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银行范例6篇

邮政银行

邮政银行范文1

邮政储蓄银行正式被批准成立,在中国金融史上无疑是具有历史性的创举,其意义有:有利于银监会依法将邮政储蓄纳入银行业监管范畴,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等等。

笔者以为,以上只不过是一些明性意义,其中的“隐性”意义才是关键所在:一是通过让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给农村信用社以竞争的压力,以活跃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满足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的需要,即解决邮政储蓄庞大的资金出路问题——全国邮政储蓄网点已超过36000个,储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市场占有率高达8.99%,已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吸储大户。

无论是明性还是隐性的意义,邮政储蓄银行或多或少是一种带有政策色彩的制度安排,而这种“政策性”,必然有悖于其市场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宗旨,这难免令人担心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会重蹈当年农村信用社之覆辙——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勾,走上了“独立经营”之路。在“服务三农”的政策导向下,农村信用社一直游走于市场和政策之间,即一方面为了生存必须寻求非农业的资产经营项目,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发放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贷款。其最终结果是,农村信用社既没有很好地服务于“三农”,经营状况更不见好转。有鉴于此,最近有关部门不得不出台有关政策,不惜让农村信用社“花钱买机制”。

邮政储蓄银行从1992年的议案提交到现在正式批准成立,虽然走过了十多年的筹备过程,但一些政策导向仍有所欠缺:如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同样地服务于“三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各自的定位如何、怎样才能竞争?另外,一些邮政储蓄机构违规经营严重,内控薄弱,资金案件不断发生,在基层网点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之前,“自上而下”的贯彻方式势必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以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银行经营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充裕,但其业务对象仅限于农民,农村金融市场消化得了吗?虽说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的需求缺口巨大,但这种需求必须以渐进渗透的方式进行,否则,大门打开过快,需与求的不平衡可能会孕育着极大的风险。

邮政银行范文2

储蓄卡的卡号是19位数,信用卡的卡号是16位数。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PostalSavingsBankofChina,简称PSBC,邮储银行)可追溯至1919年开办的邮政储金业务,是中国六大银行之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中国领先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定位于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致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具活力的客户群体提供服务。

(来源:文章屋网 )

邮政银行范文3

个人将银行卡绑定到邮政银行app后,可以通过app查卡号,具体步骤如下:

1、登录邮政银行app,进入“我的”页面;

2、进入安全中心-账户保护设置,关闭账号保护设置;

3、返回“我的”页面,点击“我的账户-银行卡”,即可查询已绑定的银行卡卡号。

(来源:文章屋网 )

邮政银行范文4

关键词:稳健;货币;政策;影响;措施。

2010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1年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强调了上述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 “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这一政策基调的确定,表明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暂时终结。这一政策的转向对邮政储蓄银行 (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依据政策进行转型是当前邮储银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1 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解读。

本轮货币政策的调整周期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采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了新增人民币贷款管制,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9。59万亿元,创历史天量。为了更好地分析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有必要对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进行解读。

1。1 2010年金融运行情况。

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大型金融机构达到18。5%,中小金融机构达到15%。2010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2011年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管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在此之前,美国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也将注入5万亿日元货币以刺激经济发展,在国际通胀预期的影响下,国内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剧。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的CPI指数达3。3%,我国广义货币 (M2)同比增长19。7%,超出年初制定的17%的增长目标;2010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

1。2 2011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希腊、冰岛、阿联酋等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此外,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透过上述数据和分析不难看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主旋律。

2011年2月8日央行再次加息的举措已经显示出经济形势的严峻性,通胀的压力使货币紧缩政策和再次加息的形势更加明朗。这些会给邮储银行的经营带来哪些影响,邮储银行又应如何应对,成为当前邮储银行必须研究的课题,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2稳健货币政策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影响。

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因此,邮储银行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及时调整战略并细分市场。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2。1。1促使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健康的货币环境,有利于邮储银行进行结构调整,尤其是要求邮储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主动改变利润来源于存贷利差的观念,逐步与先进的国际银行业接轨。邮储银行在理解货币政策转向的同时,要转换思路,调整理念,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转型和经营转型,把商业行为和经营原则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从而构建顺周期盈利模式和逆周期风险管控模式。

2。1。2促使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为解决优质客户的资金来源,邮储银行应在监管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替代型理财产品创新力度。根据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的要求,主动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多研发一些符合客户需求和监管部门要求的替代产品,既解决客户的有效融资需求,又能增加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在2011年银行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邮储银行应对贷款客户的选择更加谨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同时提高邮储银行的议价能力,贷款投向偏向于优质客户。

2。1。3促使主动调整收入结构。

在2011年信贷相对偏紧的环境下,主要靠吃存贷差,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的商业银行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单纯依靠信贷扩张实现资产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不只依赖于贷款的增长,还包括负债种类与规模的拓展、票据贴现规模的扩张、债券投资数量的增加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增长等。因此,邮储银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收入转型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多发展风险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深入研究并做好理财产品、信用卡、资金结算等一系列中间业务。

2。2消极影响。

2。2。1对资金组织工作的影响。

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对金融机构最有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迫使银根收紧,直接影响货币增量,降低包括邮储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存款增幅。

一方面,目前邮储银行的客户以小企业、商户、农户为多,这些客户对贷款依赖程度较高,如信贷规模受到控制,其资金缺口势必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小企业、商户、农户会寻求新的融资渠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高息向个人或企业举债,与邮储银行争夺储源,从而影响邮储银行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由于通胀加剧,居民在银行的存款贬值,从而降低了在银行存款的信心,导致居民转移储蓄资金。这样直接加大了邮储银行资金组织工作难度,影响邮储银行的规模扩张和经营效益。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使货币增量出现逐月下降的态势,邮储银行的存款组织工作较往年更为艰难。

2。2。2对信贷投放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的贷款投放影响显著。由于货币紧缩,央行会加大对贷款规模的控制,缩小新增贷款规模,2010年全国新增贷款投放量为7。95万亿元,同比减少1。65万亿元,但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目标。尽管2011年 “两会”期间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向 《华尔街日报》

表示,2011年新增贷款总量将与2010年持平,实际上由于通胀压力较大,2011年实际新增贷款总量应该在7~7。5万亿元,否则将无法完成广义货币增速为16%的目标。新增贷款规模的缩减会弱化邮储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的情况已经在2010年邮储银行的经营中显现出来。

2。2。3对经营效益的影响。

稳健货币政策对邮储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市场对邮储银行的影响。由于通胀压力加剧,2011年的部分农产品价格会持续上涨,这其中有成本因素,也有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热钱融入的因素。而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采取措施控制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也会降低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消费意愿,使农业产业经营受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而邮储银行以 “根植城乡,服务大众”为市场定位,农村经济基础是邮储银行发展的主要根基之一,这也会影响到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二是居民消费对邮储银行的影响。尽管国务院2011年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但是,由于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会直接缩减市场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缩减总需求,同时由于通胀预期,物价上涨,在收入增幅远远低于CPI涨幅的情况下,居民会降低消费意愿,导致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的萎靡同样也会影响邮储银行的经营效益。

3邮政储蓄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的新变化,邮储银行必须客观、审慎地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统一认识、果断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使邮储银行摆脱经营困境,健康快速发展。

3。1抓好资金组织,实现稳步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为确保存款有效增长,一是要充分捕捉信息,增加吸储渠道。当前要特别防范农村土地流转、惠农补贴、征地补偿等款项流入到其他银行,牢牢守住农村储源阵地。二是要加大对公存款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与党政及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加大对公存款份额,并开展上门服务,努力打造邮储银行品牌,促进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三是要加强网点建设,健全服务网络。以网点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大营业环境的费用投入,对营业网点进行重新装修、改造或迁址,为顾客提供更为舒适的服务环境。

四是要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形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对存款多、增储潜力大的重点客户,由专人进行一对一攻关,上门营销,挖掘潜力,从源头抢占市场份额。

3。2把握信贷导向,助推结构调整。

面对当前的形势,在贷款额度受限的情况下,邮储银行要合理分析、灵活调整经营重心。一是降低对信贷投放获得盈利的依赖程度,把经营重心合理分散,寻求新的空间。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转变邮储银行以存贷款业务为主、收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拓展盈利空间,强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强经营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借鉴国内外成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产品种类,努力拓宽收入渠道,提高盈利水平,重点要在开发结算业务、贴现业务、账户服务、现金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下功夫,利用创新带动邮储银行的经营发展。三是进一步做好小额信贷业务,将信贷资金优先用于 “三农”领域,保证足够支农资金的投入,从而赢得地方政府对邮储银行的支持,为发展掌握主动权。

3。3严格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

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强调加强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是2011年工作和政策的主基调。首先,邮储银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改变片面追求贷款规模,盲目扩张的经营模式。其次,要坚持总量调控和结构相结合,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的研究,注意贷款的期限结构,优化贷款投向,避免贷款过度集中,加强对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提升利率管理水平。

3。4争取政府支持,促进良性循环。

邮储银行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采取措施支持邮储银行发展。例如,让政府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合理补偿金融运行中因风险过高造成的损失;进一步畅通银企对接渠道,降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邮储银行的信贷资金供给,形成“政府扶助邮储,邮储支持经济”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地方和邮储银行持续健康发展。另外,与公、检、法等部门进行协调,帮助邮储银行及时清收不良贷款,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3。5加强风险管理,规避信贷风险。

经过四年的曲折发展,邮储银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面临着稳健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通胀加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这种形势下,邮储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客户要谨慎选择,同时又要利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导向做实业务,夯实发展。在信贷方面对潜存风险的贷款抓紧收回,对一时难以收回的贷款要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尽可能规避信贷风险。

3。6强化文化建设,优化信贷队伍。

积极探索适合邮储银行的信贷文化。一是制订和出台有利于服务客户的信贷扶持政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贷管理制度,建立信贷结果评价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和保全体系,纠正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确保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二是 “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探索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三是严格考核,加大对信贷员考核力度,对完成目标任务并经过检查验收的信贷员,要按照激励办法兑现薪酬。

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规划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因此邮储银行必须抢抓机遇,以“十二五”规划为蓝图,推动自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更快的步伐走出经营困境,提升经营效益。只要合理地把握政策,合理地分析经济规律和市场动向,就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 考 文 献。

1王琼,刘少华。稳健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区域协调性思考。武汉金融,2005,9。

2王曙光。更多信贷资金投向 “三农”急需政策护航。中国农村金融,2011,3。

邮政银行范文5

 

我国邮电体制的这一重大改革,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的必然结果,它展现给世人以全新面貌。随着邮电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银行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我国其他金融银行一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一、邮电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邮电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邮政银行是在原来邮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转型来的。原邮政储蓄业务已经逐渐具备了我国金融银行的一些性质和基本特点,开办了一些类似金融银行的业务。但由于邮电体制本身的因素,邮政储蓄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随着邮电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必然要过渡到商业金融银行。

 

1.原邮政储蓄已开展金融银行部分业务

 

邮政储蓄业务不断发展,逐渐增设了金融银行的多种业务。邮政储蓄始办于1919年,中间一度停办,1986年重新恢复开办,主要办理活期、定期、定活两便等储蓄业务,同时还开办了汇兑业务、业务和异地存取等业务。汇兑业务每年开发汇票2.2亿张左右,收汇款额高达2 700多亿元。还开通了与美国、日本等23个国家或地区的汇票互换业务,出口款额已超过25万美元。业务主要有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业务。1993年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技术改造工程(又称“绿卡工程”)实施后,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上千个市县实现了联网,在全国开办了异地存取业务。

 

2.不进行改制的局限性

 

原邮政储蓄业务,只是作为邮政的一个内设机构进行经营管理的,达不到银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对内对外都有极为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因不是独立权限机构,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较弱,也有许多不便的地方;又如风险防范机制也相对薄弱,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再如储蓄、信贷人才储备比较缺乏,对邮政储蓄的进一步发展,也势必造成一定的制约影响。只有以“银行”的形式独立出来,邮政储蓄、信贷业务才能进一步扩大经营,才能同我国其他金融银行抗衡竞争,才能促进我国邮电业的顺利发展。

 

3.向金融银行过渡的可行性

 

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快速展开。我国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大,力度不断加深,进程迅速加快,成效也逐渐显著。这一切就为邮电体制改革形成了良好的大气候。同时,这种形势也迫使邮电体制尽快改革,尽快转轨,尽快发展,尽快适应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事实上,邮政储蓄业务本身的发展,已具备了向金融银行转轨的基本条件。到储蓄银行成立之前,邮政储蓄从业人员多达17万人,邮政储蓄余款已达5 000余亿元,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列第五位。邮政网络已成为覆盖全国城乡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金融服务网络之一。全国异地存取业务交易金额多达239亿元。这说明邮政银行不仅成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与其他金融银行竞争的一些实力。

 

应该说,成立邮政银行是我国邮电体制改革的必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我们时代不断前进的标志。

 

二、邮电体制改革的长期性

 

邮政银行的成立,是邮电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一改革尚属初级阶段性的。邮政银行有待进一步完善,邮电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邮电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只有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巩固改革所取得的成果。邮政银行乃至邮电事业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1.邮政银行有待进一步完善

 

邮政银行已具备了商业金融银行的初型,但是同国内、国际老牌商业金融银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邮政银行的方方面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定型,进一步提高。

 

邮政银行成立后,要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广泛开发多种多样的金融产品,向全国城乡深入发展,向国际金融界进军,就势必要加强专业化管理,加强风险监控,加强约束机制。所谓加强专业化管理,就是要认真学习国内外现代银行的管理经验,借鉴金融银行的成熟做法,细化各项管理制度。这是邮政银行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其次,风险监控是一切金融银行管理的着力点,一刻也不能放松。邮政银行要立足稳健经营,从抓低风险的资产业务起步,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发展邮政网络,逐渐扩大业务的经营范围,风险监控一定要做好保障。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银行内部管理的约束机制,保证资本充足率,建立健全以资本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邮电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邮政银行是邮电体制改革的初步成果。邮政银行这个金融界的新生儿,要同国内外巨人般的金融机构相较量,暂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到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后,邮电体制改革绝不能停步,还应继续不断的深入进行。

 

2005年,国务院了“非公经济36条”,容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对邮电体制改革、建立邮政银行有利,同时又使邮政银行自建立之始,便处于激烈竞争的风口浪尖上。目前我国金融银行已全面向外资开放,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势必对国内银行业有所冲击。同时,国内政策性银行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改革上市。这也是邮政银行非常重要的竞争对手。

 

金融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迫使邮电体制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只能不断改革,加速改革,深入改革。

 

3.邮电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邮政银行是我国金融界的新生事物。随着金融业务的全面开展,管理机制的逐渐完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银行正在给邮电事业增添着新鲜活力。邮电事业的发展前景无限美好。

 

邮政银行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昂首挺立于国际、国内的一流的现代商业金融银行,要大幅度增加储蓄存款余额,广泛开展各种各类的信贷业务,充分发挥邮政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国内外城乡金融服务功能,进而有力的支持我国金融经济的发展。

 

邮政银行和邮电事业将共享这一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成果,将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产品交叉销售及业务共同发展,将实现共同携手深入改革,持续并协调的跨越新台阶,为推动邮电事业的飞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我国邮电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必然结果。这一改革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邮电事业的前景无限,必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全面构建我国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大国做出可喜的贡献!

邮政银行范文6

(一)渠道优势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是以结算网络为基础的。结算网络既包括有形的营业网点,也包括无形的信息传输网络。在我国银行业竞争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结算网络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尤为重要。邮政储蓄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提供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服务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业务网点2万个,ATM机近1万台。其中有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成为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惟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渠道分布来看,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城以下区域大规模撤并网点后,加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电子化水平相对偏低,服务手段比较落后,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市场具有相对优势。

(二)资金优势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截至2007年7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达到17086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4亿户。去年,通过邮政储蓄和汇兑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的1/5。目前,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经接近1万亿元。此外,据悉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也会像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一样,谋求在境内和境外上市,这会进一步拓宽其融资渠道,提高其自有资本的数量。邮政储蓄银行资金数量上的优势为其将来的批发业务将提供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邮政储蓄银行具有资金运用的质量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的体制下,邮政储蓄的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资金自主运用渠道狭窄,这一方面限制了资金运用业务的开展,同时不能否认的是也为其规避了资金运营的风险。未来邮政储蓄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

(三)成本优势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业务是在邮政业务的基础上开办的,基本上不需要特意为开办储蓄业务而另寻营业场所,因此经营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因为邮政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国家从多方面给予其优惠及扶持政策,也大大降低了营运成本。比如在场地成本方面,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在城镇建设中,邮政网点作为必要的配套设施按人口、服务半径等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中。一般邮政使用的场地按建筑成本价向开发商购买,免除地价。而相比较而言,银行的营业场地基本上按市场价购买或租赁,并且往往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区,场地成本支出居高不下。再者,在人员成本方面,人员工资、福利等支出一般都是企业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邮政长期亏损,其员工收入一般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而商业银行员工人均收入列当地前列,成本远远大于邮政储蓄。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城市中场地成本和人员成本必然会有所上升,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场地和员工都要更换,其平均成本仍将具有优势。

(四)品牌优势邮政行业有着数以十万计的投递员,由于他们特殊的一对一的投递服务方式,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绿色邮政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在某些地区非常高。这将极大地增强邮政储蓄银行的吸储能力和产品推广能力。

二、劣势分析

在邮政储蓄银行建立之前,邮政储蓄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最大的劣势在于其经营体制不顺,假定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成功解决体制、机制问题,那么邮政储蓄银行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劣势由于邮政储蓄最初的定位导致邮政储蓄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开办存款业务以及部分代收代付类的中间业务,不能办理贷款业务。使得邮政资金的运用渠道十分有限。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如教育储蓄、小额抵押贷款等均不允许邮政储蓄部门办理,产品品种单一,从而难以产生业务联动效益,规模效益差。

(二)人才劣势邮政储蓄银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基于原有的邮政金融从业人员。当邮政储汇转型为邮政储蓄银行,尤其是转为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对邮政储蓄原有保护消失,邮政储蓄银行需要与银行业中的为数众多的商业银行在各个银行业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其中取胜的一个关键是人才的作用发挥。而目前从事邮政金融的人员大多数是从包裹速递等邮政战线上分配而来的邮储从业人员。尽管近几年各级邮政储蓄机构招聘了部分金融专业人员,其内部人员知识结构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之际,在其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仍然高达70%。人员素质仍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金融知识政策水平普遍较低,对邮政储蓄的经营特点、优势,甚至监管部门都所知甚少,对防范资金风险意识淡薄。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员素质不仅影响了现有业务的高效开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业务创新,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技术设备劣势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支撑是一家商业银行确保持续经营和强大创新能力的前提。那些优秀商业银行均具有科技领先优势。如招商银行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与其科技领先地位是绝对分不开的。而邮政储蓄虽然在结算网络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在科技设备上明显落后,尤其是电脑设备比较陈旧。邮政储蓄基础设施不到位,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地区,都是原有的老式简易的钢管栏杆,封闭作业做得不好,没有安装防弹玻璃,安全设施较为落后。有的网点甚至没有自己的金库,有的个别网点设立了金库,但未按照监管当局和公安部的金融机构金库的标准建设,金库较为简陋。

三、机遇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邮政储蓄正面临两大环境机遇:

(一)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机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今后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该文件甚至明确指出,要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事实上,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邮政储蓄机构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机构改革的力度,一大批县(市)支行及其附属机构被撤并,农村地区金融真空问题凸现。至2002年网点撤并工作接近尾声时,中国工商银行共撤销网点8700家,中国银行撤销2722家,中国建设银行撤销3601家,中国农业银行撤销16000家。四大行基层网点的撤并给农村金融市场留下了空白,并一直没有得到弥补。在这一期间,两项改革给邮政储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一是2001年人民银行启动的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使邮政储蓄网络由封闭走向开放,邮政储蓄绿卡(以下简称“绿卡”)业务由过去单一的存取走向个人结算。二是2004年12月13日全国31个省邮政储蓄绿卡网络新老系统成功切换上线。统版后的邮政储蓄交易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交易成功率从统版前的不足90%升至98%以上。邮政储蓄实现了对内连接城乡、汇通全国,对外随银联卡走出国门,成为全国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邮政储蓄银行不但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网点优势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而且邮政储蓄长期从农村抽走资金后更有必要尽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多年来因“只存不贷”而遭遇农村资金“抽水机”质疑的邮政储蓄,其“输血机”的作用逐渐显现。邮政储蓄已成为农民工工资、农产品供销、乡镇企业资金回流的重要途径。2003年邮储资金自主运用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村返回资金。

(二)开展中间业务的环境机遇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往往是利用其网络、技术、信誉、信息、设备等现有优势向客户提供服务,因而具有风险相对较小,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柱业务之一。中间业务收入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国外,各国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开展中间业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今天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这对于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来说,无疑是减少了竞争的压力。因为在中间业务这一快,邮政储蓄银行可以和其他商业银行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邮政储蓄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资金和网络优势,大力挺进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平分秋色。从2003年8月,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开始,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保险、国债以及各类代收代付业务上逐渐作大规模,稳定了一批低端客户群体,同时也在个人理财和基金业务领域有所突破,得以通过与保险、基金以及大型企业合作,开始进入高端客户市场。

四、威胁分析

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为邮政储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形成了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内外两个方面:一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在城市中,不仅要面临与中国同业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邮政储蓄银行还要与外资金融机构抢夺优质客户。在农村市场上,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会给邮政储蓄银行带来一定的威胁。二是指从邮政储蓄现有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人才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一个金融组织,一个金融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和经营理念、经营观念的转换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来看邮政储蓄内控制度薄弱,操作风险隐患较大。

五、运用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

通过上述SWOT分析,本文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实行SO战略,即发挥企业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将其业务定位于以下三个方向:农村零售业务、城市批发业务和中间业务。

(一)农村零售业务。针对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机遇,以及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条件下,邮政储蓄银行首先应定位为农村业务,因为其在农村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对农村地区、农户情况比较熟悉的特长,开展农村小额质押贷款等各项业务,和其他商业银行实现错位竞争,重点发展“农村零售”业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消除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城市批发业务。从邮政储蓄银行所具有的优势来看,资金充裕是其中重要的一点。一般意义上,对于那些资金比较充裕的银行,往往会在资金批发业务上形成特色,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资金数量上的优势,尝试办理批发性信贷业务,如委托贷款,投资债券、投资基金,以及在货币市场上发放银行间同业拆借贷款等等,成为政策性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资金供应商。由于邮储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如果在一段时期之内,邮政储蓄银行在资产运用方面采取以批发为主的模式,可以省去大量贷款审查和风险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贷款的出现。

(三)中间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可以开发与邮政业务相结合的金融中间业务,充分利用邮政拥有的庞大实物传递网络和投资队伍,形成在中间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邮政储蓄开办中间业务还具有理论上的后发优势。这主要是指邮政储蓄作为中间业务市场上的后来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引进,进而赶超市场上的先来者。2004年全国31个省(区、市)局的邮储统版上线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实现邮储所有账户、资金、绿卡在全国的共享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失败率。

六、日本邮政储蓄银行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上已经有多个国家对邮政储蓄体系进行了改革。其中,日本储蓄银行因有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相似的历史背景最值得中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