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例6篇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1

【关键词】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47-01

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出血的简便可行的新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我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其可代替开颅手术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效果较好,其术后护理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0例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45~72岁,平均55岁;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150~280/90~140mmHg;CT检查:额叶出血10例,颞叶出血13例,基底节区出血17例;出血量30~110ml;发病时间6h~7d。

1.2适应症和禁忌症

位于大脑半球的血肿量≥30ml;位于小脑半球的血肿量≥10ml;临床症状明显者或血肿量小于上述标准,但出血位于重要功能区域,并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者均为该手术适应症。该手术无严格禁忌症,但对年龄过大、有其他重要脏器疾患而危及生命和极度衰弱者应慎用。

1.3手术方法

治疗方法首先为患者剃头,常规消毒铺巾,根据CT片及B超定位,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将直径0.3cm、长35cm的硅胶管经钻孔置于血肿腔内进行冲洗引流,末端与无菌引流瓶或袋连接。

2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存活35例,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为87%。其中获随访30例,良好12例,生活能自理10例,生活不能自理5例,植物生存3例。

3 护理

3.1.做好术前准备:清醒病人常因存在部分神经功能缺损或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产生悲观焦虑情绪特别是重症病人恢复慢使病人及家属缺乏信心,应做好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病人及家属,耐心介绍病情及预后,消除其紧张焦虑,悲观忧郁等不良心理,保持病人及家属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抢救治疗,促进早日康复.仔细密切地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2术后: 术后病人应平卧位,血压平稳者可抬高床头15~30度,以利静脉回流,缓解脑水肿,意识障碍或伴有呼吸道不畅者、呕吐、吞咽障碍的,取头侧卧位,以利咽喉和口腔分泌物的外流,防止误吸和窒息。对于患者为严防坠床及其手抓引流管,应加床档及保护带约束其双手,限制探视及陪护人员。每日做好病室的清洁消毒工作。

3.3.生命体征的监护

3.3.1 体温监护:高血压脑出血常有发热,常见原因及处置为:

3.3.1.1 感染热,针对感染原因合理应用抗菌素;

3.3.1.2 脱水热,应注意补充血容量;

3.3.1.3 中枢热,尽早消除颅内血肿,处理脑疝同时给予物理降温;

3.3.2.4 吸收热,注意观察一般不必处置。

3.3.2 脉博监护 :脉博应保持在70~80次/分为宜,脑出血时常可对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而引起心脏活动改变,即脑―心综合症,心电图异常表现为传达室导障碍,心律紊乱,ST段处长,处置为首先积极清除血肿治疗原发病,其次保护心脏功能及对症治疗.

3.3.3呼吸监护: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特别重要,患者应保持侧卧或头部偏向一侧,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对呼吸异常或气管内分泌物较多的病人应及时插管,重者立即施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及时吸出堵塞呼吸道的痰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引起吸入性肺炎,减少肺部感染。当痰液粘稠时可给予雾化吸入,每日2次。

3.3.4 血压监护:微创术后应严密观察血压,患者血压保持在基础血压范围。

血压过高常见于出血量大,严重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者。也可见于血肿清除量不足1/3者,处理可用硝普钠50mg加入5%葡萄糖250~500ml静脉滴注。根据血压调整滴数,同时可给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清除颅内血肿,减轻脑水肿。血压过低多见于术中清除颅内血肿过快、过多,因此,对血肿超过40ml应分次清除。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2

【摘要】目的 总结5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进行颅内压(ICP)的监护经验。方法 采用Codman 颅内压监护仪对5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主要包括进行监测时的护理,颅内压增高时的处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ICP在5-20mmHg之间的患者41例均预后良好,ICP在20-30mmHg之间的患者13例中10例预后较好,3例持续昏迷,ICP在30mmHg以上,经脱水治疗后无明显下降的患者2例均死亡。结论 动态ICP监护及周到,科学合理的护理可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中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监测;护理;

颅内压(ICP)增高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持续的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甚至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1]。而颅内压监测是目前已被认为是直接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准确的方法, 也是观察颅脑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手术时机、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预后的必备手段之一 。现将我院对55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颅内压监测情况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55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男35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在40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6分10例,7-8分28例,9-12分17例,其中颅脑外伤40例,高血压脑出血11例,颅脑肿瘤4例,均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及功能障碍。

1.2 ICP评定标准:(1)正常:ICP5-15mmHg;(2)轻度增高:ICP15-20mmHg;(3)中度增高:ICP20-40mmHg;(4)重度增高:ICP大于40mmHg以上。

1.3 手术方法:患者均在手术室内于局部和静脉复合麻醉下监测颅内压。采用两种颅内压监测探头: 脑室内型和脑实质内型。脑室内型体表切口位于额部发际内2.5 cm 距中线旁5cm 处; 脑实质内型体表切口紧邻脑挫裂伤或位于颅内血肿部位。锥颅成功后, 自头皮切口用金属通条(Codman 颅内压监护系统内提供) 穿5 ~6 cm 皮下隧道至对侧穿出先将传感器与监护仪连接, 探头置入0.9%氯化钠溶液中调零后, 断开连线, 再经皮下隧道穿出传感器光纤, 于锥孔处植入Codman 传感器探头, 脑实质内者至皮质下0.5 ~1.0 cm 即可, 脑室内者需沿矢状面向两侧外耳道连线穿刺, 深度为5 ~7 cm, 见脑脊液后继续穿入1 cm 即可。再次连接监护仪显示颅内压[2]。

2 结果

ICP在5-20mmHg之间的患者41例均预后良好,ICP在20-30mmHg之间的患者13例中10例预后较好,3例持续昏迷,ICP在30mmHg以上,经脱水治疗后无明显下降的患者2例均死亡。

3 护理体会

3.1 :颅脑损伤患者头部每抬高10°, 颅内压会降低1 mm Hg (1 mm Hg =0.133 kpa), 因此为降低颅内压, 颅脑损伤患者头部应抬高, 但是在抬高头部的同时脑组织灌注压也会降低, 故不应该一味追求减低颅内压而不考虑脑组织灌注压, 以抬高30°为宜。

3.2 呼吸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阻塞患者呼吸困难, 缺氧, 一方面增加机体负担, 另一方面增加颅内压, 行气管切开术后缺氧状态改善, 颅内压下降, 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对于痰液量多的患者需要注意及时吸痰,同时注意监测血气, 确保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 等指标在正常范围。

3.3 引流管及光纤系统的护理:监护系统中光纤最为娇贵, 切忌不能过度扭曲及硬折, 所以当监护探头安置成功后,将光纤黏附于额头皮肤, 这样可以避免翻身后误压, 甚至脱出。对于脑室内监护系统, 需要注意保持引流系统的通畅及封闭性, 一定要经常检查头皮及各个接口是否存在脑脊液渗漏,如果发现渗漏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 防止逆行感染。如为头皮渗液, 需要缝合头皮切口, 更换敷料, 如为接口渗液, 需要更换三通或引流器。引流管最高据患者脑室平面10-15厘米,注意观察引流袋内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 每日进行生化检查及细菌培养, 以便及时发现感染并处理。在外出进行各项检查时要暂时拆下监护, 夹闭引流器, 防止逆流, 注意未夹闭引流器时不可上提引流袋。

3.4 基础护理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 噪音、强烈的灯光刺激及疼痛等都能使颅内压升高 ,因此要保持病房安静、清洁,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口腔护理、翻身等生活护理动作要轻柔, 对于复合伤, 特别是存在骨折的患者搬动时尤为注意, 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致颅内压升高,防止尿潴留的情况发生,及时处理高热。

3.5 创造准确测量颅内压的条件 观察颅内压值应在患者无躁动、无咳嗽情况下, 不能在吸痰、翻身或给予其他外界刺激下进行,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因此, 在护理方面创造准确测量颅内压的条件尤为重要,防止尿潴留的情况发生,及时处理高热。

3.6 及时观察颅内压变化并处理 正常情况下颅内压不应高于20 ~25 mm Hg, 如颅内压增高持续10 ~15 min 则需要处理[3]。颅内压轻度增高时, 单纯用20%甘露醇250 ml 静脉滴注, 2 次/d。颅内压中度增高时, 20%甘露醇250 ml 与呋塞米40 mg 交替应用, 每6 h 1 次。颅内压重度增高时, 20%甘露醇250 ml 与呋塞米40 mg 交替应用, 每4 ~6 h 1 次, 辅以清蛋白、地塞米松、尼莫同等, 既有利于控制颅内高压症, 又减少了甘露醇用量, 防止盲目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带来的心、肾不良反应和水、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 。如术后颅内压持续>5.30 kPa, 或颅内压降低后又再次上升, 应考虑有颅内再出血可能, 需及时复查CT, 尽早手术。 颅内损伤患者的意识变化和颅内压变化同步, 且颅内压变化早于瞳孔和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

3.7并发症的观察:(1) 出血 为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24-48小时内,往往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意识的改变,肢体活动的改变,故术后应密切观察,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并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2) 感染 随着颅内压监测时间的延长, 感染的机会也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监测时间>5 d 者感染机会增加, 监测的第11 天感染率达41%[4], 其中脑实质内感染率为1.7 ~4.0%, 脑室内感染率为6 ~11% 。在预防感染方面除了应用抗生素外, 还要强调监测系统的护理, 注意其完整性, 拔管时除了确定监护探头的完整性外, 还要常规将探头进行培养, 以免漏诊感染, 延误治疗。严格无菌操作。

4 小结

病情重,发展快是脑外科疾病的特点,ICP监测能及时正确的发现颅内压的变化,医务人员可根据颅内压的改变, 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来防止脑组织继发性损害,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改善患者的预后, 从而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9,380

[2] 曹顺华 姚秋辉等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护理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0,4 : 1572-1574

[3] Consensus Stat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sev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J Neurotrauma, 2000,17:451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3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病情观察;护理措施

颅脑外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其中重症颅脑损伤则占20%左右,主要包括了广泛脑挫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其格拉斯哥评分在8分以下(包括8分)。此病具有突变、易变以及多变等特征,随时都会引发脑疝,造成患者死亡。因此,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以及神经系统等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护理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命体征,提高护理效果极为重要。

1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观察

①对患者意识的观察。患者意识从清晰变化成模糊或嗜睡,从安静变化成焦躁不安,从重度昏迷变化成意识清晰后,将会引发头痛剧烈、呕吐不止等症状;患者意识障碍加剧,则为脑疝先兆或颅内血肿。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和患者对话,呼唤、刺激患者,来诊断他们是否伴有意识障碍,并判断意识障碍程度。②对患者瞳孔的观察。护理人员可观察患者两侧脸裂程度是否相同,是否存在上脸下垂现象;观察并比较患者两侧瞳孔的对光反应、大小以及形状等。患者一侧瞳孔明显散大,或眼球固定且伴有深度昏迷症状,则多是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伴有震颤症状,则多是脑干损伤或小脑损伤。患者上侧瞳孔的形状以及大小多变,眼球异位,对光的反应消失,则多是中脑损伤[1]。③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在于多种脏器损伤,监测结果显示,患者收缩压逐渐下降,心动过速,呼吸加快,意识淡薄。这时护理人员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血容量供应不足。患者血压升高,呕吐剧烈,脉搏缓慢且伴有头痛症状,颅内压逐渐升高,患者可能形成脑疝。患者呼吸节奏混乱,高热,且血压波动以及心率波动显著等,则多是呼吸中枢受损。④密切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以及颅内血肿症状。在颅脑损伤中,颅内血肿作为危险系数最高、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病变,其具有可逆性特征。如果护理人员未能够采取科学的护理干预,将会引发脑疝,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应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才能够改善预后。当患者出现呕吐不止、头痛剧烈等症状时,医护人员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颅内血肿。患者意识清楚后,再次昏迷,且意识障碍加剧,多是颅内血肿。患者伴有局灶性癫痫、失语以及偏瘫等症状时,则多是运动区内血肿。患者伴有双侧或单侧椎体束征,肌张力升高,则多为脑干损伤[2]。④观察患者骨窗张力。患者在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因为脑膨胀,导致脑变形、移位,引发迟发型血肿,骨窗压力升高,形成血肿。护理人员在术后每隔15min,对患者骨窗部位进行观察,感受患者骨窗压力。当患者骨窗压力下降或不变时,则说明患者病情改善;当患者骨窗压力升高时,则说明患者可能伴有迟发型血肿。⑥观察患者消化道。由于创伤应激或使用大量去皮激素,引发应激性溃疡,导致患者消化道出血。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血压、大便颜色以及呕吐物认真进行观察。

2 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科学护理措施

①建立静脉通路。在颅脑损伤患者伴有失血性休克症状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补充血容量,在休克纠正的基础上,对输液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适当减少钠盐摄入量。当患者伴有颅内高压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甘露醇输液治疗,并控制好输液速度[3]。②对患者呼吸道加强护理。首先,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并将床头抬高30°左右,保证患者脑静脉的回流,从而保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降低颅内压。其次,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患者口腔以及咽部的呕吐物以及血块等。对于深度昏迷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利用口腔通气道,加强呼吸道护理。③对患者引流口以及伤口的有效护理。护理人员应将引流袋放置在低于创腔30cm处,确保引流管的畅通,对引流液的量以及性质进行密切的观察。每日引流量应控制在500ml以下[4]。④对颅内高压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当患者伴有便秘症状时,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切不可屏气用力,保证大便的通畅。在对患者进行灌肠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小剂量低压灌肠。当患者躁动不安时,护理人员应及时约束患者,防止患者由于过度挣扎,造成颅内压的升高。此外,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及时给与患者止痛剂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⑤低温疗法。护理人员利用冰袋、冰帽,对患者头部进行降温处理;利用冰水灌肠,降低患者体内温度。护理人员应在患者脑水肿高峰期来临前运用低温疗法。其中肛温应控制在30~32℃,头部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防止患者出现冻伤。⑥对患者加强营养护理。在护理早期,应对患者加强肠外营养指导。对于无手术指征,且意识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叮嘱他们食用易消化的半流质、流质食物。对于昏迷的患者,在伤后3d,且无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采取鼻饲护理。⑦预防并发症。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基础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确保患者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压疮的出现;及时拍背,输氧,确保患者呼吸道的畅通,防止肺部感染。⑧对患者加强心理指导。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并出现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以及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克服消极心理[5]。

3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因为病情的突变、易变以及多变。又因为疾病的致残率与致死率高。所以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严格的护理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丽群.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4,05(25):287-289.

[2]何静.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便秘因素的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0):1133-1135.

[3]张爱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1(25):2120-2123.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4

[关键词] 颅脑损伤;手术;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1(b)-015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surge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4 patients underwent craniocerebral trauma surger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nurs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62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 digital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the nursing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strengthened nursing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nursing group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91.94% vs 74.19%), Z=-2.250, P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trauma; Surgery; Infection; Nursing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着极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其死亡率可达30%。伤后患者幸存下来也会留存不同程度语言或肢体方面的认知障碍[1]。该院针对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4例颅脑损伤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4年12月124例颅脑损伤均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女20例,男42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0.5±15.4)岁;观察组患者女21例,男41例,年龄13~77岁,平均年龄(51.1±14.9)岁,2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临床均给予常规急救措施,包括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且2组患者均采取开颅手术,使用多参数监护仪24Hb不间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同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变化、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对照组患者行神经外科临床常规护理,例如: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等。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给予加强护理干预:

①手术野引流管护理:由于患者病情不同,所以手术后引流管放置的位置亦不同,常见引流管包括脑室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蛛网膜下隙引流管),部分患者带有1根甚至2根以上不同腔隙的引流管,做好这些引流管的护理[3]。

②颅内高压护理:颅脑损伤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瞳孔等变化,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抬高床头15°~ 30°,可降低颅内压力[2]。对于开颅去骨瓣手术后的患者,必须严密观察骨窗处压力,骨窗的凹凸、质地直接体现颅内压力的变化,责任护士需15~30 min触摸骨窗判断颅内压变化,及时汇报医生,配合医生对症处理。颅脑损伤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是防止颅内高压的重要措施,采取热水泡足、腹部按摩、穴位按压等方法以促进肠蠕动恢复,解除便秘,若经上述处理后无法排便者,则应在医生指导下按医嘱服用缓泻剂[4]。

1.3 统计方法

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等级资料表示的疗效指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19%,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91.94,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效果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0,P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在住院期,因为患者要和护理人员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密切接触,患者由于失去了语言或行动能力,护理人员要以耐心的态度、细致的护理态度和患者耐心沟通,为患者实施细致的护理服务。

该次研究中对照组有10例患者由于家属过忙疏忽了对患者的照顾而产生悲观的心理情绪,导致生病情加重,丧失了治疗的信心,患者病情加重无法自理,出现5例压疮,13例感染,不得不重新回到医院接受治疗。而护理组由于增加了护理干预,患者家属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帮助患者根据康复计划做康复训练,未发生功能缺失,护理组发生感染5例,感染发生率8.06%,对照组发生感染13例,感染发生率20.97%,护理组发生压疮1例,压疮发生率8.06,对照组发生压疮5例,压疮发生率8.06%,护理组压疮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与高小莉等[5]报道一致。可见,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健康恢复情况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颅脑损伤在抢救和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留置静脉输液管路、手术野引流管路、气管插管、导尿管等多种管路,并且颅脑手术之后患者的机体各方面水平下降,潜在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趋势性增加有着相关性,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管路的护理才能预防感染,改善预后。

颅脑损伤患者因为脑功能区的神经元受到损伤,会出现脑水肿或血肿压迫、缺氧等发性损伤。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神经元改善生长与恢复。通过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康复训练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护理人员要及时指导患者与家属调整心态,使患者与家属了解康复训练是循环渐进过程,能够坚持把每一项康复训练都按照要求完成。通过循序渐进,慢慢增加患者的运动量。当患者恢复一定肌力后,就要做日常生活方面的锻炼,患者自行掌握锻炼方法,更好地开展康复训练,这样,患者才能早日恢复健康,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6]。

该次研究中,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护理技能指导,为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缺失提供了重要的专业性康复护理,再经过电话回访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健康情况,与患者和家属及时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康复知识与技术指导,使患者康复期就医行为进一步优化,减少了住院的费用,也能使患者出院回家后得到与住院期间相近的护理康复服务。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19%,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91.94,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护理人员的主动干预,提高家属对患者关心和爱护,提高患者回家后可以康复治愈的信心,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也能帮助患者建立康复重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邱英.细致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手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130-131.

[2] 龚红政.强化防脱管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滑脱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6):158.

[3] 何静.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便秘因素的分析及相应护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0233-234.

[4] 庞德春,廖振南,范海鸥.三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的比较研究[J]. 微创医学,2009,4(3):241-243.

[5] 高小莉,周宇雯,王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79-80.

[6] 叶蔚.整体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13):2066-2067.

[7] 李俊霞.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2):24.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5

【摘要】神经外科患者留置引流管常见的有血肿腔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引流管的留置作用、妥善固定、位置的保持、引流液的观察及引流情况与病情的联系等护理技术,对于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神经外科;引流管;护理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常见留置引流管主要有脑室引流管、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瘤腔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血肿腔引流管。各种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合适位置的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液情况的观察等,均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判断和预后有直接的关系,护理人员掌握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技术,严密观察引流管情况与病情变化,对保证引流管护理安全和患者安全均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神经外科各种引流管的护理进展总结如下。

1脑室引流管

1.1作用机制及目的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1],脑室引流为颅脑术后常用的治疗措施,能迅速降低颅内压,排除脑室内积血,减少伤口脑脊液漏等。主要目的[2]:(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 (2)进行脑室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和方位。(3)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膜刺激症状及蛛网膜粘连,术后早期还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症状。(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5)术前行脑室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防止开颅术中颅压骤然降低,而引发脑病。

1.2 护理[1-3]

1.2.1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更换引流袋及倾倒引流液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并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回脑室,禁止在引流管上穿刺以免造成污染。

1.2.2 引流袋高度,引流袋位置过高可引起排流不畅,起不到降低颅压的作用。过低可排流过畅,造成颅内压过低,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小脑幕孔上疝等。引流管的开口需高出侧脑室平面(即外耳道水平)10一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高出15一18cm。

1.2.3 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若患者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应抬高引流管位置或暂时夹闭引流管以控制引流量。脑脊液每天产生400一500ml,因此引流量不应超过500ml/d。

1.2.4 观察引流物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一2d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淡血性。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并出现血压波动,则提示有脑室出血。在发现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并且临床出现高热、呕吐、抽搐等症状时,应马上将脑脊液送检。

1.2.5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打折。术后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在给患者翻身、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夹闭并妥善固定好引流管,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及气体进人。如发现无脑脊液引流出时应查明原因:① 颅内压力过低。②引流管内开口吸附于脑室壁。③ 引流管堵塞。④引流管放置过深过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

1.2.6 防止气颅。如引流过多过快,可造成颅压低,空气易从创口及引流管吸入。

1.2.7 拔管护理一般术后3一4天脑水肿期将过,颅内压已逐渐降低,应及早拔除引流管,最长不超过7天,拔管前l天可试行夹闭引流管,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升高。拔管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变化,如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高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打开引流管。而拔除后应检查引流管末端有无折断,切口处有无脑脊液漏回。

2蛛网膜下腔引流管[4,5]

2.1作用机制及目的:①脑脊液持续引流至体外可促使脑脊液分泌,起到对有炎性反应的脑脊液冲洗置换的作用,并且缓慢引流脑脊液能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等,因而能短时间内迅速减轻脑膜刺激征,显著降低脑脊液内细菌浓度,减轻颅内感染,减少因感染引起的蛛网膜粘连,减少脑膜刺激和瘫痛发作。② 可行颅内压监测,有效控制颅内压。③蛛网膜下腔引流可以达到分流减压的目的,通过持续低流量的引流分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有利于硬膜破口的修复,也有利于漏口和皮肤切口的修复。

2.2护理

2.2.1 术前30min快速滴注20%甘露醇250ml,以降低颅内压,预防术中脑痛的发生。

2.2.2 在引流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颅内低压综合征头痛的特点是:在抬高床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头痛减轻。给予放低床头及停止、放慢引流速度的处理后,头痛得到缓解。

2.2.3 预防感染。由于引流在一定程度上使颅腔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因此护理上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病室减少探视和人员流动、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搬动患者时防止引流液逆流、可定时做脑脊液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颅内感染。

2.2.4 引流速度护理。腰穿持续外引流的引流管很细,每分钟的引流量较少,为保持引流畅通,引流袋应置于床下,低于脑脊髓平面。引流袋低于创口15-20cm为宜[8]。一般控制在40-350ml/d。若引流脑脊液过多,可造成颅内低压和出现气颅等并发症。护理过程注意以下几点:① 当患者改变,头部高度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调节引流速度,使患者颅内压维持在正常水平。②保持引流通畅对躁动者加以制动,适当给予镇静剂,防止牵拉及引流管意外脱出。③搬动患者、变换等,注意导管走行,各种操作完毕后确认导管无扭曲、受压、闭塞、脱落后,见引流状态良好,方可离去。④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停止,脑脊液

3硬膜外引流管[2,6]

3.1作用机制及目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因客观原因不能对硬膜进行有效缝合时,硬膜下组织液和血液及血性分泌物会经漏口流向硬膜外,在硬膜外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进而发生脑水肿、脑积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为预防开颅术后产生硬膜外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外,呈血性引流液。

3.2护理若由于手术原因,硬膜外引流在引流组织液、血液及血性分泌物的同时也可引流出部分脑脊液,此时引流液性质应为血性脑脊液,硬膜外引流管不可外接负压引流鼓,应外接引流袋。否则会导致脑脊液引流过度,速度过快,患者会产生低颅压,严重者会产生脑疝。当引流量

4 瘤腔引流管

开颅颅内肿瘤切除术,随着颅内肿瘤的切除,瘤周组织会形成腔隙,称为瘤腔。将内径3mm的引流管置于瘤腔最低点,保证引流通畅。可引流出血性引流液,减轻脑膜刺激征。同时可防止瘤腔内出血压迫脑组织。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一种可为血性引流液,另外一种可引流出血性脑脊液,此时就要注意引流速度、引流量,防止低颅压的发生护理上也要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为原则。术后48h内拔管。

5硬膜下引流管[2,6,7-11]

5.1硬膜下引流管常见留置于硬膜下血肿术后,手术方法一般包括钻孔冲洗引流(单孔、双孔)、微创锥孔置管引流、“Y”型双腔硬膜下冲洗引流、开颅包膜切除及血肿清除术。

5.2?观察与护理

5.2.1 传统钻孔冲洗硬膜下引流术置管冲洗时,导管不应过硬,手法要轻柔,避免将导管穿过内侧包膜或插人脑内造成脑组织损伤。多方向反复冲洗,特别是将血凝块冲洗排出,能有效防止复发。术毕冲水排气,防止气体逸入,形成张力性气颅。用生理盐水填充残腔,将空气排空后,再缝合固定引流管。为促进脑组织膨起,尽快使硬膜下血肿腔闭合,患者术后头低足高位2一3d,卧向患侧,引流袋的待置应低于头部10一40cm(根据引流量调节)。

5.2.2 微创锥孔置管引流术引流管固定后外接引流袋,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头部10一40cm。术后引流不畅,复查CT仍有血肿残留时,用生理盐水3ml加尿激酶2一5万u间断注入血肿腔闭管2h后开放,直到复查CT 证实血肿已经清除后拔出引流管,时间在3d左右。

5.2.3 “Y’型双腔冲洗硬膜下引流术,内管接冲洗液,外管接引流袋,可建立1个正压连续冲洗、液化血肿的通道。液化不全者可以采用双腔管定时注入尿激酶溶解法。有效克服了单腔引流管引流易堵塞致引流不畅,血肿清除不彻底,使血肿易复发并影响脑组织膨胀复位的缺点。

6血肿腔引流管[12]

血肿腔的引流管一般我们选择低位引流,要随时观察有无受压、扭曲、受堵的情况,一旦存在异常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观察血肿引流液的量,若发现流出比较多的脑脊液,提示血肿腔与脑室已相通,引流袋与脑室保持平衡,以预防因产生负压而使空气进入脑室引发气颅。

小结

1神经外科留置引流管的护理至关重要,要做好引流管的护理护士应熟练掌握颅脑解剖结构。如硬膜、蛛网膜、软膜由背侧到腹侧的解剖关系,如何界定硬膜外(硬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腔隙)、硬膜下(硬膜与蛛网膜之间形成的腔隙)及蛛网膜下隙等。各腔隙引流液性质及各引流管分别置于哪个腔隙等。

2引流液性质及引流量的判断。脑室引流和蛛网膜下隙引流的引流液性质应为脑脊液,随着术后病情的恢复,脑脊液性质应由血性脑脊液逐渐转变为清亮脑脊液。如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术后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护士应提高誓惕,学会结合引流液性质、引流量判断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抢救。此外当患者同时置2根或2根以上引流管时,护士应学会整体护理引流管。比如同一患者保留硬膜外引流与脑室引流.硬膜外引流与脑室引流均为血性脑脊液,

此时引流量应将硬膜外与脑室引流两者相加不超过400-500ml,切不可分别观察,否则会引起颅内压降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3留置引流管原则为保持正常颅内压。根据此原则来选择引流装置,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量。

4结合病情变化、临床表现进行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主诉头痛,要学会鉴别原因。是术后伤口疼痛还是低颅压性或高颅压性头痛。此外结合患者是否有呕吐、恶心、意识变化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胡丽凉.脑室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航天航空医药,203,14(14 ) :24 1.

[2]陆以佳.外科护理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8.

[3]郎轩.颅脑术后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3): 347.

[4]陆珊珊, 王菊廷, 陈东亮, 等. 改良式侧脑室和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交替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10,25(22):2056-2058.

[5] 刘丽贞, 郑南岚, 郑盼秋, 等.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7(4):22-23.

[6]裘法祖.外科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4.

[7]胡锦华.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护理.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22(5):621-622.

[8]房玲玲. 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85例围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17):53-54.

[9] 郝秀珍. 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围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4):70-71.

[10]绪桂贤. 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6例围术期护理. 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83-84.

[11]王芳. 双腔管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护理. 护理研究, 2005,19(13):1195-1196.

颅内高压患者的护理范文6

[关键词] 颅脑外伤;手术后;颅内压监测;应用价值

笔者通过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32例急性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监测及预后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32例急性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17-69岁,平均年龄35.5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检查证实为颅脑损伤,具体损伤类型为外伤性硬膜外出血11例、脑挫裂伤伴出血8例、广泛脑挫裂伤7例、硬膜下出血6例。入院时均进行GCS评分:13-15分5例,占15.63%;9―12分16例,占50.0%;3―8分11例,占34.37%。

1.2颅内压监测方法

1.2.1硬脑膜外压力测定法:本组患者中21例采用硬脑膜外压力测定法,监护仪为HY一282智能型ICP。将监护仪光纤探头置入硬膜外和颅骨间,通过导线连接ICP监护仪。进行监测。

1.2.2侧脑室导管测压法:本组患者中11例采用侧脑室导管测压法,用硅胶引流管置入侧脑室内,外端用三通开关连接脑室外引流装置和液压传感器,传感器连接太空监护仪压力模块,调零后监护仪显示压力波形和压力参数。

1.3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ICP变化,评定标准为正常:ICP

1.4疗效评定

患者术后均随访2-6个月,对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进行观察。采用ADL能力分级法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测评,1级,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级:部分恢复正常,可独立生活;3级:扶拐可行走,生活部分需人照顾;4级: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意识清醒;5级:植物生存状态。死亡:在随访期间死亡。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监测,除5例颅内压正常患者未使用降颅压药物外,其余27例患者均根据监测结果分别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白蛋白等降颅压药物进行治疗,在监测过程中有7例患者出现ICP骤然升高,立即进行CT检查发现颅内再出血,及时再次实施手术治疗。从颅内压监测结果显示,患者术后ICP监测结果与ADL能力分级呈正相关,ICP值越高,则患者预后越差。

3 讨论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压(ICP)升高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持续颅内压监测方法已在临床应用多年[1],利用动态ICP仪器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监测仪的传感器精密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2],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动态了解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特别对脱水剂的使用量及时间上具有指导意义。从本组32例患者情况显示,通过颅内压监测,及时发现7例ICP突然增高的患者,并及时行CT检查,通过再次手术对脑部再出血进行治疗,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病例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监测,可以正确评价患者的预后,从本组患者监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显示,ICP监测结果与ADL能力分级呈正相关,ICP值越高,则患者预后越差,通常轻度与中度增高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太部分患者预后良好[3],而颅内压重度增高,颅内压大于60mmHg,则提示脑组织趋于无灌注状态[4],患者预后差。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指导脱水剂的使用,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明显时能进行提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以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Rainov NG,Weise JB,Burkert W.Transe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inydrocephalic patients[J].Nellfosurg Rev,2000.23(1):34―38.

[2]陈兵,李臻琰,刘运生,等.颅内高压状态下TCD频谱参数与颅内压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神经医学杂志,2005,4(4):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