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管理范例6篇

外事管理

外事管理范文1

(一)个人档案管理的内容

哈佛大学人事档案可分为四大类:教师档案、高级管理人员档案、学生和校友的档案以及家庭档案。从上述分类可看出,个人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层亦或是学生,其所产生的个人档案成为了哈佛大学人事档案管理中最主要的部分。个人档案包括:自传材料(包括个人简历、荣誉、奖励、学历、新闻稿、日记、口述史和访问、家族情况、传记出版物)、咨询材料(包括建议书、合同、报告、通信和笔记)、专业/职业联系文件(包括信件、电子邮件的打印稿、审查和推广记录、论文和文章、简历和媒体报导)、专业组织和会议文件(包括议程、会议记录、报告、笔记)、证明材料(包括与主题直接关联的文件、目录、指南、个人参考书目和期刊)、项目工程研究文件(包括建议书和计划、研究简报、研究数据、证明文件、调查结果的分析报告、会议记录)、特殊介质(包括照片、底片、幻灯片、音频、录像带、样品和手工艺品、激光唱片、动画电影、地图、规划、图纸、三维物体模型和大事记)、演讲和业务陈述文件(包括演讲注释、摘要和幻灯片)、学术评估和推荐材料、教学材料(包括授课记录、课程教学大纲、作业、考试、评分标准、手册、笔记本、成绩单、到课记录、作业或考试、论文)、工作档案(包括手稿、未发表的论文、草稿或笔记、出版商的合同以及相关的回复、评论、报告和长条校样)等。哈佛大学档案馆十分乐于收集教职员工的个人档案以及通过管理教职员工产生或负责的档案来对他们提供帮助。

(二)个人档案管理的方法

哈佛大学个人档案的管理方法分为以下几种:按档案名称管理;按档案形成日期管理;按档案名称的首字母顺序进行管理;综合管理。1.名称排序法即根据档案内文件的名称进行排序的方法。这种档案管理方法简单方便,对于内容较少、时间跨度小的档案管理更为实用。2.首字母顺序法即根据档案内项目或组织名称的首字母顺序对档案进行排序的的方法。这种档案管理方法适合于小型项目档案的管理。3.时间排序法在个人档案的类型确定并已区分开来的条件下,可根据档案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管理。这是一种公认的适应性较强的档案管理方法。适用范围包括:自传材料,演讲演示材料等。4.综合排序法当个人档案包含的内容多而杂时,采用综合性的档案管理方法很有必要。这种综合性的档案管理方法分两种,一种即将档案进行分类整理之后,按照每一类档案的名称、主题、年份等要素进行管理;当个人档案涉及的年度跨度过大,可采用第二种综合管理方法,即将个人档案先按照年份进行整理后,再在各个年份的档案中按照档案名称的首字母顺序进行整理。适用范围包括:教学档案,工作档案等。

(三)个人档案管理的特别注意事项

个人档案的内容多,类型丰富,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特殊介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在对个人档案中的特殊介质档案进行管理时,应特别注意将电子档案及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如论文等一起存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除了给特殊介质档案按照名称、日期、主题等做好标识之外,还应当做好注释,以方便日后的查找利用工作。2.个人档案管理应依法规行事非本校工作产生的档案按照联邦法规或合同规定进行管理。为确保可获得性,合同材料应当与对应的项目文件一起放在有明显标记的文件夹内。如在对出版商的合同以及回复进行归档时应当清楚地在单独的文件夹上做出标识。3.确保个人档案的机密性保证档案的机密性是档案管理的原则性要求之一,人事档案管理同样也需遵守这一硬性要求。在对个人档案进行管理时,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牢记各种规章制度,而且需要用专业的档案管理手段包装档案的机密性。如关于同事或其他专业人员的评估和建议文件可以用单独的文件夹保存以确保机密性。

二、规范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

同纸质档案一样,电子档案是高校功能、政策、决策、程序、运转及其他活动的见证,其包含的信息具有历史价值。哈佛大学人事档案管理中的电子档案管理介绍了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案、电子邮件的管理建议以及电子档案的命名规范和扫描工具的利用。

(一)利用电子档案系统来管理各种电子档案

哈佛大学人事档案管理的经验表明,可以利用电子邮件的分层目录结构(多层邮箱或文件夹系统)以及桌面的电子档案系统来管理电子邮件和其他电子档案。通常来说有三种方案。方案一,建立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将个人文件移到文件夹中保存。方案二,建立不同类别文件夹并为每个类别建立按年份排列的子文件夹,再将个人档案移到各文件夹中保存。方案三,先按年度创建文件夹,再根据类别在年度下建立文件夹,从而将个人档案放到不同文件夹保存。

(二)对于电子邮件的管理建议

电子邮件的超大容量使其比其他任何档案的管理更有难度。哈佛大学档案馆提出的对于电子邮件的管理建议如下:将电子邮件按文件夹的形式组织起来易于识别其存放位置和内容;当归档管理时要考虑到附件的内容;使用系统提供的规则程序来整理和筛选接收到的电子邮件存放进相应的文件夹中;用相同的方式组织接收和发送的信息;在没有加密的情况下不要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机密信息,电子邮件并不是一种安全的传输方式;运用命名规范来使组织和排序简便化。

(三)采用统一标准的命名规范

电子档案表现形式与纸质档案明显不同,如若不注意规范电子档案的命名,而使用电子软件默认的初始化命名,则势必使电子档案的查找利用难度增大,同时也不利于电子档案的分类保存,因此电子档案必须使用统一标准的命名规范。哈佛大学档案馆认为,使用命名规范能够在文件和共享驱动器中保持一致性,使得分类整理更具有预测性,同时能够控制版本并在没有仔细检查的情况下提供文件和文件夹的内容线索。创造的命名规范将满足有用的分类,节约空间、缩写、符号、格式日期等条件,以提高排序,保持尽可能简短的名字,让它们容易阅读,并使用文件名来表达作者和版本控制信息。

(四)充分利用扫描工具,保证备份

哈佛大学档案馆认为,很多珍贵的纸质档案因为年份久远,保存难度大,其档案价值难以发挥,即使对纸质档案进行修补也不能保证其完整性,且这些原始文件为实现永久保存,不能提供原件利用,只能以复制件的方式提供利用,扫描件便成了珍贵档案提供利用的一种有效方式。扫描是一种管理档案和强化工作流程的有力工具。对于原始档案和扫描件的处理必须遵循高校档案的管理、保存和销毁的法律法规。同时,为了保证扫描件的提供利用,需要加强与扫描件相关的元数据的管理,元数据提供了上下文、记录的内容和结构,没有此元数据,扫描档案将失去大部分的证据价值和内容。此外,要注重扫描件存储所需的软件和计算机硬件得到定期维护保养,使得档案易于读取利用。

三、在线利用的干部档案管理

作为高校人事档案的主要内容之一,干部档案无疑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哈佛大学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干部档案管理可谓是与当今社会接轨,不仅实现了干部档案的在线利用,而且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程,干部档案管理技术性颇强。

(一)通过联机检索系统在线利用的干部档案

哈佛大学干部档案管理的代表组成部分即校长档案。校长档案不仅介绍了校长的职责、建校四百多年来校长角色的转变,而且收集了历任校长的行政办公文件和个人文档。其中行政文件记录了校长从制定机构政策到参与学术项目的各种高校正式业务,个人文档则刻画了校长们的生平,包括任职前后的事业以及学术追求和家庭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大多数校长们的个人文档的详细叙述资料都是提供在线阅览的。除了那些易碎的难以保存的原始文件限制利用以外,很多文件都是开放利用的。可在网页上直接浏览的个人文档分为两类:文件目录和HOLLISsearch。HOLLIS是哈佛大学建立的联机检索系统,可以通过名称或者例如“教师”、“学生”、“通信”、“日记”、“剪贴簿”等检索词进行人事档案目录的网上索引,人事档案在HOLLIS系统上都可以查询到目录。除了检索人事档案的目录之外,部分人物传记档案也可以在HOLLIS系统上检索出来,如希欧多尔•罗斯福收藏集(TheodoreRooseveltCollection)和埃米莉•迪根森档案(TheEmilyDickinsonArchive)等人事档案的主要内容都存储在HOLLIS系统中可供查找利用。

(二)干部档案的数字化工程

哈佛大学干部档案已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从2004年开始,哈佛大学档案馆开始对收存的档案进行二次加工,并于2009年对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西德尼•维伯基金的支持使得这一档案数字化工程开展十分顺利并取得了成效。其中,档案数字化工程对早期校长们的论文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使其成为了在线利用资源,同时部分文档还有电子扫描件。档案数字化工程让哈佛大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这一数字转换使得珍贵的不能提供原件利用的档案也能以电子档案的形式实现其档案价值,也保证了档案原件的完整和永久保存。同时也为不能来馆查找利用档案的人员提供了远程查找的便利性。

四、离职员工档案的全方位管理

哈佛大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视离职员工的档案管理。在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中,有专门的关于离职员工档案管理的规定,可以说哈佛大学离职员工档案的管理是有规章可循的。哈佛大学的离职员工档案管理涵盖了离职员工档案管理的方针政策、责任划分、档案的处理以及离职员工预先自行整理档案的指导意见。

(一)以学校规章为据,妥当管理离职员工档案

哈佛大学的人事档案管理特别注重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要求来管理,离职员工档案的管理也不例外。当一位员工离职时,根据学校文件管理政策,所有经其负责的文件都要进行评估和处理。哈佛大学档案馆要求学校办公室设置好程序以确保员工在离职时其所有的文件都得到了恰当管理,同时,重要的学校信息不能因为疏忽而被损坏或公开。

(二)明确的责任划分,完善离职员工档案的移交工作

哈佛大学档案馆对离职员工档案管理的责任给出了明确的划分。预离职员工及其领导以及档案的交接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负有责任。离职之前,员工应向其上级领导提供一份其所占有的学校文件的清单并告知每份文件的存放位置。可能的话,员工及其领导应当一同对文件进行检查。否则,员工的直接上司须对确保文件被正确地保管、移交或销毁负责任。这些程序可以作为离职手续如离职清单的一部分记录下来。当需要信息技术人员确保电子文件的移交、保管或删除的准确性时,员工的领导有责任运用学校的政策对员工的电子文件进行处理。办公室应当设置好电子文件清理的初始化程序。在没有得到离职员工的领导的明确批准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不得采取任何删除学校文件的行动。

(三)加强对离职员工预先处理档案的指导

哈佛大学档案馆对于预离职员工离职前自行处理档案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对于现行文件和非现行文件的处理应该区别对待。现行文件应当移交其他员工进行保管,在特定情况下,员工的地位以及文件的敏感性可能要求移交记录应存档。在查阅一般的文件目录以及任何特别文件目录之后,再决定非现行文件是否保存。非现行电子文件需要打印的,取决于电子文件价值的时间长度以及电子文件的电子形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在决定对文件进行保存或销毁之前应当联系文件管理服务中心。在离职之前,可以与同事或领导沟通交流他们所需要的资料,以大致确定保管和销毁的文件范围,为确保档案材料的保全性,可查阅文件目录来决定文件是应当被销毁还是交由同事或移交档案馆,确定之后可先自行分类然后交由单位处理。哈佛大学档案馆特别强调,要注意所有格式的档案的保存或销毁或移交的规则,也应当检查所有公共工作空间和个人工作空间的可存放文件的地方,以防有所遗漏。

五、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在专业人员的配备方面,哈佛大学的人事档案管理不仅具有一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且每个档案管理人员都具有专门的职责分工,相较于其他档案馆单一的档案文员而言具有绝对的优势。

(一)档案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哈佛大学档案馆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档案管理部分,同时其档案馆的主页上都有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联系方式。这样一支训练有素、专业能力强、分工明确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由以下人员组成: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包括高校档案管理员、档案馆助理),馆藏服务类档案管理人员(包括馆藏服务档案专家、加工处理档案专家、特殊材料编目/处理档案专家、项目经理),公共服务类档案管理人员(包括研究员、高级参考档案专家、参考资料助理、资产管理助理、公共服务档案专家),馆藏发展类档案专员(包括馆藏发展联合高校档案专家、馆藏发展/鉴定档案专家)以及档案管理专员(包括档案管理服务的联合高校档案专家、高级电子档案分析专家、档案操作专员、档案管理助理、档案经理、档案分析师)等。各位档案管理员不仅具备基础的档案专员知识,而且都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同时不同档案管理专员能满足各种档案管理的需求,切实做到了各司其职,人尽其用。这种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得益于哈佛大学几百年来档案管理经验的积淀,也使得哈佛大学档案管理工作开展得愈发成功。

(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

外事管理范文2

一、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工作内容

(一)对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在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中,明确外事管理工作内容,是做好外事管理工作和优化外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结合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实际,外事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出国人员行前安全教育等,境外安全应急,健康安全,教育包括忠于国家,保密,尊重当地居民风俗习惯,和谐共处,人身安全,保管外事文件安全,疾病风险控制预防,应急预案,回国后管理等内容。

(二)对外事管理工作的职责进行明确。除了要了解外事管理工作内容之外,还要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特点对外事管理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使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做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的目的,满足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加强外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了解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具体的外事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措施,是落实外事管理工作责任和推动外事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加强外事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

二、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应强化管理实效

(一)把握外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外事管理工作中,要认清外事管理工作的目的,并在具体的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把握针对性、高效性和全面性原则,使外事管理工作的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并在外事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上有较高的提升。所以,把握外事管理基本原则,是做好外事管理模式优化的关键。

(二)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基于对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的了解,在对外事管理模式优化过程中,应将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作为主要指标,其中除了要对工作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之外,还要对工作流程进行细化,使外事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强化外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效果。在对外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过程中,应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外事管理工作特点的了解,并将强化外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力度和开展效果作为管理模式优化的重点来看待,提高外事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确保外事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三、国际工程公司在外事管理模式优化中,应积极开展效果评价

(一)对外事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根据国际工程公司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对外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外事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找出现有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并在优化过程中加以改正。

(二)对外事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根据外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结果评价中,应对外事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外事管理模式优化的重要依据,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外事管理范文3

一、焦作市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焦作市共有三所高等学府: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所高校积极开展诸如聘请外籍教师、合作办学等一系列外事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图像、礼物等各种外事档案。三所高校在保证外事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方面不断努力,但目前三所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

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工作进行执行力度。在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中,因其外事工作起步晚、对外合作与交流少,外事活动形成的档案材料少,学校存在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例如,国家教育部在高校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中规定:外事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系统、准确和安全、便于开发利用[1]。虽然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也有这样的规定,实际情况却是综合科档案室只是负责上级的文件、批复、审核等红头文件,而对于学校与国外学校间的具体外事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材料却允许外事办公室进行收集、归档和保存等工作;在焦作大学则是外事办公室的档案管理者身兼外事办公室成员和学校档案室管理者两职,责任上没有明确的分工。

(二)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不高

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焦作大学三所学校均没有配备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三所学校的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共有9人,其中,河南理工大学5人――档案科4人、国际交流处1人;焦作大学1人,同时兼外事档案的所有工作和学校所有档案的工作;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人,综合档案室1人,外事办公室2人。在这9人中,只有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者中的1人是自修的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其他人员则都是医学、生物、英语等非档案管理专业的人才。这些工作人员既不熟悉档案管理的流程、方法等业务,也没有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他们刚上岗时,管理工作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如何有效收集、积累材料,采取何种方法归档、保存等等,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他们的日常学术研究领域也非档案学方面的,平时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因此,这些工作人员既不能被认为是精通档案管理的专业人才,也不能定义为是专业的外事管理人才。

(三)管理手段落后,时效性不高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于社会的影响与要求与日俱增,因而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是时展的必然。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新事物的出现,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如文件的起草、签发、催办、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中进行,这样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也自然以机读的形式存在[2]。然而,因为思想上对外事档案的不重视和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目前,焦作市高校对于外事档案的管理仍处于传统手工有纸化记录、整理、归档、保存的阶段,并没有研发专门的适合本校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这就会产生档案前与档案后部分材料在形式上不一致的脱节现象,难以保证材料的原始性。此外,将电子化的材料再转变为有纸的档案的工作要求,首先会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不管是在归档入柜,还是整理、验收时,都是一个需要耗时费神的过程。其次随着外事档案的不断累积,学校也需要不断更改档案管理环境以及增加人员。

二、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

首先,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焦作市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客观因素。焦作市因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无论是经济发达指数、交通便利指数还是对外开放程度都没有省会郑州市的高,更比不上沿海地区。这样的环境难以吸引国外企业、高校等来焦作市进行合作与交流,不利于学校开展外事活动。因而产生了焦作市各高校外事相对比较少、层次比较低、管理者不重视的现状。

其次,学校自身是影响焦作高校外事档案管理现状的主要因素。现将河南理工大学、焦作大学、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比较。三所学校均地处焦作市,但是各学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情况却是大相径庭,河南理工大学采取的归口管理,学校档案科和外事单位有明确的分工;而焦作大学和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则学校的档案室与外事办公室的分工不明确。再将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进行比较,河南大学地处开封市,其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与河南理工大学相差不多,但是在档案管理方面,河南大学的档案馆,在规模、人员配备、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比河南理工大学的档案管理成熟和完善。所以,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利弊不是绝对因素,学校自身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三、优化外事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一)转变思想,强化责任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3]。因此,高校要实现外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健全的管理制度,必须转变思想。首先,变不重视、忽视的思想为高度重视、密切关注的思想,明确责任意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高校的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往的窗口和国际交流的枢纽[4],而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是保证这一“枢纽”畅通与否的关键环节,对学校的外事工作、对外知名度、科研和教学发展以及学校对国际高等教育形势的把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变传统的外事档案管理思想为先进的电子化或信息化外事档案管理的思想。当今,网络技术、电子办公技术日趋成熟,其高效、快捷的特点使得网络技术应成为高校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主要手段。信息化档案管理模式会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便于调档查看和对外宣传。故步自封,只能是被淘汰。因此,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二)加强业务培训,明确责任分工

在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是管理的主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的成效。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曾说过:“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亲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同样,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也需要众多的人才,而且是专业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地方高校的外事档案管理水平,必须有专业的外事档案管理人才做支撑。但对于学校而言,招纳新一批专业人才并非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因为人才的招纳势必要造成人事的变动,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已上岗的工作人员虽非档案管理专业出身,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对档案管理工作已有经验。所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增加其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在人才培训方面,学校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和外事部门的档案责任人定期去省内外档案管理成熟的高校学习,或聘请专业人士来校培训,并要求他们每学期上交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总结。二是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督促他们不断学习档案管理理论,了解现代化档案管理的动向。学校在加强人员培训的同时,要强调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档案科(室)要做好统筹工作,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规范,及时督促外事部门积极做好收集、积累、归档和上交的工作;外事部门按照档案科(室)的要求,委派至少一名的外事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所有材料的收集,定期(比如一个月或其他的周期等)整理已有材料,进行归档,如期上交档案。若外事部门逾期或是未交规定的外事档案,或上交的材料不合规范的,档案科有权督促或责令返工修改材料的权利。学校对档案科(室)和外事部门一年进行至少四次(每学期两次)突击考核,对于多次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或给予相应的惩罚,比如取消其本年度的评优资格等。

(三)引进先进技术,开发资源数据库

外事管理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投资;规范管理

对外投资企业作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闲置资产对外投资,提高闲置资产的利用率,在当前中央财政“过紧日子”、严格压缩支出的大背景下,填补了部分事业单位的资金缺口,解决了不少事业单位的燃眉之急,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单位事业发展的提供了有益补充。但近年来各项审计、检查情况及结果表明,部分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企业管理方面仍存在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本单位实际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现违法违规违纪行为。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管理不仅是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和廉政风险,更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投资行为不符合国家政策精神或风险较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关政策出台后,部分事业单位将无法继续承担的监管、审批等职能变相转移给所投资兴办企业,与国家“放管服”政策精神不符。此外,有的事业单位投资与本单位事业发展不相关的领域,由于对不相关领域不熟悉、不了解,无法成为单位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违背了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宗旨。其中一些事业单位甚至成立企业专门买卖期货、股票、企业债券、各类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或进行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投资,存在较大投资风险。

(二)前期投资程序不规范、不健全一是部分事业单位投资兴办企业前没有进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市场供求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投资方向、规模和项目周期缺乏科学的分析,企业投资不久后就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局面。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对外投资审批手续,未及时将对外向主管部门报批或备案,先投资后审批(备案)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三是部分事业单位出资前未对用作投资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履行资产评估手续,此后也未进行追溯评估,无法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甚至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法人治理结构缺失很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企业,由于受其投资方事业单位干涉影响过多,存在较为浓重的行政色彩,导致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不独立。一是企业决策机构不独立。不少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长期不开会或者以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会等代替,无法履行好管理职责和监督职责,使得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往往需要为事业单位的方便而牺牲本企业的利益。二是企业业务、人员不独立。许多投资企业开展的业务、经营模式以及往来客户等与事业单位内部二级单位重叠度较高,同时人事权由事业单位掌控,导致企业发展完全依靠事业单位,缺乏独自运行、开拓市场的经验及能力,丧失了主动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三是财产、账务核算不独立。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投资的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未进行单独核算,各类经营活动仍在事业单位账目核算,与事业单位共用资产,事企不分。

(四)后续日常监管不到位部分事业单位重投资、轻管理。一方面,由于对投资企业成立后经营决策管理的重视关注程度严重不足,未遵循风险控制和跟踪管理等原则,没有督促要求企业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导致投资后企业业绩平平甚至连年严重亏损,无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由于长期疏于管理,甚至不了解掌握投资企业经营情况,不能对企业进行控制或实施影响。长此以往,随着机构改制、人员变动等原因,部分对外投资企业逐渐脱离监管、失去控制,长期不分红、拒绝接受事业单位指导管理等乱象频生。

(五)退出机制不完善有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成立时间早,期间企业股权结构、管理层变化频繁,部分企业股东失联甚至无法召开股东大会;有的企业随着市场环境变换、新政策出台等原因,已完成历史阶段性任务、不再盈利或无法为事业单位提供有力支撑;还有的企业由于违法、税务等各类原因被有关部门吊销企业执照。相关对外投资企业均不再开展经营活动,但事业单位未及时办理股权退出或注销手续,导致这些企业长期存留,存在隐藏的税务、法律风险。

(六)引发廉政问题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不但存在投资风险和财务风险,也存在重大的廉政风险,很多领导不以为然,对此类问题重视不足,最终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股权投资未在账面反映。有的事业单位投资的企业未在单位账面核算或者在事业单位账上以往来款项的形式体现。对外投资游离于账外使得单位无法掌握对外投资情况,不能有效监督管理投资项目、及时规避投资风险,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同时由于对外投资未入账,导致无法监督相关投资收益按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极易造成投资收益体外循环,一旦被截留、转移、挪用、私分、成立“小金库”,则存在廉政风险、法律风险。二是向投资企业摊派转嫁费用。部分事业单位违规将应由自身承担的各类费用摊派转嫁给投资控股企业,形式多种多样,也是历来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二、规范对外投资管理的建议

各事业单位要积极发挥主体责任,尤其是强化主要负责同志的主体责任和主管领导的分管责任,严格履行重大事项集体审批决策程序,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对外投资决策管理体系。

(一)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行为各事业单位应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范围,通常来说,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应该对外投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项目应当作为单位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不得投资与行政监管、审批相关的事项,尽量避免投资与本单位事业发展不相关的领域。同时,各事业单位在投资前也要充分考虑到本单位实际运行情况,资产负债率较高、已投资项目效益差的单位都应该谨慎选择新的对外投资事项,以此规避投资风险。

(二)规范对外投资前期程序一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前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全面考虑投资行业存在的机遇危险及所投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编制可行性分析报告,并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拍板。追加投资或用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的,须事先经所投资企业股东会决议。二是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应当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和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授权审批权限履行申报审批程序,严禁未经批准擅自对外投资,更不得将投资金额分拆成多次投资,化整为零,逃避监管。三是加强对拟投资资产的审核把关,事业单位应当确保对外投资资产权属清晰,不存在权属纠纷,无抵押、质押、留置、提供担保、定金以及被司法机关冻结等情况。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货币性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不得影响单位正常业务开展、单位人员工资发放、日常办公费用支付等基本支出保障。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有关规定,严禁使用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结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对外投资。利用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投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

(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应放管结合,理顺事企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放,事业单位要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给企业在业务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激发投资企业的活力,发挥好市场机制。另一方面要管,事业单位作为出资人、股东,要合法合规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内部机构,或者选择、委派管理者等,参与对外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包括企业合并、分立、改制、上市、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发行债券、进行重大投资、为他人提供大额担保、转让重大财产、进行大额捐赠、分配利润以及解散、申请破产等。

(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公司法》等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所形成的日常管理。一是对投资企业实行归口管理。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设置对外投资管理监管的归口管理部门或岗位,明确相关管理部门或岗位职责权限,加强对外投资决策的控制、对外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对投资企业实施监管。二是加强对外投资企业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企业做好产权登记、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按时报送企业经济效益月度快报和年度财务会计决算报告,并对投资企业提供信息及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各事业单位每年应当对本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情况、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和企业重大事项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定期开展绩效评价。四是依法取得投资收益。各事业单位应监督企业依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的规定,向出资人分配利润。取得的收益应当按照预算管理及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在单位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五)建立对外投资企业退出机制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同时,应该建立对外投资后评价制度和投资收回制度,及时清理低效投资,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损失。转让(减持)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时,应当严格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并按照规定审批权限履行资产处置审批或备案手续,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场所公开进行交易。

(六)构建廉洁自律长效机制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对外投资行为和企业监管负主要责任,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对所投资企业的日常监管职责,切实加强对投资企业的监督尤其是财务监督,规范投资企业的经营行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一是事业单位对对外投资获得的股权,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入账,并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产权登记。二是事业单位要加强与对外投资企业资金往来和资产使用管理。为了最大限度规避廉政风险,事业单位和对外投资企业之间,不得让对方无偿列支费用,不得无偿提供资产给对方使用或无偿占有对方资产。三是严格对委派的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监管,对未按要求履行职责甚至出现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外事管理范文5

关键字:涉外事务管理;实训课程;优化与创新;教学效果

我国涉外事务管理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及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网络信息的完善使得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涉外事务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使得外事管理由原来的临时性、小范围、后台服务性工作,发展成为现在的设有常设机构、专职人员的专业性工作;由语言翻译、迎来送往礼宾服务等事项,发展到协助处理、直接参与涉外事件的全过程、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谋、核心幕僚,并带队亲自指挥,外事管理人员由后台走到了前台,外事管理工作也由简单的服务性工作拓展为参与、组织、指挥、协调、决策等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工作。外事工作范围更加宽广,涉及到国家间、政府间的外交事务;对外经济、贸易等交往事务,国际间的企业购并、合作、合资、独资事务;对外科技、文化、宣传等交流事务;国际大型活动的协作事务;并由此产生的人员、货物、动植物、资金、企业设立等的出入境事务及相关法律

法规。这就要求外事管理从业人员在具备了一定的外语交际能力的条件下,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交往技巧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所以说,涉外事务管理学就是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而设置的,是一门将多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融为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如何在满足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加大对学生实训课程的力度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已有的成就下,我们尝试做了如下工作,效果显著。

一、 优化实训课程群的设计

实训课程教学体系方案,目前已经运用于教学中,见我校第六版人才培养方案。其内容见表1

构建了更具实用性、可操作性、独特技能的涉外事务管理课程群,合理匹配,互为依托,形成有机整体。

增加了实训课时量,扩大了实训课型,增加了实习实践场所和环节。

要求每个学生有最终的成果展示,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动力等。

二、对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

如:涉外事务管理实务课程,突破了以往只讲政府层面,将基层企事业单位涉外事务具体工作内容补充进来,创新性地增加了人员、货物、动植物、资金、企业的跨境通关等实用内容,使毕业生能迅速胜任岗位,更好服务于用人单位,提高自身竞争力。见表2

涉外事务管理的一般意义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掌握涉外事务管理的基本内涵,了解相关概念;掌握涉外事务管理的主要载体、客体。理解涉外事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具备区分对待涉外企业、外向型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三来一补企业的能力。

1、涉外事务管理的内涵;

2、涉外事务管理的主要载体

涉外事务管理的环境

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了解涉外事务管理的宏观背景;理解其政治与法律、经济、文化环境。了解管理环境如何约束组织行为

1. 具备分析具体涉外企业国际环境的能力。

2. 掌握pest及swot分析方法。

1、涉外事务管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2、企业环境分析方法。

人员出入境管理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人员进入或离开我国边境需要办理的相关手续和环节;掌握人员出入境时办理护照、签证等证件的流程;掌握国外人员来我国商务、会谈时相关礼仪等。

1、掌握人员出国时办理护照和签证的规则和程序;

2、掌握中国人因私出境、入境 ;外国人因私入境、出境、跨境;中国人因公出、入境的通关规则和程序。

1、因私护照、公务护照的办理、使馆的签证情境、行为、过程

2、办理签证被拒签的原因。

货物进出境管理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了解海关在我国货物进出境管理的重要监管作用和机制;掌握进出口关税的基本原理;掌握退税与保税制度;掌握食品的进出境要求。

1、了解我国货物进出境发展概况;

2、掌握海关作用机制;

3、掌握进出口关税计算方法;

4、了解退税与保税制度。

1、我国中央和地方海关管理机制;

2、货物进出口关税制度。

企业出入境管理

1、掌握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边境需要履行的手续;

2、掌握我国企业海外建厂时需要审批申报的手续;

3、了解我国利用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4、了解我国企业境外发展概况;

5、掌握企业海外并购原理。

1、掌握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边境需要履行的相关程序;

2、掌握我国企业海外建厂需要上交的材料及审批程序;

3、了解我国利用海外直接投资情况;

4、了解我国企业海外发展概况。

1、掌握相关企业进出境流程与审批程序环节;

2、学会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分析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可行性。

资金出入境管理

1、掌握外汇管理原理;

2、掌握外汇管制原理;

3、掌握个人携带外汇、现钞进入我国边境管理方法;

4、了解境外人员持有人民币发展现状。

1、掌握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机制及作用;

2、掌握个人携带外汇、现钞出入我国边境管理方法;

3、了解人民币境外流动现状。

1、汇率变动对人民币出入境的影响;

2、如何防止人民币过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动植物出入境管理

1、动植物出入境管理办法;

2、禁止出入我国边境的动植物种类。

1、掌握我国动植物出入境管理办法;

2、掌握禁止携带入境的动植物种类。

防止和警惕国外利用伪装技术进入我国的动植物违规货物。

国际重大赛事

1、掌握国际重大赛事管理原则;

2、了解国内和国外相关重大赛事。

3、掌握举办重大赛事相关事宜。

1、掌握举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相关事宜;

2、掌握国际重大赛事管理原理。

掌握奥运会、博览会、世博会等申请程序及管理原理。

涉外法律

1、掌握涉外企业法律运营环境;

2、了解不同法律体系下涉外企业经营的区别。

1、掌握涉外法律基本内容;

2、了解不同法律体系下涉外企业经营的差异。

涉外企业需要注意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经营差异。

三、科学组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实训教学方法

组织了模拟面试;模拟国际会议的组织与举办;模拟迎接贵宾上下车、宴席的摆放与座位的领引、选送礼品、着装礼仪;模拟涉外商务谈判中僵局的处理,如何开局和结局等;尽可能地请有经验有行业背景的一线实务工作者上课指导。

四、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实习实训

组织一年级新生到学校周边的四星级度假酒店参观学习,加强实际能力的培育与锻炼。如到中天锦绣酒店参观,请酒店的总监带领学生参观、讲解、示范,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酒店基层岗位打工锻炼,增长了见识,缩短了对社会的距离,有了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努力方向奠定基础。五、采取多种方式对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外事管理范文6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特有的组织,虽然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仍有很多事业单位的项目与经济活动相联系,例如对外投资。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会通过从事经营性活动换取利润来弥补经费的不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在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对外投资,确保国家资产保值增值需要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问题;措施

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与普通企业的对外投资存在一定相似性,都希望通过投资获得效益,但是二者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在投资目的、投资类型、对外投资的管理模式、对外投资的计价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企业对外投资的方法直接套用在事业单位上。

一、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决策失灵,项目风险评估不足。很多事业单位认为建设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会直接导致单位管理成本增加,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是没有必要的。这种观念使得这些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决策失灵,并且随意性很大,给国家资产带来极大的风险,很多事业单位因为没有建设风险评估体系,不重视可行性报告分析,使得投资失败,给单位、社会、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2)对外投资方式与比例不科学。无论事业单位还是普通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和比例都是直接影响财务状况和管理的重要因素。但是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认识到对外投资方式和比例的重要性,随意性较大,使得单位的现金流受到严重的威胁。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时,没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过量采用资产投资,使得单位投资一旦失败,资产全无,给单位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在出资比例方面,很多事业单位都只重视控股企业,而忽视参股企业,使得参股企业往往成为投资损失的重灾区。

(3)被投资企业监管不足。首先,国家政策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被投资企业如何管理,缺乏一定的政策性约束。其次,被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出资人管理缺位。再次,缺乏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之机和约束机制。最后,被投资企业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高。

(4)投资效益不高,核算不规范。由于事业单位普遍对对外投资认识不足,对对外投资是否有收益也重视不够,甚至存在管投不管收的现象,一些投资长期挂在账上,成了死账。根据我们对某市市级事业单位的初步调查,20122014年,市本级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单位分别为144家、144家和146家,各年度有投资分红的单位分别为30家、30家和19家,占比分别为20.83%、20.83%和13.01%;投资收益金额分别为1530.72万元、2955.01万元和1835.45万元,分别占对外投资总额116761.09万元、130899.47万元和134743.54万元的1.31%、2.26%和1.36%。在财务核算上也不够规范,初始投资既有在账面对外投资核算,也有在单位往来款核算,还有直接列入支出;投资收益既有直接冲减对外投资,也有挂往来款核算。

二、事业单位强化对外投资管理的路径

(1)结合事业单位业务流程,实现共同发展。对外投资项目要选择与事业单位业务紧密联系但又不形成竞争的业务,且符合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并有良好的市场调研预期和经济效益。首先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投资人才的引进,使得事业单位所涉领域技术人才和投资人才都具备。其次,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要做好详尽分析,要与单位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不能存在短期行为,要认识到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以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再寻求利益最大化。最后,事业单位要做好对外项目投资选择,保证符合单位利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共同发展。

(2)优化决策控制流程,规避投资风险。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一定要有完善的投资机制,不能进行盲目投资。应当着重建设对外投资审批流程和完善决策机制,明确单位领导班子是对外投资的决策机构,只有做到职责明确,才能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凡是对外投资的项目,都需要有投资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的可行性报告,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评估。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要以风险评估与评价体系为依托,单位必须认识到风险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要具有长远眼光,不能局限于短期建设风险评估体系投入的成本,要认识到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后给单位带来的隐性利益和重要作用,要把风险评估体系作为对外投资安全的一道保障。

(3)分析单位资源优势,合理投资。事业单位在进行对外投资之前,一定要了解本单位的资源优势,根据本单位的技术、资源优势以及财务状况和资产状况,进行科学优化分析,针对不同的投资项目,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以保证单位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事业单位通常有权选择以实物或无形资产出资,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对于必须用现金投资的项目,事业单位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毕竟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组织,除了经济活动外,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服务性活动,如果投入资金过多,时间过长,很容易导致单位资金链断裂。在一些特殊项目上,事业单位也可以选择部分现金、部分资产出资的方式,以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事业单位为实现对被投资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资比例应该在50%以上。

(4)基于财务资源分配,强化被投资企业管理。其一,事企分开。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事企分开的办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规则运作企业。事业单位虽然对外投资的目的与普通企业不同,但是在管理办法上,事业单位完全可以采用企业的管理办法,按照被投资企业章程规定,派出董事、监事和相应的经营班子成员。其二,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事业单位应每年对被投资企业下达业绩考核指标,并要求被投资企业经营班子要定期向单位报告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质量,以保证单位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运营加以控制。其三,监督被投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被投资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才能做好相应的业务项目。如果管理存在问题,不仅对被投资企业来说是经营隐患,对事业单位来说也是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事业单位在投资前可以要求被投资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减少投资风险。

(5)强化监管,提高绩效。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均应切实履行各自的监管职责,以切实提高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绩效。财政部门要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类型制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收缴的管理办法,在加大对被投资单位清理力度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优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结构,建立定期专项检查或抽查制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及事业单位要落实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努力提高本系统对外投资的绩效。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事业单位只有提高对外投资的重视程度,才能更好地实现长远发展。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可以有效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并且提高单位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增加效益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广益,石国华.探讨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河北企业,2011(03).

2.省直部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亟待加强.齐鲁珠坛,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