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吃范例6篇

吃货吃范文1

Beach 25475

Hamilton推出的这款Beach 25475早餐三明治制造机是上班族的福音。它能够同时烘焙培根、鸡蛋、奶酪、火腿、香肠等食物,而且每层设计独特,各司其职。当做好这些食物后,只需要拿出来,一层层叠在一起,就是美味的三明治早 餐。

价格约187元

飞利浦HD9220/50 AirFryer

飞利浦推出的这款AirFryer空气炸锅采用了独家首创的高速空气循环技术,可调节的预设烹饪温度最高可以达到200℃。有了它,不需要油,就可以烹制出煎炸口感的美味。它集成了空气过滤系统,可防止油烟,保持厨房清新洁净。随机还附送菜谱,包括15道肉类、海鲜、蔬菜等的创新菜肴和小食。

价格约1199元

FTW200 2合1早餐零食机

The Nostalgia Electrics推出的这款FTW200 2合1早餐零食机包括两套烹调盘,一套可用来制作华夫饼,另一套是用于法式烤面包或薄饼等。它有5个格子,可以同时制作5块饼干,无论是制作早餐饼干,还是零食都得心应手。调盘采用可拆卸的不粘锅,清洗非常方便。

价格约311元

Adjustable Rolling Pin

设计师Joseph Joseph带来的这款产品适合资深吃货。Adjustable Rolling Pin这个名字顾名思义,它就是能测量大小、控制厚度的擀面杖。擀面杖本身带有刻度,刻度以中心为圆点,分别向两边延伸,要擀多大的面皮,一目了然。同时,它配套有若干不同尺寸的限高盘,将不同的圆盘成对地装在擀面杖的两边,就能控制擀出来面皮的厚度。

价格约124元

HAPIfork

美食应该要慢慢享用的。法国Hapilabs发明的这款HAPIfork是一个拥有无线蓝牙、电容式传感器和振动马达的“智能叉子”,当用它来吃东西时,它就会自动进行测量,如果我们吃得太快了,HAPIfork就会震动,提醒我们要慢慢吃。此外,它附带的移动应用还能够追踪吃了多少口、用餐时间,甚至还能记录将食物从盘子里送到口中花了多少时间。

价格约622元

Esslack

吃货吃范文2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就要去做美食节目。那个时候心理压力特别大,一是什么都不懂,在家里也很少做饭;二是大家不看好你,你没有长着一张贤妻良母的脸,年纪也没到那个份儿上。阿姨直接打来电话给节目组说:“你看你们新找来的小姑娘刀都不会拿啊。”

我那时住的是小公寓,没想过要做菜,所以连厨房也没有。没办法,重新换房子,带厨房的,练切菜啊什么的,那段时间我经常跟朋友请客吃饭。8点钟吃饭,4点钟就在厨房里忙活了。

后来就到了《美食地图》,每天要跑六七个地方,最晚拍到夜里两点钟,而且京郊地区比较多,基本是在北京城一日游的状态下。第一年做得特别用力,什么都真吃,什么都大口来。有一次录节目的时候,胃疼得不行了,直接到了满地打滚儿的程度,诊断说是急性肠胃炎,就在医院躺着打吊瓶,喝了一个月的粥。

去年做《食全食美》节目,我估算了一下,一年时间大概拍了有480家餐厅,《周末版》总共拍了1600多分钟。比方说今天是麻辣香锅主题,就吃一天麻辣香锅,明天是烤鱼主题,就会吃一天的烤鱼。这种麻辣、热辣大集合,你吃第一顿的时候会觉得还好,第二顿勉强,到第三顿的时候已经尝不出什么来了。如果刚好赶上身体不舒服,就爱喝粥,但今天偏偏要拍一天的麻辣香锅,那就很痛苦了。

每次吃到不好吃的东西,或是工作不开心了,就会去微博上看看有多少人在羡慕我,马上状态就调整好了,大家都那么羡慕你,都想跟我换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就应该知足。那就自己找调节的方式,练练瑜伽,旅行啊,跟朋友踏踏实实吃顿饭啊,等胃里、心里消化好了,再去迎接新的生活。

从“吃货”晋级到“吃主”

我原本是个单纯的爱吃、爱旅行的女孩。但现在我知道不能只用“吃货”的标准要求自己,“吃货”自己嘴馋,跟风去吃,但我们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吃主”的形象,是带领“吃货”去吃的人,要比“吃货”段位更高。“吃货”特别爱吃,“吃主”特别懂吃,是引导消费的人。

吃货吃范文3

网上诞生大批的“炫食族”,现实中冒出无数美食团,“舌尖上的XX”已经成为热得不行的话题,从微博到微信,口水和泪水同流。很多人立下壮志豪言,“人不好吃,天诛地灭。”

美食家蔡澜先生认为,“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在《牡丹蜘蛛面》一书中写道,“美满的人生,七分饱,三分醉,十足收成。如何控制是一种角力。”

可见,吃货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流行文化。如何吃出内涵和境界,是人们亟需追求的目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再度掀起收视狂潮。围观活色生香的场景,很多观众徒生“舔屏幕”的冲动。节目不仅触及观众心底的乡愁,更于细微中感知草根美食,在温情中传递人性光芒,以感恩态度向那些笨拙的劳动者致敬。

舌尖走红,美食沸腾。《舌尖上的中国2》也引发各种蝴蝶效应,推进出版业、餐饮业、文化业等的迅猛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人们吃的是美食,也是消费和文化。

“做一个优雅的吃货”,“做一个正能量吃货”,成为很多人的网络签名。用网友的话说,“如果减肥算是励志的话,那么会做饭也是励志!”其实,真正的吃货不只是胡吃海塞,而是懂得凭借美食找到精神的归宿,追求高品位的生活。

现实中,不少人拥有“别人吃什么,我也吃什么”的态度,这种从众行为照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还有一种情况,有些高消费群体,为了获得身份认同而有选择性地吃,专拣贵的吃。像美食家沈宏非先生说的,从梦想吃饱到吃饱了才能做梦,本意为果腹的食物,如今拿来与文化相提并论。这是从“食物不再只为果腹的时候”开始的――或者说,“当人类开始有了‘吃饱了撑的’这种感觉的时候。”

在敏感的味蕾里,我们找到短暂的欢愉;于美食的通道里,我们获得情感的慰藉;从食物的最末端,我们发现生活的美意。“舌尖之旅”已经上路,一头连接着脾胃,一头连接着心灵,愿人人都能做一枚简单而乐活的吃货。

吃货部落: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吃货释义:下得了大排档,上得了米其林

吃货,中性词,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对美食有独特的向往和追求。他们往往很能吃、很会吃,下得了大排档,上得了米其林,他们是凡间的美食家。2012年,伴随央视专题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吃货”一词广泛传播和应用,衍生出“吃货党”、 “吃货团”等流行热语。

吃货自测:以下十大标准,你符合几项?

1. 以自称吃货为荣,推崇“吃自己的菜,让别人说去吧”的人生格言,自豪感满满爆棚。

2. 甩开腮帮子,专注地吃,入神地吃,绝不矫情。对那些挑食的伪吃货严重鄙视,什么鱼太腥、肉太肥、鸡蛋噎死不偿命,统统见鬼去吧!

3. “美食跟身材哪个更重要?”吃货:“身材是神马?能吃吗?”视身材为浮云,才是吃货的王道。

4. 一个专业的吃货,既是个美食家又是个评论家,曰,“见多食光,身兼数职。”

5. 吃货大都心宽体胖。无论生活遇到挫败,还是爱情受到伤害,都阻挡不了自己的好胃口。当举起筷子品尝菜肴时,幸福感被一口菜瞬间激发,堪称“美食瑜伽”。

6. 吃货不是傻吃胡吃,吃得多了,吃得久了,会升级为美食研究者或者吃货极品家。自己能烹饪出上等的佳肴,拥有国际艺术范儿。

7. 在吃货眼中,好东西要懂得分享,独自对着一盘菜往往没滋没味。因此,吃货的食友一打一打的,天下吃货一家亲。

8.“吃货匹克精神:吃得更多,吃得更饱,吃得更好!”所以,吃货从来不怕麻烦。你能够自己在厨房琢磨一道步骤繁琐的私房菜直到深更半夜吗?专业的吃货能!

9. 吃货爱吃,但不等于泛泛而吃,漫无目的地吃。吃得多了,嘴巴往往比较挑剔,拥有独特品位,追求最佳品质。

10. 吃货久经美食江湖,炼成一个钢铁肠胃:硬能消化不小心滑下的鱼骨头,软能搞定最粘嘴的团子,烫能承受冒着热泡的汤锅,冷能灌下手都捏不住的冷饮……

吃货透视:吃货四大类型,请对号入座

跟风型

此类群体以年轻人和职场白领居多。网络上刮起什么美食旋风,他们跟着复制,吃完炫拍,然后去豆瓣小组或者网络微博晒帖等,以证明“我吃过,我来过”。即便是什么黑暗料理,他们也舍命吃之,拉肚子跑厕所在所不辞。

火热度:

神点评:吃吧,吃吧,不是罪。但要跟风过头,导致肠胃不适,集体罢工,那样你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吃喽!

原创型

不少家庭主妇热衷烹饪美食,根据孩子和老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研制菜肴;或者借鉴网络和菜谱上的做法,在此基础上独创,注重吸收性和营养性,以便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她们堪称“厨娘”。

火热度:

神点评:“世界各地最棒的厨师,一定是某人的妈妈。”妈妈做的菜,里面有爱的味道;吃妈妈做的菜的孩子是幸福的。

白吃型

所谓白吃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那些不会做饭、四处蹭饭以及懒得做饭的男女,或回父母家蹭饭,或混迹朋友聚餐猛吃,或依赖单位食堂工作餐;另一种是指那些经济紧张但馋嘴爱吃的人,他们逮住各种饭局的机会白吃白喝,临走时还打包剩菜。他们脸皮厚、嘴巴大,不顾外人评议。

火热度:

神点评:很多吃货都无忧无虑,很多吃货都无牵无挂。因为他们怀揣一个共同梦想:梦想有一天全世界所有的饭店都会免费!这个梦想若是会实现,才怪呢!

精细型

有些人爱美食,但不浮躁、不跟风,追求菜品的精细度和口感,享受制作的美妙过程,像小火煲汤那样,不怕麻烦、不怕繁琐,热衷一个人在家安静地烹制美食。他们将美食视为艺术创作,追求精神的愉悦和劳动的充实。

火热度:

神点评:快得停不下脚步的时代,能够用心烹饪精细美食的人,绝对是耐得住寂寞、心灵平和的人。他们用精细烹饪诠释一个道理――不得瑟的吃货,才会品出人间真滋味。

吃货家园:把日子过成一道美味

享受边旅行边吃的愉悦

出镜者:榛子,女,26岁,翻译

我从事翻译工作,时间比较灵活,又没有男朋友,所以我常常背上包出去旅行。各地旅行使我迷上了吃,最初是没有鉴别地跟着别人吃,图的是热闹和场面。慢慢地我掌握窍门,从导游那里讨来一些技巧,升级为正宗的吃货,可以说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如今好多旅行,我都直奔当地美食店,顾不上欣赏美景,吃饱喝足才不枉费来过一趟。那年去厦门,厦门的小吃种类繁多,根本不知如何下手开吃。在车站等车时,有位当地老伯建议我品尝一下沙茶面,见这种面食看上去有些古怪,我顿起抗拒之心。但品尝过后惊喜不已,精华全在配料上,好吃得不得了。

上海的生煎包、陕西的羊肉泡馍、杭州的西湖醋鱼……一路走一路吃,很多地方的招牌美食都被我一一品尝。后来我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没事儿时回头翻阅,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前段时间,我去台湾旅行,到达那里以后我没有跟团旅游,而是花钱雇了个私人导游,其实是当地的农户。她带我品尝了好多不易发现的本土美味,可谓大开眼界。回来后我向闺蜜们分享,她们馋得口水直流。如果说旅行是一种释放和排空,那么在路上边走边吃则是一种获得,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家常菜是最好的美味

出镜者:岑亮,男,32岁,营销经理

自从工作后我很少在家吃饭,结婚后更是不常回家。妻子工作也很忙,我俩在家吃饭都是凑合。这几年还完房贷,升职之后我才稳定下来。可是应酬饭局很多,陪客户、请朋友、搞宴请等,饭桌上什么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我都吃过,偶尔回家再吃父母做的饭,根本提不起情绪来。他们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做法,孩子和妻子也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常常是草草吃几口,出门后再找饭馆补上一顿。

那年过中秋节,姨妈一家从国外回来,我怕父母做的饭菜拿不出门,提前从超市买好食材和配料,我来掌勺。没想到姨妈直说不好吃,想吃母亲做的家常菜,我一脸尴尬。她给我讲述在国外对家常菜如何思恋,见她打湿眼角,我心里一团复杂。其实,真正让我爱上家常菜是在我查出患上轻度糖尿病后。当时我懵了,整个人萎靡不振,医生反复强调饮食不规律,注意合理搭配、养成健康习惯,便能够好起来。母亲为此搬过来住,中午和晚上必炒两个青菜,还经常给我包素菜水饺吃,我的血糖指标很快恢复正常。“西红柿炒鸡蛋最可贵的精神是有父亲的味道,水饺的最美丽之处是有母亲的指纹”,我深信不疑。

吃货的Style:吃货不可怕,只怕吃货有文化

美食文化VS吃货文化

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常常一道菜便是一个故事,一碗汤便是一段历史,而吃货成为时尚,吃货文化也悄然流行。吃货文化是美食文化的一个外延,它萌发于民间草根,崇尚自由、个性、大胆、乐活;“对吃货而言,没有什么事情是‘碗救’不了的”。

其实,吃货文化中蕴含着一种自我嘲讽精神。以美食为工具,与现实碰撞、和困境死磕、向梦想奔跑,以赢得精神的胜利。当然,吃货也是权利的自由和平等,照出平民百姓的虔诚姿态和劳动智慧,如人所说,“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雕刻一个萝卜,不比解道数学题简单。”

亲,喊你老公回家吃饭

网上曾有一个《让一亿人触目惊心的不在场证明》的视频引发无数人的关注。因为生活忙碌,人们缺席家庭饭桌已成为常态,诞生大批“都市失陪族”。日本教育者阴山英男说过,“以前在晚上的饭桌旁,孩子将一天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亲听,父母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教给孩子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如今很多父母不回家吃饭,很多父亲都在叹息,不知道最近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可是当孩子想说什么时,不在场的恰恰是父亲。”

从现实中看,回家吃饭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只是为了孩子和父母,也是为了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回家吃饭,一起下厨,分权分责,打理家务,这本身也是增加感情交流、促进亲密关系的契机。恋一个厨房,爱一个家,爱的真谛在此。

吃货,让生活变得更为高尚

吃货吃范文4

我五岁那阵儿,大集体各家各户都缺粮,那年刚过完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父母害怕把我这一根独苗饿死了,就自己吃榆树皮和野菜,把到舅舅家求来的二升玉米面让我吃。可是就那一天,我不知怎么地就不当父母口中谩骂的“吃才”了,而是,趁父母不注意的当儿,将一个很小的玉米面馍馍掰成两半,塞到了父母的野菜汤碗里,而自己则大摇大摆地到地里去捉一种叫“游子”的昆虫和挖一种叫做“鸡大腿”的草根吃。没料想的是,在挖“鸡大腿”的时候,挖出了一种像生姜似的块根植物,因而,我就以为好吃,把它吃下肚子。结果,还没吃下三口,我的嘴唇就火烧一样的开始疼了。最后导致我昏睡过去,等从医院醒来的时候,医生才惊讶的说“这孩子真的命大啊!他吃的可是‘天南星’啊!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药材,有些人一沾上它就能没命……哎呀……这孩子真是个好吃才啊!”

就连医生都说我是“好吃才”,那后来人们把我叫成“吃才”,那就是一定的了。

上高中时,我家里没钱也没有那么多的细粮,因而,我就吃学校最差的饭菜。有些家庭好的学生不想吃粗粮,都把粗粮票换来的食物到处乱扔,而我则会把它们捡回来吃,吃不完就设法掰成小块晒干,留作晚上上晚自习作夜宵。学校体育项目比赛,我总是能得奖,因为我好赖都能吃,吃得身强力壮,牛犊子似的有力气。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就不愁没啥吃了。每月,父母勒勒裤腰带儿还能给我省出200元生活费。可是人家每月得吃七八百,我这200元怎么行呢!我有办法,因为我是大名鼎鼎的“吃才”。我首先能多吃学校的“济困饭”(那是国家给学校贫困生做的免费饭)。这“济困饭”一般都是农村人吃惯了的那种糊糊面。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不爱吃,另外他们都认为那种饭是一种人格等级饭,既是想吃,在师生面前也不想落得一个“穷字”。而我则不然,只要能填饱肚皮,能给父母省下一分钱,我就会去吃。再者,我在学校如果买书本把生活费花了时,我会从另一方面“吃出来”。那就是,我会每顿饭只吃白面馒头,不吃菜,只喝开水不喝汤。富裕学生们丢到桌子上没动的菜,有时候也会跑到我的肚里去。我一致认为,吃才,有时候能理解成一种爱,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物质的敬畏,一种对父母的孝敬。任何一种吃材,都是大自然恩惠给我们的,我们无权去浪费。我作为一名贫困学子,总想着父母的不易,能为他们省出一分钱也是一份孝心。

因为我在大学里有这样的生活,这样个“吃相”,慢慢地我就被人叫做“吃货”。吃货在大学是一种讽刺语,只不过比“吃才”多了一点现代温柔感。

吃货吃范文5

说起古人里的吃货,简直是不胜枚举。比较有名的当属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这是标准的吃货做派。

当然,吃货都是有传承的,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能不提郑国的公子宋,这位吃货每次有好食吃,事先必定食指跳动,每次必应验。所以后来留下一句成语,遇到好吃的必称“食指大动”。那天,他与朋友上朝前,食指忽的又动起来,他得意地向朋友炫耀:“今日必有美食。”果然,当天郑灵公得了个200多斤的大王八,要分赐诸臣。公子宋得意之下,就把这食指的预兆汇报了郑灵公。没想到郑灵公有点任性,在分食王八肉时,故意让厨子少做了一份,就是不让他的食指灵验。

公子宋大怒,就跑到郑灵公跟前,在灵公碗里抢了块王八肉吃,还得意洋洋地炫耀:“这下我的食指灵验了吧?”这还不算,公子宋为了防止郑灵公记仇,干脆派杀手杀了郑灵公。你看,为了一块王八肉,竟然闹出了人命,可知这吃货为了吃,是会不顾一切的。

同是吃货,但吃货的食量不尽相同,有比较才有鉴别。《履园丛话》里有一段故事,叫做“南州逸事”。那上面记载徐乾学和张玉书上朝,非常有趣。大概清朝的惯例,大臣在上朝之前必先吃饱。徐乾学是大司寇,善饮啖,每早入朝必先吃饱。他吃的东西之多,可谓吓人!他要吃实心馒头50个、黄雀50只、鸡子50枚、酒10壶,这样,他便可以整日不饥了。读到这段的时候,我都有点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能吃这么多,不过书里没说他的身高是多少,联想一下电视上的大胃王比赛,倒也有可能。

吃货吃范文6

我从小就好吃。记得老姥爷还在世,我们每年都要回县城里团圆。过年的时候街上最热闹,本不宽阔的道路两旁支起各种各样的小食摊,摆两条长凳、一张长桌,架一口热腾腾的大锅,摊主舀着热汤,再配上抑扬顿挫的吆喝,真是亲切极了。摊子上食客多数都大大咧咧,哈着白气,吃得不亦乐乎。也有细致的,盛饭前要再涮一遍碗,抹搭抹搭板凳儿才落座,吃的时候也小心翼翼,生怕新衣服溅上了油点。

我很喜欢摊上用淀粉做的鱼鱼。淀粉糊里冲上热开水,顿时就变得半透明了,用漏勺把糊糊漏到凉水盆里定型,再在黑亮的大鏊子里用蒜末炝锅,倒入沥干水的鱼鱼里,呲啦一声,香气扑鼻,出锅之前再撒点胡椒和小葱,格外诱人。

吃不过瘾,再来一碗桂花元宵。元宵皮咬下去能拉好长的丝,里面包的糖馅儿流到勺子里,飘着清甜的桂花香。前些天在庙会上看到现滚的元宵,买来一吃,皮子添了大米粉,色彩鲜艳的馅料口感像是牛皮糖,食物带来的幸福感顿时荡然无存。难以再现的不仅是时光,还有传统的味道。

除了家乡的小吃,我更感兴趣的便是海鲜。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北方小城,海鲜是稀罕货,河鲜是最接近的替代品。年幼时家住汾河岸边,汾河偶尔会发水,这便是收获的季节。混黄的河水里暗藏了大量巴掌大的小鱼,不一会儿便可以收获一脸盆,回家洗净裹上面粉一炸,金黄松脆的外壳包裹着粉白色的鱼肉,好不馋人。吃得大快朵颐,除了鱼肉鲜嫩之外,更多的幸福来源于劳动过程的喜悦,还有对上天恩赐的感激。

烧烤摊的羊肉串,一毛钱一串。有次辣椒粉揉进眼睛,还有次是竹签子扎了舌头,可对羊肉串的热爱丝毫不减,套用一句流行话:肉串虐我千百遍,我待肉串如初恋。现在街道上火烤肉串的小摊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洁净的电烤串。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滋味不如那木炭的烟熏火燎来得正宗。羊肉串本身也越变越大,旧时的滋味彻彻底底地销声匿迹了。在唏嘘了很久之后,老爸托钳工朋友给我做了一副纯钢冲压的烤肉架子,告我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盼着什么时候能把羊肉串吃个饱。

家里人常说,会吃的人才会生活。会吃可比能吃难多了。奶奶喜欢买烹饪书,参考最多的是几本腌咸菜的指导书。每次奶奶照配方比例腌制出来的咸菜、酸菜色泽鲜亮,味道鲜美,楼上阿姨见了奶奶,总要夸奶奶送给她家的酸菜,大人不舍得吃,因为它是3岁小外孙的最爱。邻居的夸奖让奶奶心里非常高兴,以至于咸菜产量逐年增多,却还总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