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国王访华范例6篇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1

初入新华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王晔彪是汉族人,可他1.84米的魁梧身形,一头板寸,一口标准西部口音,全身上下都透着典型蒙古族人的敦厚和豪爽。王晔彪平时在饭桌上也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汉子,据说有一次他一个人吃下了一条成羊后腿,有时候喝高了还会唱蒙古长调—但基本不在调上。在生活上,王晔彪也比较粗线条:一次他到北京开会,内蒙古突发森林大火,他着急赶去报道,可没带厚衣服,只好向我求援。我回家把我先生的毛衣、毛裤拿给他穿,没想到他还回来的时候,裤腿上还沾满泥土,一股湿乎乎的味道。这件事,算是让我领教了他的大大咧咧。

1994年,王晔彪从兰州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自己并没有当摄影记者的心理准备。他说,大学期间曾认真修习过新闻摄影课,但在内蒙古日报社做实习文字新闻记者的经历使他希望能成为一名文字记者。但毕业分配时,王晔彪偏偏是以摄影记者的名额被招进内蒙古分社的。

当上摄影记者后,王晔彪仍然经常想着怎么跟领导求情,盼着能转岗做文字记者。入职当年的考核结果出来,他的文字稿题目列了一长串,图片稿数量却是零。半年,他没有发出一张图片。那一阵,王晔彪在分社院里很怕遇见社长,老远看见就赶紧躲着走,生怕社长见面就问他:“怎么没看见你拍的照片?”

1995年2月,王晔彪发出的第一张照片《威风锣鼓庆新春》刊登在《新华每日电讯》上,他作为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的生涯算正式开始了。但他回忆说,自己业务上的拐点,是1996年5月在陕西汉中召开的新华社摄影部西部记者当日新闻研讨会。王晔彪至今仍记得时任摄影部主任助理兼发稿中心主任刘东山的两句话:一是“有中国特色的当日新闻照片,要站在新闻和宣传的交叉点上”;二是“摄影记者要有诗人的气质,但新闻照片不是诗”。会议使王晔彪受到不小的鼓励,感觉豁然开朗,思路和题材好像不在话下。回内蒙古后,他全自治区118万平方公里撒欢儿地跑,当年就发稿82幅(年任务是56幅),甚至还有一条部级好稿。

此后,王晔彪基本上平均每季度都能被评一条部级好稿。14年的摄影记者生活中,在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留下了几千张作品。

走近雪灾

在内蒙古分社当了9年多摄影记者,王晔彪一年中至少有4个月在农村、牧区、厂矿企业等基层采访。他的理念是:“坐在屋里是绝对想象不出好照片的,只有走出去才能拍出好照片。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在现场。”

2001年1月初,遮天蔽日的暴风雪夹杂沙尘袭击了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地区,灾情持续多日,自治区19个旗/县/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失。以畜牧业为主体产业的锡林郭勒盟遭受风雪灾害最重。据悉,这种灾情70年未遇,王晔彪被紧急派往锡林郭勒盟采访。

在受灾严重的阿巴嘎旗白音查干苏木(乡),副苏木长丹德嘎带着王晔彪到奔道尔嘎查(村)的小孟克家和白彦乌拉嘎查的贺希格家采访。

小孟克一家采用的是放养的传统畜牧方式,有206头(只)大小牲畜。在这次灾害中,他家被暴风雪吹走40只羊。按比例计算,小孟克家是这次暴风雪中损失较重的。距小孟克家仅7公里的贺希格家,走的是“建设养畜”的路子,几年前加大投入,建起7间当地牧民戏称为“牲畜小康房”的玻璃暖棚,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贺希格家的482头(只)大小牲畜中仅冻死13只羊,损失相对较小。

事实胜于雄辩。一场暴风雪给牧民上了一堂生动的“科技兴牧课”。王晔彪拍摄的组照《一样的雪灾,不同的损失》,强烈的画面对比,直观形象地向受众展示了畜牧业中传统与现代两种畜牧方式的差距。

王晔彪在采访中也发现,虽然损失惨重,但牧民并没有被天灾打倒。相反,蒙古族群众面对自然灾害相对比较平静。以此为新闻点,他拍摄的《风雪中的蒙古族同胞》,展示了蒙古族人民面对自然灾害达观、坚韧的精神状态。

深入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既有无垠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也有星罗棋布的海子(湖泊),还有大面积的沙漠。王晔彪一直向往着探寻丰富多彩的世界,尤其是浩瀚无垠、气象万千的沙漠。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沙漠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古老的蒙古族文化,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绚丽的大漠风光,吸引了无数摄影者。王晔彪曾两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采访,留下了宝贵的经历和记忆。

1997年10月,王晔彪与两位地方干部骑骆驼向巴丹吉林沙漠进发。深秋的大漠正是四季里最温顺的时候,几乎每见到一个大型沙窝就是一片绿色,沙米、梭梭、沙蒿、珍珠柴、霸王、甘草和麻黄等灌木从点缀其间。

一整天都在骑着骆驼跋涉,王晔彪的屁股都快磨出血来了,只能歪着身子,怀里抱着摄影包。终于到了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蒙古族牧民吉呼楞家,这家人也是王晔彪的采访对象。

男主人吉呼楞迎出蒙古包,女主人乌尼尔其其格忙着炖羊肉。这是一个再婚家庭,大女儿远在1400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读高三,还有两个女儿在300公里外的阿拉善右旗额肯呼都格镇读小学,国家每年给每个孩子补助120元钱。17岁的儿子那音太出去放骆驼了,只有年仅7岁的小女儿吉雅在帮厨。吉呼楞的父亲巴德木加布已是82岁高龄,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沙漠。

吉呼楞家所依傍的“海子”名叫努勒特,是周边地区面积最大的一个。努勒特周边芦苇密布,零星有数十棵沙枣树,树下的沙土地上还种植着土豆、大葱。因土质不适合种庄稼,平日所用大米、白面,隔些日子就要去附近镇上购买,再用骆驼运回家。1995年,他家装了地面卫星接收器,可以收看到13个频道的节目,电力要靠太阳能和风力。

在两天半的采访中,王晔彪与吉呼楞一家一起做饭、一起干活、一起放骆驼,闲暇时还和那音太下几盘象棋。象棋子是那音太自己用刀在树根上雕刻的,沙漠难得有人来,这几天他逮住机会和王晔彪“杀”个痛快。小吉雅平时喜欢黏着大人,但管教家里的骆驼对她而言已不在话下。

王晔彪他们离开的那天,吉呼楞一家人都穿上平时很少穿的蒙古袍出来送行。当王晔彪走出很远,爬上一座沙山回身眺望,吉呼楞、乌尼尔其其格、那音太、吉雅依然站立在蒙古包前,小吉雅手中的哈达在太阳的照射下白得耀眼。

从巴丹吉林沙漠回来后,王晔彪发了组照《巴丹吉林沙漠深处有人家》。直至今天,这段经历仍是他心中一段深刻的回忆。

5年后,2002年10月,内蒙古分社组织王晔彪等几名记者再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这次采访的收获,是了解到浩翰的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只有80毫米,蒸发量却有3000多毫米,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分布着113个海子,无论春夏秋冬水位恒定、不增不减。更加令人不解的是,咸水和淡水相伴相生。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音德日图(汉语意为“建设”)是一座咸水湖泊,著名的“磨盘泉”就在湖中一块破水而出、状如磨盘的大石头上,108个泉眼涌出的泉水披挂而下。泉水喝起来甘甜清凉,而石头周边的湖水则咸苦难咽。

在体会了磨盘泉的神奇之后,王晔彪听说在音德日图湖中央还有一块石头,上有一眼泉水喷得很高,20年前曾有牧民坐在木桶上划水进去看过。这次他和分社社长姜在忠游泳400多米,在湖中心找到了那块石头。石头上的泉眼像一只瞪圆的黑眼睛,一股筷子般粗细的泉水向上喷到八九厘米高,又自由折下,在微风中跳动,令人叹为观止。

两进巴丹吉林沙漠的王晔彪感慨地说,新闻在于发现,更在于探究。

亲历战地

2002年底,海湾局势非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新华社摄影部在全社范围内招募战地摄影记者,王晔彪觉得自己可以胜任,便报了名。之后,他被派往卡塔尔首都多哈。

2003年春节前夕,王晔彪独自一人飞往多哈,执行为期3个月的摄影采访任务。这也是他第一次到国外。他之前对战争了解不多,来到卡塔尔美军基地,才感受到战地的紧张气氛,逐渐体会到“战地摄影记者”的责任。

当时的海湾地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从陆海空三个方向将伊拉克团团包围。指挥这次伊拉克战争的美军中央司令部,就位于多哈城外约20公里的赛利耶军事基地。美军中央司令部驻地原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为了方便指挥,美国决定将其搬到多哈。此时,美军所有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活动,均由中央司令部指挥。

至于什么时间战争会打响,用何种方式开打,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王晔彪说他的第一要务就是死守、盯住美军司令部。

但战争尚未打响,王晔彪已然坐不住了。他的作风是到一个地方,就像扫荡一样把发现的新闻一网打尽。何况来多哈之前,他作了足够的准备,知道之前新华社没有常驻此地的记者,国内与卡塔尔相关的新闻图片非常有限,这里是一个新闻“洼地”。

在卡塔尔期间,王晔彪可以说是一只眼睛盯着美军基地,另一只眼睛关注卡塔尔的方方面面—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体育/风情,等等,都被他收入镜头中。到了卡塔尔后,王晔彪经常去中餐馆跟人聊天,搜集各种新闻线索,时间久了,也能和当地人交流起来。

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30,美军中央司令部新闻中心的电视屏幕突然统一直播了巴格达被轰炸的新闻画面。在其他各国媒体记者还在犹豫之时,王晔彪马上判断这应该是美国正式向伊拉克开战的信号,于是赶紧把握时机拍照回传。果不其然,几分钟后美国总统小布什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王晔彪的这张照片成为第一张新华社自采的报道伊拉克战争开战的照片。

战争爆发一周后,每天下午都要定时召开由布鲁克斯准将主持程序化战报的新闻会,极其枯燥,但是作为新华社记者,王晔彪知道必须坚守。在这关键时刻,他每天都在新闻中心紧盯着新闻官和其他媒体的动向。

我写此文时,翻阅了当年新华社摄影部的每周《业务通报》,它记载了伊拉克战争期间一线记者的工作情况,其中提到“工作在前线的记者们继续出色地完成他们的摄影报道任务。伊拉克战争爆发第二周表现尤为突出的有派驻多哈的摄影记者王晔彪,在当地美军司令部新闻滞后、新闻资源缺乏的不利情况下,他不仅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每次美军新闻会,还拓展拍摄和报道思路,拍摄了《冷清的新闻会》、《地图满墙的基地新闻中心》、《美军新闻中心增加安全检查》等图片。”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2

3月29日以军对巴勒斯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完全占领了拉马拉,攻占阿拉法特的官邸,阿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

4月1日荷兰成为世界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3月20日美国副总统切尼10日~20日访问英国、约旦、埃及、也门、阿曼、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科威特、以色列、土耳其12国。

22日中美就美方本月5日公布的201钢铁保障措施案在华盛顿进行磋商,这是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首次行使作为成员的权利,同贸易限制措施实施方进行磋商。联合国发展筹资国际会议18日~22日在墨西哥的蒙特雷举行。美国参议院发出29张传票,就安然公司与白宫的关系问题展开调查。

23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21日~23日访问韩国。

24日美国总统布什21日~24日访问墨西哥、秘鲁、萨尔瓦多,并参加在墨举行的联合国发展筹资国际会议。此次拉美之行重点在于构建拉美反恐联盟,加固其后院安全,以加强西半球反恐联盟。第7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美丽心灵》和《指环王》分别夺得四项大奖。黑人影星哈利・贝里因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她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影后。

25日中国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试验后于4月1日准确返回地面

26日欧盟从四月初开始对15种进口钢材实行配额和增加关税,以减少美钢铁贸易战的影响。欧盟15国交通部长会议在巴黎举行,决定正式启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世界独占的局面被打破。俄罗斯总理卡西亚诺夫25日~26日访问蒙古,两国签署《蒙古国-俄罗斯联邦领事公约》等一系列文件。申请加入北约国政府首脑会议25日~26日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

27日以色列北部城市内坦亚发生自杀性爆炸袭击事件,造成15人死亡,100多人受伤。29日,以军对巴勒斯坦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完全占领了拉马拉,攻占阿拉法特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官邸,使阿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0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阿拉法特处境十分严峻。2日,以色列总理沙龙提出允许阿拉法特离开拉马拉的前提条件是阿不能再返回巴勒斯坦地区。法国巴黎西郊上塞纳省楠泰尔市一名持枪男子枪击议员,打死8人,伤19人。后经证实此男子为精神不正常者。

28日印尼总统梅加瓦蒂24日~28日访华,这是她就任总统以来首次访华。第14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27日~28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包括阿拉法特在内的多位阿拉伯国家元首未能与会。会议通过了以沙特提出的中东和平新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

30日比利时王国首相伏思达26日~30日访华。印尼总统梅加瓦蒂28日~30日访问朝鲜,这是印尼国家元首38年来对朝的首次访问。英国伊丽莎白王太后在睡眠中辞世,享年101岁。安哥拉武装部队和安盟武装在莫希科省首府卢埃纳市签订有关执行《卢萨卡和平协议》和停止敌对行动的备忘录。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3

第一次是在位于广东清远的韩后健康产业基地。在到达基地之前,我一直以为目的地是我当日登机之前与他约好的清远恒大度假中心。

到达时已是晚上10点,工人们早已偃旗息鼓,厂区却灯火通明。最靠近大门的是一栋三层小楼,楼体上一圈圈霓虹灯带闪烁,容易让人联想起闹市区的某处休闲娱乐场所。

刚进大门,就听见楼上男人嚷嚷的声音,带着很重的南方口音。屋内共有5、6个人,说话的正是王国安。斜倚在沙发上的王国安,穿的是紧身款黑色T-shirt和灰色牛仔裤――尽管他并不具备值得炫耀的身体曲线――鞋袜脱掉并甩在了地上。

王简单和我打了个招呼后,继续他们刚才的未尽话题。约摸半小时内,王分别就“兴建员工住宅”、“将韩后打造成当地名片”等话题发表了一系列看法。他时而挥舞拳头,时而甩动手指,时而站在沙发上,时而坐在扶手上,上蹿下跳。不一会儿,他又拿出一张设计图,再度指点江山。其间,他突然转身问我:“徐记者,你还没吃晚饭吧?老周,你赶紧带徐记者去吃饭。”

饭毕,我和王国安约定,第二天下午进行专访。司机驱车把我送到酒店时,已是凌晨1点。

次日上午,在韩后年中会现场,我见到了前一天接我的司机。聊天获悉,这位叫邹晓华的哥们儿,其实是韩后陈列设备供应商,并非韩后专职司机,而他自己的公司,年营收已近1亿元。邹听到我的来意后称,那你可得盯住王国安,否则很难跟他对上话。

片刻后,王国安主动找到我说,事情比较多,只能利用活动间隙完成采访了。后来他在酒店大堂沙发上睡了半小时午觉。手机铃声不断,他一个不落地全部接听了,似乎都是帮朋友解决生意上的问题。

下午采访时,王多次离场,或者在大堂来回踱步,或者与在旁边客人聊上几句。当他终于坐下来准备继续采访时,突然又一拍大腿说:“哎呀,今天状态不行,你再等等。”之后又出去了。我又足足等了三个小时,王再也没回来。采访只能暂停、另约时间。

再与王国安见面,是在三天后的广晟国际大厦。王的办公室空旷简单。超过5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物件摆放极少,墙体背景为黑白两色,这正像王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非黑即白。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4

沙特实行的是正教合一的君主政体,《古兰经》是其宪法,国内严格实行伊斯兰教法,伊斯兰教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沙特盛行瓦哈比教,其主要思想是正本清源、反朴归真,净化信仰、,主张以武力来弘杨纯正的伊斯兰教信仰。

在华盛顿的外交圈子里,有一位没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他就是集亿万富翁、亲王、大使等各色光环于一身的沙特王国驻美国大使班达尔亲王。

现年63岁的班达尔是沙特最显赫人物之一,是沙特国王法赫德的亲侄子,沙特三号人物、第二副首相、国防与航空大臣苏尔坦亲王最宠爱的公子。

班达尔是1983年9月被任命为驻美大使的,也是沙特常驻联合国的代表。与其他国家驻美大使不同的是,班达尔几十年来一直能够接近美国领导人的核心圈子。出手豪阔的班达尔每月都要举办几场大型招待会,这几乎让沙特大使馆成为华府最活跃的外交场所。

驻美大使是沙特外派使节中最重要的职位。班达尔之所以能担当如此重任,其亲王身份和美国留学背景固然重要(曾于美国著名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并获得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但最主要原因是其外交才华很受法赫德国王的赏识。值得一提的是,班达尔两次成功游说美国向沙特出售先进武器也促成了其出任大使。70年代末、80年代初,沙特曾先后两次向美国政府提出购买先进的F15s战斗机和预警飞机,但遭到了以色列以及美国犹太院外游说集团的竭力阻挠,美国人迟迟不答应沙特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沙特高层决定起用班达尔。结果,年轻的班达尔王子不辱使命,沙特顺利获得了迫切需要的战斗机及预警系统。可以说,这是沙特人首次在华府打败以色列及犹太游说集团。

班达尔是一位出色的大使。在20年的大使生涯中,班达尔与美国政、军、情报和工商界要人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良好的私人关系。由于班达尔能直达沙特最上层,很有人缘,加上出手阔绰,美国人也乐于结交这位阿拉伯阔老。班达尔与布什一家关系就十分紧密。还在老布什任里根政府副总统时,班达尔就经常邀请老布什共进午餐,一起出去垂钓。有一次班达尔还专门为老布什举办盛大宴会,并出巨资请大牌歌星罗伯特・弗莱克到会助兴。对一直被嘲笑为里根的花瓶的老布什来说,班达尔可谓有知遇之恩。出任总统后,恰遇海湾危机,老布什有了报恩的机会,亲口向班达尔发誓会派兵保护沙特的安全,将伊拉克从科威特驱逐出去。此外,班达尔与美国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等也是多年的老交情,是网球和高尔夫球场上的球友,私下往来十分密切。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5

“云顶梦号”即将展开“冲绳之恋”夏之航

2017年1月25日,首个亚洲本土豪华邮轮品牌――星梦邮轮欣然公布“云顶梦号”2017年夏季新航线。由2017年4月2日起,“云顶梦号”将提供由广州(南沙港)母港出发之6天5晚日本航线,到访日本最热门的岛屿度假胜地冲绳那霸及宫古岛。在此期间,“云顶梦号”将继续提供每周五由香港出发的2晚航次。

星梦邮轮总裁戴卓尔・布朗先生(Thatcher Brown)表示:“很高兴为大家呈献星梦邮轮的首个夏季梦幻航线,同时亦将是‘云顶梦号’首次到访日本冲绳。继去年11月推出深受欢迎的越南航线之后,我们亦致力发掘更多精彩的航线,务求让旅客可以体验亚洲多元文化及色彩缤纷的每一面。日本冲绳不单水清沙幼,更保存浓厚的文化气息底蕴,是夏季旅游之首选,必将为‘云顶梦号’旅客带来惊喜无限的邮轮假期。”

冲绳岛屿各有不同的特色,绚丽的海底世界更是令人神往,“云顶梦号”配备两艘先进的海底观光器,每艘可乘载一名驾驶员及4位旅客深入海底世界,近距离接触稀贵罕见的海洋生物,饱览神秘壮观的深海天地,让眼界突破极限,收获毕生难忘的体验。

为了令旅客的假期充满启发与互动,星梦邮轮精心设计并独家呈献“追梦人生”夏日海上系列。除了向旅客讲述琉球群岛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外,也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重量级主讲嘉宾,包括获奖无数的世界级摄影师,杰出领袖及传奇冒险家们,为旅客倾情讲述探索海洋、陆地与宇宙的逐梦经历。另外,“云顶梦号”将于夏季航次隆重推出“小小航天员训练营”及“美人鱼学堂”,更有专为美酒美食爱好者而设的葡萄酒品鉴工作坊等。

如果您不想请假,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则可以挑选一个周末,跟随“云顶梦号”一起从活力之都香港出发畅游香港外海水域,在饱览海天盛景的同时尊享“云顶梦号”的一站式“海上度假皇宫”之丰富休闲娱乐设施,开启一段海上梦幻之旅。

维京游轮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推出全新欧洲内河游轮航线

全球河轮巨头维京游轮于近日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推出了专为中国游客打造的全新欧洲内河游轮航线。新航线覆盖的城市及景点均是游览欧洲不可错过的必经之地,其中包括开放包容的阿姆斯特丹,浪漫古典的巴黎,闻名世界的瑞士少女峰、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以及荷兰的风车等。

为了配合此次新航线的,维京游轮的中文官方网站一.cn也已经上线,充分考虑中国游客的实际需求,可实现在线预订和咨询,为中国游客带来无与伦比的欧洲出游新体验。

作为深耕河轮行业的领导者,维京游轮深谙内河游轮这种西方皇室贵族挚爱的奢游方式,也计划通过此次新航线的将河轮文化进一步带到中国市场,将内河游轮打造成为中国游客畅游欧洲的绝佳选择之一。新航线沿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途经德国的科隆,海德堡,法国的巴黎和斯特拉斯堡,瑞士的琉森和因特拉肯,在巴塞尔收尾。内陆河在欧洲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每一条内陆河都有自己的故事,维京游轮精心设计的航线将两岸的宏伟教堂、古老建筑、现代都市完美整合呈现,领略两岸不同的人文之美,相信会给游客带来难以忘怀的旅行享受。

维京游轮将成为欧洲出行的首选,不仅仅是因为长途旅行的众多行李只需打包一次,从拉着旅行箱登上维京游轮那一刻就能享受在河上缓慢而平稳前进的感觉,而且还可以全天24小时享受完全属于自己的观景台,充分放松身心。同时,当游轮沿着河岸缓缓的在欧洲穿梭时,每一位游客都可以欣赏沿途由历史名城和欧洲乡村风景组成的奇妙混合,而这一切都是鲜有通过其他旅行方式能体验到的。此外,行程途中游轮还会在欧洲一些著名景点的码头停靠让游客们深入参观,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在交通上,便可把河轮之旅的每一分精彩都铭记在心。

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入驻广州母港盛大启航

1月23日,世界最大的邮轮公司嘉年华集团旗下品牌歌诗达亚洲正式开启广州母港航线。此次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广州南沙出发航线,包括6天5晚的广州-八重山诸岛-那霸/冲绳-广州行程,3天2晚的广州-香港-广州行程,以及6天5晚的广州-岘港-芽庄-广州行程,为华南地区乘客的假日出行带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开启歌诗达亚洲服务南方市场的新篇章。

2013年,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曾在广州南沙港停泊,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第一艘靠岸停泊、搭载旅客的国际邮轮,首次为南方市场的消费者带去了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欧式邮轮体验。维多利亚号宛若一座满载意式文化的海上宫殿,以纯正经典的格调装饰、味蕾的美食享受、热情洋溢的娱乐表演、大牌云集的时尚购物等体验,令乘客无需置身意大利,亦可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o限热情。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乘客的多元化需求,维多利亚号此次重返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将带来全新升级的“海上意大利”美食狂欢主题,量身打造针对华南乘客的味觉盛宴:知名主厨悉心烹制殿堂级大餐;专门为来自广东和周边地区的乘客设计每个航次共168道精选美味佳肴;供应粤菜、川菜、日韩料理、东南亚菜品及意大利美食等,中西合璧、异彩纷呈。船上提供24小时餐饮服务,为南方市场的消费者营造不同凡响的美食狂欢无极限体验,带来高品质、定制化的邮轮度假之旅。

冠达邮轮旗下维多利亚女王号首次驶入亚马逊河流域

2月9日,拥有逾175年传奇航海经历的奢华邮轮品牌冠达邮轮宣布,旗下维多利亚女王号首次驶入亚马逊河流域,途径黑水内格罗河(Rio Negro)与白水亚马逊河的交汇奇观“黑白二水”,并停靠玛瑙斯港,成为史上驶入该流域的最大载客邮轮。玛瑙斯港是维多利亚女王号环球之旅造访的32个港口中的第6个港口,此次为期120晚的环球之旅将航行41,000海里。

此次维多利亚女王号由船长彼得・菲尔波特(Peter Philpott)掌舵,抵达巴西。宾客可下船游览亚马逊剧院和市政市场等知名景点,或乘船前往观赏内格罗河汇入亚马逊河处的著名奇观――“黑白二水”。

冠达邮轮北美区高级副总裁乔西・莱博维茨(Josh Leibowitz)表示“此次维多利亚女王号首次驶入亚马逊河流域的创举彰显了冠达邮轮创新精神和独一无二,而这正是宾客对我们的期望。自1922年开启环球邮轮之旅,冠达邮轮一直致力于为宾客设计能探访精彩目的地的航线,并打造了许多只有在冠达邮轮上才能体验的‘业内首创’。”

维多利亚女王号的环球之旅于1月5日从南安普敦出发,将于5月5日返回南安普敦。此次环球之旅已停靠美国劳德代尔堡和加勒比海的港口,并将继续探访巴西里约热内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斯怀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夏威夷、旧金山和巴拿马运河。

1840年,自旗下第一艘明轮蒸汽船“不列颠号”成功横跨大西洋后,冠达邮轮一直都是“探索新发现”的代名词。

如今,冠达邮轮系全球唯一提供定期横跨大西洋航线的奢华邮轮品牌,并依旧延续其自1922年起开创的环球巡航航线的传统。旗下远洋船队包括:玛丽皇后2号(Qucen Mary 2)、维多利亚女王号(Queen Victoria)和伊丽莎白女王号(Queen Elizabeth),她们凭借无以伦比的白星服务(White Star Service)、精致珍馐及世界级的娱乐表演而闻名于世。

公主邮轮春秋体验店揭幕,正式开售2017年船票

1月11日,作为全球顶尖的国际邮轮公司之一,“全球旅行大师”公主邮轮宣布,由其与春秋旅游共同打造的上海首家公主邮轮体验店正式入驻春秋门店,旨在让更多的邮轮宾客近距离了解公主邮轮,并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英国嘉年华邮轮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总经理王萍、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红、市场部总经理王露、亚太部副总经理邵玉华等一众嘉宾出席了体验店开幕仪式。同时,公主邮轮旗下专为中国宾客量身定制的大师级奢华邮轮“盛世公主号”2017年母港航季船票也正式对外开售,从此拉开了中国宾客亲临体验大师级奢华邮轮产品的序幕。

公主邮轮春秋体验店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558号,消费者可抵店了解公主邮轮品牌历史、咨询中国母港及全球热门航线信息。近100平方米的体验店主要分为四大区域:包括以蓝白金三色为主色调的盛世公主号橱窗展示区、品牌墙、公主奢享睡床体验区和接待区等。其中,盛世公主号橱窗展示区的造型以品牌标识(logo)――“海洋女巫”为灵感,将船模围绕在极具未来感的波浪状装置里,配以独特灯光效果,勾勒出盛世公主号航行于海面的优美图景;品牌墙展示了公主邮轮中国母港和海外航线图,以及包括凯特王妃、撒切尔夫人和奥黛丽・赫本等历任教母;公主奢享睡床体验区则陈列了由美国睡眠博士迈克尔・布鲁斯(Michael Breus)为中国宾客量身定制的舒适睡眠体验;而接待区,消费者可与店内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咨询,深入了解公主邮轮的产品特色及服务。

盛世公主号将于2017年4月正式首航,从意大利罗马出发,在运行七段地中海航线后,于5月21日开启“海上丝绸之旅”,访问包括雅典、迪拜、新加坡、香港、厦门在内的22个港口,最终于7月抵达全新母港――上海,随后将开启首个中国母港航季,前往亚洲众多目的地,探访日韩众多热门港口,为中国宾客带来国际化的奢华邮轮体验。

7月11日,盛世公主号将开启中国母港首航,首航由春秋旅游独家包船,前往韩国济州岛及日本长崎,5天4晚行程,售价4888元起/份。

歌诗达・维多利亚号4月开启厦门母港航线

2月14目,歌诗达邮轮在厦门举行新闻会,宣布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将于今年4月开启厦门母港航线,包括6天5晚的厦门-济州-佐世保-厦门和5天4晚的厦门-八重山诸岛-厦门等行程。维多利亚号携全新升级的“海上意大利・狂欢无极限”主题入驻厦门,将为闽南及周边地区乘客的邮轮旅游提供更便利和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推动南方邮轮市场发展。

作为经济特区之一及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厦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展邮轮经济的条件,并成为国际各大邮轮公司亚洲航线的重点港口。早在2014年,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就曾在厦门开启航线,有力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的邮轮市场发展。现今,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出行需求,维多利亚号将再次进驻厦门,为热爱邮轮旅游的乘客带去全新升级的“海上意大利”欧式邮轮假期。

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宛若一座满载意式文化的海上宫殿,以传统的意式邮轮外观、味蕾的美食享受、热情洋溢的娱乐表演、大牌云集的时尚购物等体验,为厦门及周边市场的消费者营造不同凡响的“狂欢无极限”邮轮度假体验。此外,维多利亚号为南方市场订制了专属美味,精心设计每个航次共168道精选美味佳肴;船上提供全天24小时餐饮服务,主厨悉心烹制原汁原味的中西大餐,将带领乘客享受高品质的邮轮饕餮狂欢之旅。

目前,歌诗达邮轮・维多利亚号、歌诗达邮轮・大西洋号、歌诗达邮轮・赛琳娜号和歌诗达邮轮・幸运号四艘邮轮同时服务中国和亚洲市场。为了配合中国市场未来更大的发展,歌诗达邮轮旗下歌诗达邮轮・新浪漫号计划于2017年4月加入亚洲舰队。

此外,歌诗达邮轮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的两艘新船亦将于2019与2020年来到中国,带给中国游客充满“海上意大利”风情的纯正欧式度假体验。

皇家加勒比“海洋航行者号”落户深圳蛇口太子湾码头

2月9日,全球豪华游轮领导品牌皇家加勒比国际游轮牵手深圳蛇口太子湾码头母港,进一步为华南市场呈现超凡的游轮度假体验。皇家加勒比旗下的高科技豪华游轮“海洋航行者号”将在2017年首次开启深圳母港航季,6月及9月至庆期间,将以深圳蛇口太子湾为母港,营运前往越南、日本和香港的总计8条航线,连同香港出发共有31条航次,为期5个月。

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于2016年11月12日正式开港,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邮轮母港。此次与深圳蛇口码头的合作标志着皇家加勒比对华南市场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不断推进华南市场布局的决心。2017年,皇家加勒比将在华南部署两大母港――深圳蛇口太子湾邮轮母港和香港启德邮轮码头,航线覆盖日本、越南、台湾、海南等地,以更丰富的航线选择、创新的设施和升级的服务来满足华南地区游客对游轮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

“海洋航行者号”总吨位高达13.8万吨,拥有15层甲板,总载客量为3840人,汇聚了全球经典的美食料理,三百位国际厨艺大师从世界各地挑选最新鲜的食材,配上原汁原味的当地香料,烹饪出万余种地道美食,包括华丽壮观的三层主餐厅和波多菲诺意大利餐厅(Portofino)、尊尼火箭美式餐厅(Johnny Rockets)及帆船自助餐厅(Windjammer Café)等多个特色餐厅。诸多突破传统的创意游轮设施,包括:独一无二的海上真冰溜冰场,白天是免费开放的溜冰乐园,让游客们感受自由穿梭在冰面上的,晚上则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冰上秀;在急速奔腾的12米造浪模拟器上的甲板冲浪体验;高于海平面60米的攀岩墙,高尔夫球场,以及海上标准篮球场等。

除此之外,海上历奇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皇家加勒比的明星产品,将满足不同年龄层青少年的喜好和需求。从6个月的海洋宝贝,到17岁的青少年都将经历一次畅快的海上假期。图书馆、皇家娱乐场、健身房、室内外游泳池、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度假需求,为整个海上之旅增添无穷乐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游轮即是目的地的新概念。

歌诗达首个中国出发环太平洋邮轮顺利返航天津

歌诗达亚洲目前宣布歌诗达邮轮・大西洋号于1月14日返回天津,圆满结束“环南太平洋寻梦之旅”。大西洋号2016年11月30日从天津扬帆启航,带领2000多名怀揣环游世界梦想的中国乘客,历时46天,完成了首个中国出发的环南太平洋邮轮航线。

此次歌诗达邮轮・大西洋号环南太平洋之旅,带领中国乘客跨越两大洲、九个国家、12座岛屿,逐梦太平洋上令人心醉的纯净海岛,并与当地居民近距离互动,领略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汤加、法属波利尼西亚、美属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各国政府,以最高规格礼遇欢迎中国乘客的到来。诸国首脑及政要纷纷亲自登上大西洋号参观,并与船长交换象征祝福与友谊的纪念品。乘客们还跟随大西洋号,先后两次跨越了赤道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并在缤纷多彩的平安夜、圣诞节和元旦活动中,共同庆祝难忘而独特的海上新年。

继首个中国出发的环球邮轮之后,歌诗达亚洲再次为更多中国乘客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相恋三年的年轻情侣,在全体船员和乘客的见证下,由船长亲自证婚,举办了独一无二的南太平洋婚礼;年过古稀的老人,用手中的画笔,不知疲倦地记录下旅途中遇见的美景与热心的异国友人;独自踏上南太平洋之旅的摄影达人也并不孤单,与船员和乘客成为了难舍难分的好友。还有百余名参加过86天环球航线的老朋友,再一次选择跟随大西洋号长途旅行,重温具有“海上意大利”风情的经典邮轮假期。

大西洋号完成此次执航后,2017年将运营以天津、上海为母港的航线,为华北、华东等地的消费者带来极致的意式邮轮度假体验。

佛罗里达:迈阿密港与大沼泽港的邮轮新动向

就新邮轮航线的开发与邮轮港口的整修而言,2016年佛罗里达邮轮业的表现可谓不俗。而在2017年里,佛罗里达也将当仁不让地迎来更多的新船、新航线与游客。中国游客在体验了国内的邮轮后若性质依旧,大可来到阳光之州开启另一段邮轮之旅。

2017年初,皇家加勒比的“海洋和谐”号、嘉年华邮轮的“嘉年华展望”号、荷美邮轮公司的“科林斯丹”号和丽晶邮轮公司的“七海探索者”号将会让游客开启新船的体验,还有三艘新邮轮也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佛罗里达首航。其中最大的一艘是地中海邮轮公司的“海岸”号,该邮轮为全新级别,从迈阿密港口始发,提供全年不间断运营。这艘重达15,400吨的邮轮将与地中海邮轮公司的“神曲”号一起从迈阿密始发沿加勒比航线运营。该邮轮的最大亮点在于具有互动式水上公园,配备5条水滑道,其中一条水滑道可以实现滑行和视频游戏。

维京远洋邮轮公司的第一艘邮轮于2015年首航,至2017年年底将扩张到四艘邮轮。第四艘邮轮“维京太阳”号将从迈阿密始发,开始为期数月的航行。维京远洋邮轮最初以河轮而知名,去年首次尝试了用海洋邮轮沿加勒比海航行。该邮轮载客930人,将提供数次航行,途径哈瓦那、古巴、基韦斯特、伯利兹和科祖梅尔。之后将从迈阿密始发,开始为期141天的环球航行。

银海邮轮公司的“银海女神”号将成为罗德岱堡的大沼泽港史上最大邮轮。该邮轮重达40,700吨,载客量596人,是银海邮轮的第九艘旗舰。目前该邮轮正在芬坎蒂尼造船厂进行制造,预计今年春天便可下线。其计划于12月18日在佛罗里达首航,从大沼泽港始发进行为期18晚的航行。

2017年值得关注另一大亮点是从佛罗里达前往古巴的邮轮数量将有所扩增,对于早已向往古巴多时的中国游客来说,这将大大增加他们出行的便利性。中国游客们可以乘坐邮轮从迈阿密、罗德岱堡和坦帕始发,并在哈瓦那停靠。这其中包括了经过改造的皇家加勒比“海洋皇后”号。该邮轮预计于4月19日从迈阿密启航,开始它的首次古巴航行。之后它将改停到坦帕,并提供另外两次去古巴的航行。皇家加勒比整个夏天都将把“海洋皇后”停靠在坦帕,这在该公司也尚属首次。“海洋皇后”号的四天/五天夏日航行也将前往古巴。

长乐公主号3月带你走进西沙

2月24日,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的长乐公主轮在济南举办了新闻会,宣布长乐公主西沙航线3月2日正式启用。

长乐公主4天3晚西沙之旅从三亚凤凰岛码头出发,到达西沙永乐锚地之后,通过橡皮艇登陆鸭公岛、银屿岛、全富岛这3个地方,给旅客们带来最原始的西沙生态之旅。

西沙航线从2013年4月28日正式开始,至今长乐公主号是第三艘负责此航线的游轮。L乐公主号是海南海峡航运股份有限公司花重金打造的,集旅游、考察、观光一体的豪华游轮,给西沙旅客们提供不一样的海上之旅。长乐公主号娱乐设备充足,不仅有多功能厅、超市、接待大厅、大型旅客餐厅,还配备了私人会所和舞厅供旅客使用,其精心设计的阳光甲板舞台更是令人向往。

为更好地满足去西沙的旅客们多元化的需求,长乐公主号4天3晚之旅还特意提供1:1的旅游管家服务。无论游客在旅途中遇到什么问题,旅游管家们都会迅速帮他们解决。西沙航线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航行期间会出现移动设备信号不良的问题。为此,长乐公主号做了全程WIFI信号的覆盖,使旅客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随心随意地与远方亲友分享旅途中的喜悦。

沙特国王访华范文6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5集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1999年:10集文献纪录片《新中国重大决策纪实》;

2000年:8集纪录片《血脉》;

2001年:8集文献纪录片《邓颖超》;

2003年:百集文化纪录片《金陵文脉》;8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

2006年:8集纪录片《奠基》;8集纪录片《回望硝烟》;大型文化系列片《金陵人杰》、《金陵民俗》正在拍摄之中。

吴建宁,南京电视台专题部主任、高级编辑,这些重大电视纪录片作品的主创人员与总编导,在群雄并起、高手林立的中国电视界中,睿智而顽强地拼出了自己的定位,十年磨一剑,终成电视武林中的领军人物。

上述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大都囊括了全国同类作品的最高奖项,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就四次摘取桂冠;《血脉》除了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外,还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 长篇电视纪录片惟一的最佳作品奖;《邓颖超》获得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中国电视“星光奖”;《郑和下西洋》除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作品”外,更是冲向国际,获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亚洲制作提名奖。

超越过去,超越自我,每一部都有创新、每一部都有绝活,吴建宁率领的南京电视台专题部,摄制出了一系列大型纪录片,在全国及省市高频度获奖,赢得了重大社会影响,10年间在全国造成的轰动效应被业内称为“南京电视台现象”。

他用生命诠释真实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许多年前,当吴建宁还是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摄影记者时,一位前辈就曾指着一幅“摆拍”的抗洪场面说:“好作品绝不是这样拍出来的。”他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只有在第一线,才能得到最宝贵真实的镜头。为了这份真实,他甘愿冒生命的危险。

郑和下西洋期间的1417年,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哈喇携340多人,漂洋过海,访问中国。回国途中,东王不幸染疾,客死山东境内。明永乐皇帝将苏禄国东王以王礼厚葬德州。留下守陵的王子在中国娶妻生子,繁衍后代。500多年后,国王后裔在中国已延续了20多代,在当地形成一个200多户人家的村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2005年2月,摄制组为寻找苏禄国国王的后裔和拍摄苏禄国故地,来到菲律宾,当年古苏禄国故地就在今天菲律宾南部苏禄群岛的霍洛岛上。当时霍洛岛上正发生激战,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交火,形势十分严峻。他们到达安全地带――棉兰老岛,找到指挥战斗的菲律宾南部军区司令,希望得到政府军的协助上岛拍摄。第一次去时,司令没有表态,却邀请摄制组随他去了一个野战医院,参加了政府军为阵亡、受伤人员举行的和平祈祷仪式,试图打消他们拍摄的念头。两天过后,这位上将司令还是没有表态。吴建宁不死心,又一次来到南部军区司令部,向他恳请,说明拍摄这段往事是多么重要。终于,司令被中国记者的真诚所感动,决定派军用侦察机载中国记者去霍洛岛完成拍摄任务,但条件是只能去一人。吴建宁对同事说:“我是带队的,出了什么意外我可以处理,大家谁都不能出事情。”就这样,他只身一人带着摄像机、照相机,义无反顾地走了,将其他两位同事留在了安全的棉兰老岛。

小型侦察机经40多分钟的飞行,徐徐降落在琥珀似的霍洛岛,岛上的氛围让吴建宁真切地嗅到了战争的火药味。机场周边,停满了护卫的坦克,每隔10多米就有一个荷枪实弹的士兵,戒备森严。坐进吉普车,5个武装士兵把他紧紧包裹在中间。每到一处,无论是拍摄还是进入室内,警卫都先端枪猫腰搜索一番,确定没有危险了才让他下车。

在霍洛岛的一天里,吴建宁除了完成既定目标的拍摄外,还访问了五个华侨家庭。采访中,他意外发现了岛上的一座几米高的华人抗日英烈墓。围绕在墓碑周围,有100多座华侨逝者的普通坟茔。吴建宁被眼前的发现震惊了,500多年前,苏禄国国王与中国交好,客死山东,托葬中华;500多年后,华人抗日义士的血与侨居地人民的血流在一起,他们抵抗共同的敌人日本侵略者,有的已长眠在古苏禄国的故土上。两个国家,两处坟墓,大海波涛,路途迢迢,这其中的联系,让善于思考的吴建宁兴奋不已。他忘掉危险,不顾疲劳,把这一场景细细地拍了下来,直到武装警卫人员再三催促,才离开现场。整整一天,他拍摄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直至返回的途中,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都湿透了。

吴建宁15岁就参军进入特种兵部队,四年的军旅生涯中,大多从事宣传工作,没想到进了电视台,反倒上了回战场。这段冒着生命危险捕捉的画面和挖掘的故事,成为《郑和下西洋》片中的重要段落。

国家广电总局会审《郑和下西洋》时,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何芳川教授以书面的方式致函国家广电总局,对《郑和下西洋》一片作了高度评价。他特别提到:“明代渤泥、苏禄等国王访华,《郑和下西洋》能挖掘到其后裔留在中国的故事,尤其成功,令人感动。”

他用真挚诠释生活

在大型纪录片的创作中,吴建宁和同事采访过的人物有、宋平、程思远、雷洁琼、叶飞、谷牧、张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张学良、蒋纬国、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法国前总理雷蒙・巴尔、菲律宾前总统阿基诺夫人、印度尼西亚前总统瓦希德等国内外政要,以及许多重大、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他与采访过的人物一起梳理历史的脉络,从历史的深处解读时代精神,这唤醒了他自身的精神气质,重塑了自己的文化品格。他说:“其实拍摄过程对我们本身来讲,也是一次人格的熏陶过程,影响着我们去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坦荡的人,不为名利所诱惑的人。”

姆瓦玛卡・沙里夫,这名19岁的肯尼亚女孩,浅黑的肤色,有着东方人一样的黑色直发,亚洲人特有的面部轮廓。她是2005年4月吴建宁拍摄《郑和下西洋》时,在遥远的非洲肯尼亚寻访到的。当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艘来自中国的大船,船上装满了财宝,船只突然遇上了风暴,只有二十多名水手生还。他们爬上了海滩,来到了美丽的帕泰岛上,九死一生,找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当地村民们好奇,却不敢接近他们。后来,两名强悍的中国水手斩下了在当地为害多年的巨蟒的头颅,这些中国水手才为村民所接纳,并在这里安家生根。

沙里夫就是中国水手的后裔。拍摄期间,吴建宁在沙里夫家中呆了整整一天,用简单的英语与她交流。

2005年7月,《郑和下西洋》播出之际,南京电视台邀请她参加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庆祝活动,炎炎夏日,她踏上了中国祖先的土地,得到了吴建宁无微不至的关照,便很自然地管他叫“吴爸爸”。已经高中毕业的她,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写了信,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来中国上大学,最想学的就是祖先传下来的中医学。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知道后,伸出了热诚的橄榄枝。沙里夫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她得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留学名额,中国政府为她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吴建宁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位特殊的游子,带她参观和她祖先有关的静海寺、明造船场遗址、明城墙等古迹,为她拍了许多照片;帮她处理各种疑难事务。现在,他每月都要去看她一二次,并在经济上资助她。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她找“吴爸爸”;电脑坏了她也找“吴爸爸”。“吴爸爸”让她在远离亲人的思念中,感受到了祖先国度的浓浓亲情。

有许多这样的采访对象,都和吴建宁成了多年的好朋友。因为拍摄《伟人》,他赢得了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人员的信任和友谊,十多年来一直和他保持联络。后来《邓颖超》一片的拍摄,他们首先想到了吴建宁。

1995年,吴建宁在赴台湾采访中,结识了一批台湾朋友,其湾民间卓越传播公司著名制作人陈君夫为他提供了巨大帮助,自此两人情谊不断。后来吴建宁拍摄《血脉》、《邓颖超》,又得到陈君夫的很多帮助。1997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吴建宁在电视上看到台北八德路上的一座酒店倒塌,而卓越公司就在这条路上。吴建宁急得不停地打电话,一直打了一天才打通,陈君夫十分感动,他对吴建宁说:“你是第一个打进电话向我问平安的大陆同胞。”

吴建宁去过四次台湾,1995年他为搜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史料首次赴台湾时,曾在纪录片《跨越海峡的寻访》中,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原台湾警备司令纽先铭,纽参加了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南京沦陷后躲在寺庙中假扮和尚,后来成功逃出南京,写下《还俗记》一书,控诉日军罪行。片子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许多媒体予以报道,之后引发了一个凄婉曲折的故事。钮先铭在大陆离散几十年的亲人,由此得知纽先铭还健在。钮先铭在上海、江苏金坛的亲属,不约而同地找到吴建宁。吴建宁很费了一番周折,使已定居美国的钮先铭一家与国内的亲人终于团聚。纽先铭在美国的小儿子钮则坚和在中国大陆的两位表兄弟,还专程来南京答谢。他们在送给吴建宁的锦旗上写着:“品德高尚无私帮助”。

出于对吴建宁人品和才华的敬重,许多人愿意帮助他。他是中国大陆记者中能赴美国成功采访张学良的极少几人之一。1999年1月,他带着《风雨钟山路》摄制组到美国拍摄,准备采访张学良。有人说,采访张学良,南京电视台恐怕没有这个福气。可执着的吴建宁,偏要把这件难事做成。采访张学良,绕不过张夫人赵四小姐,而赵四小姐拒绝一切媒体采访。各种渠道被堵死后,他仍不死心。通过他在工作中结识的朋友,借助九曲十八弯的关系,找到美国基督教组织,得知张学良经常在夏威夷瓦胡岛上的中华第一教堂做礼拜,牧师程嘉禾是张学良所属教堂的忏悔牧师,而程嘉禾是20世纪80年代移民美国的上海人。最后,吴建宁打越洋电话找到程牧师在上海的亲属,得以和程嘉禾接上了关系。程牧师绕过赵四小姐,直接做通了张学良本人的工作,张学良终于同意了采访拍摄。

采访印尼前总统瓦希德也是如此,吴建宁通过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外交照会印尼政府外交部,但被告之,瓦希德因身体欠佳不能接受采访。他在遭外交辞令谢绝后,仍不放弃努力,通过各种民间途径找印尼穆斯林宗教领袖、华人侨领疏通。最后情况出现了转机,印尼泗水侨领柳民源听吴建宁说起此事,当即与瓦希德通话,当场就敲定了采访。原来,有华人血统的瓦希德,在总统任期,曾得到华人的巨大支持。

吴建宁用心创作每一部作品。美在生活中,需要人们有发现美的眼光,哪怕路边草上的一滴露珠、一段断垣残壁,一个细节的捕捉,都需要一颗美好的心灵去感悟。创作的过程,就是美好心灵感悟的过程。在也门拍摄《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星期行程中,也门国家政治安全局三人全程跟着,还有国家新闻部的一名官员那桑负责协调。也门国家小,经济落后,条件极差。吴建宁亲自扛着机器拍摄,每天都是冒着40多度的高温,很多场景拍摄前,他都先把又脏又乱的地面打扫干净才开拍,实在顾不过来就仰拍。离境时,安全局的官员提出要和中国记者合影,分离拥抱时,他们哭了,要翻译告诉吴建宁:“你们是我们看到过的最好的记者,不像有的西方记者,光拍落后的一面,不卫生的一面,嘲笑也门。你们表现美好,表现友谊,你们和郑和一样,是也门人的好朋友。”

他用“发现”诠释真实

吴建宁说:“在某种程度上,拍历史纪录片如同做学问,没有猎奇和捕风捉影,要的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迅速成为一个专家型的人。”

拍摄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要求拍摄者必须具备专业的眼光和丰富的知识。1995年他赴台采访,发现一把日本军刀,刀柄上镌刻有“南京之役杀107人”字样,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物证。之后,他在两年的时间里,紧紧抓住这一线索,深入调查。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一案战后审判中,杀105人的野田毅和杀106人的向井敏明两个杀人比赛的罪魁已伏法,杀300人的田中军吉也一并在雨花台被执行死刑。杀107人军刀的发现,说明当年日军杀人比赛的远非披露的那几人,决非个别现象,是谁在使用这把军刀?1997年,他又第二次赴台追踪采访,历尽艰辛,找到了海峡两岸的几位当事人、知情者,查清了军刀的来龙去脉,完成了一部纪录片《海峡两岸觅血证》,用铁一般的证据得出结论,杀我同胞107人的军刀持有者,是一条漏网的“大鱼”,在战后几十年中,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逍遥法外。这一重大发现成为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的新成果。为此,吴建宁被请进了中央电视台名牌节目《东方时空》的演播厅。199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他向全国亿万电视观众讲述了这把日本“百人斩”凶刀的调查始末。

《郑和下西洋》是吴建宁碰到的最硬的一块骨头。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史料极度缺乏,学术争论分歧大,视觉形象难以捕捉。作为一部宏大的大型纪录片,画面、史料靠什么来支撑?越是难,越是挑战性强,吴建宁就越兴奋。他认为这么大规模的航海活动,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他紧紧抓住现实中的蛛丝马迹向历史的纵深延伸,内容、故事、形象、异国风情,灵感如精灵一般将思绪推向高潮,随着采访的深入,令人惊喜的发现不断,现实与历史在连绵的交织中碰撞出火花。当然,这种总体的组织架构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平时的积淀,临时抱佛脚是无法应付的。

历史记载,郑和船队第四次下西洋到达过古阿丹国,也就是今天的也门,阿丹国王亲自到海边迎接,并下诏要百姓与之贸易。然而,这一切今天均了无痕迹。画面如何组织?史书有 “垒石为屋,男子缠头”的记载,而也门是古阿拉伯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他们找到了古老的石屋、也拍摄了今天依然缠头的男子;郑和船队的医生带去了“拔火罐”医术,他们发现这种医术至今仍在也门亚丁流传。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曾派出医疗队、工程队不间断地援助也门,30多年过去了,有54名中国人为此殉职,在也门首都萨那的郊区,形成了一个硕大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墓园。画面上,高高的山冈,一座座中国坟,长眠着的人面对着九曲十八弯的中国人建造的公路,守墓的也门人在浇灌着墓边绿色的植被。在非洲的肯尼亚,他们找到了郑和船队遇难船只逃生船员的后裔;在东南亚的岛国印度尼西亚,他们成功采访了印尼前总统瓦希德,而瓦希德的祖先陈金汉就是随郑和船队第五次下西洋的成员……历史和现实由此对接了起来,令人感动,更令人震撼。

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电视工作者,必须多读书。这些年里,吴建宁很少在晚上12点之前上床睡觉,拍一部大型纪录片,至少要精读几十本专业书,每做一个课题,他家里就要多出一书架的书。

他说:“案头准备做得是否到位,常常决定你的采访能否成功。从西哈努克、瓦希德、阿基诺等外国政要到99岁的张学良老人,每一次采访,我们都尽可能把案头工作做到最精细的程度。”

1999年1月,拍摄《风雨钟山路》,吴建宁赴美国采访原美军驻延安军事观察组成员约翰・谢伟思。这位89岁的老人,曾经面对过无数采访者,他兴奋地说:“我接待过许多来自各国的记者,但从没有像你们这样对我的历史了解得那么清楚。”那天的采访异常成功,采访结束后,老人一直把他们送到楼下,打开汽车门,然后轻轻关上,汽车开出很远,老人还在挥手致意。翻译说,美国人没有送客的习惯,他对你们是破例。采访结束后不到一个月,老人就离开了人世。

他用真诚“演绎”生活

1955年10月,吴建宁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部队医院的普通医务工作者,他们给了儿子一份终身受用的礼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他走向社会后,无论是当兵,在安徽电影制片厂搞摄影,还是后来做电视纪录片编导,黑红两色是他人生的基本色调。他吃苦耐劳沉稳如黑色大地,执着追求事业热情似火。

1992年,他抓住了机遇,机遇也选择了他,当时南京电视台为拍摄《伟人》,专门组建了专题部,花费100多万元购买了当时最好的设备,他参与了创作,一拍近三年,一炮打响,从此得以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中一路寻觅。

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凡事不张扬,在公众场合,从看不到他高谈阔论;待人接物,也是做得比说得多。作为部门主任,他无法为大家带来经济上的更多利益,但他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处处为年轻人着想。他派年轻骨干到日本、英国、美国、台湾、新加坡去拍片,给他们压担子。他经常出点子,让年轻人得到独立制片机会。《父亲是本读不完的书》,讲述的是英雄周光裕的故事,他独辟蹊径,从周光裕送女儿去新加坡读书切入,派当时还是临时工身份的吴江去新加坡拍摄。该片获得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特别奖。《远山的血脉》,讲述的是明代朱元璋屯兵云南,南京人迁徙到云南的后裔的故事。他从策划选题、争取资金、到主题升华,都一一过问,但最后他让年轻人挂名。这部片子获得了2006年电视“金鹰奖”的三等奖。纪录片《中国女孩》,主角就是姆瓦玛卡・沙里夫,他鼓励年轻人利用《郑和下西洋》一片拍摄的资料,再跟踪沙里夫在南京生活、学习的内容,做一档独立的纪录片。他到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做工作,一再强调部门年轻人的业务水平,为每个主要编导都争取到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的资格……

长篇纪录片的创作,是个复杂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常常会彻夜不眠,吃不下,睡不香。频繁出差,春夏秋冬,风里雨里……

为拍摄《伟人》,吴建宁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以北京为大本营,长期出差在外,奔波于全国各地采访拍摄。他呆在外地最长时间的纪录是整整8个月没有回家。后期编辑,每天工作到深夜。他的拼命精神,感动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以及原来在身边的工作人员。的保健护士郑淑云,腿脚不好,却常常来看望他,嘘寒问暖:“建宁呀,要注意身体!孩子多大啦?在哪个小学读书?”见他在机房天天工作到深夜,睡地铺。郑淑云第二天就叫她的老伴送来了两床被子。郑淑云以她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她对吴建宁的一份疼爱之意。吴建宁在南京高楼门小学读书的女儿吴昀,曾收到郑淑云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孩子,你的爸爸和其他人一起,在做一件对我们国家和你们这一代人来说,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此,他不能经常地照顾你。但我在和他的交谈中,得知他是非常爱你的。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写信给我……。”后来,吴昀四年级的班主任向全班学生读了这封感人肺腑的来信。三年后吴建宁完成任务,女儿吴昀已小学毕业。《伟人》一片终于大功告成,影片杀青之际,为了弥补对女儿的歉疚,他请人将女儿带来北京,痛痛快快地陪她玩了一周,这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是少有的“奢侈”。

吴建宁曾说过:“只要摄像机一开,那是六亲不认的。”他是个孝子,2000年在对《血脉》作最后的修改时,他的母亲有两个月没有见到儿子,思念心切,父亲采取老办法,陪老伴来到电视台门口,与儿子在大门口见了一面。那天吴建宁晚上9点才从机房出来吃晚饭,刚端起碗,手机响了,父亲语气急促地说:“快!你妈心脏病发了!带5000元钱,马上到军区总院急诊室来,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你要有思想准备,很可能就见不着了!”吴建宁丢下碗,疯一样往医院赶去。一路上,他的泪水止不住哗哗流淌,母亲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他何以安心?同事也很快帮他送来了现金。经过抢救,母亲青紫的脸色渐渐和缓了。第二天一早,他见母亲脱离了危险,把外地的哥嫂叫了过来,自己又回到了机房。病中的老母,思儿心切,忧儿心切,想见一面。他却无法办到。他正在制作的最关键时刻,如同指挥战役的将军,怎能抽身离开鏖战的沙场?

他因拍片去过很多国家,但实际上对这些国家的基本印象都说不上。拍《郑和下西洋》时,他出了11次国,在印尼拍摄,往返首都雅加达就有4次,每次都是直接从机场到拍摄点,再经雅加达机场转移到下一个拍摄点,他带着摄制组在印尼工作了9天,但雅加达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他说不出来。在外边多呆一天就多一天费用,只有争分夺秒,省下时间就是省下经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