祝活动,如观看相扑、七夕诗歌会、乞巧奠等。 ④ 而在《日本书记》中,也有关于七夕节活动的记载,如公元691年农历七月七日,持统天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庆祝七夕节,在宴会上宴请了当时的贵族,并赏赐了服装。 ⑤

另外,从日本天武天皇到持统天皇的二十余年间,涌现出大量关于庆祝“七夕”活动的诗歌。根据这些诗歌的记载,可以推断出天武天皇已经接受了中国七夕节的礼仪和风俗,而持统天皇又将其进一步发扬。 ⑥

根据《大日本史》的记载,每年的七月七日当天,天皇带领大臣在宫中看完相扑后,文人们便开始以七夕为题吟诗赋词,还赠送物品。 ⑦ 《续日本记》中记载:公元734年七月七日圣武天皇观看相扑比赛,并让文人墨客以七夕为题做诗,随后进行了赏赐。 ⑧ 奈良时代的宝物收藏地正仓院里保存着圣武天皇遗物――七根针和三色线。这七根针和三色线的由来在中国梁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详细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B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⑨ 观星和乞巧活动在唐玄宗时代尤为兴盛,随后传到日本在贵族和皇宫里流行开来。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以及《公事根源》中记载,公元755年孝谦天皇在宫中初次举行“乞巧祭”活动。当时活动主要在清凉殿(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举行。日本人在清凉殿的庭院里铺上草席,上面放上四角桌并摆放水果,同时在一张山茶树叶上放上金针银针各七根,并将五色线合成一股穿过金银针,一整夜都在焚香祷告,祈求织女和牛郎能够相见。 ⑩

公元824年七月七日平城天皇驾崩后,自公元826年开始,七夕节当天便不再有观赏相扑的活动,祭祀活动主要为观星和乞巧奠,即在七月七日当晚向织女祈求女红精湛的活动。

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七夕文化在8世纪时的日本已经非常兴盛。日本人不仅了解中国七夕节的风俗和习惯,还将七夕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传播。

2.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文化

日本的七夕文化在江户时代有较大的变化,江户时代,由部分贵族和武士家庭参加的七夕节活动逐渐走入民间,寻常百姓也可以参加庆祝。《日次纪事》中记载,七月七日称为七夕,武士、商人以及平民百姓都穿着各种款式的白色和服进行庆祝,吃挂面(挂面代替中国唐代的点心),互赠礼品。七夕节的前一天,市内有出售用来写诗歌的构树叶,以便七夕节当天的“日本诗歌大会”中,市民们可以在构树叶或山茶树叶上写诗歌。 B11 随后,市民们聚集在一起吃挂面,向织女星和牵牛星供奉黄瓜、茄子。 B12

江户时代中期,参加七夕活动的主要对象由成年人变为寺子屋的学生。每逢七夕,寺子屋的老师都要带领学生用五种颜色的彩纸装饰细细的竹子。在《宝永花洛细见图》中记载,七夕节学生拿着装饰有“五色短册”的竹子拜访老师,而老师看到学生带来的竹子,也会为他们准备美味佳肴。七月七日当天,大家将短册、竹子和供品等放入河中,顺水漂走。另外《宝永花洛细见图》中可以看到七夕节寺子屋的学生在构树叶上写字的插图,插图上画有摆在桌子上的贡品,以及用彩纸装饰的竹子。这些彩纸就是被日本人称为“五色短册”的七夕必备用品。而将“五色短册”挂在竹子上的风俗也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其来源于日本神道仪式中的驱邪活动。当然在所有信仰七夕文化的国家中,只有日本才举行这样的活动。

最初日本人在竹子上挂的不是用纸制作的“短册”,而是五色线,后来变为丝绸,贵族们开始在上面写诗做画。 B13 当七夕节活动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后,一般百姓因丝绸的价格昂贵而开始使用五色彩纸,颜色分别为“绿、红、白、黄、黑”。由于日本人认为紫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因此逐渐地在五色中加入紫色代替了黑色,现在日本七夕节用的“五色短册”已没有黑色。原本七夕装饰用的“短册”是和神社的符纸一样的细长形,因此被称为“五色短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开始正式大量使用“五色短册”进行祈福。今天“五色短册”更是七夕节必不可少的用品。现在除了用“五色短册”,日本的年轻人还会用各种材质各种颜色的制品来作装饰。

江户时代后期,七夕节祭祀活动参加的主要对象由寺子屋的学生扩展为一般儿童。每当七夕来临,那些在私塾里学习的孩子都会许愿,希望自己学业有成,并用早晨的露水研墨,在红薯叶上写诗,祈求能写一手好字。《诸国风俗问状答》中记载,七夕节男孩子将五色线扎在脚上,女孩子将五色线装饰在手上。七月七日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用写有诗歌的“短册”装饰小竹子,并供奉茄子、豆角、西瓜等。然后将其放入河里漂流。 B14

3.日本近代以来的七夕文化

明治时代,日本为巩固天皇为首的中央政权,采取神佛分离的政策。政府实施废佛毁释运动,破坏寺院和佛像,烧毁经书经卷,废除了包括七夕节在内的日本五大传统节日。 B15 以东京都为首的大城市的七夕活动均被停止。昔日在东京,老师带领学生写诗歌的场景已经成为过去,只有在边远的农村还有一些地方延续着江户时代的习俗。

昭和初期,日本政府开始试图复兴城市里的七夕活动。最先打破局面的是仙台市。1927年即日本昭和天皇登基第二年,仙台市的街道商店、商会提出重建七夕。到第二年仙台市的商会、商业街一同提出了举行七夕庆典活动的要求,并得到了仙台市政府的支持。盛大的仙台七夕节盛会使整个仙台街道都沉浸在七夕节的热闹氛围当中。这就是现代仙台七夕节的雏形。随着七夕节活动逐年壮大,仙台市在第三年又趁势举行了东北产业博物会。仙台每年七月七日前后就会准备盛大的七夕活动。

受到仙台市成功举办七夕节的影响,神奈川县湘南平冢市也计划举办七夕节活动。1951年,平冢市举办了第一届七夕庆典。现在由平冢市和仙台市主办的七夕节庆典活动并列成为日本七夕节的代表祭祀活动。此外,安城、福生、爱知县一m市、长野县上田市等日本各地也多次举办七夕节庆典活动。传统七夕节活动形成了以商业街为中心的模式,也就是说商家比百姓个人更重视并积极参与七夕节活动。作为商店街的七夕活动,主要是将街道进行华丽的装饰,让游客和顾客产生购物欲。这和百姓个人举行的祭祀活动完全不同。

昭和时期不仅商家举行七夕庆典,日本百姓在家里也有自己庆祝七夕的方式。1941年日本文部省出版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下)中刊登了第一首关于七夕节的歌――《七夕节》 B16 。这首歌描写的是昭和时期日本一般家庭为庆祝七夕,在自家庭院中装饰竹子的情景。日本人在20世纪40年代庆祝七夕节的方式在歌词中得以再现。《七夕节》歌词中也写到绿、红、黄、白、黑五色的“短册”。每年七夕节将要来临时,幼儿园和小学就会学习《七夕节》之歌。这首歌不但有着欢快的节奏和韵律,而且使用儿童容易熟记的歌词来表达日本人迎接七夕节的快乐心情。在日本的初夏时节随处都能听到这首歌。《七夕节》之歌对于七夕节在日本的传播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日本人从小就重视七夕文化,并教会孩子们应该如何去庆祝七夕。

现在日本家庭中举行的七夕活动是由昭和时期的七夕活动流传而来的。在日本家庭中,人们在七夕前一天便买好了竹子用于装饰房屋或庭院,至于那些没有庭院的家庭,会将竹子放在家中或用竹帘代替竹子,并在文具店买好彩纸,以便孩子们写上心愿,然后再将其挂在竹子上。也有母亲为孩子或家人写心愿,例如“祝愿丈夫能够晋升”“祝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等。这样的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无论是各大百货商店,还是人来人往的车站,就连托儿所、幼儿园都会在竹子上挂满五颜六色的“五色短册”,并在这“五色短册”上面写上自己的愿望。日本人除了写愿望,还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为某事而努力等鼓励、勉励自己的话。现在七夕节装饰“短册”的材料各种各样,有用保护环境的再生纸,色泽鲜艳的日本纸,也有用印有宣传内容的塑料制品。 B17

另外,在日本农村,每当七月七日的前几天,就会有许多卖竹子的商贩背着竹子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们在七夕的前夜研好墨,以便第二天早上把露水加在墨里在红薯叶上写字。 B18

二、中日现代七夕节的异同

在中国,七夕活动在农历七月七日举行,但是在日本大多是在公历7月7日举行。公历7月,日本正是梅雨季节,因下雨或阴天,七夕当天看不见一年一度的牛郎与织女相见的情况较多,因此日本在庆祝七夕的活动中更加重视挂“五色短册”而不是敬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同时日本还将中国的对月穿针活动变为在竹子上装饰写有祈愿的“五色短册”的活动,并在中国祭祀用的五种颜色中继承了“红、黄、绿、白”四种颜色,也创造性地将黑色为日本人认为的高贵的紫色,进而也将竹子上装饰的单一的“短册”增加为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同样也是气候的原因,日本民间七夕节对天气的要求和中国也不一样。《日本年中行事辞典》中记载,在中国,七夕当天人们希望天晴,因为这一天只要下雨,牛郎和织女就不能相见。而在日本农村,人们希望这天可以下雨,即使下三滴雨也好,一定要下雨,而且下得越大越好,最好大得能将装饰着彩纸的竹子冲走。这样写在“短册”上的愿望就能更快地实现。前者是基于中国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想法,后者是从日本固有信仰而产生的想法。 B19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七夕这天盼望牛郎织女相聚,而日本人则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在中国的七夕文化中,主角一直是成年人,而七夕节传入日本后,庆祝活动最初在天皇和大臣之间盛行,之后扩展到贵族,直至庶民百姓,在江户时代则开始以儿童为主。现在日本保留下来的民间七夕节活动大多是围绕孩子而举行的有规模的仪式活动,一般在幼儿园和托儿所进行。在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放有竹子,上面装饰得色彩斑斓。在幼儿教育中加入七夕节仪式活动,让孩子们在彩纸上写下自己的心愿,使孩子对未来拥有憧憬和希望。

另一方面是在日趋商业化的节日活动中,商家表现得最为活跃,如同日本的百货商店引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一样。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宣传,使这些节日在日本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心甘情愿地为此消费。七夕节也是同样。日本最大的七夕仪式在仙台和湘南,仙台的七夕节盛会重振了整个仙台市的经济。随着日本家庭的淡化,七夕活动在日本经历了由国家性活动到个人活动,又由个人活动扩展为社会、国家、家庭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七夕文化在日本传播的原因

1.相同的农耕文化环境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相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相同的农作物,相同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相似的季节意识和文化背景。这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文化在日本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农耕文化环境,有着类似的礼仪仪式。日本的祭神仪式中就有向神灵敬奉手工纺织品的活动。供奉神灵纺织品是希望秋天能够丰收,并为人们除去身体的污秽。当时只有被挑选出来的女性才有资格担任贡品的纺织工作,而这些女性被日本人称为“织女”。这种活动被称为“TANABATA”和七夕(“TANABATA”)的日语发音完全相同。因此,当中国的七夕文化传入日本时日本人并不觉得陌生。相应地,日本人将向神灵供奉纺织物的文化、本土的“织女”和中国七夕文化、织女传说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七夕文化进行传播。另外,受中国七夕传说故事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牵牛星(牛郎星)代表农业生产,织女星代表纺织和缝纫。因此在七夕,日本人拜牵牛星和织女星,以此希望五谷丰登,女红精湛。

2.日本文化发展的需要

中日祭祀活动经过千余年吸收、沉淀,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轨迹,同时也是日本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日本通过吸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来完备宫廷典章礼仪制度,维护高度集中的皇权统治,突出朝廷的尊严。由此可知祭祀活动是日本宫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祭祀活动背后隐藏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日本人在宴会和节会上主要引进中国的节日形式和祭祀内容,同时结合本国的传统习惯加以改造。他们结合日本的文化习俗将引进的唐朝祭祀活动转化为奈良、平安时代的祭祀活动。这些“中国式”的祭祀日,加上日本原有的统称为日本的“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每当这些节日到来时,天皇便在宫中赐群臣们酒宴,以后逐渐变为举行宴会活动。随着历法的传入,日本把祭祀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活动本身,将节日庆祝仪式作为皇宫的例行活动,在日本民间开展节日活动。这些节日活动和百姓生活相连,保留至今。因此七夕文化被日本上流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并渗透到普通庶民生活当中。其中也从单纯的女性追求女红精湛扩展到家庭、家族的许愿。

四、七夕文化在日本发生演变的原因

1.日本经济发展的需求

日本的七夕节活动在昭和时期复兴,得益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七夕节前,大街小巷的花店里摆放着竹子,文具店里出售各种各样的彩纸,百货商店和超市都设立了七夕专柜,专门提供七夕用品。饭店在七月七日这天会准备七夕料理和七夕套餐等。酒店里也会推出七夕套房,百货商店、酒店、宾馆等商家会挂出霓虹灯进行装饰。日本人在这种气氛下,不由自主地受到七夕文化感染,走进百货商店消费。特别是泡沫经济后,日本政府也一直为恢复经济努力,利用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促进日本人消费也是其恢复经济的策略之一。像仙台这样以七夕节来振兴旅游业,举行产业博览会就是典型的例子。孩子们在七夕这天不仅能够收到礼物,品尝到平时享受不到的美味外,还可以约同伴逛街游玩。因此日本的孩子们都盼望过七夕节,这也无疑对七夕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现代日本的七夕活动不但建立在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儿童教育的需求

现在日本的七夕活动主要以孩子为主,从幼儿园到学校进行的七夕活动是儿童学习的一个环节。在七夕节前后的理科课上,老师还会教授星座的知识。日本人认为七夕是一个含有大量教育要素的节日,有孩子的家庭,每年都不会缺席七夕庆祝活动,参加者除了孩子和父母外,还有他们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为孩子祝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吃寿司,谈笑风生,场面十分热闹。因此七夕节也是日本人维系家庭成员以及外界情感的重要纽带。日本的母亲都有这样的梦想,等孩子稍大一些能和自己一起做七夕寿司,用“五色短册”装饰竹子准备七夕节仪式。每年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帮忙摆放餐具到做寿司,甚至独立准备七夕的活动,是日本家庭主妇的极大幸福,更是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七夕节活动也是日本家庭主妇进行社交,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场合之一。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又会开始进行七夕节活动,当然在没有孩子之前,他们会在“五色短册”上写上祝愿小家庭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等祝福,妻子会为丈夫准备牛郎织女图案的寿司,在细面条上加上萝卜刻的星星等。

七夕节在中国变为情人,七夕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乞巧活动也消失,代替它的是借用七夕名义而进行的各种促销活动。日本的七夕文化之所以能发扬、发展,政府的支持、干预以及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中就开始加入七夕文化有密切关系。它使每个日本人从小就知道七夕并了解七夕的活动,将传统七夕文化代代相传。日本教育部鼓励创作与七夕节相关的作品,并将歌曲《七夕节》编入小学教材中,同时政府还要求在七夕节前后循环播放《七夕节》之歌,使整个城市沉浸在七夕的氛围中,这些措施都促进了七夕文化的传播传承。

注释

①高木圣鹤编:《万叶集》,同朋社,1988年。

②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七夕节的当代重构及意义》,《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③内容为作者自译,原文为“天h|音O星与女今夕相霜”,见与谢野宽等编:《日本古典全集・万叶集略解4》第十卷第2029首,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268页。

④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会田范治:《注解养老令》,有信堂,1964年,第1372页。

⑤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宇治谷孟:《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上)》,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6页,《日本书记(全现代语译下)》,讲谈社学术文库,1988年,第330页。

⑥《万叶集》中柿本人麻吕、山上亿良等的多首诗歌。

⑦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7月7日丙寅、相浃铯蛴Qたまふ、是の夕、南苑に徒御したまひ、文人に命じて、七夕のをxせしめ、物をnうこと差あり”,见源光笮薅:《译注大日本史》第1卷,建国纪念事业协会,1941年,第16、183页。

⑧内容为作者翻译,原文为“天平6年(734)7月丙寅(7日)条に「天皇Q相铩J窍ν接南苑。命文人x七夕之。n禄有差”,见经济杂志社编:《国史大系・续日本记》第2卷,经济杂志社,1897年,第195页。

⑨宗懔著:《荆楚岁时记》,岳麓书社,1986年,第44页。

⑩内容为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见与谢野宽编:《日本古典全集・怀风藻、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经国集、本朝丽藻》,本文简称《怀风藻》,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5年,第19页;关根正直修正:《公事根源》(下)学术图书出版社,1986年,第56页。

B11在构树叶上写诗歌来自日本的民间传说:七夕这天在沾着露水的红薯叶上写字能提高书法水平。这个典故源于《新古今和歌集》中记载的俊成女写在构树叶上奉献给神佛的诗歌:“たなばたのとわたる舟の|の~にいく秋きつ露の玉づき”。词大意是:七月七日的晚上渡天河的船来到了河口。正是这天,在构树叶子上写诗歌来供奉神佛,为恋爱成功祈福。由此日本贵族之间开始在红薯、构树等植物的叶子上写诗歌许愿。见小林大辅:《新古今和歌集》第320首,角川学芸出版,2007年,第59页。

B12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黑川道裕:《日次纪事》增补,《七月・初七日》,京都严书刊行会,1676年。

B13作者根据插图和说明,归纳、总结、翻译自栗野秀穗编:《宝永花洛细见图》,京都严书刊行会,1934年,第9页。

B14作者归纳、总结、翻译自中山太郎校注:《诸国风俗问状答》,东洋堂,1942年,第102、428、429、629页。

B15日本五大节日称为“五节句”或“五节供”。由一月七日的“人日”、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这五个节日组成。

B16书名为作者翻译,原书为《うたのほん教用下》,此书为1941年3月日本文部省发行的学校音乐教科书,分1年级用的上册和2年级用的下册。参与编辑的人员有小松耕辅,井上武士等,第81页。

B172012年7月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