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例6篇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1

2、如果我说我想一个人静一静,其实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你。早安!

3、别人永远感受不到自己的痛苦,不要去倾诉,做好自己就好。早安!

4、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早安!

5、真正的忘记,并非不再想起,而是偶尔想起,心中却不再有波澜。早安!

6、有时候,喜欢听歌不是因为歌唱的好听,而是因为歌词写的像自己。早安!

7、长大后,这个社会教会了我,没心没肺,没感觉,不痒不疼,不在乎。早安!

8、你要活成两个你,一个是为爱疯狂的大魔王,一个是疼爱自己的小可爱。早安!

9、时间久能生情,时间久了也许会淡漠;只要时间足够长,那必将人心看破。早安!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2

微电影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写微电影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故事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故事里是不应有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故事里,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只有写成如下: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老师手上拿着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故事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故事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故事。所以,一个优秀的电影故事,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故事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故事太多枝节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3

“向雷锋叔叔学习”这句话伴随了我们多少人走过童年。现在,我们已经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从四十多年前起,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就响彻了大江南北。

雷锋,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雷锋,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是天使的化身,来到人间帮助那些正置身于水深火热当中的人,使他们顺利度过难关但却从来不求回报,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是优先他人。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说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从这两句话当中,就能够看出他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全方面向雷锋叔叔学习,为人民为祖国做出贡献!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4

多年来,受“淡化语法知识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内容一删再删,导致师生极其不重视,教学极不正常,学生语法知识极为欠缺。众所周知,汉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者应融为一体,互为作用。过去,教学强调了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新课程改革后,强调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忽略语文工具性,淡化语法知识教学,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忽视语文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教师对大纲精神理解偏差。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所谓“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是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应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随文学习语法知识”已然变成一句空话。师生对语法知识教学兴趣索然。实际上,人文性也好,工具性也好,关键在于一个词“过与不过”。然而,现在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却在某种意义上冷落了它的工具性。课程改革之前,老师们在授课时都能较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传授,学生语法知识学得也比较系统、扎实。应该指出:现在老师对大纲的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认为语法知识可有可无,老师授课时几乎不讲语法知识,以至学生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涉及到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知识更是茫然不知,更遑论借助语法知识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二)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现行中学语法教材的语法教学内容全部安排在初中学习,主要集中在二到四册(语文版),其中二册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12种词性;三册介绍了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等五种短语类型,两种特别短语(连动短语和递进短语)以及对复杂短语的分析;第四册介绍了句子及按句子内部结构分类: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句子按其功能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介绍了六种复句类型及简单的二重复句的划分。由以上内容安排可以看出:在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这五级语言单位中少了语素和句群,由于未介绍语素,介绍词的知识也就略去了词的构成,也就没有按功能关系介绍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甚至,连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的主干的提取都只字不提,况且教材中语法知识的介绍极为简单,缺乏必要的理论阐释和相配套的练习。学生在学习时难度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以致见到语法知识的内容就干脆不看。

(三)深受中考指挥棒的误导。现在从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来看,命题内容中几乎不涉及语法知识,也就是说语法知识只学不考,而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反复强调:语法知识只学不考。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正是受到中考指挥棒的严重影响,师生对语法知识往往淡化处理,甚至不屑一顾,把所有的语法知识当作不存在。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不断在淡化,语文语法知识教学极为不正常,有的学校甚至取消语法知识教学,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了解极为欠缺。那么语法知识真的百无一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学好语法知识的有利作用

(一)有助于理解文意,提高阅读能力。学好语法知识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或中心的作用有很大的帮助。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教授这句子时强调“望”是谓语,后边的七个句子都是“望”的宾语,也就是说后边的七个句子都是“望”的对象,是作者亲眼所见,是实景描写。抓住了这一处文字,这段文字的理解就容易了,同样的,在周敦颐《爱莲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一个很长的单句,学生把握句子的意思有难度,但只要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主语中心语是“予”,谓语中心语是“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充当“爱”的宾语,那么一下子就可以把握这句话的含义了。鲁迅的《社戏》中有这么一句话,“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学生才会明白:句子的主干是什么?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夹杂吹来。什么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所发散的清香。“豆麦”和“水草”是什么关系?“豆麦”和“水草”是并列关系。“朦胧”这一词语用得好,好在何处?“朦胧”这一词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鲜、生动,写出了月色与水气水乳交融的情状。笔者并不是说语文老师一定要用成分划分来析这句子,而是说,学生只有具有了语法底子才能这样分析。如果学生能这样分析,那他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透彻、深刻了。

(二)有助于规范语言表达,提高写作水平。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退步了,特别是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是下降不少,甚至在高校里,很多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是语病颇多,不知所云。在学生的习作里教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病句:“他那崇高的品质,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有很大的进步”,“是否努力学习,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小东生日那天收到了许多朋友的礼物”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对相关语法知识不了解,只要对语法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上面例句中的语病就可以结合短语类型、句子成分搭配,对句子“主干”和“枝叶”有步骤地检查,这样就不难发现语病所在,语法知识就能起到规范语言表达。语音表达的准确性,也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仅学生如此,很多报刊杂志刊登的文章语法毛病也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他的《论基本属实》文章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江南饭庄来信:贵报〈〈古诚纵横〉〉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这么一个例子,他说: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像电视里有这么一句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句,它前后自相矛盾,既然不收礼,为何还收脑白金,难道脑白金不是礼物?像这样的广告语只要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随处可见。这些病句的产生原因很多,但没有掌握好语法规律应是主要因素。

(三)有助于学好其它科目,提高理解水平。现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很多学生,甚至是优等生,英语学习也颇为吃力,特别是对英语语法的学习更为力不从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曾经就这问题与我校的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很多学生意见颇为一致,认为语文语法知识的缺乏影响了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如果把中英的语法知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些年,在“淡化语法”论影响下,学生汉语语法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外语学习。如果学好了语文的语法知识,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好英语的语法知识。同样的学好语文、学好语法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语法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于理科的一些公式、定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再者,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简答题的回答,语言要求极为规范严谨,这些都需要语法知识的帮助。

(四)有助于汉语走出国门,提高我国形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世界上兴起了一股学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把汉语推向世界是绝好的机会。但是,如果连中国的读书人自己也搞不清楚汉语的语法知识,又怎么能够教好外国人学好汉语?又怎么能让外国人知道汉语的博大精深?又怎能把汉语推向世界?

三、采取的对策

(一)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随文学习”这词很让人容易理解成“可有可无”的意思,不能引起师生对语文语法知识的重视。长期以往,连语文老师都淡忘了语法知识的内容,那就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了,文化如何传承?语文知识到目前虽存在争论,但由王力、吕叔湘、黄伯荣等语言学家的不懈完善,应该说是比较系统规范,非常有必要在中学生中进行普及。虽然教师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语言学家,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语法知识都不了解,都不知道,如何把语言文字学好,并推向国门。其实,在初中三年时间学习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并不会给学生造成太多负担。所以,为了引起师生对语法知识的重视,有必要把目前教学大纲中的“随文学习语法知识”改为“掌握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只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老师才能完整、规范地把语法知识进行传授,学生才会认真、扎实地学习语法知识。

(二)充实教材的语法内容。什么是语法?《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语法,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短语和句子的组织。”黄伯荣、廖序东所编的《现代汉语》中是这样界定的:“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所以加强语法教学应增补教学内容。了解语素知识和词的构成,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了解句群知识有利于学生写作,这些知识都应让学生掌握。而且学生学习了语素、句群,便于他们了解五级语言单位的框架和概貌。句子成分、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句子主干的提取也应补充。名称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其功能只相当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学生碰到这些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就可以很快地把握句子的结构和意义。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的知识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但非常有利于学生分析语句和语段,这些知识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当然,语文版的初中教材把语法知识放在二至四册,也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为便于教学和学习,应把语法知识相对集中安排,同时应增加适当的练习(目前关于语法知识的练习一题也没有),以巩固学习成效。老师主观上也应摆正语法教学的位置,把语法教学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要贯穿教学始终。

(三)改变目前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评价,更多的是导向和激励,所以重视语法知识教学,应改变目前的评价。换句话说,语法知识不能只学不考。如果仍然如此,无疑,老师仍会淡化语法教学甚至取消语法教学。所以中考的指挥棒极为重要,应在中考的语文试卷中适当安排一些分数,对浅显的语法知识进行考查,如病句的修改、短语类型的判断或句子主干地提取等等。如果能这样,不仅老师会重视语法知识教学,学生也会主动学习语法知识,只有这样,语法知识的教学才不会出现目前如此尴尬的局面。语文中考试卷考察语法知识这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致,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二者是平等,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应该有偏私,更不应该因个人喜好走向另一端。试卷中在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就不能忽略语法知识这块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应加强,而不是削弱、淡化。初中生学习相对系统的语法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的语法修养是正确理解文意、规范语言表达、传承祖国文化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剑澄.发挥语法作用,提高语文水平[J].中学语文教学,20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5

2.吴玲玲,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讲师

3.何山,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讲师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引起歧义的四个常见原因:用词歧义、语法歧义。其中语法歧义按照三个平面的理论又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用词歧义指的是由于词语本身使用不当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是指由于语法的因素所导致的歧义。并提出了消除歧义的方法。

关键词:歧义;语法;语用;语义

歧义是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受话者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的言语现象。这里语言是指言语中概括出来被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而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总的来看,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我们在研究语言时必须从观察言语现象入手,必须注意言语中表现出的大量的语言事实。

一、常见的歧义

(一)用词歧义

用词歧义指的是由于词语本身使用不当产生的歧义,这类歧义主要是指词语本身存在多个意思,或者词语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比如下面的句子:

1.我营一连攻占了308、309高地。

这个句子引起歧义的原因就是“一连”这个词语,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可以理解为“连续”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部队编制里“连队”的意思。

2.他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了。

这个句子中由于“走”这个词指代不明,可以是“行走”的意思,也可以是“离开”的意思,由此引起了歧义。

(二)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由于语法的因素所导致的歧义。语法歧义按照三个平面的理论,分为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

1.句法歧义

句法主要从词语在句法中的功能类别和词语组合时所形成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以此来确定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句子的结构类型。句法歧义是由句法因素引起的。

(1)由结构关系引起的歧义

如“热爱人民的军队”这个短语

热爱/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

热爱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这个短语可以看成是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两种结构关系,就是由于结构关系不同导致歧义,

(2)由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

如下面这个句子:

今天下午,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一起去了博物馆。

a.今天下午,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一起去了博物馆。(哥哥和三位朋友一起去了博物馆,并且这三位朋友都是妹妹的朋友。)

b.今天下午,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一起去了博物馆。

(只有三位朋友去了博物馆,并且这三位朋友是哥哥和妹妹共同的三位朋友)

这个句子就是由于结构层次的不同导致歧义。

2.语义歧义

语义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关系分析。语义关系是指句中词语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即符号和内容的关系,是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如施事、受事等),语义平面分析着眼于句子的深层结构,着重研究谓核结构中谓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所支配的语义成分(施事、受事、系事、与事、工具、处所、时间等),词语或成分所表现出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管约等等.根据语义平面的研究重点,我们把语义平面的歧义分为三种类型来说明。

(1)内部语义关系不同所引起的歧义,如

这个人谁都认识

这两句中的名词“这个人”既可以是动词的施事也可为动词的受事,从而形成歧义。

(2)语义指向不明确所引起的歧义,如

我在教室里看到了张磊。

这里的状语可以指向我,也可以指向张磊,由此引起歧义。

3.语用歧义

语用歧义,是指本身没有歧义的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了歧义。比如对话双方认知水平的不同导致歧义。听说双方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文化知识,从当时的交际背景、环境和自身希望达到的交际意图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使得交际顺利进行。说话人根据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和意向向听话人发出信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所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心理联想去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对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环境、具有不同认知语境中的交际双方,理解的偏差在所难免,歧义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如:你放着罢,这句话本身是没有歧义的,但是如果放在以下的语境中,表达的情感和意思就不同了。

a.你放着罢,老吴!你身体不好,不要累坏了。

“你放着罢”表达了对老吴的关爱的思想感情。

b.“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得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鲁迅《祝福》)

“你放着罢”在这里绝不是表达对祥林嫂关爱的思想感情,而是对她心灵的沉重打击。只有通过上下文或语言对象――说话者四婶,听话者祥林嫂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相关的自然物――祭祖的用具――烛台的意义的理解,即在语言背景人文言语网络作用下构建表情达意的言语系统,才能正确领会“你放着罢”在这里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一)更换词语

将引起歧义的词语换成词义确定的词语。

比如:我营一连攻占了308、309高地。

可以将“一连”这个词语更换为“连续”或“连队一”。

(二)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

通过补充语句,确定唯一的语言背景,消除歧义,语言背景既不

能过多导致听者混乱,也不能过少,导致无法确定具体意思。语境手段在化解歧义的各种手段中是最普遍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最万能的一种了。因为任何言语的交流必然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离不开语言的唯一占有者――人.所以说任何言语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存在的,语境时时刻刻都在制约着言语,使之从多义向单义转化。

比如“我借你五元钱”,可以补充以下语句明确

我借你五元钱,明天还你。后面一句话明确了“我”是被借方,给“借”确定为“借入”义。

我借你五元钱,你不还也行。后面一句话明确了“我”是借出方,给“借”确定为“借出”义。

(三)认真分析层次关系和层次,避免歧义

通过分析句法关系,化解由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

如以下短语:

你们领导 (同位/偏正关系)

领导群众 (联合/动宾关系)

翻译小说 (动宾/偏正关系)

经济困难 (主谓/偏正关系)

害怕起来 (动宾/动补关系)

在运用这些短语时,要仔细分析,并指出它们分别属于何种结构关系来避免歧义,这时可以增加一些助词或换用词语来消除歧义。

另外还需分析句法层次,划分出句子所具有的不同层次来避免歧义,如下面这个句子:

他们收集了许多老张的事迹。

分析层次有两种情况

他们收集了许多/老张的事迹。

他们收集了许多老张的/事迹。

这时可以调整语序,消除歧义,改为:

他们收集了老张的许多事迹。

本文中分析的引起歧义的三个原因,用词歧义和语法歧义是由于语言本身存在问题导致的歧义,语用歧义是由于言语因素导致的歧义。前两种歧义要从词语本身和语法角度认真分析,避免歧义。最后一种歧义要从考虑到整个语言环境,考虑到听话者的认知水平,避免歧义。(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

参考文献

走心的句子简短一句话范文6

【关键词】句子成分;搭配;语序;赘余;结构混乱

语病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是语法上的毛病。 从语法角度角度入手,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的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看句子是否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错误。再理清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辨析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修饰语的语序等是否有毛病。通过分辨病句的类型,辨明病因,做出恰当的修改。在划分句子成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1.看搭配是否恰当。搭配不当的类型主要有

1.1主谓搭配不当。如“二滩水电站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攀枝花地区使用外,还向外地输送。”拨开附加成分之后,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主语中心语“发电量”和谓语中心语“输送”搭配不当。因为“输送”的是电,而不是“发电量”。

1.2动宾搭配不当。如“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崎岖的山路,那熟悉的乡音。”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看到乡亲、山路、乡音。显然,“乡音”是不能看到的。

1.3主宾搭配不当。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转、变化和转化的过程。”主干是“世界是过程”,显然不合理,可以删去“一个”和“过程”。

1.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1.4.1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如:“林玲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折出来。”修饰“手”的定语是“聪明能干的”,“手”可以是“能干的”,但“聪明的”就让人无法理解了,应去掉“聪明”。

1.4.2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如:“他渐渐地爬起来,吃力地走着。”状语“渐渐地”不能修饰谓语“爬”,可以改为“慢慢地”。

1.4.3谓语和补语搭配不当。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补语“整整齐齐”与谓语“打扫”不能搭配。

2.看成分是否残缺。成分残缺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2.1主语残缺

2.1.1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上造成主语残缺。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这个句子,实际上并非真正缺少主语,而是误将主语放在介词短语中了。去掉介词“从”,就有主语了。

2.1.2暗中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如“王小明同学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突出,安排他担任织委员。”这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王小明”,第二个分句的主语不是承前省略“他”,而是暗中更换了主语(老师),但缺少了。应把暗中更换的主语写出来,或在“安排”前加“被”,并删掉“他”,主语承前分句的主语省略。

2.2谓语残缺。

2.2.1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残缺。如“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

2.2.2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如“这些杂交高粱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高粱更高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是一个复句,第二个分句缺少谓语动词,应在“更高的”前面加上动词“具有”。

2.3宾语残缺。如“这个节目表达了同学们要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汇报。”这个句子中“表达”没有宾语,应在句末补上“的决心”一类词语。

2.4定语、状语缺少或不完整。

如“在相当时间内,我们还要努力巩固所取得的成果。”“相当时间”一般是指某一个时间,并不表示某一段时间。用“相当”做定语是不完整的,必须加一个“长”,使“相当长(的)”做定语。

再如“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

3.看成分是否赘余

成分赘余是指成分累赘多余,造成重复啰嗦,影响表达简明的一种语病。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定语等成分及助词“的”赘余的现象。修改要领是去掉重复啰嗦的话,力求简明。

3.1主语赘余。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好学,上课时我们都能认真听讲。”后一分句主语“我们”赘余,主语承前分句的主语应省略。

3.2谓语赘余。如“他正在进行打球,可带劲了。”谓语“进行”赘余。

3.3宾语赘余。如“全校师生热烈庆祝国庆节的到来。”宾语中心“的到来”多余,因“庆祝……国庆节”意思已经完整。

3.4定语赘余。如“这话里包含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定语“无声”和助词“的”赘余。

3.5状语赘余。如“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们。”状语“在心里”赘余。

3.6补语赘余。如“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补语“一些”赘余。

4.看结构是否混乱(即句式是否杂糅)

同一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说法。如果说话写作时拿不定主意,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把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混杂在一个表达式中,结果造成结构混乱,语意纠缠。修改方法是只保留一种结构。

如“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上比较合适。”这句话里面,“最好放在……上”与“放在……上较合适”两种结构杂糅在一起。改法是保留其中一种结构,即删去“最好”或“较合适”。

5.看语序是否得当,语序不当的类型主要有

5.1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如“丰富的实践,使他广阔地接触了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才能讲广阔,“广阔”应放在社会生活之前。

5.2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如“飞快的K114次列车向成都奔驰。”“飞快”是表动作的状态的,因此应放在动词“奔驰”前作状语。

5.3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一般按以下次序排列:①表示领属性或时间处所的;②指名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5.4多项状语语序不当。多项状语的次序大致为: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副词(表范围或频率);⑤形容词或动词(表情态);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这个句子的正确的次序应该是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5.5虚词位置不当。如“他把这个问题不放在心上”“不”应移到介词结构“把这个问题”之前。“把”字句,“被”字句中有否定词,应将否定词分别放在“把”“被”之前。

5.6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如“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并提出了许多问题。”应先“提出”,后“讨论”。

5.7分句间次序不当。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反映了一定的事理关系,如果句序失调,表达就会混乱。句间有先后、轻重、缓急、大小、因果等关系,句序应依据一定的标准排列。

要做好病句的修改,首先要能正确辨析。除了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应从语感、逻辑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正确的修改方法。因此,要增大阅读量,培养语感,并具备必备的逻辑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从正面知道句子应当怎样组织,还应当从反面知道句子不应当怎样组织,了解造句时常见的错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