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教案范例6篇

敬畏自然教案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1

关键词:敬畏生命;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4-0065-03

高等学校本该是一片芳草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学生在这里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完善自我、提升境界,但近期发生的高校校园伤害案件让人深思,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能引起青年大学生大动干戈?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在找寻诱因的同时,也应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每当历史的脚步将要迈入新的征程之时,‘在途中’的人们往往会对曾经走过的‘路’进行反思、检省,以便能够重新确定行进的目标和方向。”[1]高等教育除了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引导和培养他们敬畏生命、尊重规则、尊重底线的意识。

一、从漠视生命说起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发生争执,之后遭室友林某投毒,经抢救无效身亡。同日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一学生袁某因开宿舍门不及时与室友蒋某发生争吵,袁某用水果刀刺向对方胸部,致使蒋某送医院后不治身亡。17日晚,江苏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在该院短期培训的一名学员曾某刺伤。一连两天3起校园血腥伤亡案,虽说是个案,不带有普遍性,但因发生在高校,引发了舆论的关注,甚至有人发起了感激过去与之有小矛盾的室友“不杀之恩”感谢帖活动。

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使高等教育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社会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生命价值的良

好条件,使他们有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自身能力,思考人生价值。总体看来,多数的高校学生都能珍惜大学生活,珍爱生命,思想积极,要求严格,有着基本正确的生命观。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科学的人生观,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基本认同,甚至走极端,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他们身上,思想出现偏激,态度冷漠,认为他人就是地狱,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不抱希望,心灰意冷,漠视他人的生命,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话题。

究其原因,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特殊历史过渡阶段,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但物质文化增长的同时,精神层面并未与之相适应。就高等教育来说,推行扩招政策,追求量的扩张,但师资队伍水平、管理水平等内涵并未跟上扩大招生后的教育需求,加上社会转型,必然造成部分高校的学生身心失衡,具体原因有:

(一)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

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物质文明泛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部分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将自己的精力放在挣钱上,期待通过改变自己的资金状况来改善生活质量,而投入在知识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空闲时间受到网络游戏的困扰,在声光的、听觉视觉冲击下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以满足空虚的心灵。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须和谐共生同步发展,沉溺于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迫切呼唤理性的回归。

(二)社会诚信普遍缺失,人的内心失衡,精神生活失去追求

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食品安全让人忧心……道德底线屡遭破坏,诚信缺失,这些社会不公现象不仅危害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破坏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到了社会公正和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进步,也造成了人的内心严重失衡。“如果一个个体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将人的生活降到动物的生存层次,那么,个体会因为生活失去了精神追求而失去对生命价值的最高性的体认,从而失去了对生命敬畏的依据。”[2]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3]这句话跨越时空,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指引明灯。

(三)教育片面强调竞争,片面强调智能的开发利用,忽视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素质教育的呼声多年前就被提及,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都在普遍追求分数,以期待进入一所理想的学校学习。进入高校后,又有着就业的压力,为了能够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理想的工作;职场仍在片面强调竞争,所有的求职者都希望能够成就自己的梦想,于是成功学大行其道,强压之下产生的“狼性文化”被诸多企业奉为图腾,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片面强调智能的开发利用,人的内心缺乏全面协调发展。

(四)安全教育取代了对人生价值与生命质量的关注

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高度重视,但基本局限于安全教育,比如冬天的防火、夏天的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财产安全教育,地震预防演习教育等。这种单一的安全教育是最基本的、简单化的教育,无法从心灵深处让学生信服,甚至造成了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不健全。“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的生命伦理教育基本是处于真空状态,致使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存在及其价值,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尊重他人生命,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4]

二、认识生命是敬畏生命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对我们来说,拥有健康的身心往往难以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只有到了健康出现了危机才觉得健康的可贵。生命也是如此,人要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理想首先就要有生命存在,离开生命一切都将是虚无。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本领,要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对生命本质的认知要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

(一)生命的自然性

《黄帝内经》记载:“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一个弱小的生命从母腹中孕育成熟,独立地成为这世界上一个体的时候,成年人最先教他的应是对生命的敬畏,因敬畏而爱自己的生命,爱别人的生命。”[6]考察人类的起源,地球上曾经出现过难以计数的各种生命形式,人类的现身其实是大自然筛选的结果,经过生命的进化演变,人类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大自然的主宰,生老病死虽说是自然的规律,但生命本身具有极高的智慧,拥有丰富的生命内涵。

(二)生命的社会性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人是离不开社会的,总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是社会这张大网中的一个结点,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只有成为“社会的人”才能获得价值认可。中国传统儒家中,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后,实现了“修身”,接下去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三、敬畏生命是人存在的应有之义

(一)敬畏生命的内涵

《说文解字》:“敬,肃也。”《广雅・释话》:“畏,敬也。”《切韵》:“畏,心服也。”敬畏,本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它包含了一种超功利的尊重与敬爱,带有一种崇高的畏惧与惶恐,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类‘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发的是一条警示的界限、一种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7]徐复观先生说:“尤其一个敬字,实贯穿于周人的一切生活之中,这是直承忧患意识的警惕性而来的精神收敛、集中及对事的谨慎、认真的心理状态。这是人在世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规整自己的行为的心理状态。”[8]

敬畏生命,是对生命的一种虔诚态度,一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对人类最基本和最本源性的道德要求。人来自于自然,但人又不同于自然,自然本身作为自发的过程是没有意识的,并不懂得也无需懂得敬畏生命,就像《道德经》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总是人类效法的对象,它最本源地产生生命,又毫无情感地毁灭生命;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有理性自觉,既受到外界利己主义的生存竞争的影响,又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其他生命施加各种影响。法国著名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认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9]生命的至高无上,使人类产生敬畏感。

敬畏生命将人和自然界一切生命视为同等的,要求人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拯救其他生命,敬重生命,并把这种奉献当作自己生命中的最大幸福。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类最大的“畏”莫过于死。畏惧死亡是敬畏生命的一种体现,正是这种对死亡的恐惧让人类对生命产生了深深的敬重,是一种向死而生。

(二)敬畏生命是文化的传统

“敬畏”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这种敬畏的生命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图腾崇拜。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蒙昧状态,人类对于大自然和生命本身充满了极大的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感。《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君子如此,普通人是以君子为效仿对象的就更应心怀敬畏。老子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敬畏之心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断延续下来。正是有了对生命的这种敬畏,构成了人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在此基础上,社会政治秩序、生活秩序、道德秩序、精神秩序逐步建构起来。

现代人在科学的指引下早已走过了人类初期那样对生命现象的盲目崇拜,可以从理性层面把握生命的生成与演变的基本规律。高校的受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理所当然有传播敬畏生命的文化的义务。恢复人类对生命神圣性的认识,维护生命本身的尊严,给予生命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使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科学认识、改造交融起来,成为生命的一种必要与高度自觉。

(三)敬畏生命需要把握“度”

朱熹说道:“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将敬畏生命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思想工作、社团活动、心理健康、学术研究等诸多活动中,受教育者会不会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我们引导下变得战战兢兢、缩头缩脑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度”。我们需要学生常怀敬畏之心,但是我们不需要“懦夫”,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端人才,是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强大的内心。

教会高校学生心怀敬畏之心,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人生存的底线,告诉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敬畏生命才能珍爱生命。高校学生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内外兼修,才有对自己生命、他人生命、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珍爱,才能让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在未来的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淑新.敬畏与智慧:《道德经》的启示[J].哲学研究,2010(4):62.

[2]汤元军.论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 (2):106.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7.

[4]杨咏.敬畏生命之价值重识[J].医学与社会,2010,23(12):70.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6]李雅静.论敬畏之心[M].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134.

[7]郭淑新.敬畏伦理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2

鉴于此,选择A学院来自中文、外语、法学、心教、政管、经管、数学、物电、生工、计科10个系130名2007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前小组讨论、课中班级座谈的形式,组织学生探析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课后教师再基于讨论结果按主题分类总结。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的现状,探讨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弱化和缺失的原因,进而为建立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些许参考和启示。

1 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弱化和缺失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参与本调查研究的130名学生一致赞成当代大学生对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的敬畏感或极其弱化或严重缺失。

2 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弱化和缺失的原因

2.1 教师的原因

2.1.1 部分教师的学识和能力令人失望

在大学生的眼中高校教师理应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且能触类旁通、深入浅出,令大学生望尘莫及、敬佩不已。而实际上部分高校教师学识平平、才华一般且上课拿一本教材或就电脑屏幕照本宣科、自我陶醉。这不仅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差甚远,而且甚至令大学生觉得任课教师有关本门课程的知识未必比自己掌握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而敬畏感是一种体现在“上下”“高低”等垂直关系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之上”、“高于自我”的他(它)者时产生的一种对他(它)者的尊崇以及面对自我与他(它)者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一种畏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羞涩。①如果高校教师的学识和能力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差甚远,尤其与大学生的学识、能力差距不够大,自然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教师敬畏感的弱化和缺失。

2.1.2 部分教师的责任感缺失

调查发现参与讨论的全体学生一致认同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师生关系陌生;二教师课前准备不足,课上混时间。几乎可以说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师生关系仅仅停留于十几个或几十个课堂教学几十分钟,别说课后的辅导和交流,就连任课教师的姓名一些学生都弄不清楚,至于大多数学生的姓名任课教师就更不知晓了;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或者根本就不备课,课上照本宣科或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混时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缺失无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其的敬畏感。

2.1.3 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被质疑

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常常在课堂上就某个或某些问题批判某个或某些大师级人物,甚至是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国际级大家,如牛顿、亚里士多德。并且也时常引导学生学会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这可能也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1.4 部分教师的修为失准

在大学生的眼中似乎高校教师理应超脱于尘世,坚守一份文人的清高,保持一份智人的圣洁。但近年来高校教师的修为越来越令人怀疑,这突出表现为:一学术腐败;二擅用职权。为数不少的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不惜放下清高,居然请代考职称英语,科研论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有些高校教师擅用职权,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包庇某些所谓的“优生”,致使拿贫困助学金的“优生”可能还拥有私人手提电脑,获优干称号的“优生”可能补考过好几门课。敬畏感是一种体现在“上下”“高低”等垂直关系中的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之上”、“高于自我”的他(它)者时,产生的一种对他(它)者的尊崇以及面对自我与他(它)者之间的距离时产生的一种畏怯、一种内心精神上的羞涩。②师者身正为范,而少数高校教师的这种有悖文人清高的举措难免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其的敬畏感。

2.2 社会的原因

2.2.1 高校师资选拔准则欠佳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部教学评估的要求,各大高校纷纷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和速度。于是一些专业不对口但拥有高学历高学位的人士,也在高校教师社会地位高且收入颇为丰厚的诱惑下毅然改行,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适合高校教育的高学历低能力的机会主义者,因此一定程度造就了高校教学水平与学历层次不能呈正比,甚至呈负相关的现象。而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2.2 高等教育学生自筹经费的培养方式

当今高校教育的培养方式绝大多数以学生自筹经费为主。虽然各种奖学金助学金的受益面和受益数额都较为可观,但学生衣食父母消费观念薄弱,甚至认为花钱买教育与花钱买服务没什么本质区别。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2.3 社会风气的毒害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日淡化甚至异化,高校这座象牙塔也未能幸免。校园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似乎或多或少都掺杂和暗藏了些许利益。这使得本就淡化的师生关系更趋于严重。这无疑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2.4 大学生就业的艰难困苦

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就业当然有利于自我人生定位,有利于日后的事业发展。但关键是可供大学生选择的职位能有多少、发展空间能有多大,于是大多数因生存所迫只得跨专业就业,毕业意味着失业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且代代相承。这无疑一定程度上促发了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弱化了大学生对知识和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3 学生的原因

2.3.1 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期

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接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很强且往往自我评价过高,对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特定的标准但又难免时常失之偏颇。这自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知识和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3.2 大学生的能力感日益增强

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与日俱增,能力感也随之日益增强,甚至有时会过高估价自己的能力、贬低他人的能力。这种自我夸大、眼高手低的能力错觉,难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知识和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3.3 大学生以自学为主且学习渠道多元化

大学生以自学为主且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颇多,尤其是当今社会,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且日新月异。可能教师津津乐道的教课书上的某个观点在网络世界里早已被和替代。

这对心理成熟度不高、辩证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解读往往存在偏差甚至趋于极端。这种偏差和极端自然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2.3.4 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弱化

受各种负性思潮的影响,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也被金钱至上、利益至上化,尊师和尊长意识薄弱且每况愈下。这自然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高校教师的敬畏感。

3 结语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3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进取心。工作业绩和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来源,要取得优秀的业绩和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有一颗进取心。让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育艺术不断提升。当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不同,要立足现实,确立自己的目标,并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渴望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的愉悦,幸福感就会在心中荡漾。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宽容心。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被宽容的人,也赐福于宽容人的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学生。教育是宽容的艺术,宽容是做人的智慧。教师不仅需要宽容学生,也需要宽容学生家长和同事。没有宽容心,动辄与人斗气,既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有了宽容心,才能笑对形形的人,也才能幸福常伴。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爱心。既对事业充满爱,也对学生充满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没有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教师生涯一定是痛苦的。对于不爱这份事业的教师,与其痛苦地坚守,不如勇敢地放弃,去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爱上了这份事业,就要有教徒般的虔诚,无怨无悔,矢志不渝。教育人永远年轻,爱上了教育事业,爱上了孩子们,生活在孩子们之中,就感到自己年轻了许多。看到孩子们活蹦乱跳的身影,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和银铃般的笑声,虽苦犹乐,幸福就自在其中了。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敬畏心。人是需要有敬畏心的,敬畏自然规律,敬畏教育规律,敬畏教育法规,敬畏社会舆论,敬畏天地良心。有了敬畏心,就能与环境和谐共生,平安幸福。

教师的幸福来自于一颗感恩的心。人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在社会中必然会受惠于周围的环境,因此要学会感恩。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心灵才会平静,才会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才会体验到自己处于幸福之中。要感恩同事,感恩朋友,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有了我们的成长与进步;还要感恩学生,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案例,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感恩的心会让我们天天沉浸在幸福之中。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4

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和延安干部学院举行的2008年秋季开学典礼上,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讲话中说,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无独有偶。在今年1月11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开幕式上,上海市市长韩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韩正也明确表示,任何缺乏监督和制约的权力都容易导致腐败。人民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受到人民最严格的监督。“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

两位高级干部都先后谈到了敬畏,谈到了敬畏对党和政府的重要性,由此也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的不知敬畏,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

其实,要改变这种现状,并非难事。笔者以为,只要能深入领会、理解、做到李源潮部长提出的“三敬畏”,即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就能够厘清混乱的现实,让所有人找回丢失的敬畏。而只有切切实实地做到“三敬畏”,才能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契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要求。

先说说敬畏历史。要做到敬畏历史,首先必须敬畏当下,敬畏现在,敬畏你现在的岗位和正在从事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份敬畏,你就不会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奉献,你脑子里所思所想就都是名利二字,你所实施的也只能是不负责任、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经不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现实中发生的、报章杂志上披露的这种“崽卖爷田不心痛”、“发祖宗财,断子孙路”的一锤子买卖,早已屡见不鲜。这样的行为能在历史上“千载留芳”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遗臭万年”只能是这种干部留给历史评说的唯一印迹。

再说说敬畏百姓。百姓就是人民;早就说过,为人民服务。意思是我们党的干部,必须恭恭敬敬当人民的公仆,决不能作威作福在人民面前当“老爷”。因为说到底,我们每一个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盘中餐、身上衣,包括屁股下坐的车,也都是人民创造和给予的,此时,如果还自以为高人一等,不把人民放在眼里,才是真正搞颠倒了自己和人民的关系。唐朝皇帝李世民都能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见地,难道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反倒不如一个封建时代的皇帝吗?所以,我们的干部必须常怀敬畏百姓、敬畏人民之心,把服务人民作为执政、行政的根本出发点。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5

人类应如何与自然相处?答案无疑是唯一的――要心存敬畏!是的,若无对自然之美的敬畏,梭罗如何能独居瓦尔登湖畔,穷其半生欣赏自然;川端康成如何愿在凌晨四点起身,聆听海棠花语;林清玄怎么会感叹林风是自然最美的音乐?心存敬畏,才能与自然对话,感受美的真谛。

【妙文一】

由衷敬畏自然

安奋伟

中秋节是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文人墨客开始效仿,民间逐渐也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历代相沿,成了传统。

其实在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无法理解月亮的圆缺规律,所以对能带来光明的月亮非常敬畏,害怕月亮会远离天空,把清辉和光明带走,让人们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因此人们会在月亮最美最亮的时候举行祭月和拜月活动,世代流传。

如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们对月亮的探索和认知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祭月、拜月之风逐渐被赏月类的娱乐活动所取代。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发人深省:我们是否应从古人的风俗中,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让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回归,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近年来,气候剧变现象日益频繁地出现, “异常”“几十年不遇”“百年一遇”“历史极值”“历史罕见”等字眼不绝于耳。冰雪灾害、高温酷热、山洪泥石流、台风热带风暴等等灾害画面,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视觉。人们在惊恐的同时,也开始检讨自身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希望能够亡羊补牢,让“极端”的天气恢复平静,减少地球和人类的灾难。

一位专家曾这样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要敬畏自然,不是因为自然比我们强大,而是因为尊重自然是一种理性辩证地对待自然的态度。”

可以说,放弃人是万物主宰的傲慢思想,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

《庄子・天道》有云:“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可见古人早已参透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重要性――万化自宁,风调雨顺,天下才能太平。“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中秋佳节即将来临,让我们由衷地敬畏自然吧,愿月圆事圆生活更安适!

(选自《汕头经济特区报》2010年9月20日)

【美点指津】

由中秋赏月提及古人与今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呼吁敬畏自然。敬,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尊敬;畏,不是内心的胆怯,而是灵魂的震撼。一束鲜花被迫与土地分离,拖着残缺的躯体,入冰冷的琉璃花瓶,也许它能带来一丝芬芳,但那不是自然真正的味道;一只鸟儿被迫与广阔的蓝天分离,收起受伤的羽翼,被关进黑暗的鸟笼,也许它能带来片刻婉转,但那不是自然真正的声音。不敬畏自然的人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自然。

【妙文二】

敬畏自然的尺度

邹 文

澳大利亚南部的一个农场主,一直专心经营着一片100公顷的土地,他遵从了祖父的遗训――土地轮作,适度耕种。

父亲临终时对他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无休止地索取,只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我刚刚接管农场时,我们培育种植的奇异珍果和天然卷菜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尤其是天然卷菜,只有我们独家生产,价格成倍上翻,订单接踵而至。面对滚滚财源,我忘记了你祖父的遗训,把正在轮作休养的30公顷土地扩种了天然卷菜,产量成倍增加,但收益却并未如想象的那样成倍增长。由于扩种,增加了成本,地力也下降了。加之天然卷菜集中上市,价格一降再降,每公顷收入反而比以前少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误和教训。”

父亲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谨遵祖父遗训,一直坚持土地轮作,50多年不改,一年种植,一年休养,限量生产,精美包装。正因为如此,他培育出的奇异珍果在市场上始终保持旺销势头,全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富足有余的日子。而他也被选为“全球环境义务大使”,到世界各地宣传保护环境、珍爱家园的重要性,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类要敬畏自然的尺度。”

无独有偶,我国浙江一家水产公司,利用千岛湖独特的湖水养殖了一种叫“胡子鲶”的鱼。他们坚持养殖利用的水体不得超过千岛湖的1%,每亩产量不超过1000公斤,对鱼的生长和捕捞执行严格的标准;同时还研制烹调用料,形成了独家风味,并且只限在千岛湖范围内上市,专供游客食用,绝不外卖,每天实行“三限”制度,即:限鱼捕捞量、限每桌供应量、限每天餐桌量。而且不管多么热销,“胡子鲶”就是不涨价,被调足了口味的游客都为品尝“鱼宴”,慕名而来。曾有多家企业前去洽谈合作事宜,准备扩大生产,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都被婉言谢绝。很多人对他们“有钱不赚,有肉不吃”的做法表示不解,公司总经理却说,合作是好事,但有些合作是冲着暴利来的,势必导致为利而渔,盲目扩张,只能造成水体恶化。为鱼而“渔”,品质无法保障,甚至会竭泽而渔,到那时,千岛湖“鱼宴”还有什么魅力可言,还能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吗?

绝不能为鱼而“渔”和坚持土地轮作,既是敬畏自然的尺度,又是敬畏市场的尺度。无论高山大地,还是湖泊海洋,能养育多少生命,创造多少价值,自然早有安排,敬畏自然的尺度,正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石。

(选自《思维与智慧》)

【美点指津】

两个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要遵从自然规律,自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任何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都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敬畏自然,是看见蚂蚁搬家时,移开脚步;是路边花儿簇拥盛放时,默默凝视,给小生命以礼赞;是欣赏自然的景致时,克制私欲;是看见自然的伤痕时,深深反思。

【妙文三】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陈中浙

近来国内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若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事件所暴露的恰恰是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敬畏感,顾名思义,是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心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天害理,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之举,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危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延续。因此,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人民日报》)

敬畏自然教案范文6

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履职担责,主动积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的意识在市总得到树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敬畏、守底线、敢当担”廉政党课讲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各位领导、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们:

今天我们召集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们,由我给大家专题开讲廉政党课。今天党课主要讲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我们履职担责怎么做?

20xx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履职担责,主动积极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督责任的意识在市总得到树立,从严治党落实到工作全过程,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不断得到加强,反腐态势取得压倒性胜利,为市总工会积极推动加快厦门建设双高城市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一是突出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重点接受省委主体责任检查对我会的相关检查,开展20xx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检查、工青妇交叉检查,配合开展巡察“回头看”,前段时间也进行20xx年主体责任检查。同时坚决落实进行整改。二是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结合实际,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做到位做扎实,以高度政治自觉、务实工作作风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员干部锤炼了党性,强化了初心使命,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三是监督执纪问责成效显著,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得到加强。市总就公务接待违规问题批评教育谈话4人,通报1人;对个人事项申报出现问题的干部,诫勉2人,批评教育1人。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分析会议,通过专题廉政党课,到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反思会、警示教育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警示教育。

20xx年期间有数名党员干部职工涉嫌违纪违法,以致被党纪处分、被开除党籍,被刑事立案提起公诉,身边人、身边典型事例让人警醒和震惊,反映出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很大薄弱环节,干部的规矩纪律意识还不牢靠,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体制和机制强化得不够。

面对我们存在的问题,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课题是《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履行主责担重任》课程分为三块一、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新时代纪律要求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三、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一部分

一、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新时代纪律要求

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这是新时代党对党员干部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新时代纪律要求。新时代党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一、加强纪律教育;二是强化纪律执行;三是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四是目的,要让党员干部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纪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这几项就是我今天重点讲的内容。

(一)遵规守纪包括哪些?

我们常讲党员干部要遵规守纪。党的规矩到底包括哪些?对此有过总体论述。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要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要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要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这就需要理清“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之间的关系。对此有详细的论述:“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也就是说,从概念的层面,“党的规矩”的外延要比“党的纪律”更大。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不成文的、相对柔性的规矩,同样需要遵守。

在党的纪律中,尤其强调“政治纪律”、强调“政治规矩”。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二)具体到守纪上,党员干部要遵守哪些纪律底线呢?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廉洁纪律 、群众纪律 、工作纪律 、生活纪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等。

第二部分

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一)知敬畏

1.什么是知敬畏?

所谓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指的是:“君子要有三种敬畏:敬畏天理、敬畏尊长、敬畏圣人的教导。一个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可成为一个君子。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知敬畏,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知敬畏是党员干部要具备的品德修养。

2.我们要敬畏什么?

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这三种敬畏对象的提出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原则和党性要求,为党员干部行使权力提出了重大前提条件。

之所以敬畏人民,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之所以敬畏组织,因为这是团结广大党员和实现政治目标的载体,拥有巨大的政治能量和光辉的历史成就。作为一名成员,当然要对寄托自己政治生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组织充满敬畏。

之所以敬畏法纪,因为法律是维护社会公正、制裁罪恶的主要工具和强制力量;纪律是维护党的整体利益、惩处各类错误尤其是政治错误的主要标准和关键力量。

3.具体罗列有以下方面:

(1)要敬畏法律法规。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敬畏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底线,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法规之上的权利。党员领导干部应在依法办事上做楷模起表率,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自觉学会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规范言行,使自己成为真正“懂规矩”的人。

(2)要敬畏党章。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是党内的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规范要求,也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要遵守的准则,更是制定党内其他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依据所在。党章中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已经规定得很清楚,这实际上是一条贯穿于党内各种规章制度的“大红线”。为此,我们党员都应成为敬畏党章、忠于党章、学习党章、维护党章和遵守党章的榜样和标兵。

(3)要敬畏党纪党规。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要求我们党员敬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纪律挺在前面,让纪律立起来、严起来和执行起来。我们党员既要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更要模范遵守严于国法的党纪党规。

要带头敬畏党的政治规矩。党的政治规矩,就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不成文的自我约束的规矩”,这也是全体党员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则,是党的生命线。

(二)存戒惧

1.什么是存戒惧?

所谓戒惧,即警惕、畏惧之意。党员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以及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标准,自我反省、自我检视,时时想到不严格要求自己、放松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的严重后果,经常用反面典型事例警示自己不要重蹈覆辙,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

存戒惧就是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要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牢记党的宗旨、党员职责、党纪国法,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工作上要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有所戒惧,有所约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树好党员领导干部形象。“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官当得越大,就越要谨慎,古往今来都是如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2.我们要戒惧哪些?

(1)戒惧思想腐败。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各种现实诱惑增多,意志薄弱者容易滑向欲望的深渊。思想上的松懈必然导致行为上的腐败。无数事实证明,人一旦思想防线垮掉了,种种不合理的欲望就会如决堤之水一般纷涌而来,很容易将人冲入罪恶的深渊。

(2)戒惧贪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审慎行使手中的权力,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多一点敬畏、多一点清醒、多一点自律,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

(3)戒惧美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大批党员干部倒在了美色“围猎”的陷阱下,被美色所绊倒。党员干部的上班8小时,下班后的生活纪律作风,也要管好约束好。

(4)戒惧谀词。《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党内不准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就是说明这一风气在我们党内依然存在,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作为党员干部,面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言,首先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

(三)守底线

1.什么是守底线?

所谓底线,是人们对人、事、物所能普遍接受的最低限度和要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底线意识,防微杜渐,严以修身,常想越过底线的严重后果,始终警示自己牢牢守住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举头三尺有纲纪”,党员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严守党章党纪,从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XX保持高度一致,这就是守政治规矩,守住底线。

曾强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2.我们要守住哪些底线?

(1)要坚守政治底线,做到对党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与以…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性是党员干部的本质属性。报告强调,要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把讲政治作为最根本和第一位的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做维护…的忠诚卫士。

(2)要坚守法律底线,做到依法用权。作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不能把权力当成“单位财产”甚至个人“私有财产”,用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

(3)要坚守纪律底线,做到干净干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纪律挺在前面。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严守纪律底线,以事业为重,做到净字打底、干字当头,守住六大纪律,将干净与干事有机统一起来,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不断取得新的工作业绩。

(4)要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一身正气。我们要时时处处牢记XX书记的教诲,以德为先,恪守为官的操守、人性的道德,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本人负责,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人。

(5)要坚守职业底线,做到文明规范。文明履职,做到语言文明、说话和气、态度和蔼,谦虚谨慎、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全面、辩证、历史地看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和后果,做出正确决策;勇担当,善作为,敢于亮剑,同一切腐败行为和违法行为作坚决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最后讲讲

三、怎么做?

(一)找找我们的差距

1. 党员干部在知敬畏上找差距。

首先应该“反观自照”对人民、对组织、对法纪有没有敬畏之心。极少数领导干部不自觉地把群众当作乌合之众,把组织和法纪视作可有可无、可轻可重,这意味着已经到了不知敬畏的地步,到了要“棒喝”的时刻了。其次,即使对人民、对组织、对法纪存在敬畏之心,还要评估一下这种敬畏是否深厚绵长。如果自我感觉浅薄寡淡,或时断时续,这就意味着与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存在差距。此时要深深反思自己对人民、对组织、对法纪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与…思想相符合。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如果能够自觉地在知敬畏上找差距,说明其党性修养还是存在的。反之,如果连敬畏之心都没有了,则意味着其政治生命面临着相当大的危险。

2. 党员干部在“存戒惧”上找差距。

首先要测试自己对于党的纪律的了解程度,看一下是否全面、准确和深刻;其次是观察自己对于纪律“惧”的程度,也就是对于纪律尊重和谨慎的程度。通过这两个方面,党员干部可以看到自己与中央要求、与党章党规的差距。

3.党员干部在守底线上找差距。

就是看一看有否违背基本规范的地方:一是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存在突破底线的思想,在底线面前是否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二是看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突破底线的做法,如果真有突破,要评估一下“走了多远”“可否回头”。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上找差距主要是党员干部个人针对自身情况自觉进行的一种反思和“诊断”,并不断修正调整提高。

(二)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思想和理念,目的是为了全面强化监督。所谓“无禁区”,是指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巡视就是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原…因腐败被查办,就是反腐“无禁区”的生动体现。所谓“全覆盖”,是指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所谓“零容忍”,是指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彻底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不管腐败分子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他们绳之以法”。只有“无禁区”,才能“全覆盖”;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

XX提出了反腐“三阶段论”,对反腐败战略路径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反腐“三阶段论”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风肃纪、反腐肃贪,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形成“不敢腐”的有力震慑;把严肃纪律作为治本之策,守住纪律底线,穿越底线动辄得咎,强化“不能腐”;坚持理想信念宗旨这条高线不动摇,最终解决“不想腐”。通过强化惩治,先使其“不敢”;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破立并举,加强制度建设,到使其“不能”;最后通过强化党性修养和道德建设,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使其“不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治“病树”、拔“烂树”、护“森林”,逐步形成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约束下生活,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打铁要自身硬”。世界政党发展史表明,一个执政党要行稳致远,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我监督。“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让党员干部习惯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关键在养成,使之成为融入个人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的一种自觉。“玉不琢,不成器”,养成在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其实是给成长进步加了一道防波堤、上了一把安全锁,表面上看约束多了,实则有百利而无一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树立更高标准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以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投身工作实践,培塑和养成内省自律、乐受他律、践行铁律的习惯,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作为普通干部、非党员,是不是我不是党员,这些就与我无关呢?这是极为错误的思想,普通干部、非党员,你也一样要做到守法遵纪。纪可以不是党纪,单位有组织纪律、考勤纪律、组织纪律吧,有办事规范和流程吧,外出要请假报告,本职工作要认真完成、职业道德要遵守,国家法律对于你也一样是要遵守的,违法一样要被处罚和惩处。我想强调这一点。

(三)全面从严治党,履行主体责任重担

1.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法纪规范言行,党纪是每个党员干部心中的尺度。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在法律底线之上架起带电的纪律“高压线”,防止党员干部由“小错”酿成“大错”,达到用纪律和规矩管住大多数的目的。

首先,以学习《条例》等的党纪党规和法律知识为抓手,坚定拥护党的纪律。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纪法分开,坚决拥护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密切联系群众、加强道德修养、严守党的纪律等方面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自觉做到令必行、禁必止,言必信、行必果。

其次,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抵制和反对违反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错误言行,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敢抓敢管,真抓真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坚持运用“四种形态”,逐步使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再次,严格按程序和规矩办事。对重大问题该请示报告的及时请示报告,决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决不允许先斩后奏。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家长制”官僚作风,对重大决策决定时,作为主要领导只能有一票,没有相对的否决权、拍板权。通过党纪法纪的学习,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2.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管党治党全面从严,面对反腐败的新形势,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市总工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积极履职担责,层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发展。主体责任是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这个责任体系就像一张网,每个人都在其中,各负其责。从横向看,包括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领导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以及各有关部门的具体责任;从纵向看,就是下级党委要对上级党委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责任,任何人不能置身事外,人人各负其责,人人责无旁贷。党组履行主体责任,我作为党组书记,履行第一人责任。市总党组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市总各部(室)、各产业工联会、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也在各自范围内履行“一岗双责”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普通党员自身也是参与者、执行者、监督者。

我们市总一个巡视员被抓,他所在的党支部就被上级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要整改提升,抓整改。人家问什么会这样处理和认定,就是作为基层党组织,你有教育党员的责任,有抓党风廉政教育的责任,党员有监督的责任。所以大家不能以为把自己管好就可以,还有组织还有同事还有下属。人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就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管好自己也约束好其他人,这样社会和组织才能共同进步,我们党风廉政建设才能继续好转。就比如我对班子成员有教育提醒督促的责任,班子成员对自己分管、下属有教育提醒督促,部门负责人对部门下属有责任是一样。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层层落实了,反腐败工作才能够更加深入推进,才能够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市总工会党组是本级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坚持科学谋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整体布局之中,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在工作实践中,强化民主决策程序、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加强人、财、物的管理,防范权力寻租、权力滥用。坚持选拨任用与监督管理的干部管理体系。严格正确的用人导向,干部选拨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规定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坚持纪律审查与查办案件结合。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深化“三转”、回归主业,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当中的位置,以纪律为杠杆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

3.坚持修身自律敬畏法纪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党员干部,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加强修身自律,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市总出现腐败案件应该是少数的干部,我们大部分的党员干部群众是遵规守纪的,我们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根子上,市总以往的体制和机制出现问题。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坚守为官为人的准则,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自觉加强修身自律,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敬畏手中的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接受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不狂妄自大、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