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一日游范例6篇

庐山一日游范文1

今天要去庐山玩,我特别兴奋,这让我想起了许多关于庐山的诗:苏轼的《题西林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

我们乘坐汽车上了路,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一进庐山风景区,就看到了数不清的深林树木,青松、翠竹、水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汽车绕着长长的环山道行进,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峰呈现在眼底,一路走我一边抬头看,只见山顶上飘着云,好象山在云彩上面似的,我不知道哪座山是庐山的主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真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到了游览区,我们先来到含鄱口。这里的风可真大呀!有许多人都穿着简易雨衣和长外套还冻得浑身打颤,我们一家因为没有准备都只穿着薄薄的夏天衣服,真有些受不了。在含鄱口我看到了对面的五老峰,只见在云雾中,有五座山峰时隐时现,真象一位仰卧的老人头。我们看过五老峰后,就直奔三叠泉。

三叠泉就是李白诗中的庐山瀑布,有人说“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听说前天刚下过一场大雨,瀑布很大,就更应该去看看了。

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听着哗哗的溪流声,向三叠泉走去。走了大约二三里路,开始下台阶,大概要下一千多级台阶才能看到三叠泉,望着看不到头的一级级台阶,我有点发愁了,要不是妈妈用“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话来鼓励我,我真不想走了。

终于,我们到了。啊!瀑布真壮观,它从高高的山崖的缺口处,飞泻而下,经过了两处平地,把瀑布分成了三层。对面的山崖上被满天飞舞的“小珍珠”打得湿漉漉的,我站在瀑布附近,听着水流的轰鸣,任凭飞溅的水珠落在身上、脸上,静静地享受着这种美景,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它了,只能借用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了!

庐山一日游范文2

庐山导游词1:

欢迎大家来到风光秀丽、景色怡人的庐山,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刘。

庐山的天气变化多端,苏东坡上庐山时刚好遇到的是云雾天气,什么都没有看见,所以他不由的感叹说:哎,这么大的雾,什么都看不见,连庐山是什么样都不知道。不过人家毕竟是诗人,虽然什么都没有看见,但还是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绝句。我们庐山的天气啊,就像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说不定一会儿就下雨了。所以说,我们在一定要准备好雨具,以防万一。

我们先来看秀峰瀑布,这里有李白诗下的庐山秀峰瀑布,像白色的带子从天而降,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坐好了,马上就要到气吐江湖的含鄱(p)口,在那里可以看到翻腾的云海,非常壮观。还会经过风光秀丽的锦绣谷,锦绣谷因为一年四季花开灿烂,四季如春,就像一块五彩斑斓的锦绣而得名。现在到了仙人洞,下车后大家跟着往里走,里面有一块专供游人拍照的悬空大石板,传说:有一对情侣在拍照时,一阵风把女孩的帽子吹走了,她下意识的捡帽子,不料掉下悬崖,希望你们照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以防意外!大家也要注意保护庐山的环境,不要乱丢垃圾。

今天下午大家一定很累了吧,休息一会儿,晚饭后为大家安排看电影《庐山恋》,希望大家喜欢!

庐山导游词2:

各位亲爱的游客:

你们好!

我是这次游庐山活动的导游江海天,很高兴带大家一起游这个5A级景区。大家有不明白的尽管部我。请各位注意以下事项:一、由于游人众多,游客们一定要紧跟导游,以免走散;二、有事先要告诉我,不要擅自行动。

我们先到这个20世纪初开辟的锦绣谷。这里因四季花开,犹如锦绣而得名,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是王安石在此留下的,请各位跟我走。这是仙人洞,当此处云雾缭绕时,洞里会增添仙气,仿佛有仙人来临。毛泽东主席在此留下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使仙人洞名扬四海。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三叠泉。三叠泉从五老峰顶流下来,潭里的水就是三叠泉水。由于泉水流淌时,一些大岩石使泉水流动方向改变,三叠效果就产生了,加上泉间的云雾,增添了一种朦胧美。

沿阶梯走出三叠泉景区,我们来到了含鄱口,含鄱口与汉阳峰形成壑口,使鄱阳湖起点定于此。

最后我们一起到庐山的两潭看(意思是两潭景区),它们是黄龙潭和乌龙潭。黄龙潭非常幽静,银色瀑布冲出岩石,流入深潭,再入黄龙潭。往前走,就是黄龙潭,含上、中、下,水从五股巨石缝隙里飞扬而下。连起黄龙潭,成了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寸的小瀑布。

光阴似箭,我们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每次来庐山都会有变化,大家一定要常来看看哦!

庐山导游词3: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庐山游玩。我姓邱,你们可以叫我邱导游,非常荣幸能做你们的导游。让我陪你们游庐山,展示一下这里的魅力。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两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接潘阳湖。整个山林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呢!南北长,东西窄。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溪涧,地形复杂的样。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世界,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规格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庐山早有神仙之庐的传说。

庐山是一座集冈景,卫华、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这里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斌。我们来到东林寺,我开始介绍:普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再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扣地理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回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脖式的教堂,融合东西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建筑,以及日本建筑和伊斯兰清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接着我们又游了好汉坡,植物圆`

游客们,今天的游览结束,感谢大家游览世界遗产。

庐山导游词4: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游团的导游xxx,我很荣幸可以带着大家揭开唐代大诗人苏轼笔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神秘面纱。

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北枕长江,南邻鄱阳湖,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景区302平方千米,海拔 1474米的汉阳峰为最高点,它以雄、奇、险、秀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花径风景区。这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上为花径二字。园内有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二字刻石,相传为白居易所书,园中遍植桃花和各种名花。当时,白居易任江洲司马,曾于四月邀名士僧人共17人到庐山游玩,见大林寺桃花盛开,而山下桃花早已凋落,惊喜之下,写下这首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最后请各位注意以下事项:1.由于游客多,一定要紧跟导游。2.庐山的东西都很珍贵,请不要乱踩踏花草,乱扔东西。

祝大家旅途愉快!

庐山导游词5: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远近闻名的庐山风景名胜区观光。我是今天为你们服务的导游,我姓马名颖瑶,大家可以叫我小瑶姐姐。不过要注意卫生哦!希望能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一天!

你们看!这就是世界闻名的庐山!美丽吗?现在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庐山!

庐山位于中国中都江西省九江市南,北频长江,东接鄱阳湖。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有90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山,海拔1473。4米群峰间散布着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国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庐山不但素有国庐奇秀加天下的美誉,而且还是我国的明珠之一。

庐山水气环绕万顷江湖,使庐山夏日清凉,雨水充沛。早晨,一层层郁浓的云雾覆盖着庐山;一遍遍细幼的雨露灌溉着花草;一阵阵柔和的微风呼唤着各种小生命。青松在浓郁的云雾中,在细幼的雨露中,在柔和的微风下,挺直而生。那郁郁葱葱的柏树坚韧挺拔,就像我们的人格和意志。山间的水流又是那样清澈就像我们的心灵。周围的艳花给山间的水流织了个朴素的花环,绿树倒映在水流之间,让这座山披上了绿色的围巾。就像进入了一个美丽的仙境。

既然我们来到了庐山,那旅客们,你们可知道庐山古有神仙之庐的传说吗?

庐山一日游范文3

庐山云雾茶因其品质优良广受国内外消费者赞誉,凡庐山之游客大多都会带些回去自品或馈赠。庐山云雾作为庐山最主要的旅游产品,在庐山旅游产业链中举足轻重。如何打好庐山云雾茶这张牌,弘扬庐山云雾茶文化,树立庐山云雾品牌,使之成为庐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庐山云雾茶简介

庐山植茶始于东汉,跟据史料记载,唐朝时众多文人雅士云集庐山,茶叶生产得以发展。相传诗人白居易也曾结茅于庐山香炉峰下,种茶自饮。至于庐山云雾之名据传是从明代起始启用。到宋代,庐山云雾茶已位列“贡茶”名目。1959年,司令品尝此茶后,欣然赞许以:“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

庐山云雾茶之所以能成为“中华十大名茶”之一,首先得利天时,庐山海拔较高,各季节间的温差大,再配以紫外线的照射,促进了茶树体内芳香物质形成,从而确立了庐山云雾那独特的品质 。其次依托地利,庐山各山峰间(特别是五老峰与汉阳峰)终日云雾不散,茶树沐浴在甘露之中,自然所产之茶极佳;再配以陆羽所点之几处极品山泉,更是妙处无穷。再者借势人和,庐山自古人气鼎盛,是十足的“人文圣山”,禅有名僧慧远,道有“茶圣”陆羽,文有白居易、朱熹、周敦颐,武有岳飞、。正是这些人文文化赋予了庐山云雾茶深厚的内涵和底蕴。

二、庐山云雾茶开发现状

(一)茶品生产

庐山云雾茶种植区域有限,已申报通过原产地区域认证保护,环庐山的十二个乡镇所产之茶才属庐山云雾茶。正宗的庐山云雾茶生产因其生产条件苛刻,一般只有产自海拔800米以上的汉阳峰、含鄱口、花径、小天池、青莲寺等处所产的庐山云雾茶视为佳品。除种植的环境要求苛刻外,庐山云雾的采制更有讲究。茶片采回后,需经过杀青、抖散、揉捻、初干、理条、搓条、拣剔、做毫、再干燥等多道工序方成茶品。现阶段,茶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开展生产的企业并不多。更有甚者为追求暴利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大大影响了庐山云雾的良好形象。

(二)市场销售

庐山云雾茶产量有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随着庐山旅游业的发展,庐山云雾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不良商家为求暴利以次品、仿冒品充斥市场,造成目前茶叶经营较为散乱。好在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整合庐山云雾茶资源及规范其产销行为的重要性,正努力做好云雾茶资源整合工作,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管理,维护好庐山云雾品牌。

(三)茶文化开发

所谓茶文化是指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等与茶有关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景观、联合国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的庐山自古就不乏文化资源,但世人对庐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却不甚了解。现阶段,庐山的茶文化旅游尚处起步期,开发力度小,与其它旅游项目整合度不高,文化内涵不够,特色不突出。

三、对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整顿市场,打造金字招牌

近年来庐山云雾茶饱受外地假冒茶叶的侵袭困扰,本地茶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且无有效的定价机制,报价混乱。整个庐山云雾茶市场商誉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建议有关部门适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庐山云雾茶产销规范化管理行动,出重拳打击不良厂商;制定一套有约束力的定价体制,稳定庐山云雾茶价格;建立起庐山云雾茶销售售后保障制度,为购买正品者提供查询渠道,也为不幸购买了次品、假货者提供一个举报、申诉平台。最大程度地保障广大游客利益,树立良好的庐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促进庐山旅游业健康发展。

注重完善庐山云雾茶产品体系研发,建立多系列、多层次的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对高、中、低层次的消费者都应有对应的产品生产、供应,从而杜绝恶性“炒作”事件的发生。

(二)规划旅游项目,发掘茶艺文化

规范开发以茶园观光、传统技艺采制茶体验、传统茶风、茶俗体验、茶文化节庆等多种茶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举办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节的形式,配以品茶活动,茶艺表演,游园活动、茶文化歌舞表演,茶保健知识讲座,学术讲座、茶产品推介等多项内容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庐山茶文化资源。

(三)整合旅游资源,实现互促互补

庐山旅游资源可以集名山、名水、名人、名茶、名泉、名寺为一体来形容,自古多有与茶相关的诗、书、画、故事。桃花源康王谷帘泉作为陆羽品定的“天下第一泉”一直是茶客向往之处。香炉峰作为诗人白居易种茶、饮茶、做诗之处也是茶客来庐山必访之地。作为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庐山禅茶文化历史久远,高僧都与茶结缘。开发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应该整合庐山几千年中儒、佛、道等众家之文化积淀,采众家之所长,为茶所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客源

旅游业要想发展,最关键的是客源市场的开发,茶文化旅游更是如此。为不使庐山云雾茶这一人间极品“香酒藏深巷”,宣传必不可少,促进庐山茶文化的旅游发展应大力进行形象包装和营销宣传。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传媒,积极宣传以吸引游客;可与相关旅游业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可积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茶文化论坛、茶知识讲座、茶产品展览等活动,努力提高庐山云雾茶得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培养茶艺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高技能、高素质的科技开发、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导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庐山云雾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必要任务,人才的保障是建立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产业链的基本要求。可依托九江市现有的茶叶研究机构和中等、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也可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外出进修或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山传道、讲学。

庐山一日游范文4

保安团奉命守庐山

1938年5月,白崇禧来九江视察,决定把庐山划为国际难民区。随着战事的推进,7月21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来到庐山莲花洞并召开师长以上会议,讨论作战部署。这时日军波田支队与一O一师在兵舰、大炮和飞机的配合下,联合进攻九江,对布防在长江、鄱阳湖之间三角地带的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约40万军队形成钳形包围。陈诚觉察这一不利情况,请示最高当局并获得批准后,为避日军锋芒,保存实力,退至田家镇布防,并派人携带亲笔画出防线的庐山地图,星夜赶往驻防在九江的江西省保安第三团、第十一团指挥部,命令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率领第三团、第十一团连夜布防,拖住日军,掩护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安全转移,然后退守庐山打游击,牵制日军西进,作为战略配合武汉会战的重要步骤。

25日清晨,日军对九江城发起猛烈进攻,胡家位要求官兵“抱必死之决心,以保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两保安团与敌军在九江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至26日下午,当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撤到安全地区时,他们才向庐山撤退。随后九江沦陷,28日两保安团全部退守庐山。

当时的庐山处于无政府状态。庐山管理局和警察局等行政机构已撤至南昌,九江及周边各地的三四万难民云集于此,无人过问,而且战事极为紧张,需要统一指挥。这时杨遇春将军正由汉口到第三战区去,薛岳因他擅长游击战而把他留了下来,请他担任庐山游击队的指挥。而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也计划发动全省的游击战,便商请杨遇春担任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一职,专门负责在庐山打游击。

杨遇春,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曾参加过红军,因回乡奔丧归队时被军队捉住,投靠国民革命军。

8月11日,杨遇春临危受命上了庐山,与他同来的有原庐山管理局秘书甘豫立,警察署长刘汉东及全部警察。那时通往山上的七八条路都有日兵把守,庐山基本被包围。杨遇春一行只有从隘口经庐山垅惟一的一条小路上山。8月中旬,杨遇春在河东路32号(原朱培德别墅)组建了“庐山孤军作战指挥部”,将两保安团统一起来指挥。牯岭仅留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特务连,其它分派各登山道路驻守。保安三团守前山,分兵把守小天池、好汉坡、剪刀峡、石门涧、土坝岭一线,团部设大林路;保安十一团守备后山,分兵把守芦林、女儿城、太乙村、五老峰、三叠泉一线,团部设庐山图书馆。

平时只有四五千居民的庐山,这时却聚集了三四万难民。杨遇春认为不仅不利于打仗,而且围困久了粮食也会发生问题。于是就制订了“疏散难民政策”,下令居民及难民疏散,但遭到山上“老九会”的阻挠。“老九会”由九个老年人组织,他们不但年事很高,而且有相当地位,山上居民大多看他们的行动。由于固守庐山责任重大,杨遇春毅然派人将九个老人一起拘捕,送往江西省政府发落。第二天,疏散令生效,不到一周,疏散了三万多人。杨遇春呈请省政府拨款十万元救济,成立了“庐山难民疏散站”,总站设在牯岭,并在沿途的庐山垅、隘口、德安等地设立分站,为难民提供食宿,并派政工人员把老弱难胞护送到南昌。

由于组织得力和有良好的办法,几万难民得以到达安全地带。庐山从此进入战时状态。

蒋经国庐山升国旗

8月30日,从庐山垅方向那条羊肠小道上走来几个人,庐山管理局秘书甘豫立亲往迎接。原来是时任江西保安处少将副处长的蒋经国,冒险来庐山慰劳孤军。蒋经国上山时“足踏草鞋,身背驳壳抢,一身普通士兵的装着”。到达孤军指挥部后,他详细询问了情况,并提出:“要亲自到庐山最高峰举行升旗典礼,让敌人看到我军还在山上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

第二天,守卫庐山的全体官兵登临大月山,蒋经国主持了庄严的升旗礼。伴随着远处隆隆的炮声和天空盘旋的敌机,在悠扬的军乐声中,青天白日旗徐徐升起。蒋经国神色凝重,他以悲壮的语调训示官兵:“国旗是代表国家的,国旗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现在庐山升起国旗来了,我们要拥护这国旗,保卫国家,誓以血肉,粉碎敌人对庐山的进攻。”

那一年,蒋经国刚满28岁,从苏联回国仅一年多时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情绪极高涨的他表示要留下来与杨遇春一起打游击,这当然是使不得的,但蒋经国的亲临却感动和鼓舞着每一位官兵,他们表示:“决心以血肉保卫此庐山神圣地区,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也要继续完成我们的任务。”

庐山,不仅是一个避暑圣地,而且当时还是的“夏都”。从1926年到1948年,曾有13个夏季来这里常住,共在山上召开过11次重要会议,会议涉及到外交、财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中心。尤其是1937年7月17日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声音从庐山传遍了全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不仅为历史所肯定,也给庐山的政治历史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因此,守卫庐山已经超越了它的战略地位,而具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

就在当年发表“抗战宣言”的庐山图书馆大门前,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题刻:“必恭敬止”四字。这是胡家位团长为了纪念上海抗战“八・一三”一周年而题,他取《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义,表示“愿此志与名山同垂不朽”。同时也表明了他热爱祖国河山,与日军奋战到底的决心。

其实,两保安团属地方部队,其装备是很差的。步枪五花八门,重机枪虽有几挺,而轻机枪却一挺也没有,尤其是弹药因无法补充而成问题。虽然如此,庐山守军在作战上却不逊于正规军。他们一面要坚守庐山,阻挡日军的进攻;一面还要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突击队,策应正面部队作战,破坏九星、德星、南浔各路交通,夺取敌人粮食、武器、弹药等。1938年8月17日,孤军400余人下山至东清坂袭击敌营,毙敌200余人,获马枪十余支,手榴弹、文件、军旗多件。

9月4日,日军炮轰东牯山、万杉寺等处,掩护步兵千人沿德星路进犯,庐山守军与敌激战一天,敌军未能前进半步,反而被歼200余人,曾因侵华而获日本天皇颁发的三级金鸷勋章的少将司令饭冢国五郎也被击毙在东牯山道上。

10月28日,守军在九星路高垅一带捣毁日军汽车4辆,击毙70余人,夺步枪2支,拆毁高垅大桥,破坏电杆电线数公里。

11月21日,守军袭击姑塘白石嘴,缴获敌船一艘,大米26包,罐头50听,毙敌6名。

1939年元月1日,趁日军庆祝元旦之夜,守军各大队派突击队下山袭击。第一大队袭击罗家大屋,毙敌40余人,缴获手枪3支,步枪7支,子弹3000余发;第二大队袭击蓝桥之敌,获步枪1支,破坏南浔铁路10余米;第三大队袭击李家河之敌,获机枪1挺……

在孤军固守庐山的八个多月里,不是孤军出击敌人,便是敌人进攻孤军。像这样的战斗有200多次,缴获大量的战利品,其中轻机枪70余挺,步枪、大炮、重机枪也很多,粮食及其它食品也收获不少。所以当时有民谣说:“一日不游击,民兵没饭吃。”“一日不游击,敌人爬山壁。”庐山守军袭击日军据点,阻击日寇攻山,极大地消耗了敌人充实了自己,使日军在占领莲花洞、沙河、马回岭、隘口等据点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打破了日军迅速占领武汉、南昌的计划。

固守匡庐度难关

1938年10月4日,日军为打通德星公路,联合步炮空军,从凌晨1点到3点发炮猛轰隘口街,200余栋房屋和店铺全部被毁,繁华的隘口街夷为平地。6日,交通通衢隘口失守,通往山上惟一的通道被日军占领。29日,日军攻陷德安县城。至此,庐山周围各县城及重要据点,全部被日军占领,庐山成为孤岛,守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军。

11月,正规进修河南岸,与日军形成对峙状态。为了尽快攻占南昌,排除修河北岸的威胁,消灭庐山孤军,日军派出太久保联队的第一、三大队共2000多兵力,携带野炮20余门,从三叠泉、长脚岭、大洼脑等地向庐山进犯,遭到庐山孤军的顽强抵抗,日军200余人被击毙。1939年1月12日下午,日军出动11架飞机,在投弹轰炸牯岭的同时,辅以机枪扫射。后来日军还将煤油桶百余只、燃烧弹十枚投置牯岭,企图以火攻庐山,结果被孤军扑灭。由于庐山范围大,树林多,敌机投弹也很不准确,多数炸弹落在树林或空地上,很少有被炸中的,所以日军无论是用火攻还是进袭,均被阻挡在庐山脚下。

日军黔驴技穷。11月23日,通过九江特务机关找来3名汉奸到山上进行诱降,他们带来3封信分别送给孤军的3位将领,“以保全实力”为名,提出“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并许诺官兵加升三级,赏洋百万元进行引诱。杨遇春看穿了敌人的阴谋,把诱降书撕得粉碎,抱着“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将3名汉奸就地处决,以断敌人诱骗之妄。

在日军重围之下,孤军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庐山,时常云遮雾障,阴冷潮湿,与山下有10度的温差。10月21日,杨遇春通电全国:“山中气候酷冷,各方经济断绝,衣食缺乏,各部官兵皆赤足单衣,忍饥挨饿,在狂风暴雨中,昼夜与敌周旋……”南浔线被日军占领,粮食无法得到补充,战士们几乎天天吃马铃薯和榨菜。保安团上山时是夏天,一到冬天,棉服便无法补给,因此下雪的时候,有的士兵还是短裤单衣。在山上有钱却买不到东西,香烟买不到,不少士兵熬瘾不过,卷柳叶当烟抽。

然而,孤军并不孤,他们在前线英勇杀敌之时,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声援。

山下的老百姓,常偷运米粮,冒险送上山来,许多人因被敌人发现而惨遭杀害。山上的居民自发组织保卫庐山,妇女们承担起洗涤补缀的工作,十几岁的孩子们组成青年队,协助警察维持秩序。

就在两保安团退守庐山之时,作为《民国日报》特派战地记者的孙家杰,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在《民国日报》发表了“庐山观战记”、“保卫庐山的游击队”等多篇文章,大量报道了庐山守军状况和战斗进程。

中国共产党也密切关注庐山守军,并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和社论,高度赞扬了庐山孤军不怕困难、勇敢杀敌的牺牲精神,呼吁全国同胞迅速地设法给庐山孤军以实际帮助。

11月17日,江西游击总部准备现款七万余元及大批给养,接济庐山孤军。在庐山四周都有敌人把守的情况下,总部政治部主任陈洪时冒着生命危险,将全部给养送到山上,山上军队极为欢欣鼓舞。

1939年3月3日,福州私立文山中学女生,制作棉背心56件、布鞋60双、毛巾85条、衬衫48件,送江西省抗敌后援会转交庐山孤军。

曾几次致电奖勉,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也致电嘉奖,国民参政会、各省参议会、全国各人民团体,也纷纷致电慰劳,全国慰问信就有三万多封。这些电报在《庐山日报》上刊出后,将士们感到极大振奋,他们都说:“长官没有忘记我们,全国同胞没有忘记我们,最高统帅在宵衣旰食的当中,还慰劳我们”,纷纷表示:“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慰我全国同胞”。

庐山孤军功垂青史

1938年5月,在庐山居住的英、美、法、德、意等国侨民166人,因为战争爆发,交通阻隔而留在山上。为避免日机的轰炸,他们将自家的铁皮屋顶用油漆刷上各自国家的国旗。1939年元旦以后,日军对庐山轰炸越来越频繁,他们曾用飞机散发传单,威胁外侨,要外侨撤退。当时驻九江的英美舰长曾来庐山交涉,谋划外人特别区,以免轰炸,遭到日军的拒绝。

1939年1月31日,日军通知各外国领事,“限牯岭之外侨,于2月7日以前撤退。逾期,对于牯岭之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即绝对不负责任”。杨遇春曾召集山上侨民开会,商讨对策。外侨对孤军非常有信心,大都不愿离开。2月18日,九江美舰“欧湖”号舰长杰弗斯,英国舰“安岛”号舰长司泰佛斯,由九江至莲花洞换轿登牯岭,到达孤军防线时,甘豫立前来迎接。两舰长下榻美国学校,与外侨商量撤离事宜。一些外侨因为财产全部都在山上而不愿走,经做工作才撤退了100多人。2月22日,牯岭外侨离山,敌我双方在莲花洞一线各让出岗哨,他们下山到九江后,搭乘各自政府派来的军舰转赴上海。

在固守庐山的这段时间里,孤军与外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外侨很大的帮助。外侨组织的缝制组,将山上要人别墅中的棉被,以及夺取日军的军毯,改制成军衣;美国侨民仙岩饭店的老板都约翰,将他家存有的食品及生活用品全部销售给士兵;在孤军办的一个保安医院里,十之九得力于外侨,他们或做医生,或做看护,自动拿出药品为病人伤兵治疗。外侨撤退后,曾来电嘉许:“孤军固守庐山,屡挫敌锋,护送外侨下山,不失大国民之风度,极慰。”

1939年3月27日,日军占领南昌。这时他们开始从武汉、南昌方向抽调兵力回攻庐山,庐山孤军是他们必须扫荡的心腹之患。

4月15日,日军共派出吉冈师团、大久保联队、佐藤联队,携带野炮20余门,配合海陆空的新式武器及化学兵团,由大寨、莲花峰、好汉坡、月弓堑、土坝岭、铁船峰、十里埔、白衣宫分八路向庐山发动围攻,庐山守军当即环山应战。

17日凌晨1点,战士们被疯狂的炮声惊醒,敌军以平均每分钟发炮三到四发的频率炮击庐山,整个山岭都震动了。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每路都有敌步兵三四百人向山上进攻,守军沉着地抵抗。大寨、白衣宫一线,遭遇守军的迎头痛去,敌步兵与守军数十回的较量,均被阻止于山腰。后因这一线防御工事完全被大炮击毁,子弹告罄,又无后援,不得不退守到小天池一带。进犯东林寺一路的敌军某联队长,在下午2点被守军打死。守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的进攻更加变本加厉,在九莲公路和尚坟一带,敌人集中40门大炮狂轰滥炸,当时土坝岭一带的公坟完全炸毁,有很多棺材在地下矗立起来,据说那个地方拿来种田,根本不用刨地,可见炮击的厉害。就在敌军逼近土坝岭附近时,守军某中队班长谢某,坚决不撤退,那时已经是弹尽援绝了,他手中仅剩最后一颗手榴弹。这时,正好有7个日军走上山来,他将自己掩藏在一山岩的后面,等他们靠近时,谢某不声不响地扔出手榴弹,7个日兵全部被炸死。这场战役敌军死伤1600多人,但他们的步兵还是在大炮的掩护下,一拨一拨地向山上进犯。最后,穷凶极恶的敌军施放了催泪瓦斯,守军伤亡很大,莲花峰、土坝岭等地相继失守。17日晚敌军进占庐山山北小天池,牯岭已被日军完全包围。两保安团被迫转进仰天坪、黄龙寺一带高地,继续抵抗。

庐山孤军到这时已经是真正弹尽粮绝,各线阵地多被冲破,无险可守。第九战区司令部为保存实力命令孤军撤出庐山,向岷山转进,并派出保安团第四团钟石磐部在南浔铁路附近接应。18日夜晚,两保安团化整为零分别从张家山、碧云庵突围下山,他们白天躲藏夜晚行进,经过两天两夜最后在岷山会合。

庐山一日游范文5

(南京大学 地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为适应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及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但他们多注重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研究以及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文章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为例,结合文化融合内涵,界定庐山地区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099-06

收稿日期:2015-04-05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中小尺度文化景观视觉美感评价体系研究”(41371191)和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江苏城市景观空间视觉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13YSD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620140367)等的资助

作者简介:江昼(1977-),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

一、引言

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品位与知识含量较高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预测表明,21世纪初原来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文化旅游产品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为适应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如肖忠东提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概念;[2]刘丽华基于体验视角研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3]李玲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冷思考;[4]蒋长春,李聪颖等基于文化空间的理念,对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5]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特定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但总结发现,这些研究和开发的角度、模式多是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梳理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

近几年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罗龙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谈了他对庐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想法;[6]郑丽娟也就庐山宗教文化挖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7]等等。尽管这些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针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以庐山文化为基础,游客为导向开发适销的旅游产品,而较少论述庐山文化的特征及文化融合与旅游开发这一统一体的问题。1997年,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此后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服务质最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和旅游区安全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传承、发展庐山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提高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品位等,在当今时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为例,结合文化融合的内涵,在界定庐山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二、文化融合的内涵

所谓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俗,积累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文化融合(culturefusion)是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不同人类文化间的交流、相互接纳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

文化融合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为不同地区价值观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不同地区间价值观的整合,实质上是整合来自不同文化模式观念,也就是一种对文化的整合。文化融合包括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第二种是文化间的协同。而文化融合的过程分为接触、撞击筛选及整合三个过程。接触是指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撞击和筛选是指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而整合则是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融合究其本质而言即是以一种非对抗性的方式,完成一种包容性的成长。

三、庐山文化融合内涵及基本特征

旅游文化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既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当今庐山的发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为依托来发展的,而往往更多地依托于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内涵来发展的。因此文化的价值在旅游活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层次和趋向。庐山文化的发展就是继承了中外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文化潜力,从而体现文化的价值,是不同文化体系相互碰撞和相互作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当今庐山文化厚重、多元、包容、和谐的特征正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与体现,其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价值的发挥。

探讨和研究“庐山文化融合”,是一项对庐山开发建设过程及其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对庐山文化“传承”的研究,了解了庐山文化融合的起源、传承,及其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掌握了庐山文化融合的主线。庐山历代所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在对庐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那“庐山文化融合”应当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庐山文化融合”具有开放与包容、本土与发展、世界与和谐、艺术与丰厚等四大特征。

(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可以追溯到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老年代,那时的庐山处于长江中部、鄱阳湖进出的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而开放促成了开发,庐山山顶近乎平坦和规整的自然地形条件,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庐山极具优良的开发价值,而凡是风景避暑胜地,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庐山的极佳的开放性。自古至今,从山下至山上,从山南到山北,从国内到国外,逐步开放。庐山所在的九江市至今仍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白鹿洞规、净土宗等均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这些正是其开放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还体现在庐山众多的宗教文化并存上,中国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呈现出多元并存和发展的态势。正是庐山的开放和包容促成了庐山地区众多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

其实“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来自什么方面、什么方向,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共同的影响才称其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发展才能活跃,才能兴旺,所以包容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大特征。近代以前,“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点集中于佛学领域,慧远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把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合、渗透,使之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染指庐山,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文化在内,又出现了中西的冲撞,交流与融合的态势。没有包容的心态,庐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宗教文化在此和谐共处。包容性特征还体现在教育上,1906年,庐山办有英美学校,后改办为美国学校、英国学校、法国学堂。书院教育与外国教会学校、现代学校教育共处一山。建筑文化是“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征的又一突出体现。自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上山后,大批西方国家蜂涌而来,现存别墅10个国家建筑风格的近646幢别墅建筑,集世界各国之大成,堪称“别墅大观园”。宗教建筑、古墓等也是中西合璧的一道景观。

(二)本土性与发展性特征

特定文化类型的创生与传承都是与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这个环境正是本土环境,它是特定文化产生、扎根并在其中发展的基础。“庐山文化融合”的本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所依托的本土环境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地形地貌、植被和气候条件;二是特定的自然空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变化等因素;其次是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即由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居民所表现出的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文化。庐山与绝大多数旅游其他旅游景观一样,具有不可移动性,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文环境是形成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赖以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也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基础。它对游客所产生的同质文化感受能够激发其文化回归的旅游动机,如庐山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及山水诗歌文化等。而明显不同于旅游客源地的异质文化更是构建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即文化个性的重要因素,它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体验异地、异国的文化风情,这正体现了旅游地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在庐山也更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魅力所在。

发展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特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不可能只有继承而无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而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庐山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基于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没有印度佛教思想的传入,就没有在庐山与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合、渗透,使之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没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庐山的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建设就没有今天牯岭镇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更不会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庐山与儒释道的和谐共处;“庐山文化融合”的发展是在建立在庐山千百年逐步开发和发展过程之上所孕育和显现的。如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庐山文化是我们所要探寻的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强的“发展性”来打造当今的“庐山文化融合”,将这一融合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品。

(三)世界性与和谐性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的世界性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即文化的冲突和相融。旅游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者的空间位移,特别是跨国旅游,旅游者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位移,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将给境外旅游者带来心理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庐山文化融合”的世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的多宗教文化和近代庐山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庐山世界别墅文化等方面。世界多国近代在庐山的开发历程及其所造就的多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景观及其他历史遗存、这其中所寓意和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内容和故事等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

儒释道三教在庐山得以共处共荣,是庐山文化融合过程中所留下了十分可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名族的可贵精神——“和合”精神。“和合”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精神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所谓“和合”主要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等诸多元素相互间的和谐相处,或在相互冲突、融通过程中,通过优化融合,获得新结构、新生命。“和合”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高度。和合文化精神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更是庐山文化融合和谐性的体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表明,从总体上讲,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和合文化精神回应冲突、化解危机、走向整合,获得新生的过程。“和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摆脱冲突走向融合的美好理想。但是,历史的实践同时也表明,这是一条很不平坦又十分艰难的路。从庐山历史发展及其宗教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宗教总的来讲是富于宽容精神的。佛教讲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无分别心;道教讲和光同尘、阴阳调和;儒家(姑且取宗教之视角)讲忠恕、中庸,讲民胞物与。但是,在实际相处当中,他们往往彼此冲突、相互排挤;故,一山不容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为佛教名山、或为道教圣地,而很少有异教共处共荣于一山的。然而,庐山宗教的发展却是这“少有”中的一个典型。在漫长的历程中,庐山儒、释、道所走过的历程,其主流基本上是一个共处共荣的历史过程,是。“和合”精神不断化育涵养的过程,所显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其精神内涵和实质更是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四)艺术性与丰厚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是以美景为载体、为背景、为依托,是秀美的客观风物与丰富的主观情感融合的结晶,人文景观的艺术性表现为附着于自然或人为物质景观上的艺术作品存在或者是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创造,如诗词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艺术的传承性使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限制,不管古老的艺术遗产还是现代的艺术之作均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高品位的艺术对文化素质高、艺术鉴赏力强的旅游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庐山在其千百年的开发过程中,说形成的独特的“庐山文化融合”格局,使其包含有诸如隐逸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类型,这些特有的文化类型起点高,品味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特征。如诗歌散文和石刻书艺等。毛泽东说,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开启了唐代山水诗,使之登峰造极,李白的《庐山谣》是诗人之瑰宝,天地精灵之气的化身。1996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庐山冠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鉴定意见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是对庐山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权威性定评,高于一般“世界文化遗产”,点出了庐山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特色。

人文景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艺术等的历史遗存和再现,具有丰厚性的特征,并可满足旅游者越来越强的知识动机、学习动机、考察动机、研究动机等。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文化的开放性及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类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上。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同时,不同时期庐山的文化融合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从而也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庐山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教育名山。而宗教文化是贯穿庐山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庐山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庐山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均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佛、道两教都把庐山作为他们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被誉为“中国‘道藏’之始”、“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在中世纪庐山的佛寺道观,最多时达361处。庐山宗教历史悠久、宗教内涵深厚,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四、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庐山作为我国最早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景观,同国内外同类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与庐山自身发展的潜力来说,仍然具有很长的路要走。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品开发粗放,效益低下

庐山是目前我国少数几个世界文化景观之一,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但庐山并没有深层次发崛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外化,现有的“发掘”也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此外,没有针对性的对旅游六大要素进行配套的开发,如开发庐山特色的饮食文化、庐山茶文化、近代别墅文化等,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和体验庐山的文化特色。总体上说,目前的开发和利用并未使庐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不利于庐山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题产品趋于老化,品种单调

庐山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形成产品的不多,进入市场的更少。由于缺乏对庐山本地文化和客源地文化特点和旅游需求的深入研究,旅游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层次不深,力度不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且重游率低。而且观光型产品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市场经济风浪的抗击能力弱。

(三)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不高

由于庐山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文化和科学内涵发掘不够,缺少高品位的旅游拳头产品,以致有一半的游客是一日观光游客人,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多,购物环境及条件不够配套,原有旅游设施和饭店设施较为老化,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欠缺,以致旅游者在山上花费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市场开发促销乏力,营销不足

市场拓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原始的产品推销上,对市场营销研究不够,缺乏旅游目的地整体文化形象设计以及文化口号的策划和文化形象的传播。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方案,文化营销的意识和技巧不强。旅游促销宣传过于分散,形式不多,范围不广,动作不大,没有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因此,客源市场开发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难以实现。

(五)资源保护有待加强,建档不全

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的旅游开发必须实现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双赢”的目标。由于缺乏科学的旅游管理容量的研究和实践,或者说是实践不足,在庐山的开发建设中大量扩展旅馆,呈现出一定城镇化建设的倾向。不乏有些近代建设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内容与景点特色结合不紧密。再比如说,有些近代别墅群陈旧,修复不及时,保护、开发、利用都呈现出教多的问题。重要的旅游档案如地质旅游、生态旅游、儒家书院、宗教、多国别墅、名人学士等档案均有待于建立和健全。

(六)行业管理急需强化,水平偏低

行业管理的职能和权威有待增强,旅游投诉等问题需要更及时、有效地处理。旅游目的地投资经营模式传统,服务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单一。庐山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也相对偏低,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保障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妇孺皆知。庐山秀美的风光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文化是庐山风景区的灵魂,是庐山独特的优势。

文化融合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能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文化融合理念,从庐山文化融合应具有的特征出发,针对开发中的问题,融合庐山文化内涵的展示、庐山文化的体验、庐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于一体,科学开发庐山文化旅游产品。

(一)科学定位,重定线路

长期以来,庐山主要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旅游路线上,且各旅游管理区对自己景区内的景点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管理局与山下的不同区镇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较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所以,庐山的当务之急仍是在景区融合的基础上给庐山文化旅游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自然风景和气候特色的基础上,融文化特色和政治名山特色于一体,大打文化牌,庐山是文化名山。若把庐山旅游集中定位为观光型,不足以使庐山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而且在自然风光上难以形成像黄山、九寨沟、张家界那样鲜明的出众个性。庐山以文化而得名,最终的落脚点仍应落在文化上,庐山的景点开发,景区规划也应以文化为基点,重新安排传统的游览路线,开发出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游览路线,让游客按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在大庐山的背景下感受到庐山深厚的文化,领略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

(二)本土特征,宗教开发

要构建具有世界品质的文化景区,在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就一定要坚持本土性特征,凸显出其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结合独具地方特色文化等相关原真性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一些宗教类的佛事活动、旅游节庆活动、主题文化演出等,这些活动能将庐山特有的文化地道地、动态地、鲜活地展示给游客,实现了与游客的良性互动,也让游客更深刻地体验了庐山文化。同时还要加强当地居民对庐山旅游的参与度,例如策划别墅游览、农家乐活动,让本地居民以出卖或出租土地、房屋的形式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让游客体验到原真的庐山文化,也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居民对旅游良性感知的形成。适时和适度的宗教开发应该成为庐山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庐山自古便是宗教异常活跃的地方,不仅历史悠久、寺庙众多,香火缭绕,仪式规范,且我国有着众多的佛教信徒,适时适度的对庐山佛教寺庙的恢复和开发,不仅可以很好增加旅游收入,而且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旅游文化,体验融合

提升游客的体验性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也要多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注重提升体验观赏和参与性,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还应该通过与市场的联动,通过不同文化旅游品牌和庐山文化相结合,形成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自己的品牌。如庐山现有大大小小的别墅646栋。这许多精致美观的建筑物有世界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把别墅开发成旅游景点如美庐别墅,把小别墅开发成山中宾馆供游人休息,最大限度的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到庐山独特的别墅文化。再如,庐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红色景区景点40余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5处。如:美庐别墅、庐山图书馆、好汉坡、仙人洞谈判台、庐山会议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庐山旅游可以与省内的井冈山合作,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红色旅游路线,并将其特色景点纳入到全省的红色旅游路线体系中去。再比如江西省内除庐山以外,还有上饶的三清山景区和鹰潭的龙虎山景区等,这些都是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间完全可以形成景区间的互补与联动,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世界遗产游。

六、结语

庐山文化源远流长,庐山的旅游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基于文化融合视角的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于旅游开发学科无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开发理念和较新的研究视角,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居民、游客等利益群体如何来共同构建文化融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双赢和多赢格局,还有待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这既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独具的世界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定,也是庐山对中国、对世界遗产事业的贡献,是庐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山的标志,更为庐山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摘 要:为适应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及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但他们多注重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研究以及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文章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为例,结合文化融合内涵,界定庐山地区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文化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5-0099-06

收稿日期:2015-04-05

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中小尺度文化景观视觉美感评价体系研究”(41371191)和201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江苏城市景观空间视觉满意度评价体系研究”(13YSD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620140367)等的资助

作者简介:江昼(1977-),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地理学院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景观设计等。

一、引言

作为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文化旅游是一种文化品位与知识含量较高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预测表明,21世纪初原来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文化旅游产品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为适应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及旅游地理学界的众多学者转向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如肖忠东提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概念;[2]刘丽华基于体验视角研究了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3]李玲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冷思考;[4]蒋长春,李聪颖等基于文化空间的理念,对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5]还有一些学者针对特定文化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研究。但总结发现,这些研究和开发的角度、模式多是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缺乏对文化融合的系统梳理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融合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的范式和全新的视角。

近几年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也在不断涌现。罗龙炎从宗教文化的角度,谈了他对庐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和想法;[6]郑丽娟也就庐山宗教文化挖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7]等等。尽管这些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针对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以庐山文化为基础,游客为导向开发适销的旅游产品,而较少论述庐山文化的特征及文化融合与旅游开发这一统一体的问题。1997年,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使庐山的管理和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此后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服务质最管理、文化市场管理和旅游区安全等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如何传承、发展庐山文化的内涵,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提高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品位等,在当今时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庐山文化旅游产品为例,结合文化融合的内涵,在界定庐山文化融合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围绕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几点建议。

二、文化融合的内涵

所谓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俗,积累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文化融合(culturefusion)是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文化融合是不同人类文化间的交流、相互接纳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

文化融合以文化的同化或相互感应为标志,在融合的过程当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文化之间的融合性为不同地区价值观的整合奠定了基础。不同地区间价值观的整合,实质上是整合来自不同文化模式观念,也就是一种对文化的整合。文化融合包括两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沟通;第二种是文化间的协同。而文化融合的过程分为接触、撞击筛选及整合三个过程。接触是指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撞击和筛选是指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而整合则是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手段和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融合究其本质而言即是以一种非对抗性的方式,完成一种包容性的成长。

三、庐山文化融合内涵及基本特征

旅游文化伴随着旅游活动而产生,但它形成之后,就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既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当今庐山的发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为依托来发展的,而往往更多地依托于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内涵来发展的。因此文化的价值在旅游活动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层次和趋向。庐山文化的发展就是继承了中外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自身的文化潜力,从而体现文化的价值,是不同文化体系相互碰撞和相互作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当今庐山文化厚重、多元、包容、和谐的特征正是文化融合的结果与体现,其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价值的发挥。

探讨和研究“庐山文化融合”,是一项对庐山开发建设过程及其中外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是对庐山文化“传承”的研究,了解了庐山文化融合的起源、传承,及其文化融合的过程就是掌握了庐山文化融合的主线。庐山历代所发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变、政治事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古代至近代,庐山曾经有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著名学者胡适1928年在对庐山进行了实地考察后指出:庐山有三处古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那“庐山文化融合”应当有怎样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庐山文化融合”具有开放与包容、本土与发展、世界与和谐、艺术与丰厚等四大特征。

(一)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可以追溯到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老年代,那时的庐山处于长江中部、鄱阳湖进出的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而开放促成了开发,庐山山顶近乎平坦和规整的自然地形条件,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庐山极具优良的开发价值,而凡是风景避暑胜地,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庐山的极佳的开放性。自古至今,从山下至山上,从山南到山北,从国内到国外,逐步开放。庐山所在的九江市至今仍是江西省唯一的沿江口岸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白鹿洞规、净土宗等均已走向世界,名扬四海。这些正是其开放性特征的生动体现。“庐山文化融合”的开放性特征还体现在庐山众多的宗教文化并存上,中国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呈现出多元并存和发展的态势。正是庐山的开放和包容促成了庐山地区众多宗教文化的和谐共处。

其实“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来自什么方面、什么方向,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宗教的、民俗的,共同的影响才称其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发展才能活跃,才能兴旺,所以包容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大特征。近代以前,“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点集中于佛学领域,慧远主张“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把印度传入的佛教思想与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合、渗透,使之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染指庐山,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文化在内,又出现了中西的冲撞,交流与融合的态势。没有包容的心态,庐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宗教文化在此和谐共处。包容性特征还体现在教育上,1906年,庐山办有英美学校,后改办为美国学校、英国学校、法国学堂。书院教育与外国教会学校、现代学校教育共处一山。建筑文化是“庐山文化融合”包容性特征的又一突出体现。自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上山后,大批西方国家蜂涌而来,现存别墅10个国家建筑风格的近646幢别墅建筑,集世界各国之大成,堪称“别墅大观园”。宗教建筑、古墓等也是中西合璧的一道景观。

(二)本土性与发展性特征

特定文化类型的创生与传承都是与特定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这个环境正是本土环境,它是特定文化产生、扎根并在其中发展的基础。“庐山文化融合”的本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所依托的本土环境涵盖两个层面,一是特定的地形地貌、植被和气候条件;二是特定的自然空间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变化等因素;其次是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即由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居民所表现出的发展和变化着的本土文化。庐山与绝大多数旅游其他旅游景观一样,具有不可移动性,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和人文环境是形成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赖以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也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基础。它对游客所产生的同质文化感受能够激发其文化回归的旅游动机,如庐山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及山水诗歌文化等。而明显不同于旅游客源地的异质文化更是构建旅游文化的特殊性和民族性即文化个性的重要因素,它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去体验异地、异国的文化风情,这正体现了旅游地特色文化的生命力。在庐山也更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魅力所在。

发展性是“庐山文化融合”的又一特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不可能只有继承而无发展,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而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庐山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基于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没有印度佛教思想的传入,就没有在庐山与中国的儒、道思想融合、渗透,使之中国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发展;没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庐山的合理有序的规划、开发、建设就没有今天牯岭镇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形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更不会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庐山与儒释道的和谐共处;“庐山文化融合”的发展是在建立在庐山千百年逐步开发和发展过程之上所孕育和显现的。如何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庐山文化是我们所要探寻的目标,我们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强的“发展性”来打造当今的“庐山文化融合”,将这一融合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品。

(三)世界性与和谐性特征

人文旅游资源的世界性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即文化的冲突和相融。旅游活动在空间上表现为旅游者的空间位移,特别是跨国旅游,旅游者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位移,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将给境外旅游者带来心理安全感和文化认同感。“庐山文化融合”的世界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的多宗教文化和近代庐山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庐山世界别墅文化等方面。世界多国近代在庐山的开发历程及其所造就的多国建筑风格的别墅景观及其他历史遗存、这其中所寓意和包含的众多的文化内容和故事等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

儒释道三教在庐山得以共处共荣,是庐山文化融合过程中所留下了十分可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名族的可贵精神——“和合”精神。“和合”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精神之一,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精髓。所谓“和合”主要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等诸多元素相互间的和谐相处,或在相互冲突、融通过程中,通过优化融合,获得新结构、新生命。“和合”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高度。和合文化精神更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更是庐山文化融合和谐性的体现。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表明,从总体上讲,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以和合文化精神回应冲突、化解危机、走向整合,获得新生的过程。“和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摆脱冲突走向融合的美好理想。但是,历史的实践同时也表明,这是一条很不平坦又十分艰难的路。从庐山历史发展及其宗教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宗教总的来讲是富于宽容精神的。佛教讲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无分别心;道教讲和光同尘、阴阳调和;儒家(姑且取宗教之视角)讲忠恕、中庸,讲民胞物与。但是,在实际相处当中,他们往往彼此冲突、相互排挤;故,一山不容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或为佛教名山、或为道教圣地,而很少有异教共处共荣于一山的。然而,庐山宗教的发展却是这“少有”中的一个典型。在漫长的历程中,庐山儒、释、道所走过的历程,其主流基本上是一个共处共荣的历史过程,是。“和合”精神不断化育涵养的过程,所显示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境界。其精神内涵和实质更是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

(四)艺术性与丰厚性特征

“庐山文化融合”是以美景为载体、为背景、为依托,是秀美的客观风物与丰富的主观情感融合的结晶,人文景观的艺术性表现为附着于自然或人为物质景观上的艺术作品存在或者是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创造,如诗词艺术、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影视艺术等。艺术性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艺术的传承性使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限制,不管古老的艺术遗产还是现代的艺术之作均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高品位的艺术对文化素质高、艺术鉴赏力强的旅游者有更强的吸引力。庐山在其千百年的开发过程中,说形成的独特的“庐山文化融合”格局,使其包含有诸如隐逸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等众多的文化形态类型,这些特有的文化类型起点高,品味高,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特征。如诗歌散文和石刻书艺等。毛泽东说,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开启了唐代山水诗,使之登峰造极,李白的《庐山谣》是诗人之瑰宝,天地精灵之气的化身。1996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庐山冠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鉴定意见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的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这是对庐山文化内涵和意义的权威性定评,高于一般“世界文化遗产”,点出了庐山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特色。

人文景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政治、艺术等的历史遗存和再现,具有丰厚性的特征,并可满足旅游者越来越强的知识动机、学习动机、考察动机、研究动机等。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庐山文化的开放性及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类型中所形成的丰厚的、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上。历代的文化在庐山都留下痕迹,如庐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庐山不同时期,先后占据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带来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文化。同时,不同时期庐山的文化融合也有不同的表现,并遗留下深刻的时代文化痕迹,从而也体现出庐山文化融合的丰厚性。“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庐山被誉为历史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教育名山。而宗教文化是贯穿庐山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庐山的宗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庐山最早的道教建筑真人坛。庐山最早的佛寺归宗寺均建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佛、道两教都把庐山作为他们开创宗教思想、弘扬教义的重要地区。被誉为“中国‘道藏’之始”、“佛教‘中国化’的中心”——在中世纪庐山的佛寺道观,最多时达361处。庐山宗教历史悠久、宗教内涵深厚,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四、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庐山作为我国最早申报成功的世界文化景观,同国内外同类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比较起来,与庐山自身发展的潜力来说,仍然具有很长的路要走。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产品开发粗放,效益低下

庐山是目前我国少数几个世界文化景观之一,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但庐山并没有深层次发崛深厚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外化,现有的“发掘”也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此外,没有针对性的对旅游六大要素进行配套的开发,如开发庐山特色的饮食文化、庐山茶文化、近代别墅文化等,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和体验庐山的文化特色。总体上说,目前的开发和利用并未使庐山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不利于庐山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题产品趋于老化,品种单调

庐山旅游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形成产品的不多,进入市场的更少。由于缺乏对庐山本地文化和客源地文化特点和旅游需求的深入研究,旅游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开发建设层次不深,力度不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大,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内涵挖掘不够,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且重游率低。而且观光型产品对自然气候的依赖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市场经济风浪的抗击能力弱。

(三)游客停留时间短暂,消费不高

由于庐山旅游产品开发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文化和科学内涵发掘不够,缺少高品位的旅游拳头产品,以致有一半的游客是一日观光游客人,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多,购物环境及条件不够配套,原有旅游设施和饭店设施较为老化,现代化的娱乐设施欠缺,以致旅游者在山上花费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市场开发促销乏力,营销不足

市场拓展大部分还停留在原始的产品推销上,对市场营销研究不够,缺乏旅游目的地整体文化形象设计以及文化口号的策划和文化形象的传播。没有形成整体的营销方案,文化营销的意识和技巧不强。旅游促销宣传过于分散,形式不多,范围不广,动作不大,没有在海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强化旅游形象。因此,客源市场开发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继续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难以实现。

(五)资源保护有待加强,建档不全

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的旅游开发必须实现旅游发展和遗产保护“双赢”的目标。由于缺乏科学的旅游管理容量的研究和实践,或者说是实践不足,在庐山的开发建设中大量扩展旅馆,呈现出一定城镇化建设的倾向。不乏有些近代建设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内容与景点特色结合不紧密。再比如说,有些近代别墅群陈旧,修复不及时,保护、开发、利用都呈现出教多的问题。重要的旅游档案如地质旅游、生态旅游、儒家书院、宗教、多国别墅、名人学士等档案均有待于建立和健全。

(六)行业管理急需强化,水平偏低

行业管理的职能和权威有待增强,旅游投诉等问题需要更及时、有效地处理。旅游目的地投资经营模式传统,服务和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单一。庐山管理服务人员素质也相对偏低,旅游开发的人力资源保障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妇孺皆知。庐山秀美的风光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造就了文化是庐山风景区的灵魂,是庐山独特的优势。

文化融合的核心价值和理论依据在于它能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基于文化融合理念,从庐山文化融合应具有的特征出发,针对开发中的问题,融合庐山文化内涵的展示、庐山文化的体验、庐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于一体,科学开发庐山文化旅游产品。

(一)科学定位,重定线路

长期以来,庐山主要是停留在以观光为主旅游路线上,且各旅游管理区对自己景区内的景点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管理局与山下的不同区镇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较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所以,庐山的当务之急仍是在景区融合的基础上给庐山文化旅游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自然风景和气候特色的基础上,融文化特色和政治名山特色于一体,大打文化牌,庐山是文化名山。若把庐山旅游集中定位为观光型,不足以使庐山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而且在自然风光上难以形成像黄山、九寨沟、张家界那样鲜明的出众个性。庐山以文化而得名,最终的落脚点仍应落在文化上,庐山的景点开发,景区规划也应以文化为基点,重新安排传统的游览路线,开发出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游览路线,让游客按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在大庐山的背景下感受到庐山深厚的文化,领略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

(二)本土特征,宗教开发

要构建具有世界品质的文化景区,在庐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就一定要坚持本土性特征,凸显出其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结合独具地方特色文化等相关原真性的旅游项目,如开发一些宗教类的佛事活动、旅游节庆活动、主题文化演出等,这些活动能将庐山特有的文化地道地、动态地、鲜活地展示给游客,实现了与游客的良性互动,也让游客更深刻地体验了庐山文化。同时还要加强当地居民对庐山旅游的参与度,例如策划别墅游览、农家乐活动,让本地居民以出卖或出租土地、房屋的形式参与到旅游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游客和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让游客体验到原真的庐山文化,也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居民对旅游良性感知的形成。适时和适度的宗教开发应该成为庐山当下及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开发的重点,庐山自古便是宗教异常活跃的地方,不仅历史悠久、寺庙众多,香火缭绕,仪式规范,且我国有着众多的佛教信徒,适时适度的对庐山佛教寺庙的恢复和开发,不仅可以很好增加旅游收入,而且可以提高游客的兴趣与参与度。

(三)旅游文化,体验融合

提升游客的体验性要注重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也要多开发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产品,注重提升体验观赏和参与性,形成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还应该通过与市场的联动,通过不同文化旅游品牌和庐山文化相结合,形成庐山文化旅游产品自己的品牌。如庐山现有大大小小的别墅646栋。这许多精致美观的建筑物有世界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把别墅开发成旅游景点如美庐别墅,把小别墅开发成山中宾馆供游人休息,最大限度的让游客体验和感受到庐山独特的别墅文化。再如,庐山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红色景区景点40余处、其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5处。如:美庐别墅、庐山图书馆、好汉坡、仙人洞谈判台、庐山会议旧址、周恩来纪念馆等。庐山旅游可以与省内的井冈山合作,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红色旅游路线,并将其特色景点纳入到全省的红色旅游路线体系中去。再比如江西省内除庐山以外,还有上饶的三清山景区和鹰潭的龙虎山景区等,这些都是世界遗产,这些世界遗产间完全可以形成景区间的互补与联动,共同开发专属的江西世界遗产游。

六、结语

庐山文化源远流长,庐山的旅游文化已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基于文化融合视角的庐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对于旅游开发学科无疑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开发理念和较新的研究视角,但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居民、游客等利益群体如何来共同构建文化融合,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形成双赢和多赢格局,还有待于后续的进一步研究。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这既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独具的世界性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定,也是庐山对中国、对世界遗产事业的贡献,是庐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名山的标志,更为庐山文化旅游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晶.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初探[D]. 广西师范大学,2007.1-4.

[2] 肖忠东. 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 吉首大学学报,2000,(21):46-48.

[3] 刘丽华. 基于体验视角的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121-122.

[4] 李玲.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冷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10,(2):97-99.

[5] 蒋长春,李聪颖. 基于文化空间理念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湄洲妈祖文化旅游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67-73.

[6] 罗龙炎.涵养民性 化育和谐——庐山宗教文化对九江文化的影响[J].九江学院学报,2008,(4):15-17.

庐山一日游范文6

去年的金色八月,秋高气爽。我随市建筑协会的领导到江苏汉阳集团在江西的工地考察,归途中顺道去了一趟庐山。虽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了却了我发自儿时的一个心愿,终于看到了庐山瀑布,也为疲惫的旅途增添了几多快乐。

我们乘坐的面包车是从庐山北大门进山的。经过一段平坦的林荫道后,汽车开始顺着弯弯曲曲的公路上山。没有五分钟,汽车左拐右拐竟转了十几个弯,开车的李师傅全神贯注操作。我们就趁这机会对这上山的弯路发起议论来。“这可不止九曲十八弯”,“十八弯,一百八十弯也不止”,“这样转到山上还不把我们给转晕了”,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庐山的上山路是出名的弯多,后来听导游讲,当年毛主席上山,警卫员在每拐一个弯时撂一根火柴,上到山顶时已经撂完了整整四盒,就说从山底到山顶要转四百个弯(当时每盒火柴一百根)。毛主席说,不对,我吸烟用了一根(也有说四根的),应该是三百九十九个弯。这都是传说,谁也说不出真假。不过毛主席后来在七律《登庐山》中写到“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看来也就是四百来个弯吧,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上山第一站到牯岭。牯岭是因其山形好似一头仰天长哮的牯牛,原来叫作牯牛岭,时间久了人们习惯了牯岭、牯岭地叫,也就成了今天的牯岭。牯岭现设镇建制,是庐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上除了有风景区管理局,银行、商店、医院、邮局等生活服务设施和部门一应俱全,但最多的还是酒店、宾馆。常住人口有(包括附近的几个居民点,因太小称不上村)一万六千多人,人们大多从事旅游业,福利条件都很好,幸福安乐,附近有小学校也有中学。庐山上的孩子们都享受义务教育,可以不出山从小学读到中学。听导游说他们大多都是读完初中就上旅游学校,毕业后就在庐山工作,庐山的孩子们都不愿到外边去工作,特别是女孩子。这里山高、林密,空气清新,雨水充沛,鸟语花香,生活的自然环境特别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搞活了,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山外的人想找这样的地方都找不到,因此庐山人就更不愿意离开了。

牯岭镇还有一景就是别墅多。相传十九世纪末期,一个叫李德立的英国传教士,躲避瘟疫从武汉来到庐山,发现这里海拔适中,林深花茂,特别是夏季清凉宜人,是避暑的绝好地方,就在这里盖起了第一幢别墅,并把家人都接上山来。自那时起到二十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等人都跑到这地方来盖别墅,现在山上有十六个国家建筑风格的别墅六百三十多幢。据导游讲那个传教士的后代前两年来中国,想把他先人建造的别墅买下来,管理局没答应。导游说:“你想想能答应吗,你来盖的时候就是乘人之危,乘清政府最腐败的时候溜进来的,跟洋枪洋炮打进来是一个性质,没找你算账就便宜你了,还要买回去,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导游说,来庐山一定要去含鄱口。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故名含鄱口。从地图上看鄱阳湖在庐山东,我因上山时汽车转了四百多个弯,再加上天阴云厚不见太阳,早已转了向分不清东西南北,只觉得鄱阳湖在庐山正西方,整个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向。转向也无妨,只要能够观景也行,可天公偏不作美,只见得天低云暗、雾锁大湖。除了云山雾罩,无论导游怎么讲解加引导,我却无论如何也看不见湖光水色。导游直呼可惜、可惜。我却说不可惜、不可惜。世间有些东西、有些事物没能看见比看见还好。看见了,感觉不过如此。没看见,留下无限遐想,就像看电影不如看剧本,你可以尽情地往好了想,没看见的比看见的美多了。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上小学的时候就读过李白的这首诗,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萌生的有朝一日要到庐山看一看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银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谁知这一等就是近五十年。近五十年来,我常常想过:浩翰无际的苍穹之下,一座巍峨雄峙的山峰,阳光下山峰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蒸腾出紫色雾气,一挂银白色的宽阔无比的水幕从天而降,水声雷动,大地颤抖,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就是这个样子。当我从含鄱口下来,坐过缆车、又上上下下走了近千级台阶、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香炉峰瀑布前,我被惊呆了。这就是庐山瀑布?是的,这就是李白写的庐山瀑布。这和在其它地方看到的瀑布没啥两样,一股水在往下流,有多高说不准确,按咱干建筑的习惯来说,大约也就十来层楼高吧。下边是个水潭,有几个大人、孩子坐着皮筏子戏水。我的向往、好奇、迫切看到庐山瀑布的欲望顿消大半。导游小姐看见我“惊奇”的样子一个劲儿地解释说,“今年夏天雨水少,所以瀑布显得小些。往年的瀑布可壮观了,你在山上就能听到水声,像打雷似的,游人比这多好几倍呢。你现在到山下往上看,还是有银河落于九天的感觉的”。是的,我下到山底看一眼再爬上来,得一个多小时,多麻烦呀!心想就是能看见银江、银海我也不去了。导游见我不悦,好像瀑布太小是她的责任似的,想着法地解释说,往年的瀑布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壮观。我打趣道:“这位老老老李同志的一首诗啊,一千多年来引来多少人啊,给你们送来多少钱啊,一首诗富了一方人啊”。导游说:“照你这么说我们庐山人民是靠李白的这首诗才富起来的吗?不是,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好啊”。想想也是,人民生活好了,能吃饱喝足穿暖和了,饱暖就思旅游了,想起这首诗就游庐山了,就不远千里、万里给庐山人送钱来了。不是吗?我又说要是庐山在徐州,先富起来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是你们喽!逗得导游哈哈大笑。

说起诗还有一首诗与庐山有关。“文革”期间有一幅宣传画,画面左下方是山体岩石,一棵苍松傲然挺立,背景是灰色天幕和飞渡流云,下边是红色仿宋体字“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再往下是七律一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记得当时好几个同学面对这张画,认真地看,仔细地瞅,耐心地比划、揣摩,楞是没找着仙人洞在什么地方。谁都不敢妄发议论,只是把这解不开的疑团埋在心底。敢情这次到实地一看,才恍然大悟。山洞是有的,不过离那棵松树八丈远都不止,你就是把那张画瞅透气儿,也绝找不出山洞来。从那松树往前走上百十步,就能看见仙人洞了。之所以叫仙人洞是因洞口上额的岩石像一只巨大的、手心向下的、微微弓起的人手状,也有说是佛手,因此那石叫“佛手岩”,佛手岩下的洞叫佛手洞。导游说,到了清代有道家在此落户,长此以往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才又改称仙人洞。仙人洞纵横也就十米左右,洞最深处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泉下有水池,围以石栏,池里的水常年不干。有好事者说喝了此水身体健康,无病无灾。我们几人既无杯也无碗,想喝也没法喝,只好作罢。回来后我还有点后悔,能让我无病无灾的神水,就是用手捧也该喝两口啊,可惜,实在可惜。洞的中央有座石头雕成的“纯阳殿”,殿中央是吕洞宾塑像,好似一点古迹。后又听导游说,那是七十年代后重新修建的。但不管是什么时候修建的,仙人洞这首诗对人的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我到庐山来除了想看瀑布,还有一个就是看看那画上没找着的仙人洞。导游还说毛主席他老人家可不是平白无故写这首诗的,这里边还是有点原因,不过要说这话那就扯远了,只好就此打住。

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接下来还要赶路,大家都想结束游览。导游一个劲地劝说我们来一趟不容易啊,还是看看博物馆再走吧。盛情难却,我们只好随她去了庐山博物馆。庐山博物馆设在一座大花园里,我们穿过奇花异草,奇景怪石,小桥流水,竹丛兰圃,心想要是能闲暇无事在这里信步徜徉还真舍不得离开呢,难怪人们都说庐是个休闲养生的好地方。

庐山博物馆原来是毛泽东主席旧居,单层花园式平房,是一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别墅式建筑,占地约三千平方米。1985年改为庐山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大多是古今名人题词、名人文物和土陶、玉器、水晶珠宝等,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介绍庐山的人文历史,另一方面是向人们介绍庐山地貌形成、地质矿产及自然状况,对于让人了解庐山大有帮助。

上一篇教师加班制度

下一篇logo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