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范例6篇

归田园居范文1

一 不愿做官地潇洒离去?不容于官场的痛苦归隐?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江西的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先祖侃曾任大司马,后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顿。年轻的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济苍生的抱负。而在封建社会,想要实现抱负,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入仕为官,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为官,曾是陶渊明追求的梦想。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的进身的机会,做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毕生无缘的梦想,所以他一直不愿为官。直到29岁,他开始做一些小官,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直到41岁,任彭泽令的80天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去官职从此过着躬耕归隐的生活,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祖。

陶渊明的为官生涯一直持续了十三年,这对一个古人来说是不算短的年份,笔者如果陶渊明真的那么讨厌为官,他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他之所以坚持,几次为官,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试图为百姓谋福利,然而,官小权微,官场黑暗,再加上自己刚烈的性格,使他与那个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在不容于官场和想要实现愿望而这个愿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冲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择,归隐田园。他的归隐,是一种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的是对现实深沉的愤慨。因此,他在离开后也问自己:“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的归隐带着解脱的快乐,但更多的是苦难的加剧。在陶渊明归隐后,依然为“世与吾相违”而悲哀,还会问自己“胡为忽惶惶欲何之?”

诗人的归隐是对“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纵心灵(对于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保存)与山水的安慰。

二 《桃花源记》和《咏荆珂》《咏山海经》等诗歌的启示

归隐后的陶渊明作了大量的田园诗歌,用来表达他归隐生活的恬淡放达。如〈〈归园田居〉〉和〈〈饮酒二十〉〉等等。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描绘的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相与为一的境界和“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心境,将心远世俗,悠然自在的隐士生活推向了美的极至。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远离世俗,乐天知命的五柳先生。但这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桃花源记》和《咏荆珂》《咏山海经》等诗歌的出现,正展示了陶渊明无法忘怀心灵的痛苦而又心系天下的另一面。他在《咏荆珂》中写道:“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栽有馀情。”歌颂荆珂壮举的同时,也为荆珂的失败感到惋惜,这种惋惜带着惺惺相惜的情愫。在其《咏山海经》等一些咏史书中,“猛志”一词多次出现(如“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都表明,那一股济事的热流,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平淡自然的生活也中未能掩住这股热流的涌动。痛苦,依然存在。

于是,一个类似于乌托邦的“桃花源”在这种心境下诞生了。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成为陶渊明逃避现实,寄托理想的心灵寄托,可是,这样的社会是他一生无法企及的。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而《桃花源记》正是幸福掩盖下的悲剧。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他遵从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出入世的准则,然而,他未能大济苍生,也未能独善其身,晚年,要靠乞食为生。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下,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三 陶渊明退隐的心理结构

从心理层次分析,陶渊明的退隐也是他审美意识的必然结果。审美,有时候是面临困境的一种生存状态。当时的东晋社会,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正盛行着一种审美意识,这就是史称的“魏晋风度”。诸葛志教授在〈〈中国原创性美学〉〉中讲到“所谓魏晋风度,就是指魏晋名士在追求人格美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作风态度和神情风貌,魏晋风度是人自觉的标志,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而它主要可以分为六大块:一注重人格个性特征的张扬。二重感情。三语贵“辞约旨丰”。四重生活活力,重神气。五重视把玩现在的生活情趣。六爱美。

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代。当时的政治现状,使士人的群体意识得到消除,而个人主义得到张扬。魏晋名士都主张要张扬人的人格特性。反对虚伪的礼教,实现人的天性,冲破世俗,投身自然,纵情山水,注重生活情趣的享受。其中,以竹林名士和王羲之等为代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当时审美情趣的代表之一。

归田园居范文2

关键词:田园诗;陶渊明;自由;平淡;清新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邈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本诗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本诗的鉴赏即可领略陶渊明田园诗的风采一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国古籍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泛指在南边的山,特指秦岭山,具体来说指的是秦岭山的终南段。历史上因为秦岭山脉位于唐代长安都城以南,故称为南山。“南山”在众多诗词中的,多指宏大、久远,如“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又如“寿比南山”等。而在此诗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草盛豆苗稀”,“盛”与“稀”的对比实则是朝廷的奸臣当道与忠良难存。这两句平淡至极,像似闲谈,却亲切入题。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纪实。细品“理荒秽”三字,喻“草”为“荒秽”,作者心中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在陶渊明看来,这些荒草像极了社会中的黑暗、不公、尔虞我诈。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不是每个人都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坚守着自己的宁静,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上枝头,干完了一天的活,带着充实的成就感,凉风习习,肩扛锄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优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峡”“长”“沾”一连串的形容词,表现了诗人深陷田园生活,忘情世外,悠然自乐。诗人既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又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污浊混乱的社会中,洁身自好,躬耕田园,才是一种可取的选择,劳作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乐趣。忙时种植收获,闲来杯酒自娱,纵身大化,忘情世外,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乐”。

全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自然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但又清新怡然、富于情趣,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然而为官的十三年,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陶渊明辞官归故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临死时,他在给自己写的《拟挽歌辞三首》中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陶渊明的诗中蕴藉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贴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因此,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

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得”。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参考文献:

归田园居范文3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 艺术成就

1 陶渊明的生活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陶渊明通过自身努力,在彭泽做过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2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与中国文学史上前前后后诸多的田园诗人相比,陶渊明最大的特色就是亲自参加了农业耕作,并在诗中真切地表达了其中甘苦。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他描绘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发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阐释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

陶渊明在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其中以“奚惆怅而独悲”一句,可以看出他心中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归田园居范文4

朱天衣在她的新书《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中写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每当劳动到一个地步,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衣衫上快结晶出盐粒时,我便会整个人跑进溪水里,洗衣、洗身,顺便洗洗心神,有时枕着石头小憩一番,看着透过绿叶的光影斑斓得撒在周身,溪水在耳际呼噜呼噜流过。”

朱天衣,对于大陆读者来说,一直是一个熟悉的名字,神秘的人。

不少人能说出中国台湾文坛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这“朱家三姐妹”的名字,也能娓娓道来其父是著名作家朱西宁,其母是翻译家刘慕沙,三姐妹从小师从胡兰成,大姊朱天文是导演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悲情城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影片均出自她手;二姊朱天心十七岁即凭《击壤歌》名扬台湾,与朱天文并称台湾“文坛姊妹花”……但朱家最小的妹妹,朱天衣,却如隐士一般,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们只能从她两个姐姐的书中寻找她生活的蛛丝马迹。

北京单向街书店读书沙龙,她来了,带着太阳花一般的笑容。一晚上,她只聊她的猫狗、鸡、鹅和八哥,高兴时前仰后合,悲伤时又瞬间红了眼眶,早已没有了所有的迷惘与踟蹰。

关于山居生活

朱天衣现在领着19只狗儿、19只猫女、3只挑食的鹅、9只乱食的鸡、两只夫妻鸽子,还有一只八哥在台湾新竹县关西锦山过着山居生活。十多年前,她和丈夫花光所有积蓄买了一块三四十年无人问津的野地,两年后存够钱盖了房子,又积两年财力整置好室内,可真正住进去时,房子也还没有接通电路和通讯设备。即便这样,朱天衣还是兴奋地开始了理想中的山居生活。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么做是为了让狗活得像狗,猫活得像猫,人也活得像人。

GRACE:人的生活道路上,不免会有很多挣扎、拧巴的时候。您这种特别真实,享受做自己的状态是怎样达到的呢?

“可能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一切OK了吧。当你到达一定年龄,就会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我来说,就在猫猫狗狗身上,在写作、阅读方面。这样,其他的生活就会越过越简单。其实,我好希望有一天,能够在山林中自给自足,自己种的瓜果蔬菜吃一吃,想吃荤的话就吃吃自己家的鸡生的蛋,可以不假外界的东西生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GRACE: 现代人选择归园田居,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您先生的想法也一直和您同步吗?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刚开始从台北搬到台北市郊,又从市郊搬到更偏远一点儿的地方。好几年来,我和我先生都想找一个更大、更远、靠近山里的地方来安顿猫猫狗狗和我们自己,所以有空就会四处走走找找。直到我们找到这块地的时候,就只有一个感觉,梦想成真。就好像——啊,接下来我们终于可以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咯!我们在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我平时下午才出去上课,他的工作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比较适合我们住在山上。如果你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就不太可能像我们这样了。”

GRACE:您年轻时做过上班族,当过歌手、模特,演过电影,学了十年京剧,可以说非常精彩,甚至戏剧化。

“我觉得年轻就是本钱,有很多机会去尝试。不过我当时做的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己主动要来,都是很偶然的机缘所至,所以始终觉得是玩票性质的东西。至于我到底要什么,也差不多是摸索到三十岁之后,才觉得阅读和写作是安身立命之所在。”

GRACE:最终还是回到了这条路上。

“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外人会问:你姐姐都写作了,你为什么不写。被问多了,也会感到很反感,心想,干嘛,为什么家人都走这条路,我也要走这条路?所以就会偏不去走,比较叛逆。但是到了三十岁之后,这种压力也没有了,自己倒是会开始觉得文字记录下的东西才是隽永的,写作的过程中就像探险,可以深入地挖掘生命比较内在的部分,甚至有时候挖掘出来的东西会吓自己一跳。所以,我体会到这些之后,就把整个重心导回到写作这条路上。得失心也不会像年轻的时候那么重,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欣赏,能不能引起共鸣,那就随缘了。”

GRACE:您在《我的山居动物同伴们》中反复写到,“现在已经是天堂般的生活”,现在是不是达到最理想的生活状态了?

“每个人的标准不同,我觉得现在这样真的很好了。有的时候还会有意马心动,想要出去走走,但是会被我的猫猫狗狗牵绊住。如果说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会希望是我的动物们都健健康康的,让我偶尔能出去走几天。我一直好想去新疆找李娟(《我的阿勒泰》等多部畅销书的作者),我看了她所有的书,真的好想去新疆待一段时间。我也特别想去东北,可是这些目前都还只是梦。除非我不再收留其他的动物,把现在的这些都养老,等他们都走了,我才能实现这个梦吧。”

GRACE:您已经很讨厌都市生活了吗?

“我第一份工作是编一部大辞典,那时候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我记得一次周末,我坐长途巴士离开台北去基隆,一上高速我就开始掉眼泪了,天哪,我终于得到自由了。相对之下,如果让我长期待在都市里面,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看不到绿树,看不到花草,看不到动物,我会很难受的。”

GRACE:现在您住在山中,您的那些猫猫狗狗的天性也得到了释放,跟圈养的动物们比起来个个神气十足。我在书中看到您家那只八哥,超凶,英气逼人。

“它每天叽里咕噜讲个不停,我有的时候都想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它在讲些什么。因为我每天都要忙着照顾很多动物,有的时候看它自己在那里说话,也觉得它挺孤单的。”

关于尊重生命

朱家三个女儿,虽然都在文学上独树一帜,但性格却完全不同。大姊朱天文文字反观内省,平时也是深居简出,如仙人一般;二姊朱天心非常入世,以笔为戎,摇旗呐喊,一度参与政治活动;而三妹朱天衣保持了对生命最原始的热爱,文笔自然清新,别具一格。大陆作家阿城拜访朱家时曾说:“我有时在朱家坐着、看着他们老少男女,真是目瞪口呆。如果以为朱家有一股子傲气(他们实在有傲气的本钱),就错了,朴素、幽默、随意、正直,是这一家子的迷人所在。”

GRACE:朱家三姐妹性格迥异,在同样的家庭中,你们的成长环境有什么细微不同吗?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跟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有关。他们从来没有想要把我们‘捏’成什么样子,就只是放心、放任地让我们各自发展,让我们活出自己的原貌来。我妈妈是从头到尾非常忙,她所忙的事业包括养狗养猫、打各种球、唱歌、钓鱼什么的,玩心很重,个性大剌剌的。我父亲呢,不仅是让我们各自发展,他还带着一种非常欣赏的眼光在看我们。他会看到你的不同和特别的地方,即便在别人眼里有点儿滑稽。他太爱赞美每一个人了,不光是对我们三个女儿,包括他的学生,他都能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所以他的鼓励是真的鼓励,而不是说仅仅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所以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各自走各自的路,这变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我们以后都走上了写作路,你也会发现这三个人写的东西,不管是文笔还是题材,也都是不一样的。”

GRACE:就是“放任发展”式的家庭教育。

“对。我自己当母亲后就发现,其实最难的不是你教孩子什么,而是你不教孩子什么。就是你不要把你认为是好的、对的东西强加在孩子身上。你明明知道她往前走一步就要跌倒了,可是如果你去制止她,不让她跌到的话,那这就不是她的路。就是让她自己去走走看吧,跌了摔了,又有什么关系,站起来继续走。

GRACE:就不怕自己的孩子做了出格的事情伤害到自己吗?

“我觉得每一对父母所要的可能不一样吧。有些父母给孩子很多‘保护’,让他们少受挫折,也挺好的。但是我对待我的女儿,角色就是一个陪伴者,什么都能谈都能说。比如她要谈恋爱,我也会鼓励,失恋的话,我就努力陪伴她就好了。我觉得人生中,你应该去试试看你的生命能到什么地步,能爱到什么地步,能飞跃到什么地步,总比待在那里很安全、可什么都没有做强。像我年轻时做的那些事,虽然有些已是过眼云烟了,可我并没有觉得那些没有价值,它们在我的生命中有形无形地都有正面的影响或有趣的回忆。”

GRACE:这么说,父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陪伴。

“对。这需要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非常深厚的互信,让她有问题的时候会来向你求助。”

GRACE:这种教育观念是家族传统,还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 我和孩子是一起成长的。人生是不能倒转的,可是养孩子的过程真的会让你一直在回头看,让你回想起自己在她那个年龄时是怎样的,好像重新走了一趟。在这个过程中,你得以重新梳理一次你的人生,我觉得这是生育带给你的非常珍贵的礼物。另一方面,我会更加意识到,当时我的父母对我是多么的尊重和宽容,我也因此不敢去打扰自己女儿的成长。”

关于“师”“父”

朱天衣在《四季桂》中这样描述父亲的性情,“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深情款款,却也安然处之,不沉溺也不恐慌。”而她在谈到师从胡兰成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他让我知道中国文化可以是活生生的,可以是在生命中呈现的。”可以说朱天衣的性格,有遗传也有受教,她的父亲、母亲,她的老师胡兰成,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她。

GRACE:您父亲朱西宁给人感觉是一位儒雅而细致的文人。可是您又讲过,父亲在您家为了吓唬八哥不来自己的银发上做巢,就将一条酷似蛇形的腰带整日顶在头上,能看出他顽皮的一面。到底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非常幽默的人,平时笑话不断,荤素不忌,听他讲话会笑得东倒西歪。现在他的学生们谈起他,也都是笑着谈的,笑中带泪。 我二姐的女儿盟盟的成长几乎都是在他的陪伴之下。他们经常会在一起做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下过雨,他们会一起去河边捞小蝌蚪,回来养在缸里面,没想到变成青蛙后都失踪了。后来才发现,每跳出来一只,猫就吃一只。 还有他会在去接盟盟放学的路上,两个人买‘乖乖’吃,就是一种我姐姐不让盟盟吃的零食,为了不被发现,两个人在路上赶快把‘乖乖’吃掉。又一次刚好被我姐姐撞上,两个人嘴里都塞得鼓鼓的。后来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在医院的时候,一次我问他想吃什么,他就说他想吃‘乖乖’,要五香口味的。”

GRACE:您曾经说父亲的离去让您不再惧怕死亡,觉得那是美好的,为什么?

“他的离去非常安然,安然到让你觉得那条界线就那么轻易地跨过去了,没有恐惧,没有担忧。我对死亡最大的恐惧就是‘不在了’、‘什么都变成空虚了’,但因为父亲的缘故,就让我觉得‘怎么可能死亡就是什么都没了’,我和他的感情不可能被死亡抹杀掉。而且父亲面对死亡的态度,让我相信他去的是一个很美好、很美好的世界。所以,我觉得父亲最后又教了我一件事:坦然地面对死亡。因为父亲的缘故,我甚至希望将来有可能的话,去当那种专门照顾临终病患的义工,我好想把我对死亡的那种经验跟别人分享。我觉得这是父亲最后给我的最大的礼物。”

GRACE:胡兰成先生。您觉得他对您的人生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我想大概就是他治学的态度了。他就是一个对学问很在意的人,一天当中最好的时光,一生当中最好的时光,都是在阅读、做学问。胡兰成先生从非常生活的一面,从很有趣的角度切入,让我们看到中华文化最大的生命力是在哪里,让我们很清楚自己的根在哪里,把它化成生活、生命里的养分。如果你没有根,像浮萍一样,是很糟糕的。”

归田园居范文5

【关键词】归田园居高中语文人文性

1.前言

新时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主要是一种工具性的教学,教师的任务是教授学生有关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学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这体现了其赋予我们的文化内涵。高中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积极的价值观念以及乐观的人生观。近年来,新课程改革逐渐凸显出了苏教版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人文性主要表现在教与学两个的过程之中,对于教的环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要具有高水平的文学修养,学的环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要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带入到对文章的感悟中,进而形成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此我们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为例,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特点。

2.陶渊明的性情之真

《归园田居·其一》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全诗为:“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第一句“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的主要意思为:“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开门见山的指出作者隐居田园生活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有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诗句中的“韵”以及“性”都是指的作者自身的气质性情和高尚的品格修养。“俗韵”是指随波逐流,被社会的大环境所玷污。“无适俗韵”指的是诗人难以适应在仕途中的礼节束缚以及权势之间的争夺。而诗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颗真性情,不被现实的环境所改变。

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意思为“违背本心误入仕途,一别故乡屈指十三年。”这一句是对之前仕途的全盘否定,仅仅一个“误”字就凸现出了作者的内心想法。对于仕途的否定其实也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主要意思为“笼中的鸟儿眷恋着旧林,池中的鱼儿思念着故土的池渊。”诗人将自己化作“羁鸟”和“池鱼”而被尘世这张网所束缚,而把一直向往和追求的田园生活比作“旧林”和“故渊”,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个性是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

第四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意思为“如今在故土的山野开荒种地,安守愚拙的本性返回田园生活。”这两句表明陶渊明对田园劳作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淳朴的性格。

接下来的几句陶渊明对他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由近处到远处,包括听觉和视觉,都展现出了他那静穆的田园生活环境,在这样有限的环境中诗人是自在的。第五句到第八句描绘出了恬静的田园生活,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简陋的茅屋盖上八九间。榆柳成荫遮蔽着后面屋檐,桃李争妍罗列在厅堂面前。远处的村庄望中隐约可见,村子里家家升起袅袅炊烟。狗吠在深深的里巷之中,鸡鸣在宅旁的桑树之颠。作者用真实的田园生活抒写了天真纯朴的内心。第九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抒写出了诗人欢乐的田园生活。最后一句看起来好像是一声叹息,终于挣脱了仕途生活的束缚,重新做自己。作者其实是抒发出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整篇诗文彰显出了浓厚的人文性,透过对诗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喜爱。学生在学习这篇诗文时可以体会到诗人的真性情,并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联系起来。让学生领会陶渊明的真性情,尊重人的尊严,这样便能真正实现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3.陶渊明诗作的自然之美

前文已经阐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真性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了诗作的人文内涵,除此之外教会学生“审美”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初次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或许学生没能感受到诗作的美,诗人的语言朴实。描述的画面也很简单,起初的感受是很平淡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前人对陶渊明诗作的评价。朱光潜曾评价陶渊明的诗作通体蕴含“静穆”。学生通过对前人评价的学习可以细细的品味诗作。《归园田居·其一》虽然描述的是极为普通的事物,但是给人一种自然之美,给人和谐的美感,这一种美感源自于自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这些美,通过发扬人文精神来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文章的美和情感。

4.结语

高中语文的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全面的教育,语文这一特殊的学科觉得了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情操的培养。重视对高中语文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人文性的语文教学使得学生与教师开展双向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自助学习。

归田园居范文6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当一缕春风轻抚过我的脸庞,这才恍然知晓,我向往的,是那茫茫草场,而不是萧萧官场啊!

辞官隐退,我来到田间,深呼吸,大自然的清香钻入肺部,随着血液输送到全身。仰望南山,丝缕白云漂浮在半山腰,近得就像在眼前,触手可及一般。在那南山脚下,我播种一颗颗豆子,一个月过去,杂草丛生,异常茂盛,但我的豆苗却反而稀少又柔弱。看来,我并不擅长种地啊!但这又何妨?我为能欣赏到这大自然之美景而自豪。

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太阳光从南山的身后窜出一点,我便来到田间,望着新一天的曙光微笑,然后俯下身,慢慢清除杂草。一直忙到夕阳西落,天空从红色转变为深黑,皓月当空,清冷又不失柔和的月光细碎地铺洒在林间,我便扛着那把锄头回到家。树林间早已被我踩出一条窄窄的小道,道旁草木丛生,一片生机勃勃之景。傍晚的露珠沾湿了我的衣襟,却让我突然觉得自己似乎融入到了这大自然之中,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