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多的词语范例6篇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 形容词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Foreign language "adjective teaching difficulties" caused by thoughts on vocabulary teaching

Zhou Yiqun , Zhang Wei(Donghai Science and Fechnology College,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Chines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difficulty are constantly exposed, including Phonetics,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diffi culties are a part of.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various parts of that vocabulary is the most diffi cult and most important teaching. Word i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a language, without words, language is built out of high-rise buildings. Therefore,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a language is like a "stepping stone." Purpose, for example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o explain why the adjective teaching diffi cult.

Key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vocabulary; adjectives;teaching

1.引言

就像英语依照词汇的不同功能将词汇分成动词、名词和副词等一样,汉语也同样对不同的词汇进行了归类,但两者之间不同的是英语词汇中不同词性间会有一定的特征,且他们的划分较为明确;而在汉语的词汇中,不同词性之间没有结构上的特征,且词汇经常会跨域当成另一类词等现象,其中还有一部分词汇被赋予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些都是留学生词汇学习的原因。我们从词汇中的形容词来看, “形容词一词多义” “形容词动词化”“形容词被赋予名族色彩”等,这些都次形容词学习中的常见现象。为了降低汉语词汇的学习难度,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效率,本文旨在分析“形容词学习难”的原因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2.形容词教学中存在的难点

2.1 不同民族赋予形容词不同的语义色彩

形容词在中西方国家中被赋予的意义不同而导致词语的理解多重化。我们用最常见的颜色形容词“红”来举例。“红”即对应英语单词中的“red”,虽然两者形容的颜色是同一种,但是所代表的含义却不太相同[1]。

在汉文化中“红色”可以说是最受人们崇敬和挚爱的颜色,往往包含着很多美好的寓意,如:

2.1.1“红色”象征喜庆、兴旺和吉祥

首先是人们会在春节的时候在家门口挂大红灯笼和贴红对联来增加喜庆的氛围。其次是古代新人的婚礼上,新郎喜娘多穿红色的衣衫来寓意家族往后人丁兴旺。再者还有公司开业前都会举办一个剪彩仪式,且彩带都是红彩带,由此来寓意接下来的企业生意兴荣、红红火火。

2.1.2“红色”象征一个人的成功

例如我们用“一炮而红”来形容一个明星成名速度快。我们也常用“开门红”来形容一件事情在刚开始时进展很顺利。我们也常用“红人”来表示一个人很受欢迎。

2.1.3“红色”象征女子容貌的姣好

如:我们用“红妆”来形容浓妆艳抹打扮后的女子。用“红颜”来形容美貌的女子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通常不被人们所看好,被赋予的意义也都带有贬义色彩居多。“红色”象征着血腥和暴力,西方人通常看到t色会联想起伤亡、暴力斗争甚至是犯罪。比如用“a red battle”表示“血战”。

“红色”象征腐烂和。将红色解释为“邪恶”“性”和“诱惑的事物”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他们通常用“a red light district”来隐喻从事性行业的区域,且这些淫乐的地区通常用红色的灯饰来点缀,于是红色代指放荡和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认同。

虽然“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多含贬义色彩,但也存在褒义的解释。有些情况下, “红色”也象征尊贵与荣耀,例如人们婚礼的进场和奥斯卡电影金像奖等的颁奖仪式上,主角都要走过一条常常的红地毯来寓意往后生活和事业的红红火火,更上一层楼。

2.2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我们用较为常见的“深”这个形容词来举例。大多数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于“深”的认识都停留在“水很深”中的表示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很远,可是“深”这个形容词看似简单,却大致存在着5种不同的解释,由此他们在不同的语境中遇到“深”这个形容词会有很多困惑。

“这水有多深啊?”中的“深”所代表的含义为从表面到底的距离很远。“感到紧张就深呼吸一下。”中的“深”表示外面到里面的距离远,通常与“浅”相对[2]。“深秋时节。”中的“深”则表示跨越的时间久或时间很长了。“他为人深谋远虑。”中的“深”则表示程度很高,思想感情不外露,让人无法揣摩。“这件深红色的大衣真漂亮。”中的“深”则表示颜色很浓。

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在一词多义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但这些词汇解释的不稳定性和多项性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拿“深”举例,若是学生想要娴熟合理得运用这个形容词,就要掌握它的多个意思,这也就相当于是同时学习了五个词汇,相对难度还是较大的。

2.3 形容词中大量存在的同义词

汉语中很多形容词之间的意思相近,且对应同一个英语单词,但又不完全相同。例如:

2.3.1 形容词意思相近,但所适用的对象存在差异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适用对象是“人”还是“物”上的差异。就拿一对较为普遍的近义词“美观”和“好看”举例,它们都对应英语词汇中的“beautiful”,但是“美观”通常是指形式上很好看,很漂亮,所适用的对象通常是物品、环境或者建筑,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用来形容人的,而“好看”一般指看得舒服,很养眼,它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以人为主,但是也可以用来形容物。

2.3.2 形容词意思相近,指代的范存在不同

汉语中的“快乐”和“欢乐”都对应英语中的单词“happy”,两者虽然意思很相近,但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快乐”个体的感受,指某个人感到很开心很幸福,如:“祝你快乐每一天”中“快乐”是指“你”要“快乐”,特指所要祝福的那一个人。而“欢乐”通常是用来表示集体的、大家一起的快乐,如:“欢乐的歌声荡漾在校园里”,这里的“欢乐的歌声”是大家的歌声。

从种差上看,“欢乐”的语义范围比“快乐”大,“欢乐”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集体,而“快乐”多用于指代个体。

2.3.3 形容词意思相近,所要修饰的语义程度存在不同

汉语中的“悲哀”和“悲痛”都对应英语单词中的“sorrowful ”而这两个词的所表达的伤心程度存在不同。“悲痛”通常是指个体很伤心、很难过,且往往带有一种同情和怜悯的意味,而“悲痛”通常是形容个体不仅伤心难过还非常痛苦,且这份痛苦是极度悲伤导致的。这样我们可以较清楚地知道两个词所形容的伤心程度的不同。

2.3.4 形容词意思相近,所代表的词意色彩不同

汉语中的“奇怪”与“古怪”都对应英语中的“strange”,但它们两个词汇在中文中所表达的词意色彩不大相同。“古怪”常用于指个体的为人、外貌、性格或者衣着跟一般个体不太相同,甚至出入很大是稀奇罕见的,给人一种十分诧异的感觉,常带有贬义的色彩;而“奇怪”一般是形容与平常的不太一样,多表示人或者自然的现象,属于中性词。

2.3.5 形容词的动词化运用

动词、形容词有一个突出的语法特点在于动词后可直接带有宾语,而形容词后不可直接带上宾语成分。但在广告词中的“健康你的头发”,却出现本为形容词的“健康”后面却紧跟着宾语“你的头发”。在这里 “健康”虽属于形容词,但它充当的成分是谓语,即发生了“形容词动词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动词化后体现的意义更多,包括体现使用意义、意动意义等。

2.3.5.1 形容词动词化体现使动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如《论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这其中的“安”就是形容词,但此时“安”的解释为“使……安定”。再如《过秦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愚”本身是一个形容词解释为“愚昧”,而在这个句子“废除了先帝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各学派的理论思想著作都烧毁,从而达到使百姓愚昧的目的。”中的“愚”应翻译为“使……愚昧”,应用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有:“稳定大局最重要”中的“稳定”是形容词,但在这里的解释为“使……稳定”,即 “使大局稳定最重要。”因此,再折射出我们所说的“健康你的头发”中的“健康”,也可以理解成为“使……健康”,意思为“使你的头发健康”。

2.3.5.2 形容词动词化体现意动意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也是形容词动词化的一种体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通常是指形容词在一个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是谓语,它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主观上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形容词体现意动意义后表现的多为主语在主观上的看法,解释为认为什么怎么样,如:“淡泊名利”解释为“认为名利淡泊”,其所表达的含义与事实并不一定相符。如“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中的“少”在做形容词时,是指数量不多,但在这里形容词发生了意动用法的现象,应解释为“认为……少”,在这里少只是个体在主观上的估量,事实是否如此并不得知。

3.形容词为学习难点的原因分析

汉语形容词对于对外汉语学习的学习者而言是一项难点内容,分析原因如下:

3.1 汉语形容词在语法中,其性质是谓词,这样英语语言的修饰性有所不同

简单来说,汉语形容词特点在于其成员复杂,可分成多种类型,如状态、性质以变化形容词等等。有的语法书把区别词也归入到形容词的范围内,称之为非谓形容词。而且汉语形容词各类位于一个连续性词中,界限不清。

3.2 汉语形容词内部成员语法性质以及语法功能均不相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习难度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工具,以其强大的社交性、信息性在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古代文明的辉煌发展以及后期的改进,让世界各地人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语言。以英文为例,在中英文化中,有很多不一样的差异。以平行词为例,指的是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不一样,但引申意义是相同的。为表达同一种意思,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使用字面意义不一样的词。例如,中文中:他瘦得像猴子一样。而英文则为:He is as thin as a shadow(他瘦得像一个影子)。

3.3 很多人在学习自己民族语言时,对于语法的重要度没有认识

人类具有天然语言学习制度及自然的语言基础,这让我们在掌握自己民族语言时可以不用去了解语法就可学会语言[3]。但实际上,母语掌握过程是在一种不知觉的情况下而养成的一种习惯,由人们出生起,我们就在接受语言的教育并受到语言规律的影响,但这种教育是在潜意识下所进行的。而学习第二语言就有所不同,特别是成年人学习,一定要接受语法的学习与训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汉语教学来讲,初级的对外汉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可以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基础,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而高级阶段的学习也要掌握好相应的语法,对语言本体方面进行讨论、学习。所以对于语法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新义问题不可小觑。对于“形容词学习难”这个问题,总体来说解释有四条:一是文化差异导致对形容词的认知不同,二是汉语中的形容词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三是形容词中大量存在的同义词,四是形容词的动词化运用。其中形容词教学难表现出的也是汉语词汇教学难。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实际的用语环境,把语法问题及实际巧妙结合,由语言历史角度追寻问题,以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我领会。

参考文献:

[1] 韦敏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色彩词教学研究(硕士论文)[D].广西大学,2012.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2

【关键词】形容词 状语 语义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状语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然而,放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也并不是全都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地作状语。也就是说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形容词,由于自身的特点所限,它们在作状语时不是原样地直接放在动词前,而是需要一些变化才有资格作状语。对于形容词的划分,“简单式是形容词的基本形式,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复杂式主要指重叠式、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和‘霎白、冰凉、通红、贼亮、精光’一类的形容词。”从语义关系来说,虽然都是谓语动词的修饰语,但它们各自内部除了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外,还有一部分是指向谓语动词之外的名词性成分。本文主要就这两方面的问题做论述和分析。

一、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考察

1.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单音节形容词修饰动词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只能容纳单音节动词,不能容纳双音节动词,如:“白担心”“快起来”“多想想”“硬拉拉”。第一类形容词不仅不能修饰双音动词,即使修饰单音动词的时候也是不自由的,每个形容词能修饰的动词非常有限,大都不能自由替换。所以,单音节形容词一般不适合作状语。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在很多书面材料中,我们发现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也很少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一般的双音节形容词需要加上“地”才可以修饰动词作状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时,带不带“地”跟修饰的动词音节有关。被修饰的动词是双音节时不用带“地”,但单音节时一定要带“地”。

二、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情况考察

1.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状语形容词语义指向谓语动词时,形容词在句法层面上充当谓语的修饰成分。在语义层面上描写动作、变化的方式状况等,二者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例如:

①他的眼珠迅速地转动着。 (《当代》1988年4期)②合理地分配这些生产资料。(《当代》1988年4期)这些例子中都是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分别指向了“迅速”“合理”“完全”“紧紧”。此时的状语句法上修饰谓语中心语,语义构成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句法关系与语义关系一致。形容词作状语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的这类情况很多。例如:

①他很快地捡起散落的钥匙,放入口袋。

②我们巧妙地打击敌人。

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表示数量、时间、频率、程度的词语。根据所属语义类型的不同,又可以把语义指向谓语动词分为几个小类:

(1)表情态的

①我们巧妙地打击敌人。

②陆建设将手枪狠狠砸到地上。

上例各句中,作状语的形容词意义各异,但可以概括为一个共同的语义类:情态类。

(2)表结果的

①他圆满完成了讲课任务。

②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这类形容词作状语表示的情况是见之于动作行为之后的,表示“完成、解决”的结果。

可以充当这类状语的形容词主要有“早”“晚”“短暂”“长久”“短促”等几个词。

2.语义指向句中的其他成分。形容词的语义指向还存在着很多情况,它的内部有着很大的丰富性。试举出指向句中其他成分的几个小类:

(1)“整、足”重叠后作状语,语义可能指向谓语中心语的补语

①她在我们的小客厅里整整坐了五个钟头。

②她独自一人整整哭了一夜。

例①②中的“整整”分别都是指向了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坐”和“哭”的补语“五个钟头”和“一夜”。

(2)语义指向量度

①(陈素娟)脸上还厚厚地敷着一层粉。 (箫乾《梦之谷》)

②南墙少见日光,薄薄地长着一层绿苔。 (老舍《老张的哲学》)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3

关键词:有点小 形容词

提到“小”这个字,我们通常会想到它可以与名词搭配,作定语,但在“小”的词汇意义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有点小+形容词”结构。在北大语料库当中搜索这一结构却只能搜出很少的例子,但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却能搜出很多“有点小+形容词”的例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

如:大便宜――小便宜

1.他正暗自得意捡了个大便宜时,绑架的堵上门并把他连同那二十万一起带走了。(李勤《读〈恐惧〉的恐惧》)

2.本企业来配套,并争着到本企业来买他们需要的东西,本企业将会占大便宜。(1994年报刊精选)

3.每次分手时,非占点小便宜,扇我个耳光再走。(王朔《空中小姐》)

4.他爱取巧,贪小便宜;至于杀人放火,他没有那个胆子。(老舍《方珍珠》)

以上例子中的便宜不是形容词,与“大/小”结合后作名词,“大便宜”指较大的利益,“小便宜”则是指微小的利益,但在现代汉语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小便宜”中的“便宜”作形容词的例子:

1.雅培利舒坦血糖仪怎么样啊?貌似有点小便宜!(百度搜索引擎)

2.有点小便宜的笔记本,赶快抢购哦!(百度搜索引擎)

以上两例中的“便宜”都是形容词,指商品的价格低,“小”则作为副词修饰价格低的程度,以“小便宜”表示价格低,这种表达方式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多出现在网络语言及口语中,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成为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语言表达方式。

3.为血液打开一条道路。在没有打开这条道路之前,它可能冷一会儿、小清新一下,得到一点满足。(《利维坦》)

4.今天有点小忙,和几位中国妈妈约好一起去吃早饭。(百度搜索引擎)

例3、4的“清新”“忙”与“小”结合后仍为形容词,“小”是程度副词,修饰“清新”“忙”的程度。这些形容词与“小”结合构成状中词组,“小”在这些词组中做状语,修饰、限定后面的形容词。如今,在网络和口语中,有许多年轻人喜爱使用“小+形容词”结构来表达感情,他们并不是单独使用“小+形容词”结构,而在“小”前加入了“有点”。“有点小+形容词”结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用法,起初“小”后面修饰的结构大多只是名词,后来逐渐发展到可修饰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动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其中形容词的数量最大。随着语言的发展,“有点小+形容词”结构逐渐有了固定的语用价值和语义内涵。如:

1.她们是一群活泼可爱又有点小嚣张的女孩。(百度搜索引擎)

2.女孩有点小邪恶,这样好吗?(百度搜索引擎)

以上例子中的“小”是程度副词,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嚣张”“邪恶”,这些句子中的形容词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形容词,但是前面加了“有点小”以后,这些形容词的贬义色彩有所降低,“有点小”使它们所包含的贬义变得轻微,如;

3.快考试了你还不复习,你有点小嚣张哦!(百度搜索引擎)

4.湾湾,你就像个女孩,任性又有点小坏!(百度搜索引擎)

例3、4中的“嚣张”和“坏”被“有点小”修饰后,不再表达一种强烈的贬义,反而有一种轻微的褒扬,带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本来这些带有贬义的形容词是对所修饰的对象不利的,但是由于用“有点小”修饰,语气变得轻微,贬义的程度大大降低,也就变成一种调侃或委婉的语气了。除了贬义形容词,褒义的形容词也能进入“有点小+形容词”结构,如:

5.这件衣服穿起来有点小可爱,有点小气质,又有点小女人。(百度搜索引擎)

6.2012春夏季流行服装搭配有点小清新。(百度搜索引擎)

例5、6中的“可爱”“清新”与“有点小”结合以后,褒扬的语气有所增加,“有点小”为这些与它结合的形容词增添了一份娇俏可人的意味,例5中,在对“这件衣服”进行描述时,使用了很多带“小”的词组,因为“小”的出现增添更多娇小可爱的意味。

还有一种情况下,也会使用“有点小+形容词”结构来表达说话者的语气,降低形容词的强烈程度,例:

7.刘翔发微博说:“乡亲们好啊,今天有点小激动!” (百度搜索引擎)

8.他喝了点酒,有点小兴奋,睡不着觉。(百度搜索引擎)

当要表达形容词所修饰的对象感情、状态并没有达到形容词所包含的强烈程度时,用“有点小”修饰会降低这种感情程度,却又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状态。

应注意到,在用“有点小+形容词”结构来表达语境中的感情时,通常进入这一结构的形容词本身的感彩都比较明显。当形容词是贬义形容词时,由于前面加了“有点小”,贬义色彩降低,变为调侃、开玩笑的意思,不再是义正词严的批评,语气变得委婉,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形容词是褒义形容词时,“有点小”的出现增加了一种“娇小可爱”的意味,通常都用在特定的语境中,比如对年轻女孩的赞美或对流行服饰的点评,并不是所有褒义形容词都可以用“有点小”修饰。另外“小+形容词”结构还可以用来表达感情强烈的程度,比如例句中的“小激动”“小亢奋”,表达一种介于激动与非常激动的状态,当加了“有点小”以后,形容词表达的感彩更加浓郁,但又没有达到非常高的临界点,因此前面可用“有点”来减弱感情强度。由此可知,出现在这一结构中的形容词都是性质形容词,而不是带有明显描写性的状态形容词(香喷喷、红彤彤、雪白等)。双音节形容词的数量多于单音节形容词,这一结构中的形容词不能是非谓形容词,因为这一结构中的“小”是作程度副词,而非谓形容词不能用“不”“很”修饰,自然也不能被充当程度副词的“小”修饰。

这种表达方式中的“小”不能用“大”代替?可以用“有点小+形容词”结构来表达形容词的感情程度较低的情况,要表达形容词的感彩非常强烈的时候,却不能用“大+形容词”结构,因为要表达这一情况的时候,已经有很多更合适的程度副词可供选择,很、非常、十分等。如:

1.我叼着牙签懒散地拨了宝康的电话号码,宝康一听是我“十分”兴奋。(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2.我觉得同学们都很卑鄙,软的欺负,硬的怕。(王小波《绿毛水怪》)

由于表达程度较低或感彩较轻微的程度副词数量不是很多,并且“小”可以表达娇小可爱、调皮的意思,因此用“小”来修饰形容词以达到这种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人们想使用贬义词时,为了照顾听话者的感受,使用“有点小+形容词”结构可以降低形容词的贬义程度,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这就是近年来,“有点小+形容词”结构出现非常高的能产性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赫琳.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季薇.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4

摘 要:现代汉语中有不少形如“帅呆了”“酷毙了”的结构,这一结构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争议,故导致其研究比较零散且不充分。本文试从这一结构的组成和特点两方面对其做整体探讨,并对所有能进入这一结构的补语做具体的分类与阐述,希望能弥相关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 :形容词 极限性程度补语 结构

一、引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表达结构,如:“好极了”“聪明绝顶”等。这些结构都是由形容词加一个补语构成,对于这一结构中的补语,本文采用方芳(2006)的称法,把它们称为“极限性程度补语”。因此把“好极了”“聪明绝顶”等这类结构定义为“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对于此类结构,现有的研究并不多,刘艳(2008)只探究了形容词加“死”“极”的用法,并侧重于对“VP+死+了”与“VP+极+了”的对比分析;张琴(2010)只讨论了“X得很”的用法,且侧重于“X得很”的句法与语用价值研究。他们都只针对一两个特例进行解释,并未从类别的角度给这些短语定义一个结构类型,目前几乎没有文章对“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这一类结构做整体性探讨。本文认为这一结构作为一个紧密结合的短语,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自身的结构组成和特点,对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结构很重要,下面将对此展开讨论。

二、“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组成

(一)极限性程度补语的定义及数量

所谓“极限性程度补语”,就是指“用于某些谓词性成分(动词和形容词)之后作补语,并且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到达了相当高的程度。”[1]方芳(2006)认为极限性程度补语有35个,而蔡丽(2011)则认为能作程度补语的词有43个。通过比较,两人共同认可的程度补语词有30个。除此之外,方芳(2006)认为“死死、难受、呆、毙、高”这5个词可以作程度补语,蔡丽(2011)认为“很、多、疯、傻、蒙、去了、不堪、够瞧的、凶、可以、惊人、离谱、什么似的”这13个词也可算作程度补语。上述30个共同认可的程度补语除“邪行”外,本文认为均可成为“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中的极限性程度补语,“邪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再使用,所以剔除。其次,在方芳(2006)和蔡丽(2011)所存在分歧的程度补语词中,我们认为“死死”“高”“多”“蒙”“去了”“够瞧的”“凶”“什么似地”应当剔除,因为这些词基本没有相应短语来证明它们可以跟在形容词后作极限性程度补语,至于“很”和“可以”这两个词本身就不表示最高程度,所以也不能成为极限性程度补语。因此我们保留“难受、呆、毙、疯、傻、不堪、惊人、离谱”这8个词。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还应将“甚”和“爆”这两个词吸纳进来。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现代汉语中能在形容词后作极限性程度补语的词有39个:极、透、坏、死、慌、非常、异常、万分、绝顶、无比、过分、绝伦、透顶、要命、要死、不行、不成、吓人、不得了、了不得、邪乎、可怜、难受、出奇、厉害、不过、之至、够受、够呛、够劲儿、呆、毙、不堪、惊人、离谱、甚、疯、傻、爆。

(二)“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对形容词的要求

通常来说,能进入“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这一结构的形容词只能是性质形容词,因为性质形容词重在描写某种属性,而这种属性表达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可以加上程度词来表达不同的感受。如:

(1)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莫言《讲故事的人》,中国新闻网,2012-12-08)

状态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含有一个表示程度、代表附加意义的语素,如“雪白”表示“白”的程度是像雪一样,“初级”中的“初”表示程度浅,故二者通常不再加补语。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在口语中也逐渐出现少部分状态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进入“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这一结构的情况。如:

(2)这面墙一粉刷,就变得洁白极了。

(3)这本书的内容初级得不得了,你怎么会看不懂呢?

不过,并不是任意的极限性程度补语都能与所有的性质形容词搭配,大部分性质形容词的极限性程度补语只有“极、死、要命、要死、不行、不得了、了不得、出奇、惊人、离谱”。因为这些词既可以与褒义的形容词连用,又能与贬义的形容词连用,如“好极了”“坏极了”“聪明得出奇”“蠢得出奇”。本文所举的39个极限性程度补语中大部分只能作某些特定性质形容词的补语,如“聪明绝顶”“弱爆了、拽爆了”“精彩绝伦”结构中的极限性程度补语基本不再与其他性质形容词组合。至于状态形容词与非谓形容词在加程度补语时,可选择的极限性程度补语就更加有限和固定了。

三、“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特点

(一)“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类型

对于“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类型,本文采用张谊生(2000)提出的分类方法,即:组合式和黏合式。“所谓组合式,就是指补语同中心语之间必须使用补语标记‘得’(有时也作‘的’),所谓黏合式,就是指补语直接后附于中心语。”[2]黏合式又根据极限性程度补语音节的不同分为:双音节不加“了”和单音节加“了”两种。所以“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类型有以下三种:

1.“形容词+得+极限性程度补语”

(4)打开衣柜,江月蓉才发现自己鲜艳的衣服实在少得可怜。(柳建伟《突出重围》)

2.“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

(5)他的刀在前数日已拂拭得锋利无比,应当把那河中顶大的鱼砍到才是这年轻人与刀的本分。(沈从文《渔》)

3.“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了”

(6)他望着小织,发现她正安详地看着前方,那神情可爱极了。(张炜《秋天的愤怒》)

对本文所列举的39个极限性程度补语进行分类,属于第一种结构的有19个:“慌、过分、要命、要死、不行、不成、吓人、不得了、了不得、邪乎、可怜、难受、出奇、厉害、够受、够呛、够劲儿、惊人、离谱”。属于第二种结构的有12个:“非常、异常、万分、绝顶、无比、过分、绝伦、透顶、不过、之至、不堪、甚”。属于第三种结构的有9个:“极、透、坏、死、呆、毙、疯、傻、爆”。其中“过分”既可以用于第一种结构,也可以用于第二种结构。

(二)“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的结构转换

很多情况下,“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可以改写成“极限性程度状语+形容词”结构,如有“得”“了”的,去掉“得”“了”仍可实行转换。例如:

痛苦万分万分痛苦 羞愤极了极羞愤 聪明得出奇出奇聪明

然而,有些“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却不可以改写成“极限性程度状语+形容词”的结构。例如:

酷毙了*毙酷了 精彩绝伦*绝伦精彩 苦得要命*要命苦

要实现这两个结构的转换,其中的极限性程度补语必须是诸如“万分、出奇、极”之类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的程度词。而像“呆、毙、要命”之类的程度词,因其本身不能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所以由它们构成的这两个结构不能互换。当出现这些极限性程度补语“极、死、甚、非常、异常、万分、绝顶、无比、过分、出奇、离谱、惊人”时,两个结构可以实现互转;而当出现这些极限性程度补语“透、慌、坏、疯、傻、爆、绝伦、透顶、要命、要死、不行、不成、邪乎、吓人、可怜、难受、够受、够呛、够劲儿、厉害、不过、呆、毙、之至、不堪、了不得、不得了”时,两个结构不可以实现互转。

四、结语

“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多用于口语和网络语言中,适用人群也集中在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人之中,与传统的“极限性程度状语+形容词”相比,它更加具有时尚、新鲜的气息,并且在表达上也更酣畅淋漓。虽然在数量和使用上,“形容词+极限性程度补语”结构远不及“极限性程度状语+形容词”结构,但我们仍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因为这类结构已越来越多地充斥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所以,随着语言系统的不断演变,这种语言结构应该会朝着更加规范、完善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AZH051]资助。)

注释:

[1]参见方芳.现代汉语极限性程度补语的多维考察[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参见张谊生.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0,(2).

参考文献:

[1]蔡丽.现代汉语中程度补语的范围及类别[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方芳.现代汉语极限性程度补语的多维考察[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4]刘艳.“VP/AP+死+了”与“VP/AP+极+了”结构的对比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6]王俊毅.形容词带“得”字补语的考察[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7]张琴.程度补语“X得很”的句法及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8).

[8]张谊生.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0,(2).

[9]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5

【关键词】形容词;状语;句法功能

汉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性与句法成分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为留学生学习汉语带来很大的困难。一般意义上来说,形容词最主要的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但是作状语也是其不可忽视的一项句法功能。鉴于此,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中的一级(即普及化等级)词汇(共2245个词汇)为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希望为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一、前人关于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计量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前关于形容词作状语能力的计量考察很少,但是90年代以后,出现了对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进行计量考察的成果。莫彭玲、单青(1985)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三大实词充当各种句法成分的功能进行了调查统计。胡明扬(1995)统计,形容词用作状语的出现率,在口语教材中是3.4%,在书面语材料中是11.3%。山田留里子(1995),对《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918个双音节形容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贺阳(1996)对能直接作状语的性质形容词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指出在1155个性质形容词中,只有166个可以直接作状语,仅占总数的14.9%。韩玉国(2001)统计出一级性质形容词与二级性质形容词中,作状语的形容词占总数的比例。郭锐(2002)统计出12%的形容词可以直接做状语。加‘地’后可以做状语的形容词占40%。李泉(2005)统计,在700个单音形容词词项中,有191个词项能够做状语,占总数的27.28%。

二、《等级划分》一级中双音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

1、语料来源及统计情况

本文的词汇主要来自《等级划分》,《等级划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类别的频率统计作为最重要的依据,对包括30多亿字次的当代大型动态语料库和多种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词典、词表、字表进行统计。而其中的“普及化等级水平”又是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和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现实需要而建立的,它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与统一。它里面所收的词都是汉语生活中最常用的,也是留学生应该最先习得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例证来自国家现代汉语语料库,因为考虑到它的语料涉及到了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较全面,所以主要就是这个语料库的语料为来源。另外为了更加精确,还参照了《形容词用法词典》。

经统计,《等级划分》一级中,共264个形容词,其中单音节形容词81个,双音节形容词182个,三音节形容词1个。其中有114个双音形容词可以作状语,占264个一级形容词总数的43.18%,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62.64%。其中直接作状语的20个,不能直接作状语的13个,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81个。

2、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有20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7.5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0.99%。这21个词如下:本来、不久、大概、当然、共同、好久、好奇、可能、平常、、实在、通常、特别、同样、显然、一定、一致、一般、正好、正式、主要。其中“本来、大概、当然、一定、一致、正好”这些词在《等级划分》中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我们认为这些词作状语时主要有副词词性。“不久、一般、正好”作状语时主要用在句首,或主语之后谓语之前,如“[不久],大泽乡农民起义,终于了秦王朝的统治。”“正式、主要”二词作状语主要是出现在动词之前,且基本都是在谓语动词之前,如“[正式]下命令。”

3、不能直接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不能直接作状语的有13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11.4%,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4%。这13个词语如下:不安、感动、欢乐、结实、开心、快乐、困难、难过、漂亮、奇怪、舒服、幸运、幸福。其中“快乐、欢乐、结实、舒服”四个词可以加“地”作状语,也可以重叠作状语,如“它[欢乐]地跳跃在周围人们的脸上”,“那些脸庞上还残留着少年稚气的高一学生们,正[欢欢乐乐]地准备迎接元旦呢!”其中又有“漂亮、感动、开心、困难、难过、奇怪”这几个词能修饰的动词非常有限。

4、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一级双音形容词

既可以直接作状语,又可以加“地”作状语的有81个,占114个可作状语双音形容词总数的71.05%,占182个双音形容词总数的44.51%。81个词如下: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高速、成功、错误、初步、大量、方便、高度、高兴、根本、公开、公平、合理、积极、基本、及时、集中、坚决、坚强、简单、健康、紧急、紧张、精彩、具体、科学、客观、肯定、快速、乐观、流利、明白、明确、明显、努力、平安、平等、普遍、强烈、亲切、清楚、全面、确实、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深入、生动、实际、顺利、随便、痛苦、突出、突然、完美、完全、完整、小心、形象、意外、友好、原来、真实、真正、正常、整齐、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自然、自由。其中“确实、特别、完全、原来、自动”词性标注是形容词兼副词。可以修饰很多谓词性成份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必然、得意、定期、非法、成功、初步、大量、高兴、公开、合理、及时、坚决、具体、科学、快速、明确、明显、努力、平安、普遍、亲切、清楚、全面、热烈、热情、认真、容易、深刻、生动、顺利、随便、突出、突然、完全、意外、真正、正确、直接、主动、自动、自觉。”不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必然、定期、非法、高速、初步、大量、高度、根本、公开、积极、及时、坚决、具体、努力、普遍、容易、随便、完全、小心、真正、直接、主动、自动。”加“地”的搭配明显多于不加“地”的搭配的词语有“准确、安静、安全、成功、错误、高兴、全面、热情、小心、意外”。

三、小结

《等级划分》中都是经过统计,常用度很高的词汇。对于形容词作状语的形式也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与总结,本文只是做了浅显的统计,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具体分析,如分析每个形容词与动词的具体搭配状况;对于这些形容词作状语、谓语、定语的各种语法功能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甚至更进一步对留学生的习得状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国家标准·应用解读本)[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2] 莫彭龄, 单青.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 1985,(3).

[3] 山田留里子. 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情况考察[j]. 世界汉语教学, 1995,(3).

[4] 王大成. (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级状位形容词考察[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5] 贺阳. 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j]. 语文研究, 1996,(1).

[6] 胡明扬. 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j]. 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1987.

[7] 李泉. 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形容人多的词语范文6

0.1“形+动态动词”,指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动词“了、着、过”等。

0.2我国语法学界对“形+动态助词”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带上动态助词后便具有了“动性”,带有“动作的意味”。例如,黎锦熙(1824)认为,诸如“

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附了“了”,“这就

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结构上是动性,便在实质的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1)吕叔湘(1942)

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儿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

中作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

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2)黎、吕的说法代表了早期对“形+动态助词”的一种认

识,这种看法只是注意到了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后语义上的变化,还没有从归类的角度明确带动态助词的形容

词词类归属问题。

(2)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形容词的词性。也就是说,带动态助词并不是动

词的专利,而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王力(1943)认为“形容词最不适宜于做叙述词(叙述句中的

谓词)……凡形容词用为叙述词的时候,往往是靠‘了’字或‘着’字的力量,如‘心冷了半截’‘他红着

脸’之类。”(3)在另一部著作(1944)中,他更明确指出,“了、着”二字“并不是专为动词而设的”,“红

了脸”“大着胆”中的“红”和“大”本身不是动词(4)。张志公(1959)认为“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体’的变

化,就是加上‘了、过、着、起来、下去’这些辅助性的成分。”(5)房玉清(1991)指出“大部分动词可以带

动态助词,一部分形容词也可以带动态助词”。(6)基本属于这类看法的还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中

译本,第294~295页)、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216、318、595页)、朱德熙《语法讲义》(第

69~72页)等等。

(3)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唐广厚、车竞在1985年发表的《

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动词化初探》一文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该文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以后:(一

)“就失去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而与动词相同。”(二)“能带数量(动量)补语,与动词相同。”(三

)“有些可以带宾语,与动词相同。”(四)“一般不受程度副词修饰,与动词相同。”(五)“有些可受

形容词修饰,与动词相同。”据此,文章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语法功能上,都已

具备了动词的主要特征,把它们看成动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7)

(4)有的语法著作,特别是一些语法教材,把带动态助词“了、着、过”看作是动词的语法特点之一,而

谈到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时却没有明确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也没有说明对那些可以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如何处理。如胡裕树等《现代汉语》(1981年第3版)。黄伯荣等《现代汉语》(1983年第3版)、钱乃荣《

现代汉语》(1990年第1版)等等。

(5)与“形+动态助词”问题有关,还有如下两种看法。一种以丁声树等(1961)为代表,认为有时候“形

容词加上‘了、起来’一类字眼,如‘花红了’‘雨大起来了’,简直和动词没有区别。……形容词这样用

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动词。”(8)李临定(1990)也有类似的看法,主张“起来”等应做为确定动词的一个标

准,因此他认为“苹果红起来了、气球大起来了”中的“红、大”等所谓表变化性能形容词“也应该看做是

动词”,称为“形转动词”,意思是“从主要特征上来看,它们已变为动词,但是和一般的动词又有所不同

。”(9)

另一种以吕叔湘为代表,他在《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1954)中认为,“如果规定只有动词

能做谓语,能加‘了’”,把“天冷了”中的“冷”看做是兼属形容词和动词的话,那么“大多数形容词都

要兼属动词,这两个词类就不大分得清,这个分类法就有毛病了。”因此他主张把“作谓语和加‘了’字(

指句末的‘了’——引者)不作为动词的特点而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共同特点。”(10)徐枢(1991)也持类似

的看法,他认为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列举的事实(指‘花红了’‘雨大起来了’——引

者)是正确的,‘了’‘起来’确实可以与形容词相结合,但这并不足以得出形容词‘可以认为是动词’这

一结论。”(11)陆俭明(1994)说得更明确:现在大家不认为“花红了”“水热了”“雨大起来了”“现在神

气起来了”中的“红、热、大、神气”是形容词兼动词的用法,而认为后加“了”“起来”是动词、形容词

共有的语法功能(12)。

0.3可以看出,人们对“形+动态助词”的看法还不尽相同,有些意见甚至完全相反。由于观察的角度不

尽相同,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一般来说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静态的,动词表

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第(1)种看法正是着眼于形容词接动态助词后,其语义特征与原形

容词不同,而与动词相同,因而认为形容词接上动态助词后带有了“动作的意味”。第(2)种看法把接动态助

词看作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确有一部分形容词可以接动态助词。第(

3)种看法从接动态助词后形容词在语义上和语法功能上发生了与动词相同的变化,因而把这样的形容词看成

是动词。恐怕也是“合乎情理”的。第(4)种看法没有说明如何处理能接动态助词的形容词,但是,我们猜测

,恐怕还是认为形容词不能接动态助词,接动态助词后就变成了动词。但这样处理似乎应以能带动态助词的

形容词数量不多为前提,否则动、形就很难区分了。第(5)种情况提到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从所举的例子来看

,谈的都是形容词带句末“了”的问题,还不能看作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典型情况。

总的来看,前人在划分词类,特别是探讨动词和形容词问题时,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形

+动态助词”的问题,但大都是举例性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缺乏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情况的全面考察,因而

缺乏说服力。本文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穷尽的考察,看看

现代汉语里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究竟有多少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有无规律性,哪些形容词

不能带动态助词,等等,在定量考察和描写的基础上,再来看看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的词类属性问题。

一 考察范围及原则

1.1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仅限于性质形容词,因为非性质形容词,如复合形容词(冰凉、雪白、鲜红、喷

香、高高的、乱哄哄、糊里糊涂……)和非谓形容词(正、负、单、双、初级、全能、有形、大型……)等

,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本文共考察性质形容词1360个,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材料:(1)《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

增订本)》(郑林曦编,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2)《形容词用法词典》(郑怀德、孟庆海编,湖南出版

社,1991年版)。(3)《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年版)。

1.2 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此外也考察了形容词带“起来、下来、下去”的情况。其中动态助

词“了”主要限于句中的“了”,即“了(,1)”。句末的“了”情况复杂,即使是动词句末的“了”也很难

全部分清哪些是了(,2),哪些是了(,1+2)。形容词句末的“了”同样很复杂,不过本文用排除法,最大限度

地缩小那些不易区分是带了(,1),还是带了(,2)的形容词的范围。“起来、下来、下去”等是否完全虚化为

助词,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形容词带上“起来、下来、下去”后,语义上有了明显的过程性,是形容词转贴于

动态化的标志。为此本文权且把“起来、下来、下去”看作是非典型的动态助词。

1.3考察的原则是,优先考察能否带典型的动态助词,再看能否带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就带句末“了”来

说,先排除可以认定是带语气助词的情况,最后剩下的是不好确定到底是带了(,2)还是带了(,1+2)的部分。

具体来说,考察的顺序依次是:

(1)能否带“了(,1)”,即“形+了+后续成分”。

(2)能否带“着”,即“形+着(+后续成分)”。

(3)能否带“过”,即“形+过(+后续成分)”。

(4)能否带“起来、下去、下来”,即“形+起来/下去/下来(+后续成分)”。

(5)是否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

(6)是否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

(7)不能带动态助词(包括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依以上考察顺序对每一个形容词带各种动态助词的可能性都作了调查,其中有的能

带多个动态助词,但在最后分析统计形容词带动态助词比例时只按一词次计。

二 “形+动态助词”考察

2.1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了”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1360个形容词中能带动态助词“了”的形容词,即能出现在“形+了+后续成分”

中的形容词共有474个,占34.85%。可分作以下五种格式。

(1)形+了+名

白~胡子 慌~手脚 秃~头 黑~心肠 坏~名声 乱~阵脚热~馒头 冤~好人 明确~任务 满

足~要求 充实~内容 缓和~矛盾 活跃~市场 坚定~信念 简便~手续 肯定~成绩 健全~法制

开阔~视野 突出~重点 统一~思想 稳定~秩序 便利~群众 端正~态度 丰富~知识 方便~顾客

纯洁~队伍 巩固~国防孤立~敌人 固定~人员 红~脸 辣~眼睛 模糊~视线 晒~被子 完善~组

织 严格~手续 严肃~纪律 哑~嗓子 正~正帽子 壮~壮胆子 分散~精力 紧~紧螺丝

(2)形+了+数量

安静~许多 安全~不少 薄~二寸/点儿 是悲惨~点儿 是悲观~点儿 笨~点儿 迟~一步 精

力充沛~不少 就是丑~点儿 粗暴~点儿 粗糙~点儿 太残忍~点儿 是惨~点儿 质量差~点儿长~

三寸/许多 敞亮~许多/些 沉~不少 式样陈旧~点儿 屋子潮~点儿 沉默~许久/一阵子 稠~点

儿 大~点儿/七八岁 单调~点儿 菜淡~点儿 短~点儿/二寸 烦琐~点儿 肥大~点儿/些 就是

稍微浮~点儿 干净~几天 孤单~点儿 太过分~点儿 好~许多/不少 急躁~点儿 尖~点儿 紧张

~点儿/一阵 旧~点儿精练~不少 简单~点儿 太娇气~点儿 比以前进步~点儿/不少条件苛刻~点

儿 话是刻薄~点儿,可说的在理。 生活苦~点儿 太快~点儿 亮~一会儿 流行~几天/一阵子 l

uō@①嗦~点儿亮堂~不少 笼统~点儿 难~点儿 暖和~点儿/不少 浓~点儿胖~点儿/许多 细

~点儿 咸~点儿 远~点儿 天阴~一会儿 犹豫~一下/一会儿 窄~点儿

(3)形+了+名+数量

矮~人一截 低~人一等 高~他一着 大~他六岁 只小~我一岁 只快~我二秒 只慢~他一秒

晚~我一天 忙~我一周

(4)形+了+数量+名

就错~三个字 只差~一道题 才对~二道题 多~几个外地人废~几张票 贵~五角钱 贱~三角钱

门口横~一张桌子 红~几个苹果 瘸~一条腿 晴~一个白天 阴~一个下午 热~几个馒头 温~一壶

酒 脏~一只手 湿~一只鞋 坏~一台电视机 黄~几片叶子 近~三里地 瞎~一只眼 苦~几个孩子

烂~一车香瓜 聋~一只耳朵 麻~一只脚 急~一身汗 少~几件衣服 熟~一锅饭 集中~一批人才

宽大~二十名俘虏

(5)形+了+起来/下来/下去

立刻不安~起来 逐步成熟~起来 农民富~起来 态度和蔼~起来 立刻烦躁~起来 吃香~起来 转贴于

这里竟也繁华~起来 他突然傲慢~起来 天黑~下来 目光暗淡~下来 情绪安稳~下来 慢慢地静~下

来 声音渐渐低~下去 立刻软~下来

2.2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能带动态助词“着”的形容词共有46个,占总数(1360个)的3.38%。有以下三种格式。

(1)形+着

饭正热~ 鞋还湿~ 正着急~ 我肚子还饱~,吃不下了。 两个人一直别扭~,谁也不和谁说话。

他一直在心里憋闷~ 敌人正猖狂~ 他一直沉默~ 腰弯~ 在家里闲~ 耳朵竖~

(2)形+着+数量+名

空~一个房间 密林中活跃~一支小分队 门口横~一条板凳 江北荒~大片土地 亮~一盏灯 瘸~

一条腿 炉子上热~一壶水 竖~两只耳朵 家里闲~一台计算机

(3)形+着+名

红~脸 低~头 光~脊背 厚~脸皮 尖~嗓子 空~手 竖~耳朵 歪~脑袋 弯~腰 斜~眼睛

阴~脸 硬~头皮 壮~胆子哑~嗓子 直~腰 晒~被子 流行~这样一句话

此外,下面几种情况不属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着”。

(A)形+着+点儿,如:

机灵~点儿 积极~点儿 精神~点儿 薄~点儿(皮) 慢~点儿 轻~点儿 老实~点儿 厉害~

点儿

(B)别+形+着(+名),如:

别冷~ 别凉~ 别烫~ 别辣~眼睛 别咸~ 别冤~好人

(C)形+着呢,如:

沉~ 好~ 快~ 乱~ 娇气~ 懒~。

其中(A)(B)中的“着”表示命令、祈使、提醒(13),(C)中的“着、呢”表示强调,都不是表动态的,所

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内。

2.3 形容词带动态助词“过”

能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有331个,占总数(1360个)的24.34%。可分作以下四种格式。

(1)(没+)形+过+名/名词短语

没向困难低~头 光~脚 没狠~心 没红~脸 没坏~人 没慌~手脚 也讲究~穿戴 没空~手

肯定~成绩,指出过缺点。 麻烦~他 满足~他的要求 没少~你的 没松~劲儿 没突出~他 团结~

他 委屈~你 没为难~他 村头响~一阵枪声 冤~不少好人 也冤枉~我 晕~车 没弯~腰

(2)(从/从来+)没(有)+形+过(+时量/动量)

从来没安分~ 动乱年代这里就没安定~ 来这儿半年他从来就没安心~ 从没安逸~ 这个人从没诚

实~ 态度从没端正~ 没安宁~一天 心里就没敞亮~ 没干净~ 从没公开~ 从来没马虎~ 没轻闲

~一天 一个多月就没睛~ 没准时~一次 从来就没富~ 在敌人面前他没有畏惧~

(3)(从/从来+)没(有)/未+这么/这样+形+过

她烙的饼从没这么薄~ 他以前从没这么暴躁~ 妹妹从来没这么悲观~ 从没这么便利~ 精力从没

这么充沛~ 我感到自己从未这样充实~ 他说话从没这样冲(chòng)~ 从没这样粗糙~ 从没这

样粗心~ 心情从未这样沉重~ 她以前可从没这么大方~ 从没这么分散~ 没这么干躁~ 他写的字从

来没这么工整~ 从没这么孤单~ 没这么急躁~ 矛盾没这么尖锐~ 没这么紧张~

又如:没(有)+这么+快/慢/严/苦/辣/亮/黑/忙/胖/瘦/认真/任性/热情/仔细/客气

……+过

(4)形+过(+时量/动量)

这儿以前安静~ 从前他在这一带霸道~一阵子 他小时候白~我以前保守~ 他俩别扭~一阵子 心

里不安~ 吃香~好些年 他聪明~,可也糊涂~ 我沉默~一阵子 成功~,也失败过 只对~一回 我

也烦躁~ 过去这里也曾繁华~ 小河只干~一次 就旱~一年他俩好~几天 积极~一阵子 我们也艰苦

~几年 制度也健全~,只是没执行过。 苦恼~ 我以前软弱~ 神气~几天 我失望~ 上午阴~一会

2.4 形容词接“起来/下来/下去”

能带“起来/下来/下去”的形容词共有195个,占总数(1360个)的14.34%。其基本形式是:形+起来

/下来/下去(+了)。

傲气起来了 变得霸道起来 心情悲痛起来 他立刻暴躁起来 敌人更加猖狂起来 天长起来(了)

渐渐成熟起来 把自己充实起来变得聪明起来 腰粗起来了 眼前敞亮起来了 皮肤变得粗糙起来了你怎么

大方起来了 养花的人多起来了 又得意起来了 乡镇企业发达起来了 烦躁起来 爸爸不在,你就放肆起

来 气球鼓起来了 声音渐渐低下来 不能这么软弱下去 不要这么消沉下去 松懈下来 安定下来 冷下

2.5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

是指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也不能带“起来/下去/下来”,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而

言。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有110个,占总数的8.09%。例如:

饱和~ 颗粒饱满~ 道路畅通~ 人来不少~ 比以前规范~比以前好看~ 合格~ 婆媳关系和睦

~ 我已经寒心~ 他已经灰心~ 豁亮~ 比以前健谈~ 饭菜可口~ 头脑灵活~ 办事利落~思想开

明~ 我感到困惑~ 东西齐全~ 问题清楚~ 他已麻木~心情舒畅~ 感到生疏~ 眼睛湿润~ 舒服

~ 肃敬~ 省事~ 水灵~ 通~ 透~ 稳~ 糟~ 烦~ 甜~ (火)旺~

2.6 只能出现在“太+形+了”中的形容词

这是相对只能出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而言的,有些形容词在带句末“了”的同时,往往要求

在它的前面有程度副词“太”等出现,否则就不大可能带句末“了”,我们把经常这样用的形容词看作只能

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这类形容词有292个,占形容词总数的21.47%。例如:

肮脏 不幸 逼真 抽象 意外 慈善 丑恶 封建 偶然 尴尬 豪华 荒凉 晦涩 滑头 花哨

极端 精彩 绝对 可贵 可耻空泛 零碎 离奇 露骨 腼腆 勉强 狼狈 难得 难堪 平常 凄凉

轻浮 荣幸 俗气 突然 伟大 特别 武断 做作 主观 重要 痛苦 次 精 妙 猛 毒 弱 傻

帅 土 贪 凶 野

2.7 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

亦即“了(包括用在句末的)、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都不能带的形容词,共有398个,占

总数的29.26%。例如:

安详 必然 奔放 诧异 昌盛 纯粹 从容 苍劲 苍茫 垂危 陡峭 繁多 端庄 灿烂 恍惚

酣畅 矫健 精锐 清脆 浓郁蓬勃 崎岖 浓厚 器重 深切 深远 爽朗 泰然 坦然 焦急 锐利

妥善 雄伟 汹涌 秀丽 悠扬 真诚 忠贞 茁壮 卓越 著名 长久 残 陈 甘 佳 古 荤 寒

枯 牢 善 盛 污 险 优 良 羞

三 “形+动态助词”现象分析

3.1 从以上考察来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基本上是有规律的。(1)带动态助词“了

”有五种形式,参见2.1。(2)带动态助词“着”有三种形式,参见2.2。(3)带动态助词“过”有四种形式,

参见2.3。(4)带非典型动态助词“起来/下去/下来”有一种基本形式,参见2.4。(5)8.09%的形容词通常情

况下出现在“形+了”格式中,参见2.5。(6)21.47%的形容词通常只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参见2.6

。(7)另有29.26%的形容词不但不能带任何动态助词,连句末“了”也不能带,参见2.7。

3.2 但是,总的来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不是很自由的,不少情况下是有条件限制的。例如“形+了+

数量”句式中的“数量”,绝大多数时候只能是“点儿、些、许多、不少”等,而不能换成别的数量词语。

又如,带动态助词“过”的形容词,绝大部分只能出现在前加“没有(+这么)”句式中,否则就不能带“

过”(参见2.3)。

3.3 只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参见2.5),所带的“了”从出现的位置上看不像是动态助词“了”

,但到底是语气助词(了(,2))还是动态·语气助词(了(,1+2)),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现代汉

语八百词》认为,“形+了”中的“了”多数表示一种变化已经完成,出现新的情况,应该算是“了(,1+2)

”,但同时又说,如果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说只是“了(,2)”。(14)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是

否“只着眼于当前的情况”只有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图才能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缺少

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暂时倾向于把“形+了”中的“了”看成是“了(,1+2)”,这样处理也许更稳妥些。

相对来说,把只能出现在“太+形+了”格式中的“了”看成是语气助词“了(,2)”就容易一些。因为

这时的句末“了”与“太”构成“太……了”格式,表示对某种性质的程度进行夸张性的强调,“了”不表

示性状的变化,只是加重感叹等语气的表达。不过,这种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不限于“太”,“可”和“最

”等也可以,例如:“可香了”“可鲜了”“你最傻了”“老赵最土了”等等。应该说明的是,所谓只能出

现在“形+了”格式中的形容词,是相对于能带“了、着、过”以及“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而言的

,事实上有些能出现在“形+了”中的形容词也可以出现在“太+形+了”中,如“甜了——太甜了”“舒

服了——太舒服了”等等,这类形容词我们算在“形+了”之列,因为两种格式的“了”是不大一样的,而

我们考察的是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所以形容词带“了(,1+2)”优先于带“了(,1)”。

3.4 从考察的情况来看,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见于口语中,如“慌了手脚”“厚着脸皮”“没轻闲

过一天”“天晴起来了”等等。不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多是来自古汉语的书面语形容词(参见2.7),并

且除“恩爱”“浩荡”等个别的以外,都不能重叠。此外,能带“起来/下去/下来”的形容词,基本上都

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

3.5 调查结果表明,在1360个形容词中:

(1)能带动态助词“了(,1)、着、过、起来(下去/下来)”的有560个,占41.18%。

(2)只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2)”的有110个,占8.09%。

(3)只能带语气助词“了(,2)”的有292个,占21.47%。

(4)不能带任何一个动态助词(包括“起来/下去/下来”),也不能带句末“了”的,有398个,占29.

26%。

(5)形容词与动态助词的组合能力依次是:带“了(,1)”(占34.85%)>带“过”(占24.34%)>带“起

来”(包括“下去/下来”)(占14.34%)>带“着”(占3.38%)。

3.6 在如何看待形容词带动态助词问题上,有两种明确而完全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

是其语法特点之一,并不改变词性(见0.2之(2))。另一种观点认为,带动态助词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

词带动态助词就变成了动词(见0.2之(3))。究竟哪一种看法可取,要看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如何

。本文考察的形容词数量有限,但大抵上能够反映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1.18%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若加上8.09%的能带动态·语气助词“了(,1+

2)”的形容词,就有49.27%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这样看来,把能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都看成是动词,即

处理成形、动兼类,就有困难了。否则,兼类数太大(即使除去8.09%能带“了(,1+2)”的形容词,也还有41

.18%的形容词能带动态助词),那么这两类词就无法区分了,换句话说区分这两类词的意义就不大了。因此

,我们倾向于不把带动态助词的形容词处理成兼类,而承认(有近半数的)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然而,

这样处理的后果是,使得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更加模糊了。

3.7 进一步来看,“能否带动态助词”这一标准在动词和形容词区分中的作用也就值得重新认识了。

动词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成为、认为、当做、促使、给予、加以、等于、

敢于”等等,都不能带动态助词。我们统计了《动词用法词典》(孟琮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动

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统计结果是,在1328个动词中,能带“了、着、过”的动词有1198个,占90.21%。这

个比例远高于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比例,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动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而

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首先是充当定语,其次才是作谓语(15)。因此,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机会少于动词也

是符合情理的,但即使如此,也还有至少41.18%的形容词能够带动态助词。这样,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动词

可以带动态助词,但不能说带动态助词的就一定是动词。我们也可以仍然把能带动态助词看作是动词的一个

语法特征,但那应该是针对动词与形容词以外的其他类的词而言,对于区别动词和形容词来说,这一标准就

不大管用了。换言之,动态助词在动词和形容词之间不起分类作用。

3.8 关于带句末“了”,现在多数人倾向于看成是动词和形容词共有的语法特征(见0.2之(5)),这种

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我们的考察来看,能带“了、着、过”和“起来”等的形容词(41.18%)都能带句末“

了”,加上出现在“太+形+了”和“形+了”两种格式中的形容词(分别是21.47%和8.09%),合起来共有

70.74%的形容词能带句末“了”显然不能把占绝对多数能带句末“了”的形容词看成是动词。因此,句末“

了”也不能起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对句末“了”不加区分(是“了(,2)”还是“了(,1+2

)”)的笼统说法,事实上正如本文初步考察的那样,句末“了”的性质并不完全一样,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

深入地研究。

3.9 本文考察的根本目的,曾试图通过对较大范围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考察,在弄清现代汉语形容词带

动态助词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划分问题,但事实并不支持我们的主观愿望

,带动态助词和带句末“了”不能起到区别动词和形容词的作用。我们只能尊重客观事实。不过,考察的结

果表明,过去那种泛泛地认为“形容词不能或只有极少数形容词可以带动态助词”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形容词不但可以带动态助词,而且为数不少。

就现代汉语的实际来看,动、形两类词的确存在着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和语法特征,因此,这两类词的

区分始终没得到根本解决。有人主张把这两类词合并成一类(16)。但是,“合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合并后在再分类中还会遇到二者的划界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特别是在多角度广

泛调查的基础上,是可以对动词和形容词作出符合实际的区分和处理的。

【责任编辑】沈庶英

附注

(1)《新著国语文法》,第123页,商务印书馆,1992新1版。

(2)《中国文法要略》,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82新1版。

(3)《中国现代语法》,第44页,商务印书馆,1985新1版。

(4)《中国语法理论》(上册),第28~29页,中华书局,1954年。

(5)《汉语语法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2版,见《张志公文集(一)》),第39页,广东教育

出版社,1991年。

(6)《实用汉语语法》,第8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7)《锦州师院学报》,第92~97页,1985年第2期。

(8)《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第7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

(9)《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第254~255页。

(10)《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256~257页,商务印书馆。

(11)《兼类与处理兼类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和探索》(五),第45页,语文出版社,1991

年。

(12)《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1994年第1期,第29页。

(13)参见吕叔湘《释景传灯录中在、着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第65页,商务印书

馆,1984年。

(14)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第31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15)据莫彭龄、单青《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一文考察

,动词作谓语的频率是76.7%,形容词作定语的频率是42.0%,作谓语的频率是26.2%。

(16)如陈望道把动词和形容词等合为用词(《文法简论》,第68~7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

赵元任把动词和形容词合称为谓词(《汉语口语语法》中译本,第292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史存直把

动词和形容词合并为一类,称作表词(《语法三论》,第89~9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30年)等。

【参考书目】

吕叔湘1954《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中国语文》第9期。

吕叔湘1965《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吕叔湘1966《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第2期。

朱德熙1956《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

崔永华1982《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语言学论丛》第九辑,商务印书馆。

叶长荫1984《试论能谓形容词》,《北方论丛》第3期。

胡明扬1987《北京话形容词的再分类》,载《北京话初探》,商务印书馆。

郑怀德等1991《形容词用法词典》,湖南出版社。

吴锡根1993《形容词研究概述》,《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

陆俭明1994《关于词的兼类问题》,《中国语文》第1期。

邢福义1994《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

Li and Thompson 1983《汉语语法》(中译本),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1994《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