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传范例6篇

水云传范文1

宋玉增是一位思想者,他看到了融合中西的“持久战”过去了100年,借鉴西法并不是变革中国山水画的灵丹妙药,这不仅是因为中西绘画形态背后文化观念的差异,而且具体手法的现实运用也存在着诸多难题。即便是有几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在借鉴西法时,往往也是最低限度地运用西方绘画元素,而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笔墨特性来完成自己的创新。

宋玉增认为,传统与现代,脐带相连,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可偏离传统中国画的文脉,高度重视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实的土壤上深化扩大山水画的审美领域,丰富完善其艺术手段,应该是最具中国气派的当代山水画的发展正途。重视传统,并不是一味摹古成风,丰富艺术手段,也不是对李可染、黄宾虹的沿袭,更不是以降低笔墨内涵及精神价值的“游戏笔墨”。中国山水画应当“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变古为今”的审美取向,是一种“笔墨当随时代”的思维方式。由此,宋玉增没有选择直接移植西方绘画方法的道路,而是从传统绘画的内部寻找突破口,从表现时代精神着眼,建立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宋玉增前期作品来看,其笔墨得古人很多,这是他立身之本,画面因此意境高阔,多北宗意趣,又兼南宗优长。近几年,宋玉增的重大创获在于把云气引进他的山水,把“山水中云”变换为“云中山水”,让云气和山形树貌一样成为画面的主体,让山水尽染在一片祥云瑞气之中。这云不是一朵形单影只的薄雾闲云,这气也不是一道闪现的云霞,而是一种云涌山顶、气向丛林的宏大景观。个中对“云法”的拓展、强化与再造,为他的山水带来鲜活丰富的视角变化和图式调度。所谓“立于前人之外”而又不重复他人成就的笔墨个性,正是以“云山”为载体,对运动中的大自然的节奏和韵律的捕捉,所呈现的特殊魅力是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美学追求。

这种独创的“云法”、“云山”,无疑也是得益于前人的成就,有感于对自然山水创造性的体察和顿悟的结果。从“米氏云山”勾染法,到“陆家云水”勾线法,从董其昌的留白法,到“李家山水”的晕染法,宋玉增对这些古今画云之法十分熟稔,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就有仿效的痕迹。但同时他看到了传统“云法”的薄弱环节及其发展空间,于是决定以“云山”为切入点,在现代语境下打造“宋家云山”。

在他的笔下,大山因云蒸霞蔚更加雄奇瑰伟,巨壑因雾绕群山更加峻峭莫测。他画《深壑得云溪水闲》的沉雄、《云涌太行》的壮阔、《峰高白云低》的巍峨、《云锁群山》的神奇,他画《壁嶂堆云》的险峻、《抱水吞云已接天》的幻妙、《祥云徘徊山水间》的灵秀、《浮云长水》的清旷,幅幅都是云世界,幅幅都是云家乡。画中白云团块式结构的云烟缭绕,与山峦丘壑的苍厚雄强形成柔与刚、白与黑、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开与合、圆与方的多重对比,群山在云中跃然纸上,万壑和云团一起飞升,还远山近水一层迷茫,让长天大野时隐时现。“宋家云山”以万壑贮祥云、山魂蓄云中的巧夺天工的意境,卓有成效地表现出大自然永恒的活力和对时代精神的独特感受。

可以肯定地说,宋玉增的“宋家云山”已不是传统的面目,他以一种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云的体积感、流动感、厚重感、飘逸感和雄强豪壮的气势。山助云势,云增山色,“云”已经成为宋玉增山水画作品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与山石树木平分秋色。宋玉增创造了一个唯他独有的云山世界。

水云传范文2

关键词:云计算;水情信息化;发展瓶颈;应用构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2006年Google公司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以来,云计算已经开始慢慢走近我们的生活,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云计算的应用也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水情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仍然有许多问题是还没得到有效地解决。虽然云计算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成效显著,但是在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却是一片空白。为了进一步建设水情信息化,就要将云计算应用于水情信息化中。

1水情信息化的发展瓶颈

水情信息化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新、更好的信息产品。因此,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获取更多种类、更大时空尺度的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水文信息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水情信息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虽然水情信息化在过去多年的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信息化体系、基础信息源建设、信息服务和应用整合与协同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云计算应用构想

云计算对于水情信息化的意义在于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业务的协同,提升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的能力,使得业务数据作为无形资产得到统一有效的管理,同时为更多公众服务。

3水情信息化主要内容

水情信息化围绕水文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服务和业务应用进行。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监测仪器、传感器、卫星、遥感、GPS等仪器设备单独或组合而成。信息传输系统包括有线传输(光纤、电缆、公用电话等)、无线传输(超短波、卫星、GPRS/GSM等)、传输网络系统等。信息存储系统将各类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信息服务系统是面向防汛、抗旱、水资源配置等事务管理提供数据、图表等基础。业务应用系统包含相关的分析、统计、预测、预报、评价等功能。

3.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系统是水情信息化的基础,水情信息化建设采集的主要信息类型包括降水、水位、流量、水质、蒸发、墒情等各类信息。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把水文信息通过传感器转为电子信号并通过传输系统传到数据中心,同时也可以对测站实现远程控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种类、更大时空尺度的信息,在时间、空间和水文要素3个方面拓展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

3.2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要充分应用现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式和途径,借助通信卫星、短波数传、公用分组交换网、微波通信网以及Internet等媒介,组成完整、高效的通信网络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3.3信息存储

水文信息通过自动采集或信息化处理后,其数据和信息量将是海量的,其存储主要依赖于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数据库建设实现对水文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存储、管理。

3.4信息服务

作为重要的基础信息,水文信息无论是在水利行业还是国家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水文不仅要以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和分析预报成果在防汛抗旱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要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涉水事务的管理提供基础性信息服务。

在此基础上实现面向不同用户的信息服务,包括水位、流量、泥沙、水质、雨情、蒸发、墒情以及报汛站基本信息等各类信息,并展现各种分析之后的统计结果,通过图形显示功能绘制雨量柱状图、雨量分布图、水面线图、洪水过程线图、大断面图等实现信息的可视化,为相关的业务应用或业务需求提供信息服务。

(1)基础信息:提供行政区划、河流水系、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历史洪水等基本情况,提供信息的图表查询、基于GIS的地图展示等服务。

(2)站网信息:实现对各类水文站(包括水文、水位、雨量、蒸发等)、报汛站、遥测站、地下水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等的基础信息服务,包括各类测站位置、概况、站类、站级、设站目的、受水利工程影响程度、测验项目、测流方式、水文特征值、控制范围等测站基本信息。

(3)气象信息:提供卫星云图、气象图、数值预报、天气短、中、长期降雨预报、重要和极端天气预警(消息)、台风消息、台风警报、台风紧急警报、台风路径信息(包括位置、强度、预报)、雷达回波图、降雨量预报分布图等实时气象信息服务。

(4)雨情信息:提供雨量检索、累计雨量分析、降雨等值线等值面等信息服务。

(5)水情信息:提供河道、水库和闸坝的水位、流量信息查询、水位流量过程线分析、水位蓄水量过程线分析、出入库水位流量过程分析、多站对比分析、历史同期对比分析、历史洪峰对比分析等服务。

(6)水质信息:对河道控制站和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查询、统计、分析服务。

(7)地下水信息:查询与地下水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动态监测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模型成果数据,动态反映地下水的历史变化过程和现状。

(8)墒情信息:提供各类遥感、人工监测土壤墒情信息,并集成土壤、植被、气象、地下水水源地、城市供水等信息服务。

(9)报表管理:提供报表模板管理、报表定制、报表输出等功能。根据业务需要制作报表模板、基于报表模板对要输出的报表格式进行定制,并绑定数据源进行报表输出。

3.5业务应用

随着水文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业务应用系统(如站网管理系统、洪水预报系统、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相继投入业务分析处理应用。

(1)站网管理系统:为掌握水文监测动态信息,及时调整站网布局提供工具支撑,实现各类水文站(包括水文、水位、雨量、蒸发等)、报汛站、遥测站、地下水监测站等的动态管理。

(2)洪水预报系统:实现对雨水情信息分析处理、预报参数的过滤计算、预报方案的优选比较、专家经验的整合参考、预报成果的综合分析、洪涝灾害分析预测、预报结果的综合输出以及预报成果的检验分析,以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

(3)蓄滞洪区洪水演进系统:通过在2维数字地形图或3维数字模型上叠加各种水文要素、经济社会及生态信息,综合地表达水文要素和各种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分析洪水演进过程,统计估算经济损失。

(4)枯水期径流预报系统:在分析研究气候特征及枯季径流来水规律的基础上,用水文气象方法和水文方法分别建立枯水期径流预报模型,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服务。

(5)地下水管理系统:通过构造地下水水流测试模型,以可视化的形式对地下水位及其变化作出反映,对区域水量平衡进行分析,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

(6)水质预警预测系统:通过构造河流中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模型,对污染物的扩散及输移进行模拟分析,对河流水质状况及其变化作出预测,提高对突发、恶性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为水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服务。

(7)墒情管理系统:利用遥感、水文、气象、农业等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估算各类干旱指数及其综合指数,分析旱情状况和未来旱情发展变化趋势,为指导抗旱、水资源调度、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4云计算与水情信息化

4.1物联网与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与传输是水情信息化的基础。然而,由于数据采集点数量少、范围广、技术落后和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长期以来信息的采集传输一直是制约水情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瓶颈。

4.2云存储与信息共享

水文信息的存储与共享是水文业务的基础。云存储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将网络中海量的不同类型存储设备或系统通过应用软件平台集合起来协同工作,提供统一的水文业务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业务应用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

云存储通过对海量数据存储、分享、挖掘、搜索、分析和服务,对各类水文数据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同时借助数据集成和融合技术,打破区域、部门间的数据限制,实现规范的常态化的信息服务与共享机制。这符合目前水利行业内各类信息资源分级分类信息管理的模式;同时,适合于诸如防汛、山洪、水污染这突发事件等现地与指挥中心联合指挥中对于现地指挥统一、有效、有针对性的信息支持。同时,云存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重要数据容灾备份的功能,展现了系统数据存储和备份向资源集中化和服务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4.3云桌面与信息服务、业务协同

云桌面是云计算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也是最具特点的应用之一。通过云计算平台将各类公有云和私有云应用服务集成到云桌面,同时结合传统的个人电脑桌面服务,为用户提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桌面服务,实现业务应用桌面定制化服务,以面向业务和面向对象来选择和定制用户的个性化桌面。由用户根据业务工作需要选择不同的应用和应用组合,确定应用运行在客户端还是云端。业务应用成果可以存储在客户端或云端,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包括基础信息、站网管理、气象信息、雨情信息、水情信息、水质信息、地下水信息、墒情信息、统计分析、报表管理等;水情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业务应用为洪水预报、蓄滞洪区洪水演进、枯水期径流预报、地下水管理系统、水质预警预测系统、墒情管理系统等。同时,可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类型个性化定制单位或用户桌面,包括测站、水库、水闸、泵站、取水口、水源地、排污口等。

由于各项业务应用都需要统一在云桌面平台上,同时通过云存储系统获得信息服务,所以云桌面的方式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中,可以推进标准化与规范化,使得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促进水利行业业务应用系统的软件产品化开发与推广应用,减少重复开发,降低开发与成本,适合于具有一定通用性的水文专业应用系统或模型的统一开发。

同时,业务的整合与协同是水情信息化发展方向。随着云计算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业务应用的整合和系统问题提供了可能。云桌面可以有效集成统一的各类业务应用服务与资源,推进业务整合与协同,提高综合应用水平,使得各项业务工作相互分工协作,保障信息在各个层面的共享和交换,使得业务系统能够充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既能独立运行,又能相互协同工作。

5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水情信息化建设方面,云计算的应用必将有力推进信息存储、共享、服务设施与机制的建设,并且可以全面推进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的建设,使水情信息化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达到标准化、模块化与规范化建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云计算在水情信息化建设中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水云传范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雪水云绿”茶的生产、加工、经营,打响“雪水云绿”茶品牌,做大做强我县茶叶特色优势产业,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关于加强商标管理的有关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雪水云绿”茶是指产自xx县境内的名茶,其品质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茶》地方标准规范。

第三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为“雪水云绿”商标所有人,具体负责实施雪水云绿茶产业的行业管理,把“雪水云绿”茶商标以合同的形式许可给申请企业使用。

第四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宣传,产品的专用包装、标识由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统一认定印制。

第二章“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条件

第五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产品的产地范围为xx县境内并经认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名茶生产基地。

第六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产地环境条件及栽培技术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规程的要求。

第七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产品鲜叶原料和加工技术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系列茶》第3部分加工技术规程的要求。

第八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产品的品质必须符合杭州市DB3301/T059—2004《雪水云绿系列茶》第1部分商品茶的要求。

第九条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必须是在xx县境内注册的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单位),企业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加工条件良好,诚信经营,制度规范。

第十条符合五、六、七、八、九条规定者,可申请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

第三章“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申请程序

第十一条申请使用“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者应向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递交《xx县“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申请书》。

第十二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并报请“雪水云绿”茶品牌整合管理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三条符合“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条件者,应办理如下事项:

1、签订《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并报国家商标局备案。

2、申请人交纳产品质量保证金。

第十四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到期要求继续使用者,在合同届满前30天,向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提出续签合同的申请,逾期不申请者,合同有效期满后不得使用该商标。

第四章“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五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每年的雪水云绿茶销售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商标使用费达到贰万元以上的,具有以下权利:

1、优先享受各项宣传活动(包括评选活动)。

2、优先参加技术培训、展示展销、推介洽谈和信息交流等活动。

3、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4、参与“雪水云绿”茶商标管理和监督。

第十六条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的义务:

1、维护“雪水云绿”茶的质量和市场声誉,严格按照现行的雪水云绿茶地方标准规范组织生产。

2、自觉交纳“雪水云绿”茶商标有偿使用费。

3、接受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监督。

4、接受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对产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测和商标使用情况的行业监督。

5、“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使用者不得将专用包装转让、出售他人。

6、发现对“雪水云绿”茶商标的不法侵权行为,应及时举报。

7、“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应积极参与宣传、广告、展示、展销、推介等活动。

第十七条收缴费用的使用:

1、用于雪水云绿名茶的整体宣传;

2、用于协会的正常开支;

3、用于会员的培训等。

第五章检查监督与处罚

第十八条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对产品质量、专用包装的使用情况和合同执行情况开展检查。

第十九条通过送检与抽检相结合的形式对产品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雪水云绿”茶商标使用者所生产的产品不符合“雪水云绿”茶标准,xx县雪水云绿茶产业协会责令企业停止销售,提出整改意见,若不及时整改或整改后仍达不到标准,取消其使用权。

第二十条若发生有损“雪水云绿”茶商标声誉的行为,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警告处分;情节严重者,没收质量保证金并责令整改;情节特别严重者,取消其使用资格,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水云传范文4

关键词:云南松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种源选择

中图分类号:S791.257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1)03-0039-04

Research Advances of Pinus yunnanensis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Genetic Diversity

YU Mao-yuan

(Yunnan Institute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Kunming 650051, China)

Abstract: Pinus yunnanensis is an important forest tree specie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China. It accounts for 70 percent of the forest area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construction of Yunnan Province. It is accepted that understanding th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the Pinus yunnanensis germplasm to ascerta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high quality forest tree breeding. In this paper, recent studies on the germplasm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as well as genetic diversity of Pinus yunnanensi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earch on morphology, physiology, ecology, genetics and germplasm preservation of Pinus yunnanensis has made many new achievements. It reveals a wealth of genetic resources and diverse geographical provenance of Pinus yunnanensis.

Key words: Pinu yunanensis germplasm resource genetic diversity provenance selection

收稿日期:2011-04-06.

作者简介:余茂源(1975-),男,广西融安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森林资源调查规划工作.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松科常绿针叶乔木,广泛分布于北纬23°~29°,东经98°~106°的东南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部及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sup】[1]【/sup】.云南松以云南高原为其起源和分布中心,在形态水平上分化强烈,生态地理变异突出,形成了生态小种地盘松(P.yunnanensis var.pygmaea (Hsueh) Hsueh) 和地理小种细叶云南松( P.yunnanensis var.tenuifolia Cheng et Law).云南松具有生长较快、材质较好、耐干旱瘠薄、天然更新能力强等优良品性,是西南地区荒山造林先锋树种和主要的用材树种【sup】[2-3 ]【/sup】.林木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林木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繁殖材料,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林木良种选育的物质基础.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与评价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区域性林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云南松林木种质资源保存、评价及利用现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笔者在此旨在通过对云南松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开展云南松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1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是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也是林木良种繁育充分必要的物质基础【sup】[4]【/sup】.如何长期保护和不断完善林木树种资源,以保护其遗传多样性并对其遗传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是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云南松的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开展了遗传基础及遗传变异、种源、遗传增益与良种选择、良种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云南松地理种源选择和种源区划方面,舒筱武等率先在国内进行了研究.在云南松自然分布区内收集各地理生态区域的代表种源41个,在云南省5个生态区进行田间试验,发现种源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并为各试区筛选出2~3个较佳种源,单位面积蓄积量比对照提高47.9%~76.7%.根据研究结果把云南松自然分布区划分为4个种源区,并提出云南松种子调拨意见【sup】[5-6]【/sup】.刘世俊等对四川省12个县、云南省11个县的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的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树高年均生长量、径高比和木材纹理平均扭转度等指标作为林分选择主要性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径表型相关和通径分析,按照综合选择指数的大小评定林分优劣等级,将云南松天然林划分为4类,其中选择指数大于或等于平均综合选择指数加半个标准差的林分即为中选的优良林分,这为云南松母树林和采种林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sup】[7]【/sup】.

尹擎等【sup】[8]【/sup】通过对采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64个不同经纬度、海拔的云南松代表性天然林分的种源进行栽培试验.6年的试验结果发现,云南松各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优劣种源间高生长相差达1.98倍,优良种源高生长超过对照10.1%~34.6%.云南松高生长随种源地经度、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径生长随经度升高而增加,随纬度、海拔升高而减小.研究还筛选出腾冲托盘山、腾冲火山、腾冲古永、丽江石鼓、大理、寻甸功山、会泽拖茨、下察隅冷冷塘、昌宁岔河等9个地点种源为优良种源.

调查发现,云南松的天然林直干株率为81%~84.4%,直干、直纹率为38.7%~62.2%.而人工林直干株率为11.10%,直干、直纹株率仅为3.7%.对云南松木纹理进行后代遗传测定发现,天然林中直干直纹的云南松优树木纹理的遗传品质最高.因此,可以通过选择优良的直纹单株(优树)建立无性系种子园作为良种生产的基地.何富强【sup】[9]【/sup】等开展了优树选择、优树半同胞后代测定和早期预测、嫁接繁殖技术、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和种子园植株的生长和结实规律的研究工作,并在一平浪林场、弥渡县建成54.9 hm【sup】2【/sup】的云南松无性系种子园,所生产出的良种已应用于生产性造林,营造的云南松林不仅保存率高,直纹株率达83.3%,而且林木生长快、生长量大.

伍聚奎和周蛟【sup】[10]【/sup】利用林分中的Ⅰ、Ⅱ、Ⅲ级木的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来评价林分的速生丰产,用木材纹理倾斜度来评价林分木材的经济价值,调查林分的环境因子.数量化以后,通过电子计算机来估算林分的树高年均生长量和木材纹理倾斜度的表型理论值,进而估算林分的遗传理论值,以此来建立标准地内Ⅰ、Ⅱ、Ⅲ级的树高年均生长量及木材纹理倾斜度的理论值的综合预报公式.伍聚奎和周蛟【sup】[10]【/sup】提出“滇中云南松天然林优良林分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利用树高年均生长量和木材纹理倾斜度的综合选择指数的大小来评价林分的优劣.周蛟等【sup】[11]【/sup】通过在永仁县白马河林场子代林的试验,利用“滇中云南松天然林优良林分的选择标准和方法”选择出优良林分,其速生的树高生长量的遗传力为76%,丰产的蓄积生长力为47.48%,遗传增益为36.44%.通过这一方法及标准选择出来的云南松优良林分,用其母树林种子造林,不仅可改变云南松林中树干弯曲及木材纹理扭曲的不良特性,还可以提高云南松林分的木材产量.曾郁珉和谢红春【sup】[12]【/sup】对采自白马河林场、古永林场和保山林场的云南松母树林的62份种子及1份永仁县商品种子和1份云南省混合商品种子栽培7年后的树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母树子代林在树高、地径上都比一般林分好,其树高、地径、材积生长量与商品种子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材积遗传增益为5.63 %,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研究表明,利用母树林种子进行造林可以提高云南松的木材质量和生长量,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遗传多样性研究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生理代谢及染色体、DNA分子等水平上.植物种质资源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各种性状的有利基因,它是育种改良作物的物质前提,也是人类用以选育新品种和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

利用形态性状来研究遗传变异是简便易行且快速的手段【sup】[13]【/sup】.王昌命等【sup】[14-15]【/sup】对云南松针叶进行研究后指出,云南松种群的针叶形态特征和结构特征均表现出多态性,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针叶长度逐渐减少,3针1束的比例、短枝上的针叶数目、针叶断面积均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叶鞘的长度随海拔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针叶的伸长生长通常表现出“优势针束优势生长”的原则,针叶内部的基本结构特征较为稳定,但其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值变化较大.云南松花粉粒形态、大小、气囊数目及其大小的变异极其复杂多样,在松属植物中少见.云南松居群具有2个气囊的正常花粉粒,其形态变异有20.2%源于居群间,有79.8%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和个体(家系)内,其中个体(家系) 内花粉粒形态变异方差分量占88.3%,个体(家系) 内花粉粒形态的变异较大,环境饰变作用明显【sup】[16]【/sup】.虞泓【sup】[17]【/sup】通过对云南松不同种群的树皮、韧皮部、针叶、球果、种子及种翅、小孢子叶球及花粉进行系统地研究后发现,云南松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各种群间在形态变异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针叶、球果、种子、种翅和花粉等性状的变异分化系数为21.3%~49.8%,平均形态分化系数约36.4%.云南松种群间形态变异明显,是松属中分化较为突出的种类.同时,通过对各形态性状的巢式等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群间分布距离缩小,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率变大,种群间形态性状相似性越高;种群间生态环境差异越大,趋异适应性越明显.

虞泓和黄瑞复【sup】[18]【/sup】通过研究6个云南松居群间、个体间和细胞间的核型变异式样及其分化发现,云南松居群核型变异不显著,与整个松属植物的核型变异趋势相同.所研究云南松各居群核型公式均为2n24m(6-10 SAT),核型类型均为1A.各居群仅在相对长度系数、臂比和次缢痕数目等方面有小的变化.巢式方差等级分析表明,云南松染色体结构变异有10 %左右来源于居群间,有90 %左右来源居群内个体间或细胞间.其分化系数略低于基因位点的分化系数(G【sub】ST【/sub】11%),但大大低于形态分化系数(V【sub】ST【/sub】36%).

云南高原生态地理环境的错综复杂和生境中生态因子组合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大大增加了云南松种群变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虞泓通过对云南松15个居群33个等位酶位点进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云南松15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较高,其多态位点变异百分率为57.6%~78.8%,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平均数为1.8~2.3个,观察杂和度H【sub】o【/sub】为0.109~0.177.通过与近缘的高山松及思茅松比较发现:云南松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最大(G【sub】ST【/sub】 0.134),约86.6%的遗传变异分配在居群内,13.4%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高山松大约有11.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 G【sub】ST【/sub】 0.112);思茅松大约有9.3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G【sub】ST【/sub】 0.093).云南松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在世界松属植物中居中等水平,但在中国松属植物中居较高水平【sup】[17]【/sup】.云南松以云南高原为分布中心,东延伸到云南与贵州和广西交界的南盘江和红水河流域,北至四川的西南部,西北分布到的东南部.云南松分布区范围大,生态环境复杂是其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较大的重要原因【sup】[19]【/sup】 .通过对云南省境内不同地理范围云南松比较发现,云南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呈现中部低而南北端高的变异式样.

云南松是西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也是其分布区内贫瘠地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近年来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在云南高原不同生态地理背景中云南松居群其形态特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变异式样【sup】[3,19]【/sup】.但迄今对这些变异的遗传基础仍研究不足,一些研究结果也因采样策略及实验方法的不同,所反映的结果也出现不一样的趋势.刘占林和杨雪【sup】[20]【/sup】利用cpSSR 和AFL P标记比较了巴山松、黄山松、油松、马尾松以及云南松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结果.发现5种松树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与种间分化,而云南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几种研究松属植物中最低,不同于以前的一些研究结果.

另外,松属植物基因组含量大、构成复杂,松树间广泛的杂交与基因渗透更导致物种基因组的混淆,因此许多松树近缘种间关系模糊不清.在一些松属植物分布的接壤地带及2个种的居群分布交错地带经常形成自然的杂交种群并伴随着基因渗入【sup】[17]【/sup】.云南松种群在其分布区的北部和南部分别与高山松、思茅松种群形成分布交错地带,由于种群间的基因渗入,杂交种群的多态百分率和杂合度明显高于非杂交种群,这也是云南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呈现中部低而南北端高的变异式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结语

近年来,对云南松的形态、生理、生态、遗传与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新的成果,并揭示了云南松丰富的遗传资源及多样的地理种源.云南松在我国西南地区被广泛用于人工造林,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及用材树种,约占云南省森林面积的70%.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云南松林的分布面积将更加扩大,云南松林保护与培育研究已经成为云贵高原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sup】[21 ]【/sup】.随着云南松木材与非木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其资源与经济价值将更加显现,也必将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鉴于云南松在林业生产上的重要性,摸清其种源间变异规律,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保存,是更好地利用的重要前提.同时,由于云南松分布地域广、范围大、生境条件复杂,要合理有效地保存其种质资源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其种质资源全面保存和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可持续的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郑万均,傅立国.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203-281.

[2]吴征镒,朱彦承,姜汉侨.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417-419.

[3]黄瑞富.云南松的种群遗传与进化[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1(1):50-63.

[4]顾万春.森林遗传资源保存的现状和策略[J].世界林业研究,1990,3(3):45-49.

[5]舒筱武,辛燕林,赵惠祥,等.云南松种源选择和种源区划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1992(1):1-15.

[6]舒筱武.云南松优良种源选择和种源区划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1( 1):109-110.

[7]李贤伟.云南松研究现状及动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3):309-314,363.

[8]尹擎,罗方书,皮文林,等.云南松地理种源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0,15 (1):52-56.

[9]何富强.云南松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及其研究[J].云南林业科技,1997 (1):1-8.

[10]伍聚奎,周蛟.滇中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的方法及标准[J].西南林学院学报,1988,8(1):1-10.

[11]周蛟,张兆国,伍聚奎.云南松天然优良林分早期遗传增益研究[J],1994,14(4):215-221.

[12]曾郁珉,谢红春.云南松母树林遗传增益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 (3):130-133.

[13]葛颂,洪德元.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A].钱迎倩,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23-140.

[14]王昌命,王锦,姜汉侨.云南松针叶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3,23(4):4-7.

[15]王昌命,王锦,姜汉侨.云南松针叶比较形态学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1):1-5.

[16]虞泓,杨彩云,徐正尧.云南松居群花粉形态多样性[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1(2):86-89.

[17]虞泓.云南松遗传多样性与进化研究[D].云南大学进化生态学研究实验室(博士论文),1996.

[18]虞泓,黄瑞复.云南松居群核型变异及其分化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98,36(3):222-231.

[19]虞泓,钱韦,黄瑞复.云南松居群遗传学的等位酶分析方法[J].云南植物研究,1999,21(1):68-80.

水云传范文5

[关键词]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云南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结构,形成了遍布全省的高原湖泊、高山峡谷、雪山冰川、石林溶洞、热带雨林等类型齐全、规模宏大、品位极高的自然景观。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礼仪、饮食习惯、宗教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等又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云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又神秘、神奇。为此,多年来云南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使旅游业迅速崛起,云南不仅成为了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云南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传统的观光旅游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以参与、体验为特征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是以传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为背景,以民族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挖掘各种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成相关产品,引起人们的消费兴趣与需求,进而参与民族体育活动、感受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不仅让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从事各种身体锻炼、休闲娱乐、体育康复以及体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的实现方面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开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品牌建设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是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目前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如何抢占市场先机,获取竞争优势,赢得持续发展,是呈献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民族众多是云南的一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流传着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多达300多项,例如过溜索、登天梯、爬刀竿、射箭等民族民间活动独具特色[9]。其次,云南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有着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而且有“三江并流”的世界奇观,还有奔流湍急的“长江第一弯”和“汹涌奔腾、景观险奇”的虎跳峡,这些都是无与伦比的漂流资源。而洱海、抚仙湖等水域则是设置游泳场或开展水上冲浪、潜水、划艇、龙舟、垂钓、帆船等体育娱乐项目的重要区域;同时,特殊的高原地理环境和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但是从当前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努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特别是对民族体育资源、探险资源、体育竞赛与训练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使其特色优势不能很好地显现出来;品牌意识淡漠,对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的品牌宣传与促销力度不够,缺乏有影响、高品位的体育旅游精品;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经营活动起点低、规模小,体育旅游活动的整体配套性差,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市场运作不科学等等,从而使得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应有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科学有效发展。

一般来说,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国家和地区是否拥有和拥有名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经济扩张力和竞争力的强弱。对旅游业来说,现代旅游业的竞争是精品和品牌的竞争。打造强势品牌,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机遇所在,既是竞争必须,也是生存必要。品牌是实力、地位、信用的体现。是打开市场,赢得竞争,获取利润的重要保证。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谁能真正树立起旅游品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和专业的方法去营造、经营和管理品牌,谁就能够抢得旅游发展的先机,占据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面对当前旅游市场竞争剧烈的客观现实,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通过实现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以品牌吸引游客,以品牌的打造来带动市场,才能做到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才能有效地延长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加大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增殖空间。总之,必须大力推进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建设,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强势品牌,为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品牌所表明的应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不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渗透着某种情感,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进行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创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最终赢得市场。但是,如果在品牌定位中忽视市场调研,脱离云南实际,这样的品牌定位必然是盲目的,它不仅经不起的市场考验,而且会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致命伤。所以要从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方面进行定位。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优势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独特的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云南体育旅游特色产品。

(二)旅游品牌营销手段要力求多样化。大打价格战是传统旅游市场常见的营销手段。由于无止境的价格竞争,导致旅游行业利润越来越低,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最终必然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中,要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通过广告宣传、公共关系、人员推广和业务促销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实现云南体育旅游的整合营销,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有效提高云南体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注重品牌创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通过对体育运动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调研,确立并打造有影响、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主题与形象。通过新颖、独特的创意思路,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项目及实施手段来演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风格,表达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主张,让消费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风味及奇特的民族风情,满足消费者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求知、求健、求美、求动、追求回归自然、参与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需要。

(四)要挖掘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文化内涵。品牌文化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它是品牌的灵魂,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着某种传统;二是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在现代旅游市场中,由于激烈的竞争,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不同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有效延长品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云南自然气候独特,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成为云南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从云南体育史、云南少数民族发展史等方面,研究整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在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诉求中,突出云南民族文化特点,以提高云南体育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

(五)向消费者推荐和宣传云南体育旅游品牌。塑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涉及到云南体育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整合,所以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途径,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加强其宣传力度,传播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形象、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以品牌为核心的旅游旅游者系统,树立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名牌的整体形象。只有经过广泛宣传,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才能被社会和公众广泛接受。通过宣传不仅要使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得到增强,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而且在全方位地宣传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内容的基础上,展示独特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宣传、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并借助参与产生互动,让消费者真正成为品牌的主人,建立品牌忠诚。

三、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基本思路

世界旅游经济发展已经从产品营销时代进入品牌营销时代,中国旅游市场也开始步入品牌消费的理性时代,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只有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好地发展。为此,要从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品牌建设:

(一)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有的体育资源和传统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郁,特别是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体育项目形式奇特、内容典型、参与性强,如过溜索、荡千秋、磨秋、爬油杆、花杆、刀杆、射箭、陀螺、斗鸡、斗羊、斗牛、民族体育舞蹈等等,这不仅为云南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也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健身活动创造了广阔空间。所以,在实施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挖掘、研究、整理出表现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的、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并从体育运动的角度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危险性,然后采用参与式营销的手段,激发旅游消费者参与各类民族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了突出云南特色,并让游客玩得尽兴、尽情、尽力,应充分利用云南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体育资源。例如,到迪庆不仅可以让游客参观独具风格的藏族宗教建筑、绘画、歌舞和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表演,还可以徒步登上巍峨的山峰,领略壮观秀丽的云南高原风光;到丽江古城不仅可以享受小桥流水的幽静,而且还可以感受东巴武术的神韵;步入彝族村寨,不仅可以了解彝族毕摩文化和十月太阳历的博大精深,而且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斗牛、摔跤等竞赛;在哈尼村寨不仅可以欣赏美丽壮观的云海梯田,而且可以爬上磨秋娱乐,在旋转飘忽的运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接近;到怒江大峡谷傈僳族聚居的村寨旅游,可以在悬空跨江两岸的溜索上感受民族交通工具的惊险奇特,还可以观赏到少数民族同胞“上刀山”、“下火海”的精彩表演。

(二)结合各地的自然资源与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状况,设计并突出行程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如结合昆明大理丽江旅游热线推出白族(本主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摩梭人体育旅游专线;结合昆明西双版纳旅游热线推出傣族、景颇族、基诺族的热带丛林民族体育路线;结合昆明保山怒江旅游路线开发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大峡谷民族体育探险旅游;结合昆明文山旅游热线推出壮族、苗族体育旅游路线;结合昆明建水元阳旅游路线推出哈尼族、彝族体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三)利用云南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地貌地势特征奇异多姿,不仅有绵延巍峨的山峦、奔腾湍急的河流、雄奇陡峭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而且还有神秘美丽的香格里拉、众多的湖泊溶洞、瀑布、温泉。这一切,都吸引着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前来探险、娱乐、观光。为此,通过充分利用云南独有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区位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集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健身、民族体育风情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使之成为国内外有优势、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知名体育旅游活动聚散地。

(四)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传统的竞赛活动。由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的不同,形成了云南各民族多元的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表现本民族特有的生活、劳作、休闲、娱乐等为特征的一系列活动,逐渐演变成为多姿多彩、富有民族浓郁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如傣族“泼水节”期间的赛龙舟;彝族“火把节”期间的摔跤、斗牛、射弩、爬杆;白族“三月街”期间的赛龙舟、赛马;傈僳族的“刀杆节”中的上刀杆等都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可以通过组织专门力量,对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提炼、包装,借助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让少数民族民间节庆活动与体育旅游联姻,以新、奇、特吸引中外游客。通过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扩大影响,让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竞赛活动成为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参考文献

[1]饶远、张云钢,云南体育产业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308--309

[2]赵晓燕,旅游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76-178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3-234

[4]尹贻梅等,旅游产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4(8):29-31

[5]丁俊生,新经济时代体育消费特点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1(2):35-36

[6]朱竞梅,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问题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0(3):40--41

[7]曾德国,企业实施品牌延伸的策略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7):133~135

水云传范文6

关键词:云南苗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参与方式;影响因素

云南苗族妇女在传统社会时期,家庭的经济主要由男性管理。在每个家庭中,苗族妇女除负责全家人的穿衣吃饭外,还要与男性分担劳动量较大的背水、野外种植等。在政治上,苗族妇女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及决定社会事务的权利,在宗教生活中她们属于从属地位。由于居住高寒贫困的山区,交通闭塞,社会交往几乎由男性承担,苗族妇女的一生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生活圈内度过。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云南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加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云南苗族妇女思想素质有所提高,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参与到各种政治活动及娱乐活动中。像背水、穿针赛跑、绩麻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等传统体育则几乎成为妇女的特有体育活动。传统社会只有男性参加的竞技性芦笙舞、射弩、吹枪、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现今苗族妇女也逐步参与到其中。固在现代社会里,云南苗族妇女已经成为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参与人群。因此,对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苗族较集中的苗族村或寨的苗族妇女为研究对象。1.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收集与云南苗族妇女体育相关资料,统计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就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专家、管理者进行放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方式。2.1.1参与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体育。云南苗族是居住于云南高寒贫困边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苗族同胞是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和家人的生存。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它们既是生产生活技能的锻炼,又是本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生存竞争的形式之一,因而苗族传统体育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各民族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生产劳作中,妇女同样在为谋求生计而参与其中,因而孕育出了一些与生产活动有关的妇女体育活动[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仅是妇女交流技艺、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妇女在达到自娱自乐的需要和自我情感的满足,成为维系感情的纽带[2]。云南苗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承担起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家务劳动和全家人穿衣保暖劳动等。因而产生了许多苗族妇女的体育活动。比如:背水赛跑、种麻舞蹈、洒麻舞蹈、绩麻赛跑、穿针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男吹女跳的芦笙舞等等。云南苗族饮用水都要在几里之外的山下取用,从山下到山顶挑着不便,人们只能采用木桶背水的方式。背水,在苗族妇女生活中里,自然练就。云南苗族妇女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小便与母亲学习种麻、洒麻、绩麻、织布、绣花、缝衣的全过程。种麻舞蹈、洒麻舞蹈、绩麻赛跑、穿针赛跑、穿花衣群赛跑等体现了云南苗族妇女心灵手巧、勤劳上进、吃苦耐劳的民族风尚,也是苗族妇女相互借鉴切磋技艺,展示妇女技能的竞技体育活动。在田间或农闲时节,为消除劳累、庆祝丰收等,苗族男性同胞会拿出随身携带的芦笙,吹起节奏欢快的芦笙曲,边吹边舞,苗族妇女、姑娘们会跟随其后而舞。2.1.2参与节日习俗中的传统体育。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不少寓于节日庆典和礼俗活动中,特别是表演性和娱乐性极强的运动项目更是与节日礼俗分不开,这类传统体育项目依附于特定的节日和礼俗,大多需要特定的文化场景才能存在,有的也可以从特定的节日和礼俗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体育运动项目[3]。云南苗族花山节,是云南苗族同胞最隆重的节日。苗族花山节的参与人数从几千人,几万人,到十几万人不等。在花山节中,各种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云南苗族参与传统体育的主要形式。云南苗族妇女主要参与花山节前的准备工作和花山节中的娱乐活动,成为花山节活动的主力军。每年一次的花山节,全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妇女们辛勤缝制的花衣,从四面八方来到花山场地,参与节日的庆祝活动。故妇女们花山节前的准备主要是全家人服饰的准备。敬酒礼是苗族妇女参与的花山节礼仪,苗族同胞手持斟满酒的酒杯,跳起欢乐的舞蹈,迎接各方宾客的到来。节日中苗族妇女与男性同胞一起表演苗族民间舞蹈、大型芦笙舞、磨秋等活动,还参与苗族对歌、射弩、吹枪、苗族武术、荡秋、打陀螺、划龙舟、踢脚架等民间体育活动。2.1.3参与民族村寨旅游中的传统体育。云南省关于建立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的重要决策,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环境,多彩的文化等,为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当今流行的村寨旅游,吃、住、休闲、娱乐、健身等于一体,成为人们所向往的旅游胜地。云南苗族呈“小聚居、大杂居”居住,故大小村寨林立,成为云南苗族居住的一大特色。苗族妇女在苗族村寨旅游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苗族妇女在村寨旅游活动中:是导游,是美食的制作者,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体育的参与者与传承者等。如:云南威信湾子苗寨,是云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云南省30个最具魅力的村寨之一。这里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而神秘的紫薇神树、充满神奇色彩的“仙人塘”、独特迷人的“七十二飞瀑”、神奇的地下溶洞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历经几百年风霜依然坚固挺立的“人”字形古老石墙、城堡式的苗族老祖屋、苗寨内传统“子门槛”风俗、苗族服饰、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苗族歌舞表演、苗族芦笙舞、苗族服饰展演、苗族刺绣表演、苗族打糍粑、磨磨揪、秋千、射弩等。2.2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2.2.1苗族经济的滞后。云南苗族家庭每年经济收入来源有46.2%的家庭靠卖农作物;有34.5%的家庭靠外出打工;靠纺织物品和养殖业的分别占7.6%和6.7%;靠子女工作收入的家庭仅占5.0%。云南苗族家庭每年经济支出有65.8%的苗族家庭的收入刚好够家庭开销,有23.2%的家庭有部分节余,还有11%的家庭欠部分债。由此可见,云南苗族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每年的收入主要靠卖农作物和外出打工获得,有少数苗族家庭收入有结余,还有相当一部份家庭欠债。云南苗族妇女每年用于体育消费有47.2%在100元以下;用于体育消费每年在500元以上的为0,从来没有的占17%。可见,云南苗族妇女在每年的经济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根本无钱投入到体育消费中。云南苗族妇女属于体育低消费或体育无消费人群。因此,苗族经济的滞后是影响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2.2.2生存环境的影响。从云南苗族的分布状况看,云南苗族总体上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几乎都有分布,而且大部份居住在偏远的高寒山区。苗族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汉族住坝子,彝族住半坡,苗族住山顶”。这种说法说明了云南苗族居住的地理位置较高。云南苗族之所以经济欠发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所居住的地理环境差。云南苗族住地海拔1000m-3000m之间,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有时农作物颗粒还未饱满就枯黄了,这样的气候条件给云南苗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交通通讯方面,在云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下,云南苗族地区已经修通了各种等级的公路,只有少数村寨没有通公路,但是这些公路除县、乡级公路和部分村委会公路外,其他公路只是名义上的,几乎没有车辆通过,只作牛马车或人行走,还有部分苗族村寨没公路,还处于原始的人背马托生活状态。苗族地区的通讯设施也相对落后,还有部分苗族家庭无经济能力使用电话。可见,云南苗族妇女由于生存环境的影响,导致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2.2.3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苗族几乎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云南苗族才与其他各民族一样享受到国民教育的同等待遇。如今苗族地区有了各级各类学校,苗族儿童读书的机会增多,但由于受苗族传统思想和意识的制约,苗族儿童读书的并不太多,多数只读了小学和初中[4]。特别是女童,从小读书的就少,不读书的更多。云南苗族女孩从5、6岁起便开始与母亲学习耕耘收割,种麻绩麻,纺纱织布,刺绣蜡染,织布缝衣,唱歌跳舞。在对云南苗族妇女的文化程度调查中,小学文化的人偏多,占31.9%,初中占23,6%,识字不多占21.2%,中专占10.6%,高中以上文化的较少,占12.7%。云南苗族妇女喜不喜欢体育调查中,喜欢的占44.3%,不喜欢的占34.7%,不知道的占21%。云南苗族妇女在体育锻炼的认识上,有62.1%的妇女认为体育锻炼有好处,有28.6%的妇女认为没有,有9.3%的妇女不知道。可见,云南苗族妇女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加之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导致云南苗族妇女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2.2.4织布缝衣的制约。云南苗族在其历史长河中是中国苗族迁徙最远的一支,它的服饰花纹图案表现出来的是历史文化更加接近苗族的传统文化。云南苗族妇女除每天繁重的田间劳作及家务劳动外,空暇时间有三分之二用于织布缝衣,三分之一用于劳动太累的休息。原来的苗族家庭妇女担任着全家的穿衣保暖重任,全家每年每个人至少缝制两套衣衫。在对现今苗族妇女家庭的衣穿调查中,苗族家庭衣裤全是街上购买的占26.2%,多数购买、少数纺织的占58.7%,全是自己纺织的占3.3%,多数纺织、少数购买的占11.8%。可见,当今的苗族家庭妇女还有部分仍承担全家衣穿的重任。在对云南苗族妇女学织布缝衣的年龄调查中:从6-9岁学的占48.3%,从10-13岁的占38.1%,从14-18岁的占13.6%。说明苗族妇女从小必须学会织布缝衣,长大后才能担任全家衣穿的重任。可见,云南苗族妇女受织布缝衣的制约,每天根本无时间或较少时间参加体育锻炼。2.2.5固定组织活动的限制。贫困也使得少数民族村落根本无力组织体育活动[5]。调查中发现,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几乎是在云南苗族的传统习俗中进行,以苗族村寨的节日庆典或政府组织的活动为主。如:云南苗族花山节,是云南苗族同胞最隆重的传统习俗。组织形式由原来的自发组织或村寨组织发展为政府出资组织。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几百人发展为今天的几万、十几万人不等。故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都是在每年固定的节日、固定的组织方式、固定的活动参与方式、固定的传统项目、固定的场所、固定的锻炼时间等进行。平时参与锻炼的时间较少或不参加体育锻炼。因此,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还局限于固定的组织活动中。2.2.6传统体育“硬环境”的缺失。在全民健身工程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虽然获得了一些普适性政策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但由于基础薄弱,体育的硬件设施建设依然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同胞健身的需求。在对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调查中发现,她们参与传统体育锻炼多数在庭院、村寨、平坝中进行,苗族地区根本无专门的传统体育场地,所用器材全是自己自带。所以,云南苗族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故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硬环境”的缺失。

3建议

3.1政策扶持、经济支持云南苗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落后严重制约了云南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也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扶持政策……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云南苗族地处高寒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后劲不足,支撑产业体系脆弱,经济总量较小,民营经济发展几乎没有,个体经济发展较差,贫困面大、程度深,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导致云南苗族家庭每年收入低,苗族妇女参与繁重的农耕劳作及家务劳动。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国家政策,扶持、经济支持苗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投入,尽快实现苗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苗族家庭的经济收入,让苗族妇女早日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有多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3.2努力提高苗族妇女的文化素质。事实已经证明,文化水平越差,其体育观念和健康观念越薄弱,要想彻底地把农村妇女引上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正轨,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是关键[6]。云南苗族妇女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导致体育观念和健身观念意识薄弱。各级政府部门应在苗族居住区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让苗族妇女从小接受教育,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开展扫盲培训班、或提供苗族妇女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等,来提高苗族妇女的文化水平,进而提高苗族妇女的健身意识。3.3加大苗族居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普遍存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云南苗族居住区同样存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抢抓机遇,利用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一系列民生政策,多渠道争取资金,重点投入高寒、贫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才能改善苗族妇女参与传统体育活动的“硬环境”。3.4大力宣传妇女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据国内已有的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信息来源渠道是多样性的,主要有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杂志、亲身体验、网络、书籍等[7]。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妇女健身信息的来源比较闭塞,云南苗族妇女就是其中之一。对云南苗族妇女体育健身的宣传,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可利用电视和网络媒体,没条件的地方通过贴墙报和发传单、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办传统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3.5建设云南苗族特色旅游生态文化村或村寨。云南苗族都是以村或村寨居住。云南苗族村或村寨历史悠久,地理独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可以建设特色旅游生态文化村或村寨,以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苗族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反应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同时它是及地域性、民族性、健身性于一身的特色体育项目[8]。当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苗族特色旅游中广泛开展,苗族妇女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传统体育的活动中。

作者:王琼 朱承敏 张福生 单位:昭通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方桢.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体育及其文化特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2.

[2]胡玖英.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74.

[3]胡旭.苗族传统体育现状调查—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为例[D].重庆市:西南大学,2013.

[4]熊光红.云南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4:142.

[5]曹阳.湘西苗族农村妇女对民族传统体育再传承的价值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8,12.

[6]张选惠等著.论妇女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0:112.

上一篇工会积极分子

下一篇采薇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