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的诗句范例6篇

秋雨的诗句

秋雨的诗句范文1

一、共同之处

1.体裁相同

两篇文章体裁一样,即“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格式不固定

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3.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杜诗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岑诗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融为一体,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借景抒情

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杜诗借大风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岑诗借边塞壮丽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5.都写到了风

两诗都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风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这个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诗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岑诗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不同之处

1.句式不一样

杜诗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岑诗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叙事详略不一样

杜诗叙事较详细,故事性强。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头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

岑诗叙事简洁,点到即止。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杜诗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样

杜诗抒情强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诗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体现了含蓄典雅的特点。

秋雨的诗句范文2

一、 《夜雨寄北》赏析

诗人在第一句用夫妻问答的形式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称妻为“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夫妻相互挂念的款款深情的画面,视角独特而鲜明,这句话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这句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画中有诗,情在画中,情与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诗的意境。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换位思考,表面是写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实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相思。这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与杜甫的《月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杜甫在这首诗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传达的是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君问归期未有期”用简单的问答形式传达了思念爱妻的深情厚谊,每一个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仅形象动人,而且深情、婉约。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是诗人当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现实处境。诗人对特定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语言简单而凝练。短短七个字,诗人为大家展现出一个秋雨绵绵的巴山景象,将异乡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绵绵巴山,不可断绝,冰凉的秋夜,大雨淋淋,不仅有天上之雨,还有池中之水。读这句诗,人们仿佛穿过了诗人描绘的景物,置身于一个这样的环境中:茫茫秋夜,寒意袭人,绵绵巴山,到处都是一片雨幕,地上的池水很快涨满并溢了出来,诗人身处异乡,周围是险峻而绵延的巴山,风狂雨急,孤独与寂寥缠绕在诗人的心头,此景此情是何等的凄凉与孤寂。秋雨绵绵,使人如愁丝缠绕,空虚而焦虑,池水盈盈,又使人情意满溢,无法自控,诗人的内心在愁绪满怀的同时也情意绵绵,汹涌激荡。在巴山秋夜,阴雨绵绵,诗人触景生情,通过自然景观展开联想,在描绘客观事物和处境的同时表达出夫妻的恩爱。“何当共剪西窗烛”,诗人先用细腻的笔法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充满温馨与恩爱的和谐家庭生活,“共”字无限传神地表达出夫妻之间的恩爱与亲昵,然后用“何当”将这个美好的期望推向了遥不可及的境地。诗人才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想象,是自己美好的愿望,何时能实现呢?这里与首句遥相呼应,“未有期”已经给出答案,理想多么美好,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与无奈。整句诗没有一个“情”字,却洋溢着无限情意。

二、《夜雨寄北》英译本中的诗歌意境

(一) 诗歌的意象与文化

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而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也表现在语言运用方面。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一种最常见而且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因其语言的书面特征,使得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蕴更为丰富,所以,译者在对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文字表面的内容,更要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次蕴涵。这样才能译出原作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的翻译研究工作要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因为翻译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不仅仅是文化作品在不同语言间的转述,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今天,这种文化传播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化是诗歌意象的基础,诗歌意象更是文化的体现,它来源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例如,水这个意象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多与愁丝相关联,表达出命运多舛,人生苦短的无奈与感伤情怀。就像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就是这个意义,在下句就直接点出了其核心的思想情感:“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水是以“雨”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个意象――“秋天”也是离愁或者思念的情感表现,这个更多是来源于中华民族的“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两个重大节日。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描写的是重阳节,而“月是故乡明”则是指中秋时节。

在Herbert A. Giles的译本中没有译出秋天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表达出中国文化有的民族特色。而散宜生的译本中“In this night of rain pools along Ba Rige o’ erflow”也没有译出“秋天”的意思。虽然他可能是为了追求音律上的完美而故意没有译出,但是从翻译的文化传播角度去分析,这两者都不尽完美。不过,中外的许多读者对他们的翻译都比较认可,认为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不可磨灭,所以,整体上讲,他们的译文还是相对成功的。而且,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比较含蓄,而西方人比较直接。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涨秋池”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非常的含蓄,而这种含蓄是西方那些直接和大胆的读者难以理解的。

(二) 不同译本意象还原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我过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将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一套独有的翻译学理论。在许教授的理论中有“三美原则”,即诗歌翻译时要注重意美、形美、音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形美最次。翻译时,首先要做到意美,然后再尽量实现音美和形美,最终达到三美齐备的最高境界。在对这首诗的首句进行翻译时,首先用“when”对应原文的“期”,然后用“but”来导出后面的“未有期”,这是许教授意译法的典型体现,虽然是直叙原话,但是并没有失去原文中应有的意味,那种离愁别绪、忧伤无奈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将原文中的巴山意译作“western hills”是指川东一带的山脉,而用“pools in western hills”来翻译“秋池”就有点偏颇了,因为这里译作是巴山的水池,而失去的“秋”的意味。好在后面用“autumn rain o’ erflow”来译“夜雨”,联想起来解读,还是能体会到原诗中那种秋雨萧瑟、池水满溢的意象。而原文中的“巴山夜雨”译作“enless reary night of rain”倒是非常贴切,将原诗的意象神韵表现得非常完美,读者在解读时能体会到诗人那种身在异乡秋雨萧瑟的夜里,对爱妻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译文完整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满怀的“愁绪”和“忧郁”,让人读来仿佛历历在目。译者在翻译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时都遵循了许教授“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很好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然而,美中不足,译文没有将原诗的“夜”翻译出来,有失原诗意境。第三句用“can”带出了“trim the wicks”,虽然在原诗中没有相应的意象,但是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整体意境也有很大的提升。译文以“trim the wicks”表现原诗中的“共剪烛”,将此刻的愁苦及未来的憧憬都完整地表现出来。译文中用“again”和“rain”分别作三四句的结尾词,充分体现了“音美”的原则。从整体上看,译文分为四行,每行都是12个音节,然后遵循AABB的形式押韵,这充分体现了“形美”原则。许教授按照他的三美原则意译全诗,运用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及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来翻译此诗,完整地表达了原诗的意境,是《夜雨寄北》英译本的典范。

我们再来分析著名翻译家孙大雨先生的译本。孙大雨先生曾翻译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期多翻译唐诗和《楚辞》。孙先生曾在美国留学,后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翻译了很多作品。孙大雨先生的翻译理论是:翻译诗歌和文学作品,译者不仅要完全解读原诗的意境,而且要对目标语的文化以及文字都有很高的造诣,唯有如此才能将原文的风貌和精神翻译出来,翻译过程相当于一次完整的再创作。孙先生在翻译时以诗译诗,用词非常精美,不同于原诗的简洁明朗,孙译本的风格比较沉郁。首句中,孙先生用“home-coming”表现归心似箭,然后又用“not sure”展现出诗人想回去又不能的无奈。孙先生在用词方面非常严谨,在翻译第二句时,用“not sure”对应“夜雨”,用“autumn pools”对应“秋池”,非常工整,而且充分表现出了原诗中那种惆怅孤独的情感,实现了中英文化的完美转换。受性格和经历的影响,孙先生在译文的情感表达上也是严谨的,用“Ba mounts”来翻译“巴山”会有损原诗的意象,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应译作“bashan mountains”或者是“bashan mounts”。在翻译第三句的时候,没有直译“何当”和“共”两词,而是用了“west winow”与“clipping the canle wick”,这也对原诗中所要表达的意象有很大的遗失,译文没有表达出原诗想要表达的对将来的重逢的一种强烈向往和憧憬,不仅在整体上显得平淡,而且没有完整表达原诗的意境,翻译得不是很到位。末句用“mute elight”来结尾,词语表现得过于含蓄内敛,没有完全传神地表达出“巴山夜雨”的意象和场景,也没有表达出诗人那种孤寂、期盼、焦虑以及矛盾的心理。然而,孙大雨先生在翻译时多运用古英语单词来体现原诗的节奏与形式美,体现了他独特的翻译风格。

三、结 语

通过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们了解到,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译者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原诗中的意象进行操作,既不能失去原文的内涵和精神,还要传达原诗的情感和意蕴。因此,在古诗歌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非常明显,只有经验丰富、语言功底扎实的译者才能译出精美的作品,才能将我国的文化瑰宝传播到世界。

[参考文献]

[1] 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20.

[2]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莎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与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J].文学理论研究,2006(11).

秋雨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杜诗 湿

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必修五杜甫诗歌《兵车行》鉴赏课时,我着重点出这首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中一个"湿",表明了杜甫当时极度忧郁悲愤的心情。一个听得非常入神的学生,无意中大声说了一句很萌很潮的话:"唉!杜甫的心情真的很湿呀!",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生的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我的灵感,廓清了我的一些模糊意象。不是吗?我以前曾讲授或阅读过杜甫很多诗歌,在他的诗歌中确实用过很多"湿"字,例如我们耳熟能详一些诗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等等诗歌中都有一个"湿"字,杜甫的心情是不是真的很潮很湿?为什么在他诗歌常常提到这个字,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天成?

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二册在注《曲江对雨》中"林花着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两句诗时,引说了一则故事:王彦辅曰:"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曰'落'。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诗言志,信矣。" 而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里认为这个'湿'字用得并不突出,而用"润"、"老"、"嫩"、"落"反而比"湿"字更费工夫,更讲究练字。且照胡应麟《诗薮》里的说法,用"湿"字不算诗眼,而用"润"、"老"、"嫩"、"落"才算诗眼,故胡应麟认为该诗就是不用诗眼的一例 。

不管怎么说,其实,杜甫在诗中十分爱用"湿"字,而且每每用来,贴切入神,情至理达,倒是一个事实。笔者在教学之余,对杜诗中广泛运用"湿"字非常感兴趣,本人通过检索《杜诗全集》(张志烈编,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的电子书初步统计出,在其存诗一千四百五十多首中,用"湿"字入诗的诗句竟达四十七首之多,现摘录如下:

1."东风吹春水,泱漭后土湿。"(《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2."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3."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太平寺泉眼》)

4."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

5."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

6."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7."气肠胃融,汗湿衣裳污。"(《雷》)

8."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雨》)

9."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其二)

10."秋耕属地湿,山雨近甚匀。"(《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

11."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12."雨声飕飕催寒早,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三首》其三)

13."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14."落砧何曾白纸湿,放未觉金盘空。"(《乡姜七少府设戏赠长歌》)

15."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言》其五)

16."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18."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遇雨二首》其二)

19."碧山晴又湿,白水雨偏多,"(《白水明府舅宅喜雨》)

20."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

21."楼雨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22."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端午日赐衣》)

23."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独立》)

24,"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2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26."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徐步》)

27."心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双燕》)

28."云霄遗暑湿,山谷进风凉。"(《台上得凉字》)

29."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

30."莫令鞭湿地,再湿汉臣衣。"(《遗愤》)

31."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32."久露晴初湿,高云薄未还。"(《草阁》)

33."滂沱朱槛湿,万里傍檐楹。(《西阁望雨》)

34."柴扉临野碓,半湿捣香。"(《雨四首》)

35."润休全湿,云晴欲半回。"(《朝二首》其二)

36."江雨旌湿,胡风井径秋。"(《重题》)

37."林花著雨燕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38."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

39."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黄草》)

40."身过花间沾湿好,醉于马上往来轻。"(《崔评事弟许相迎不到应卢老夫见泥雨怯出必愆佳期走笔戏简》)

41."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即事》)

42."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

43."碧窗宿雾湿,朱浮云细细轻。"(《江陵节度使阳城郡王新楼成王请严侍御判官赋七字句同作》)

44."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

45."律比昆仑竹,音知燥湿弦。"(《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46."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遣闷》)

47."爽携卑湿地,声拔洞庭湖。"(《北风》)

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 ,杜甫多以"湿"字入诗描写秋雨、愁绪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自己心中的潜在的苦闷,从而营造出一种凄苦惨淡、令人窒息的忧郁氛围。那么,杜甫为什么如此偏爱这个色彩灰暗,令人不快的"湿"字呢?正如晚唐诗人李商隐诗喜用"隔"字,表现自己坎坷终身、孤独无援的寂寞心态一样 。其实,这种表面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既有自己理想破灭后心中的烦闷,又有亲历"安史之乱"而产生的痛苦人生的体验;既有对苦于战乱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又有自己以诗为精神寄托的认真不懈的艺术追求。所以我认为杜甫诗中频繁地以"湿"字入诗,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一、政治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和失望

纵观杜甫一生,才华横溢而位居下僚,志存高远而终生失意。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杜甫,自矜于东晋名将杜预之后,并以儒家"治天下"之旨以立身,少有大志。不仅如此,他自幼聪敏而好学。诚如自己所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岁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幼小的心中,即自觉为"治国"而"修身",为"平天下"而勤奋学习。所以他熟读《文选》,以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的终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是,事实并非如他所愿,却好像总是在有意捉弄他。当他饱读诗书,胸怀韬略,以至"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欲以满腔热忱施展才能,报效国家之际,却碰上天宝六年权奸李林甫玩弄科举,而失去绝好的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机会。后来虽偶因赋三大礼表而略得小志,却不料随即"安史之乱"爆发。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直至客死他乡。

对于怀济世之才,而命途坎坷且终生不得志的杜甫来说,这真是太痛苦了,甚至简直是残酷的折磨。所以,当他经历屡次失败,理想一再受挫之后,总感觉自己虽然像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可这只雄鹰的翅膀却被时代的霪雨淋湿而不得展翅高飞。这种感受对杜甫来说,真是痛切而深刻。所以,这种情绪在诗中不时表露出来。如《秋雨叹》其三:"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这只胡雁其实就是杜甫自身的真实写照,作者望着在秋雨中徘徊低旋的大雁奋力向上却又不能高飞的情形,仿佛看到了自己狼狈的化身。又如《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湿久飞迟半欲高,萦沙惹草细于毛。"看作者眼中,连雨中落花也因受雨水沾湿而不的自由飘飞,使人顿生怜意。再如《雨峡云行清晓》:"高鸟湿不下,居人门未开。"在作者眼中的鸟,也多是被雨水打湿翅膀而不能凌空高飞的失路英雄的形象。

实际上,在杜甫心中,天宝六载李林甫的擅政科举,对自己来说,犹如一瓢冷水兜头浇下,无情地淋熄了从小升腾在心中的济世报国的希望之火;而当他进三大礼赋而奉命待制集贤院,政治命运即将出现转机之时,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又如一盆冷水迎面泼来,彻底浇灭了他心中希望的火种。所以,在杜甫一生中,这两件事犹如两盆冷水不但淋湿了杜甫的身体,更淋湿了杜甫火热的心灵。使他感到整个一生都如浴凉水,周身寒湿,冰冷透顶。

所以,他时时感到"湿"字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处处被阴湿之气所包围、笼罩。送客远行,他看到云气打湿了山谷:"长云湿褒斜,汉水饶巨石。"(《送李校书二十六韵》)逃难途中,他感到路湿难行:"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梅雨季节,他心中烦闷,心忧如湿:"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梅雨》)

总之,政治理想的破灭,使杜甫深刻感到前途的渺茫,生活的黯淡,心情的沉郁。

二、对乱世生活的深切感受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敌势猖獗。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迫于形势,仓皇奔蜀,致使长安沦陷。全国上下,一片惊乱。这时,杜甫也不得不带着妻儿与广大百姓一起逃避战乱,颠沛流离。一个月后,当他得知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安顿好妻儿于州羌村,只身奔赴。途中又不幸陷贼,而被押回长安,后冒死逃脱而得投奔凤翔行在。却又因吐蕃、回纥入侵,蜀中军相继作乱而被迫漂泊西南。其间,杜甫出生入死,漂泊流离,备尝人世艰辛。逃难路上,他看到了广大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惨状;也看到了远离亲人戍守边疆,同敌军作战的士兵们的艰苦辛劳;同时,以自己身为小吏而尚在难中不得自保,妻离子散的窘境,去感受普通广大人民更加困苦的生活。而其中更让他忧心的,是朝廷的昏聩,政治的腐败。为此,他看不到人民安宁生活的希望,看不到国家拨乱反正的曙光,心忧不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他深藏心中的隐忧。他感到战乱之中,广大人民就像长期处在水乡泽国,浑身湿透,何时才能回到干爽舒适的岸上?更叹息自己寄食于人,漂泊流离的生活何时才是尽头?所以,作者时常对雨尤其是秋雨特别敏感。在杜甫诗中,写苦雨的篇章亦不在少数,其原因大概即在此吧!而且每写雨,也多以"湿"字相伴。聊举几例:"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雨叹》其三)以霪雨不断,寓主上蔽于谗言而国事凋敝,兼叹自己抱负不得施展。"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对雨》)写自己欲由阆州回到梓州,为无休止的大雨所阻,因而想到此时在外淋雨戍守边防的士兵们的辛苦。"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罗衣"(《雨不绝》)则责为雨所阻而不得归的沮丧心情。"树湿风凉进,江喧水气浮"(《立秋雨院中有作》),却又独立院中,对萧萧秋雨述说心中悲苦,感慨颇多。由上可知,杜甫因雨而愁,感湿而忧在其诗中已成明显印记。而且此类诗中所述之景,所写之情也多给人凄苦、忧伤、压抑之感。

此外,杜甫在漂泊西南,无家可归,生计了无着落而四处奔波之时,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更使他心境烦闷,精神颓唐。此时诗作,更抒发心中不快,多以忧郁之情写伤心之事。怨气极多,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从而渲染出一种阴暗,潮湿,令人烦闷的意境。使人读后顿觉神情黯然,满心凄楚。诗中也仍多以"湿"暗示该种心情。途径龙门镇时,他看到的是"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龙门镇》)过桔柏渡口,他见到的是"竿湿烟漠漠,江永风萧萧"。(《桔柏渡》)去通泉县的路上,他感受到"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而"南方草镇惨,沾湿赴远役"(《雨二首》)则因入蜀途中天多大雨且峡中多盗而念及远戍战士的辛苦。其《黄草》诗中"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更揭示了蜀中兵乱而人民不堪其苦的社会现实。

总之,读这些诗,确能感受到一秋凄风苦雨迎面扑来,使人深深领略到整个时代的沉重和悲哀。

三、"为人性僻耽佳句"的创作态度

秋雨的诗句范文4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2、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罢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3、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秋雨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 鉴赏 大学语文

引言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结语

对于高校语文中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和作品中所升华的精神意境之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赏析佳作的同时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是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是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文学属性”所决定的,使得它能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更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诗人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文学诗词的生命。古代诗人作诗时的心态与感受我们现代人无法确知,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诗词的情感意境与内涵应主张多元化的认知,不仅汲取了古诗营养,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促使学生在品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秋雨的诗句范文6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开阔视野,并锻炼整理资料的能力。

2.阅读写雨的古诗词,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3.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体验大自然的韵味和生活的真味。

二、课前准备

因是跨区域借班上课,为了让学生的活动顺利展开,课前师生通过邮件与QQ进行交流,分两个阶段布置活动要求:

第一阶段:一星期的时间,学生搜集带有喜悦、愁苦、淡雅等心境的写雨的古诗词,写一段赏析文字;写一段雨的故事。第二阶段:一星期时间,全班按所搜集的古诗词蕴含相似的心境分成若干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展示活动设计。

三、上课过程

导入:今天,雨为了给我们助兴,也从空中赶来了呢。雨,一串美妙的音符,一个空透的精灵。它多情婉约,最易触动心灵深处,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中国诗从襁褓时代就已经歌咏“雨”了,殷代的卜辞云:“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到了《诗经》里,远戍的征人不断唱着“我来自东,零雨其鳌薄敖裎依此迹雨雪霏霏”的句子。唐宋诗词中,“雨”更是随处可见。难怪有人说:“不懂得雨之美,就跟中国诗整个的无缘了。”课前我们阅读了许多写雨景、抒雨情的古诗词,诗人常常会借雨诉说怎样的情感呢?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的发现。

读一读雨的韵味

第一组展示主题:喜悦

生1:雨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它倾注了诗人们的情感,它也在向我们诉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所熟知的一首诗。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在雨中寄托喜悦之情。

生2: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曾几《大雨苗苏,喜而有作》)久旱逢雨,欣喜若狂。连衣服湿了也顾不得,可见诗人喜雨之情。

生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生4: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雨后初晴,阳光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生1: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虽然“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但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舟中赏雨的喜悦。

师:很显然,我们从这组诗歌中感受到了雨诉说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喜悦。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这里有及时雨,有轻柔的雨,也有珍珠般活蹦乱跳的雨。这些诗句清新可爱,展示着生命的律动,给人以。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第二组展示主题:愁苦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很多写愁情的雨的诗句,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抒写愁闷、痛苦的寄托。请看: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生2:这三首诗蕴含的都是落寞孤凄之情,而无边的雨丝正像是他们心中结成的愁网。虽则情感相似,但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

生1:第一首从视觉上点出愁,第二首连用了三个比喻表现愁,第三首从听觉上描摹愁。

师:《青玉案》是贺铸的闻名之作,三个比喻都非常精彩,其中把满天的梅雨和愁联系起来,真正把愁写绝了,他还因此得了一个外号“贺梅子”。同样是落寞孤凄之情,李清照的愁又要来得更深痛些,细雨与“黄昏”“点点滴滴”联系到一起,如泣如诉,敲击、震颤着作者的心扉,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苦悲,经由一滴滴、一声声的雨悄然诉说着。

生3:接下来的三句古诗大家都非常熟悉,请大家跟着我们来接读好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生1:上面的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愁的,但是,其中有一句似乎与众不同,似乎有欣喜的意思,请大家找找它是哪一句呢?

其他组回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4:其实,当时陆游已经62岁,重新被起用,却是个无用的闲职。诗歌后面写到当时他每天以作书品茶度日,看似悠闲,可是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这明媚的春光与诗人的惆怅构成了鲜明对照。品味“一夜”两字,不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雨声涌上了心头吗?

生2: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我们这学期学过他的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这两句诗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生5: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诗句了,因着游子的思亲和送别朋友的惆怅,雨成了诗人寄托愁思的最好载体。

师:这个小组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读出愁情,原来这样明媚的春光之后,饱含的却是诗人壮志难酬的绵绵惆怅,这种惆怅跟另一个雨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

师:倘若要从所有的感伤意象中拈出一个最优美、最典型的形象,那就是雨。中国山水诗中的雨世界,俨然就是无边丝雨织成的愁世界。写雨中的风景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境。雨的迷蒙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惆怅。雨成为古代诗人表现心情、心境的一个稳定的意象,不管天是否下雨,只要心情苦闷,那就让诗下雨吧!雨是冰凉的,诗是悲凉的,情是凄凉的。

第三组展示主题:世事苍茫

生1:我们小组只找了一首诗歌,但这首歌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诗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坎坎坷坷和颠沛流离的生活。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每句在领读同学读完前四字的时候,其他同学开始从头开始读,形成回环往复。

师:我来采访一下,这么精彩的朗诵,是谁设计的?(生2说:我设计的。)

师:老师听到你们前面回环往复的朗诵中,把三个时间词突出来了,有什么用意?

生2:算是诗人的人生总结吧,诗人在静静听雨滴落在大地的声音时,回忆他少年、中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

师:最后大家齐读的三句又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生2:诗人看似豁达,实则痛苦,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却无奈、无能为力而感到一种淡淡的愁悲。

师:从哪里看出了放不下?

生3:从“一任”里看出来的。

师:“一任”好像挺通达的啊?

生3:如果他放得下的话,就不可能注意听雨声,而现在却整整听了一夜。可见“一任”只是看似放下。

师:同样是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日子,蒋捷曾经写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句子来描述时光的飞逝。岁月匆匆,转眼已是人生暮年,人生如梦,往事如烟,风雨之中细追寻,淅沥不断的雨声点点滴滴敲打着词人的心扉,他最终在隐退生活中发出了看似通达实则痛苦的慨叹。他听的不是雨,是寂寞,他写的也不是雨,是自己凄风苦雨的一生。这让人嗟叹的岁月啊!

第四组展示主题:清新旷达

该组展示的形式是进行组内竞争。

生1:知道对方队员各个才高八斗,今天我们找了一些有关雨的诗句想考考你们含义。

生2:考就考,谁怕谁。

生1:对方请听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生3:刚刚下过雨,山里的空气真好,如晚来的秋天。渲染天高云淡的秋天,万物空灵。

生4:下面轮到我们出题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生5:天刚下雨,云还未布满天空,星星稀稀落落,几滴雨滴落。乡间夜归的乐趣在词人的笔下呈现,也可以读到词人的悠闲与从容心境。

生6:谁来接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生2:这是词人在半路遇雨的状态。但从“谁怕”“任平生”的词语看,可以看出词人对所遇事物等闲视的心情。

生3:最后一题了。“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鸟鸣竹篁间。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生1:“急雨”中感觉“壮观”,淋着雨不知回家。这正是诗人洒脱的情怀的真实表现。

生2:嗨,看来打了个平手。

师:这组同学的考题诗句中的雨有一个共同特点,大家发现了没有?――空灵、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师很喜欢这句诗。苏轼说,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件蓑衣就行了。燕子很轻盈才能飞得很敏捷。人只有不被荣辱得失所累,才能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好个潇洒东坡。

悟一悟雨的意境

师:雨中有欣喜,雨中有愁苦,雨中有哀怨,雨中有洒脱。“雨”俨然成了“心雨”,借雨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怀,体现出中国诗人那一份天然的敏感。让我们用丰富的想象和灵动的笔,与诗人的心灵更靠近些吧。请大家也选择一句你印象最深刻的雨诗,仿照老师的例子,来悟一悟雨的意境。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那急雨中自由飘荡的船儿啊,你装的是诗人那颗无拘无束的心吧。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那秋池中贮满的滂沱夜雨啊,你分明是诗人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生写。

生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夜空中缓缓降落的春雨,你寄托的是诗人奉献的情怀。

生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春天将尽的时候降临的雨啊,你勾起的是李煜无限的亡国之痛吧。

生3:我找的是纳兰容若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那轻柔与高洁的芙蓉之上点点滴滴的秋雨,你勾勒的是诗人相逢无须言语的恬静心境吧。

生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那纷纷扬扬的飞花细雨啊,你们纷飞的是诗人心中淋漓不绝、洋洋洒洒的愁思吧。

生5:“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那欢欣跳跃的雨珠啊,你跳腾的是诗人闲适喜悦的心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体悟,走入了一幅幅雨的意境中。中华民族好静,静观万物,默察于心,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在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雨意象以它独特的韵味,已经,而且将来也必将唏嘘陶冶、熏染我们的精神乃至灵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字字都在诉说着雨与中华民族的渊源。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上一篇大专升本科

下一篇校园记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