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范例6篇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范文1

首先,红细胞里面是含有大量血红蛋白,红细胞的机能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血红蛋白除作为血液缓冲物质而发挥作用外,其主要功能在于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其次,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他们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了太多的水份,也是会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一般刚刚出生的婴儿大多数都是因为生理性增高的。

最后,血红蛋白高还有可能是病理性的,比如像是发生了很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在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来源:文章屋网 )

血红蛋白范文2

血液的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青少年(儿童):110~160g/L。

血红蛋白英文缩写为HGB或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是使血液呈红色的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组成,其珠蛋白部分是由两对不同的珠蛋白链(α链和β链)组成的四聚体。现在多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参考红细胞升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血红蛋白范文3

【关键词】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15-02

糖化血红蛋白(HbAl)反映的是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常以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监测,来监测糖尿病病情指导治疗,但对血糖波动大的1型糖尿病和注射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说明较长一段时间病情的全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弥补了这一不足,故被誉为糖尿病病情监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每增高1%,则1~2月前的血糖平均水平约增高1.5毫摩尔. HbAlc能更确切的反映血中葡萄糖特别是真糖的真实情况。并且HbAlc的检测避免了每日的血糖值的波动,与病人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本文通过联合检测90例DM患者的HbAlc、空腹血糖(FBG)、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糖尿病肾病(DM)早期诊断和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DM组 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均系本院住院及专科门诊患者,按WHO(1999年)DM诊断标准确诊。其中男45例,女45例;年龄30~85岁,根据实验目的及患者HbAlc实测水平(正常范围4%~6%),将其分为低值组20例(HbAlc≤6%),中值组41例(HbAlc为6.1%~9.0%),高值组29例(HbAlc>9.0%)。

1.1.2 健康对照组 50例,均系本院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0~85岁,平均55岁。血糖及HbAlc均在正常范围内。

1.2 测定方法

1.HbAlc和葡萄糖(Glu)测定 HbAlc采用胶乳凝集反应,Glu采用己糖激酶法,北京万泰试剂公司提供。HbA1C为北京利德曼试剂。所有受试者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

1.2.3 仪器美国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有项目均于2h内完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DM组与健康对照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bAlc测定结果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

表一 DM患者治疗前,后GHBA1C FBG的检测结果

DM治疗前以正常组对照比较P0.05;DM治疗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P

2.2 DM组中不同HbAlc水平FBG测定结果比较 (1)HbAlc低值组与健康对照组FBG比较稍有升高,差异无显著性。(2)中、高值HbAlc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着HbAlc水平的升高,FBG也随之升高,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且中、高值组之间3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血红蛋白范文4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不可逆反应的产物,它不会受到暂时性血糖的作用和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高血糖,尤其是血糖波动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属于长期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患者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能够反映其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水平的病情控制程度。

1 糖化血红蛋白的来源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和血液中葡萄糖缓慢、连续的非酶促不可逆反应的产物,而HbA1c结构较为稳定,约占糖化血红蛋白的65%左右。合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不可逆性使得它可以在患者体内蓄积,并贯穿在红细胞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同时受到红细胞葡萄糖浓度的影响,两者形成正比,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越高,与血红蛋白反映产生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就越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稳定性,准确反映患者在2、3个月时间内对血糖病情的控制情况,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

早在1968年,Rahbar就已经证实了HbA1c是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中存在的一种异常的血红蛋白,它与糖尿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方法已经超过了30种,可以根据性质与原理的不同类型。

2.1糖化、非糖化血红蛋白电荷的差异

2.1.1离子交换HPLC法 这种方法是当前分析检测HbA1c的标准方法,原理是依据pH7.0基础上HbA1c不带正电荷,非糖基化的HbA带正电荷,可以通过弱酸性阳离子离子交换层析将其与其他HbAlb、HbAla等区分开,同样根据这个原理目前也已经开发了专业的仪器检测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全血中的HbA1c直接进行测定,检测的结果不会受到异型血红蛋白和衍生物的影响,检测精密度很好,标本的检测速度也非常快,适合大批量标准同时进行测定。这种仪器在美国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实验研究中使用过,但是由于仪器过于昂贵,在当前我国基层医院和实验室中很难得到普及。

2.1.2电泳方法 电泳方法的原理是血红蛋白A的β链,因为发生糖基化导致所带电荷几乎消失,在电场中涌动比较缓慢,而糖化血红蛋白显示为红色,因此电泳结束以后可以直接通过对比颜色或是扫描的方式得到糖化血红蛋白占Hb的比例。采用毛细管电泳对HbA1c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它不会受到糖化血红蛋白变异体的影响。电泳方法使用比较稳定,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简单且快捷,但是当前并没有实现商品化价值,仪器也比较昂贵。

2.1.3等电聚焦方法 这种方法属于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通过在凝胶上形成一个由正极到负极递增的pH梯度,溶血液中各组分成的HbA、HbC、HbF等移动到各自的等电点pH位置上,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带条,分离的效果比常规的电泳方式要好得多,会由于成分不同而经过精密光密度仪扫描处理以后做精确的定量。这种方法不会受到太多干扰物的影响,检测的效果比较好,但是仪器的价格比较高,也很难在基层单位的常规检测中得到很好的普及。

2.1.4微柱法 每组的电荷性质与数量都不相同,与离子交换剂的交换吸附能力也不相同,所以这种性质就成为了微柱法所采用的原理。当前在国外的很多公司都采用这种产品,它可以全自动分离血红蛋白的变异体与亚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同时可以自动扣除各种干扰物质的作用,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时价格上也比较便宜,满足了很多基层医院使用的条件。但是手工微柱进行操作容易产生误差,重复性也不够好,且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

2.2血红蛋白上糖化基团结构的特点

2.2.1亲和层析法 该方法采用硼酸能够可逆结合含有顺位二醇基的化合物特性,血红蛋白在发生糖化反应之后,因为结合的葡萄糖含有顺位二醇基,硼酸能够与糖化血红蛋白相结合,没有糖化的血红蛋白就不能与其结合而被洗脱流出柱子,再采用较高浓度的含顺位二醇基复合物或者是葡萄糖溶液将其结合到柱子上的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洗脱出来,成功分离。其优势是不会受到异常Hb的影响,操作比较简单和快捷,而且密度高,价格优惠。因为血液中存在的糖类都能与血红蛋白发生作用从而相结合,所以最后测定出来的结果不是单一HbA1c含量,而是样品中所有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在长期的研究实验中,其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等方法测定上结果都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检测的结果对糖尿病患者的检测结果比较准确,是理想的检测指标。

2.2.2酶法 酶法是利用果糖基反应的特点,能够特异性作用于糖基化小肽,于是产生H2O2,再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与之结合反应出色原先色。这一原理的利用,血液样品中的血红蛋白会先被蛋白酶水解,产生糖基化的小肽在辣根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会与特定的色原产生显色反应。这种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方便,不会受到变异血红蛋白的影响,同时还能应用与自动生化分析仪,重复性与特异性都非常好。此外,利用酶法还能直接对样品HbA1c的百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其他方法相比,减少了测定样品血红蛋白总量的步骤,与HPLC法和免疫法相比有良好的相关性。

2.3抗原抗体反应

2.3.1免疫比浊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抗HbA1c的多克隆抗体或是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对HbA1cβ链N-末端最后4-6个氨基酸进行识别,对样品中HbA1c含量以及血红蛋白的含量进行测定,最后通过计算得出HbA1c占红蛋白的百分数。其优势在于花费的时间较短,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重复性较好,缺点是容易受到黄疸等样本因素的影响,在抗交叉污染方面较差,线性范围也比较小。此外,还发现变异血红蛋白会对检测的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比较多。

2.3.2胶乳凝集法 胶乳凝集法是一种间接凝集的试验,因为胶乳可以吸附蛋白分子,所以样品的总血红蛋白以及HbA1c都可以被胶乳非特异性吸附,在加入HbA1c特异性单抗以后,因为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凝集。通过测定透射吸光度始终的变化反映出凝集量,通过标准曲线对其进行定量。其优势在于特异性比较强,重复性也比较好,进行的时间较短,而且还可以将其与自动化分析仪结合进行批量检测。但是缺点就是测定的结果容易受到样品中如三酰甘油、葡萄糖或是胆红素物质的干扰等。

2.3.3离子捕获法 离子捕获法也可以说成是化学发光法,糖化血红蛋白与相对应的抗体结合以后会以荧光标志物通过带负电的多聚阴离子复合物吸附到带正电荷的纤维表面,再通过多次的清洗,对其荧光前后的强度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于是测定出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该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重复性好,并且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以及特异度,通过与自动化仪器的完美结合,在检测批量标准的应用中使用非常普遍。

2.4免疫传染器法 免疫传染器法的原理是结合场效应管传感器和免疫检测,先将抗体固定在电极的表面,电极放入到处理过的血清当中,表面固定的抗体特异性结合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或是血红蛋白形成抗体或抗原复合物,使得电极表面界面的形势发生改变,于是引起场效应管阈值电压产生变化,等到测出糖化血红蛋白或者是血红蛋白的浓度和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成正比关系以后,检测得到实现。其优点是体积较小,响应很快,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其应用的前景被看好。

2.5床边检测 床边检测在当前国内的使用中可用于POCT,并成为它的标准定量方法,包括根据硼酸和HbA1c亲和性相结合的原理,也就是硼酸特异性与HbA1c结合后呈现蓝色,而那些没有进行糖化反应的血红蛋白则不能与之结合且呈现红色,根据两种复合物光强度不同的情况就可以对HbA1c定量。另外一种则是根据免疫反应原理利用荧光分析仪对含有HbA1c荧光染料分子斑点进行检测以后换算成HbA1c的百分含量。这种方法适用于床边检测,使用便捷且速度较快,但是在准确度与精密度方面与其他的方法相比较差。

3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从精度上选择,HPLC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试验的条件比较高,且仪器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普遍使用的可能性不大。而目前我国采用比较多的方法是手工微柱法,但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容易出现误差。因此,要找到最为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早在2010年NGSP的评价报道中,出现了8款POCT的产品,这8款中有2款通过了最终的评价。因此必须结合国内外的精华,使得研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才能有助于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使用价值的挖掘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彩文,李永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J].轻工科技,2014,11(12).

[2]李丽娟.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筛查及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13,12(01).

[3]胡进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学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12(13).

[4]王丽娟,李玉凤.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刊,2013,8(01).

[5]陈富,梁艺华.两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方法学比对和偏倚评估[J].实用医学杂志,2013,11(02).

[6]蔡玉,温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1(30).

[7]吴迪梅,杨萍.血糖、糖化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15).

[8]王淑霞.变异血红蛋白对糖化血红蛋白两种检测方法的干扰[J].中国医药科学,2015,4(15).

[9]王中东.探讨两种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相关性[J].社区医学杂志,2015,11(09).

[10]唐世博,曹利民.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1,11(28).

[11]秦艳萍.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2(09).

[12]吴海平.2家公司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比对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3(11).

[13]赵锐,吴丽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14,2(15).

[14]吴媛媛.糖化血红蛋白在检测中的临床意义[J].新世界,2015,3(21).

[15]卢玲玲.糖化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J].中国现代医生,2015,10(15).

[16]李碧,雷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及常用方法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5(3).

[17]王莹.浅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诊断方面的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3,11(15).

[18]赵翠玲.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刊,2013,8(01).

[19]张民.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4(30).

血红蛋白范文5

近年来糖化血红蛋白正日益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其数值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为不可逆的结合,随红细胞消亡而消失。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可引起肾小球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DN)。据调查,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大概有半数是合并高血压,大概有1/3是合并糖尿病眼底病变,大概有1/4是合并心血管病变。另外,还有50%~80%是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些糖尿病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国际糖尿病联盟的专家指出,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糖化血红蛋白为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且应

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因而对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一个有价值的血糖控制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尿糖测定较简单和经济,且能较可靠地反映病情的控制,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意义低于1型患者,但可作为辅助检查,用于判定口服药是否失效而须用胰岛素治疗。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9%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所以当其>8%就应该加强血糖的控制。

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血糖测定只代表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若>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陈晓转等[1]报道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

用于糖尿病的辅助诊断:健康人糖化血红蛋白为4%~6%,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可高达10%~20%;随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若9%,预报糖尿病的标准度约为78%,灵敏度为68%,特异性94%;糖化血红蛋白>10%,则有80%以上为糖尿病,灵敏度43%,特异性99%,有效率86%。所以,目前并不主张单独用糖化血红蛋白来诊断糖尿病,原因是精确度不高,有时造成临床解释困难。

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

讨 论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如果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会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2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1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也不能取代糖耐量试验。

血红蛋白范文6

我科门诊于2006年1月发现一中年男性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高达210 g/L,现将其结果分析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綦江人,自诉以前身体无明显不适,因腹痛到我院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和胃溃疡,治疗2周后康复出院。实验室检查:门诊查末梢血血细胞为RBC:3.2×1012/L,Hb:210 g/L,WBC:12.3×109/L,PLT:88×109/L。白细胞直方图未见异常波峰,排除冷球蛋白的干扰。涂片瑞氏染色镜检未发现异常现象。质控结果显示血细胞分析仪(库尔特)正常运转。笔者抽其静脉血复查Hb:211 g/L,网织红细胞:0.011。然后将静脉血离心3分钟后观察血浆呈乳糜状,无溶血现象,隐血阴性。遂将血浆当作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显示Hb115 g/L。由此说明是脂血导致血红蛋白的假性增高。为了证实该结论的必然性,笔者又收集了20份脂血无溶血标本的血浆做了相关实验来证实了脂血对血红蛋白检测的正干扰。例如:正常全血(无溶血和脂血)标本Hb:120 g/L,乳糜样血浆“Hb”:38 g/L(3份平均值),正常全血和乳糜样血浆各半量混合恒定后测得“ Hb”:81 g/L(3份平均值)。在患者住院期间,“血红蛋白”随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出院时血细胞分析结果RBC: 3.1×1012/L,Hb 96 g/L,WBC:8.9×109/L,PLT:65×109/L,网织红细胞:0.013。

2讨论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原理是当稀释血液加入溶血剂后,红细胞溶解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在530~550 nm下比色,吸光度变化与稀释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最终显示血红蛋白浓度。在一些病理情况下,血红蛋白的检测受到某些物质的干扰,如高白细胞、高脂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引起血红蛋白假性增高。脂血对血红蛋白的干扰究竟是脂质物本身影响光路而引起吸光度的异常改变,还是和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形成一种类似血红蛋白衍生物而导致吸光度增高,这有待实验考究。

对于门诊的血细胞分析,基层检验科基本上都是采末梢血,这容易忽视高血脂等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干扰,因此笔者建议最好采用静脉血,以便发现异常结果好进一步找原因。

上一篇情景对话

下一篇我的姐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