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的过程范例6篇

养蚕的过程范文1

【关键词】养蚕业;省力化养蚕技术;规模化

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制约养蚕事业的发展。桑蚕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才会取得较高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养蚕成本的增加和养蚕人员短缺、养蚕人员老龄化加剧的影响,我国的桑蚕事业呈现出滞后不前的状态。为改变桑蚕行业存在的弊端、降低养蚕的成本投入、提高桑蚕行业的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了桑蚕行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提高了桑蚕行业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省力养蚕技术简介

省力化养蚕技术从蚕 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加快,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配置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制约养蚕事业的发展。桑蚕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进行管理才会取得较高的收益。近年来,随着养蚕成本的增加和养蚕人员短缺、养蚕人员老龄化加剧的影响,我国的桑蚕事业呈现出滞后不前的状态。为改变桑蚕行业存在的弊端、降低养蚕的成本投入、提高桑蚕行业的生产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省力化养蚕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解决了桑蚕行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提高了桑蚕行业抵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1 省力养蚕技术简介

省力化养蚕技术从蚕种催青、回育、小蚕共育、大蚕蚕台、大棚化养蚕的建立等方面都做出了技术上的改进,大大降低了养蚕的成本。蚕种自动化催青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普及;养蚕户已经普遍采用少回育的养蚕技术,实现了小蚕1d育2回,大蚕1d育2~3回,技术研究人员还在小蚕1天1育的方向进行研究;小蚕共育即把养蚕户的小蚕集中到一起进行喂养和管理,等到小蚕长到3~4龄时再分发给养殖户;大蚕在蚕室或是蚕棚内进行喂养,可以采用枝条喂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养蚕户在采集桑叶和喂养桑叶方面的劳动投入;蚕上蔟则是借助方格蔟等技术来实现蚕的自动上蔟,省去了复杂的人工上蔟。

2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发挥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在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1)蚕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比较弱,必须保证每天都用新石灰粉对蚕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患病和死亡的蚕,蚕生长过程中的消毒工作非常重要。蚕室内一定要确保无蚊虫,做好消灭蚕蝇蚊虫的准备工作,使用一些专门供桑蚕使用的抗生素,增加桑蚕对周围环境的抵抗力。同时还要保证蚕室通风条件良好,必要时可以借助排气扇进行通风透气。

(2)桑蚕的喂养时间需要掌握好,多选在上午10点和晚上10点左右,新采摘的桑叶要及时喂养,避免因长时间放置而造成蚕食量下降。

(3)蚕室的温度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不能过高也不可过低,蚕室应尽量建在有树荫的地方,避免太阳长时间直射。

(4)定期对养蚕人员进行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农户桑蚕饲养水平。蚕桑专业技术人员要提高农户对桑蚕饲养工作的错误认识,树立桑蚕养殖户对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正确认识,规范桑蚕养殖户的操作步骤。技术人员需要针对农户桑蚕饲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饲养方式,保证桑蚕养殖户可以及时更新养蚕技术。

(5)蚕上蔟前要做好熟蚕的分批工作,以保证蚕茧的质量和产量。桑蚕的提青分批工作要根据蚕的成熟度分批喂养蜕皮激素,避免因蚕大量上蔟而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防止蚕过青上蔟而影响蚕茧质量。

3 省力化养蚕技术对养蚕规模化的影响

3.1 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桑蚕养殖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一些以养蚕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养蚕的规模比较大,到了大蚕阶段往往出现人员紧缺的现象。为了改变传统养蚕技术存在的弊端,技术人员研究出了枝条喂养大蚕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养蚕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时间,即使到了大蚕的喂养阶段,养殖规模大的农户也完全可以实现桑蚕养殖的自给自足。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省力化养蚕技术中的小蚕共育减少了消毒药品和桑料等方面的经济投入;大蚕的枝条养殖减少了养蚕工具和消毒药品的使用数量,省力化养蚕技术在总体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省力化养蚕技术促进了养蚕规模的形成,提高了农户的养蚕经济收入。

3.2 省力化养蚕技术提高了蚕室的喂养环境

桑蚕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非常容易感染病虫害,且温度等不稳定因素对桑蚕的生长影响极大,容易导致桑蚕出现集体染病的现象,致使农户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省力化养蚕的少回育技术为幼蚕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集中育养小蚕可以统一进行消毒和管理,保证了养蚕的收成率;枝条喂养大蚕的方式为大蚕的生长创造了一个纯天然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持蚕室内温湿度适中;定期进行消毒的管理方式提高了蚕室环境的稳定度,减少了桑蚕的发病率,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4 结语

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桑蚕业劳动力短缺和养蚕成本不断增高之间的矛盾,大大解放了桑蚕养殖过程中的劳动力,提高了桑蚕养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养蚕成本的投入,为实现桑蚕行业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志娜,刘春梅.对省力化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15).

[2]茆迎春,魏仙,刘爱玲.省力化规模养蚕技术及应用效果[J].蚕桑茶业通讯,2013(2).

养蚕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 夏秋蚕;饲养;病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8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04-01

夏秋蚕饲养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为6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此阶段温度高、桑叶充足,蚕生长速度快,因此可增加养蚕的次数,一般夏秋蚕在全年总饲养量中占比可达到60%,如果饲养得好,可达到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的目的。但由于增加了养蚕次数,每次间隔时间不长,加上湿度和温度均较高,为病原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会出现蚕病暴发,导致夏秋蚕减产,严重影响了夏秋蚕生产。因此,在夏秋蚕的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经调查,徽州区近些年来在夏秋蚕饲养中蚕病有发生严重的趋势且防治任务严峻,其夏秋蚕蚕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病原大量积累、消毒措施不彻底、桑叶质量不高、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家蚕在饲养过程中应根据夏秋蚕的病害发生规律,做好防治工作,以确保夏秋蚕的高产、稳产。

1 合理布局

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结合徽州区各个蚕饲养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保证各批次的蚕在饲养前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间隔的时间宜控制为约5 d。对各批次的蚕种出库、催青的时间等进行调整,尽量避开高温时间长、雨水多的时段,以为蚕体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1]。

2 重视消毒

很多养蚕户对春蚕饲养前的消毒工作非常重视,但对夏秋蚕的重视程度不够,而该时期温度高、湿度大,病原的增殖速度加快,加上各批次蚕饲养的间隔时间短,积累了大量的病原,易造成蚕病的大发生。因此,要获得夏秋蚕的高产、稳产,有必要在饲养前、饲养中、饲养结束后做好消毒工作。

2.1 饲养前消毒

在上一批次的蚕结束后,对蚕室、蚕具及周围的环境等进行彻底的清洗,然后喷洒适宜浓度的漂白粉或石灰水等进行消毒,再置于阳光下进行晾晒。最后将已消毒、晒干的蚕具放入蚕室中,密闭蚕室后选择优氯净等药剂进行消毒,时间至少达到24 h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药效,消毒药剂要在使用前现配,消毒时不能留有死角,要充分、彻底。

2.2 饲养中消毒

没有经过消毒处理的工具一律不要带入到蚕室中,而经过消毒的蚕具也要专用,不要拿出去使用。饲养员在进蚕室前首先要换干净的鞋,将手清洁干净,进入蚕室时脚在门口的石灰上踩几下,在除沙、给桑前,剔除病死蚕后均要及时将手清洗干净。饲养过程中如果发生较长时间的降水过程,可多用新鲜的石灰等撒在蚕座上,除湿的效果较好。收蚁前选择防病一号等药剂洒在蚕体上,以杀灭细菌病、病毒病等病原。从蚕3龄开始,每隔1 d要使用蚕饲养中专用的红霉素、蚕菌清等1次。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都要做好防蝇工作,可选择灭蚕蝇等药剂喷在蚕体上。此外,夏秋季节桑树上经常有大量的病虫害发生,质量较春季有所下降,可选择适宜浓度的漂白粉清洗桑叶,不仅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还可以保持桑叶的新鲜度。

2.3 饲养后消毒

每一批次蚕结束后,病原还未扩撒,分布还较为集中,若消毒工作能够及时,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下期蚕的饲养营造好的条件[2-3]。

3 选择品种

目前,市面上的夏秋蚕品种较多,各地应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丝质优良、产量高且稳定的品种。一般对于气候条件好、饲养水平高的地方,饲养品种选择上以菁松×浩月为主,该品种的蚕丝产量高、品质较佳;对于饲养水平差、新建的饲养区,品种选择上以春蕾×镇珠为主,该品种蚕体强健、稳产性较好;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或者季节,品种选择上以豫花×湘明为主,该品种蚕体健壮,并且对高温的抗性较强。

4 加强管理

4.1 饲养管理

蚕病的发生与蚕的体质状况关系密切,一般体质强健的蚕抵抗蚕病的能力较强,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蚕体的健壮,其是预防夏秋蚕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饲养过程中要将蚕室内的温度及湿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为蚕体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给桑时要根据不同蚕的日龄选择熟期适宜的桑叶,注意不可直接喂带露水的叶片。一般蚕较小时,重点要选择嫩度适宜、质量较好的桑叶;在蚕长到一定程度后,还要注意给桑的数量要充足。在大蚕期一旦遇上温度高的情况,为了补充水分,可在给桑时适量喂一些湿叶;在温度、湿度均较大的时期,要经常用石灰等有干燥作用的材料撒在蚕室内,使喂桑的次数增加,适当减少每次喂桑的数量;通过加大通风力度、搭建荫棚等达到降温、降湿的效果[4-5]。

4.2 桑园管理

夏秋季桑树生长速度加快,要保证肥水方面的供给。一般在全年的总施肥量中夏季肥所占的比例达到60%左右,肥料配比上要平衡,氮、磷、钾的比例控制为10∶4∶6。在干旱的季节里,要及时进行灌溉。通过肥水管理,达到叶片质量提高、延迟桑叶老化、提高产量的作用。桑叶病虫草害的防治上,在当年春季蚕后,根据桑园病虫害发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并清除园内的杂草,以减少其与桑树争夺有限的养分;冬季要彻底地开展清园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消灭桑园内越冬的虫源基数。采叶过程中不可将叶柄摘去,以对腋芽进行保护;在最后的采叶结束时,要适当地留几片叶,不可全部摘完,以确保第2年春季桑叶的高产。

5 参考文献

[1] 王泽林.夏秋蚕主要蚕病的综合防治[J].四川蚕业,1999(2):31-33.

[2] 于步亮.夏秋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3(3):88-89.

[3] 刘建潮.浅谈夏秋蚕的蚕病防治[J].中国蚕业,2002(5):39-40.

养蚕的过程范文3

关键词:养蚕技术;蚕桑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S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207

重庆地区是我国的重要蚕桑养殖区域,历代以来,一直受到推崇和发扬。由于这里的地域环境与独特的山区立体气候都十分适合蚕桑业的发展,于是当地便逐步形成了许多的个体化区域性蚕桑养殖户。随着时代的变迁,重庆地区作为全国茧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优势较为突出,在国际丝绸市场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优势,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下,蚕桑业受到了其他农业产业的挑战与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层次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同时,由于内部流程的不完整化,使蚕桑生产受到冲击,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完善和提升。

1 重庆地区蚕桑技术发展的优势

1.1 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

经过数代养蚕人的探索,重庆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技术之一,当地的蚕桑文化经历了许多时代的变迁,变得更加浓郁丰富,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蚕桑技术也得到了深层次的进步,形成了一定的蚕桑文化技术底蕴。在蚕桑文化生成的同时,许多的蚕桑饲养生产技术流传了下来,人们对这些技术加以了不断地提升和融合,使得重庆地区的蚕桑产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生产特色。

1.2 独特的生产饲养气候

重庆地区的地域面貌大都为山区和丘陵,主要为山区立体气候,降雨量十分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也就相对比较温暖湿润,极适合桑树的生长和桑蚕的饲养,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推动蚕桑饲养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3 蚕桑技术领域的科技实力

在重庆地区,在所有的养蚕乡、镇都配备了一定的蚕桑技术人员,同时,各县也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单位,主要负责对蚕农进行蚕桑知识和技术培训,使他们迅速得到最有效的生产饲养方法,从而提高蚕桑技术水平。除此之外,重庆地区有蚕桑专业院校和科研技术单位,专门进行蚕桑科技设备及农用现代化工具的研发,并且逐步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物运用到了蚕桑的生产当中,较好地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升。

2 桑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实际策略

2.1 桑业整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对于个体化的蚕农来说,合理稳定的销售渠道是制约养殖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生产经营体系并不是那么完善,因此没有完善的销售渠道,就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实现蚕桑业生产的专业化,首先应当着重健全完善的生产经营体系,使蚕桑业的经营发展变得更加稳定有利。销售体系的完善对蚕桑生产规模的确定和相关生产区域的规划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健全蚕桑业的生产经营体系还可以为蚕桑业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形成一体化的经营趋势,促进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从而实现蚕桑规模水平的最优化。

2.2 村蚕桑饲养户进行准确的引导

由于农村的许多劳动者的基础文化水平较低,对于许多新的养蚕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就无法加以最有效最合理的使用,而他们在蚕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所以,必须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加以最大化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促使农村能够形成稳定的生产体系,紧紧跟随蚕桑技术现代化的步伐,逐步提高蚕桑生产业的活力,使现有蚕桑生产技术和科技设备的运用变得高效可行。在建立合适的技术指导时,不能只注重口头的传授和表达,要充分关注蚕农对于技术和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尤其要着重进行重点技术的示范,形成经验交流与技术方面的融合,加大个体养殖户的合作水平,从而实际地提高蚕桑的生产水平。

2.3 推广“四项技术”

在全面发展生产基础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普及实用技术即提高养蚕质量和单产,降低养蚕成本,增加蚕农养蚕收益,改善养蚕设备设施。在恢复发展蚕桑产业基础的同时,继续着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提高蚕农养蚕单产)、大蚕省力化蚕台(降低劳动强度)、简易蚕棚、使用方格簇等专用上簇用具(提高蚕茧质量)“四项技术”。

3 结束语

新时代的发展,也孕育出了蚕桑生产技术的崭新科技力量与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形成蚕桑技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我们必须严抓技术推广和新技术的普及工作,及时地健全完善蚕桑技术体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生产经营过程,从而在本质上促进蚕桑技术的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养蚕的过程范文4

关键词:桑蚕生产;投入产出;技术供求

我国桑蚕产业拥有着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1],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更是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传统产业。自1970年我国蚕茧和生丝质量分别超过日本之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与贸易国[2]。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促使消费者更加注重服饰的质量与档次。丝绸和丝织衣服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环保性,因此蚕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合理、有效提升桑蚕产业竞争力,不仅是我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更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我国消费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山东省桑蚕养殖历史悠久,并且具备桑蚕养殖的较多优势。首先,山东省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山东省地处黄河下游,温度、湿度条件适宜,可以充分保证桑蚕养殖过程对温、光、水的需求;第二,山东省桑蚕养殖的技术支持较为先进。随着桑蚕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桑蚕养殖技术在山东省得以研发,并加以运用,从而促进了蚕丝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提升。第三,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活跃,拥有广阔的销售前景。目前,已有较多学者针对桑蚕生产进行了研究,研究角度主要包括桑蚕生产的时空特征[2-3]、桑蚕生产效率[4]、桑蚕生产成本变化[5]等角度。因此,对山东省桑蚕养殖及桑蚕制品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近年来山东省桑蚕生产的技术需求与供给情况、投入产出情况对促进蚕农收益稳定增长、提高我国桑蚕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1数据来源及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1.1数据来源

数据采集利用2015年暑假时间,对山东省莱西市、海阳市、安丘市等蚕桑生产地区的桑蚕养殖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包括:农户基本特征、桑蚕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情况和农户桑蚕生产的投入产出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实际收回401份,有效问卷352份,占87.8%。

1.2受访农户基本特征

桑蚕生产受访农户基本特征如表1和表2所示。主要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总人数、务农人数及家庭收入等。有效问卷中,男性受访者占91.18%,女性受访者占8.82%;在年龄分布上,多数受访者年龄集中在51~60岁的区间上,占所有受访者的61.11%;在文化程度构成上,小学及以下和初中文化水平占比最大,分别达到23.08%和60%,表明调查农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总人口主要以3人及以下为主,占比50%;务农人口则以2人居多,达到了81.94%。从家庭总收入角度看,多数受访者家庭收入集中在20000~50000区间上,占比达到51.39%;其次则为大于80000区间,占比达到20.83%,仅有5.56%的受访者家庭总收入低于10000元。总体来看,受访者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为可观。

2调查结果分析

2.1农户桑蚕投入产出特征

投入指标主要包括直接费用、每亩间接费用、每亩人工成本以及桑园种植面积等(见表3)。首先,农户养殖桑蚕的直接费用主要集中在400~600、600~1000、1000~2000元三个区间,分别占比31.25%、20.31%、32.81%。在直接费用的支出结构中,蚕种费、化肥费、蚕药费占主导地位。其次,与直接费用相比,每亩间接费用相对较低,多集中在200元以下,主要费用为固定资产折旧。第三,每亩人工成本中,费用多集中在500~2000元区间内,占比达到64.06%。最后,桑园种植面积以2亩及以下、2~5亩和5~8亩为主,分别占比20.31%、43.75%和31.25%。此外,受访农户桑树品种主要有湖桑、选792和农16,且主要以选792为主,占比达到77.05%;桑蚕养殖类型以密植桑园为主;饲养模式主要以大棚条桑育为主,占比达到71.83%。桑蚕产出指标主要包括蚕茧年总产量和年销售收入(见表4)。蚕茧年总产量多集中于200~500、500~1000千克,占比达到42.19%、29.69%。养蚕收入水平多集中在10000元及以下、10000~20000元以及20000~30000元区间内,分别占22.22%、47.22%和19.44%。联系农户桑蚕养殖投入数据,可以发现农户桑蚕养殖投入产出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桑树品种、桑蚕养殖类型以及饲养模式较为单一,尚未达到桑蚕的多样化养殖;其次,桑园种植面积大小不一,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较多地区的桑蚕培育尚未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第三,虽然年销售收入相对较高,但投入成本依然有可降低的空间。其中人工成本投入较高,说明当前桑蚕养殖仍然是建立在以劳动力投入为基础的传统养殖方式上,机械化养殖尚未得到有效推广。

2.2受访农户技术需求意愿

在技术需求与满足情况方面,本次调查设计的需求类型主要有桑蚕良种技术、桑蚕养殖技术、蚕药使用与病虫害防控技术、蚕丝加工技术等等。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户在以上几种技术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需求。在现有技术评价上,A代表满足,B代表基本满足,C代表有待提高,D代表亟待提高(详见表5)。桑蚕良种技术主要可以分为提高蚕丝产量品种技术和提高蚕丝品质品种技术(见表5)。在对提高蚕丝产量的品种需求上,有46.77%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8.0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7.10%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8.0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在对提升蚕丝品质的品种需求上,44.07%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5.08%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45.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5.08%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二者对比来看,农户对蚕丝品质改进技术的需求意愿高于对蚕丝产量提高技术的需求意愿。桑蚕养殖技术主要可以分为节本高效养殖技术与机械省工技术(见表6)。节本高效养殖技术方面,43.10%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44.8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12.07%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绝大多数农户对现有的节本高效养殖技术持认可态度,表明当前具备的节本高效养殖技术已经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农户桑蚕养殖的需求。省工机械技术方面,31.0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31.03%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20.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17.24%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调查表明,当前桑蚕养殖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仍然需要依赖于较多人工劳动力的投入。在今后的桑蚕养殖与蚕丝生产过程中,提高省工机械技术、提升机械化程度将会是降低劳动力投入成本、提高农户收益的重要举措。在蚕药使用方面(见表7),29.31%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53.45%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17.24%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总体来看,当前蚕药使用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技术需求。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34.48%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2.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当前农户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仍然处于依赖蚕药投入的传统防控方式,而尚未能够达到“绿色防控”。蚕丝加工技术方面(见表8),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满意,46.55%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27.5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提高蚕丝加工技术、实现蚕丝的精加工是有效提升农户桑蚕养殖收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有效推广蚕丝加工技术,是广大农户的迫切需求。

2.3桑蚕养殖技术供给特征

此次调查主要从技术供给推广水平和技术供给推广途径方面厘清桑蚕养殖的技术供给特征(见表9)。从技术供给推广水平来看,有11.11%的受访农户经常参加技术培训或进修,有52.78%的受访农户偶尔参加,有36.11%的农户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或进修。因此,目前桑蚕养殖的技术推广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约有63.89%的农户参加过技术培训或进修。但系统地学习过全套桑蚕养殖技术的农户却相对较低:在农闲时学习过全套的桑蚕养殖技术的受访技术满意,25.86%的农户对现有技术基本满意,32.76%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有待提高,6.9%的农户认为现有技术亟待提高。当前农户在病虫害防控技术方面仍然处于依赖蚕药投入的传统防控方式,而尚未能够达到“绿色防控”。农户占到37.50%,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全套桑蚕养殖技术内容的受访农户达到44.07%。这表明当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尚未能够达到持续性、系统性的供给。另一方面,在农忙时现场学习过全套的桑蚕养殖技术的农户数量仍然有待提高。在桑蚕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更应注重将技术供给与农户桑蚕养殖实践相结合,使农户在实践中学习养殖技术,从而实现桑蚕的高效养殖和蚕丝的规模化生产。从技术推广途径来看(见表10),农户获得技术推广的首要途径是依靠政府各级农技推广站的农技人员传授,占比达到54.54%,其次则依次为依靠向其他农户学习、自己摸索、合作的农业龙头企业等途径。在所有技术供给途径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培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4.41%,表明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未能够充分发挥技术推广的功能。因此,下一阶段更要注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途径的多元化,依靠农技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多种途径推广,提升农业技术供给效率。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桑蚕养殖技术的推广和供给情况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与提高,但仍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获得相关技术的途径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与培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因此桑蚕养殖技术的推广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基于2014-2015年对山东省莱西市、海阳市、安丘市等地区桑蚕养殖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山东省桑蚕养殖投入产出特征与技术供需情况,主要研究结论:桑树品种、桑蚕养殖类型以及饲养模式较为单一,尚未达到桑蚕的多样化养殖;桑蚕培育尚未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绝大多数农户对省工机械技术、提升蚕丝品质品种技术具有较高的需求意愿;当前桑蚕养殖技术供给推广尚未能够达到持续性、系统性的供给;技术供给途径仍然在较大程度上以农技站推广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其他技术推广方式仍然未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3.2政策建议

1)促进桑蚕组织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山东省桑蚕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范围较为分散,且养殖规模较小。这种养殖方式的缺陷在于单位农户的桑蚕养殖成本较高,且较为不稳定。在今后的桑蚕养殖中,更应该促进科研机构、加工企业和农户组件多元化的桑蚕经营合作组织,建立并推广桑蚕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以及“科研机构+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经营,实现蚕丝的高效率、高品质生产。2)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创新与推广。通过桑蚕养殖技术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加桑蚕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桑蚕产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创新,并实现多元化推广。在推进桑蚕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推进桑蚕新品种以及桑蚕病虫害防控新技术,促使农户全面、系统地了解与掌握全套桑蚕养殖技术,通过标准化生产,确保蚕丝的稳产与品质。3)推广生态养蚕,发展循环经济。农户可以充分利用桑蚕、桑树、菌类以及家畜等养殖模式,积极开展桑园套种、套样,充分利用水、光、热等自然条件,促进桑蚕的高效率养殖和收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增加有机肥的投入量,提高桑园的土壤肥力,实现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增加桑蚕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敏慧,吕建秋.我国蚕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2(13):45-48.

[2]李建琴,周育仙,顾国达.我国蚕茧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J].蚕业科学,2014(5):902-910.

[3]唐宏,张社梅.四川蚕桑业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85-91.

[4]胡兴明,熊超.“东桑西移”与中西部蚕桑产业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比较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08-114.

养蚕的过程范文5

关健词 夏秋蚕;饲养技术;病毒预防;江苏宝应

中图分类号 S8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317-02

夏秋蚕是夏蚕、早中秋蚕、晚秋蚕的总称。从6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有110~130 d都可以养蚕,一般在6月中下旬收蚁的被称为夏蚕,7月下旬至8月初收蚁的称为早秋蚕,11月中下旬收蚁的称为中秋蚕,9月上旬收蚁的称为晚秋蚕。多年来,根据宝应地区气候、温度和桑树的长势规律及适合夏秋蚕的饲养情况来看,当地为了充分合理利用桑叶,增加蚕农收入,一般提倡饲养夏蚕,但不主张饲养早秋蚕,合理饲养中秋蚕,适当饲养晚秋蚕。针对夏秋蚕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宝应县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足蚕种,养足夏蚕。二是注重做好消毒防病工作,将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1]。三是稀放饱食,活水贮藏桑。四是夏蚕和中秋蚕要重视防暑降温,晚秋蚕要注意保温。因此,夏秋蚕的生产技术可以概括为“发足蚕种是基础,消毒防病是前提,稀放饱食是关健,防暑降温(或加温)是保证”。必须充分认识各地的气候、叶质和桑蚕病虫害发生特点等,从而抓住有利条件,做好各项技术处理,以实现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1 蚕期与气候的关系

1.1 夏蚕

夏蚕饲养一般在6—7月,正处在夏至到大暑期间,整个夏蚕期从收蚁到收茧需23~26 d,这段时间基本上处于“梅雨期”,常年气温特点是逐渐上升,常超过蚕儿饲育适温,夏秋蚕的气候特点是晴天则高温适湿或高温多湿,雨天则适温多湿或低温多湿,极易产生脓病蚕或细菌性病蚕,为此必须加强降温排湿,通风换气。

1.2 中秋蚕

中秋蚕饲养时期一般从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通常收蚁到收茧需25~28 d,整个饲养时期的温度趋势是逐渐下降[2]。在饲养中秋蚕时常有特殊干旱或多雨,所以要注意调节环境的温湿度。

1.3 晚秋蚕

9—10月饲养的蚕称为晚秋蚕,整个蚕期1个月左右,在晚秋蚕饲养期间,部分地区还可以适当饲养少量的晚秋蚕,养晚秋蚕时气候已到白露和霜降季节,气温明显下降,而且是“一阵秋雨,一阵凉”,天气晴朗少雨,是“秋高气爽”的气候,各地区一般白天温度适宜蚕的生长,早晚温度较低,要注意保温,尤其在饲养后期,由于常出现低温多湿或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要注意做好升温排湿或保温补湿工作,以利于蚕的生长[3]。

2 桑叶特点

夏蚕主要利用夏伐后生长的新叶和新条基部叶,这一时期的桑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条件下生长,桑叶薄而软嫩,容易萎凋,不耐贮藏,营养较差;如果用春伐桑,则叶质较成熟。根据以上特点,必须加强桑叶的采、运、贮藏的管理。

早秋蚕大部分利用新梢下部叶,叶质已经成熟,较易获得良好桑叶,此时要注意合理采摘,不能过量。中秋蚕期桑叶则与气候高低、降雨量多少、桑园肥培管理好坏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这时因温度高,桑叶生长发育快,蒸发水分多,桑叶含水量少,枝条上下叶质老嫩差异大,如遇久旱不雨,桑树封顶过早,叶质粗硬,营养价值下降,因此要根据气候条件及时灌水、培土,同时由于桑树病虫危害较重,病叶和虫口较多,所以小蚕期更要认真选择良叶,以获得优良的饲料,保证蚕儿安全。

晚秋蚕期一般用枝条上部新长的桑叶,如水肥充足,防治杂草及时,采叶适当,则晚秋叶质良好,但产叶数量不多。

为了改善叶质,保证中、晚秋蚕吃饱、吃好。必须提高叶质,除加强桑园及灌水抗旱、肥水管理。同时也要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治,防止家蚕中毒。针对中晚秋蚕期桑叶因粮、桑交叉治虫污染桑叶而含毒量高农药普遍的现状,应切实抓好秋蚕生产防止家蚕中毒工作,在采摘桑叶时要先采叶试喂,确认桑叶无毒时,方能采叶喂蚕,以防蚕儿大面积中毒。

3 夏秋蚕饲养技术

3.1 发足蚕种,养足夏蚕

必须发足蚕种,养足夏蚕,尽可能不浪费桑叶和做到合理采叶。只有充分了解夏秋蚕饲养管理特点,才能把握好关键性环节,夏秋蚕不仅可以养好,而且还能夺得高产,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提高单产经济效益。

3.2 加强消毒防病工作

家蚕真菌病在中晚秋蚕期容易偏重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夏蚕饲养后消毒不彻底,上期遗留下来的病原微生物引起中秋蚕发病。二是高温适宜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遇高温多湿则繁殖更快。三是高温叶质差,影响蚕儿体质,降低蚕对病原物的抵抗能力,使蚕儿容易感染真菌。因此,在夏秋蚕的饲养过程中,注重做好消毒防病工作,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的全过程,主要消毒药有石灰水、熏灰剂、防病一号,防蚕病药有灭蚕蝇、氯霉素、块石灰防僵粉等。同时,蚕具要彻底清洗干净,在日光下进行曝晒,并把所有蚕具放在蚕室内用熏烟剂进行消毒,同时封闭好门窗。有条件的可用新鲜石灰水在蚕室门外及四周进行全面泼洒。

3.3 改善环境

夏蚕和中秋蚕要重视防暑降温,晚秋蚕要注意保温。目前宝应地区秋蚕气温基本较高,故应注意预防高温闷热和高温干燥天气的影响,保证中秋蚕正常生长发育。特别在大蚕及后期,要切实做好开门开窗、通风换气工作,饲养密度比较高的农户,要及时做好挂遮阳网、补湿、降温等工作,并可用井水喷雾蚕体(蚕座桑叶吃光)或喷洒在桑叶上及采用电风扇流通气体的降温办法[4]。具体措施为:高温闷热采取降温通风排湿,搭凉棚,开窗、风扇排湿,蚕体稀放,多回薄饲,勤除沙,多撒焦糠石灰。高温干燥:降温,搭凉棚,挂帘,增加给桑次数,适当吃湿,并可结合水漂白粉液消毒降温,早晚开门窗,中午半闭门窗。

养晚秋蚕时气候已到白露和霜降季节,气温明显下降,各地一般白天气候在蚕的适温范围内,早晚低于适温,特别在饲养后期,蚕常处于低温干燥或低温多湿环境中,要及时保温补湿或升温排湿,才能有利于蚕的生长,特别是在大蚕上簇前3 d,更要注意加温,保证蚕儿上簇结茧,争取丰产丰收。

3.4 桑叶保鲜保洁

桑叶在采、运、贮过程中要做到保鲜保洁,尽量不浪费桑叶,为此必须了解各蚕蚕期用叶标准。小蚕期的采叶标准,1龄选采2~3叶位,叶色淡绿;2龄采3~5叶位,叶色淡绿稍深;3龄采深绿色的桑叶,在采桑叶时尽量用消毒过的罗筐来运输,有利于桑叶不受挤压,并用湿布将贮藏好的桑叶盖上,以防桑叶干枯。

大蚕期4龄开始食第1、2、4片叶,要选采稍嫩桑叶,以后从枝条留叶的中部向下采几片。5龄开始食1、2回桑叶,也要进行筛选,随后从枝条下面向上采,各块桑园要有计划地轮采,枝条上的桑叶也不能一次采得过多,这不有利于养树,中、晚秋蚕的桑叶都是片叶,采叶必须留柄。大蚕期贮桑,由于都是片叶贮藏,故易发热,更应注意。

4 参考文献

[1] 陈沫.秋蚕饲养中主要不良环境的应对与调节[J].北方蚕业,2006(3):37,40.

[2] 莫永.玉林市夏秋蚕饲养主要技术措施[J].广西蚕业,2009(2):22-23,26.

养蚕的过程范文6

一、共育房屋建造

蚕房要求周边无废弃物及有害物污染,用水方便,电路畅通,环境洁净,通风良好,蚕房的面积至少要在15平方米以上。蚕房在使用之前要清除四周的杂草,防止病虫害侵入。

蚕农在养蚕前一周要清洗孵化室及大小蚕房,并且要彻底消毒一次,可以用60%有效氯漂白粉145克兑水25公斤,对蚕房的地面、墙壁、蚕座进行消毒。

饲养人员在进入蚕房之前要穿干净的衣服、仔细洗手,进入蚕房之前要换鞋,在蚕房门口撒石灰进行消毒。

二、小蚕孵化管理方法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可见养好小蚕是非常重要的。

蚕农从专业的蚕制种单位购买来优良的蚕种进行孵化,蚕种要经过11天左右的孵化过程。孵化方法是:在已消毒的蚕匾上铺上一层报纸,把蚕种放在报纸上,将蚕匾层层磊起,最后用塑料薄膜把蚕匾盖好。蚕种孵化第1天到第8天,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在80%~87%;孵化第9天至第11天,蚕房内温度要在25~28℃,相对湿度为80%~85%;当蚕房内温度低于20℃或高于30℃时,要进行人工增温或降温,降温就是在地面洒凉水和开窗通风。孵化至第9天时,要在蚕匾上盖一层黑布,对蚕种进行遮黑处理,在黑暗的条件下,蚕卵发育快的会得到抑制,而发育慢的会加快发育,利于蚕卵发育整齐。第9天和第10天要进行全天遮黑。孵化到第11天时,在早晨5点左右揭开黑布,打开电灯(15平方米的蚕房装一盏60瓦的灯即可),开灯2~3小时,以促使蚕种孵化。

三、收蚁

蚕种经过11天的孵化,小蚕破卵而出,采摘桑树顶部完全展开的第一片桑叶,切成长5毫米、宽5毫米的细丝,均匀铺撒在纸上,铺撒的厚度不要超过1厘米,铺撒的面积要比蚕种纸稍大一些,把刚孵化出的蚁蚕用鹅毛扫到桑叶上(这个过程叫做收蚁),再撒上薄薄的一层91%~99%的聚甲醛粉,防止小蚕僵病的发生,10~15分钟,小蚕即可进食桑叶。

四、小蚕的饲养

1~3龄蚕称为小蚕。

1.给桑。小蚕饲养时间10天左右。每天上午在喂桑之前,要撒一层薄薄的石灰粉。小蚕生长发育快,对桑叶要求比较高,小蚕桑叶的采摘要选含水分多的叶片。每一龄蚕对桑叶的要求不同,一龄蚕采摘桑树顶部完全展开后的第一片叶子,二龄蚕采摘完全展开后的第二片叶子,三龄蚕采摘紧挨在二龄蚕叶片下面的那片叶子。要采摘嫩绿的叶片,不能采摘病叶、残叶、枯叶、病虫害叶,早晚各采摘一次,中午不采叶,有露水的湿叶不采摘。桑叶的储藏期不要超过2天。采回的桑叶,一龄蚕桑叶要切成长宽各5毫米左右的细丝,二龄蚕和三龄蚕桑叶可以用机器切成7毫米左右的丝,切好的叶片要保持新鲜干爽,及时饲喂。1~3龄的小蚕除了休眠之外,每一龄蚕都要吃3天的桑叶,饲喂的时间为早上7点左右,中午1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各喂一次。喂桑做到均匀厚薄一致,喂量可以按照给桑的厚度而定,一龄蚕给桑厚度1厘米左右,二龄蚕给桑厚度1.5~2厘米,三龄蚕给桑厚度3厘米。小蚕用叶一定要老嫩一致,否则小蚕会发育不齐,休眠也不整齐。

2.环境控制。一龄蚕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8℃左右,相对湿度为85%~90%;二、三龄蚕的室内温度控制在25~27℃,相对湿度为80%~85%。每天上午通风换气1~2个小时,但室外有强风时不要开窗。同时还要保证蚕室环境的安静清洁。

3.蚕眠管理。一般给小蚕喂食3天左右,小蚕即将进入休眠,这时,要在小蚕上撒薄薄一层石灰粉。小蚕经过18~22个小时休眠后,陆续脱去旧皮,这个过程叫起蚕,即小蚕又长一龄。起蚕要经过3小时左右,全部蚕起齐时,就可以给桑饷食。饷食是蚕眠起后喂的第一餐叶,喂量不要过多,以蚕吃半饱即可。

4.蚕病防治。可以结合饷食第一口叶进行药物添食,这对防病有重要作用。用5%诺氟沙星2毫升兑水250克,对桑叶进行均匀喷洒。

五、大蚕的饲养

4~5龄蚕称为大蚕,此时就可以分给蚕农饲养了。

1.大蚕桑叶的采摘和饲喂。桑树顶部的6~8片叶不要采摘,病虫叶、老叶不要采摘,其余的叶片都可采摘。采叶要早晚进行,要求快采、松装、快运,严防桑叶发热变质。四龄蚕、五龄蚕给叶时不用切,直接喂食即可,每日早中晚各给桑一次。四龄蚕每次给2层叶,五龄蚕用桑,前期给桑叶3层,3天后的蚕进入盛食期,可以给桑叶4层,以利于增加产茧量。

2.蚕眠前后的管理。四龄蚕饲喂3~4天后还会再休眠1天,休眠前在蚕上撒一层薄薄的石灰粉,大蚕休眠1天之后,饷食之前撒上薄薄一层防僵粉(防僵粉用2%~3%的有效氯漂白粉和白石灰按1∶9的比例混合制成),然后再饷食。

3.大蚕疾病防治。大蚕可以结合饷食第一口叶进行药物添食,预防蚕病发生。用5%的诺氟沙星2毫升兑水250克,均匀喷洒在桑叶上即可。

4.环境管理。蚕层温度要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为65%~70%。大蚕对高温、多湿、闷热的抵抗力弱,并且呼吸量大,要加强蚕房的通风换气,每天要开窗透气8小时以上。

5.方格蔟自动上蔟。方格蔟是一种现代化的蔟具,蔟长1米左右,宽0.8米左右,每格5~6厘米,宽3厘米,一共有156个孔。准备长110~115厘米的竹片,将方格蔟扎在竹片上,以便于悬挂。把方格蔟平放在蚕座上,大蚕就会陆续爬上方格蔟,10分钟左右即可把蔟挂在通风透光的地方,两个方格蔟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一个拳头大小,经常将蔟上下调动,左右翻动,同时要人工调整,保证每格只有一条蚕。蔟中温度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75%~80%,注意环境的通风排湿,防止强风直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