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作文范例6篇

麦琪的礼物作文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1

今天读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中的《麦琪的礼物》,这个故事看上去很平凡,也许还会觉得两个主人公很“傻”。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故事,蕴藏了一个。。。。。。

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主人公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圣诞节惊喜,送给丈夫一个配金表的金链,可是自己只有一元五角七分,钱根本不够,但德拉为了给吉姆买他梦寐以求的金表表链,德拉把自己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卖了,买了给吉姆的礼物。而吉姆也想在圣诞节给德拉一个惊喜,看中了一个可以配德拉美丽瀑布般的秀发的梳子,但他没有钱去买这件礼物,他做出的决定和德拉一样,牺牲自己卖掉自己珍贵的金表,去换那个梳子。但最后配梳子的头发没有了,陪金链的金表没有了。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有人会认为他们很傻,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由于他是聪明人,他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而故事的主人公吉姆和德拉,虽然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最最宝贵的东西,但是他们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世界需要爱,需要奉献。爱是美丽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因该充满了爱,对父母,对生活的爱,这种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的爱!因为有爱,人类的生存才有了价值,有了光辉和温暖!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2

欧·亨利

课文知识要点提示

1.作家作品

欧·亨利是19世纪美国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主要以“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描写城市里市民和小人物的悲欢和他们真挚的友情与爱情。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一片藤叶》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

2.“麦琪的礼物”的含义

传说中,麦琪是指耶稣基督初生时来送礼的三位贤人。一说是东方的三王:梅尔基奥尔(光明之神)赠送黄金以示尊贵;加斯帕(洁白者)赠送乳香象征神圣;巴尔撒泽赠送没药预示基督后来遭受迫害而死。正是这三位麦琪首创了西方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小说以“麦琪的礼物’’

为题,其含义主要是通过一对年轻的穷夫妻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而牺牲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故事表现和赞颂了这对年轻的夫妇之间真挚而美好的爱情。这里,“麦琪的礼物”主要指两位主人公的真情和他们善良、真诚和美好的心灵。

3.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这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互赠圣诞节礼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国城市下层小人物生活的艰难和他们悲惨的处境,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4.人物性格

小说主人公德拉和吉姆是一对贫穷而又彼此相爱的小夫妻。他们是19世纪后期美国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他们生活窘迫,租住的公寓和贫民窟差不多。男主人公吉姆连一件大衣和手套也没有,的祖传金表虽然华贵,但只用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女主人公德拉有一头漂亮的金发,但没有合适的发梳相配。与许多平凡的小人物一样,他们生活困顿,但天良都不曾泯灭。

女主人公德拉因丈夫收入微薄,平常不得不为节省钱而掂斤播两,但事后不免脸红和自责。吉姆一直承受家庭的重担,但从无怨言,仍十分达观和幽默。挣钱多的时候,他便在自己的姓名前加个名号,来显示一下身份。两个人虽然生活在贫困中,但却能怡然自乐,用自己的爱心和善良去创造幸福。彼此相亲相爱,体贴人微,在关键时刻,能自我牺牲,以满足对方的愿望。他们对待爱情彼此忠诚、无私:为了在圣诞节互赠礼物,表达真挚的情感,德拉卖掉了自己的金发,换钱给吉姆买了一条表链,而吉姆则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精致的发梳。小说的结局是彼此都忍痛割爱所换得的礼物最终派不上用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却揭示了两位主人公纯真、善良、质朴的本性和无私、忠于爱情的品质。

5.虚实结合的线索

首先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是写女主人公德拉卖金发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金表的表链。另一条是写男主人公吉姆为给妻子买一套精致的玳瑁梳子,卖掉了自己的家传金表。在情节构思上,作者运用了“一明一暗、一虚一实,虚实结合”的结构方法。在小说中,作者先明写女主人公德拉卖金发为丈夫买圣诞节礼物——金表的表链。在这一情节线索中,作者详写女主人公德拉整个心理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行为过程。第二条情节线:吉姆卖掉了自己的家传金表为妻子买梳子则是暗写。作者没有详细叙述吉姆卖金表、买梳子的全过程,只是用一句话:“我是卖掉了金表,换了钱去买你的发梳的”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大致情况。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其目的一是避免重复和情节冗长不紧凑,二是也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更为结尾情节的突转和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制造悬念,以追求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3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着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政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乳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乳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4

众所周知,乔治?艾略特生活在以文学艺术而著名的维多利亚时期。该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上,而且在世界文学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哲学思想和艺术影响的乔治?艾略特对人的内心世界、道德斗争和选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用自然、含蓄的手法通过其作品描绘了人物形象的道德选择和内心的挣扎。

艾略特的文学创作受制于她所生活的时代。当时,英国的文学成就促使她带着深刻的哲学伦理思想和道德进行创作。然而通过文学作品,她努力给人以尊严的感觉、生命的归宿和道德的导向。由于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来自艾略特的童年生活,因此《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被认为是她的自传。小说中女主人公麦琪的人生经历就是作者经历的映射。当麦琪还是小女孩时,她和父母、哥哥生活在一起,父亲最喜欢她而母亲最喜欢的是哥哥汤姆。尽管麦琪那时还小,她已具有反抗精神并且追求自由。可她总有罪恶感,因此她的言行举止非常温柔。相反,麦琪的哥哥汤姆是一个僵硬呆板的男孩,他喜欢去控制麦琪。在他的思想里,整个世界都是由男性支配的。当麦琪长大成人后,有两个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菲利普和史蒂芬。菲利普非常爱麦琪,但是由于两个家庭的仇恨,麦琪拒绝了菲利普。在菲利普之后,史蒂芬是另一个深爱麦琪的年轻男人。由于婚姻观不同,她和史蒂芬的爱情也夭折了。总之,麦琪担心道德问题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在生命的最后,她为了救哥哥被洪水冲走。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出色的女作家,艾略特的伟大之处是对人性的表达。“艺术是最贴近生活的东西”,艾略特曾说过,“它的最终目标是重塑人们的意识,并以此构建新的社会结构”(帕里斯,1970,76)。许多的评论家研究艾略特作品中的道德意识和情感。国外,多罗西?范根特喜欢分析艾略特的内心思想和她的道德观。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艾略特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克里斯汀?布拉迪曾说(1992,136),“艾略特一生智力非凡,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萝西?巴雷特(1991,127)认为20世纪女权主义评论家是认同艾略特的。但是,国外很少人通过人物形象来研究艾略特的道德观。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才开始研究艾略特的女权主义思想。

许多作家正是从这个角度开始接触艾略特和《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权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性别歧视和压迫。雪梨?福斯特(1995,112)对麦琪表现出相似的矛盾态度。福斯特说,艾略特不想透露出她对顺从和反抗的不情愿,最终她完全避开了这种斗争,解决了这种两难困境。《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在世界文学上赢得了巨大声誉,如果我们从麦琪这个角度来读它,会发现艾略特的婚姻道德观的新视角。

二、艾略特的婚姻道德观

乔治?艾略特认为应该认真负责地对待婚姻。有两种婚姻是不道德的――第一种是没有真爱的婚姻,另一种是违背社会道德的爱情。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有两个男人,菲利普和史帝芬走进了麦琪的生活,但是她一个也没有嫁。麦琪认为她和菲利普之间没有情人那样的真爱,尽管菲利普非常爱麦琪,而麦琪对菲利普的只是同情而不是爱。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符合麦琪的婚姻道德观的;史帝芬是另一个走进麦琪生活的人,他们俩非常相爱,但是史帝芬是麦琪的表妹露丝的男朋友。麦琪不能接受他,因为他们的爱违背了社会道德。

小说对爱情和婚姻的描述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艾略特的婚姻经历,形成了她在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婚姻道德观。乔治?艾略特分别与乔治?亨利?路易斯和克劳斯有过两段爱情(戈登,1990,436)。这两段爱情经历深深吸引着读者,因为她的婚姻经历违背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道德。在那个时期女性没有权利选择幸福,她们所能做的是实现男人的抱负。因此,艾略特的爱情经历使公众震惊。

艾略特的第一段爱情是和乔治?亨利?路易斯。他们相遇时,路易斯是个有妇之夫,他妻子和他的一个亲密的朋友有外遇,可当时他并未离婚。事实上,艾略特和路易斯只是以夫妻之名生活并未真正地举行婚礼,也没有一纸证明,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的相爱。经过了解,艾略特决定和路易斯公开在一起,她的决定被认为是愚蠢和荒谬的,她还被家人赶出了家门。

艾略特认为,尽管他们的“婚姻”是非法的,但他俩彼此相爱。不幸的是,1878年11月路易斯去世了。之后的一年,另外一个年轻的男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就是克劳斯,一名律师。事实上,艾略特比克劳斯大二十一岁,这又震惊外界。但最终他们结为夫妻。虽然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男权社会,像艾略特这样的女性将会受到严厉的斥责,但她追求真爱的勇气是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三、麦琪表现出的婚姻道德观

小说中,麦琪的婚姻与艾略特的经历有着极大的不同。有些人不能理解它,但麦琪的婚姻道德观就是艾略特的婚姻道德观,而不是她的婚姻经历。

1.麦琪与菲利普的爱情

菲利普的父亲是麦琪父亲的敌人,但与父亲不同,他很善良。麦琪和菲利普第一次见面时,菲利普正在帮助她的哥哥汤姆,汤姆的腿受伤了。麦琪觉得菲利普是个善良的人,和他交谈以后,她发现菲利普很有学问,知道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菲利普是个残疾人,因此麦琪很同情他。菲利普非常爱麦琪,不过麦琪认为她对他仅仅是同情而不是爱。小说中说道:“她对菲利普的平静和温情从小是就萌生于心中,长谈的记忆……实际上,强烈吸引他的是她的怜悯和女人般的忠诚。”(乔治?艾略特,2008)

这表明麦琪对菲利普的感情是同情和友谊,而不是爱情。在艾略特的婚姻道德中,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一观点体现在小说里,麦琪放弃了她与菲利普的爱情。

2.史帝芬与麦琪之间的爱情

史帝芬是麦琪表妹的男朋友,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人很英俊,麦琪非常喜欢他。麦琪和史帝芬第一次相见时,两个人便彼此相爱。事实上,麦琪曾想嫁给史帝芬,但他们的爱违背了社会道德。

“麦琪的灵魂深处各种暗力量彼此之间做着强烈的斗争,已经打消的念头再次在心中荡起。”(艾略特, 2002,277)麦琪在内心深处做着激烈的斗争,她想追求真爱,但不幸的是这种爱是不道德的。麦琪很善良,她从没想过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露丝是她的表妹,如果麦琪与史帝芬相爱,就深深地伤害了露丝。为此,麦琪拒绝了史帝芬的爱。

四、总结

乔治?艾略特这位伟大的作家给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哲学和科学有着很多深刻的领悟,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我们了解了她的道德选择和对维多利亚时期的不平等待遇的抗争。在她的作品中,她渴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从她的作品中倾听到她的内心深处的呼喊――批判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呼吁爱和平等。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5

欧·亨利曾经当过牧民、药房学徒、记者、会计、银行出纳。在担任银行出纳期间,他因为资金核对出错入狱,直到获释后,他才在纽约定居,成为一名专职作家。

丰富的生活经历,让欧·亨利对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有了充分了解,这使得他非常善于描写美国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人物性格多种多样,故事背景各不相同,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的写作风格对后世的短篇小说作家影响极大。尤其他作品的结尾处,主人公命运常常会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结局又在情理之中,符合前文的描述,从而构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写作方式被人们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并被短篇小说作家广泛借鉴和学习。

欧·亨利常常描写落魄小人物在艰苦环境中展现的美德。如《麦琪的礼物》中,妻子为了给丈夫买一条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卖掉了自己的头发;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了自己的怀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当他们都拿出各自的礼物时,却发现这些礼物都失去了各自的用场,虽然他们都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纯真美好的爱情得以升华。

除此之外,欧·亨利的小说中常常会有对拜金主义的讽刺。如《身价》中,年轻的姑娘明明在饭馆当服务员,却偏偏装腔作势,假冒名门望族。如《剪狼毛》中,他揭露了诈骗犯的手段,同时也表现出很多受骗者本身就居心不良,为了钱放弃原则才会受骗。

麦琪的礼物作文范文6

“这不是一首情歌,它其实是一首励志歌曲,是专门写给香港的。”2009年1月3日,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TVB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现场,黄伟文从颁奖嘉宾手里接过年度最佳填词奖奖杯,如孩子般得意地笑了笑,然后深情地发表了如此一番获奖感言。

黄伟文获奖的歌曲是《喜帖街》,演唱者是谢安琪,一个对于内地听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女歌手。不过,从去年年底的新城劲爆颁奖礼到今年年初的叱咤乐坛颁奖礼、TVB十大劲歌金曲,谢安琪风卷残云般抢走了14座奖杯,把踌躇满志一心要打破梅艳芳纪录的当家天后容祖儿甩在了身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谢安琪这14座奖杯都是靠《喜帖街》获得的。这首歌不但在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获得全场份量最重的“金曲金奖”,而且是香港2008年当之无愧的“年歌”――无论电台播放率还是街头巷尾传唱度都无人能及。

直面社会和诠释人生

“就似这一区,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但霎眼,全街的单位,快要住满乌鸦……”歌词里唱的“这一区”,就是“喜帖街”。

“喜帖街”的正式名称叫利东街,位于香港岛湾仔区,是香港的著名印刷品制作和销售的集中地,尤其以印刷喜帖著名。“喜帖街”在港人记忆中的地位,不仅源自其“功能性”,也因为围绕其拆迁改造的问题曾在香港引发过大讨论甚至抗议示威。2004年港府启动利东街重建计划以来,全港已发生多次抗议活动,最激烈的一次是在2007年10月,12名抗议人士被捕。同年12月,一位年近六旬的妇人为抗议利东街重建绝食至昏迷。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谢安琪这首歌在香港那么深入人心。香港以往各大颁奖礼总免不了传出各种买奖传闻,口服心不服的报道比比皆是,但是这次对于谢安琪,从对手到舆论都一致认为实至名归。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奖不仅仅是颁给谢安琪的,更是颁给香港人自己的。

其实,2008年香港流行音乐并不只有《喜帖街》这么一首直面社会的歌曲。林海峰演唱的《我大家》,跟谢安琪一起获得叱咤乐坛年度十大金曲。林海峰的专辑一向以嬉笑怒骂的顽童形象著称,这次创作《我大家》,更是巧妙改编了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纪念主题曲《始终有你》,结合近年来香港发生的各类社会事件(比如“华仔,一班Fans已经杀到”),4分钟浓缩港人心态。此外,2008年还有关怀精神病患的何韵诗、继续为草根歌唱的农夫组合、以ABC角度看香港的欧阳靖(MC Jin)、观点尖锐的香港说唱教父MC仁等等。

直面社会之外,也有人在“诠释人生”。2008年整个香港都在唱“人生”,黄耀明在唱、陈奕迅在唱、容祖儿在唱、陈慧琳也在唱。叱咤乐坛颁奖礼专业推荐至尊十大金曲,只有方大同一首《Love Song》是“纯爱”,题材,剩下九首歌,林海峰、谢安琪直面社会,其余全都是“诠释”人生。就算是张敬轩和杨千的作品貌似谈情说爱,但也不再如从前那般卿卿我我、黏黏腻腻,而是寓理于情,把爱情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连出道以来始终以苦情面貌示人的女歌手关心妍都改唱“孩子都知道世界那么差,惨不到下世吧”(《庞贝21世纪》)。

变化只在两三年

仅仅在两三年前,香港流行歌曲还是内地文化人的批判对象。2005年,一群诗人、乐评人、文化人在黄山开了个批判流行歌词的研讨会,与会的知名人士有卢中强(现为唱片公司老板)、王小峰(知名乐评人)、翟永明(诗人)、尹丽川(诗人)、朱大可(文化评论家)等。在这次被戏称为“黄山会议”的研讨会上,林夕和方文山一起成了“反面典型”。

在香港本土,唱片工业内部也在不断自我检讨。笔者曾采访过香港知名词人陈少琪,他早年为达明一派填了大量的社会性歌词而颇受好评。陈少琪认为,香港的音乐人也看到了问题所在,创作多样化题材的作品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果再一味K歌下去,大家都要一起死”。

陈少琪所说的“K歌”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盛行的爱情歌曲,内容简单易懂、旋律朗朗上口。这种歌曲伴随卡拉OK风靡整个华语地区,造就了香港流行音乐的辉煌。但进入21世纪,在台湾流行文化的强大压力下,港式K歌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周杰伦、S.H.E、蔡依林、五月天甚至陈绮贞都成为香港市场的抢手货。另一方面,四大天王逐个减产之后没有得力的接班人,港式K歌在本土市场越来越不好卖,在内地市场也开始边缘化。

2004年,陈冠希推出专辑《Please Steal This Album》,由陈少琪填词,《香港地》等歌曲放眼香港社会大环境。2005年,陈奕迅推出专辑《U87》,以人生为主题,叫好也叫座;林海峰的专辑《三字头》把三十岁人的人生境遇和麦兜故事结合在一起,成为当年一大话题。另外,林一峰的《你今日拯救佐地球未呀》、何韵诗的《梁祝下世传奇》等专辑也因为题材有趣而为人津津乐道。当年不得不提的专辑是卢巧音的《天演论》,内容涉及社会、人生、宗教、政治、戏曲、哲学,成为达明一派1990年的专辑《神经》之后最耐人寻味的一张粤语专辑。

2005年之所以被香港乐评人看作是香港乐坛的“拐点”,还因为谢安琪、王菀之、张继聪、方大同、侧田等新人的出道。这批新人不再遵循老一辈的K歌路线,尤其是方大同和侧田这种有国外生活背景的歌手,更是有自己的一套创作思路。新世代年轻人鲜明的个性让他们喜欢在创作中融入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谁持有购买力?

说到这里,还是要提回谢安琪。2006年,她发行了第二张专辑《Ksus2》,这张专辑里每一首歌内容针对的都是香港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菲佣、茶餐厅和小巴士。这张唱片不但销量突出,一周内卖断货,还被赞为“最能表现香港生活气息的音乐”、“真正代表了香港本土音乐”。2007年,农夫组合同样凭借香港社会现象成功上位,以及2008年谢安琪空前大热,正是香港流行音乐社会化的延续。

为什么这种玩深沉的歌曲会比通俗易懂的K歌更受欢迎?并不能说“社会歌”就比K歌更受欢迎,只不过,“社会歌”满足了部分听众的需求,而这部分人的市场之前一直被唱片公司忽视。按照西方唱片业的分类,这部分听众应归入“成人流行乐”市场。所谓“成人流行乐”,目前国内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姑且认为它是针对23岁以上成年人创作的音乐。“成人流行乐”的听众有自己固定的口味以及对高品质音乐的追求,他们购买音乐的标准是音乐品质本身,而跟人没有太大的关系。

上一篇饮料营销策划

下一篇体验馆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