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无穷的意思范例6篇

回味无穷的意思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1

成语例句:

1、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好好学习。

2、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同学们,上了中学更要努力学习。

3、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包含着对我们的殷切希望。

近义词

回味无穷

注释: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耐人寻味

注释: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其味无穷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2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难在点睛。”文章的结尾正是“收口”“点睛”之处,其地位十分重要,是全文主旨展开的最后完成部分,也是文章主旨的升华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有新意、有个性的结尾,会使文章更含蓄、博大、悠远,充满一种诗意,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正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让人回味,觉其美,但却不能道尽其妙。因此,结尾要如孔雀开屏那样漂亮,像豹尾那样有力,像兔尾那样短小,像鱼尾那样自然得体。不同的结尾有不同的特点:或干净利落,戛然而止;或余音袅袅,韵味无穷;或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或紧急刹车,含蓄有力;或抖包袱,出人意料;或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总之,我们要学习文章结尾的一些技巧,从而使文章严谨缜密,大放异彩,做到“回眸一笑百媚生”!

【技法指导】

文章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照应式结尾,此法主要是照应开头,有时也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紧扣文题,使得结构自然严谨;哲理式结尾,平时摘抄一些富含哲理的段落或句子,在写作中将之移用到文章的结尾,不仅能深化主题,而且能启人深思,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抒情式结尾,通常会使文章的情感更丰富。大凡情感真挚的文章都能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动容。在文章结尾若能恰当地抒感,就可以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意蕴式结尾,会使文章的主题更深远。作者通常在结尾处不把意思说完而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得到更为深长的审美享受。这将有助于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效。

结尾的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如引用诗歌名句歌词结尾、环境描写结尾等,这就要因文而异了,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结尾方法,让文章结尾确实如“豹尾”,余韵如“撞钟”,豪壮如“奔马”,含蓄如“秋波”,从而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艺术效果。

【典例分析】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结尾方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这种方法让读者思考回味,给人一种“言已尽,意无穷”的感觉。比如现代著名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结尾这样写道:“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原来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作者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结尾,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戛然而止。就是文章故事讲完了,叙述结束了,就顺从文意,意尽文止,自然收束,不再用一个独立的段落来结尾,这样的结尾简洁明了,毫无累赘拖沓之感。如鲁迅的回忆性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尾一段,字面上没有交代“三味书屋”,但是作者说:“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文章至此突然结束,让人回味,但这实际上是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一个总结:作者在三味书屋取得的成绩,就是这一大本的绣像了。作者在读者还想继续读下去,自己好像在还能继续写下去的时候,戛然而止,让读者去回味,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三、哲理升华。在文章的结尾用带有深刻哲理见解的精辟语言,给人以教诲和启迪,或使人幡然醒悟,或使人茅塞顿开,令人回味无穷,收到“巧蓄余酿,以味见长”的效果。如作家冯骥才的文章《珍珠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结尾。作者把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一对珍珠鸟精心饲养在鸟笼里并细心照料,后来小珍珠鸟出世后,作者与它在关了窗户的斗室内嬉戏玩耍,终于建立了深厚友谊,小珍珠鸟终于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很是高兴,结尾写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光辉。不只是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就此结束,脱却感性材料,用带有深刻哲理见解的精警语言,给人以教诲和启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结尾方法是从作品出发,让读者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和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它是文章主题的自然延伸,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瓜熟蒂落,止之当止。结尾要充满哲理,委婉含蓄,发人深思,必须精心打造。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文章结尾看似山重水复,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犹如相声中的扣子和包袱,突然敞开,给人豁然开朗之感。比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一直用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着,直到文章的结尾处,被捂的盖子才被打开:“德拉卖掉了一头飘逸的长发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而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一把梳子。”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增添了小说的感染力。这种结尾使得本来已是一波三折的文章,结尾处再次掀起波澜,读后让人忍俊不禁而又有一丝淡淡的酸楚和悲哀。这就是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也可以形象化地称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范文示例】

放学以后

徐熙浩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铺满落叶的马路上一片金黄。放学后,我骑着自行车朝着家的方向前进。突然,天空开始阴沉起来,接着空气中弥漫着雨丝,秋风夹着雨滴打落在大地上。无奈之下,我躲进了一家小店避雨。

那小店的对面是个幼儿园,爱子心切的家长们早早拿着雨具,或撑着伞,或披着雨披在门外等待着放学的铃声。期盼中,幼儿园放学的铃声终于响了。家长们鱼贯而入,将孩子们拥入自己的羽翼之下。

随着时间的流逝,幼儿园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

“那小男孩的父母不来接他吗?”我想。

又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朝我的方向跑来,最后也走进了小店。

“翔翔,你妈妈还没来吗?”令我诧异的是店主竟和小男孩攀谈起来,看来小男孩大概和他很熟。

“嗯。”小男孩应了声,说道,“妈妈一定还在教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读书。”

他的妈妈是个老师啊!我有些惊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母亲迟迟不来的原因了,我们的老师也常为了学生而顾不上自己的子女。

“你妈妈也真是的,为了学生都忘了自己的儿子了。”店主有些责怪地说道。

“妈妈才没有忘了翔翔呢!”小男孩举起自己的小拳头抗议道,“妈妈是很好很好的老师,所以她才很忙很忙。我们的蒋老师也很忙的!”

这么小的孩子竟这么懂事!我感到很惊讶。教师工作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教师就像掌管天堂之门的圣彼得一样,打开知识宝殿的大门让我们进去,但他们却常常因为要将幸福施予我们而忘了自己的子女,这份无私的奉献曾使千万人感动。生为学生是幸福的,但生为老师的子女却是辛苦的,因为他们总是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许多人因此而责怪父母,但这小小的孩童却是如此懂事!

我惊讶了,我震撼了,小男孩和店主仍在交谈,我的思绪却停留在此。

呆愕间,雨停了,我走出小店,跨上自行车带着深深的感触继续向家的方向前进,回眸间,那小男孩仍在等待……

简评

本文通过店中避雨偶遇一个教师孩子的故事,侧面反映了教师对学生极度负责和对学生的爱。情节简单,叙事简明,结尾以“我”的离开结束全文:“那小男孩仍在等待……”,小男孩要等到何时,他的妈妈什么时候能来……开放性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人思索,意味无穷。

文中有三个人物:“我”、店主和小男孩。但突显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并未出现的第四个人物――一位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女教师,而这个主人公却由店主与小男孩的对话引出,这是很高明的虚实结合的笔法。这种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使得整篇文章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尤其是景物描写较好地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中间一段抒情议论,近似一段心灵独白,情真意切,水融,既深化了主旨又使结构紧凑。此外,语言也很质朴,感人。

【实战演练】

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意味深长,动人心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结尾痛快淋漓,干净利落;《社戏》的结尾引人遐思,回味悠长……这些名篇佳作的结尾都独具特色,但都采用了戛然而止,如截奔马似的结尾方法,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养育我们长大,照顾我们的生活,教育我们成才,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父母亲了,但你了解他们吗?你理解他们吗?不妨来写写自己和父母间的故事。

要求:(1)内容不限,题目自拟;(2)运用上面学到的戛然而止结尾法,注意文章叙事的节奏;(3)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3

确实,他们的生活标配=奢侈品+头等舱+五星级+经济自由。但是,和我们想象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标配≠睡到自然醒+随心所欲+周游世界。

对工作的投入度,他们都比我们要大得多。一个姑娘说:“对我而言,到景区休闲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换个地方工作。”另一个人说:“做了自由职业者,反而比上班时累几倍。”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苦累,还不如穷呢,至少我还有时间休闲娱乐享受生活。但是我告诉你,你又想错了:对于他们而言,努力不是他们有钱的原因,反而是他们富足的结果。

2010年,国外有人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净资产在1500万以上的人中,有60%的人,表示不管多老,都会一直工作,54%的百万富翁也是如此。

他们不打算退休,因为,工作给予他们的刺激、愉快、成就感,远非休闲所能比较。工作环境是顶级的,服务是顶级的,资源是顶级的,工作伙伴有着顶级智识、思维和执行力,信息是前瞻性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可能都会引发蝴蝶效应……

那么,这样的工作就不是苦累的打工,而是王者般的享受:主动,激情,力量感,挥斥方遒,杀伐决断。

相比起来,穷人和中产阶级则认为:越早退休越好。因为,工作之于他们,更多像一种苦役,而非一场妙趣横生的冒险。

经济学家理查德・戴维斯在《经济学人》中说:在发达经济体中,工作已显现出知识密集与依赖脑力的趋势。如今,开电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来越少了,时尚设计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则越来越多了。

换言之,富人以往在闲暇时光里追求乐趣,而现在这种乐趣他们可以在工作中获得。

我曾问过一个富有的友人A:“如果让你休息几天,什么都不管,过几天与工作完全无关的生活,你会愿意吗?”她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愿意。”

一来因为,她喜欢这份工作,巨额的薪水,海量的追随者,对智识、审美与才华的极致考验,都令她觉得很有意思

二来因为,如果停下来,损失太大。月薪几十万的富人,休息几天,就意味著十来万的收入失去。因此,她不会干这种傻事。

我继续问:“那不休息吗?”

A答:“其实工作的成功,智识的增长,才会给我真正的心灵休息。至于身体,做瑜伽与健身就成。”

最近看到一段对话,说的是富人与穷人的区别。

穷人从外地旅行回来,对富人说:“太净化心灵了,感觉自己重新活了一回。”

富人说:“我的工作也是这样,每一次转危为安,都能让我重新活一回。”

穷人和家人在昂贵的世界连锁五星酒店享用了一顿美味的晚餐,对富人说:“太幸福了,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富人笑了笑:“这个酒店就是我的产业之一。很高兴能为你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生命意义所在。”

对于真正的富人而言,勤奋地工作,绝非一种无用的励志,而是一种切实的快乐,真实的意义。

优秀的人们,总能在高处,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高的目标,更多的乐趣,更大的意义。

华尔街统计:年薪在400万美元以上的人,每天基本睡4小时。而年薪低于2万美元的人,超过1/3的时间用于被动式休闲,比如轻松休息和看电视。

工作时间越短,收入自然就越低。于是,马太效应像封印一样,附在穷人的生活里,使得穷人越来越穷。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4

即兴演讲的特点是:毫无准备,演讲者必须快速展开思维,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恰当的语言来反映自己的思维。这就需要演讲者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语言感应能力。即兴演讲是锻炼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演讲形式。

即兴演讲的特色如下:

1、 篇幅短小精悍。即兴演讲是临时起兴,毫无准备,不容易长篇大论,而要求在最小的篇幅里能够阐明一个道理。另外,即兴演讲的场合多是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答辩、或聚会,演讲者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和看法或者情感,因此不需要很长的篇幅。

2、 时境感强。即兴演讲现实性非常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因此即兴演讲一定要切合现场的气氛,或严肃、或诙谐、或喜庆、或伤感,等等,时境感相当强烈。

3、 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即兴演讲必须从眼前的事、时、物、人中找出触发点,引出话头,然后再将心中的所思所想说出来,因此即兴演讲都是演讲都真实思想的流露,言为心声。

4、 形式自然灵活多变。即兴演讲形式灵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就事论事,或引发一个故事分享、或发表一段感言、或就某个问题进行辩论、或来一段即兴点评等等,形式不限,只要有感而发能表达自己的某一种感受或是观点就行。即兴演讲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下面这些技巧非常实用:

学会快速组合。即兴演讲因为现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准备,因此必须尽快地选定主题,然后将平时积累的相关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快速组合,甚至边讲边思考。

2、 学会抓触点。所谓触点,就是可以由此生发开去的事或物。即兴演讲需要因事起兴,找到了触点就找到了起兴的由头,就可以有话可说。先从由头慢慢的边思考边说下去,就容易打开思路。

3、 做到言简意赅。关键在于能够紧紧抓住主题,围绕主题选材,组织结构,争取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即兴演讲的训练方法:散点连缀法训练。

散点连缀法即将几个表面上看似没有关联的、甚至毫不相干的景物、词语,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巧妙的连缀起来,组合成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校友、咖啡、遭遇

这三个词语,看似毫不相干,但通过散点连缀方法,可以即兴演讲组成如下一段话: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5

前段时间,贵州毕节四名儿童喝农药自杀,令人心痛。几年前,毕节也曾发生类似的事,五名流浪儿在垃圾桶取暖,死于一氧化碳中毒。这两起惨剧发生之前,贵州就频频爆出虐待儿童的事情:金沙县10岁女童杨科贤饱受虐待达5年之久,施暴者是她的亲生父亲;毕节一对夫妇长期虐待6岁的女儿……此前,我将这些事情和贫穷联系在一起,但最近四名儿童自杀让我对这一视角有了怀疑。

首先,这个家庭有漂亮的两层楼房。其次,并非穷到没饭吃,家里还有玉米,还养着两头猪。再次,也并非没人理,有报道称:几乎每次老大不去上课,老师都会去他家里做工作。在他们集体辍学后,乡干部和老师前后六次动员他们回校上课。5月13日,老师第二次到他们家时,听到孩子在里面跑,但怎么敲都不开门。

事实显示,其父母要负重要责任:1.母亲已离家出走;2.父亲有严重的暴力;3.或许比暴力更糟糕的是,父亲也离开这个家,联系不上。也许暴力造成的阴影,更胜于父亲离开。

这个家,就算很富裕,也一样是绝境。

比分离更痛苦的是养育方式

这四个孩子,是中国几千万留守儿童的代表。关于留守儿童,人们习惯说:因为贫穷,所以大人必须出去打工。而在农村长大的我说说自己的思考。首先,我认为贫穷不是主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人养育孩子的奇怪方式。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孩子往往就是不跟在父母身边。

其次,虽然留守儿童现象让人心痛,但也别无限放大它的可怕。我们一代代人早就习惯了这种养育方式。我见到的无数案例中,就算父母不去外地打工,但父母仍让孩子和自己分离。譬如给老人养。老人容易溺爱孩子,很多人回忆说,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时,有很多美好回忆,一回到父母身边,噩梦才开始。但不管老人对孩子多好,都意味着孩子遭遇了被抛弃的经历。并且老人通常要带多个孩子,孩子不可能获得父母那种爱,心里仍然有寄宿感。还有一些地方,人们习惯把孩子给各种亲戚带,有的富有家族,谁有空谁带孩子,于是大家开车将孩子送来送去。孩子没有稳定地跟着一个养育者。

孩子越小,越需要稳定有质量的爱,不断变换养育者,对他们是一种很大的折磨。即便孩子身边有养育者,养育者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种种问题,如毕节屡屡爆出的超恶待孩子的新闻。

我在河北农村长大,1974年出生,姐姐大我四岁,哥哥大我八岁。当时,壮劳力都去地里干活,挣工分养家,老人带孩子。但爷爷奶奶不带我们,于是我母亲一狠心,不去地里干活,自己带孩子。这应该是我们村绝无仅有的事,因此母亲遭到很多白眼,因为绝大多数人的习惯性思维是:去地里干活挣钱,比带孩子重要多了。很多村里人把刚生下来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边做一些防护,就去干活。因此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笑话:一天从地里干活回来了,突然发现孩子在炕上走路。父母们带着惊讶到处笑着宣扬。

这是极其可怕的经历。我在咨询中发现,对婴儿来讲,如果身边没有人陪着,那意味着,他时刻都处于地狱中,甚至他时刻都在和魔鬼打交道。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虽然我母亲的养育方式有很多问题,而且她有严重的抑郁症,但至少我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

无回应造就孤岛

或许,杀死毕节那一家四个孩子的,就是这种绝境吧。虽然老师和社会对他们有回应,但无法替代父母。母亲消失了,父亲电话打不通,而很可能是,孩子们心中从婴儿期就一直活在这种绝境中,他们受够了。

或许,比贫穷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人认为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就算在亿万富豪的家庭里,很多孩子也仍然是留守儿童。

对于贫穷,我有深刻记忆。我家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壮劳力,还要将口粮和分红给爷爷奶奶一部分。我和哥哥一直在读书,哥哥读到高中,我则一路读到研究生。那真是一直生活在贫穷中,最穷的时候,家里连买火柴的钱都没了。那是母亲唯一一次对我发脾气,因为我在抽屉里找到一点钱,买了作业本,那是家里仅有的钱。

虽然在这样贫穷的家庭长大,但我并没有因此自卑。学了心理学,我明白,真正自信的基础,是爱;而自卑的基础,是因为爱的匮乏。虽然条件不好也可能导致一定的自卑,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

爱是无形无质的东西,相对于它,我们社会更在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有调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我一个朋友说,他曾在四个国家问他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中国人最大的印象是“勤劳”一词。农村里的壮劳力出来打工,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忙着上班,亿万富豪们也多在拼命。但我们真的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我常有这样的想象:或许,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孤岛,只能用脑袋和语言与别人建立一些可怜的链接。而感觉和情感上缺乏链接,或者简单地说,心是关闭的。每个孤岛,都在严重缺乏回应的家庭中长大,我们也由此构建缺乏回应的社会与国家。等我们做了父母,又将“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传给了孩子。

回味无穷的意思范文6

静静的,起风了.微风拂过脸颊,有一种甜甜的思念;而它,又如韵律一般,拨动风铃的弦,弹出和谐的乐,似轻纱般柔,如思绪般绵......

静静的,夜深了.为何我还不愿入眠?也许,是因为那无尽的思念.分别已有十多天,你们,可好......想想从前,那浓浓的友谊,无时无刻不在身边;而今,那份感情是否已淡却......

过去的人啊,已不在身边.留下的,只是那无穷的思念......

蓝风铃随风摇曳,各色各样的毕业礼物,已摆满了房间.看看相框里的照片,回想起从前的种种,满是心甜,毕业典礼那天,校长语重心长的教导,学生代表意味深长的发言,此时依然铭记心间.过去,为了一点小事闹别扭,现在想想,不是心酸,而是心甜.童贞,童趣,无穷无限......

上一篇游山西村古诗

下一篇中秋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