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问候语范例6篇

礼貌问候语

礼貌问候语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

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

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与leech的礼貌原则中谈话双方要保持吃亏和受益相平衡的“得体准则”不同,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贬己尊人”。保持平衡是不符合中国道德观的。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与leech的“谦逊准则”中的“谦逊”概念是不尽相同的。在汉语问候语中可以任意评论对方的生活、工作、健康状况等各方面的情况。如对方住院了,一定要问问详细的病情;对方遇到困难,一定要多宽慰几句。见面寒暄时,双方的年龄、职业、婚姻、家庭、身体等方方面而的情况,都可以涉及,几乎没有什么。

由此可见,汉语问候语中,关切大于礼貌。这种关切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亲如一家的情感。中国式的谦虚是一种自我修养的美德,贬己和尊人同样重要:英语文化中的谦虚则是尽量少赞誉自己的礼貌策略。这种对于“谦虚”的不同理解就会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出于谦虚而贬低自己的评论。

三、英汉问候语在礼貌策略的选择上不同

首先,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人们希望交际伙伴能够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推导出问候者的真实意图,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其次,汉语问候语强调客套超过事实,这与汉文化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相符的。相比之下,英语问候语则体现平等亲切,并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而这些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不明白这是打招呼,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使用这种不和逻辑的方式。他们无法按照会话含义准确推导出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更无法体会其中的关切问候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英语问候语内容是中性题目,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

四、英汉问候语在内容选择上不同

虽然汉英文化中的问候语结构类似,但是二者的问候内容却相去甚远。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亲热,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所以,我们中国人见面时,往往关心地问对方:“吃了吗?”或客气地询问:“你到哪里去?”、“你在忙什么?”大家都习以为常,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而且彼此心里也}苛楚,“去哪里”只是友人在路上相遇时说的一句客套话。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西方人清晨碰见习惯互道“goodmorning!”或者简单地招呼一声“hi!”,“hello!”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youeatenornot(吃了吗)?”或“whereareyou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他(她)可能会纳闷“难道我没有足够的钱吃饭吗?”或许误以为“你要请我吃饭”,“至于我去哪里,与你有何相干?你的鼻子怎么伸得这么长呢”,“去哪里?”本来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五、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培养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面迁移和跨文化理解、交际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综合考虑语言语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因此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中国的英语教师必须教学生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与英语文化的人士交往问候时,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信息转换,改用英语日常问候用语,而且,中外人士互相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交往得以继续。

礼貌问候语范文2

关键词:商务英语;电子邮件;礼貌用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的商务合作交流也日益密切,而作为连接两国商务合作桥梁的商务英语邮件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用语分析也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礼貌用语作为商务英语邮件中使用度较高的语言,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对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礼貌用语进行系统的分析可以为使用商务用语邮件的商务人士提供规范。下面将对上英语邮件中的礼貌用语进行简单的分析。

中西方礼貌原则分析。

传统的西方文化认为,个人利益、个人权利和隐私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与欧洲社会16世纪推行的“文艺复兴”运动有关。在当时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以人为中心,所以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这种价值观表现为尽量突出自我,尊重自身权利和自由,主张个体价值至高无上。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里,个人主义是最基本的内容。西方人有很强的个人奋斗和竞争意识,在语言表达上,西方敢于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讲话,认为这就是礼貌的表现。所以在商务英语邮件中,西方人更喜欢用直接的表达来表现礼貌。

中国人由于受《易经》哲学影响,注重整体和谐,强调从多归一的思想,把自然与人看成是一个和谐而有机的整体,同时也把人与人和人与世界看成一个动态的和内在平衡的有机整体。从整体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主体性、直观性、辨证性、模糊性;同时是精神的、内向的、直觉的和主观的。中国人虽然承认个人的力量,但往往更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强调集体的力量。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语言使用中,中国人往往采取贬己尊人的表达方式以体现礼貌。所以在商务英语邮件中中国人一般更倾向于用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体现礼貌。

一、商务英语邮件中正式邮件和非正式邮件中的礼貌

基于文本内容的商务英语电子邮件可以分为正式邮件和非正式邮件。正式邮件更像是书面语言,类似于商业信函。非正式邮件有点像面对面的沟通,这里讨论的是非正式和正式的电子邮件中的礼貌。

(一)正式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礼貌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忍受不平等的程度不同。在东方,人们在面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时表现的礼貌是不一样的。这种社会背景使不同国家的人在写电子邮件时喜欢不同的风格。在东方国家中正式电子邮件使用更多。他们认为谦逊是礼貌和尊重他人的常用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电子邮件往往是正式和礼貌的原因。在东方国家的邮件中,开头通常会有“Thank you very much!”这样的表达方式。一般在向别人询问什么的时候,就有一种要求别人回答的意思,这就威胁到了别人的消极面子,而为了照顾被询问人的消极面子,在东方国家里,人们在电子邮件中会使用“Could you ......?”这种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这让听者受到尊重,也乐于回答询问。在邮件的最后,“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这种礼貌程度很高的句子也会出现。所以说在东方国家中正式的商务英语邮件往往是礼貌程度很高的。

(二)非正式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礼貌

在西方人们的权力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协商的结果,这意味着,在这些国家,有些人被自由贸易协定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他们可以接受。在西方国家,非正式电子邮件更受欢迎,这意味着沟通者是平等的,不重视彼此的社会地位。在西方国家的商务英语邮件中,常常开头称呼之后就直接进入主题,还有可能称呼都不用直接在“hello!”之后就进入主题,想表达什么都是直接说,很少用到委婉的表达方式。在邮件的结尾也没有“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这样有礼貌的句子。这和西方人喜欢直来直往有关。他们的文化背景使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表现平等和礼貌的方式。

不过,正是和非正式也不是绝对的,随着合作双方的交流加深,所选择的风格可能会从非正式变为正式,或从正式变为非正式。这取决于交流双方的熟悉程度。如果关系近了,语言就会更随意。

二、不同场景中商务英语中的礼貌用语

在商务活动中,有询问价格、谈判、下订单、付款、装运和表达感谢等多种场景,不同场景下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礼貌用语也是有区别的。下面将分析不同不同场景中的礼貌用语。

1.询问价格:问价将会威胁到卖方的消极面子。一般在询问价格的时候,询问方都会采用委婉而有礼貌的表达方式,这会增加卖方对买方的好感,使卖方更能接受买方的要求。所以在询问价格时邮件通常是很有礼貌的。

2.谈判:交易要达成谈判至关重要,在谈判中买卖双方为了达到要求一般都会采用很有礼貌的表达方式。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强调会话中谈话的内容要简洁、清晰和相关。所以谈判时的邮件一般是简洁明了而有不失礼貌的。

3.下订单:经过谈判后双方达成协议,买方开始下订单。这个时候双方经过了谈判也有一定的熟悉度,这个时候的邮件只需要把订单内容表达清楚就好了,没有太多的礼貌要求。

4.付款:下了订单之后卖方会通知买方付款,付款将会威胁到买方的面子。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朋友欠了他钱,他去催朋友还钱的时候尴尬的反而是他自己。所以在通知买方付款r卖方的邮件往往是很有礼貌的。

5.装运:运输和包装在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所有装运的细节将会影响交易成本,因此买卖双方在讨论装运时需要认真谨慎的交流,这几乎是交易的最后一步了,所以在这个环节礼貌用语尤其重要。

6.表达感谢:在完成交易后,双方会发邮件表达感谢,这有利于维护双方良好的关系,而在这种邮件中,邮件本身就是表达感谢的,所以邮件自然会很有礼貌。

三、结语

近年来,商务英语邮件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对其进行有效了解实乃大势所趋。礼貌用语作为商务英语邮件中使用频繁的一类语言,对其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掌握商务英语邮件。也会对商务人士的商务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礼貌用语贯穿于现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商务英语邮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使用策略遵循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如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于中国,所以在礼貌用语的使用策略上中西方就有所不同。例如西方人说话喜欢直来直往,而中国则喜欢委婉的表达。商务英语邮件的礼貌策略具有越直接越礼貌的特点。在了解和掌握了商务英语邮件中的礼貌用语后,这将对商务活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奇.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对比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9:33-9.

礼貌问候语范文3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内容、结构、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选择恰当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功能就是运用礼貌的语言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实现成功交流的目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习俗影响问候的不同表达形式。

一、中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一)分类及内容差异

1.祝愿式问候。这类问候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良好祝愿,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其表现形式。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您好”“新年好”、“Merry Christmas”等。但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习俗不同,不同语言中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英文中有“Good morning”(早上好) 适用于早上起床后至午饭间这段时间,在正式、非正式场合均可使用,但它与中文的“您早”并不对应,“您早”在中国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之道,行为准则之一,因此“您早”在汉语中还蕴含有赞扬之意,如上午10 点见人还说“您早”,则多有挪揄之意了。

2.关心式问候。关心式问候一般体现说话人对对方身体或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式问候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形式大不相同。我们常以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问候语“吃了吗”、“去哪儿”、“忙不忙”为例,这是极为普通而又随便的问候语,问与答的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问题,纯打招呼而已。对外国人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都涉及个人的隐私,是不能这样发问的。

3.交谈式问候。有时候人们打招呼是以对方正在干着的事情为话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类问候形式在汉语中非常普通。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出去啊?”,“上班去?”“散步啊?”,诸如此类的问候话非常的多,一天中我们不知道会说多少次、听到多少次这样的话。同样的问题在英语中则不宜发问,这跟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的,中国人人情味浓,较关注他人的生活或工作状况,而西方人多把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俗是避开这类话题。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内容上的差异说明这两种语言的人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上认为,英语民族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不喜欢相互表现得很亲昵。而且,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Where are you going ?”或“ What are you doing?”这类听起来有干涉意味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作为问候语接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英语问候语内容具有中性特点,例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物。另一方面,中国人一般高度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类询问用作问候语,英语民族的人听起来可能觉得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常规礼貌用语。

(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例如,在问候过程中谈论天气时,说汉语的人往往使用“天气真好! ”和“天气真糟!”这类感叹句来表达对好天气的喜悦和对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则比较喜欢用“Fine day,isn’tit?”这类附加问句。说汉语的人在问候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切感,例如“ 你好你好”和“ 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 Can I help you at all ?”

(三)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问候语的差异也可见于人称代词的使用。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 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试比较第二人称代词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1)How are you ? 2)How is your work?

礼貌问候语范文4

关键词:礼貌准则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价值差异

一、Leech和顾日国礼貌准则

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含有六项准则,各项准则之间有很多交叉点,说话的着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规定如何看待他人,后者规定如何看待自己。

Leech的礼貌原则之所以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是因为礼貌是普遍现象,是各民族都讲究的。但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人们都有自己的礼貌方式。中国历来就被称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比其他民族更讲礼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

然而,eLech的礼貌准则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提出这套准则主要还是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礼貌的应用应该和该国的文化价值联系起来。针对这一点,顾日国提出了另外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进一步探讨,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共五条:(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5)德、言、行准则。

总的说来,顾日国提出的五条礼貌准则和eLech所提出的礼貌准则共同注重了某些方面,但是前者所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尤其是称呼准则和文雅准则最为典型地反映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由中国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言语交际双方根据需要来确定谈话双方的身份和称呼。谈话双方的身份、地位直接影响到相互的称谓。例如,称呼地位相对较高、年龄相对较大的人,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而应当根据发话人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相应的称呼。所以说,中国的称呼体系是比较复杂的。尤其当一个人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对于他们的称谓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认可。

因此,所谓独具中国特色的礼貌行为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知识和含义的,是由中国和说英语民族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系统,而文化又是盘根错节、复杂的体系。这套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的或者指令性的作用。然而,贾玉新(1998)认为,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无论多么错综复杂,甚至自相矛盾,都必然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跨文化交际学的价值观念系统告诉我们,每个国家都会有其不同的生活习俗、期望值,其中也包括每天都会涉及到的礼貌行为。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在跨文化交际中,关于礼貌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英汉礼貌存在语用和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具体分析

何自然(1996)认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防止语用失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以下六种情况:(1)违反操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2)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例如,售货员接待外国顾客的时候用Whatdoyouwant?(3)将汉、英词语等同,造成失误。(4)只了解字面的意义,没有弄清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5)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含义。何自然同时指出,学生滥用完整句同教学失当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是所有教学人员必须要注意的。(6)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例如,我们在国外搭乘出租车的时候,对司机说:Wouldyoupleasetakemetotheairport?在这里,这样的完整句就没有必要。一句Aiprort,please既恰当又得体礼貌。

社交语用失误主要发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见的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举止方式差异导致社交语用失误。(2)称呼差异引起的失误。例如,课堂上学生举手提问,称呼老师为TeacherJohnson。(3)价值观念差异带来的失误。(4)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失误。例如,我们对朋友说:Couldyoupleasehelpmewiththeluggage?这里的口气就太见外了。

其实我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碰到的语用失误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仍然有诸如What’syourname’?.Howoldaleyou?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及其回答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学生掌握一些特殊句型,学到一些交际的技巧。但实际上,根据语用学的原理,这些都是语用失误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

(1999)也举过类似的例子。他说,中国人见面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根据当时的情景找一句话说就可以了,随意性很大。因此,我们常常使用“干什么去?‘吃了吗?”等等问候语,实际传递的是人际关系信息,说话者表达的只是寒喧的信息。而西方人的反应不同,他们认为这是动机性很强的言语行为,有干涉个人自由之嫌,甚至超越个人隐私的界限,因此对这种“问题”持消极、防范、反感的态度。其实,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国人看来并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

关于语用差异,语言学家对此做了许多的研究。王德杏(1990)做了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探讨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容易发生语用失误的几个方面,以及英汉文化规约和语言规约的一些差异,最后的结果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称呼、问候、介绍、寒喧、告别、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这个测试结果和顾日国提出来的有关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的针对点和着重点大部分是相一致的。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像是迷路了,你想帮助他,应该怎么说呢?学生大多选择了WhatCanId0foryou?王德杏指出,这句话用在这种场合下不太恰当,因为愿意提供帮助的意愿表达得过于直截了当,好像别人肯定需要你帮助似的。其实,问话者并不能肯定那外国人真的是迷路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CanIhelpyou?就比较恰当,它表达的意愿比较一般,不是十分直接与肯定,带有试探的口气。这样的话,说话人即使遭到拒绝也不会感到难堪。

语用的得体问题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视节目、广播、电影、报刊和杂志等大众传媒也经常会涉及,并且,一些教科书中也会有这样的练习告诉中国学生到底什么才是得体和合适的交际。例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听力》(修订本第三册)第五课就有一个名称为conversationalformulas的练习,里面的十道题都涉及到了语用方面的规范。他们包括了问候、赞赏、感谢、寒暄、请求、提议、道歉和告别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个范围和王德杏总结的中国学生语用方面容易失误的类型颇为相似。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学生确实有可能会觉得这些是难点。这个观点也值得我们中国的英语老师借鉴。

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由于语言理解上的裂痕或错位,失真、歧义、误解是难以避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习惯上的

差异,在一个国家中含义清晰且文化习惯上也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词语,在另外的一个国家中其相对应的词语却可能是含义不明确且在文化上令人反感的东西。由此可见,语用失误在学习英语表达时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加以纠正。

三、对于教学的启示

了解礼貌原则,熟悉汉英语言的文化和价值差异,如何利用礼貌原则以避免语用和交际失误对于中国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利用价值空间。

第一,礼貌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国家编撰中小学英语课本中某些内容的一个原则性指导。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正规的英语教育,就必须要接触规范的英语文化交际内容,而不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为了语法而交际。教材编撰人员熟悉礼貌原则,尽量把此原则运用到教材的编撰中去,对于儿童从小打下良好的语用基础有着深刻的意义。

第二,对于教学人员来说,熟悉礼貌原则,经常学习和接触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锻炼真实生活中的语用得体能力,最大限度避免语用失误是一个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教学人员应该善于总结归纳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规律和难点,从而把这种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第三,对于大学生来说,为了弥补以前在语用得体方面知识的不足,也应该熟悉礼貌原则,重视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培养自身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性,了解汉英在语用和价值方面的差异,从而成为一个真正能够运用和使用英语语言的人。

礼貌问候语范文5

关键词:小学英语 礼仪文化 教育

英语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之后的英语学习与将来的英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英语不是我国本土语言,与汉语思维、习惯、礼仪文化等间存在明显差异,故部分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可能感受吃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化因素教学,为学生讲解西方习俗与礼仪,让学生感受到中西礼仪文化差,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与个人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融入礼仪文化教育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是从3年级开始施行英语教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此之间已经开始接触、学习英语。因此,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间已存在一定差距。但在传统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机械、教条式的英语教学方法将英语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群体存在“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的问题出现,造成一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不同教学情境。同时在情境中融入礼仪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积极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到“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 ?”、“What ...”、“This is...”、等句子时,可以为学生融入礼貌用语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工具(如:图片、实物等),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对话情境,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与课后单词相关的图片,并提问学生“What is in the picture?(图片中是什么?)”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鼓励学生“Very well, take a seat, please.”通过教师的礼貌用语为学生渗透礼仪文化教育,逐渐教会小学生运用礼貌用语。

二、强调中西差异,渗透礼仪文化教育

英语是一门语言,同时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但不同语言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彰显不同民族的精神文明。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中西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强调差异并为学生讲解中西文化的区别,加深学生对应英语知识的理解,才能使学生正确运用语言,顺畅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

教师在讲到“It’s warm today.(今天是温暖的)”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渗透讲解中西方见面的问候礼仪。如:中国人在打招呼时,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了?”、“干什么?”等问候。而西方人见面时通常用“How are you?(你好呀)”、“What’ 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今天天气怎么样?)”等问候。而且,在西方使用中国人的问候方式是不礼貌的,西方人认为这是窥探别人的隐私。另外,在我国,年龄是可以随时谈论的话题,而在国外如果问人家:“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会让人感觉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发生一些争执。为避免这一情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渗透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讲解,让学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与风俗习惯,逐渐实现学生顺畅的与人英语交流。

三、借助日常用语,强化礼仪文化教育

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终将服务于生活。因此,为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强化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日常用语,为学生渗透礼仪文化教育。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以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学是培养学生礼仪、习惯的关键时期,而“讲文明、懂礼貌”是小学生懂礼仪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教学知识外,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文化。教师可以从日常用语出发,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与人交流的技能。如:见面打招呼与回答可以用“Good morning/afternoon(早上/中午好)”;“Hello, How are you?(你好呀!)”,“Fine, thank you(没关系,谢谢你)”等。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延伸讲解一些英语中常用的日常用语,如:“Thanks a lot(谢谢)”、“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You are welcome(不客气)”、“Sorry, I am very sorry.(对不起,我真的很抱歉)”等,并为学生讲解在什么语境中会用到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反复使用,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文明礼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语言、行为习惯以及礼貌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借助英语教学中文明语言的学习与礼貌行为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英语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高青.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2]宋振龙.浅谈小学英语礼仪文化教育实践[J].学子(理论版),2016,(05).

礼貌问候语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不礼貌言语;调查报告

一、背景

语言礼貌是语言文明的核心部分,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途径。而在现今的校园中,大学生言语不礼貌的现象却令人担忧。他们有的尊重意识淡薄,与人交往缺少谦虚随和、理解宽容。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一部分人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态,不尊重长辈、老师和其他同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遇与他人有分歧,不做丝毫谦让,导致难以融入集体之中。尽管多篇文章关注大学生礼仪教育,尽管其中探讨包含语言素质,文明语言,礼貌语言,但是专门撰文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的文章并不多见。“非礼勿言”,“不学礼,无以立”。语言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探讨大学生礼貌语言有其客观性和必要性。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大学生不礼貌言语的表征和触发进行了分析。

二、大学生不礼貌言语的表征分析

本文将大学生听到或自己说出的不礼貌言语分为直接不礼貌言语、间接不礼貌言语和虚假不礼貌言语。

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后得出,大学生最常见的不礼貌言语为虚假不礼貌言语,其次为间接不礼貌言语,最少的是直接不礼貌言语。

1.直接不礼貌言语

直接不礼貌言语指在交流过程中,参与者使用不礼貌表达式或者伴随不礼貌方式(包括伴随的韵律、体态语等)毫不含糊地对听话人的利益和权利等构成损害,或忽视、或轻视成貌视听话人利益和权力等,对听话者造成不快、冒犯甚至伤害,从而导致交际向不和皆甚至冲突的方向发展。根据听话者受损害的严重程度,直接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言语表达式表征,从詈骂到警告,都称为直接言语不礼貌。具体来说,直接不礼貌言语是直接使用直接的言辞对他人进行伤害。

直接不礼貌言语在大学生不礼貌言语中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中,直接使用恶劣的言语对他人进行人生攻击的离子相对较少。

但是,依然可以根据大学生直接不礼貌言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图,将其分为7类:

其中谩骂侮辱所占比例最低,比例最高的是不当称呼,鄙视贬损次之,直言不讳紧随其后:

2.间接不礼貌言语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交际中人们说话就是做事。言语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用话语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是直接言语行为。而间接言语行为指“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种言语行为”。换言之,说话人的言语形式和其交际目的和意图有矛盾之处,通过某一言语行为取得了话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效果。间接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礼貌。不礼貌言语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得以实现。间接礼貌指用间接的不礼貌表达或者方式对听话人的利益和权利等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等,其中包括讽刺挖苦、隐含不礼貌、礼貌缺失等。

在大学生不礼貌言语调查分析中,间接不礼貌言语数量不少,位居第二,同样,通过对具体的间接不礼貌言语分析,也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其中,保持沉默和答非所问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1人和2人,而隐含不礼貌的人数较多,达到了37人,讽刺挖苦以22人紧随其后。

3.虚假不礼貌言语

虚假不礼貌是与真实不礼貌相对而言的一种不礼貌表现形式。当说话人意欲用不礼貌的语言表达式传递不礼貌话语意义时,不礼貌为真实不礼貌;而当说话人意欲用不礼貌的语言表达式达礼貌的语用效果的时候,则属于虚假不礼貌。

当然,语用效果能否达到,还取决于听话者对该言语行为的评价和解读。因此,虚假不礼貌和虚假礼貌一样,是由于言语表达式和语用目的的错配引起,其最终语用效果通常会是被解读为说话者无意冒犯,甚至会被解读为表示友好。

在对大学生遇到及说过的不礼貌言语进行仔细的分析后发现,有大量的不礼貌言语属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型。即虚假不礼貌,数量达到97人。

比如,一位同学认为,他在到隔壁宿舍玩耍时,宿舍的同学说,我们最欢迎你这个大洋芋(该同学是昭通人),这位同学感觉受到了严重的冒犯。又比如,一位同学在考试取得高分后,该同学的好友对他说“你真不是人,考那么高!”该同学也感觉收到了伤害。

(一) 大W生不礼貌用语的触发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可以将大学生不礼貌用语的触发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1.主观故意的不礼貌言语

这种不礼貌言语在大学生不礼貌言语中所占比例较小,是由大学生故意发出的不礼貌言语,目的是为了伤害、威吓言语接受者。

2.主观无意的不礼貌言语

这部分不礼貌言语所占比例较大,这类不礼貌言语的发出者并未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细究其不礼貌原因产生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类:

3.缺乏技巧

这类不礼貌言语的发出者往往怀有好意,他多数时候是希望与对方拉近距离、赞扬对方,但是由于缺乏说话的技巧,弄巧成拙。

4.忽视语境

其实,所谓的不礼貌和礼貌这一对相对应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礼貌的言语也会在不同的语境下表现成为不礼貌的言语。所以这一类不礼貌用语的发出方常常在缺乏对现场场合和气氛的把握,在错误的地方说了错误的话。

5.接受者过于敏感

在一部分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感觉受到冒犯的言语其实非常普通,并不能构成不礼貌言语。但是由于语言的受者过于敏感,产生过度联想,而将此类语言归类为不礼貌言语。

上一篇春节问候语

下一篇周一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