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对联范例6篇

车库对联

车库对联范文1

[关键词]地下车库;排烟排风系统;设计

1、排风口与排烟口的设置

为了节省投资及减少管道占用车库的有效空间,目前地下汽车库机械排烟系统往往与通风系统组合设置。根据《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在传统的地下汽车库的通风设计中,排风按室内空间上、下两部分设置,上部地带按排出风量的1/2-1/3计算,下部地带按排出风量的1/2-2/3计算。对于与机械通风系统合用的机械排烟系统(为方便讨论,假定二系统共用风机),因排烟口应设置在上部,就使得排风口与排烟口不能完全合用。此时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单独设置常闭型排烟口,火灾时打开排烟口,同时关闭所有排风口或切断排风通路(一般做法是在排风支管上设电动阀,着火时关闭);二是把上部排风口作为排烟口,火灾时关闭设在下排风支管上的电动阀。这两种做法都给系统的设置及控制方面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①系统设计复杂,下部分布置风道往往占用停车空间,投资成本增加。

②弱电控制点多,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

此外,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停车位超过150个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两者的设置条件并不一致,对于设有机械排烟设施但没有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地下汽车库,通过什么方式可靠地实现两种运行方式的自动切换,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通过气流显示可以看出,地下汽车库以下排风为主的通风系统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采用上排风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排除汽车尾气污染物,故上排风方式也更利于环保和车库的实际使用。这为简化地下汽车库排风、排烟组合系统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对于只设上排风口的机械排风系统,当与排烟系统合用时,所有的排风口都可以作为排烟口,并处于常开状态,此时只要在风机入口处设置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风机选用保证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的排烟风机即可。这样既简化了系统,降低了投资,又不需要复杂的联动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地下汽车库排风、排烟组合系统中,应优先采用只设置上排风口,管道、风机、排烟口与排风口完全合用的通风排烟方式。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选用变速风机时,应采取消防时能有效切换至排烟工况的可靠措施。

2、排烟防火阀的设置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8.2.5条规定,“......,并应在排烟支管上设有烟气温度超过280℃时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应联锁关闭相应的排烟风机。”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排烟支管”含义不确切;二是排烟防火阀设置的位置不太妥当。如果把“排烟支管”理解为与每一个排烟口对应的管道,对于接有两个及以上排烟口的排烟系统来说,如果在接每个排烟口的支管上都设排烟防火阀,并且都与排烟风机联锁(规范是这样要求的),当多个排烟口一起排烟时,如果一个排烟防火阀因烟气温度超过280℃而关闭,但排烟风机入口温度尚未达到280℃,试问此时排烟风机是否需要继续工作?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因为某个排烟支管上的排烟防火阀关闭而联锁关闭排烟风机。因此,笔者认为此处“排烟支管”应改为“风机入口总管”,即排烟防火阀设在风机入口处。因为从条文的表述来看,设排烟防火阀的目的是联锁关闭排烟风机,当然离风机越近越好。

3、排烟方式的选择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8.2.1条规定,“面积超过2000m2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笔者认为以面积作为地下汽车库是否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唯一划分标准不太妥当。规范中车库的防火分类是以停车数量来划分的,其他的消防设施(土建、水、电等)的设置都是根据车库的防火分类来区别对待的。循此思路,地下汽车库是否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似应按车库的防火分类作为划分标准。

以面积作为地下汽车库是否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划分标准,在与电气专业的协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9.0.8条规定,“设有......排烟设施的汽车库、修车库应设置与火灾报警系统联动的设施。”但第9.0.7条又规定,只有Ⅰ、Ⅱ类地下汽车库才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换句话说,如果地下汽车库面积超过了2000m2,但停车数量没有超过150辆,按规范要求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但可不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样就谈不上二者的联动了。此时排烟设施的开启控制就成了问题,如果规定设置了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汽车库同时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显得很不经济;如果只有手动才能开启排烟设施,那么系统的可靠性就不强;如果通过其他的火警信号(如自动灭火系统中的报警装置)开启排烟设施,就不一定及时,规范也不一定认同这种方式。

目前,在很多住宅小区中,为了适应汽车进入家庭的发展趋势,都配套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地下汽车库,在这些汽车库中,为了降低工程造价,有相当一部分结合中心花园和广场而建,其特点是,车库顶面高于室外地坪面但室内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高度超过车库净高一半(按《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的解释,这样的汽车库属于地下汽车库的范畴),在高出室外地坪的侧墙或顶棚上开有外窗或百叶窗,具备较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8.2.1条规定,如果汽车库面积超过2000m2,就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除了自然排烟的可能性。

笔者认为,可以将是否具备自然排烟条件作为地下汽车库是否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划分标准之一,同时在《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第8.2节中增加有关自然排烟的内容,对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地下汽车库,从经济合理的角度出发,应允许采用这一节约能源和投资的排烟方式。

4、地下车库的排烟问题

目前,不少地下汽车库内都设有摩托车库或自行车库,对于设在地下汽车库内的这两类库房的排烟设计,相关规范并没有明确。笔者认为,摩托车库可参照汽车库进行设计,因为二者的火灾危险性同为丁类,使用性质方面也非常相似。

参考文献

车库对联范文2

摘要:以北京地铁昌平线二期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方案比选为例,结合车辆段段址周边的市政规划、地形条件、出入线接轨形式、车辆段的功能定位及工艺要求,对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并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确定最优方案。

关键词:车辆段;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

中图分类号:U2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64-03

1项目背景

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是一条连接中心城区与昌平新城的南北向的轨道交通快速客运线路,线路北起十三陵景区,南至城铁13号线西二旗站,全长31.6 km,其中高架线16.4 km,地下线13.5 km,地面线1.7 km。共设站11座,其中地下站5座,高架站6座。

本工程城南站至西二旗站为一期工程,2010年开通;城南站至十三陵景区站为二期工程,2012年开通。在昌平线一期工程中已建成定泗路停车场,在二期工程中新建十三陵景区车辆段。为保证开通运营需要,定泗路停车场应满足承担一期工程开通时配属车辆的停放、运用、整备、列检和月修任务需要。

二期工程在十三陵景区起点站西南侧新建十三陵景区车辆段,进一步完善本线配属车辆的停放、检修功能。

2车辆段功能及组成

2.1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任务及功能

(1)承担全线配属车辆的架、定、临修任务。

(2)预留南延线配属车辆的架修能力。

(3)承担本段配属车辆的停放、运用、整备、列检和月修工作。

(4)承担本段配属车辆的清洁和定期消毒工作。

(5)负责全线事故列车的救援工作。

(6)负责本段内设备、机具的维修及技术革新等工作。

(7)负责全线各类物资的存储和发放。

(8)负责本段和定泗路停车场的行政、技术管理。

(9)为停车场日常供电、供暖等。

(10)场内职工就餐、劳保洗浴、值班司机住宿等。

2.2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组成

(1)生产区:设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洗车库、镟轮库、工程车库及工务料棚等。

(2)辅助生产区:混合变电站、锅炉房、水泵房、污水处理站等。

(3)办公生活区:设有综合办公楼、信号楼、司乘公寓及食堂、浴室、公安派出所等。

2.3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协作关系

(1)全线配属车辆的厂修任务由路网车辆厂承担。

(2)全线各系统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由设置在定泗路停车场内综合维修中心统一管理,本车辆段只设置综合维修工区。

3总图方案综合分析

3.1总图设计原则

(1)总平面设计执行《地铁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2)合理确定咽喉位置、合理布置线群,力求停车列检库和联合检修库的列车进出顺畅。

(3)合理布置电化与非电化线路,便利电化区的隔离管理。

(4)各功能建筑尽量集中,少占地、少拆迁,节约用地。

(5)十三陵景区车辆段各项设施的布局必须满足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工程的整体功能需要,满足车辆运用、检修的作业需要。

(6)充分考虑人防、消防、通风、采光、卫生、环保、绿化、美化、管线敷设及城市规划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使各相关功能单体既有独立性,又能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格局。

(7)建筑物布置与周围环境协调,并能满足系统功能要求。

(8)合理确定大门位置,段内物流人流分离。

(9)合理布置出入段线,且按双向进路考虑,确保列车进出段顺畅、互不干扰;尽量减少列车在出入段线上的走行时间;减少出入段列车的交叉干扰。

(10)合理设置停车线、牵出线、调机调头线等专用线路,出入线设计满足对线路长度和坡度的要求,站场线路设计符合铁路设计有关规范的规定以及昌平线使用的车辆限界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并且必须满足工艺运输流程的需要,尽量做到缩短距离、集中布置、节约用地。

(11)车场线布置力求紧凑合理并兼顾其他专业用地要求。

(12)合理确定场地地坪标高,合理组织场地排水,合理确定道路坡度,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

(13)充分利用空地绿化,保证达到绿化率指标。

(14)根据本工程远期总体设计,合理场内各项设备、设施分区布置,并充分考虑预留停车列检库远期接建发展的条件。

3.2总平面布置方案综合比选

根据规划地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正线走向及车辆运用检修流程要求,本总图方案设计布置了两个总平面方案。

3.2.1方案一

方案一用地整体为东西向布局,东西向长度约为960 m,南北向最宽处宽度约为310 m,占地约21.03 hm2,见图1。

依据十三陵景区车辆段架修段的功能定位及预留南延线配属车辆的架修能力,充分考虑维修资源的共享,本方案设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洗车库、工程车库等生产用房,同时配有办公楼、综合维修工区、物资总库、信号楼、司乘公寓及工务料棚等生产辅助、办公用房。

图1十三陵车辆段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

第一,生产用房的布置特点。

(1)以运用库为中心。停车列检库布置在咽喉相对位置,形成车辆段的主体,按一线二列位布置,主体建筑为3个21 m跨,预留接建2个21 m跨建设条件,库长为270 m,近期可存放列车24列,远期可存放列车40列,停车列检库的北侧设有辅助间。

(2)各检修库合并为联合检修库,与运用库并列。月检库、定/架/临修库、吹扫库及车辆设备、转向架检修车间组合成联合检修库。检修车间与检修列位厂房等高、顺接,工艺流程顺畅、占地面积节省,采暖能耗降低。

联合检修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北侧,库长270 m。联合检修库设两个月检列位,1个吹扫列位,定、架、临修线各一列位。

(3)洗车镟轮库与运用检修库并列。洗车库和镟轮库合建,位于联合检修库的北侧,考虑到昌平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库长为186 m,以利于寒冬库内保温。

洗车镟轮列车进行折返,对进出线稍有干扰,但可节约占地,节省造价;运用、检修、洗车库并列,可使场区道路整齐,地下管线和安保设施布置经济合理,场区整体美观大方。

(4)试车线一端稍有曲线。由于三座厂房的并列,使试车线西段稍有曲线,曲线半径为600 m。

(5)工程车库与直通出入线。工程车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东北侧,靠近出入段线,方便工程车出入车场。工务料棚贴建在工程车库旁边,棚内设桥吊,线路通入棚内。

第二,办公用房具体布置特点。

(1)厂前区布置在场区东侧,靠近咽喉,面临市政规划道路厂前区大门面向东侧市政规划道路,靠近地铁十三陵景区站。

(2)办公生活用房集中布置。建筑形式和功能类似的建筑集中、合并,便于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同时节省占地,降低造价。信号楼与综合维修工区与办公楼合建;司乘公寓、浴室与食堂合建。综合办公楼和司乘公寓等建筑群成合抱之势,形成一个厂前活动区,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场地,还使车辆段大门周边景致更加大气美观。办公楼、司乘公寓的朝向,满足采光,通风要求。

(3)辅助生产用房位置利于发挥功能。信号楼北端的建筑结构设计为弧形,视野开阔。锅炉房、混合变电站靠近负荷中心。污水处理站位于场区排水出口。

(4)经济合理确定厂前区与生产区地坪高差。厂前区地坪标高低于生产区近5 m,与规划的市政道路标高接近,便于场内外道路连接,降低厂前区地坪标高,使土石方工程量大为减少,造价相应降低。

(5)场区分设大门,合理确定场区道路坡度。场区西侧设置面向旧西路的大门,大门至生产区高差3.4 m,东侧厂前区大门与生产区高差5 m,场区高差过渡坡度大部分按小于4%设计,坡度接近7%个别道路不足100 m,可确保运输安全。南侧大门面向规划市政公路。

本方案房屋间距、道路宽度等满足交通运输、敷设管道、消防通道的要求。

场内设有环形的道路连通各厂房、建筑物,不仅方便了运输,而且充分考虑了当其作为防火通道时消防车辆的作业和回转。

(6)物资总库和派出所分别独立直通市政道路。为全线服务的物资总库布置在场区西端,临近旧西路,利于全线物资出入运输。派出所布置在场地的最西端,单独成院并设单独出入口。

(7)减少对南侧相对优质农田的占用。厂前区设在规划地块东侧,办公生活及辅助生产用房集中于出入线北侧,减少了对出入线南侧的优质农田的占用面积。

3.2.2方案二

方案二用地东西向长度约为1 050 m,南北最宽处宽度约为270 m,占地约21.6 hm2。

本方案与方案一的区别在于洗车镟轮库倾斜布置于场地东侧,厂前区布置在场地的西侧,见图2。

图2十三陵车辆段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

生产用房的布置特点:①以运用库为中心,停车列检库是车辆段的主体,确保运用列车进出库的便捷,与第一方案相同。②联合检修库与运用库并列,月检库,定/架/临修库、吹扫库及车辆、转向架检修车间组合成联合检修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北侧,与第一方案相同。③洗车镟轮库与工程车库并列,布置在场区东侧,洗车库和镟轮库合建,与工程车库并列,布置于场地的东侧,缩小场区占地宽度。④试车线取直,由于场区占地全宽的减小,试车线可设计为直线。

辅助生产和办公生活用房布置特点:①厂前区设在场地的西北侧,面临市政旧西路。厂前区的办公楼、综合维修工区、司乘公寓、食堂连体建筑布置成合抱之势,充分满足采光,通风要求。②辅助生产用房布置在东侧,信号楼、混合变电站、物资总库、派出所等布置与第一方案相似,功能充分满足要求。③场区主要大门面向旧西路,为方便与外界联系,本方案设2个出入口与外界相通:一个布置在厂区西侧,向旧西路开口,为人流出入口;另一个布置在厂区的南侧接规划市政路,为物流出入口。④场区道路坡度设计,位于西侧的厂前区地坪标高与生产区地坪标高相差3.4 m,过渡高差过渡段坡度皆按小于4.5%标准设计,平缓过渡,确保运输安全。

3.2.3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优缺点比较

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优缺点比较,见表1。

表1十三陵景区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表

方案

优缺点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

特征 ①主要厂房并列。②洗车镟轮库位于场区尽端。③厂前区位于场区咽喉,标高低于场区。 ①主要厂房并列。②洗车镟轮库靠近场区咽喉。③厂前区位于场区尽端,标高高于场区。

主要

优点 ①车辆段功能齐全,分区清晰,建筑布置集中,占地节省。②停车列检、洗车、联合检修并列布置,车辆出入顺畅。③检修、洗车、试车线等集中布置,列车牵车作业不切割出入线。④工程车库朝向咽喉,出入便捷。⑤厂前区与生产区设置高差,土石方工程量较小。⑥厂前区面向市政规划道路,接近地铁站有利于道路连接和职工通勤。⑦减少对南侧较优农田占用。 ①车辆段功能齐全,分区清晰,建筑布置集中,占地节省。②停车列检及联合检修并列布置,车辆出入顺畅。③洗车、镟轮库靠近咽喉,折返距离缩短。④工程车可直接驶入正线,出入便捷。⑤厂前区靠近市政现有道路,生活区和生产区距离较近。⑥试车线笔直。

主要

缺点 ①生产区与生活区距离稍远。②厂前区离现有市政道路较远,与外界接口需市政新规划道路。③厂前区与生产区标高相差近5 m。场区主要干道有坡度,人员来往不便。④部分线路需要采用高架形式布置,工程量较大。⑤试车线稍有曲线。 ①厂前区与生产区标高相差3.4 m,场区主要干道有坡度。②生产区为统一标高,土石方工程量较大。③厂前区离十三陵景区终点站较远,不方便职工上下班。

4结束语

综上分析,总图布置方案一、方案二均能满足车辆段功能要求及使用要求,方案二虽较节省用地,但方案一在工艺布置方面却更加合理顺畅,有利于今后运营部门的使用,故推荐方案一。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S](GB50157-2003).

[2]中铁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地铁昌平线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0.

车库对联范文3

关键词:高大空间地铁车库;燃气辐射采暖;散热器采暖

中图分类号:TD928.5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对于高大空间地铁车库的采暖,主要采用“散热器+暖风机” 系统供暖 和“燃气辐射供暖 ”两种主要的供暖方式。

1 高大空间地铁车库“散热器+暖风机”系统供暖和燃气辐射供暖的工作原理

1.1 “散热器+暖风机”系统工作原理

燃料在锅炉内通过燃烧将其中化学能转变成高温烟气的热能,高温烟气在炉内把热量传给热媒(热水或蒸汽),再经过输送管路(热网)将热媒送至用户(散热器)和空气处理设备。具有一定温度的热媒(热水或蒸汽)在散热器内流动时,散热器就把热媒所携带的热量不断地传给室内的空气和物体。

1.2 燃气辐射供暖系统工作原理

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在特殊的燃烧装置-辐射器内燃烧而辐射出各种波长的红外线进行供暖的。红外线照射到物体上后,部分被吸收,部分又反射出来,对物体和人体进行二次加热。纯净空气是理想的透射体,不吸收辐射能。燃气辐射采暖就像太阳温暖地球一样,温暖室内的人或物体。

2 不同工艺的大空间地铁车库采暖方式的探讨

燃气辐射采暖是目前较流行的高大空间地铁车库的供暖方式。但是,在实际设计中设计者未考虑高大空间车库工艺要求,盲目采用燃气辐射采暖,不仅不能达到工艺的使用要求,而且造成采暖设备的闲置和运营费用的增加。

下面,我们针对设计中遇到的两个工艺功能不同的高大空间地铁车库的采暖方式的利弊进行分析。

2.1 停车列检库

停车列检库的功能是夜间对部分列车进行检修作业。工艺要求:库高12.1m,库长150m,库宽54m,内设10列轨道,采用三轨供电,中间无隔墙,该库主要停放车辆,检修作业简单,列位间距小。采暖要求:设计值班温度:5℃;设计工作温度:10℃。针对停车列检库的特点,并且结合其它城市此种库的采暖方式,列举了三种采暖方案,分别对三种采暖方案进行利弊分析。

2.1.1 燃气辐射采暖方案

目前,有些城市停车列检库内采暖方式采用燃气辐射采暖。在离地面5-7米处安装,均匀布置燃气辐射管,达到库内工作和值班温度要求。这种安装和布置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能满足工作人员对室内的温度要求。由于库内遮挡少,空间大,采用燃气辐射采暖系统可以很好的满足使用要求。(2)管理方便。燃气辐射采暖可根据工艺特点分区划分,可独立的控制开关,温度达标时可不开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控性。(3)辐射采暖运行费用低。因辐射采暖系统可分区划分,使用上可实现岗位供暖,节省运行费用。

燃气辐射采暖存在以下缺点:

检修困难。由于地铁车库特殊的工艺特点,导致检修不便。

2.1.2 散热器+暖风机采暖方案

散热器+暖风机采暖方案,其在柱间和边跨墙处布置散热器满足设计值班温度5℃,散热器和暖风机共同使用满足设计工作温度10℃。

此种采暖方案存在以下优点:散热均匀,热舒适性好,更换成本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

但对于本库的工艺特点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空气的对流作用,导致室内垂直温差大,产生大量的无效热负荷,往往房间顶部温度高,底部温度低,对于本车库高度比较高,这种作用比较明显。

(2)对流散热器通常布置在窗下,本库跨距有27m,跨距比较大,不但布置困难,而且供暖效果差。

(3)暖风机设备按地铁车库工艺要求安装高度必须在5m以上,暖风机采暖效果比较差。

2.1.3 散热器采暖方案

此方案在边墙设置多排高频翅片管散热器,在检查沟内设置单排高频翅片管散热器,计算后可满足温度要求。此方案优点:散热均匀,热舒适性好(在检查沟内工人检修相对其它两种采暖方式更舒适),更换成本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

此方案的缺点:

(1)由于空气的对流作用,导致室内垂直温差大,产生大量的无效热负荷,往往房间顶部温度高,底部温度低,对于本车库高度比较高,这种作用比较明显。

(2)采暖管道布置在检查沟以下,管道及阀门安装、检修困难。

综上分析,由于停车列检库的工艺特点,夜间按列位检修,此库更适合采用燃气辐射采暖系统。

2.2 联合检修库

工艺要求:联合检修库库高13.1m,库长168m,库宽84m,内设9列轨道,中间有隔墙,根据工艺功能该库分为定修、临修、静调、月检、清扫等功能区,除清扫、临修线外,都设有3层检修平台,工人在检修平台上进行检修作业。采暖要求:设计值班温度:5℃;设计工作温度:10℃。下面针对联合检修库的特点,并且结合其它城市此种库的采暖方式,列举了三种采暖方案,分别对三种采暖方案进行利弊分析。

2.2.1 燃气辐射采暖方案

联合检修库内采用燃气辐射采暖,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缺点:一方面,由于燃气辐射采暖设备的热能发生器表面温度高达400℃,且距三层检修平台很近,工作人员感觉炙烤,无法在检修平台作业;另一方面,由于机车及上层检修平台遮挡,红外射线无法辐射到一、二层检修平台,使一、二层检修平台温度无法保证。

2.2.2 散热器+立式空气处理机组方案

此方案在边墙和检查沟内布置散热器,满足设计5℃值班温度要求,一层检修平台柱间布置立式空气处理机组,以满足检修温度10℃要求。此方案的优点:散热均匀,热舒适性好(在检查沟内工人检修相对其它两种采暖方式更舒适),更换成本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

此方案的缺点:检查沟内布置单排高频翅片管散热器,管道及阀门安装、检修困难;而且立式空气处理机组高度受检修平台的影响,采暖效果受限。

2.2.3 散热器方案

此方案在边墙和一层检修平台柱间布置散热器,此库方案的优点:散热均匀,热舒适性好,更换成本比较低,安全性比较高。此方案也存在散热器在大空间车库的缺点。

综上分析,针对联合检修库的工艺特点,此库更适合采用散热器采暖方案。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虽然燃气辐射采暖具有很多优点,但并不是适合于任何高大空间地铁车库,应根据地铁车库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采暖方式。

仅用于夜间车辆检修的停车列检库采用燃气辐射采暖方式,合理布置控制柜,并以列车停放的列位为单元分区设置燃气辐射采暖系统,实现岗位供暖,既方便又利于节能控制。

具有三层检修平台的联合检修库采用散热器采暖方案,不仅舒适而且采暖效果好。

所以在以后设计过程中,不能盲目采用燃气辐射采暖,应结合高大空间地铁车库具体情况和功能而定。

车库对联范文4

关键词:地下车库交通引导色彩识别

中图分类号:U468文献标识码: A

项目概况

某大型住宅小区地下车库为一层,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停车泊位2190个。整个地下部分被未开挖区、住宅及公共建筑、设备用房、防火分区等分隔成20个停车空间,通过防火墙上开洞而相互连通。该地下车库为小区住户、访客和公建使用者提供停车泊位,小区住户车位固定,使用者对环境较为熟悉,行驶路线变化不大,对引导信息的需求较少;访客和公建使用者对地下车库环境不熟悉,需寻找目标建筑和停车泊位,对引导和辨识的信息需求要求较高。该地下车库共设有5个车辆出入口,设有停车自动收费管理系统。

1、交通引导系统设计

为提高地下车库的使用效率,需为驾驶员提供准确、简洁、连续的交通引导信息,确保车辆运行的安全、畅通。交通引导系统主要由地面标线、引导信息组成,地面标线为驾驶员提供行驶导向,引导信息为驾驶员提供必要的方向信息。

1.1、引导标线

车辆在地下车库内行驶,受墙柱等结构影响,视线受阻,不利于方向判断。在交通组织上规定车辆单向行驶,并依此进行引导流线设计,避免或减少车辆的相互冲突。车辆交汇处设置橡胶减速垄来控制车速,提高行驶的安全性。

图1:地下车库引导标线设置

1.2、引导信息

在行进路线上方及重要的交通道口位置设置引导信息,明确位置,指示方向,为驾驶员判断提供依据。引导信息板悬挂高度应保持在2.2m以上,以方便人车通行。引导信息包括停车区位引导标志,出入口标志,不同停车区编号标志,行人引导标志及警告、指示、禁行等交通引导标志。

图2:地下车库入口处信息

图3:地下车库引导信息板

2、色彩识别系统设计

地下车库受建筑布局及消防设计影响而分成了20个相互分隔的封闭空间,通过消防通道进行相互联系,空间压抑,色彩单调,在视线和感受上不同于地上,不便于确定方向和目标建筑、停车泊位的寻找。交通引导系统设计主要解决车辆的行驶导向,其与建筑的联系不够紧密,通过色彩的辅助设计,对停车分区、住宅单体等进行区分,提高地下空间的可识别性,解决人与地下空间的识别关系。

2.1、停车分区:因地下车库面积较大,没有标志性的参照作为参考,不容易确定位置。本项目将地下空间分成了A、B、C、D四个停车分区,每个分区在细分成2-4个小的停车分区(如A1、A2区),四个停车分区按位置、编号、颜色进行区分。

2.2、目标建筑:地下车库室内的墙体皆涂刷白色涂料,不便于区分哪个是目标住宅,哪个是公共建筑,哪些是设备用房,且视觉疲劳。将住宅底部涂刷区别于周围墙体的亮色,便于快速寻找,准确定位。

3、交通环路系统设计

因地下车库面积较大,道路较多,外部车辆进入后应引导其较快的寻找到目标建筑和停车泊位,避免绕行。以往需在主要交汇口设若干交通引导员进行辅助引导,浪费人力财力。经分析,地下被建筑物及防火隔墙分割,仅通过门洞相连,视线受阻,且路线较多不便于选择判定,设置一条环形道路利于交通的组织。环路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1)、便利性:环路的设置应方便快捷,道路成环,减少弯道设置,同时与出入口相连,便于行驶和疏散,同时在环路上提供丰富准确的引导信息,辅助判定。

(2)、串联性:因住宅单置不一,环路的设置应把所有住宅单体和防火分区进行串联,方便驾驶员在行进过程中寻找目标建筑或停车泊位。

(3)、识别性:环路路面在色彩上与周围停车泊位和单向行驶路线相区别,方便驾驶员迅速的确定环路位置。

图4:地下车库的交通环路设置

结束语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交通引导和色彩识别等方面对大型住宅小区地下停车库的诱导系统设计进行了总结探讨。小区入住后的使用结果表明,实施了交通引导系统设计后的地下车库减少了大量的辅助引导员,有效的帮助了驾驶员快速的找到方向和位置,提高了地下车库的交通安全和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志明.大型停车库交通诱导设施系统设计方法探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

[2]、邵文,赵衡宇.城市大型居住区地下车库设计中的视觉识别问题.中外建筑.2010.

车库对联范文5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 排烟系统 通风系统 设计要点分析

1.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

根据《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以下简称《汽车库防火规范》)的规定,地下汽车库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000O(不包括复式汽车库及甲、乙类物品运输车汽车库),当汽车库内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面积可增加一倍,即为4000O。而《汽车库防火规范》规定,停车数量超过10辆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面积超过2000O的地下汽车库应设机械排烟系统;面积小于2000O的地下汽车库可以采取自然排烟的方式,通过在地下车库的顶板上开通风采光天窗或者在高处室外的侧墙上开高窗等方式来满足自然排烟的条件,如果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还应该设机械排烟系统。为节约成本机械排烟系统可与日常排风系统合用,机械补风系统可与日常送风系统合用。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地下车库,其每个防烟分区的面积不宜大于2000O,且防烟分区不得跨越防火分区。防烟分区可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大部分情况梁高虽然有0.5m以上,但还是应该用挡烟垂壁来划分防烟分区,以布置排烟管的梁底在适当的范围内以梁底下或者板顶下(结构为无梁楼盖)突出0.5m挡烟垂壁,挡烟垂壁有为活动或固定两种形式,由烟感器控制,也可现场手动控制。

2.通风机房及竖井的设置

机房的竖井的布置通常与楼梯间背靠背,出地面的部分整体美观。室外进风口宜布置在室外排烟口的下方,且高度不宜小于3.0 m;当水平布置时,水平距离不宜小于10m。室外排风口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距离,经空气扩散稀释后,可使建筑物附近CO浓度满足标准要求。

另外在设计中应将取风口设于上风口位置。

3.车库层高的确定

一般设备层占用的空间考虑0.8m, 车库分有梁与无梁两种结构形式,给排水专业喷淋系统通常选择直立型喷头,为节约空间及成本,有梁的结构形式风管在下,喷淋管及消防管在上敷设;无梁时的结构形式风管在上,喷淋管及消防管在下敷设。车库的净高规范要求2.2m,所以车库的层高我们通常是有梁时为结构梁高+设备层层高+2.2m;无梁时为结构梁高+设备层层高+2.2m。

4.排烟量及日常通风量的计算

《汽车库防火规范》规定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计算,即按实际高度计算换气体积。《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以下简称《措施》)规定,如果地下汽车库为单层停放,其排风量可按气次数6次/h计算,当层高小于3m时,按实际高度计算换气体积;当层高≥3m时,按3m高度计算换气体积。

为了防止地下停车库有害气体溢出,要求停车库内保持一定的负压。因此。地下车库的送风量要小于排风量 。《汽车库防火规范》用于机械排烟系统补风的风量按不小于排烟风机排烟风量或者排风量的 50%考虑;《措施》推荐当汽车库设置机械送风时,送风量宜为排风量的80%~85%”。

5.排烟、补风及排风、送风系统的选择

由于车库坡道入口建筑专业设有防火卷帘门以及坡道入口的开口面积也很难满足自然送风风速的要求,所以通常仍选择机械补风兼送风系统,经计算补风量与送风量通常比较接近,固选用消防单速合用风机,平时及火灾时均单速运行。送(补)风管道及风口合用。经计算一般机械排烟风机的排烟量与日常排风量相差大,固选用双速的合用消防排烟风机,平时低速送风,火灾时高速排烟,排烟风机应保证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排烟(排风)风管道及风口合用。风机的的风量应考虑10%的风管的漏风系数。这种合用风机的方式在初投资上也比较节省。风机平时也要使用,固均选择底噪声的风机。风机应设在专业的风机房内。

《汽车库防火规范》规定每个防烟分区应设独立的排烟系统,但为系统简单且好控制,每个防烟分区设置独立的补风兼送风系统。

6.风阀及风口及风管的配置及系统控制

排烟及排风系统可选用280℃排烟防火阀,设于穿风机房隔墙及排烟风机入口前,常开,和风机联动;补风及送风和选择70℃防火调节阀,设于穿风机房隔墙及送风机入口前常开,和风机联动。

补风口或送风口,可选择单层百叶风口,常开,可平时送风,火灾时补风。排烟口或排风口,也可选择单层百叶风口,常开,可平时排风,火灾时排烟。同时在靠近排烟机房的排烟口设多叶排烟风口,常闭,电动或手动开启并联动风机启动,280°C熔断关闭。所有风口及风管的大小应同时满足规范中通风与排烟系统风速的要求。排烟口距防烟分区最远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m, 排风口应注意气流分布的均匀,避免通风死角,同时应注意送风口与排风口的相对距离,避免气流短路。风管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厚度符合防火要求 ,风管在穿越防火墙处在风管上安装防火阀(排烟系统为280°C防火阀常开,送风系统为70°C防火阀常开),风管的宽度设置超过1.2米时给排水专业还应在风管下方设补偿喷头,这种情况应核算车库的净高是否满足净高2.2m的要求。另外 风管的宽高比不宜大于4:1,室外通风口一般采用防雨百叶窗,《措施》中窗口的有效排烟面积为窗口面积x0.6。

系统控制:消防状态下关闭所有与消防无关的通风及空调设备,车库机械排烟系统中,火灾时,着火防烟(火)分区内多叶排烟口电动或手动开启,联锁排烟风机启动,开始排烟,同时补风机进行补风,当排烟温度达到280℃时,排烟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阀熔断并与该排烟风机及进行联锁关闭,当排烟风机关闭时送风机同时关闭.当补风温度达到70℃时,补风机入口处的防烟阀熔断并与该补风机也进行联锁关闭。进、排风系统配电必须采用最末一级双电源切换系统简单可靠,因为风机平时也运行,对火灾时使用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7. 设备用房的通风

排风量:变电室5~8次/h, 配电室3~4次/h,水泵房4次/h,换热站10次/h,以上“车库内功能用房”送排风均可分别设通风竖井,采用方形壁式轴流风机或者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无人停留且房间门为防火门的机电用房,如空调机房,通风机房,水泵房,换热设备用房可不设排烟系统。

8.与其他专业配合

提给建筑专业风管穿机房及风井的预留洞口尺寸,方案初期核对出地面的排烟竖井的位置在室外总平面的位置是否合理及竖井的通风面积;提给结构专业风机的荷载;和给排水专业及电气专业协调设备层走管的标高及水平位置,尽量避免交叉;提供给电气专业该系统所需的控制信号

结语

本文对普通单层地下汽车库通风机排烟的设计要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仅供参考,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应根据建筑具体形式灵活选用设计方法。尽量简化系统、节约造价、少占建筑空间,但必须满足消防要求,自动控制系统必须安全可靠。

参考资料:

车库对联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RFID;WSN;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60-02

1 物联网概述

2009年8月,随着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我国已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一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物联网由此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最早是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提出来的。它是全球公认的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又一次新的信息化浪潮,是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开发应用前景巨大。

2 物联网关键技术

(1)RFID技术是一项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能力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2)传感网络是由使用传感器的器件组成的在空间上呈分布式的无线自治网络,一般是由在空间分布的、独立的网络节点组成。节点包含有传感器来监控节点的物理或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声音、震动、压力、运动等。每个节点通常带有无线电收发器或其他无线设备通信设备以通过网络把传感数据传输给数据库和其他用户。这样,传感器网络可以用于数据收集(Data Collection)、目标跟踪(Object tracking)以及报警监控(Alarm monitoring)等。

(3)M2M是物联网现阶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机器到机器的无线数据传输,有时也包括人对机器和机器对人的数据传输。目前,主要有CDMA、GPRS、IEEE802.11a/b/g WLAN等技术支持M2M网络中的终端之间的传输。M2M不是简单的数据在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它是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一种智能化、交互式的通信。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没有实时发出信号,机器也会根据既定程序主动进行通信,并根据所得到的数据智能化地做出选择,对相关设备发出正确的指令。图1为物联网系统架构。

3 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

物流业作为服务业,是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物流业作为一个产业,是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即提供合适的物流服务和降低成本二者缺一不可。物流作为一个系统,只有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而效率的提高在于物流七大功能要素的有效整合。现有的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效率的提高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传统的条码技术在物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条码在扫描的效率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无法与RFID技术相比,可以预测,RFID技术的使用将大大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物流七大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与信息处理。物联网在在物流中的应用也即在七大功能要素中的应用。分析物流七大功能要素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在运输、储存及配送等方面的应用最有潜力。

3.1 物联网在运输中的应用

从传统的黑箱到现在的透明化,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GPS、GIS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就可以对远在千里之外的车辆进行监控,直观地显示车辆的运行路线,对车辆运行路线进行规划,追溯其运行轨迹,这无疑提高了对运输车辆的管控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除此之外,传统GPS终端通过与GSM/GPRS及GIS结合还可实现远程遥控断油/断电、越界超速/报警及紧急报警等功能。运用一组具备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构成无线网络,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所覆盖的地理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通过GSM网络或卫星通信网络将信息传给远方的IT系统,从而实现对感知对象的全程监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在食品安全的链条上,物流运输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保证在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及对在途食品进行有效监控已成为客户和物流经营管理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结合GPS、GIS、移动通信技术及传感网络技术,对易腐烂农产品或者水产品进行全程跟踪定位及温度、湿度等监控,确保客户对运输中产品状态的知情权及物流经营管理者对运输车辆的监控和调度。实现全程无间断的对温度、湿度及监控。远程实时监控的基础是无所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是各种信息技术集成,特别是移动通信网和传感网的融合。实现无所不在、随时随地的物物相连,目前公认的最现实的是各种网络或技术与移动通信网的集成与融合。图2为运输车辆信息监控系统结构。

以上运输车辆信息监控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感知部分,负责实时GPS定位数据与传感数据的采集;第二部分包括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完成GPS定位数据与传感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及GIS与GPS数据的匹配;第三部分为终端部分,便于客户利用浏览器对实时数据进行查询和物流经营管理者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监控。

3.2 物联网在储存中的应用

传统储存中大量应用的商品标记及在盘点时运用的无线手持终端对商品的识别大量应用条码技术。条码技术从产生到迅速广泛应用得到了大型企业支持,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企业率先使用条码技术对条码技术应用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同时,随着条码技术的应用,人们对物流系统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条码在应用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诸如接触式扫描;一次只能扫描一个条码;扫描效率低;不耐脏;不可重复使用等。沃尔玛明确要求2005年以前,它的前一百位供应商必须使用无线射频技术(RFID)对商品进行标识,又一次担当起了新技术应用的引领者的角色。可以想象,射频技术必将像条码技术一样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条码技术仍然在物流中大量使用得益于其低廉的价格和简单易操作,其在物流中的地位暂时仍然无法取代,但随着RFID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电子标签及相关设备的价格必将逐渐降低。同时,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射频技术极有可能取代条码技术,成为未来商品标识的中流砥柱,从而融入到物联网发展的浪潮中。

电子标签比较高的价格限制了其在物流中的大量应用。目前,较好的方法是射频技术与条码技术的结合使用,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使得既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以下情况可考虑使用RFID技术:(1)用于价值比较高的有防伪要求的物品上,比如高档白酒的标识和防伪就是利用电子标签中储存着高档白酒的相关信息,同时利用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之间的信息传输原理实现防伪功能。(2)用于对食品等易腐变质商品或农作物、水产品等进行追溯。(3)电子标签可使用于集装性物流器具上,加快物品的仓储管理效率。

电子标签主要应用在托盘等集装器具上,托盘上码放同一品种同一数量的物品,托盘上物品用条码标记,托盘用电子标签标记。当整盘物品出入库时,阅读器对多个托盘进行识读,就可以加快商品进出库的速度。当不够一托盘时,使用条码扫描仪逐个扫描待出入库物品,完成物品出入库。这样既利用了射频对整个托盘出入库的高效识别,同时也满足了零星物品出入库要求,从而提高出入库效率。同时利用射频技术,也可大大提高对在库商品的盘点速度,从而提高物品在库管理效率。

库存成本是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降低库存水平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存管理中,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商品的库存信息,从中了解每种商品的需求情况及库存情况,结合自动补货系统以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解决方案,提高库存管理能力,降低库存水平。因此,RFID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出入库效率,而且能够降低库存成本。

3.3 物联网技术在配送中的应用

物联网的最终目的是把世界万物连接起来,实现物物之间的通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车一族逐渐增多,城市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交通情况瞬息万变。在城市配送中,如何保证物品及时正确陪送给客户是现代城市配送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及实时通讯系统使配送车辆之间实现实时通信,从而适应城市快速、准时配送的要求。可以考虑在配送车辆中设置主车辆和附属车辆,主车辆和附属车辆之间可以实时通信,主车辆接受指挥中心或配送管理中心的指令,根据交通实时情况选择合适的道路。然后,主车辆指挥其他附属车辆进行道路优化选择,提高配送的准时性。当主配送车辆无法与配送管理中心取得联系时,主配送车辆可以根据实时路况进行优化选择,指挥其他附属车辆以最优路径实现货物配送,这就保证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时完成物流配送。这种情况要求主配送车辆配置强大的信息处理与车辆之间通信能力,物联网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快速配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必将对未来城市配送产生重要影响,大大提高城市配送效率,解决现代城市交通拥堵下物流配送的难题。

4 结语

物联网必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世界范围的信息革命。我国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物联网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标准的协调统一、推动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基础。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光明,潜力无穷,但并不是一片坦途。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物流应用中。针对物流的特点,物联网在物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问题:(1)完全识别问题,电子标签不能100%地被识别。物流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商品可能由于识别问题而损失惨重。(2)成本问题,与条码几分钱的成本相比,电子标签的成本是条码的十倍左右。(3)标准化问题,现在世界上还没有物联网的通一标准,这必将制约物联网的发展。其他诸如传感器的功耗问题,安全问题等。物联网发展中存在问题不可避免,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上述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从而促进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卢翔,胡金有.基于WebGIS物联网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2]余宁.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及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3]高红梅.物联网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