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的诗句范例6篇

看破红尘的诗句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1

“抑扬顿挫”一词,“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指声音升高或扬长,“顿”即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这里引申指声音的断挫、急促。对于古诗而言,因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遵循“平长仄短入挫”的传统吟诵规则,抑扬顿挫的乐感被突显。但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有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诗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含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苍天”啊,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慨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入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依“平长仄短”的方法来读,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第一句“怜”、“苍”、“苔”,第二句“扉”、“开”,第三句“园”,第四句“枝”、“墙”、“来”。我带着学生这样吟诵了几遍以后,一学生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地“怜”爱“苍苔”;站在门外,他是多么希望园“门(扉)”能“开”啊;后来,虽只看到一“枝”出“墙”“来”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里,已有满“园”的春色。

这样的吟诵,真正体现了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而使诗的韵味更浓了。正如课标研制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所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示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断挫时或断然决绝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涵义。现在的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字,这也就使现在的古诗朗读缺少了顿挫之音,于是也就缺少了顿挫的节奏之美、音律之义。而用吟诵的方法,则能还原这种美、这层义。

还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来说。诗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前人早有类似之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句呢?除了意思灵秀外,当然还有音韵的魅力。这里“一”、“出”是两个入声字,断音顿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后者“出”表示伸出之动感、之鲜明,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如果换了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几枝红杏过墙来”,少了顿挫,就没有了这种意趣。而且这里的“一枝”与前一句的“满园”也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字义上用“一枝”来衬托出“满园”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断音顿挫也是与“满园”的悠然绵长相映成趣。这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超过前人而千古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说柳宗元的《江雪》。这是一首千古第一孤独的五言古绝,教学时,我们一般都只从字义入手。有的是抓一个“钓”字来突破:“钓”起一江雪,“钓”起一生愁,“钓”起一腔志,“钓”起一世孤独。有的则是抓住每句诗的首字来突破,解读出“千万孤独”的情怀。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点抓得很准。但是,如果能将这首诗的字义与音义结合起来教学,则能品出这首诗更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绝”、“灭”、“雪”,以吟诵方法来读这首诗,则每句读起来均以急促决然的断音戛然而收,自有一股凄切又断然的情感,表达出的正是作者极绝的孤独,毅然的志行。我教这首诗时,就将这首诗每句的首字(千、万、孤、独)与每韵句的末字即韵字(绝、灭、雪)结合起来品析吟诵,这样,析字吟咏首尾呼应,字义音义互相观照,学生领略到更深妙的古诗境界。

近年来,许多专家关于古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用古诗的方式教古诗”。这里,“古诗的方式”即“传统吟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也认为:“吟诵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2

“一骑红尘妃子笑”出自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原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思是速度很快,只能看到滚滚烟尘却没有看到烈马掠过。讲的是杨贵妃喜欢荔枝,皇帝找人快马相运的故事。

句子赏析:

“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者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3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文/笑红尘

倘若选择一位《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女子,你会选择谁?也许,一些人会选择娴静自持,淡雅聪慧的冷美人薛宝钗,也许,一些人会选择淡看浮华,净心素雅的修行者妙玉。也许,一些人会选择胸怀大志,果断干练的闺阁小姐探春。也许,一些人会选择精明泼辣,处事圆滑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然,她们虽然都是不可多得的旷世才女,各有千秋,但我依然独爱细腻孤傲,多愁善感的咏絮之才林黛玉。

因为同是细腻敏感的素心女子,所以我更能体会到她情感上的微妙变化,理解她内心的孤寂与无助。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一隅清宁,一份真爱,可惜生不逢时,在那个被封建教条所束缚的时代,命运又岂是自己能够掌握的。记得有一次,宝钗点了一出戏,戏中的一曲《寄生草》着实意境深远,令人生叹。“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当宝钗意味深长的念完,不禁惊住了一旁的宝玉,当他回过神,只觉茅塞顿开,回去便写下了一句偈语: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完后,又附上一首解偈:“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这一切 似乎为将来宝玉远离尘寰,云里来去的结局埋下伏笔。而当黛玉读到宝玉的偈语时,却在后面加了一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可见黛玉是个有禅心,有慧根的女子,她的意境更加的清澈空灵。而此玲珑出尘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亦与她所喜爱的诗人王摩诘,陶渊明,杜工部等人有关。尤其是有着诗佛之称的王摩诘,最是黛玉所钟爱的,他的诗恍若开在浊世间的一朵净莲般,不染纤尘,绽放着自己的独特芳华,那沁人幽香,芬芳了岁月,也醉染了流年。

王摩诘即是王维,他的一生结交过多位淡泊名利,博学多才的文人墨客,裴秀才便是他其中的一位挚友。有段时间,王维与裴迪隐居在南山,过着逍遥自在,超然物外的闲散生活。他们一边游历南山的各个景区,一边把酒言欢,赋诗狂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诗篇,直至今日,很多人不远万里赶赴南山,就是为了追寻他们的脚步,在那潋滟的时光里,打捞一丝恬淡,一丝清凉。

此时,恰逢他们来到了南山脚下的辋川,只觉这里环境清幽,风光秀丽,且可以看到南山的大体景致,感受水流的清泠婉约,实在让人不舍离去。于是,他们便决定暂时在此安顿下来,与山水为邻,同清风做友。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微寒的秋天,王维依旧同素日一样,倚仗在柴门外,悠然的看着面前的美景。虽然草木不可避免的要接受命运的轮回,由葳蕤转向衰退,由葱茏变成枯黄,正如我们人类一样,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聚散离合,都有其注定的因果。很多时候,我们无从选择,亦无法改变。然而,就在昼夜的交替中,那些衰退的草木却依然可以重现生机。看呵,虽然日光无情地让世人目睹它们的衰老,但相继而来的黄昏日落却为它们带来了幽暗的外衣,观之,非但没有了白日的苍颜,反而更觉生机盎然,葱茏翠绿。是啊,岁月虽然可以夺走我们的容颜,名利虽然可以夺走我们的满腔热血,但它们终究夺不去一颗恬淡自然的心。

辋川的水还是一样的轻灵温婉,如同一个浅吟低唱的女子般,不为逢迎,不为取悦,只是淡淡的穿越红尘,引得清风自来。此时,王维看着水中的落日余晖,和傍水而居的人家屋顶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不禁吟道:“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颇为相似。其实,晚年的王维很欣赏陶渊明的心境,从他的很多诗句中都可体现。陶渊明隐逸在南山时,常常清歌长林,孤啸山水,或采菊东篱,或垂钓于溪畔云涯,或荷锄于田埂阡陌。就像一朵染霜含露的秋菊,带着清宁的禅意,隐约地绽放在南山,悠然自在。而此时的王维,于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不正像当年的陶渊明吗?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接舆是春秋时代的楚国狂士,一生淡泊名利,远离朝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曾在孔子使楚时以高歌的方式讽刺他的积极从政,不明世事,故而有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典故。而这里王维将裴秀才比作接舆,又将自己以五柳先生自喻,进一步说明了他对陶渊明的仰慕以及对这位豪放不羁,高风亮节的裴秀才的欣赏和赞许。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4

仰望夏雨、依偎清凉,雨滴,将冷冷晶莹的思绪落下,凝结成万般韵致,亦真亦幻,绵绵伤感并着凉意;文字,生动着整个夏天、扣在雨滴滑落的瞬间,任风雨婆娑,以碎落的文字铺路,让时光倒流、梦里,让我们在老地方相遇。回眸间,纤纤雨花,湿透了褐色的青衫;步履匆,木然道别的瞬间,惹恼了多少落红。菁华,恍如一朵花,悄然凋零、独自飘零的岁月里,思绪无所寄。云烟渺渺,流水潺潺,菁华是不是一本无悔的书?我还没有翻阅读哪,她却被时光撕的破烂不堪。梦里花开,青梅结子,是谁坐忘幽篁溪涧,于时光驿岸苍阅流年?

望断苍穹,红尘退尽,栖息在古城的岁月里,默看日出独对夕阳;云澹澹,水悠悠,静谧如诗,脚踏光阴彷徨在云水之巅;花瓣纷飞之时,谁又笺书直恁 ,絮语哀婉惆怅丝丝。点染水墨,熏香依旧,于沉浮里循着翰园的幽径,丝丝惬意沉默在雨中久久不散;静静地看雨,那种心底的渴望,溅起隐隐作痛的水花。漫步在夏雨里,任雨丝的从容漫过心海,穿过光阴的帷幔,去填满记忆的洪荒,润泽词与字,心与诗赋生生约定。岁月悄逝,且行且吟,或隽永,或淡远,空虚的躯壳,恍惚的灵魂,浅酌清风泪满襟。

怡然世间,意幻神闲!竟常独自悠悠,绢淌诗话,字迹里,雅风扬起,一行行墨迹飞天穹,洇湿了苍白的尘影,豪放不羁里夹杂淡淡的素雅,柔柔的情愫,蔓延了席前的屡屡思绪。回忆昔年,铁塔公园里的池塘,菡萏绽放在幽洁旖旎的波心处,馨香袅袅,怎样的婉约,又何止是流离忘返,如今孤影,向空赋,旋墨洇绢忆经年。红尘如梦,飘倏即逝的年华,当萧逸隐身的那刻,念无从,沉寂如昔,忧伤黯锁于轻颦的眉睫间,余馨袅尽,丝丝如缕,却也会从容在梦的末梢。

阡陌默默,几经风雨,游走在布满荆棘的世间,迷失中忘却了自己、匆忙中,谁又惹下萧井梧叶?咫尺天涯,人生聚散离合,眷恋已成烟梦里的遗失,云靡散尽,难却沾附于心灵的尘垢,邀月浅酌、踏碎了落红小径,寂寥了一怀的花香。多想,再一次抱拥着青春里的夏季,携风华重游繁塔看古吹台,让樱花朵朵盛开的美丽,栖息着清凉。多想,再一次抱拥着青春里的夏季,携风华重游天波府,步履花径幽幽,花影漫漫盈目,在薰衣草的紫色花田里,闻尽那,合拢起的芬芳香气;多想,再一次抱拥着青春里的夏季,携风华、赏,包公湖畔翠柳飘扬湖水茵蓝,看,夏日下几度明媚?然而、青春易逝,如今旧地重游,夏令汗流湿眉睫。

袅袅云影,天地之端,是谁漫抚绝世琴葩,清绝,悠然,轻灵舒冉幻化成诗,留于汴水桥旁?若柔风细雨婉约缠绵。陪伴岁月的流失,陪伴着沁香的花韵,写一纸心之笺语,让思之幽幽,在荒芜中生长葱绿。松林蓊郁,流水潋滟,久久地独守着万岁山下的那份凄清、寻一缕风做序言,赋予文字豪迈的气质;不需要隐忍,不刻意留白,尽情畅怀随意泼墨,一款款婉约落笔,字字篆刻心的门楣,点燃尘世最明艳的烟火。挥笔怅惘蘸尽余墨,点缀一丝远古飘来的思绪,启封跌落荒芜尘寰里的絮语。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5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言】

《过华清宫》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牧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注:“大李杜”为李白、杜甫),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 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8、知是:一作“知道”。

【翻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看破红尘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二、强化古诗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引导学生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四、借助有效资源,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应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