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普通话范例6篇

学说普通话

学说普通话范文1

关键词: 说话 训练 语音 口头语言 口语表达

普通话课程教学中“命题说话项测试目的是测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此项测试有别于朗读测试,以应试人生活中普通话的实际应用状态为考察要素,使普通话测试能更真实体现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的运用能力。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而且一旦成为语言就是最终的形式,不能修改,不像书面语言表达时那样可以再三斟酌、反复修改,所以口语表达更要求思维敏捷、严密。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又因为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所以我们在训练时不能把它孤立起来训练,应注意多管齐下,以达到最终目的。长期以来,在普通话教学中“命题说话”成了学生最薄弱的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学生从怕说话变为想说话、会说话?

一、克服不敢“说”的心理因素

“说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它是以表达为中心的将思维快速转换成口语的过程。但是,学生的说话学习,并不是冷漠地、被动地、消极地进行的,而总是伴随喜、怒、哀、乐、惧等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或社会的需要对说话采取亲近或疏远的态度。这就是心理过程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在说话活动中,学生还根据自己的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在说话中克服种种困难,这是心理过程的意志因素在起作用。这些知、情、意等心理因素在学生的说话活动中都起着特定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一些学生紧张得哆哆嗦嗦,说起话来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语无伦次,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究其原因,不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好,加上平时锻炼少,缺乏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当众说话时便过分紧张、胆怯,从而影响了表达质量。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来传统的“满堂灌”、“满堂讲”使学生习惯了做一个三尺讲台下的“听话者”,在听讲中,他们慢慢地丢失了“说的能力”,也丧失了“说”的欲望,越来越自我封闭。所以要使学生善“说”,教师在说话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步扫除说话时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说话时能显示出一定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关爱世界的情感,丰富能够说出来的内容,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做到乐说,欲说,爱说,从而“动之以心,发之于口”。

二、日常学习生活注重积累

(一)语言积累。如果没有积累,说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更基础的。提到语言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想到了食古不化,想到书呆子和书袋子,好像强调了语言积累,就一定会阻碍人们的灵性和创造力,其实这是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语言的积累的途径是让学生建立笔记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积累:第一:字词的积累。汉语言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构成普通话音节的21个声母,39个韵母,有机拼成了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4个声调的配合组成了1250多个带音节,掌握了这些字词正确的声、韵、调和字义,说话时运用起这些汉字就如鱼得水,自由自在,轻松愉快。掌握丰富的词汇有利于人们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这是说的基础。无论哪一位演说家,他的语言都会表现出词汇丰富的特点。即使是普通人,如果词汇贫乏,说话也就索然无味。第二:佳言美句的积累。我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大量积累锦言佳句,无疑是一种非常可贵和可靠的思维训练和言语训练,是他们学习和发展说话能力的内容素材和形式规范。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二)生活积累。说话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这样,既积累了说话的材料,又训练了思维。

三、采用多种形式综合训练

练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最好的良方。说话能力构成因素复杂,训练内容多样,途径也多,训练应通盘考虑,有计划地进行。应遵循能力发展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规律,拟定说话能力的序列,使训练计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多年实践中,我采取的办法是:

(一)在朗读和背诵中加强语音能力。

语言表达归根结底是思维的反映,也是情感激发的过程。以往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尝试中,朗读、背诵一直都作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因为这两种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然而,如何提高这些手段的使用效率,让他们充分激发出学生的语音能力来呢?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或听觉是最有效的办法。朗读、背诵对培养语感起到一定作用,也是培养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朗读、背诵从形式上已被学生接受,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例如配乐朗诵:诗歌、散文等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不是简单找一段音乐边放边朗读,或者直接播放事先配乐的朗读带,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意境和所表达感情的基础上自己挑选音乐来配,看谁的配乐与诗文的内容、意境、感情、背景最吻合。音乐是学生喜爱的,诗文的意境美是学生不太容易掌握的。利用艺术相通的特点,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学到了文学知识,受到了美的熏陶,又使学生的语音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为学生训练出良好的说话能力打下了基础。如在朗读作品22号(王文杰《可爱的小鸟》节选)、作品25号(朱自清《绿》节选)、作品32号(杏林子《朋友和其他》节选)、作品58号(老舍《住的梦》节选)等散文类的作品时,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集体朗读,也让个别同学单独朗读。可是涉及面毕竟不广,学生下课后一般不会捧着书主动朗读,始终无法很好地领略文章的意境,更谈不上提高语音能力了。于是,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制作配乐朗诵的录音带,通过这样的作业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作品的能力,规范语音,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语句的优美。美国教育家帕恪说过“感觉是人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通过在吟诵中加强对审美的感知,学生可以促进对语感的培养。

(二)在训练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剔除口语杂质。

所谓口语杂质是指那些不起任何表情达意作用的音节,主要包括滥用的语气词和使用的口头禅。同书面语相比,日常口语中语气词用得比较多,但口语、书面语的主要区别并不表现在语气词的使用上,更重要的是,较多使用语气词是口语的特点,却非优点。在许多学生的口语表达中,语气词用得太多而使得语句表达松散、凌乱、拖沓。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思维阻滞,缺乏训练的表现。有时,把学生一段话中这些无关的语气词去掉,五分钟的话可缩减到三分钟。那么如何让学生改掉滥用语气词和口头禅的习惯,提高语言质量呢?一是让学生对自己常用的语气词和口头禅加以统计,并由学生自己建立个人语言小档案;二是在学生演讲、辩论、训练过程中,教师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提示并作记录;三是让学生每周自录一段即兴发言,由学生自己加以改进;四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对话训练,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指正提高。

(三)在课前三分钟“自说自话”和辩论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前三分钟即兴之作是一种行之有效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方法。在教学中由学生讲一个有关自己的小故事(姓名的由来、有趣的往事、自我描述,等等),然后分别请同学从文章的内容、语音语调、流畅等方面进行评论,然后打分。最后由老师根据学生的说进行评述:首先根据学生说话的内容选择一点有感触的内容进行联想,拓展发言,引发出更多的话题,为学生大胆发言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结合学生的评讲和打分,老师可以发表见解和意见。学生特别注重老师的看法,所以老师评论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评讲中对学生的不足,以希望的方式提出,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为轻松,这样能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便于“张口”。也可定期开设一节辩论课,辩题由老师一周前公布,将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让其各自查阅资料准备辩论。在辩论过程中老师退居二线,由学生唱主角。平常有些沉默的学生这时也会嫌辩手讲得不够具体、深刻主动举手加以补充。学生这时不再沉默寡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不知不觉中辩论思维渐为敏捷,见解更为深刻,从而达到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在表演中激发学生的说话潜能

给童话剧、名影片段、动画片配音,配音后再讨论评析,全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在背后做指导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说的积极性,更可以训练学生的即兴说话的能力及体态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手势、体姿等,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而且,表演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们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学生亦可利用这些机会,锻炼胆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朗读作品的能力。例如给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配音,同学们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音色分配角色:恶皇后在不同扮相时的声音特点,七个小矮人性格不同声音效果也截然不同,等等,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再如播放同学们熟悉的电影、电视、动画片片段,不打字幕,让同学们凭借记忆和想象自由发挥给人物配音,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显得格外轻松,在配音的过程中即兴说话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总之,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知识基础,加上科学的训练,说话才会如“万斛泉水,滔滔不绝,不择而出”。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1.

[2]宋欣桥.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商务出版社,2004.

学说普通话范文2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培养;训练;说话能力

培养师范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总体目标,也是口语教学遵循的目标。由于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初高中阶段训练说话的时间少,从而多数学生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说话不连贯,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有浓重的方言音,语音习惯一时难以改变,造成他们使用普通话说话能力普遍降低,这样就制约着其他能力的提高。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这十多年的不断实践,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就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两方面发表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说话能力必须“三做到”

(一)努力扫除心理障碍――做到敢说

很多学生对所说内容胸有成竹,而说时却只言片语,这种想说不敢说的原因主要来自心理因素――恐惧感和自卑感。下面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1.树立自信意识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与特点的肯定程度。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说话都没有信心。那怎么能指望别人对自己的话感兴趣呢?因此,首先,上课时不管是读还是说要让学生自愿站起来,这是树立信心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自己所说的表达清楚,相信自己有能力把话说好,教师评价时多抓优点,让学生想说,敢说。

2.加强说话训练

要想克服恐惧心理,使讲话变得轻松自如,除树立自信意识外,还要靠反复练习,通过刻苦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了古希腊卓越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刻苦练习的故事,学生很受教育。教育学生要利用课上课下一切机会,积极地锻炼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大声说,大声朗读,并且对老师和同学指出的问题善于虚心接受,不断矫正错误,久而久之,自信心就会增强,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了。

(二)不断积累知识――做到能说

有的学生虽然敢说,却不能说,还有的训练说话时无话可说,表现为四肢发抖,声音哆嗦,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知识不够丰富,语汇贫乏,没有占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使得底气不足。出众的口才是和丰富的知识储备紧密相关的。

1.读书学习,丰富语汇

古人云:“胸存语库,文章才能生辉。”同样胸存语库,说话才能生色。巧妇有了米,还怕做不成饭吗?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必须多读书,特别是接受文字的洗礼,要多读、多背、多记。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优秀名篇,不断加强知识储备,利用早读大声朗读,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而有表情的说话能力,并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增强词汇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书本学习。

2.深入生活,增长见识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生活中去。针对一些说话题目,如,“我喜欢的季节”“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谈谈美食”“谈谈社会公德”等,必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增长见识,培养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的事物很多,能提供给学生许多说话材料,有话可说,就能说了。生活中有些人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就是因为他们见多识广的缘故。

(三)逐渐提高表达技巧――做到会说

要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应特别注意:

1.说话要诚恳

诚恳,是说话者获得听众信任的成功之本。人是有感情的,说话时真情的流露能体现出无穷的活力。我们在说话时讲究艺术性,并不是单纯追求语言的文雅与华美,也不是一般的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而主要是叙真情、讲实意。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2.说话要注意表达方式

俗话说:“一样话,两样说。”就是说同样的话,不同的表达方法,效果自然不同。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卫生与健康”等,需要说明一些事理的,如果仅用一般的肯定或否定式的语言来说,便会让人感到平庸乏味,但如果能采用不同的方式,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话幽默,则可增加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这样有话可说,有话会说,不断训练,表达技巧就会逐渐提高。

二、课堂内外训练说话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在日常的交往谈话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生来自不同的方言区,说话时词汇、语法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关键在于语音方面,要能说较为纯正的普通话相对较难。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在日常的交往沟通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将直接影响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速度。为此,要求学生在班上、校园内必须坚持说普通话。每年利用九月份普通话推广学习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朗诵、课本剧、儿童剧、辩论比赛等,这样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语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普通话成为日常用语。并且在课后只要学生开口用普通话跟我交流,我就及时纠正其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并鼓励学生间相互监督、提醒,语音面貌差的学生经常与语音面貌较好的同学交流,语音面貌好的与老师要经常交流,这样经常互动互补,一部分怕说错、怕纠错、不敢说的学生明显说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课堂上把握好朗读技巧来提高说话能力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说话则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训练好说话,朗读是桥梁,所以要把朗读中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运用于说话之中,还要注意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的训练。训练朗读篇目教师要示范、指导、监督,做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做到有声有色。如,朗读《海上的日出》,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改编成身临其境看到海上日出的一番景象。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语言思维能力,而且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学说普通话范文3

【关键词】规范 小学生 发音 普通话

普通话对我们很重要,是我们日常与人交流的语言工具。推广普通话,需要师生共同树立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正确使用的意识。部分学生家长认为普通话没必要刻意的学习,都是中国人,这些是不用学就慢慢在环境中学会的。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的。交流的工具必须统一才能进行沟通。普通话是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文明特征。当今时代竞争激烈,不会讲普通话,会社会淘汰。说好普通话很简单,但需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上说,在家里说,才能真正做到脱口而出。

一、小学生的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发音不标准

普通话是我们师生重要的语言沟通工具,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学生家长平时有的语言发音不够标准,结果学生在家就学会了,由于先印象为主,很难改正。有的家长来自不同的省份,或多或少地在说话中带有乡音,学生在家模仿上学就带到了学校中来。还有的家长说话存在语病,这些都无形中传给了孩子,但是这些不是普通话,不适宜在课堂上使用。给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带来很大的不便,可见,说好普通话,规范学生的发音要从小学年级开始。

二、普通话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通行证

本人从事着低年级段的教育。学校的生源吸纳来自全国各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发音干扰普通话正确发音,使得这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汉语拼音中的近似读音,造成混淆。如,“走”正确的发音为zou,但是不少学生发音为zhou。结果在班上闹出很大的笑话。只有师生共同将普通话,规范每个字的正确读音,我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变得和谐和顺畅。

三、规范小学生发音的方法

1.突出表现法把握发音要领。普通话工具的掌握,需要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韵母抓起,然后强调并掌握声调的音变规律。小学生认知水平还较低,笔者在教学中,摸索的方法:汉语拼音的发音在口腔和舌头的配合,难观察,笔者就用突出的表现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主要是发音范读适当夸张。如学生的zh,ch,sh卷舌音,故意让学生翘舌,然后模仿笔者的发音。掌握了要领让学生更正自己的发音。对于鼻音的教学,笔者故意让学生捏住鼻子,感觉声音在鼻腔中的震动,使得读音得到有效的区分。

2.窍门比较法区分易混音。前鼻音an,en,in与后鼻音ang,eng,ing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发混。笔者通过发音比较来感知、记忆。为了帮助孩子们的深刻记忆,笔者将生活中的实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根据实物矫正读音,提高学生对语音学习的兴趣。对于拼音的教学,尤其是有难度的地方,笔者会课前对此编成一个个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掌握。

3.编儿歌帮助学生记住特殊规则。笔者接着儿歌游戏,学习“j、q、x”与“ü”相拼去点规则。首先掌握生母,“鸡吃小虫j j j,竖弯加点j j j。”“气球拖线q q q,左上半圆q q q,像个9字q q q。”“刀切西瓜x x x,像个叉叉x x x。”。然后介绍规则,n、l和ü相拼时ü不变,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不见了。单纯记忆学生肯定会漏掉的,笔者为学编故事:j、q、x是非常调皮的三兄弟,u弟弟见了它们就害怕,不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小ü知道了,想去劝劝它们,可j、q、x三兄弟见了小ü就调皮地把小ü的两只眼睛蒙上,要小ü和它们一起捉迷藏。从此,小ü见了j、q、x,两点就不见了。出示:ju、qu、xu,让学生用儿歌来记住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小ü见了j、q、x,去掉两点还念ü。

四、给学生机会多练

规范的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就你能做到的,尤其是需要学生的大量练习。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绕口令比赛,帮学生掌握语言艺术,锻炼“舌、唇、齿”的配合。短小的绕口令小学生乐学。不仅锻炼学生的唇舌活动,还能正音。如“九月九,九个酒迷喝醉酒。九个酒杯九杯酒,九个酒迷喝九口。”笔者还利用早读课,让普通话讲的好的学生领读,让发音问题学生每天朗读课文习练普通话。

总之,笔者为了纠正学生的乡音和口语语病,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学生矫正,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帮助学生掌握住汉语拼音的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开口敢说,愿意说。经过一学期的时间的训练,班上的学生的发音都有很大改观。笔者坚信我们师生的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更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学说普通话范文4

首先让我讲一个典故:

在《韩非子》一书中“外储说左上”中说:齐桓公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成了流行色,紫布脱销。齐桓公十分愁闷,就问宰相管仲该怎么办。管仲说:“大王您想煞这个风不要紧,可以先自身脱下紫色服装来,然后对身后侍卫说:我非常讨厌紫颜色。如果这时再有穿紫颜色服装的进来,您一定要对他说:你先回去脱掉你的紫色衣裳,我非常讨厌紫色!”齐桓公说:“好,我一定照这个办法去做。”这样做了之后,齐桓公的左右近臣当天就没有一个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个京城再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国范围内也没有一个穿紫色衣服的了。

这个小故事讲出了一个上行下效的道理。上行下效,事事如此,推广普通话也是如此。

从道理上讲,在说普通话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应该攀比教职员工,他们年龄大了,几十年的习惯难改,口齿不灵,反应迟钝。但实际上呢?或多或少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在瞅着教职员工,也可能有的教职员工在瞅着学校领导:你说我才说,你不说我也不说。大家试,如果上头的人在用普通话同你说话,你怎么好意思、又怎么敢用方言土语作出回答呢?

现在,绝大多数教职工和学校领导都在时时处处普通话,对同学们起到了极好的影响。我们学校每年两次举行教职员工普通话比赛晚会,就是向大家汇报这方面的成绩。但是,不用讳言,也有少部分同志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普通话。那就让我讲讲自己说普通话的一点体会吧。

我胸前这个“推普先锋”的牌牌是和大家同一天戴的。同一天,大家全都自己申报,愿做推普先锋。但是,我们总不能像辛亥革命一来,人人把辫子一盘成为革命党;我们只要牌牌一挂,人人都是先锋吧?要名副其实,戴了就讲普通话。我自己普通话水平不高,也许是三四成,五六成,但必须讲,在讲的过程中提高。咱们要检查学生,谁不佩戴,或佩戴了不说,要扣分,要清理出“先锋队伍”。难道老师和学生应该两个标准吗?像我,出门赶集买菜,总不能走到学校大门口再戴上,那样岂不是弄虚作假吗?那就戴着上街,在街上逢着老熟人也讲。有的老朋友就问:“老张啊!你那个戴了个什么牌牌?你那个普是什么意思?”当我回答之后,他就说:“算了吧!趁早摘掉吧!另说了!”我对他说:“现在师范学校要求人人都讲,老师就得先给学生做出个样子。我还觉得,在办公室、教室讲普通话,回到家里又讲。谁知听了我的普通话,大女儿捂着嘴“嗤嗤嗤嗤”地笑:大儿子、小儿子则一声不吭,眉头一皱一皱地,意思是很遭罪,敢怒不敢言:老婆就大声喊:“哎哟----哎哟----饶了俺娘们吧!”她的意思是:“救救孩子!”当我坚持说下去的时候老婆竟然说:“可叫你难受死了,再说滚出去说!”----大家说说,我这个普通话的水平真那么差,到了“药死人”的程度?我说的不是还可以吗?那么,她这样打击“推普先锋”,该当何罪?什么罪也定不上,这叫做习惯势力。

同志们!方言土语这套旧衣裳,是祖祖辈辈穿了几千年的啊!要想一下子换上普通话这件新装,真是谈何容易!难就难在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势力!这样看,推普工作的任务就艰巨多了。要脱去方言土语的旧装,换上普通话的新装,而且要迅速,那就只要像齐桓公禁穿紫服的办法一样;从自身做起,坚决地、一下子甩掉旧的,一下换上新的,否则很难达到目的。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从自身做起,要认真说,不但在课堂上说,在办公室说,还要在家里说,在公众场合说,到社会上说,这样才能真正创造一个人人说,时时说,处处说的推普环境,才算真正给学生做出了表率。

学说普通话范文5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教学 改革

普通话是我们的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和教学语言。能说一口标准流利或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了“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好坏,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教学,甚至国家对中小学生语言培养方针的贯彻落实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提高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了多年,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我院学生普通话测试过关率较低的实际,这给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应考虑怎样将普通话测试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做到“以测促训,以测保训”。

针对我院学生大都来自本省边远山区且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实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普通话教学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问题。

过去,在普通话教学中,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用时较多,学生训练教少,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不明显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和普通话课只开一学期,课时少的实际有关系;另一方面这和普通话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训练、忽视学生学习普通话习惯的养成等有关。

一、明确目标。确定普通话的重要地位

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对一名师范生的重要性。当学生接触普通话课程时,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让师范生知道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和他们今后的就业,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为他们今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奠定基础。

二、分级制定标准,讲清细节

普通话教学课时少,传统的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上占的时间较多,相比较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教师为学生纠错的机会就比较少。针对此实际,就需要想办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使普通话基础不同的学生,针对实际得到训练。

普通话教学,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我院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标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要提醒学生不要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要向学生讲清说话注意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在普通话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再针对测试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循序渐进。

三、注重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

大多数学生说方言已成一种习惯,若想让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需要个过程。只有通过课外的不断训练,才能巩固课堂训练。课外训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四、养成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

普通话教学仅注意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教师有必要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

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错的习惯。纠错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针对第一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往往无大的问题,只是记不住音,这样的同学通过普通话课的学习,会很快纠正错误且进步很大的,他们往往能做到自纠。针对第二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多少有些问题,有些语音问题他们可以自纠,有的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可纠正的。针对第三种来说,他们的基础薄弱,语音系统上的问题较多,少自纠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六是记录的习惯。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通话训练

单靠课堂讲解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的训练有要求,但检查得较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结合普通话教材进行课后训练。

学说普通话范文6

关键词:普通话 测试 教学 改革

普通话是我们的工作语言、宣传语言、交际语言和教学语言。能说一口标准流利或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明确规定了“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

师范院校是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生普通话水平的好坏,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教学,甚至国家对中小学生语言培养方针的贯彻落实都是有影响的。所以,提高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开展了多年,现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我院学生普通话测试过关率较低的实际,这给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事普通话教学的老师应考虑怎样将普通话测试与普通话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做到“以测促训,以测保训”。

针对我院学生大都来自本省边远山区且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实际。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普通话教学以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问题。

过去,在普通话教学中,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用时较多,学生训练教少,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不明显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这和普通话课只开一学期,课时少的实际有关系;另一方面这和普通话教学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训练、忽视学生学习普通话习惯的养成等有关。

一、明确目标。确定普通话的重要地位

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意识到普通话对一名师范生的重要性。当学生接触普通话课程时,我们有义务向学生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让师范生知道普通话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和他们今后的就业,让学生知道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这为他们今后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奠定基础。

二、分级制定标准,讲清细节

普通话教学课时少,传统的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上占的时间较多,相比较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训练和教师为学生纠错的机会就比较少。针对此实际,就需要想办法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使普通话基础不同的学生,针对实际得到训练。

普通话教学,需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针对我院大多数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部分学生普通话基础较好、个别学生普通话基础好的实际,制定不同的标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第三题朗读,要提醒学生不要错读、漏读、加读、倒读、不要读破词和句造成歧义。做到自然流畅。第四题说话,要向学生讲清说话注意自然流畅、有口语感等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在普通话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再针对测试中要注意的具体问题进行讲解,做到循序渐进。

三、注重课内、课外训练相结合

大多数学生说方言已成一种习惯,若想让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需要个过程。只有通过课外的不断训练,才能巩固课堂训练。课外训练,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四、养成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几种习惯

普通话教学仅注意课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教师有必要督促学生养成几种习惯。

一是学习普通话的自觉习惯。只有学生自觉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有较大的进步,这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学生的相互督促。二是听普通话的习惯。我们的有些学生不习惯听普通话,这就需要督促学生常听普通话,养成听普通话的习惯。三是练普通话的习惯。很多说方言的同学羞于说普通话,我们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涩心理,有针对性地多练普通话,不断纠正语音上的问题。四是说普通话的习惯。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前三题把握得很好,一到说话,问题就较多。不但要求在课堂上说,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要说,抓住一切机会练说普通话,在练习中不断纠正错误。五是纠错的习惯。纠错分两种情况:一是自纠。二是他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存有几种情况,一是有的知道自己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并能自我纠正的;二是有的知道自己的大多数问题,有些可自我纠正的;三是个别普通话基础薄弱的同学,不知道问题且不能纠正的。针对第一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往往无大的问题,只是记不住音,这样的同学通过普通话课的学习,会很快纠正错误且进步很大的,他们往往能做到自纠。针对第二种而言,他们的语音系统多少有些问题,有些语音问题他们可以自纠,有的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可纠正的。针对第三种来说,他们的基础薄弱,语音系统上的问题较多,少自纠能力,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要鼓励基础薄弱的同学,克服学习普通话的心理障碍,多向老师和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六是记录的习惯。七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习惯。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普通话训练

单靠课堂讲解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过去,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的训练有要求,但检查得较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结合普通话教材进行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