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难过的事范例6篇

世上最难过的事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1

宇宙浩瀚,大地苍茫。地球犹如重感冒般一次次频繁的颤抖之后,总是给人类造成突如其来且难以名状的苦难、悲痛和创伤,同时也在磨砺人们的意志,凝聚世间友爱和锤炼一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不屈的精神。

值此柳絮舞春时节,那个曾经令山河失色、举国齐哀的5.12汶川大地震转瞬已过去两年。人们在回顾和纪念那场感天动地的生死大救援的悲壮往事之时,青海玉树则正在遭受7.1级地震带来的沉痛打击。玉树为藏族聚集区且地处高原缺氧地带,救援难度可想而知。伴随着一个个藏族同胞从废墟中被救出、众多受伤灾民被快速转移施救,此次玉树的灾难再一次验证了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的团结和太爱,更彰显出一个国家和政府雷厉风行、心系民痛的行为准则和执政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玉树和汶川一样,支离破碎的城市和满目创痍的家园,一定会在中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得以坚强重生。玉树不倒,祖国相伴;玉树不哭,同胞相依。

世事无常。磨难和盛事总是形影相随。人们不会忘记两年前那个令世人注目、国人期盼且盛况空前的2008北京奥运会,人们亦不会忘记奥运举办之初数万人撒手人寰的5.12汶川大地震。今天,在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之后不久,2010年中国的一大盛事――世博会,让世界的目光齐聚中国上海。灾难虽然无情,但依然难以阻隔人类向往美好生活和追求世界进步的迫切愿望。上海世博会,在玉树紧张而有条不紊的抗震救灾中拉开帷幕。

世博会由来已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个城市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的聚会、是国家与国家的交流、是反映文明社会思想和先进理念的窗口、是展现人类智慧和尖端科技成果的舞台、是赞美各自的故乡和祖国的乐园、是传递友谊与和平共处的纽带,更是改变世界、保护自然和应对挑战的梦工场。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2

纵观中外之史,王守仁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尼采也曾说:“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是的,没错。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然而就像贝多芬所说的那样,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当然,也唯有这样的人,能于苦难中成长,从而磨砺出一番不同于旁人的别样人生。

再论古今之事,顾悦之面对苦难曾有如此之感:“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而中山先生目睹中国之逆境,也曾陈词:“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一代国父,受任于亡国之际,担命于危难之间,若无此等毅力、勇气,何谈中国之光复,何望中国之未来!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使人坚强,安乐则会使人萎靡。就像逆境展现才华,顺境遮蔽才华一样,人唯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磨砺出品性,完善好修养,从而造就出一番丰功伟业。

而今之世,世风不正,人心不古。人们对自己孩子的溺爱早已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试问:世间还会有多少人会像侗族父母那样对待自己的子女,还会有多少人能够像美国家长那样教育儿童?严父慈母的说教之词早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是皇帝,父母为佣仆。然而,这种有违纲常之举,竟发生在教育如此普遍盛行的今天,这不失为对中国教育的一种极大讽刺。不懂得在苦难中成长的人,注定一事无成。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荀子曰:“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由此可见,苦难于人之必要,于成长之重要,就像能够于亿万年洪荒洗礼中尚存的绝不是上古的原始生物。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岁月磨炼的人生,才不愧为真正的人生。

正如风浪之中的船帆,即便路程再艰难,终有一天也会到达彼岸;就像埋于地下的种子,纵使过程再艰辛,终有一天也会发芽生根。曾见过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树能够屹立于悬崖之上而不倒,我想绝不是“幸运”二字能够形容的,它经历的苦难,即便是说得出来,恐怕也无人能够听懂。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纵览如今之光景,我自有一番醒悟。人生在世,若为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们的呵护便会枯萎而死,还不如心甘情愿地做一棵小草,于狂风暴雨中翩然摇曳,于众人无视中傲然世间。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3

——观《耶稣受难记》有感

王茜

《耶稣受难记》被梅尔·吉布森通过电影语言将宗教史乃至人类史上两千年前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重新还原在当代人面前,"耶稣受难"或者"基督受难"无论对基督教世界与非基督教世界、有宗教感或无宗教感的人,都有种最基本的表征意义,即"受难".圣经乃至历史上的耶稣受难,都是有信仰和世俗、还有人心本身上的苦难与救赎的现实与精神意指,显露在"神迹",也显露在人之命运里。但这次时隔两千年后电子传媒时代的电影语言里的"耶稣受难",是否让信天主教的导演梅尔·吉布森在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又一次完成了电影时代的信仰的现时拯救?源自《圣经》的"耶稣受难"叙事及其背后,也掩藏了我们普通人生存及人性的秘密,甚至更多的和"人"的时代有关的内容。

(一)

"耶稣受难"主要源于《圣经新约》四福音书的叙述,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是影响世界宗教史和信仰史的大事之一,我认为它的复杂在于:1.耶稣基督"人"的一生的缩影;2.耶稣基督的受难;3.基督教的信仰来源之一;4.耶稣为

何受难;5.耶稣的受难之后的复活;6.谁"杀"死了耶稣;7.作为人子和圣子的耶稣之死的意义;8.两千年前耶稣受难之于之后两千年的意义;9.作为先知的耶稣和作为人子的耶稣受难时的心境;10.作为犹太人的耶稣受难对基督教、犹太教、犹太人的影响……这样的思索在神学或者基督神学里有比比皆是的研究和阐述,但当梅尔·吉布森把已经形成两千年的"耶稣受难"事件用电影语言搬到人们眼前,《耶稣受难记》的视界已经不只是仿照《圣经》叙事本身,而且还是在当下的时代语境里让人们一眼看到了两千年的人性及信仰的脊梁,"耶稣受难"也有了除宗教以外的人间意义。

电影《耶稣受难记》真实地记录了耶稣基督(詹姆斯·卡维泽饰)一生中最后的12个小时,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受难的一天,也是他化身人类所遭受到的最残酷、最痛苦的折磨,被捕、被鞭打、被钉十字架,直至死去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得者凯尔泰斯曾有一句话:用处理表层的方法潜入人物与概念的深层。《耶稣受难记》就是这样的。整部电影都是在处理耶稣受难中怎样被捕,怎样遭鞭打,怎样被钉上十字架,怎样死去这些表层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产生的震撼力,早已潜入我们的内心,深入到我们对有关耶稣受难的深层次思考。也有的人说《耶稣受难记》有过多的暴力细节,是部"暴力美学"电影。但此时的"暴力"也许根本就不是无缘无故吸引眼球满足暴力欲的"类型电影暴力","耶稣受难"的"暴力"其实反映的是命运以及人类人性之恶本身,是与"受难"与赴难本身相对应的过程本身,也是此时的耶稣作为人和我们作为人所受的痛苦与苦难本身。

戴锦华说,电影的叙事是运用语言完成的,电影语言/视听语言——其中文字和口语是电影叙事语言中极小、极不重要的一部分。梅尔·吉布森在《耶稣受难记》中的电影语言极力还原了耶稣受难时现场的真实,他没用国际通行的英语,而用的是久已失传了的拉丁语与亚拉姆语,并且最主要的是通过整部电影的视觉语言来刻画《圣经》中耶稣受难时的时空与生活背景质素,无疑他做到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圣经》里所没有的刻画正是作为电影的效果或者信息所传达出来的震撼与深思所在,也寄托着电影者的深刻寓意。

(二)

梅尔·吉布森截取了有名的"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生命最后12个小时来叙述,整部《耶稣受难记》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面:世俗层面与神圣层面。耶稣受难分三个层次:1.作为玛利亚之子即人子的耶稣的受刑与受难;2.作为预言中上帝之子即圣子的耶稣的受难;3.作为有限者的耶稣向无限者的上帝之子即圣子位格的赴难。而上述世俗层面既包括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记载的古地中海地区的赎罪仪式,也是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从丑到美的一个价值与信仰转换的世俗仪式;还包括作为犹太教或《旧约》教义中罪人的耶稣受罚受刑受难被钉十字架的宗教仪式;更包括禀有人性的耶稣作为人而甘愿为信仰而受难的牺牲仪式。

《耶稣受难记》选择了三个自然时间和两个宗教时间,自然时间即"最后的晚餐"之后客西马尼园的晚祷与被出卖而被捕并在耶路撒冷城里法利赛祭司大堂里受辱的时间——黑夜、在彼拉多总督府审讯受刑与扛着十字架到被钉十字架的时间——白天、三天后耶稣在金黄明亮的阳光下复活的时间。宗教时间即是受难日与复活日。

但在这两个层面、两种时间里的"耶稣受难",几乎是天衣无缝地直接和耶稣生前的历史、宗教、文化和世俗背景融合在一起,而直接展开在观众面前的是耶稣如何被捕、受辱、受刑、被钉十字架,这是个无限感性的过程。每个细节几乎呼吸可触,紧贴着我们作为人的内心的担惊受怕、怜悯悲伤、痛苦愤怒、沉郁深思的种种情绪,以及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电影"耶稣受难"的过程几乎可以和宗教无关,观众即使不理解宗教情怀,也能在关于耶稣受难的叙事里,"看"出和感觉出耶稣是为了证明——不只证明自己是先知、是犹太人之王、是神、是圣子,更是为了证明他心中作为圣父的上帝的存在及伟大,以及爱,而勇于甘于献出自己。这个过程是作为观众的我感到无比痛苦的,每一次鞭子、皮钩抽到耶稣身上、十字架上的铁钉钉在耶稣的手上脚上时,我的心都会抽搐痛楚为证。但耶稣在唾沫、皮鞭、鲜血中、十字架上都是以一个坚定而虔心、即使痛入骨髓也未改其志的坚韧而静穆的形象,在隐隐陈述着弥漫于他心中和任何人周围的那个上帝的存在。而关键的是,耶稣作为彼时的"凡人",一次次地在某种动摇面前感到了祝祷保佑似的坚定,将他身上和心中所负的责任、神圣和爱与救赎真真地带到十字架上,带到无数观众面前,在人类的现实中,也带到了历史和人类面前。梅尔·吉布森的《耶稣受难记》的"意义"不止在于将两千年的耶稣与上帝以"受难"的方式带到这个现代世界,还在于,它让卡维泽的"耶稣"以受难的方式重现了一个恶与救赎、爱与拯救的信仰之境、希望之根。这个跟随着耶稣受难及复活的电影画面感弥漫在观众的个人体验里,延伸在他们个人所处苦难与爱的语境里。而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我觉得电影里的"耶稣受难"时的表情和动作以及信仰和复活,与圣母玛利亚痛苦剜心的表情与心境,深深地掩藏了几千年,穿越每个时代里的疯狂与苦难、人性的恶与乖张,真实地熨帖人心那哪怕最无可告慰的苦难——奇怪的是,它是以电影画面上"耶稣受难"的方式来告慰,无助的是,我真的似乎感觉到了耶稣是为我们所受的一切悲惨与苦难而承受痛苦去受难。在一个即使自称现代文明与政治技术的世界和国家,也无法真正理解耶稣为标志的"爱和救赎"的献身与受难里,人性一如千年的痛苦与乖张,但爱意却似乎被"理性人""政治人""经济人""消费人""单面人"……所埋藏。但是,"耶稣受难"的另一层话语却是"有人对你说:要爱你的朋友,恨你的仇敌。但是我告诉你,要爱你的仇敌,为那些逼迫你的人祷告。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你会得到什么回报呢".

也许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像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在《耶稣受难记》里,我似乎理解了,同样是死,为国家、为民族、为信仰、为爱、为情、为义、为仁……而死的那么多人里,为什么作为基督的耶稣会变成一种宗教一样遍及世界。这里不得不除却后来基督教本身的某些暴虐与助纣为虐的意识形态霸权帮谋,还原到受难时的耶稣,是因为他不但将圣童降临与受难的叙说变成有限者通往无限者的自由与信仰的无限广阔,更将恶与救赎之中的爱的教义带入到每个人的存在可能之中,或者说,在耶稣的叙事里,智慧不是人类最高的权能,而是爱。爱是人类最高的哲学和人性,假如有最高;而且这爱,超越了所谓的文化、语言、民族、肤色、种族、性别、地位、社会属性……以至宇宙万物、物种、生存乃至命运,是拯救恶的救赎的神启,更是直面人性与恶的爱,是从自我内心通往无限的爱的每一个阶梯,是每个人最无告的苦难里那份最深的告慰。

(三)

《耶稣受难记》采用的是平铺直叙和少数插叙结合的直线叙述,除了撒旦的出现和片尾的"上帝的眼泪"、"地震"、"风云变幻"等具"魔幻"效果的场景外,几乎都是耶稣受难的写实过程。梅尔?吉布森除了将耶稣受难的基本经过进行了《圣经》及宗教史上的如实表现,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几部分的叙事质素:撒旦的出现、圣母玛利亚、犹大之死的细节、耶稣赴难途中献水的女子、耶稣受刑的细节等等。因此,电影中的耶稣要面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

耶稣与圣父上帝

电影从一开始就是在客西马尼园耶稣对圣父上帝的祷告,此时的耶稣知道自己将会被犹大出卖,被法利赛兵丁逮捕而受难,内心不住地悲伤痛苦。但作为肉身的耶稣在极度的痛苦与悲伤中,坚定下来,决心践行自己的神启与信仰而赴难。天父上帝是耶稣受难的神启,也是耶稣自愿受难到耶路撒冷去的内在原因。或者说,耶稣受难在神圣层面,就是耶稣离开人之子的传道,而到上帝圣子的位格去的一次神圣的兑现,但却是在人性罪恶深渊的边缘完成对上帝创造物的爱和救赎。

耶稣与撒旦

撒旦在《耶稣受难记》中几次出现,不但贴合剧情合情合理,还更多地隐藏了文化与宗教内涵,或者撒旦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恶的集中符号表征。在客西马尼耶稣祷告时,撒旦出现,并似乎是与上帝一样,说作为肉身的耶稣自愿赴难的担子太沉重:"你真的相信……他能承受……所有罪的重担?""没有人能承担这个重担?这担子太沉重了,拯救所有人的灵魂代价太高了,没有人能做到。没有!绝对不可能。"撒旦不相信耶稣能完成受难的使命,后来撒旦在耶稣受刑时两次出现,出现在犹太人群中,一次是还抱着一个怪胎,一次是在诱惑耶稣的同时,隐隐表现那些把耶稣钉上十字架的人内心的撒旦式的罪与恶,人性在没有爱的信靠时的那种扭曲。

而影片中鼻孔生蛆的撒旦在耶稣趴在地上祷告时放出的蛇,却意味深刻。蛇诱惑亚当和夏娃的时候是智慧的借口,此时在耶稣面前的蛇暗示着撒旦对耶稣对上帝信仰的试探。但耶稣后来清醒地站起来,用脚踩碎了蛇头,不仅是摆脱了撒旦的诱惑和戕害,表明了耶稣内心的爱的信靠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坚定,并且还拒绝了人类智慧的方式,而是用爱和牺牲的信仰来为人类赎罪。

耶稣与圣母玛利亚

玛利亚在《耶稣受难记》中出现,直接将作为人子的耶稣与作为人母的玛利亚的脆弱与坚强,在受难的主题或背景下,尖锐地推到观众乃至电影创作者面前,其实这也是有些没有宗教背景的观众看到《耶稣受难记》而被深刻震撼的原因之一。玛利亚对儿子耶稣的爱,和耶稣对母亲的爱,与耶稣对上帝的信靠和对恶的受难救赎一道,构成这部为人而拍摄的电影最大的结构和主题所在之一。

以上的这些关系,既有世俗存在的,也有神圣存在的,但这些关系在《耶稣受难记》中成为耶稣受难中的不同的导向,这些关系直接面向受难的耶稣本身,也就是说耶稣受难最后面对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本身,或者是作为人子的自己与作为圣子的自己关系本身。因此耶稣受难,就如前面说的,是个世俗的赎罪事件,是个神圣的救赎事件,是个以圣血为代价的旧约向新约转变的宗教事件,是个恶与罪的爱的拯救事件。

在《耶稣受难记》诸多的内涵里,其实就是一种,为什么恶、痛苦与善、爱同时并存,尤其到了现代文明的世界,人类除了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技术,贪婪与恶还有罪却没有真正得到救赎,人类的贪欲早已超过了上帝的造物,人类之间的争夺与戕害也慢慢激化成人性更深的暗殇,现代人的痛苦已经蔓延到整个星球的时候,电影上的"耶稣受难"还有更深的意义么?

也许真正的爱与自由,就在于将自己的自我存在彻底面向神创世界的万物的奇迹与荣宠,在"你"身上,我仿佛看清了另一个"我".爱一个人,也许就是爱他/她背后的神的虔诚本身。通过对所爱者外表(肉体的和精神的)的爱,我们就深入到由这个外表所"体现"的本质,尽管是不完美的本质——深入到他/她的个性中去,犹如深入到个人精神之神秘本原,单个具体的形形色色的体现中去一样。不管人类实际命运怎样艰难、忧郁和悲观,人从今以后明白了:他生活的真正目的就是爱;关于这个目的的梦想必定会神秘地激荡他的心扉。它有时会被虚假的和有害的理想给遮盖住,被挤到灵魂下意识层中去,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从人的心灵中除掉。

(四)

这是个电子传媒时代,电影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而张兴成总结电子传媒时代的人类心灵说:

1.人类的"感觉都一样".报纸、电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类语言的不断标准化、程式化与流行化,结果是"中介"代替了我们的感觉。

2 .电子传媒时代就是"他人统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总是认同"一般"、"大多数",害怕自己独立思考跨出大家共识的界限而进入未定论的冒险,一切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

3.信息化让人觉得生活在飞奔,我们的内心被一些无形而杂乱的东西塞满,少了起码的纯粹、宁静和从容。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4

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其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负重,不卑不亢的学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1《平凡的世界》共三卷,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_”后期到改革初期我国城乡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里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孙少平,那个黄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维,脚踏实地,忍辱负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孙少平那种以上进求尊严,从不好高骛远的情怀也深深的打动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现,让我们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标与方向,从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他们的爱让人奋进,是纯真、向上的,在物质上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却相扶相携,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线的心与心的交汇。

《平凡的世界》中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要跨过泥泞,越过阻碍,做不平凡的自己。

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2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瀚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对于历史的长河来说,都是些平凡事。《平凡的世界》的确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这里所叙述的也是些农村普通的生活画面。平凡的就如我们身边发生的一样。所描述的人们也是平平凡凡的,他们心里想的,身边经历过的事情,我们也许有过。

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的东西往往孕育着伟大,彰显着神奇,缔造着美丽。平凡的声音有时候也是荡气回肠、惊天动地的。这么说来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哪天是平静的。

《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平凡和苦难,阐述了生活的意义。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释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高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这是个平凡的世界,可这里所记录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不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力量。那些美好的爱情,不见得有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的浪漫,可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那份情总也是真真切切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孙家两兄弟。哥哥孙少安,性情朴实,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脑袋灵活是改革的先锋者,勇于进取,敢于开拓,历经重重磨难,克服种种压难,最后终于走向成功;在上学时就受尽苦难的弟弟孙少平,这是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的铁骨、有强大的精神、有巨大的勇气,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艰苦非人的包揽活中炼就了吃苦耐劳的倔强精神,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各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出自农村的兄弟俩都有一颗温柔善良的心,虽然出自贫寒的家庭,但正是这贫寒造就了他们的成就和坚强。

这本书给我的体会,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勇敢的挑战,努力的进取,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3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但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中国的现状,在于对历史的延续,在于对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

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却选择了煤矿,这不是说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然而,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的,“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一样,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

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4终于看完了《平凡的世界》,感悟颇多。只是心口有点堵,看不到真爱的结尾,看不到幸福圆满的结局,主人公孙少平毅然的走着自己的坚实,不卑不亢,不屈不饶,那些真心的爱没有成为他的幸福,或遗憾,或退避,都是为了爱。一种大义凛然,包容博爱,真正男人的形象。恐怕这就是作者所希望读者所领悟的,一种奋发的精神。

看完了,留在脑海里的,慢慢的勾起童年时的模糊的记忆,一种似曾相识的情节,浓缩了的人生精华,不管世事变化沧桑,如何跌宕。支配人的是精神,是不屈的意志。

看完了,获得了什么?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平凡的人,历经苦难,享受爱情亲情友情,领悟生活的基本要素,站稳自己,让思想去飞,肆意奔放。也有自卑,落魄的日子,走过,变成记忆,变成财富,锻炼出不羁的灵魂。

最欣赏主人公孙少平的刻画,真实,顽强,这样的意志定会鼓舞很多人,脚踏实地的向前。美好而寒酸的初恋,却是靠最简朴的饭食而引起的同病相怜;贫富地位如天壤之别的温暖热烈,却以阴阳之隔而让人荡气回肠,真是欲哭无泪。最后走向的是什么?尽管不得而知,但经历之多,人生历练之厚重,不会阻碍他前进的步伐。

当金波找寻蒙古姑娘的罗曼蒂克的爱情的时候,联想起人生的种种冲动,一种纯自然的爱,盘踞着灵魂,八年。人不是应该活在自己的意象中,但你能不为这样的痴情而感动,而落泪?当,心中如期而遇的爱情来到时,是用世俗的眼光打量?是用市侩的天平称量?还是跟着爱情的脚步,信马由缰。当金波唱起别人以为是神经病的歌的时候,不要去怀疑金波的傻,千万不要,原谅年轻,原谅时代。让我们留下敬意,憧憬。愿那份美好,永伴一生。

当田晓霞随洪水逝去的时候,默默的为孙少平难过,就像天边美丽的星星的陨落,为什么如此美好,如此真诚善良的田晓霞,人生的脚步却如此匆匆。美好的一切,不定会长远,人生失望的环节,痛苦的片段,都是人生旅途上无法避免的事实。让思绪痛苦,清醒,只是为了更好的走好人生的未来之路,这样的代价是大的,但又会若隐若现在生活中,在痛苦中感受世事无常。

名著《平凡的世界》优秀读书心得5儿时我住在农村,那时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几家有电视机。当然,我家因姐妹多也没有这样的奢侈品。但是一样可以有我们的精神生活,在父亲每天必听的收音机中,懵懂听着“平凡的世界”。随着时光流逝,参加工作后一次在书店等车的机会,我看到了这部被喻为矛盾文学奖皇冠上明珠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兴奋的买下了三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仔细阅读,不觉间被小说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哥俩的自信、自强、拼搏向上、抗击挫折、积极追求梦想的精神所感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时常哽咽,而后每当我遇到挫折就会重复翻阅该书的励志篇章,至今真的不记得多少次被书中故事感动,也不记得读过几次这部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通篇共三部,作者用3年准备时间和3年的写作时间,倾注了自己的无限心血,且写完这部小说路遥久久不能走出书中的情景,以至于该书问世后不久他就离世。小说以孙家少安和少平为主线,描写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黄土高原十年间的城乡生活。小说全方位展示了哥俩身处困境中的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对不同人物的多角度的描写中,展示出人性的真、善、美、丑与恶,可以说这部小说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也真正的让人读后为之振奋。

孙少安作为孙家长子,为了托起家庭重担在13岁不得己辍学,而后在面对心爱的青梅竹马的润叶示爱后高兴的难以自控,瞬间抓狂后又不得不冷静的为了支撑家庭而痛苦的选择娶山西姑娘贺秀莲,在那个年代那个家庭,少安不敢谈爱情,心里只有那个贫困的家,实际上他是多么希望能和润叶在一起,润叶有文化是教师还与其是两小无猜,而他只能考虑家庭和当时双方的门不当户不对,也怕拖累润叶。痛苦的选择了婚姻后,给他的安慰的是勤劳贤惠的秀莲不仅对他一见钟情。而且在少安没钱买骡子为学校拉砖时秀莲回娘家借,使少安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而后在砖厂扩建因为用人不善导致破产无钱给工人开工资,秀莲再次回娘家借,一次次的帮陷于困境的少安度过难关。少安重新振作,再次将他的事业做到辉煌。

少安作为一名聪明上进又敢想敢做的热血青年,自强不息的追求梦想的性格深深的吸引着我,回想我的过往经历,因遇到挫折无助的哭过、在自我安慰清者自清后尴尬的笑着、因莫名的打击而心灰意冷的颓废过了,数不清的困难面前我被小说感人的精神所激励着,因为在现今的社会与当年的时代相比,我所遇所难是如此不值一提,所以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浓墨重彩的描写是孙少平的人生,他从贫寒的乡下家庭来到县城高中,为了尊严在每天同学们都打完饭后才去食堂领他的两个黑面馍馍,到毕业后回家务农、做教师,而后为了心中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梦想而去黄原做揽工,在揽工过程中被舅舅村上的曹书记相中,后将户口迁到黄原才有机会到大亚弯煤矿做工人,上工前体检因精神紧张血压高,如果买不到醋降血压就得回家,当时天已经黑了,好在村里找到一户人家借一碗醋饮下,第二天得以成功上任,上任后才知道借给他醋的就是他的师娘。

孙少平一直保持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坚持读书、努力工作,从不旷工,每个月领到的工资也最多,将工资的大部分寄回家,留下一部分寄给上学的妹妹。一次煤矿事故,师傅为救工友而牺牲,因工作出色他顶替了师傅的位置,同时也担负起师娘一家孤儿寡母的生活。就在这时,他与来矿上采访的省级记者田晓霞重逢,二人燃起爱情火花,并约好转年的这天一起回去见孙家父母,到此本是看的人心花怒放,结果作者笔峰一转,田晓霞因在山洪爆发中救人而牺牲。真是一波三折,此后孙少平为了掩饰痛失心爱之人的伤心,将自己投入到无尽的劳动中,在又一次煤矿事故中为救工友受伤脸上留下疤痕,在拒绝金秀示爱后又回到了他热爱的大亚弯煤矿。孙少平的一生比少安还坎坷,从最初带着卑微上高中,悄悄的趁无人时领馍,到骄傲的为同学们讲故事;从农民到教师后为了看外面的世界去做揽工;从大亚弯煤矿上工前得到师娘借醋相助顺利过关到当班长后替牺牲的师傅承起家的重担;从与田晓霞来采访相遇收获爱情后因痛失爱人而最终回到大亚弯。多层次多角度描写了他一生勤奋好学、真诚善良、重情重义、敢于拼搏和抗挫折的性格。

小说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城乡生活,从孙少安和贺秀莲、孙少平与田晓霞、润叶和李向前、润生和郝红梅等人物的塑造看,他们经历各不相同.悲欢离合的写尽了各种人生,但却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从中看出作者是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对当代生活的描写,这个世界毕竟伟人不多,靠绝大多数平凡人维持的社会中要不惧挫折,敢于向命运抗衡,不做生活的弱者。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5

从龙永图的谈话中,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这种沉重的危机感演变而成的压力让人为之动容。龙永图不时提到的一段往事是:在WTO 部长级会议上,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的代表只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坐在最后一排!他认为这是很屈辱的一件事……

旁人实在难以估量这一幕对龙永图13年努力的影响。

记者:龙副部长,您好!非常谢谢您给我这么一个机会。首先我想问的是,国内关于WTO的期盼,相当程度上是“开放促改革”的思路,请问,在WTO 的历史上,有没有加入WTO,从而促进国内改革成功的个例?

龙永图:WTO本身是制定规则的一个机构,是强化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机构,我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承诺遵守这样的一套规则。由于要遵守这套规则,必定使我们中国市场经济的规则体系同世界上的这套规则体系能够逐步接轨。因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规律是客观规律,小平同志提出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说明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们承诺按这个规则办事,实际上就是承诺遵守国际上的通行规则,这样对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是会起很大作用的。

记者:关于WTO ,大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认为大难来临了,另外一种则认为是机会来了。您个人如何看待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它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情绪?

龙永图:我觉得大难来临的那种心态基本上是不了解世界贸易组织,不了解我们谈判的具体内容所造成的一种误解。这种大难来临的心态是一种非常盲目的心态,都是道听途说得出的结论。如果说我们中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13年坚韧不拔的谈判带来的是大难来临的话,那么这个政府还是为人民的吗?怎么会艰苦奋斗13年,搞出个大难临头呢?这完全是误解太深。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个事情经历得太长,所以就产生了很大的误解。

认为机会来临的,我认为这是一些很敏感的,对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前景很有信心的,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比较了解的人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我认为比较成熟。我认为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话,确实会给我们中国带来一个对外开放的新的机会。因为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有些措施非常具体,这样对我们各个行业也好,对我们整体经济发展也好,都会有一个推动作用。我觉得搞市场经济也好,搞对外开放也好,还是要有点压力比较好。

我过去碰到一位老同志,他说,我们过去参加革命也是逼上梁山,很多老干部还出身在很富裕的家庭,他们有他们的理想、计划,他们觉得这个社会的制度对他们来讲是不可用的,更多的老干部是农村出来的,那真是穷得没地方走了,逼上梁山。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有时也需要逼上梁山的那种紧迫感。

为什么中央一直说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一种紧迫感?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种危机感紧迫感的话,很难有比较大的进步。我们各个地区也一样,我觉得我们有些地区的群众和干部紧迫感比较强,所以发展就比较快。紧迫感比较差一点,进步就慢一点。所以,我觉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压力给自己加一点压。因为没有自身的加压,对外来的压力不闻不问,那你也不会产生什么想法。我觉得各行各业确实要统一思想,坚决打掉那种大难临头的心态,大难临头的心态对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这条路,我认为都会有影响。

所以我们愿意向各方面解释一下情况,给大家解释清楚什么叫做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当然,也不会那么幼稚地说世界贸易组织给我们带来遍地黄金,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经过努力后,把这样的一个机会变成现实。机会放在那,不努力不会变成现实,这是很明确,很容易看见的一个事情。所以,我觉得现在全国应振奋精神,特别在世纪之交,精神的振奋是最重要的。当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后,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这种无穷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行业当然要经历风险,但这种风险是第二等的,第一等就是增强紧迫感,自觉接受挑战,抓住机遇,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总之,精神是最重要的。

记者:在剩下的谈判对手中,有一些市场较大,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比如印度,在和这些国家的谈判中,我们会否以一种相对强硬的态度要求对方开放更多的市场?

龙永图:我们中国的对外政策一向都是大小国家一律平等。所以,我们对所有的国家,包括经济总量比较小的国家,谈判的策略都是持同样认真的态度,包括欧盟。欧盟的经济总量很大,所以,不会因为同美国达成协议就不重视同欧盟的谈判。我觉得同欧盟的谈判还是非常重要,我想还是会很辛苦。

我们会认真地对待每个国家的谈判,每个国家都会有她自己的经济利益所在,都有自己的重要的商业利益所在,我们对每一个国家的特殊利益都应予考虑进去,应该予以尊重,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美国提出的要求是最高,谈得最艰苦。我并不认为其他国家没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我们对每个国家的利益都应给予相同的重视和尊重。

记者:在西雅图会议的前夕,关于下一轮谈判的议程还没有最后敲定。这反映出WTO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请问您个人如何看待WTO的内部问题?

龙永图: 我觉得西雅图会议对下一轮谈判的议程,还有很大的分歧。现在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全面地平衡地反映各个方面的利益和意见,如果只重视一个方面的利益或意见的话,那就办不成事情。所以,我觉得世界贸易组织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头,怎样能够对所有国家的利益都给予平衡的考虑,而不是给一两个大国的利益更多的考虑,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世上最难过的事范文6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没有改变。当代世界的主题并非说世界和平已经到来,发展问题也非解决,而是讲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潮流和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长期任务。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不意味着世界已获得了共同发展的机会。首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很严重。这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如在发达国家,前几年欧美经济增长缓慢,而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美国经济则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而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最突出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达4万多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的为100美元。其次,南方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1993年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6万亿美元,西方七个发达国家占62. 5%,其人口却只有世界总数的12%,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74%,却只拥有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因此,从世界局势看,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间题更加严重。

那么,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的潮流,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撷科学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将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尽管世界并不安宁,天下并不太平,但世界在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带着20世纪末的和平发与发展的主旋律进人崭新的21世纪。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时代的主流。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要。面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世界人民痛定思痛,真正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发展的必要,强烈渴望和维护和,反对战争;殷切地企盼和促进发展,反对贫穷。特别是二战结束后,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前进,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正是全世界人民这种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反映。再次,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战略目标,是世界人民长期而神圣的共同任务。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远远没有实现,而期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望,显然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充满着重重阻力,破坏和平与发展的行为愈演愈烈。因此,邓小平始终把和平与发展看成是世界诸多问题中需努力解决的两大主要问题,由于它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世界人民需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完成这个任务,以造福子孙万代,造福于全人类。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首先,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为谋求世界霸权,继续充当世界“警察”,无视世界潮流和世界人民的呼声,动辄武力威胁别国,甚至搞扩张侵略。其一,它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同盟。其二,加强了海外的军事存在,将其作为干涉和侵略别国的前哨基地。其三,不断进行针对别国的单方或多方军事演习,显耀武力,威胁别人。其四,不断进行核武器的换代升级,保存了大量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其五,构造国家和地区导弹防御系统,打破国际军事战略平衡,谋求战略优势。其六,利用“人权”和所谓的“人道主义灾难”大肆施压,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绕开联合国,公然对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和占领。所有这些,对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一国之内战,两国边界冲突、甚至战争,充其量在一国之内或两、三国之间发生,而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的十多个国家,对弱小的主权国家进行侵略,则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严重对抗的六七十年代也未曾发生过。而这种情况若不加以有效制止的话,这对于世界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其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本来就阻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更加艰难,同时也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达1133亿美元,而这些大都由科威特和其盟国分摊,而伊拉克和科威特的重建需5000亿美元。对南联盟的侵略造成直接损失达1000亿美元。这不仅给受害国的经济带来了灾难,也给邻国经济带来了损失。同时战争导致大量资源、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其损失难以估量。此外,大量研制和装备新式武器,部署导弹防御体系,势必引发世界军备竞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将是灾难性的。

总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目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在世界人民渴望和维护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极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违背了时代潮流,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严重的威胁。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这是邓小平为我们制定的战略决策。他始终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看成是现代战争和世界不安宁的根源。历史上,中国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剥削,以后又受到霸权主义的欺负。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的,是反对霸权和侵略的。同时,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不仅有利于人类进步事业和世界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人民。正是由于这样的理由,邓小平把反霸权和维护和平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

第二,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他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我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条,并提出应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可见,这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点,同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由少数大国主宰世界,严重损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冷战结束后,本应立即改变,但霸权主义者仍顽固坚持并大肆推行“新干涉主义”,又一次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取而代之以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武装人侵和用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平等互利,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新的国际秩序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发展为目的,建立在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因此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给予极大的促进。

第三,大力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的多极化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两极格局结束后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惟一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在减弱,想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俄罗斯军事势力不容忽视,经济潜力较大,是重要的一极。欧盟、日本也分别是重要的一极。总之,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