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感人的话范例6篇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1

语言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信息论者把语言、文字、电磁波称为信息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语 言更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板书 、图片、实物、幻灯、录音机、录像机等多种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 主要途径仍旧是“言传身教”。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炼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 虽然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 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首要标志。反过来说,有的教师学问虽然渊博,满腹经论,学贯中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 不高明,课堂上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而教学效果不好,不也大有人在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 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下面结合我自己在教 学中的体会,也结合指导师范大学实习生,以及跟青年教师共同备课中的体会,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谈 几点看法。

(一)关于历史课堂语言的语速、音调和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速度标准吗?有人说话快,有人说话慢,似乎并不需要划一。但是,一般说来 ,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连珠炮一样的发射,攻势太猛,学生的听力能跟得上吗?能捉住 你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并且把这些声音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吗?教学不 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海北的侃大山。讲故事和侃大山,别说听者漏听一个词、一句话无关紧要,即便 听不清一段情节又何妨!?而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讲课的字字句句 都应该让学生听得清楚,吸收进去。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图象重叠,造成混乱,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人 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不能不受到损失。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她)以为只有这样 才能“镇”住学生。可悲的是,他那里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这里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 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 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把老师的声音滑了过去,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其实,一堂课45分钟,教师的讲课不能匀速前进。老和尚念经,平平的缺乏变化的语调总是催人欲眠,容 易使人感到困倦。课堂语言的快慢、高低,都要根据内容不同而随时调节,不断变化,务使声音跌宕起伏,疾 徐有间,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当我们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不妨激昂慷慨,铿锵有力; 讲奸佞当道,百姓受苦,可以音律低沉凝重,如闻唏嘘之声;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要打出节拍来,重音 符号、休止符号要巧作安排。至于重要的概念、千古警句的介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吐给学生。西安事变和 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像“基本结束”、“初步形成”这样的短语就要字字珠玑,一字不差地交待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讲 ”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 生的思维,在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才能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艰深。用词艰涩,学生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食而不化,必然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 。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教师语言也不能尽是大白话,或者过于庸俗,或者过于浅显,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学生听得乏味,令人扫兴,必然要萎缩他们的求知欲,一样会减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备课不但 要吃透教材这一头,而且要吃透学生这一头,不但要备“书”,而且要备“人”,即要抓学生的思想状况,了 解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教师只有吃透了这两头,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采用最适当的语 速、音调和深度,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新教师和实习教师初上讲台,不注意这一点,往往 给人一种背诵讲稿的感觉。背诵讲稿式的讲课听起来味同嚼蜡,没有味道,而且会失去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威信 。学生听讲时,替教师担忧,好心的学生悬着一颗心,唯恐老师背不下来,调皮的学生等着看笑话,至于教师 究竟讲了些什么,反而被大家忽视了。

(二)历史课堂语言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是第一位的。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 ,用词严谨。秦灭六国之前,嬴政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你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他为“秦王嬴政”;秦 灭六国,全国统一,嬴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嬴政,你必须以“秦始皇”相称。“ 秦王”和“秦始皇”、“秦国和秦朝”,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乱用,或者模棱两可,闪烁其词 ,都是科学性的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或者“封建君主制度” 。有的教师说成是: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结束了君主制度,而我 们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 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的差别无几,而概念却完全不同。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准确的语言,用词严谨地讲清楚各个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 须恰如其份,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 大:“白发三千丈”,“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 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

历史课堂语言要讲究一个精字,说话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 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教师从第一天走上课堂开始,就应该防止出现“官腔”、“训话腔”。 一句话一个“啊——,”两句话一个“懂吗?”,不断的“这个、这个”,无数的“嗯、嗯”……这些官腔、 训话腔,会成为一种疲劳因素,在你讲话内容的外壳上蒙上一层尘雾,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它应有 的光彩。

为了使

学生全部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有一些好心的教师养成了重复的毛病。为什么要一句话重复几遍呢 ?多遍重复,成为蛇足。那么,在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地方,或者估计学生有听不清楚的地方,是不是要重复 一下呢?为使全体学生都没有滑过你的话音,教师完全可以把已经说过的意思,换一个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再 表达一次,当你介绍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荀子,说:“荀子和孟子是齐名的。”如果耽心学生没有听懂,或 者听不清楚,最好不去作一次简单重复,你可以补充一句:“荀子和孟子在当时有着同样崇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里,还有一个课堂语言含金量多寡的问题。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 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非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 但含金量太少。如吃橙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醇度不到,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 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至于有的教师在课堂里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叫好于一 时,扪心自问,对得起学生吗?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历史课堂上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 国马赛人民高唱着进行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而这些声音、这些画面虽然有时候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的应 用,幻灯、音像设备的辅助,但主要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把他们再现在学生面前。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 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更需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弦,感染学生。

历史课堂语言要充分发挥出她的魅力,要富于文采,饱含感情,做到以言感人,以情动人。北京三中朱尔 澄老师素以寓情于理见长。在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一课中,她在介绍了徐光启的科技成就,忧国忧民思想 ,以及他最早接触西方科技,最早察觉到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历史贡献之后,添加了一个徐光启之死的细节 ,她说徐光启71岁死于大学士官位,“盖棺之日,囊无余资,据说只有白银10两。一品大学士,不置家产,多 少年来为后人钦佩。盖棺之日,囊无余资,闪耀着徐光启金子般的品质。”启发学生从优秀科学家身上学到人 生的价值。朱老师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渗透在她低沉而又坚定的话语之中,做到了以言感人,以情动人, 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 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那么,怎样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这里,我 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不要娇柔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 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这里,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 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 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

历史课堂语言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 语。相反地,在历史课上,倒是应当适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讲岳飞抗金的历史,一句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可以把志在“还我河山”的岳飞,满怀胜利信心准备乘胜追击,直到完全收 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以及偃城大捷之后,岳家军欢庆胜利,有说有笑的时代气息,鲜明地摆到了学生面前。

原话和原文不能用得太多,使学生难以接受。那么,什么地方引用原话、原文为宜?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 的体会,第一,要害的地方,或者能够用原话一语道破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他一到广州,对各国在华商 人表了一个态:“若雅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 这位爱国的大臣、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他的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如果引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 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疯狂侵略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第二要短而精,浅而显。如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削藩,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 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短短两句话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而文字浅显易懂,用字仅22个。 如果引用的原话、原文内容虽属要害,而文字艰涩,寓意费解,就不宜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一套历史 教材(现行教材)在课文旁边常常专辟方框,恰当地引用古人的原话或古籍上的原文,这是对旧课本的一大改 进。

有的教师担心增加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学生不容易接受,其实,有时候补充古人说过的一句原话,古 籍上一句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实则加浓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 如讲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的结果时,教师在讲汉军打败匈奴以后,如果补充一句“从此漠南无王庭”,可以唤 起学生一串联想:汉军打败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长时间里,匈奴贵族不敢再带兵到蒙古大沙漠以南骚扰,从 此大漠以南再无匈奴单于的王庭,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一句原话,一段原文,一个成语,可以形成一个 概念,联想一串现象,概括一个时代的面貌。这样做,能把时代气息染得浓浓的,把学生历史的兴趣鼓得高高 的,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絮絮叨叨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 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要使学生学好并且喜欢你教的那门课,语言这个基本功不能不予重视。

历史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技能和表达艺术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自我训练的方法,我总结了这么 几条:第一,要充分掌握史料,不断加深功底。史料是内容,语言是形式。教师功底深厚,掌握的史料丰富了 ,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语言的准、精和美,要以教师掌握的丰富史料为基础,教师只有掌握了较 为丰富的史料,才能判辨真伪,用词精当,恰如其份;才能形象生动,具有文采而又感人心弦;也才能选用恰 当的原文原话。

第二,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我们听有经验的优秀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净、洗炼,用语确切、肯定,概 念交待得清楚、着实,课堂效果好。这里,往往不仅仅是由于教师在口齿、口才等技巧性问题上有过得硬的功 夫,它首先是教师吃透了教材,对所讲的问题掌握得准确,理解得清楚,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课堂语 言方面的各种优势。反之,有时候我们的课上得不成功,例如用词不当,似是而非或者废话连篇,或者语无伦 次,罗哩罗嗦的说不清道不白,或者是颠三倒四,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这些在语言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其 根源也往往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还没有充分掌握,没有认真备课,教材还没有吃透。

第三,要提高文学修养,掌握较为丰富的语汇。例如,多读一点原始资料,翻一翻历史小说以及各种文艺 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2

一、情感基调的变化暗含在环节设计的层层推进中

《春天的故事》教学内容很深,目标很高,而关键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发展变化的原因”。笔者在这一课教学中将第一课时的小标题定为“走进春天”。 教学中紧紧围绕“感知时代变迁,体会社会发展的春天气息”这一目标,着力以情感基调的变化潜移默化孩子的认识和情感。第一环节是“图片识历史”,让孩子们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心中的喜悦,再出示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预言——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从而引发孩子们的担心与忧虑,为下一环节“票证说历史”作好情感的铺垫。教师在接下来提供票证与引导观察中,逐渐明晰了票证的种类、面额、时间期限和通用区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生活资源的匮乏,整体感知到了一个时代的状况,情感逐渐转入了焦虑和忧伤阶段。而在最后的“解密春天来”教学环节中,又通过观看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并进一步对话解读“十一届三中全会”, 初步了解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基本措施,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这就是教学设计的环环相扣,这就是教学情感的层层推进。

二、情感基调的变化灵动在课堂语言的互动交流中

应该说,教师的语言是触动孩子心灵最富有杀伤力和感染力的武器,能将历史题材内容教好的品德教师语言能力一定都不赖,都能在教学中牵引着孩子的情感向着目标步步推进。在《春天的故事》一课教学中,导入时有这一样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中国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时候,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为什么?”短短的一段话却起承转合,需要教师舒缓而又沉重的叙述,以激发深埋在学生内心深处那简简单单的爱国情感。而在交流票证的额度、期限等话题时,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相对是远离历史而又是最贴近生活的,呈现的是历史与社会现实之间蒙蒙眬眬的状态,因而交流的语言无论在语速还是语调上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以步步紧逼的追问触动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尤其是最后一个“解密春天来”一环节,如果缺乏了教学语言的情感推进,缺乏了激情与深情,就是设计得再好,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后那份欣喜的情感就会大打折扣。

三、情感基调的变化微妙在课程资源的精心选择中

任何人的情感都不是一张白纸,能引发其产生情感波动的,必定是能引发其内心感触的,要引发教师或者是学生的情感变化,也要精心选择能触动自身或孩子心灵的物证,课堂上触景生情,触物激情,从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在《春天的故事》教学中,教师一路上都用事实说话,借用真实的文件、数据、视频、图片等冲击学生的视听,并与学生调查、搜集的信息相共鸣。尤为重要的是,教师充分利用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感性物件——票证来展开教学,一开始就让孩子们眼前一惊,也很自然地揭开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在一步步地对话交流票证的额度及通用范围中促使学生感悟历史时代的变革,引发饮水思源的本真情感,非常微妙,也非常精妙。在最后的环节“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中,教师出示随身携带的学生非常熟悉的甚至是身上都可能带着的“卡” ,包括公交卡、银行卡、医保卡等,让学生眼前一喜,与之前的票证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一卡走天下”。由“票”到“卡”这一惊一喜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新社会生活的幸福,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而这一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对学生的情感推进无形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3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1

 

小小红船,承载千钧。“红船精神”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历史进程中。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执政之基。在新时代引路人的引领下,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推动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2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失败后,井冈山的革命斗争靠什么燃起“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照亮中国革命的前程?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产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产生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才能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3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必须把党的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从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并使自己正确的政治主张化为亿万群众的行动纲领;同时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的优秀人才。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4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史、国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100年的党史,72年的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泪水和汗水写就的,充满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我们只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深地爱党爱国。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5

 

学习党史就是要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牢记党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重温我们党百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6

 

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一百年,既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历史写照,更是“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伟大起点。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伟大历史,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

 

在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史学习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一代而言,正当其时,正逢其势。青年大学生立足于新百年的时代潮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全国同上一堂课六种精神话党史观后感7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规律

历史学科,注重的是“回首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对曾经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学习认识,从中汲取经验,获取感悟。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不能再依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教师的权威性也不应当再出现在课堂上。

一、与自己对话

与自己对话,这是在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让思绪重新审视自己,使外在的东西慢慢沉淀。这种心态,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非常适用,尤其是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自我对话,其实也就是一种反思型对话,是对自己以及外部世界的反思。通过这样的一种对话过程,学生会觉察到很多平时根本无法察觉的东西,会对历史知识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触。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力量就是在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与自己对话,学生会觉得对历史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会觉得生命更富有、更圆满。

二、与书本对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本对话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历史学科,毕竟还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更多的是记忆,要想学好历史,就必须要多看课本,与书本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知友谈话,认真阅读其中的每个细节,用心与书本对话,品味历史教材中的每个精彩片段,每一个历史事件,真正从历史书中学到知识。这样,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更会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学好历史。

三、与他人对话

与他人对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二是生生之间的对话,这两种对话形式,都是构建高中历史对话性课堂的重点。

1.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实现高中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毕竟,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想真正发挥历史课堂的最大意义,师生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勤加沟通交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以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为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就无法深刻地记住,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现况,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话,方可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

2.生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学习是所有学生共同做的一件事,所以,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历史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所学内容是“读读会读,背背会背”,然而却不会真正从历史中“回首过去,展望未来”。追根究底,就是因为同学之间欠缺交流,不能综合所有人的见解,无法做到汲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导致在具体的对历史知识的应用中,他们的反应有时还会慢上好几拍,甚至反应不过来。生生之间的对话,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能够真正实现高中历史学科的最大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学到知识,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不好的学习方式,从而学会学习。而在教学中构建历史对话性课堂,就是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加强他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在这种对话中学会进步,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5

由于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我们仍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发展,用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历史老师应试而教,学生应试而学,原本丰富精彩魅力无穷的历史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眼中的“贝多芬”(背多分),使历史教学失去了鲜活的一面,缺乏了她应有的精彩生动性,历史课出现了危机!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小兵云:“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责无旁贷,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艺术,打造精彩课堂,这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育者的共识。”精彩,才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在于具有历史的精彩。中学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历史的学科优势,以精彩生动的历史史实唤起学生经久不衰的热情,以高大的人物形象培育学生始终不渝的理想,从而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展示精彩呢?我们可以以语言见精彩;以情境见精彩;以贴近生活见精彩。本文主要从语言见精彩方面打造历史课堂的精彩。

所谓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

我们来看这个教学片断:有一老师在复习《资治通鉴》时,提问到“《资治通鉴》的作者是何人呀?”一学生爽快地回答“作者司马迁,北宋著名史学家”话音未落,笑声四起,弄得这名学生莫名其妙。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多活了一千多年,但这能全是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和司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呢?谁让《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史学名著兼文学名著呢?太像了,以至于我们看不出还有其他区别?”幽默风趣的语言转移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维护了同学的自尊,重要的是把学生混淆的知识做出了区别,可谓一箭双雕。

如何用精彩的语言打造历史课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语言精彩生动,富于变化,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语言要幽默。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

(2)充满情感色彩 ,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得好:“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念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是与非、爱与憎,所以语言的情感色彩是很值得重视的。

(3)教学语言要口语化,口语化意味着通俗。有首顺口溜说:“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可资借鉴。

(4)历史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时代气息。历史课堂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但是,古代史课堂上引用的古文,世界史课堂上出现的外语,不宜长篇大论。必要引用时,要作解释。 引用原语原文应注意要用在要害的地方。如林则徐禁烟到达广州时,对各国在华商人表态:“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一句话,把林则徐这位爱国大臣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

二、历史教学语言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

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教师在课堂里还可以借助于板书、图片、实物、课件等多种教学设备和手段,但口头表述仍然是最基本的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言传身教”。运用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

历史课堂语言应当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在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着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民族精英杰出人物金子般的品德……我们常说要把历史讲“活”,从语言上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行为、思想、外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明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优秀教师讲课,有人简练有力,有人委婉动情,有人幽默风趣……腔调各不相同,特点各有所异,而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相反,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课堂上却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因此,为确保教学质量,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三、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也是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的

(1)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积累的史料丰富了,反映史料内容的语言也就丰富了。 为了丰富史料,加深功底,教师备课的时候,可参考以下书籍:人民教育出版社特为教师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优秀的史学著作、原始资料等。有的教师认为原始资料浩翰难读,远水救不了近渴,自己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而干脆不读。其实,可以结合本人实际,制订计划,逐年积累,自会有可观的进展。

(2)提高文学修养。为了使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历史教师应多看一点历史文学,包括小说、诗歌、剧本等,这不仅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对理解历史背景也大有稗益。应该多看一点名人传记。名人逸事具有无穷的魅力,课堂中学习历史人物时通过风趣典型的事例加以复现,使人物形象突兀眼前,比正儿八经的溢美之辞更能激起学生的亲切崇敬之情。诸如,北魏孝文帝捉弄保守派老臣智迁洛阳;妙语惊人的即兴应对等等,上课略作穿插,不仅“笑声”顿起,而且能使人物个性栩栩如生。

史上最感人的话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3―0119―01

在历史教学中,课堂开始的导入如果能够做好,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好的课程导入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做到事半功倍。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就导入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

一、复习导入模式的运用

用复习来导入新的课程教学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导入模式。复习导入模式既简单复习了旧的历史知识,又导入了新课程的学习,一举两得。复习导入模式就是先复习原来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然后以这些旧知识为铺垫,延伸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过渡,符合大教育家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思想。

比如,在讲到“近代中国与台湾的问题”时,可以先复习原来学过的关于台湾的知识,循着历史的脉络来进行历史因果的联系和新旧知识的链接。可先复习古代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三国时就有大陆的官员到台湾设立巡检司,后来大陆又直接向台湾指派行政长官,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侵犯,一直到后来的郑成功,最后再回到中国与台湾关系问题的学习分析中。这样可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帮助他们学习这段历史知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神话故事导入模式的运用

历史上有很多相关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对初中生的吸引力很大,可以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神话导入模式就是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和学生们谈话,向他们讲一个或几个(视具体情况而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说或神话故事,激起他们对于该堂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人类的起源”的历史课程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我国女娲造人的故事:在开天地后,气力耗尽而死,自己的身体化为了大地、山川、河流等,然后又有了女娲――人类的母亲,她总是自己一个人,感到无聊和孤独,所以她用黄色的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后来,这些泥人就活了过来,变成了人类。然后,再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向学生解释进化论,结合人猿在森林的生活具体开始教学。当然,这个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大家或许都知道,如果这样的神话传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可以再结合西方的人类起源传说:在伊旬园里,上帝创造了两个无忧无虑长生不老的人――亚当和夏娃。后来,夏娃在毒蛇的怂恿下偷吃了禁果,然后,上帝降下了惩罚,亚当和夏娃有了生老病死,后来,他们共同繁育了人类。这样可以弥补女娲造人神话故事的不足,学生在听了这样的神话故事后,就会越发地对人类起源课程感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习效果。

三、节日导入模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