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范例6篇

情与理范文1

人们把美丽的谎言说是善意的,其实善意与否还是要看你欺骗的人到底有多爱你。若是爱你至深,即使知道你骗他,他也愿意陪着你。可是善意的谎言若是说得太多了,不知道会不会真的变成了一种愚弄。人都是自持聪明的,没有一个人会一直喜欢被人愚弄。

以前有个朋友曾说她不喜欢被人随便的去安慰,因为在她看来,那是很虚伪的。我觉得何必看得这么透呢?人与人终究不能是一体的。任何悲伤和难过如果没有同样的经历过,那都是没有真正的资格去安慰和言说的。但是与其一个人坚定孤独的悲伤,躲在一隅,倒不如能有个人过来看看你。毕竟这世界有时很冷漠,有的人会连这一点的温暖也不给你。

有时候看透了这世界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不变,你也不变,难过的只有自己而已。为什么有的人会永远看起来很快乐,我想大概因为是她永远珍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永远相信自己的情感,即使受到过欺骗、打击,却能一直相信,永远不会怀疑。这样的人一定是天使吧,如此倾心的热爱自己,热爱别人,也热爱这个世界。因为人类那根关于信任的神经太脆弱了,一次的欺骗就可能让她颠覆整个世界,坠入深渊。

情与理范文2

在情感面前,有理跟无理可以混淆界限,是非曲直也失去了标准,特别是家庭内部,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当然,家庭内部情感至上、置道理于不顾的做法,有时候也会外化,延展成社会现象,如裙带关系、包庇纵容等。

反过来,除家庭内部可调和的问题外,绝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各种公认的规范和道理(如法律、道德等),而非个人情感。即便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还是要靠理来解决问题。

在投资理财领域,情与理同样是最难处理的关系。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和收入最大化,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毕竟人都是有情感的,有时候就难免情感用事,不顾经济法则,或是过分看重收益,无视风险,最终落进温柔的陷阱。

子女教育投资,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父母注入太多的爱,并赋予孩子太重的使命,如“生命的延续”、“自己未完成的心愿由下一代来实现”等,所以花在子女身上的钱不计其数,甚而让整个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因为父爱、母爱是最无私的,不计成本,不求回报,所以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考虑回报,似乎只要投入大,自然会产出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小朋友们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疲于奔命,把星期天变成星期七的场景,各家都竞相把孩子送到国外“镀金”。(详见封面文章《望子成龙理财先行》)

煽情,不光是电视剧提高收视率的常用招数,而且在证券市场上也较为常用。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借某个话题(像甲型H1N1流感对医药企业的影响等)大讲故事,为某家上市公司虚构出一个业绩提升的光辉前景,从而调动起众多投资者的热情,盲目跟风代替理性判断。于是,很多人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冲动埋单。哪些行业容易出现“故事大王”?哪些行业又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呢?(详见《警惕“爱讲故事”的行业》)

情与理范文3

“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心灵有病;一个人三十岁后继续信仰左翼思潮,他的头脑有病。”

------克雷孟梭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中国这几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的失误,当然他是有所特指的。我对这句话的认同来自另一个角度----意识形态语言霸权主义的泛滥。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探索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必须战战兢兢地剔除那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概念中的意识形态成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一些只是中性意义的词语,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被赋予了善恶美丑的意义:例如对英法革命的评价,长久以来的观点都是褒扬法俄式革命,而嘲讽贬低英美式革命。这个例子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澄清自己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 革命还是改良(revolution or reform)

中国人对社会变革的态度颇为暧昧。按理说,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求静的成分远大于求变的成分。有帝之后的几千年里,统治者所灌输的是愚民思想,老百姓追求的是安居乐业,但是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更亲近急风暴雨似的革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无数人头落地才换来的。远的不说,就近代来说,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法国大革命砍了路易十六的人头。人们评价一场社会变革成功的标准似乎更看重的是暴力(当然是革命的暴力---即枪杆子)在其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或者说,我们对事物的评价总是处在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中,反映都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上,我们更多强调的是割裂与反差(即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赞成,敌人赞成的我们都反对),而不是一种历史的上顺承。

中国人印象中的革命,总是与刀光剑影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还有一种革命,也可以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这种革命可以是从一个人的从容赴死开始的,苏格拉底的死成全了城邦政治,正是苏格拉底的死,从更深的一个层次揭示了古代直接民主制的内在危机。如果没有苏格拉底那样的死法,就没有柏拉图对古代民主制的强烈仇视,又由于柏拉图走得太远,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辟了另一条政治学路径。这对师生的分歧,以萌芽形式包含了两种社会发展的路径,以至后来两千年政治史几乎就是他们分歧的漫长注脚。这难道不也是革命吗?

再看英国革命,1649年英国革命的两次内战的确乏善可陈,最有意思的章节发生在1688年,赶走了一个国王,却迎来了这个国王的女儿、女婿,著名的洛克也随之跟进。然后才有了托利帮与辉格党在议会的争闹,但君子动口不动手,开创了权力不流血更迭的惯例。

反观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革命行为的确轰轰烈烈,但是在砍了国王的头后却没有自然而然地开出民主共和之花。这场以要求自由开始而以滥用权力而告终的大革命到头来却不得不乞灵于拿破仑的专制统治。在英国革命后,虽然君主制与贵族制都得以保存,然而那时的英国政治体制已经初步实现了近代转型,无论是君主还是贵族都已被纳入了法治的轨道。而经由法国大革命打造出的不过是“共和”其名,专制其实的一头政治怪兽。

因此是尊重既有制度的社会改良,还是打破现成格局的激进革命是从英法革命的比较中抽象出来的更具普遍性的,更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应该说,大多数革命的爆发都是有十分充分和正当的理由的。就象法国大革命,人民去巴士底狱是去请愿的,然而监狱守卫却开枪相向。当生存权都受到威胁的时候,再要求温良恭俭让的社会改良显然就是迂腐书生的痴人说梦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发生上具有正当性的革命,却保证不了它在延续上的合理性,换而言之,革命本身的正当性,不是革命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守护神。这其实也是一个“马上得之”的天下,是否一定要“马上治之”的问题。适当的革命暴力,是革命过程的必须。但是在摧毁了漠视人民权利,自置于革命对象位置的权势者后,如何构建起捍卫人民权利的稳定制度,就成为革命的首要问题。倘仍旧死陷在“革命”的洞穴假象之中,以“不断革命”来满足一种心理上的、道德上的激情要求,那么,革命势必走到自己的反面:一方面,革命的正当性理由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另一场断送革命的历史活动因此展开。法国大革命在雅各宾派的手中的续演,起历史结局就是明证。

改良的好处在于可以把种种矛盾一天天的慢慢地消化掉,虽然每天都会有新的矛盾不断的产生,但社会毕竟是在螺旋型的楼梯上步步登高了。同时,由于改良是在一种制度化的框架下运作的,因此也使得它具有了可操作性,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道理是如此,然而我们也清楚的知道,革命和改良都是社会矛盾积累的结果。革命还是改良,主动权更多的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上(如戊戌变法,其实那时中国是有走改良之路的可能性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就是淤塞后的溃决。因此,小平同志说的“改革也是革命,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的确值得很好的去体会。

二 、直接民主与代议制(Pure Democracy or Parliamentarism)

英国革命另一个让人无法亲近之处在于它的议会政治始终一贯(虽然克伦威尔当了护国主后就消灭了议会---但不要忘记克伦威尔的护国主也是由议会授予而非自封的)。按照革命的观点,议会是统治阶级的不同派别之间的分赃场所,无论谁上台都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所谓的代议士根本代表不了人民的利益。要想实现真正的民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即所谓的直接民主。因此英国议会的死气沉沉,咬文嚼字,哪里比得上法国大革命以及后来的巴黎公社那样的直接民主那样荡气回肠,让人怦然心动呢?

然而历史已经反复的证明:直接民主的实践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沦为了实践乌托邦理想的蠢动。所以,即使是革命多发地的法国,直接民主的尝试也是一而再,却没有再而三了。而议会民主在世界大多数的文明开化的国家里得到了确立。

为什么直接民主就象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远看上去是那么的完美,当你伸手采摘时又使你鲜血淋漓呢?这需要追溯到直接民主的源头,那是在城邦时代的古希腊(这也许是直接民主在现实生活中唯一一次成功的实践),按照顾准先生的说法,在希腊城邦时代公民大会这种直接民主的形式之所以大放光芒,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的。希腊城邦都是外来海上文明登陆后筑城聚居形成的。2这样的城邦与我们熟悉的领土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城邦的政体一开始几乎无例外的是贵族政体,亦即元老院掌权,地位平等的公民组成公民大会参与政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海上文明是经历了一段与自然而非与人搏斗的过程,3才到达一个陌生的海岸,建立了城邦。可以想见的是这些经历了与自然争斗而后九死一生的新移民,他们的民主意识(当然也仅限于在他们之间)是比较浓厚的;4希腊城邦能实行直接民主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当时的城邦面积都比较狭小,居民分布相对集中,而真正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的成年男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使公民大会的召开有了现实的基础(与会的公民可以做到朝发夕归)。而当时的国家事务还是相对简单的,并不需要更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所谓的决策都可以看作是民意的简单收集整理。这样看来直接民主得以实现的条件是十分的有限的(也许它在希腊城邦的实行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小概率事件),比如在其他的由部落征战形成的国家里,在那些由部落王而国王而又皇帝的人的统治的内陆国家里,首先,由于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实行直接民主的客观条件已不具备;当然,更加重要的原因是:相比较海上文明的那种与自然斗争的过程,内陆文明国家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人征服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有个结果,那这个结果毫无疑问就是专制王权的实现。在认清直接民主适用的历史背景后,我们对它的偏好也应该要有所修正了。

而议会政治或政党政治的也的确有它不可爱之处,甚至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国家议会中议员互殴的场面,为拖延法案的表决通过而刻意采取的愚蠢行为。然而,议会政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状态,在制度化的轨道下运行。越轨的一方所面临的是政权的丧失,人民可以选择另一方上台。虽然他们可能只是一个集团里的两个派别,然而执政和在野的不同状态下所体现的政治取向也必然会有针锋相对之处。这样斗争的结果使得国家的政策可以保持在一个大体合适的方向上运行,不至过左,也不至于过右。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误区之一,在于他们误解了理论与历史之间的真正本质。他们错将理论构造当成了“历史实体的‘真实’内容及本质”,他们是一些“使用这些构造物如同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来对历史削足适履者”(《社会科学方法论》)。而历史的演进却从反面证实了,在理论上为真的东西,在历史实践中未必为真。历史已经反复的证明直接民主的后果无非是两种:专制或无政府主义。5

如此说来直接民主也许只应该存在于我们的观念形态中,念念不忘地要把它付诸实践不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做的了。

三、“另起炉灶”与“旧法统”6

我们知道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更准确的说是建设前的那一步,即立前之破)就是宣布要废除旧法统,废除《六法全书》,要“另起炉灶”。如何评价这一举措时常使我们处于感情和理智的矛盾之中:从感情上讲我们应该理解和支持这一行动,毕竟共产党的革命是在旧政权的腥风血雨中走向胜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新政权继续容忍旧法统的存在,的确太过苛求前人了;另一方面是:我们要问,摧毁旧法制对后来的法制建设产生的后果和影响都是积极的吗?

要探索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将它放在一个更宏观的条件下进行----同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进行比较。在这一点上英法革命毕竟显现了一些不同于东方革命的一些共通之处。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上,不论是象英、德、日等国家那样温和的改革,还是象法国那样激烈的革命,或是象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建立国家,尽管政权易手,但法律都通过不同方式前后保持承续关系。中世纪欧洲法律制度是极其混乱的,除了古代的罗马法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日尔曼法、教会法、地方法、城市法、商法以及国王的敕令,既有成文法,又有习惯法。司法制度的繁杂而混乱也是千差万别:有国王法院、领地法院、教会法院、宗教裁判所。法的内容有好的民间习俗,也有宗教教规,甚至还有荒谬的神明裁判和司法决斗。仅在法国北部地区宠杂的习惯法就有300种。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讽刺说,对在法国旅行的外国人来说,改变法律的次数与改换骑马的次数一样频繁。即使在这样的法律传统下,西方国家都很少在革命时就一纸宣布废止它的法律,而是在革命后进行法制的改革和统一化,逐步清除大量落后的、地方化的、封建性的、反动的、残酷的法律,吸收了传统法律中精华的部份,发展成为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现代法制。

在英国,1640年资产阶级通过一次最有妥协性的革命取得了政权。在法制变革中,也最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特点,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7

1789年法国革命虽然是一次较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从革命的形式和政权的改变方式看,它同封建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但它却把自己历史上曾采用的古代罗马法继承下来。在法国,民法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8

为什么我国要摧毁旧法制和法律传统,西方国家都继承了自己传统的法律呢?过去法学家的权威解释是,资产阶级革命是私有制下的社会性质相同的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公有制对私有制的性质完全不同的革命,所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就要彻底摧毁旧法制。这个理论也相当多是对的,事实证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确实很少有对法律的需求。但这个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我国正在大量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和港台地区的法律的现实。

从世界历史的经验看,人们很难否定,革命时期摧毁法制的必要性。问题是这种摧毁行动的动因是出于革命时的感情因素,还是出于对法律本来的蔑视。1949年摧毁法制对法制建设的影响也许主要不在于摧毁本身,而在于宣布要以蔑视批判态度对待一切的法律、法律观念和西方法律价值,使中国法制建设一开始就在一个极窄的小天地里进行,并使新政权的建设者们大大强化了对法制的蔑视心理。摧毁旧法的行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中断,这种中断是否利于历史的进步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都是糟粕应予抛弃,还是有些优秀的东西呢?今天我们党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有了部分答案。历史不能割断也不应割断。彻底否认自己的文化决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包括法律文化的发展。

在这个问题上,已故的张友渔先生的观点是可以作为这一段文字的结束的,他指出:解放初,我们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六法全书”代表国民党的法统,不废除这个法统我们就不能确立自己的革命法制。但是,废除“六法全书”,并不意味它的所有规定,我们一概不能加以利用。对“六法全书”作具体分析,有些东西部分要否定,部分可以用。情况不是完全一样的。

作者通信地址:湘潭大学69#信箱 研1—512 吴猛 411105

E-mail:wuxiaomeng@163.com

联系电话:13973242612

0732-2376579(宿舍)

1 作者简介:吴猛(1973年9月---- ),男,汉族,湘潭大学法学院200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

2 “海上文明者,从土生土长的地方飘洋过海到新地方去之谓也”----见《顾准文集》第283页。

3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所熟悉的陆上民族的征服扩张,这个过程主要是人与人斗争的过程。

4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几个世纪前从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他们都曾是王权统治下的臣民,民主共和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之物,然而在他们中间却诞生了号称北美第一部宪法的《五月花号公约》,这应该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5 文化大革命就是最近的一个证明。

6 本章的相关内容可参阅蔡定剑先生在《法学》杂志1997年第10期上的文章《对新中国摧毁旧法制的历史反思》

情与理范文4

如果你爱的人放弃了你,请放开自己,好让自己有机会爱别人 !

有的东西你再喜欢也不会属於你的,

有的东西你再留恋也注定要放弃的,

人生中有许多种爱,但别让爱成为一种伤害。

有些缘分是注定要失去的,

有些缘分是永远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去爱他。

男人哭了,是因为他真的爱了;

女人哭了,是因为她真的放弃了。

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我选则沉默;

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我选择离开。

如果失去是苦 你怕不怕付出

如果迷乱是苦 你会卜会选择结束

如果追求是苦 你会卜会选择执迷不悟

如果分离是苦 你要向谁倾诉,

好多事情都是后来才看清楚,

好多事情当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然而我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 。

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说不出来.

有一种爱,明明想放弃,却无法放弃.

有一种爱,明知是煎熬,却又躱不开.

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决定放弃你的那一刻我哭了,我的眼泪证明了我是真的很爱你。

卜管我的离开和决定是否正确,可我的爱是来自心灵深处.....

为什么我们总是卜懂得珍惜眼前人?

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也许在一起只是为了一种美妙的感觉

即使是没有任何结局。哪怕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也愿意去尝试。

在离开之后我总以为有机会和你说一声对不起,

可我却从没想过这一次的离别让我没有任何理由靠近你和你说任何的话。

在你看来我已经坚强了,然而藏在微笑背后的痛只有我们各自内心最清楚.....

当我发现彼此陪伴的路程只能这么远,再也不能多走几步了,我才明白这份爱在我们的生命里只是路过而已。我在你的生命里仅仅是个过客,没有我一样有别人,没有我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因为我清楚的记得你曾经说过的“什么事情对你来说都是无所谓,我也卜例外,你决定把我从心底抹掉也是一瞬间的事情”。这样看来遗忘可能是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但放弃后的离开是洒脱吗?离开却不曾放弃只会是一生的痛吗?其实只要真正在心里驻扎过的东西,又有谁能够彻底的把它遗忘呢?----我卜知道你怎样?至少我没办法忘记。

人这样的生物,仔细一看,原来是伤痕累累的。

是否被爱,每个人有卜同的感受。

重寻旧梦的代价往往是我们付不起的。

人世间的幸福,总会令人好看一点。

因为微笑,我才了解爱。我的要求现在好简单,我希望你每天快乐!

因为爱他,所以离开他。我喜欢这句话。

有些感情如此直接和残酷。

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

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的太快了。

感情被懂得是一种幸福,等待着被懂得是一种孤独!

因为爱过 所以懂得,因为失去 所以容易满足,因为留恋所以珍惜---曾经爱过的人---最终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让自己停止---悲哀!

我哭了.为了心底对这段时间的留念和怀念,在安静的时候我会不经意的想起你的一切,会想起美丽的笑容以及撕心裂肺的哭泣---在熟悉而触动人心的场面面前我会勇敢的对着你笑---为了得不到的爱,为了自己给不起的爱,为了命运安排的相遇,也为了那颗受伤的心.静静地,慢慢地把它埋藏.爱你所爱的、放弃你所得卜到、让爱成为人的茗心痛苦的记忆放弃、离开烦恼让自己快乐、既然得卜到又何必去勉强呢、得到他 她比放开他 她让他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比较好

许多事情总是在经历过以后才会懂得,如感情痛过了才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傻过了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败中认识自己,其实生活并卜需要这么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真的卜能割舍,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卜一定就刻骨铭心,这一程情深缘浅,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轻轻的抽出手,说声再见,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有你,曾说过爱你的今天仍是爱你,只是爱你却卜能与你在一起----如爱那原野的火面合,爱它却卜能携它归去。

每一份感情都很完美,每一程相伴都另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缝眷,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留念。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卜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携永,也更久远。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她我才遇到了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

一个永远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爱你的人,未必对你忠心耿耿,有时只是这种脑袋不清的强烈占有欲者,他们才会做出各种“损人卜利己”的事情,还如此理所当然,在心中如果有“曾经拥有就永远不要失去”的偏直狂与占有欲,越想要得到爱的永久保证书,只会越走的偏离。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禅精竭虑,费劲心机,更甚者可能会卜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其实喜欢一样东西并卜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为了强求而另自己的身心都疲惫不堪,是很卜划算的,再者,有些东西是“只可远观而卜可进瞧的”一旦你得到了它,日子一久你可能会发现其实它并卜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如果你再发现你失去的和你放弃的东西更珍贵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会懊恼不已,所以依然常有这样一句话“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美好的”所以当你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并卜是你最明智的选择…………

人的一生当中,总有一些事是卜能承受的,比如说在你心中,一直有一份深深的感动,可是当某天你幕然回首,突然发现在岁月的沧桑瞬息万变之间

一天一天在卜知觉之中,失去了那份最深最深

自以为是刻骨铭心的想念,如果这样我会感觉恐惧

卜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感觉

与一个朋友愉快的说再见,然后转身,各自走向不同的前方,可是在并没有走远的某个地点

也许她的背影还未消失在人来人往中

你却已经在想念她,--------下次的相见,又在何时?于是驻足,转身,眺望

匆匆行人中却寻觅不见她的身影,你轻轻叹了口气,一种惆怅袭上心头,然后转身,离去

也容入进茫茫人海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既然注定总有一天要别离,为何我们还要在千万人之中相聚?这样的相聚,只是为最终的别离徒增几许牵挂与感伤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与你约定一件事,我们都不要回头,我卜希望最后的记忆是你的背影”,其实我们也努力这样的做着,意外的邂逅,云淡风清的相聚,了无牵挂的转身,快乐的说再见,再也卜回头,也不去回忆那么多一点一滴一起走过的时光……我能吗?你能吗?我们能如此云淡风轻吗?我问自己默然叹息着,……当与你在相遇,相知后,却做好别离的准备,当某一天别离后,又在千万人中间;期待着与你的邂逅……一切的一切,只是往复循环而已。

我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同样的,你也卜过是我岁月中的匆匆穿行者,谁是谁的感动,谁是谁的刻骨铭心,谁又是谁的心灵归宿,我真的看不到,也许我们的心只能在这样的邂逅,相聚,再见中流浪,流浪流浪……

“其实我害怕别离”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只看到了一串串长长的脚印,在这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我已经饱尝了18载的风风雨雨,其间有许多的事情是一辈子也割舍不掉的,而有许多的事情是一辈子也无须负荷的!

当我读完它的时候,内心的感触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样用文字来描绘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也许现在我这么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没有做好该是忘却还是牢记的选择吧!

以前我总是很任性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有人让着我,可又有哪个同龄的人卜是如此呢?毕竟大家还是一群孩子,迈入校园的大门,可谓是针锋相对,谁会懂得彼此谦让体谅,为了芝麻大小的事,两个要好的朋友也会瞬息变为仇敌。长大些了,处世较深,也许卜会如此幼稚了,成长它是一个过程,是个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你需要背负着沉重的行李,并用快乐个儿时的天邪去交换。在它的面前你没有办法潇洒,没有权利耍个性,我们只是它的奴隶。因此,种种的困难,苦闷会随之而来,我们却将那些痛苦列入了自己最深的记忆里了,而忘却了给美好留下格定的位子……等迈入社会,摆在你面前的是更多的选择……这都用来考验你的,这样你该怎样来完成这份答卷呢?时间是有限的,你必须有选择去作答,选择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该放弃的。

我曾经就错了好多的选择,正如自己所写的一样,选择放弃的才是最有价值贮存在记忆里的宝藏,保留下来的无疑是一堆垃圾,它只会让你感到心寒,只会让你自己被封锁在一处处伤痛之处,无力回天,不过现在好了,或许我明白这一切还为迟不晚,那么就将脑海全部清洗,而后重新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是啊,仔细的静思,人的一生短暂的时光希望的到底是什么?从破晓睁开朦胧的睡眼到夜的冷静闭上疲惫的眼睛,你可曾想过这样的问题,从哇哇落地到生命终了的那一刻,可曾回忆到……想要到处是花香满径,就要忘记那些无谓的琐事吧。人的一生需要负荷的太多,甩掉一些会轻松的很多!

牢记还是忘却,想要做到卜是很难的,关键是在于怎么样去面对的,是怎么样在十字路口作出决定的,但是想要步步正确又是谈何容易呢?

别人左右卜了自己什么的,路还是要自己来走完的,若想让自己的脑海回忆沧融入美的气息,还是自己来决定吧……牢记还是忘却?

我自己也梗塞了,突然之间我搜刮大脑却找不到合适的字 词 句子,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其实自己已经知道会有一个场景,突然的出现让我始料卜及,回来的路我已经忘记是如何的了,只是匆匆出去的平静下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鼻子有点困难,卜知道是感冒还是感动。

尽管说不要让自己多说什么,可是那两个字一直保在我心里

情与理范文5

因为睡不够的感觉,在朦胧睁眼,找回意识的那一小段时间,也是不太好受的,尤其是你还存在着满满的睡意。

就像刚才,难得的深睡眠午休,结果被一个快递电话吵醒了。

我花了好一会儿才让自己清醒,然后电话那头的人居然话都表达不清楚,对于我的问话,只会说:快递到了!

后来,他挂断电话,而我也醒了。

犹存的一点儿困意,因为对电话中的事有所思索,想着得去拿快递,困意渐渐的烟消云散。

好在电话又再次打来,这回他终于听懂了我的话,也给了我一个满意的回答。

我随及起身,换上鞋子就下楼去拿。

中午的太阳有点大,天气闷热的很。

情与理范文6

简·奥斯汀以反讽刺的手法写了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但写作技巧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人物个性描述的都非常真实细腻,让人由衷地感叹简·奥斯汀对人性的洞察。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揭露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一种风俗,重门第而不顾儿女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如同书名展现的那样,整个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

玛丽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约翰·达什伍德夫妇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简·奥斯汀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赞扬,尽管对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极度鄙视的态度。简·奥斯汀最赞赏的是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也阐述了简·奥斯汀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即不能没有感情,也不能过于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选择伴侣的自由。这在当时的英国,应该是一种叛逆的行为。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