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的诗范例6篇

杨万里的诗范文1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观察到缤纷的色彩,触摸到鲜活的意象,就能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如果在充分鉴赏这首诗歌的艺术审美特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那么,学生还能欣赏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古典诗词的不同艺术风格,感受到其他古典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我具体谈谈引导学生拓展延伸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具体方法。

一、以诗歌的题材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文题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送别的人物是林子方,送别的时间是天刚破晓时分。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经典送别诗:

1.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4.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5.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组织学生将上述古典送别诗逐一诵读之后,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者两首当堂诵读、背诵,直至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或者引导学生从上述送别诗中选出一首或者两首,将之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下列任意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题目、内容、意境、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当然,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做比较阅读的示范。

二、以诗歌的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虽然是一首写送别朋友林子方的诗歌,但是,立意并不在于畅叙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者挥洒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极度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如果抛开诗题,只看全诗,绝对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歌描绘的西湖美丽风景为基点,设置拓展延伸阅读训练。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山水田园诗:

1.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2.王维的五绝《山中》(“荆溪白石出”)与《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3.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4.孟浩然的五绝《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引导学生齐读或者自由诵读上述古典诗词后,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古诗当堂背诵、默写;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将之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的诗题、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

三、以诗歌的意象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中,对妆点六月西湖美丽风光的景物——荷花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中的“荷花”是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意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与这一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延伸阅读活动。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将下列描写荷花的古典诗词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诵读、理解、背诵、默写等。

1.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李白的《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

3.李商隐的《荷花》(“都无色可并”);

4.刘孝成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5.殷英童的《采莲曲》(“荡舟无数伴”);

6.温庭筠的《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虽然也是荷花,但是,内容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的同时,应该对其内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杨万里的诗范文2

杨万里(1127―1206),江西吉水人。27岁爬上他人生的第一座高峰――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平平淡淡、认认真真地做事。

淳熙十一年(1184),57岁的杨万里被召为礼部员外郎。此时,他对人才、人才使用、为政要害等方面的一系列思想不断地被当道所了解,杨万里开始逐渐受到朝廷的器重。他还利用自己能够面见皇帝的机会,多次对一些时政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和自己的建议,一时深得当道的赏识。所以这一时期的杨万里在仕途上是比较风光的。于是,在东宫需要筛选一位为太子讲书的侍读官的时候,杨万里有幸当选。然后在淳熙十三年到淳熙十四年(1186―1187),一路升迁。这是杨万里仕途顺达、人生较为得意的时期。一方面,自己被当道承认、识拔、重用。另一方面,士为知己者死,杨万里也对国事、对朝政,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这是他人生的巅峰时期。

然而,在激情燃烧之后,尤其是由于当时孝宗已经年迈到只想守成,不图进取的时候,杨万里的思想得不到回应。也正在这时,由于在祭祀礼仪的安排上,孝宗与杨万里又出现了意见分歧,得罪了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杨万里被遣外任,从此,杨万里的仕途开始从顶峰走下坡路。

人生从巅峰而下,并不像登山后下山时那样令人快慰。在杨万里被遣外任之后,虽然几度任职,但终因抱负无法施展而辞官。

然而,官场的失意却成就了另一个诗人身份的杨万里。他在50岁之后,开始由最初师法江西诗派,讲究在字句韵律上着意到师法自然,形成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诚斋体”,爬上了他人生的又一座高峰,并为世人所铭记。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①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

①赚得:骗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绍熙三年(1192)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的纪行之作。语言平易浅近,明白如话。首联“莫言下岭便无难”,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莫言”既是告诫自己,又是提醒别人。颔联“赚得行人空喜欢”,骗得游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赚”字的表达很幽默。这两联是议论,为下面张本。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当你进入到万重山的圈子里以后, 一座山让你经过另一座山马上又出来将你阻拦。山本来没有知觉,却被诗人拟人化了。一座座山,也是一个个困难,就好像人一样,一个把你放过,一个又将你阻拦。这首诗明着是在说登山的感受,其实更是在说人生的哲理:人生就是在不断地与困难做斗争。虽然可能暂时爬上了顶峰,仍要对前面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心态,翻越人生的一座又一座山峰。只有有了充分的心理预期,不论“上山”还是“下山”,都会走得更从容。

仇恨

〔波兰〕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仇恨本来并不很坏,

它最初代表过正义,

杨万里的诗范文3

关键词:南宋诗;诗分唐宋;诗歌的本质

中图分类号:I22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37-04

从诗歌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对唐诗的因革创变,宋调大成于北宋中期的苏轼、黄庭坚之手;“靖康之变”以后,占据中原、与南宋并立一百多年的金人自认承接“苏学”正统,对南宋诗歌颇不以为然,故元好问诗云:“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齿牙”(《自题中州集后五首》)。而在与北宋一脉相承的南宋朝,作为宋调典型的江西体诗甫始也成为被挑战的对象,种种针对它的改良、革新创作实践构成了南宋百五十年诗歌流变历程。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中以四“变”概括宋调的萌生、大盛、变革与结局,曰:“庆历以后,欧、苏、梅、王数公出,而宋诗一变。坡公之雄放,荆公之工练,并起有声。而涪翁以崛奇之调,力追草堂,所谓江西派者,和之最盛,而宋诗又一变。建炎以后,东夫之瘦硬,诚斋之生涩,放翁之轻圆,石湖之精致,四壁并开。乃永嘉徐、赵诸公,以清虚便利之调行之,见赏于水心,则四灵派也,而宋诗又一变。嘉定以俊,江湖小集盛行,多四灵之徒也。及宋亡,而方、谢之徒。相率为急迫危苦之音。而宋诗又一变”。一变宋调建立,二变则江西派形成,第三变即是南宋诗歌变革江西诗体,而终结于遗民诗的危苦之音。而单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宋末元初的方回认为:“自乾、,淳以来,诚斋、放翁、石湖、遂初、千岩五君子,足以蹑江西,追盛唐;过是永嘉四灵、上饶二泉、懒庵、南塘二赵为有声,又过是则唯有刘后村亦号本色,而不及前数公”(《晓山乌衣沂南集序》)。清代沈德潜则云:“西江派,黄鲁直太生,陈无己太直,皆学杜而未哜其者,然神理未浃,风骨独存。南渡以下,范石湖变为恬缛,杨诚斋、郑德源变为谐俗,刘潜夫、方巨山之流变为纤小,而四灵诸公之体,方幅狭隘,令人一览易尽,亦为不善变矣”。虽然方、沈二人发言的立场不同,对南宋诗歌的评价相反,但都揭示了南宋诗歌递嬗之因由与轨迹,指明南宋诗人在江西派诗风笼罩下力求变化的事实。不管诗人们各自改革的方向与目标是什么,求新求变确实是南宋诗歌发展的大势。

如果衡量创作革新实践的成绩,相比唐诗和北宋而言,南宋诗歌终于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过,正是在江西诗派的自我改良过程中,在中兴诗人援引晚唐以济江西,江湖诗人援江西以调和晚唐的变化过程中,南宋人对唐诗与宋诗两种诗美范型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两种风格的审美内涵的感受日渐清晰,也开始理性分析各自的风格成因,并进而引起对诗歌本质的重新思考。唐音与宋调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分趋即肇端于此。以此南宋诗歌理论、批评观念的深入发展程度相比前朝而言,毫无疑问可称突破。以下分述之。

一、“诗分唐宋”的风格意识自觉

早在《沧浪诗话》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歌风格分际之前,南宋之初的张戒已经开始总结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以及江西派诗歌的诗法和艺术特征。《岁寒堂诗话》云:“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为诗,鲁直专一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又曰:“苏、黄江西诗派,用事、押韵之工,至矣尽矣。然究其实,乃诗人中一害”。此外南宋诸诗话以及散见于各类诗文中的批评议论文字显示出:在回顾诗歌发展史,分析、评价北宋朝诗歌成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对唐音、宋调不同的外在风貌、审美内涵作出间接的区分和概括,当然,或褒或贬,态度并不一致。

“诗分唐宋”的意识自觉最先当是因为江西诗派的自我改良而得到启发,派中人首先找到晚唐诗作为以江西诗体为典型的本朝诗的对立面,进行比较。徐俯想摆脱江西派而写“平易自然”的诗,说:“荆公诗多学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韩驹也说:“唐末人诗虽格致卑浅,然谓其非诗则不可;今人作诗虽句语轩昂,但可远听,其理略不可究。”可见他们都把晚唐诗与今诗(宋诗)对举。钱钟书从宋诗发展递变的整体性进行考察,特别指出:“四灵而还,宋人每‘唐,诗指‘晚唐’诗。南宋人言‘唐诗’,意在‘晚唐’,尤外少陵。此其大校也”。叹云:“名叫‘唐体’其实就是晚唐体,杨万里已经把名称用得混淆了。江湖派不仅把‘唐’等于‘晚唐’、‘唐末’,更把‘晚唐’、‘唐末’限于姚合、贾岛”。例如叶适《徐斯远文集序》云:“庆历、嘉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诗派章焉。……故今岁学者,已复稍趋于唐而有获焉”;张侃有诗题为“客有诵唐诗者又有诵江西诗者因再用斜川九日韵”;元代刘埙谓:“江西派犹佛氏之禅,医家之单方剂,近年永嘉,富祖唐律,由是唐与江西相抵轧。”以上皆以“唐”指晚唐,与江西派诗相抗。

随着“四灵”之后晚唐诗风的流行,有识之士又逐步认识到其体固有的不足,遂参向上一关,提出以盛唐诗为法。杨万里所作《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云:“唐人未有不能诗者,能之矣,亦未有不工者,至李杜极矣,后有作者,蔑以加矣。”他把李白、杜甫与苏轼、黄庭坚并称,在《江西宗派诗序》中分别诩之为“神于诗”者与“圣于诗”者。吴子良谈到叶适奖掖“四灵”之事曰:“其详见《徐道晖墓志》,而末乃云:‘惜其不尚以年,不及臻乎开元元和之盛。’盖虽不没其所长,而亦终不满也。后为《王木叔诗序》,谓‘木叔不喜唐诗,闻者皆以为疑。夫争妍斗巧,极物外之意态,唐人所长也;及其要终不足以定其志之所守,唐人所短也。木叔之评,其可忽诸?’又跋刘潜夫诗卷谓:‘……潜夫能以谢公所薄者自鉴,而进于古人不已,参雅颂、轶可也,何必四灵哉!’此跋既出,为唐律者颇怨。……”特别分剖叶适论诗之真实蕲向乃是取径晚唐而臻于盛唐。再如刘克庄《中兴五七言绝句序》云:“客曰:‘昔人有言,唐之文三变,诗亦然,故有盛唐、中唐、晚唐之体。晚唐且不可废,奈何详汴都而略江左也?’余矍然起,谢曰:‘君言有理’。”言内之意亦承认唐诗每况愈下。戴复古《题侄孙东野农歌》云:“吾宗有东野,诗律颇留心。不学晚唐体,曾闻《大雅》音”;其《论诗十绝》云:“文章随世作低昂,变尽到晚唐。举世吟哦推李杜,时人不识有陈黄”,也都清楚表明戴复古对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盛唐诗歌评价更高。与之同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于“四灵”和江湖诗人的倡导晚唐,认为“止人声闻辟支之果”,未进入“大乘正法眼”,则非常明白地提出应该取法乎上,以盛唐为师。

当然,盛唐诗与晚唐诗风格差异很大,身为一代文宗

的杨万里与叶适提倡晚唐诗,以其见识而言,安能不知盛唐诗之美在晚唐诗之上?然盛唐之老杜既被江西诗派据为宗师,已占先一着,故遂举晚唐与江西相抗;退一步而言之,即如叶适《徐斯远文集序》中所言,是“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深浅,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鸣吻决,出豪芒之奇,可以运转无极”,好比治病之药,但求对症,不必定要贵重。杨万里在《周子益训蒙省题诗序》中肯定“晚唐诸子虽乏二子(李杜)之雄浑,然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犹有《国风》、《小雅》之遗音”,可见其论诗之蕲向:并不认为晚唐是最好的,但晚唐诗堪为底线,因为晚唐诗具备杨万里强调的诗歌的核心美质――“味”。所以说,未必杨万里、叶适、刘克庄等南宋诗人变革的目标就是废宋诗到晚唐诗的水准,而是以之为用,令宋诗亦成一代之诗,比美盛唐。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克庄一方面批评宋诗,一方面又认为本朝诗与唐诗相比各有优长,甚至高出唐诗了。

对于本朝诗歌,刘克庄《后村诗话》认为“元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严羽则曰“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至东坡、山谷,始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二者的针砭足以说明南宋人对于作为本朝诗歌典型的北宋诗的艺术特质的把握是准确的。

在自觉到唐宋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后,自然而然面临比较优劣与选择楷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南宋人大概有三种不相同的态度。刘克庄认为宋诗比起唐诗各有千秋,不同意严羽的朋友李贾独崇唐诗,他说:“谓诗至唐犹存则可,谓诗至唐而止则不可。本朝诗自有高手”(《跋李贾县尉诗卷》),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宋诗超越唐诗并非不可能,“或曰‘本朝理学古文高出前代,惟诗视唐似有愧色’,余曰“此谓不能言者也。其能言者,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本朝五七言绝句序》)。严羽则首次明确区分唐宋诗歌两种诗美范型并作出理论总结,表明其审美标准――尊唐黜宋,并且以盛唐诗美为其艺术追求目标,而不取晚唐诗吟风弄月的狭隘卑琐。而从戴对戴复古诗歌的赞语――“妙似豫章前集语,老于夔府后来诗”,“要洗晚唐还《大雅》,愿扬宗旨破群痴”(《石屏后集锓梓敬呈屏翁》)来看,第三种态度则是对以黄庭坚诗为代表的盛宋江西体诗和以杜甫诗为代表的盛唐诗均表推崇,希望融二美于一炉,而不取晚唐诗。南宋人的这几种不同态度,开启了后世祧唐祢宋之先河。

二、对诗歌本质的反思

对唐音宋调诗歌风格差异的自觉意识反映出南宋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较之前人更加精微透辟,以此为基础,南宋对诗歌艺术审美本质的思考和理论总结也随着时间逐步深入,先后出现三种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以“味”为诗歌本体

自六朝以降,论诗讲趣味、滋味、兴味已成口头禅,但将“味”视为诗之所在,以“味”为诗歌本体却是杨万里的独到见解,这不同于江西派诗的以思理为主,也不同于唐诗的主于“性情”。

杨万里在《颐庵诗稿序》中说:“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意思是,“词”与“意”固然对于诗歌非常重要,但是最本质东西的却是“味”。言辞的能指与所指都不是诗之所在,只有那溢于言辞之外的情趣、意味才是诗的真正寄寓之所,因此杨万里多以“味”论诗。《诚斋诗话》说“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如少陵《羌村》、后山《送内》,皆是一唱三叹之声”。论江西派诗则曰:“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江瑶柱似荔子’,又‘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然也。非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然也,形焉而已矣。高于勉不似二谢。二谢不似三洪,三洪不似徐师川,师川不似陈后山,而况似山谷乎,味焉而已矣”(《江西宗派诗序》)。

杨万里论诗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味”,味之所在是诗之所在,基于这一诗歌观念,《诚斋诗话》高度评价晚唐诗歌“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言近旨远,得风人之遗”,之所以对黄庭坚视为“其弊何如”的晚唐诗独加青眼,关键在于他体验到晚唐诗中有“味”:“三百篇之后。此味绝矣,惟晚唐诸子差近之”。基于同一标准,杨万里对“以文为诗”的典型宋调极表不满,他说:“诗非文比也,必诗人为之。如攻玉者必得玉工焉。使攻金之工代之琢,则窳矣”(《黄御史集序》),显然杨万里认为诗文各有体,审美本质也不同,江西派家“挟其渊博之学、雄隽之文”,“隐栝其伟辞”、“五七其句读而平上其音节”作出来的诗,就象攻金之工琢玉,能具备形式,却失去了玉器(诗歌)本来应有的“味”,因此不是真正值得称赏的作品。

(二)诗歌出自性情

与杨万里不同,南宋后期诗人若非墨守江西者,多半认为诗歌的核心美质在于“性情”,“诗歌出自性情”的观点日后有强调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两端,但此时尚是概括言之。戴复古论诗有调和唐宋的倾向,“常闻有语石屏以本朝诗有不及唐者,石屏谓不然,本朝诗出于经,此人所未识,而石屏独心知之”,戴复古为诗则“正大醇雅,多与理契”,而又“不滞于书与不多用故事”,如包恢《石屏集序》所评:“果无古书,则有真诗,故其为诗,自胸中流出,多与真会”,可见戴复古的诗歌创作蕲向是兼容并蓄而终归于以性情为本。

刘克庄认为:“(宋)文人多,诗人少。三百年间虽人各有集,集各有诗,诗各自为体,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辩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竹溪诗序》),《后村诗话》批评“近世以来学江西诗,不善其学,往往音节聱牙,意象迫切。且议论太多,失古诗吟咏性情之本意”,认为诗歌不吟咏性情而专“尚理致”,“负材力”,“逞辩博”,则非真诗;《跋何谦诗》又说“以情性礼义为本,鸟兽草木为料,风人之诗也;以书为本,以事为料,文人之诗也。世有羁人幽士,饥饿而鸣,语出妙一世;亦有硕师鸿儒,掌主斯文,而于诗无分者,信此事之不可勉强欤!……或又曰:古今诗不同,先贤有‘删后无诗’之说,夫自《国风》、《骚》、《选》、《玉台》、胡部至于唐宋,其变多矣!然变者,诗之体制也,历千万世而不变者,人之情性也”,进一步肯定诗歌形制可以千变万化,但“情性”是诗歌永恒的本质。

刘克庄早年为诗以姚合、贾岛为宗,后来“欲息唐律,专造古体”,其友赵汝谈(南塘)则云:“言意深浅存人胸怀,不系体格,若气象广大,虽唐律不害为黄钟大吕”(《瓜圃集序》)。赵汝谈所谓诗歌之“胸怀”、“气象”亦系于性情。戴

也是同样的观点,其《答妄论唐宋诗体者》云:“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即文章。性情原自无今古,格调何须分宋唐”,也即是说风调格制不是区分诗与非诗的关键,关键在于是否出自性情。而宋末刘辰翁也强调诗歌的抒情本质,他推崇《国风》,因为是“小夫贱隶”真率表达内心感受,无意于作诗却冲口道出,故云诗歌“尤贵情真”(《古愚铭》)。

(三)诗歌惟在“兴趣”

南宋理宗绍定、淳化间,严羽写出《沧浪诗话》。这部诗话相比起前人的论述而言,富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可视为南宋诗歌理论的总结之作。在首次明确指出唐音宋调各具风格之后,严羽独推盛唐为诗歌典范,“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他的意思是:诗歌本于情性,而为诗歌所特有的美感就在于兴象与情致结合所产生的情趣和韵味,盛唐诗人将诗歌的核心美质表现得最为理想。“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指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即“比兴”的“兴”;一指艺术将情思蕴涵于形象的美学特征,严羽所言之“兴”,即是后者。“趣”则是情趣韵味之意,与此前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味外之味”、杨万里的“风味”诸说意思近似。盛唐诸人能够创造一种含蓄隽永、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令人从中领略、品味到深长意蕴,这正是严羽理想中的诗歌之美。

严羽以“兴”“趣”言诗与杨万里以“味”为诗歌本体的观点总体倾向是一致的,都认为诗歌美感的核心是一种不可言说之趣味;谈到创造这种美感的途径,《沧浪诗话》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征是“一味妙悟”,即诗歌是非理性思维――灵感直觉的结晶。戴复古《论诗十绝》之七云:“欲参诗律似参禅,妙处不由文字传”,亦是以禅论诗,可见他与严羽一样,体会到了诗与禅在思维特征上的相通之处。严羽论诗体提出“以时而论”,尽管诗歌的本质是恒久的,但他显然承认诗歌的外在艺术风貌会随时间发生改变,这个观点与刘克庄的认识是一致的。

不管如何评价杨万里、刘克庄。或是戴复古、严羽等人诗歌观的具体内涵,他们都对诗何以成为“诗”进行了正本清源地探讨。这又是他们各自诗歌理论的核心和立论基础,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他们各自诗歌呈现的风貌特征、以及各自所持的诗歌批评标准。如刘克庄、戴复古等皆以“性情”为诗歌之审美本质,屡屡贬斥江西派家,但又推崇黄庭坚与陈师道的诗歌,这似乎有些矛盾,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江西派之宗祖黄庭坚、陈师道的诗歌虽然强调句法格律、用典炼字,以文为诗,致后学者亦步亦趋、死于句下,但他们自身的诗歌却不乏充沛丰盈的精神与性情,故堪称是好诗。杨万里和严羽分别以“味”与“趣”为诗歌本质,其间亦自有潜通之处。如严羽说诗有别材别趣、非关书理,主观上是针砭宋诗之主于思理,但实际上他所说的“趣”、“味”与宋诗的思理又有所交集。因为当此理还在涵蕴之中,呼之欲出又还未成为显意识、形成逻辑思维时,它也是一种“趣”或者“味”。也就是说“趣”、“味”是一种介于显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潜意识,它可能是情感性的,也可能是思理性的,因此就有情趣、理趣之分。而正因为“味”与“性情”或者“思理”的外延和内涵并不相同,所以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风貌与主情的唐诗、主理的宋调皆不相类,也不以沁人心脾、发人深省为诉求。

对诗歌本质的不同认知又决定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杨万里、严羽以“趣”、“味”为诗歌之审美本质,而“趣”、“味”存于潜意识层面,以直觉、灵感一类的非逻辑思维来感知和体现,因此诗人在创作中必然排斥对章法、句法的思索安排。若于诗中可见羚羊之角、得鱼之筌,落了痕迹,则诗思已然进入显意识层面,“趣”与“味”也就消逝无踪了。而对于持以“性情”为诗歌本质看法的诗人来讲,情感的真切表达与形式的刻意讲求并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冲突,即便是以文字、议论、才学人诗,只要这些诗法的使用恰如其分,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就是可以接受的。“诗主性情”说引导诗歌在金、元时期向唐诗范式复归:杨万里的“味”说和严羽的“兴趣”说则因为诗歌艺术成就的限制和时局变化等各种因素,暂未引起很大回应,尽管他们提出的概念内涵更为深微。

就南宋诗歌的发展而言,江西诗体甫始作为典范出现,就面临南宋诗人的不断反思并寻求突破。南宋人对唐音宋调的风格自觉、对诗歌本质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深入,然而各种错综复杂的认识未能定于一尊。相应地,南宋后期的诗歌创作也就呈现为江湖诗人依违折衷于江西、晚唐间的混杂状态,从而没能在唐诗和江西体之外构建出新的诗美范型。

参考文献:

[1]全祖望,宋诗纪事序[A],厉颚,宋诗纪事(卷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方回,桐江集(卷1)[M],宛委别藏本,

[3]沈德潜,说诗语[M]凤凰出版社,2010,

[4]张戒,岁寒堂诗话[A],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曾季狸,艇斋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

[6]魏庆之,诗人玉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三联书店,2002,

[9]刘埙,隐居通议[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杨万里,诚斋集[M],四部丛刊本。

[11]吴子良,林下偶谈[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杨万里的诗范文4

――周作人

《烧香七言》

杨万里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A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释义:

瓷炉颜色青翠欲滴,备一片薄如纸的“银叶”来作隔火的材料,火温不文不武拿捏得当,焚香的屋子放下帘子以防进风影响香品的气味。拿出上好的“古龙涎”好香,控制好温度,以便烘出香味,但不能冒烟。在复合的香气中,隐约可辨素馨的气息,然后龙脑、麝香与沉香、檀香氤氲着。平生对自然、山林格外热爱,这种造价高昂的香品过于娇奢,于是唤家里的孩童取来自己一向使用的“木犀”香,香味天真,这些香料并不名贵但是取法自然山林,惟有这种朴素的花香才真正与书生的品格、情调相匹配。

本诗是宋代文人杨万里对一次隔火熏香经历的描述,通过对隔火熏香的描写也对品香境界提出了具体标准,推崇符合文人书生品格的自然真香。

“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如纸。不文不武火力匀,闭阁下帘风不起。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对隔火熏香的用具、相关的注意事项都做了描述,可见诗人对隔火熏香技艺的熟稔。“素馨忽开抹利拆,低处龙麝和沉檀。”写出了宋代和香原料之奢侈,香气层次的丰富。但杨万里本人对这种造价昂贵的高档香品并不推崇,更亲近一些造价低廉的香品诸如“木犀”。“平生饱识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A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宣扬真正与书生的品格、情调相匹配的香品。杨万里的这种态度,也是宋代文人雅士的普遍态度,他们并不赞成大量使用名贵香料,却也不苛求其他人使用昂贵香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文人生活清雅、恬淡,却又不失风雅,富有情志的状态。

宋代市井生活随处可见香的身影《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有相关的记载。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写出了杭州城“香风四溢”之情状。

“常愁无钱买酒米,且喜今朝有香焚。无钱买酒不算贫,有书无香真要命。”这首打油诗也可窥见时人尤其是文化人、读书人对“读书焚香”的逸致闲情的追求。

杨万里亦是十分喜爱香,《中元日午》“小圃追凉还得热,焚香清坐读唐诗。”《冬暖绝句》“今岁无寒~有暄,腊前浑似半春天。醉中苦有薰香癖,烧得春衫两袖穿。”《谢潭师余处恭左相遣骑惠书送酒三首》中的“知己书从天上落,焚香手把月中看。”《甲子初春即事六首之一》“老子烧香罢,蜂儿作队来。徘徊绕襟袖,将谓是花开。”《二月十三日谒西庙早起》中的“起来洗面更焚香,粥罢东窗未肯光。古语旧傅春夜短,漏声新觉五更长。”《病中喜雨,呈李吉州》“凉气隔帘深亦透,香烟穿袖散难留。”等等字里行间无不透露诗人对香品的喜爱,以及焚香是其生活之平常情状。

杨万里的诗文中亦有许多与茶相关的,其一生嗜茶,《三月三日雨,作遣闷十绝句》中说:“迟日何缘似个长,睡乡未苦怯茶。春风解恼诗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可见一斑,但其嗜茶绝非口腹之贪,他更多的追求味外之味。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读理义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浇茶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煮茶,泛舟观山,寓意弈棋……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日常化。而今人衣食无忧,囊中不羞,精神生活却是极端干燥粗鄙,毫无风雅可言。

诚如周作人先生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杨万里的诗范文5

老乐文学――展现文学爱好者风采的阵地。

春天,万木尚未复苏,柳树就已经绽出了点点鹅黄色的芽苞,向人们示意着春天的来临。千百年来,不少名人志士和墨客骚人,与柳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柳入题,不知赋予了它多少美妙动人的诗情画意,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美妙诗章。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唐代大学士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柳树的风姿描绘得惟妙惟肖。全句没有一个柳字,但春风绿柳,生气勃勃的形象跃然纸上。大诗人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繁花空扑地,绿条丝弱不盛莺”。更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描绘出一幅使人目迷魂飞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牧的《咏柳》诗:“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写的是早春柳树以绰约的风姿,迎接宫廷里的纤纤女子争相探春的场面,虽未浓荫覆水,但它却是独步早春,成为泄露春光信息的使者。还有李涉的“锦池江上柳垂桥,风拥蝉声送寂寥;不必如丝千万缕,只禁离恨两三条”。则写的是秋景中的柳丝,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的咏柳名句。

人们喜受柳树,还懂得它“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的情怀。在咏柳诗中,可看到一些名人知晓物候事理。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初入凉州(现甘肃武威)一带之时,深深怀念离别的亲人,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咏柳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内地已春暖花开,杨柳青青,但诗人刚到的凉州之地还相当的冷,而西去的玉门关外更是被严寒笼罩,杨柳还未发芽,深深怀念内地的故旧友人,于是写出了不免有些哀叹的悲凉之句。柳树独引春风无限情,历来被人广植于河堤、庭院。唐代柳宗元,他在被贬作柳州刺史时,不忘种树,并写下了《种柳戏题》一诗:“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柳州柳刺史 ,种柳柳江边”。清末重臣左宗棠率部新疆戍边,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大种柳树,被称为“左公柳”。他的幕僚杨昌浚写诗记载了他的功劳:“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至今平凉、六盘山、阿克苏等地,还有一些几人合抱的“左公柳”,给荒原增添了春意。

杨万里的诗范文6

实际上,她的生活不仅仅是换了一套装束那么简单。最让人称道的是,她活出了农村女性的另一种风采。

把快乐放大,原来日子挺美的

“生活都是一样的,都有两面,你要选择好的一面,就能快乐一点儿,自己反复把这些快乐放大,幸福就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慢慢壮大。”这是杨东凌写的一首诗,她喜欢用诗来表达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杨东凌,山东省金乡县吉术镇西李村农妇,现年36岁,女儿16岁,儿子8岁。和许多普通农村女人一样,她种地、持家,没事也打打麻将。但同时,她又写诗、旅游、养宠物、炒期货、侍弄花草,忙着美容与减肥。

在网上,大家都喊杨东凌“诗人”,她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都说诗人有一颗纯真的心,她觉得自己好像是的。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她依然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畅游在现实与梦想之间。

对于赚钱,杨东凌倒没“诗人”的清高气。为了过上好日子,她能折腾,也能吃苦,10多年来,她一直和丈夫四处捣腾生意。

从1993年开始,杨东凌夫妇先后做过很多生意,贩玉米种、代收菠菜、收棉花、收大蒜、收蒜苔……

杨东凌是不言苦的人。她说,做生意那么多年,走南闯北,只不过是熬熬眼。农村的夜格外长,一到晚上七八点,人就有了睡意。大冬天里,杨东凌却要整宿整宿地收棉花、收冬菜。到了凌晨三四点,困得不行,她就靠在石阶门槛上,沉沉地睡去。由于长期吆喝,她的嗓子已经嘶哑了。这一切,她从不在人前提起,老调侃自己是“破锣嗓”。

到了2005年,夫妇俩积攒了近百万家财。有钱不嫌多啊,眼瞅家家户户都囤着棉花,杨东凌寻思,不如做中间商,赚点儿差价呢。她和丈夫找来几个合伙人,索性做起了“倒爷”。

棉花生意,动辄几十上百吨。第一次做,杨东凌就押上了身家性命,还借了几十万。可谁知棉花价格落了,全军覆没,还欠下20多万元。杨东凌那个急啊,整夜睡不着觉,还不能当着老公的面抱怨。老公比她更脆弱,喝点儿酒,就流泪。没办法,杨东凌半夜摸起来上网,开通了博客,自那时开始写诗,把心情写进文字里。

2006年,夫妇俩下决心一定要翻本,索性向银行贷了几百万。这次是有惊无险,从此不再为生活发愁了。

杨东凌说,做生意就像每天抱着一个炸药包,压力很大,但是没关系,周围值得高兴的事太多了。就说天热时吧,她爱去村里树下转悠。大家午后一般不下地,有摇着扇子看牌的,有拧着手巾解暑的,互相逗着嘴,烦恼就暂时忘掉了。

活色生香的女人,改变了家的氛围

“下午,儿子在沙发上坐着,尽可能拖延手中那块小布丁融化的时间……卡通片是如此吸引人,里边的小姑娘,应该比他老娘可爱得多。”

看过杨东凌文字的人,都说不上来那是不是诗,只觉得特生动、特有趣。杨东凌的确是有趣的人,过日子都和别人不同。

有这样一位想法又多又好玩的妈妈,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整天跟在她后面转。别人家养鸡是为下蛋,她却把鸡当宠物养,天天伺候着,还给它们洗澡。小金鱼、太阳花、石榴树,这些都是她的伙伴。比方说夏天的时候,她看到一只小青蛙在自家脸盆里仰泳。她想,这小家伙真懂享受啊,于是搬了躺椅来,带着儿子,跟它并肩躺下晒肚皮。

杨东凌也喜欢看卡通片,看到《猫和老鼠》里面猫被捉弄,她会和儿子抱成一团,放肆地哈哈大笑。她还想去学溜冰,想去的布达拉宫,只是遗憾找不到伴儿,同村的女人都喊累,说农活这么多,难得有空歇歇。儿子就跳出来,兴奋地喊:“等我长大了,咱们一起去。”

在美容、健身上,杨东凌绝对是村里妇女的群众领袖。她爱美,下地前,会换上旧衣裤,卷起裤管,抡起袖子,田间地头,她的把势威风丝毫不逊色于男人。可回了家,她马上就换上花衣服,旗袍啊,小吊带衫啊,紧身裤等等。她说,好好打扮一下,下地的苦就觉不出了。

为此,她还得了个绰号,叫“杨三换”。就是说她一天要换N套衣服。她女儿正上高一,一直在妈妈的指导下吃健康减肥餐。一个暑假后回校,同学们都不认识她了,可见减肥效果之显著。

杨东凌没条件去美容院,却也想爽爽利利地站在人前。她不知从哪儿求来的密招儿,在家和女儿“美容”开了,先是抹蜂蜜,再熬粥,抹白米饭。做了十几天,效果奇佳。她还向姐妹推广这些方法,让大家在风吹日晒的劳作之后,可以迅速白皙光润起来。

虽然生活方式不同,但杨东凌并不显得和别人格格不入。她可是村里女人的偶像。她的快乐开朗感染了别人,大家说,等咱有钱了,也要和东凌一样活。

诗意地生活,做他活泼的爱人

“柜门敞开着,棉的、单的、薄的、厚的、长的、短的,我把它们全都搬了出来,于是粉色的床罩上,全是衣服们乱糟糟的思绪。是该整理了,我要尽快地让它们恢复平静。”

这是叠衣服的时候,杨东凌突然来了灵感写下的。她的怪想法特别多,她说,把我的思想加到衣服里去,它不就有思绪了?在她眼里,一把钥匙也有生命,小猫、小狗也通人性。

对于写诗,老公不太懂,他只知道东凌写的东西“像活的,马上就能跳起来”。连杨东凌的抱怨也很“诗歌”。如果哪天半夜,她突然想写作了,又怕老公骂她半夜玩电脑,就会沮丧地说“那个诗就压死在梦里了”,弄得老公哭笑不得。

那日,杨东凌在家别出心裁,想做柿子小饼。她如此描述全过程:“我用剪刀剪断了它们的烦恼枝,把它们集中在一个纸箱里,放上苹果,给它们好好地温暖了一下……它们全都幸福得稀里糊涂,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一拥而上全部献身给我。”

你几时见过如此生趣盎然的小吃写法?老公评价说,弄个柿子饼也这么多话,不过说实话,还蛮好玩的。

秋天,院子里桂花悄悄开了,杨东凌觉得,这桂花似乎开不完,老有一簇簇的米色,从叶子的胳肢窝里蹿出,透着盈盈的暗香。那天,她静静地站在桂花树下,感受着它的热烈。末了,请朋友拍了写真照,传到网上。

一天,老公上她博客,无意中看见了桂花照片,去自家院里找,居然没找到。杨东凌笑着说,其实自己放大了桂花的美丽。试想,小小的桂花能有多大,在她眼里,却是那么动人。她自己欣赏了,还帮着别人去发现身边的美。

不过有件事情,杨东凌说,要好好揭发揭发。婚前,老公说结婚后不会让她掉一滴泪。可事后,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有两只眼睛的,怎么可能只掉一滴泪啊。于是,大呼上当受骗。前些时候,听到老公在门口跟小青年侃追女经,她就一本正经去说:“以后你们搞对象,就跟女的说,不让她掉一滴泪,听见没?”大家都哄笑起来,老公也别有意味地笑了。

杨东凌说,山东男人性子烈,她尽量不去惹老公。接受采访时,她句句话里,都带着对他的关心、体贴,怕他生气,笑言要保自己一命。其实夫妻之间,爱与不爱,在乎与不在乎,全在这笑意盈盈间。

每天,杨东凌要为生计奔忙,却从不觉得苦。她说她要挣钱,要把这个家操持好。这是一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她改变了这个家的气氛和质量。

上一篇瑜伽常识

下一篇狼和小羊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