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名言范例6篇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范文1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两人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这对夫妻被“发配”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平时少吃油腻,喜欢用大棒骨敲碎煮汤,再用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她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如今,百岁的杨绛还坚持每天读书、整理丈夫的笔记,或是翻译作品。

最大的长寿秘诀,来自杨绛内心的安宁与淡泊。独生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杨绛心上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半年之后,她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2002年冬,杨绛又定下心来写《我们仨》,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一家三口跃然纸上,情意盎然。此刻,她全身心地投入超然忘我的境界,烦恼也就无从生起了。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杨绛名言范文2

甘做钱钟书的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是家中的第四个女儿。她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曾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受父亲启蒙,杨绛自幼喜欢读书。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高考时,17岁的杨绛的愿望是考取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但那一年清华大学没有招南方女生的名额,无奈,杨绛上了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东吴大学因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们一起考取了燕京大学的研究生,准备开学时一起入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大学当了一名借读生。母亲后来打趣她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线,所以才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当年3月初,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孙正要去清华大学看望表兄,两人就一块去了。孙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杨绛第一次见到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上下散发着儒雅的气质,眉宇间蔚然而深秀。而杨绛在钱钟书的眼中也别有一番神韵,她身材窈窕,面容白皙、清秀,性格温婉,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彼此只是点头示意,却相互难忘了。

待第二次单独相见时,钱钟书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没有订婚。”杨绛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从此他们开始书信往来,且越写越勤,一天一封,双双坠入爱河。

在鸿雁传书中,杨绛的创作欲望被激发出来。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她的处女作。时隔一年,朱自清将她第一次试写的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推荐给《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后被林徽因选入《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一书。此后,文思泉涌的杨绛在文学创作上一发不可收拾。与此同时,她与钱钟书“才子佳人,势均力敌”的爱情故事,也在清华大学被传为佳话。

1935年,两人在苏州举行了婚礼。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回忆道:“《围城》里那位结婚时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被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我们结婚时选的黄道吉日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不久,钱钟书通过“庚子赔款”赴英公费留学考试,要到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读文学。杨绛毫不犹豫地中断了清华大学的学业,陪同丈夫远赴英国留学。

在婚姻生活中,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显露出异常的笨拙,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杨绛包揽了生活中的一切杂事,做饭缝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还要在灶旁完成自己的剧作,但她没有一丁点埋怨,因为她爱丈夫胜过爱自己。

1937年,他的女儿降生了。钱钟书每天到医院探望妻子时,都会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在家做坏事了”。头一次是,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和墙壁染黑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清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钱钟书放心地回去了。第二次是,他说他不小心砸坏了台灯。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后,忙说:“不要紧,我会修。”第三次是,他说他把门轴弄坏了,门关不上。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夫妻俩在伦敦远郊探险时,钱钟书额骨上生了一个疔,杨绛很着急,但她安慰丈夫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有人给杨绛介绍了一位英国女护士,那名女护士热心地教她怎样做热敷治疗。杨绛按照护士教的方法每隔几小时为钱钟书做一次热敷,没过几天就把粘在纱布上的粘连组织连根拔去,没让丈夫的脸上留下一点疤痕。钱钟书从此在生活上更加依赖妻子了。他曾不止一次地感叹,他娶到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笑对劫难,

世间最懂“围城”的女子

夫妻俩于1938年秋回国,因赶上日寇侵华,苏州、无锡沦陷,杨绛的娘家人和婆家人都避居在上海。回国后,杨绛任职很多,比如出版社翻译、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等。相对于学术成就,杨绛更得意的是“终身不改地做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却也很有意思。钟书承认我们的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事业很成功,虽然耗去我不少的心力、体力,但我一点不觉得委屈。他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和损伤,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这很不容易。实话实说,对钱钟书个人以及全世界所有喜读他作品的人来说,我都是功莫大焉!”暮年之际,杨先生用少女般调皮的口吻对朋友这样说。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上门时,杨绛泰然周旋,第一时间将丈夫的手稿藏好;她带丈夫主动拜访沈从文夫妇,努力修好两家的关系;自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心思单纯的钱钟书总是第一时间拿起木棍,要为自家猫咪助威,杨绛连忙阻止,说“打猫得看主人脸”。她的沉稳周到,是痴气十足的钱钟书与外界的剂。

1942年年底,杨绛创作的话剧《称心如意》一鸣惊人,迅速走红。钱钟书坐不住了,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为节约开支,杨绛辞掉了家里的女佣,甘愿成为“灶下婢”,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

写惯了字的手初干粗活免不了伤痕累累,一会儿劈柴木刺扎进了皮肉,一会儿又烫起了水泡,以至于杨绛的父亲曾不平地说:“钱家倒很奢侈,我花那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

事实上,钱钟书是懂得体贴妻子的,他知道杨绛爱面子,担心杨绛一个大家闺秀第一次挎个菜篮子出门会有点难为情,就主动提出陪妻子去菜市场。他怕杨绛太劳累,有时候还会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地洗衣服,当然最终是洗得一塌糊涂,还得由杨绛重洗。

两年后,钱钟书完成了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经典名著――《围城》,从此声名大震。有趣的是,书中的那段金句“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实际上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女人,无论是丈夫的这本书,还是围城般的婚姻。

有些无妄之灾,不是单凭个人的智慧和才华所能左右的。“”期间,钱钟书和杨绛成了“牛鬼蛇神”,被整得苦不堪言。有人写钱钟书的大字报,杨绛就在大字报的边上糊一张小字报,对照着逐条澄清事实。杨绛当时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召开批斗会,所谓的“走资派”同事都低着头,噤若寒蝉,只有杨绛,当揭发批斗到钱钟书时,她迅速起身为丈夫辩护,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跺着脚表示不服。身边的人难以想象,这个看起来一向柔弱的女子,竟然那么刚强。

杨绛甚至被造反派剪了阴阳头,一半的头发被剃掉。钱钟书见状,比她还着急:“明天怎么出门啊?”那时,“牛鬼蛇神”是不准请假的,得天天等候挨批斗。杨绛说:“没关系。”她灵机一动,找出女儿钱瑗几年前剪下的两条大辫子,用钱钟书的压发帽做底,解开辫子,把头发一小股一小股缝上去,足足费了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套。第二天早晨,她戴着就出门了。造反派分配给杨绛的任务是刷厕所,杨绛把女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毫无秽气,闲时还能在里面看看书,乐得无人打扰。

1969―1972年,钱钟书和杨绛被分配到河南息县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杨绛的任务是种菜、看管菜园。她利用看管菜园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根本看不出她有什么坏情绪,还总是笑嘻嘻的。

钱钟书一开始被分去烧开水,但他总是烧不开, 后来就让他负责去邮电所取信、送信。早上送,下午取。每天下午去邮局的路上,他会多绕一段路,拐到菜地那里看看妻子,想宽慰宽慰杨绛,但是不等他开口,杨绛就开始教他怎么享受当下,杨绛说:“你看,这里跟太太、小姐们的后花园似的,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还有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在此期间,杨绛的女婿因被强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含愤跳楼自杀。临死之前,他想办法找岳母为自己理了一次头发,分别时,喊杨绛一声“妈妈”,两人泪落如雨。对于女婿的死讯,杨绛在“五七干校”劳动的几年间从未向任何人吐露过。她只是在得知噩耗的当晚,悄悄地来到菜园附近的一块荒地上,亲手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尖头坟包。

千万稿费捐学子,

天堂相依“我们仨”

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后,杨绛与钱钟书的四居室住宅被分走了两间。与别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难免出现矛盾,夫妻俩索性搬到钱钟书的办公室去住。一间办公室,两张钢丝床,厨房在走廊里。他们的饮食特别简单,夫妻俩最喜欢吃小芋头蘸糖。他们生活简朴,但在帮助别人时却很大方,同事来借钱,要是开口借100元,他们再额外赠送50元,说这50元不用还。

作为文学家,杨绛先生创作了《洗澡》《干校六记》《称心如意》等著作,尤其是话剧《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直到今天还在公演;作为翻译家,杨绛同样成就非凡。她翻译的47万字的法国小说《吉尔・布拉斯》,受到朱光潜的高度称赞:我国的文学翻译“杨绛最好”。年近五旬时,她又自学西班牙语,每天500字原文精翻《堂吉诃德》。

1978年,《堂吉诃德》中文译本出版时,正好逢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1986年10月,杨绛获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6年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杨绛有篇散文叫《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只求摆脱羁束,专心治W。她写于1984年的《老王》则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沉静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他们的女儿钱瑗曾说:“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从1993年开始,钱钟书连续生病住院,几次动手术,几乎都由杨绛一个人照顾。1994年,钱钟书再次住进医院不久,女儿钱瑗也病重住院,后被查出患了肺癌。父女俩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杨绛已经80多岁,还得来回奔波照顾两个病人,辛苦异常。她还要对钱钟书隐瞒女儿的病情,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钱钟书已经病到不能进食,杨绛就给他做果汁、蔬菜汁,炖各种汤,照顾得细致入微。炖鸡汤时,杨绛会把鸡胸肉挑得一根筋都没有;炖好鱼汤后,她会把鱼肉挑得连一根小刺都不剩。她说:“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钱瑗被癌症夺走了生命。第二年,钱钟书也溘然长逝。两位至亲的先后离世,让老人有过伤心和迷茫,但从未曾减少她对生活的渴望。“逃、逃、逃……”这是杨绛八妹童年时的口头禅,杨绛记忆深刻。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能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一人回到了北京三里河那个曾经的三口之家,再也没搬离过。她的晚年生活简朴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她开始整理丈夫留下的几麻袋手稿以及中外文笔记,共计7万余页。2003年,她整理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和178册外文笔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不能在现实中与家人一起过日子,杨绛就不断地回忆他们曾经在一起的日子。在对丈夫和女儿的怀念中,2004年,93岁高龄的她写下了长篇散文《我们仨》,浓厚深情的文字让人动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这本散文随笔集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

96岁时,杨绛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文字有着初生婴儿般的纯真,从容坦然;102岁时,她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一生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却对慈善事业出手大方。她将丈夫和自己的全部稿费、版税,捐赠给清华大学,并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励好学上进、成绩优秀、家庭困难的学子。她告诫年轻人,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方能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据统计,“好读书”奖学金自2001年设立至今,已经累计超过2000万元。而那套曾经居住过“他们仨”的房子,30年不曾添置一件新家具。

杨绛曾在百岁之际表示:“我生在边缘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2016年5月25日凌晨,这位博古通今、性情如兰的世纪奇女子,在北京协和医院永远地闭上了那双透着智慧和慈爱的眼睛,享年105岁。而早在3年前,杨绛先生就叮嘱过自己的友人和学生:“我去世后,不开追悼会,不受奠仪。”

杨绛名言范文3

即使到了“期颐之年”,杨绛仍笔耕不辍,每天伏案工作。杨绛一直非常低调,有一年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对此,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她谢绝出席。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全是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多年前,国家要出资为她的房子装修,却遭到了她的拒绝。

闭门谢客的杨绛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她曾对记者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打扰特别多,尤其是电话太多,我真担心自己的时间是不是就这样被消耗掉。你能不能代我转达给那些想来采访或看望我的朋友们,杨绛谢谢他们的关心,但千万不要过来看我。你想,即使大家来了,就算同我聊了一天,又能怎么样?我们也不可能只凭这一天交谈就成了朋友吧,还是请大家给我留些时间吧,那样我写些文章出来,大家看到后就权当写给大家的一封信吧。”

点击:时下有的文人,一心追名逐利,不遗余力作秀甚至炒作;而杨绛先生,造诣这么深,却从不自视为名人,一贯拒绝张扬,甘于低调为人,埋头做自己的学问,尽管外面“电闪雷鸣、瀑布飞泻、风狂雨骤”,她心却淡定从容。

适用主题:淡泊名利、拒绝浮躁、低调为人、炒作与张扬、心灵宁静、埋头做学问、生活方式、高傲与谦虚、选择与行动、高调与低调等。

杨绛的爱国情怀

人们总是对钱钟书、杨绛夫妇留学时沉溺于牛津总图书馆“饱蠹楼”津津乐道。在国外,甚至连他们两三岁的女儿都在埋头读书。然而,他们并未忘记多难的祖国。本来钱钟书的庚款奖学金还能再延长一年,但他们决定按期回国。

在沦陷的上海,一次杨绛乘公交车遇到日本兵检查,愤怒的杨绛低头侧视,一位日本兵竟然伸手猛地把杨绛低着的头抬起来,杨绛忍无可忍,一字一顿地大声呵斥:“岂有此理!”一下把日本兵镇住了。在那个杀人如草芥的岁月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当时,钱钟书和杨绛宁愿忍受贫寒,拒绝为敌伪机构工作。钱钟书写于抗战、定稿在胜利后的古典文学论集《谈艺录》序言中说:“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

1949年三、四月间,钱杨夫妇在任鸿隽家和胡适讨论去留问题,母校牛津大学来函高薪聘请。但他们依然留下来了。“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文化,爱祖国文字,爱祖国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要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所以杨绛说“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

点击:当他们还能在外国留学时,他们决定按时回国;当祖国面临磨难之时,他们拒绝为敌伪工作;在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他们安静地等待解放……也许,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喊出“我爱国”的口号,然而他们的举动无疑是对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传统文化的一次传承与发扬。

适用主题:位卑未敢忘忧国、浩然正气、高调与行动、感情与尊严、心灵的选择、祖国的魅力、民族气节等。

以幽默化解屈辱

“”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千奇百怪,花样层出不穷。有一天,钱钟书回家,头发给人剃掉纵横两道,现出一个“十”字。杨绛也被剃去半边头发,剃成了“阴阳头”。杨绛没有帽子,大热天也不能包头巾,却又不能躲在家里。杨绛费了足足一夜工夫,做成了一顶假发。她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果然,羡慕的事早晚会实现,只是变了样。”

“”把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原来打扫卫生的临时工小刘当起了领导,杨绛扫厕所,干的是小刘原来的活儿。杨绛仔细看过那两间污秽的厕所,不出十天,就把两个斑驳的瓷坑、一个污垢重重的洗手瓷盆都擦洗得焕然一新。

杨绛回忆那段屈辱的经历,曾幽默地说:“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摆脱‘多礼’的习惯,看见不喜欢的人干脆呆着脸理都不理,甚至瞪着眼睛看人,好像他不是人而是物。绝没有谁会责备我目中无人,因为我自己早已不是人了。”

点击:当脆弱的个体与整个

非理性的、盲从的时代和民族相抗衡,当屈辱劈头盖脸毫无征兆地蜂拥而至,我们是选择消极逃避还是微笑着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显然是一个问题。杨绛先生的故事为我们做出了正面解答:微笑着面对屈辱、幽默地消解屈辱。

幽默可以减轻屈辱给心灵造成的沉重打击,轻松地揭示出荒谬之处给对方以还击。被剃阴阳头又何妨,可以让自小的“梦想”变成现实;打扫污秽的厕所有何伤,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可见,面对屈辱,幽默便化作了一种无形中减轻屈辱的智慧。

适用主题:豁达的境界、幽默的力量、顺境与逆境等。

【杨绛素材运用示例】

缺憾与完美的交织,造就别有风味的人生。一个人若只是在安定中度过一生,诸事一帆风顺,平淡安然,那么这必定也是一个无趣的人生。人生在世,我们应该活得精彩,活出韵味,活出境界。弘一法师临终之际,道“悲欢交集”。悲欢从来都是人生的两岸。杨绛在“五七干校”时,被安排去打扫厕所,她将厕所中的每一跟拉水绳都擦得干干净净,不懈怠,亦不悲哀。她在回忆这段日子时说:“我相信,乌云总会有金边的。”杨绛九十岁高龄时,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她饱含着深情,回顾了三个人的家庭生活,作了《我们仨》,有欢喜,亦有悲酸,此书在台湾连续几个月名列畅销榜榜首。“五七干校”的辛酸和《我们仨》的真挚,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杨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痛苦和欢乐、顺境和逆境,造就了一个伟大卓越的杨绛,折射出杨绛的人生之美。

时下人们热议陈光标等人高调的慈善行为,他们公布慈善行动的诸多细节,对救助对象的隐私不够尊重。事实上,再多的恩惠也抵不过对人自尊心的一次小小伤害。自尊心受伤了,不会当下发作,但会在日后慢慢发挥负面的作用,它的影响不可估量。并且,真正的慈善不仅要求双方的平等,更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彼此的美好。这样的慈善在尊重的前提下,彼此都经历心灵的洗礼,除去善良之心上多余的附着。一方除去自卑的阴云,一方除去作为幸运者而愧怍的隐忧。日后想来,这是多么温暖的经历。

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能够建立平等的沟通,从而给予直达内心的慰藉。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说:“不仅慈悲,更要懂得。”

杨绛先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悯之心而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我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与杨绛先生一样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但在一次次沟通不畅的付出爱的行动中,灰了心。

因而,细心呵护之“细”就极为重要。常常是一个细节消除彼此的芥蒂,常常一个不经意的小举动引起内心的荡漾涟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细心呵护的每一举动都在为这一工程添砖加瓦。当信任建起,善意就畅通无阻。在和谐关系中感受到的愉悦感,砥砺善心继续前行。

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像对待娇艳的花朵。如此,才能获得尊重,才能感受“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的美的感动与力量。

杨绛,近年来颇受人们注目,她平和,慈善,《干校六记》《洗澡》等作品已深入人心。她深味庄禅之道,落尽铅华,心境特别宁静。

杨绛名言范文4

NO.1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原诗出自白居易)

【解读】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逝去,就好像彩色的云彩总会消散,美丽的琉璃也会破碎,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NO.2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一百年感言》

【解读】他人的评价没有那么重要,专注自我,提升自己,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NO.3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 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 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解读】坚持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成长和读书一样,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研究,还需要有一定的努力和积累。

NO.4

走好选择的路, 别选择好走的路, 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杨绛

【解读】坚持自我,走自己想走的路,好走的路即是捷径,走捷径往往会错过其它美丽的风景。

NO.5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 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 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杨绛

【解读】这句话和卞之琳的诗《断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人要保持谦逊,因为永远有人在“俯视你”;但也不要随意自轻,因为永远有人在“仰望你”。要保持平视,不自卑也不自得,才能真正认识自己。

NO.6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 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 其实是读不懂书的。

--杨绛

【解读】读书需要阅历和经验,读万里书行万里路。

NO.7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杨绛

【解读】淡泊名利的生活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如陶渊明和苏轼,虽隐居世外,但仍然逃不过世间的烦恼。

NO.8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

【解读】多读书很重要,有很多对书一知半解的人却喜欢指点人生,这是因为他们想得太多,却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所以读书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NO.9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 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 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绛 《将饮茶》

【解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教育需要循循善诱,要引导孩子学习。

NO.10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杨绛 《我们仨》

【解读】得与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快乐,也没有绝对的烦恼,所以要居安思危,时刻警醒。

NO.11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 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 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杨绛

【解读】时光匆匆离去,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句话可以作为作文中的过渡句使用。

NO.12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 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一百岁感言》

【解读】人生的经历都是过往,最美丽的风景是你从经历中体会到的人生道理,是千帆过尽后的淡定和从容。

NO.13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 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 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 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 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 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 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杨绛

【解读】在生活中要学会知足常乐,因为上苍是公平的,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享受已经拥有的,享受当下,是人生哲学。

NO.14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 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 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杨绛

【解读】老实人的生活实在是过得不如意,所以一定要有所追求,心中要有理想,不能甘愿平凡地度过一生。

NO.15

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杨绛名言范文5

杨绛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被戏剧界称为“现代喜剧双璧”。这两部戏的创作似乎出于偶然,首演大获成功也多少让人有点意外,实际作者在学生时代已接触西洋戏剧,对戏剧理论、戏剧史和戏剧创作技巧有丰富的知识和理解。

杨绛在清华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外国语言文学部主任是曾受教于戏剧大家贝克(G.P.Baker,1866-1935)的王文显教授,著有《委曲求全》、《梦里京华》等多部剧作,他所开设的“外国戏剧”、“戏剧概要”、“莎士比亚研读”等课程,使清华外文系毕业的许多同学如洪深、陈铨、石华父(陈麟瑞)、李健吾、曹禺、张骏祥等受影响,开始接触西洋戏剧,并在以后从事剧本创作和演剧活动。

在英国牛津和巴黎大学进修西洋文学时,杨绛遍读古希腊以来的西文戏剧经典,对悲剧和喜剧以及后来的悲喜剧概念的理解更清晰了。她生性开朗幽默,对喜剧体会尤深。喜剧不应只是用夸张的手法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的现象,还应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

杨绛就是本着这样的认识创作中国式的风俗喜剧的。

1942年冬天,剧作家石华父改编的剧作《晚宴》(编者注:原剧作系美国剧作家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作于1979年的同名戏剧《The Dinner Party》)上演后,请钱钟书、杨绛夫妇上馆子吃烤羊肉,同席的还有《云彩霞》的作者、剧作家李健吾。大家围着松枝火盆,用长长的筷子从火舌里抢出羊肉来夹烧饼吃。李、陈两位学长都对杨绛笑说:“何不也来一个剧本?”

杨绛当时正在当小学教员,业余写了一个《称心如意》,先拿给近邻石华父看。他说不行,作为独幕剧,太长;作为四幕剧又太短。杨绛在他的指导下重写后,他点头了,就交给李健吾。没几天,李先生来电话说:“你运气真好!你那剧本给佐临看中了,已经在排演了,就要出广告了,署什么名字呀?”杨绛又惊又喜,生怕出丑,匆促中不及思索,就把学名季康二字切成了一个绛字,答说:“就叫杨绛吧。”

《称心如意》的女主角是一个穷画家和富家小姐的女儿,早年丧母,和父亲居住北平。父亲去世后,上海的亲戚们觉得对这个孤女不能置之不理,就写信招她回上海。可是她遭到各位舅舅、舅妈的排挤和冷遇,没有人愿接纳她。她走马灯似的从一家转到另一家,看到不同人物的不同嘴脸,不同的言行举止;见识了大上海里的小社会,上流人物的低俗品行。然而舅舅们的舅舅,也是这个女孩的老舅公,却愿收留她并认作孙女。

四幕喜剧《称心如意》1943年1月由国文剧专高职科第五届毕业公演,佐临导演;1943年5月上海联艺剧团在金都大戏院演出,仍由佐临导演,李健吾也粉墨登场,饰演老舅公。

此剧结构精致巧妙,剧情发展自然生动,语言本色明净,切合各人身份,曲尽其妙。演出多场,盛况空前,在沦陷的上海剧坛引起轰动。戏剧家赵景深看过后,觉得此剧刻画世故人情入微,非女性写不出,而杨绛又写得那样细腻周到,不禁大为赞赏。

杨先生说:“这年夏天,同茂剧团团长李伯龙先生到我家,请我也为他的剧团写个喜剧。同茂也是上海的进步剧团。暑假期间,我写了《弄真成假》,九月就上演了。导演是丁力还是吴天,不记得了。”

《弄真成假》写一个家庭贫困又不求上进的青年周大璋,穷得和寡母生活不下去,只得借住妹妹的婆家,也是母亲的娘家小阁楼上。他在保险公司当一名小职员,迟到早退,不尽职,专追女人,成天吹牛扯谎,一心梦想当个阔佬的女婿,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他搭识了一位寄居在地产商叔父家的女子张燕华,又通过张燕华认识了大地产商的太太和女儿张婉如,天花乱坠地吹自己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母亲是女中丈夫,有才情有识见,支持独生子出洋留学;他如今获得博士留洋归来,志向很大,要改造环境,只为了解民情,不愿做官,暂当一名普通职员……周大璋表面温文儒雅,加上长相不错,骗得张太太赏识和张燕华的爱慕,只是地产商头脑精明,挑女婿也当买卖做,“只做稳稳当当的买卖,不做空头。”对女儿严加看管,不让周大璋得手。已看中周大璋的张燕华,不愿自己的如意郎被堂妹勾走,便利用婉如和表哥到苏州亲戚家吃喜酒的机会,假说他们订婚,打消周大璋的梦想。周大璋退而求其次,便偷偷拿了母亲仅有的一点首饰和张燕华私奔了。周大璋的母亲发现丢了首饰又不见了儿子,跑到地产商府上撒泼打滚,哭叫喊闹,讨要儿子,纠缠不休。“女中丈夫”原形毕露,一切真相大白。张燕华在私奔后得知周大璋是个骗子,周也发现燕华跟自己同样一文不名,两人无法生活只好回家。地产商为顾全哥哥的脸面,也保护自家千金的名声,抓着周大璋、张燕华补办婚礼。张燕华到了周大璋母子住的小阁楼上,认识了他的母亲和亲戚,环顾四周,苦笑着对他说:“真是环境由你改造啊!我佩服你改造环境的艺术!”

《弄真成假》上演后,获得更大反响。上海各大报刊都有文章评论此剧。李健吾因过去的中国喜剧,据外国喜剧改编的居多,所以对杨绛的原创喜剧评价极高:

假如中国有喜剧,真的风俗喜剧,从现代生活提炼的道地喜剧,我不想夸张地说,但我坚持地说,在现代中国的文学里面,《弄真成假》将是第二道纪程碑。有人一定嫌我过甚其辞,我们不妨过些年头来看,是否我的偏见具有正确的预感。第一道纪程碑属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将欢欢喜喜地指出,乃是杨绛女士。

但是杨绛先生说,剧本上演成功,一靠导演,二靠演员,第三才轮到剧本;并不出色的剧本,也可以演得很热闹,很卖座。

不久,杨绛又写了一部三幕闹剧《游戏人间》。1944年夏由上海苦干剧团在巴黎大戏院上演,剧作家姚克导演,他极力保持了喜剧的纯洁性,对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安排也很成功。

1945年夏天,杨绛写了四幕悲剧《风絮》,上海苦干剧团决定搬上舞台,由佐临夫人、著名演员丹尼担任女主角,但未及上演,抗战胜利了。此后杨绛先生没有再创作剧本。

杨绛创作的两个喜剧,距今已六十多年了,它们没有被人遗忘,还被誉为“喜剧双璧”。在纪念中国话剧诞生百年之时,中央戏剧学院2004级表演系的同学们,将《称心如意》重新排演搬上舞台,作为他们的首台毕业大戏。今年11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滑稽剧团又将在上海国际艺术节首轮演出《弄真成假》。导演杨昕巍说他很惊讶《弄真成假》里的故事怎么跟眼下发生的许多事竟那么相似。这就使我记起了李健吾先生的称赞,说杨绛的喜剧,是“从现代生活提炼的道地喜剧”。我想,可能这正是这部剧作生命力的表现。莎士比亚曾让哈姆雷特说,戏剧演出的目的是“举起镜子反映自然”,社会也一样。这句话出于古罗马西塞罗(Cicero)论喜剧的名言:“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风俗的榜样,真理的造象。”如果周大璋的“弄真成假”,在目前“人人傍大款,你

傍我也傍,女傍男也傍”的风气下发人深思,不正表明这部剧作的镜子般的警示作用吗?

杨绛先生正怀着一腔欣喜的热情,祝愿上海的艺术家们演出成功。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2007年10月15日第11版“文汇笔会”

风俗喜剧

杨绛名言范文6

关键词:杨绛 人生观 价值观 哲学

最近读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以前读过钱钟书先生的不少文章,但是很少有机会了解他的夫人杨绛女士,通过杨绛的这本自问自答,我大概了解了这位慈祥、智慧的老人平凡而又动人的一面。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这位安静博学、从容优雅、刚柔并济的女性,叩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百姓的心。

她的文字透露出她豁达的人生观。我静静地思考,现如今的社会、现如今的学校、现如今的学生们到底需要从杨绛老师身上学习些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关闭手机,找一段时间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从她从容面对生命的坎坷与不屈不挠的历程中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人一些启示。102岁的杨绛,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质朴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只需要敞开心,完全地敞开心胸去接受和吸收。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一:要淬炼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

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洞彻世态的豁达正是这个时代青年人所忽略的。早年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她甘为灶下婢,换钱给家人买肉吃。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年近九旬的杨绛强忍悲痛,独自打扫战场,她殚精竭虑地整理钱钟书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出版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40卷)等,并完成回忆录《我们仨》,自豪而悲悯地追忆“我们仨”的神奇组合和离散,呕心沥血只为“逝者如生,生者无悔”。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二:要有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早年杨绛只发表了几篇意象浓烈、语言优美的散文。1940年代以来,她译了名著《小癞子》、《唐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并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新时期以来,她迎来了散文创作的春天,结集出版了《干校六记》、《回忆两篇》、《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集子。2003年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她怀人忆旧,把笔触伸进历史与人心的深处,简洁而饱含深意,平实不乏奇崛,被誉为继鲁迅之后最集中写作记叙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当代作家。96岁高龄,她还完成了人生哲思录《走到人生边上》,这是她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的表达。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三: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

杨绛曾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钱钟书和钱瑗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地淡泊宁静、深居简出,专心于学问。杨绛一生都在探索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淬炼着自己的灵魂。2001年她代表《我们仨》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全部的稿费和版税数百万,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掖贫寒优秀的学子。她以庄重自持和与世无争的风范,鼓励殷殷学子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可谓名副其实、适如其身。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四:要有“大我”的崇高境界,这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和富足,她的内心世界早已没有了小我,她始终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来诠释着“大我”的境界,用文字来涤荡着这个染污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好好反省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除了谈论房子、车子、金钱、待遇、吃喝、享受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话题,这时,他们的心灵已经麻木了,失去了灵性的知觉。没有爱,没有向往,没有理想,没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种使命感,除了吃的、喝的、住的和各种物质享受之外,他的心里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渐渐地,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们在非常无聊的消遣中挥霍着高贵的生命,已经忘记了人的精神追求。杨绛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这正是当代青年学生所缺乏的精神追求。

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青年学生迷失了自我的正确价值观,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回馈这个世界呢?我们到底要有怎样的社会担当呢?这位100多岁的老人给了我们最真切的指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