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内科范例6篇

肾病内科

肾病内科范文1

[关键词] 肾脏;腰痛;病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5―0097―01

近年来,医院的肾科、骨科、康复科等科室经常接诊腰疼患者,但由于腰疼原因很复杂,所以很多科室常常难以最终确诊。人体中腰部连接着胸腔、腹腔和盆腔。因此,胸腔,腹腔和盆腔的组织、器官有病理改变,常常会伴有腰痛的症状。腰痛的症状还会伴随脊柱、腰部的肌肉、韧带、神经系统的疾病以及腹腔内脏器的病变。针对上述原因,要明确各种腰痛的病因,需要仔细地检查。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08年至2010年来我院肾内科就诊的腰痛患者240例,年龄14~83岁,平均(54.0±6.2)岁,其中男性130例,女性110例;240例病例中病程最短的为1h,病程最长的是31年。

1.2 方法对这些病例进行尿常规检查,定量患者24h尿蛋白,观察患者的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对患者的腰腹部做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通过这些检查结果,结合病人的疾病史、临床症状、物理诊断及体格检查结果分析腰痛的病因。

2、结果

结合临床上的关于腰痛的相关诊断标准,对这些腰痛患 者进行诊断。其中与肾脏疾病相关的患者有87例,占36.3%,包括肾盂肾炎患者28例,急性肾炎患者12例,肾囊肿患者1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0例,肾结石患者6例,患有梗塞性肾病的患者5例,患有肾细胞瘤的患者有4例,有肾盂积液的患者3例,其中肾周组织有炎症的患者有3例,有1例患者形成了肾静脉血栓,有肾肿瘤出血的患者1例,肾梗塞患者1例,有1例患者肾囊肿破裂,还有1例患者患有肾肿瘤坏死。

共有153例患者是由肾外疾病引起的腰痛,其中患有软组织性腰痛的患者有29例,腰背部组织结构的退行性变患者有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21例,神经源性腰痛的患者有11例,盆腔炎患者10例,胶原性疾病患者10例,腰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有9例,患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有6例,外伤性腰痛的患者有5例,血管源性腰痛患者有5例,脊柱畸形患者有4例,骨折的患者有4例,血液疾病患者有4例,患有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有3例,胰腺炎患者有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有2例,精神源性腰痛的患者有2例,肿瘤患者2例,先天性异常的患者有1例。

3、讨论

肾绞痛、肾区钝痛和肾区胀痛是与肾脏疾病有关的肾区痛的常见形式。输尿管阻塞、输尿管内压增高等会引起肾的痉挛性疼痛,也就是肾绞痛,临床表现为突发的间歇性肾区剧痛。肾区胀痛是一种多见于肾周疾病引起的持续性的剧烈疼痛。肾区钝痛是常常会伴有肾区叩击痛的一种持续痛。

一般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腰痛都有它特定的压痛部位,结合这些压痛部位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大致判断腰痛的病因:①肋腰压痛点:重压患者背部腰大肌外缘与第12肋交叉处,若有明显压痛提示该侧肾、肾盂或输尿管有病变;②脊肋角压痛点:用手指重压患者背部脊柱与第12肋骨构成的角部,如有明显压痛,常提示该侧肾或肾盂有病变;③上输尿管压痛点:用指深压患者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出现明显压痛则示该侧肾盂或输尿管上段有病变。结合这些压痛部位,还要继续作肾脏超声、x线腹部平片或肾盂造影、CT等检查,帮助最终诊断。另外有些肾病常常十分隐匿地发生,肾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肾脏疾病的患者常常伴有腰痛,但当症状明显的时候,病情有可能已经很严重。实际生活中大部分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只有腰部轻微不适,一般呈现腰酸感。

本组240例腰痛患者中确诊为肾盂肾炎的最多。肾外疾病引起腰痛的患者有153例,病种有19种,占63.7%,最多见的病种是软组织性的腰痛,腰背部组织结构的退行性变引起的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

综上所述,可能引起腰痛的病因有很多,常常有很多患者因害怕患上肾病会先去肾内科门诊就诊,而实际生活中一般到肾脏内科就诊的腰痛患者中多数是非肾性腰痛的患者。所以作为肾内科医师更应该熟悉各种常见腰痛的原因,特别是关于肾区腰痛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08

[2]娄玉钤,腰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44―46

[3]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0―33

[4]刘志红,黎磊石,积极应对继发性肾脏病带来的挑战[J],中华医学杂志,2004,(21)

肾病内科范文2

【关键词】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临床肾脏疾病常见类型中, 肾病综合征(NS)占有较高的发生比例, 指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诱导的严重蛋白尿及相应表现, 包括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原发肾病综合征(PNS)指有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原发病变在肾小球者[1, 2]。本病症状较重, 病因机制复杂, 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 病情控制比较棘手, 若治疗效果不佳, 长期蛋白尿易加快终末期肾病进程。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对本病论治的经验, 预后较为理想[3]。本次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组就中医内科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 现回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 男59例, 女21例, 年龄15~69岁, 平均(37.5±3.4)岁, 平均病程(13.8±4.5)个月。均与《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符合, 即:①低蛋白血症。②大量蛋白尿。③临床以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综合征。④水肿。并排除心血管、血液系统严重疾患者合并尿路感染者, 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 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1. 2 方法 西医: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 包括对症支持、给予标准激素应用、利尿、降血脂、抗凝等。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 脾肾阳虚水泛型:中药组方为补骨脂10 g, 焦白术15 g, 菟丝子20 g, 熟附片10 g, 益母草15 g, 茯苓15 g, 仙灵脾15 g, 山药40 g, 泽泻10 g;肺脾气虚湿盛型:中药组方为防已10 g, 生黄芪20 g, 大腹皮15 g, 焦白术15 g, 薏苡仁30 g, 炙党参15 g, 山药30 g, 茯苓15 g。均1剂/d, 分2次水煎服用。水肿加重者, 可加茯苓皮、桑白皮、猪苓、陈皮、生姜皮等消肿利水药物, 必要时与激素配合应用。为预防西医激素至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 可加三棱、补骨脂、赤芍等预防。

1. 3 效果评定 治愈:肾功能正常, 尿蛋白(-), 血清白蛋白>35 g/L, 胆固醇

1. 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显著高于对照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 肾病综合征较常见, 采用西医方案治疗多预后不理想, 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为有效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医将肾病综合征定义为“腰痛”、“尿浊”、“水肿”范畴, 其本在肾、标在肺、制在脾。对本病病机特点加以总结, 具休包括, 风邪袭肺, 导致肺失宣降, 进而造成通调失职, 有风水证出现;脾虚湿盛、脾气虚弱,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脾运化水液能力, 水液于肌肤泛溢, 促使水肿形成, 呈肉上可见征象;肾为水肿、肾虚水泛, 患者表现为肾气虚时, 降低主水功能, 诱导水肿形成;同时, 瘀血也可引发水肿发生, 患者病程较长, 病情迁延, 脉络易被侵及, 造成水肿瘀血。病机多夹杂出现, 单纯出现较少, 临床需辨证施治, 以达到综合治疗效果[4, 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针对肺脾气虚湿盛型, 依据患者水肿、气短、腹胀、体倦、脉弱、苔白等征象, 行中药健脾、补气、利湿治疗;针对脾肾阳虚水泛型, 依据患者水肿、面黄、尿少、苔白、腰膝酸软、脉沉细弱等征象, 行中药化气行水、温补脾肾治疗[6]。同时选择针对性中药, 针对应用激素患者行预防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治疗, 如三棱、菟丝子、益智仁等;针对高凝倾向者, 应用川芎、赤芍等, 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 高于对照组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消除临床症状, 促进病情康复, 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献军. 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法. 当代医学, 2012(29): 156-157.

[2] 王建萍. 126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析. 光明中医, 2010(2): 252-253.

[3] 吴东蛟. 论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 吉林中医药, 2011(3): 195-196.

[4] 丁英钧, 王世东, 傅强, 等.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文献评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2): 183-186.

肾病内科范文3

云南省文山州中医医院,云南文山 66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 系统分析肾脏内科疾病易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确定护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采取系统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对比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与实施前的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实施风险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5%,与实施前的2.2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管理,可预防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72-03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是指那些不可测、不确定的因素,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1]。护理风险与一般风险相比有其特殊性,具有水平高、不确定和后果严重等特征。在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频繁,在各个环节均存在护理危险因素[2]。在肾脏内科疾病护理中,存在诸多护理危险因素,护理人员须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急能力。该研究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探讨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及护理风险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肾脏内科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4.3±2.5)岁,病程在7个月~8年不等,平均病程(4.5±2.3)年,病种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糖尿病、急性中毒、高血压肾损害及慢性肾脏病等。

1.2方法

综合分析该研究纳入的100例肾脏内科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易发生的各种护理风险事件,确定各种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类型及影响程度,制定完善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开展系统护理风险管理。

1.2.1护理风险因素评估①患者因素。患者因素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患者疾病及心理因素:由于肾脏内科疾病病程较长,治疗花费比较高,如果患者经济拮据,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各种极端行为;二是各种高危因素:由于肾脏疾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等,以及高龄、活动不便和利尿剂的应用,可能出现跌倒、摔伤等意外;由于钠水潴留伴发高度水肿、营养差,可能出现压疮,而行血液透析患者,需建立各种血管通路,存在管道堵塞、滑脱或者感染风险;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足,为感染的高发人群,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及肾功能不全感染率分别为41.8%、18.7%、17.8%及10.1%;三是肾脏疾病由于多脏器损害常合并较严重并发症,风险大,病情发展迅速,比如CAD便是CKD的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血液透析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幅上升,增加50~500倍,常见的合并症包括心脏骤停、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及心衰等[3];脑卒中、多功能衰竭均为CKD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及患者致死原因。②医源性因素。医源性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病房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比如患者病房及卫生间,没有安装扶手,地面有积水;二是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均摊到每个护理人员身上的工作量较大,护理工作压力大;三是未完善护理分层管理制度、资格准入制度及专科培训管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参差不齐,培训考核不到位;四是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仔细观测患者病情,也没有严格执行常规护理制度;五是不注重细节护理管理,比如未严格管理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对专科仪器,比如呼吸机等,无法熟练操作或者操作时常出现错误;六是沟通告知及与法律相关潜在因素,对于重要管道,比如气管插管、胸腹腔引流管等,应对患者告知防止滑脱,而对于重症多脏器衰竭患者,均行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费用告知[4]。同时,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判断力和经验不足等,均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1.2.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①患者因素管理对策。患者入院后,对患者护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评估,一是患者心理因素、营养支持和各种高危因素等,且需要有针对性告知患者防范措施,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预防各种并发症;二是制定完善的护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及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比如病房的卫生间地面,必须增设防滑垫,防止患者滑倒等。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系统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风险的危害程度,并积极应对;三是强化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的管理, 严格控制病房的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空气流通,严格执行手卫生及各项消毒、隔离防范措施,并积极做好终末消毒工作。②医源性因素管理对策。医源性因素管理对策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合理优化护理人力资源,在护理管理中,可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并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对各级护理人员,可实行分层级管理,合理划分护理人员工作范围、护理病人数量,确保护理服务的质量及护理安全;二是分层级管理培训护理人员, 制定完善的护理人员专科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掌握危急重症应急预案及护理流程, 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加强业务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规范护理工作的程序及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注重并加强细节管理,在工作中,可成立质量控制及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及讨论管理中的问题及安全隐患,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后续管理的水平,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四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 收集并整理治疗、预后及费用等方面的信息,履行告知义务[5]。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增强防范的意识。

1.3观察指标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该研究纳入的1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的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标准差 (x±s) 形式进行标识,数据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该研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服务质量详见表1、表2。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肾脏内科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加强护理风险因素识别、评价及处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不良事件所造成的危害。该研究显示,加强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的管理,可预防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6]。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对于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这些不安全事件具有损害性、不确定性和客观性的特点,但同时又是可防范的。从对病人的实际损害来看,护理风险实际上是指护理意外、医疗事故、护理纠纷和并发症等。但是它的危害,不仅局限于病人的病情,同时还可影响医院的声誉与经营效益。由于护理中的人为因素较多,且成因复杂,所以护理风险的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护理工作中,始终伴随着护理风险,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的各个环节,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护理风险。在临床上,不少的检查和治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在救治及后期护理中,也无法避免风险的才能在,因此其也具有直接性、动态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与由于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多,出错率相对来说也较高。

3.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为了更好地预防肾脏内科疾病中的护理风险,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加强12:00~14:00、18:00~20:00这两个时间段的护理值班人员,防止出现忙乱局面,消除不必要护理隐患,确保护理服务质量。加强对护理人员基础知识及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护理工作井井有条开展,降低护理不良事故发生率。

3.2强化对患者的管理及宣教

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及宣教,使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较全面、清楚的了解,告知患者住院期间应遵守的规定、规章制度,加强对患者病历的管理。同时,加强对病房的巡视,了解患者最新病情,做好患者出院时间记录,便于后续管理。

3.3加强护理风险教育

风险教育是提高风险管理质量的基础,通过风险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防风险意识,明确在护理的各个环节,均存在风险。护理人员通过护理,应了解与掌握护理的四要素:一是同情(Compassion):对病人要有同情心;二是交流(Communication):与病人及其家属积极开展有效交流,并与其同时交流护理心得及体会;三是能力(Competence):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及能力;四是表格化(Charting):随时书写,规范记录,并确保记录清楚、连续和完整。

3.4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加强管理是做好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由于护理风险管理属于全新的理念,通过有效控制不安全事件,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将对问题发生后的处理转变为对护理风险的提前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加强人性化护理,并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范及制度,确保护理工作取得实效。

3.5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护理纠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秉着耐心、细心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解答患者的疑问,履行告知义务,确保患者的知情权,正确、及时处理患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该研究显示,肾脏内科护理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在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消毒隔离质量、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P<0.05),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研究文献数据相比,存在一致性。因此,该研究认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水平、消毒隔离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大幅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秋瑾,张文.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3,22(4):1040-1042.

[2]李清初,尹友生,李小励,等.肾内科4种常见病合并院内感染的比较研究[J].华夏医学,2012,21(3):446-448.

[3]董意波. 糖尿病肾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6(19):2761-2762.

[4]王梅,王海燕. 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J].护士进修学杂志,2011,23(9):134-135.

[5]余江,徐剑铖,王振维.风险管理理论在医院的应用和发展趋势[J].重庆医学,2010,39(10):1310-1316.

[6]杨艳霞.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9(5):207-208.

[7]王晓.肾脏内科疾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杂志,2013,21(5):27-28.

肾病内科范文4

贵阳市儿童医院肾内科,贵州贵阳 550003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紫癜性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 ①临床分型中血尿和蛋白尿型37例(61.7%)最多,肾病综合征型16例(26.7%)次之;肾脏病理分级以Ⅱ、Ⅲ级最多。血尿和蛋白尿型病理分级以Ⅱ、Ⅲ级为主,肾病综合征型病理分级以Ⅲb级为主。②免疫病理分型以IgA+IgM沉积型最多(38.3%),其次为IgA+IgM+IgG沉积型(35%)。结论 临床表现严重的紫癜性肾炎患儿肾脏病理分级重,应早期肾活检,尽早制定治疗方案。

[

关键词 ] 紫癜性肾炎;病理;临床分型;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a)-0039-03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科最常见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常易累及肾脏。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in purpura nephritis, HSPN)是儿科最常见的继发性肾炎,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是决定HSP患儿长期预后的关键[1]。该研究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2月—2011年4月间该院儿肾科住院治疗并经肾活检穿刺60例HSPN患儿,分析其病理分级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儿童HSPN的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该科住院,并经肾活检确诊为HSPN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5:1,年龄3~14岁,平均(8.5±2.7)岁。

1.2方法

1.2.1临床和病理资料收集收集60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血生化、24 h尿蛋白定量。所有患儿在B超引导下经皮定位肾活检。肾活检组织分别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

1.2.2临床诊断、病理分级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紫癜性肾炎诊断标准[2],在过敏性紫癜病程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排除IgA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全身性疾病。临床分型分为:①孤立性血尿型;②孤立性蛋白尿型;③血尿和蛋白尿型;④急性肾炎型;⑤肾病综合征型;⑥急进性肾炎型;⑦慢性肾炎型。肾脏病理参照国际儿科肾脏病学会(ISKDC)制定的分级标准(Ⅰ~Ⅵ级)。免疫病理分型:根据肾小球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不同分为4型:单纯IgA沉积型、IgA+IgG沉积型、IgA +IgM沉积型、IgA+IgG+IgM沉积型[3]。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统计图表法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描述性分析资料的数量特征。

2结果

2.1肾损害发生时间及伴随症状

60例患儿中有53例(88%)肾脏受累出现在过敏性紫癜病程1个月内,58例(96.7%)在病程6个月内出现肾损害。所有患儿均有皮肤紫癜,其中伴有胃肠道症状48例(80%),关节疼痛42例(70%),消化道出血7例(11.7%)。

2.2临床分型与肾脏病理分级

临床分型以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共37例(61.7%),其次依次为肾病综合征型16例(26.7%),孤立性血尿型4例(6.6%),急性肾炎型2例(3.3%),孤立性蛋白尿型1例(1.7%)。

HSPN肾组织病理分级以Ⅲ级最多,35例(58.3%),其中Ⅲa级4例(6.7%),Ⅲb级31例(51.6%);其次依次为Ⅱ级19例(31.7%),其中Ⅱa级4例(6.7%),Ⅱb级15例(25%);Ⅰ级5例(8.3%);Ⅳb级1例(1.7%)。

血尿和蛋白尿型中Ⅲ级17例(17/37)最多,其中Ⅲb级14例(14/37);其次Ⅱ级16例(16/37),其中Ⅱb级12例(12/37);肾病综合征型中Ⅲb级14例(14/16),Ⅱb级、Ⅳb级各1例(1/16);孤立性血尿型共4例,其中Ⅱb级 2例(2/4),Ⅰ、Ⅲa级各1例(1/4);急性肾炎型2例,均为Ⅲb级;孤立性蛋白尿型1例为Ⅲb级。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的分布情况,见表1。

2.3病理分级与免疫复合物沉积

免疫组化显示,60例HSPN均有IgA沉积, IgA+IgM沉积最多,有23例(38.3%),其后依次为IgA+IgM+IgG沉积21例(35%),单纯IgA沉积11例(18.3%),IgA+IgG沉积5例(8.4%)。病理分级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分布情况,见表2。免疫沉积物中伴C3沉积47例(78.3%)。

3讨论

HSP是一种全身性的血管炎,肾脏是否受累及受累程度是决定此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HSPN临床表现多样,肾损害发生时间长短不一。该组资料显示,88%患儿在HSP后1个月内发生,96.7%出现于病程的6个月以内,与资料基本相符[4]。以往的研究发现HSP的肾脏受累与是否有消化道症状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国内涂娟等[5]对71例HSPN患儿研究观察到62%伴有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且伴有消化道症状的HSPN患儿中出现明显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1 g)的比例达到60.6%,提示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与是否伴有消化道症状有关。该组资料中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占80%,需警惕肾脏受累严重。但由于病例数少,暂未行与临床及病理关系的研究,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HSPN的临床表现多样,该组资料血尿和蛋白尿型最多,病理分级以Ⅱb、Ⅲb为主;肾病综合征型次之,病理分级以Ⅲb为主,与以往报道基本相符[5]。该组资料显示肾病综合征型的肾脏病理分级与其他临床类型相比病理分级重,与国内冯氏品[6]等对200例HSPN患儿的研究一致,提示对于肾病综合征型HSPN患儿应早期行肾活检,以了解病理类型,早期给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该资料中孤立性血尿型的病理分级有1例为Ⅲa级,临床与病理不平行,考虑可能是临床尚处于疾病早期有关,因此对于单纯性血尿的患儿仍应需长期随访,以免漏诊。

该组资料显示免疫沉积主要在系膜区,毛细血管壁也有不同程度受累,所有HSPN均有IgA沉积,免疫复合物沉积分型中以IgA+IgM沉积、IgA+IgM+IgG沉积最多,各占38.3%、35%,单纯IgA、IgA+IgG较少,此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7-8] 。国内易红[8]等研究发现HSPN免疫复合物沉积表现IgA+IgG+IgM型、IgA+IgM型者病理类型更重。该组资料亦显示病理分级Ⅲ级者免疫复合物沉积以IgA+IgG+IgM型、IgA+IgM型为主,提示免疫复合物类型与病理类型可能有一定关系。该组资料中93.75%伴有补体C3沉积,国内有资料显示[5]C3阳性者较C3阴性者,其病理分级表现为Ⅲ级以上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国外研究[9]发现病理中C3沉积物影响临床表现,C3沉积物阳性者蛋白尿持续时间长,程度严重,提示补体C3(补体旁路途径)也参与HSPN的免疫发病机制。

综上所述,HSPN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类型复杂,临床类型与病理分级基本平行,但对于部分处于损害早期(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患儿需仍需长期随访,以免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严重的肾病综合征型HSPN,早期行肾活检,有利于临床医师尽早制定治疗方案。

[

参考文献]

[1]Lau KK, Suzuki H, Novak J, et al. Pathogenesis of Henoch-Schnlin purpura nephritis[J]. Pediatr Nephrol.2010, 25(1):19-2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二):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9,12(47):911-913.

[3]黎磊石,刘志红. 中国肾脏病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556-563.

[4]全国儿童常见肾脏病诊治现状调研工作组.儿童紫癜性肾炎诊治现状多中心回顾性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2):881-887.

[5]涂娟,陈大坤,曹力,等. 71例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特征和随访[J]. 临床儿科杂志,2011,4(29):318-321.

[6]冯仕品,罗苇,张伟,等. 儿童紫癜性肾炎20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11,7(29):652-655.

[7]杨静霞,黄松明,吴红梅,等. 儿童紫癜性肾炎18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5(24):390-392.

[8]易红,易著文,张国珍. 紫癜性肾炎肾脏免疫复合物沉积与病理类型及临床的关系[J].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309-311.

肾病内科范文5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2)03-0380-04

据报道我国的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为8%~10%,近20年来慢性肾衰在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中占第五至第九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威胁之一。大部分慢性肾脏病呈漫长的缓慢进展过程,但是在一定诱因下,慢性肾脏病可能出现急剧加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因此,充分了解这类患者急性加重因素并及时除去诱因,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病死率。笔者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住院的98例ARF/CKD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全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住院的98例ARF/CKD患者分为肾科组45例(A组)及非肾科组53例(B组)。肾科组基础疾病主要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为主,而非肾科组基础疾病主要以糖尿病肾病、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为主。具体情况见表1。

1.2ARF诊断标准

原来肾功能正常(入院前肾功能检查显示正常;入院前从未检查过肾功能,入院时检查显示正常)者,短期内SCr升高达176μmol/L;有慢性肾脏病史,基础SCr为132~264μmol/L者,短期内SCr升高50%以上。

1.3ARF/CKD诊断标准

有慢性肾脏病史,肾功能正常,短期内SCr升至176μmol/L以上和(或)肌酐清除率较前下降50%;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短期内SCr较前升高50%和(或)肌酐清除率较前下降15%;虽然无慢性肾脏病和(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史,SCr未在短期内升至176μmol/L以上,但临床和肾脏活组织检查证实存在慢性基础疾病。

2 结果

2.1诊疗及转归

肾科组以院前发病为主,占93.3%(42例)。部分病史隐匿,不易确诊,29例需肾活检确诊,确诊后修正诊断14例,误诊率达31.1%。基础病因以原发性肾病(炎)和系统性疾病为主,治疗上积极去除诱因,同时多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肾功能恢复相对差,病死2例,均为狼疮性肾炎合并严重感染患者。

非肾科组多有明确病史和诱因,易确诊,除部分感染及肾后梗阻患者外,大多数以院内发病为主,占73.6%(39例)。由于诱因以应用肾损害药物和肾后梗阻占多数,去除诱因或/和透析后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即可恢复正常,或恢复到原来水平。以老年人为主,容易由于感染、手术打击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15.1%,具体见表2。

2.2诱因分析

诱发ARF在肾科组中的常见因素是严重感染17例(37.8%);原发病进展13例(28.9%);恶性高血压7例(15.6%);应用肾损害药物6(13.3%);其他如上消化道出血、心衰等2例。应用的肾损性药物为:中草药4例,非甾体消炎药2例,13例诱因为原发病进展的疾病分别是:9例狼疮性肾炎,2例紫癜性肾炎和2例原发性小血管炎。

非肾科组中的常见诱发因素是应用肾损害药物23例(43.4%);严重感染10例(18.9%);肾后梗阻9例(17.0%);手术5例(9.4%);其他如休克及容量不足、心衰、分娩、肿瘤等6例。肾损害药物:甘露醇12例(52.2%),非甾体消炎药3例(13.0%),造影剂2例(8.7%),氨基糖苷类2例(8.7%),其他如头孢菌素类、抗结核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各1例。

2.3误诊分析

7例慢性肾炎、2例糖尿病肾病、1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并急性肾衰和2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并大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误诊为慢性肾衰竭,2例狼疮性肾炎并急性药物肾损伤误诊为狼疮活动。

3 讨论

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急性肾衰竭(ARF/CKD)是仅次于ATN和肾前性急性肾衰竭的急性肾衰竭的第3位发病原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对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肾内科住院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经病史及肾脏病理证实的ARF/CKD病例占35.5%,这些患者经过治疗后,约70%患者的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去除诱因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诱因治疗差异很大,相当部分患者除去诱因后肾功能即可部分或全部恢复正常。但是常见的诱因统计结果,由于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医院级别,诊疗水平的差异和患者的来源和构成不一致,会导致统计结果有差异。

本研究发现,肾科组与非肾科组常见诱因差异较大,严重感染是两组共同的常见诱因,也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病死相关因素之一。CKD特别是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各种感染。感染时,失水明显增加,外周血管扩张,导致有效血容量进一步下降,肾灌注减少,GFR下降及急性缺血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及坏死,血容量不足激活肾素活性,肾小动脉收缩,加重肾缺血,可使肾前性氮质血症变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感染本身也可引起变态反应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在肾科组中原发病进展和恶性高血压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高血压是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而高血压本身能加剧肾功能的损害,尤其是恶性高血压能导致肾小动脉、肾小球纤维素样坏死,使CKD患者在短时间内发生ARF。原发病进行性进展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大量新月体形成,是ARF/CKD最重要和最应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此类患者大都需要激素和免疫抑抑制剂治疗,如果治疗时机把握得当,常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在非肾科组中应用肾损害药物竟高达43.4%的比例,部分非肾科医生对单纯的血尿、蛋白尿或/和血肌酐轻度升高不够重视甚至视而不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肾科医生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不够,有部分患者只要医生有足够的重视完全可以避免急性肾衰的发生。非肾科组中应用的肾损害药物中以甘露醇、非甾体消炎药和造影剂多见,其中甘露醇占52.2%,可能与该组资料中糖尿病肾病和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合并脑出血的患者比例高有关。慢性肾脏病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甘露醇滤过减少而迅速在血液中聚积形成高渗状态,易加重肾脏负担和造成渗透性损害。同时由于甘露醇的高渗性利尿作用可以降低近曲小管和亨利襻对水、电解质的重吸收,结果使排入近端小管的电解质增多,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使入球小动脉收缩,阻力升高,肾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而诱发肾功能衰竭。故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使用甘露醇前应充分评估治疗的风险。药物性肾损害在肾科组中临床常见的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氨基糖苷类、非甾体消炎药和造影剂已少见,但含关木通的中草药相当常见,与当地肾病患者相当迷信土方、偏方而大量使用中草药有关。

肾病内科范文6

梅长林我国著名肾脏病学家,中国人民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入选上海市首批“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不久前,杨先生在体检时被发现有镜下血尿,为此,他颇为担心,按照医生的建议,立即接受了详细的肾脏专科检查,被确诊为“肾小球肾炎”。杨先生感到非常纳闷,自己平常腰也不酸,肾脏部位更没疼痛,怎么就被肾炎“偷袭”了呢?

我国著名肾脏病学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梅长林教授指出,慢性肾炎常无任何症状,悄无声息地发生,发病非常隐匿。像杨先生这样平常感觉没有任何不适的患者在慢性肾炎中占到了大部分。但是,慢性肾炎若不能早期治疗,任由疾病发展,就可导致肾功能下降,最终发展成为可怕的尿毒症。但梅长林教授提醒,只要定期做尿检,就能及早发现慢性肾炎的端倪。

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

生活中,不少患者都会简单地认为,慢性肾炎就是慢性肾脏病。殊不知,这其实是两个概念,换句话说,“慢性肾炎≠慢性肾脏病”。梅长林教授介绍说,慢性肾脏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这其中包括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系指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同时具有肾功能恶化倾向和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可能的一组肾小球病。慢性肾炎中,我国患者最常见的类型是IgA肾病,该病主要是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所致,在肾穿刺患者中占40%~45%,而且,这也是亚洲地区慢性肾炎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而慢性肾脏病包括的范围则更加广泛,它包括原发性的肾小球病和继发性的肾小球病,还包括肾小管疾病、肾脏血管疾病,以及肾脏囊性疾病等。所以,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搞清楚原发病,不同肾脏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完全不同。

50%尿毒症由慢性肾炎所致

众所周知,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将体内的毒素通过生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而如果这一排毒功能丧失,毒素就会在体内蓄积引起各种症状,如呕吐、不思进食、血压升高、乏力、昏迷,甚至死亡。而慢性肾炎就是这样一类危害很大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对其治疗,阻断疾病的进程,那么最终就会进展为肾衰竭,具体表现是:两肾缩小,肾功能减退。在我国,慢性肾炎被认为是引起尿毒症的最常见病因,占所有病因的50%。因此,慢性肾炎也是一类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疾病。

那么,慢性肾炎的患者到底是如何被“偷袭”的呢?梅长林教授告诉我们,肾炎的发病主要源于感染。病毒或者病原体感染,会引起体内免疫反应,产生过多的IgA免疫球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球蛋白产生后可以通过肝脏代谢清除,但是免疫球蛋白结构发生异常,使肝脏不能把这个免疫球蛋白清除掉,就会导致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浓度升高,沉积到肾脏,从而引起肾脏炎症。另外有少部分患者是因过敏引起的慢性肾炎。肾病专家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特别是儿童对食物的过敏最有可能会引起IgA肾病。不过,过敏只是导致肾炎的可能因素之一,最主要的还是异常的免疫反应。所以,预防肾炎的发生,首先就是要避免感染。

警惕血尿、蛋白尿、泡沫尿

梅长林教授介绍,肾炎的发病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类型比较容易识别,主要就是在感染后发生急性肾炎,比如有些IgA肾病患者于感冒后1~3天内出现肉眼可观察到的血尿等肾炎症状。第二种类型则比较隐匿,但大部分肾炎患者更常见于这种类型,也就是平常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体检的时候突然被查出有镜下血尿、蛋白尿。还有部分患者因没有定期体检,到发现疾病的时候就已经属于晚期,肾功能下降,患上了尿毒症。另有些患者可先表现出高血压,然后追根溯源,发现引起高血压的元凶竟然是慢性肾炎。

就体征而言,一些肾炎患者会出现泡沫尿,即小便后便器里有散不去的泡沫,这说明尿里已经含有蛋白,另有部分蛋白尿多的患者甚至会出现水肿的现象,因为大量蛋白从尿里排出去后,血液里的蛋白含量就降低了,从而导致浮肿,在慢性肾炎患者中,约有5%~10%的人会出现这种肾性浮肿。尿检排查,肾穿刺确诊

要让慢性肾炎尽早“显露原形”也不难,只要定期做尿检就可以发现端倪。

梅长林教授介绍说,尿常规里有20多项指标,对于慢性肾炎而言,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红细胞计数和蛋白尿。这两项偏高就要高度怀疑慢性肾炎的可能性。由于慢性肾炎是个“大帽子”,里面又可具体细分为多种类型,所以,为了明确患者到底属于哪种病理类型,还非常有必要进行肾穿刺检查。

B超对慢性肾炎诊断不敏感,因为B超只能看到肾脏的大小,一旦B超发现肾脏缩小,其实病情已经到了比较晚的阶段。

而且,不仅仅是慢性肾炎,肾脏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尿检来发现。所以,要抓住大多数最早期的肾脏异常改变,尿检都是很好的“金标准”。因此,梅长林教授建议大家一定要定期做尿检,每年常规体检中切勿因怕麻烦而忽略这个虽有点不起眼、但作用巨大的检查项目。早晚治疗不同,预后更是天壤之别

相对其他肾病,慢性肾炎患者以中年人居多,但好在慢性肾炎早期治疗完全可以治愈。梅长林教授介绍,早期治疗主要是根据蛋白尿的多少而定,如果有少量的蛋白尿,就要服用降蛋白尿的药物,比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类药物。“一般来说,24小时经尿排出的尿蛋白含量低于1克的,用这些药物治疗就足够了,如果排出的蛋白尿多,则还要加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甚至还要用免疫抑制剂。”

对于慢性肾炎晚期,即终末期的肾衰竭患者,则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血透、腹透)或肾移植。此时,患者除了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更重要是患者的身体将遭受到不可逆的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