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化论文范例6篇

龙文化论文

龙文化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

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

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因此,龙岩在龙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龙岩市进行龙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

首先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同时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确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文化之一的龙文化,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系统整理中华龙文化,挖掘龙文化以及传播龙文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方面,龙岩作为南方龙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正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龙岩建设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龙岩旅游经济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与龙岩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龙岩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另外,龙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龙岩人的文化品位,树立龙岩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也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继承。

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播的作用

2.1舞龙运动的概况

舞龙古称龙灯,其历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或久旱不雨时,各地都有玩龙灯、舞布龙或舞龙祈雨的习俗。《春秋繁露》就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记载“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见,舞龙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和生产活动。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流传着形式各异的舞龙:布龙、火龙、草龙、纱龙、飞龙、水龙、段龙和板凳龙等。舞龙活动随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正规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现代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广泛吸纳民间形式多样的舞龙方式的基础上遵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来展现龙的形态和神态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体育性和竞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广泛推广和规范化发展。从外在特征看,现代舞龙运动项目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级别难度动作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2.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的传播作用

舞龙运动是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身体表演为形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对龙文化进行诊释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对龙的神性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外在行为表达。因此,中国龙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舞龙运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舞龙活动的运动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诊释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实质。

3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

3.1舞龙运动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闽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一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客家民俗、风情、舞蹈、社艺等诸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了客家文化的内涵。舞龙活动作为闽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实践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寄托了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

3.2舞龙运动促进了龙岩市龙文化的传承

华夏民族的舞龙活动,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对龙的信仰和寄托,经过原龙纹和龙型的不断加工和创造,而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对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它能增进对龙文化更加直观和深人地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龙岩是龙的故乡,千百年来崇尚龙文化,世代承袭至今经久不衰,尤其以连城县姑田镇的板凳龙灯为代表,每逢元宵佳节全镇家家户户以男丁持一节龙灯参与其中,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之长。号称“天下第一龙”,已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近年来,舞龙运动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当地人们所喜爱。龙岩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岩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舞龙活动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承的意义表现为: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舞龙所负载的内涵,都深蕴着中国龙文化的层层积淀,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龙文化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舞龙运动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中国龙文化便借华人舞龙活动深人到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

3.3舞龙运动使龙的精神更加鲜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象征着大团结、大统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奋发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鲜明、具体的理解这种精神呢?舞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舞龙以一种更形象、可见的、生动的形式表现了龙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也是中国传统的龙年,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在开幕式上十二条巨龙威风凛凛,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着世界客家人团结、勤奋、勇敢、坚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场上舞动起来的龙的翻腾、变换、时隐时现的表演是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生龙活虎,视觉上的生动形象,而在舞龙的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对中国龙的精神的最好演绎。当我们看到他们激越豪放的情绪和威风凛凛的巨龙时,立刻会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时作为中国民族当代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龙的精神。可见,舞龙运动以一种更鲜活的形式展示了龙的精神。

3.4龙岩市舞龙运动的现状

龙岩市舞龙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各县(市)乡村都有舞龙习俗。龙岩客家人舞龙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龙和舞龙。游龙规模较大,长者可达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动,以连城姑田镇、长汀彭坊村的游龙为代表。而舞龙形式则多样,有舞布龙及地方特色上杭临江的舞香龙、武平象洞乡的舞稻草龙、漳平双洋的炮竹龙等。据不完全统计,龙岩市约有60个舞龙队,多数以民间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及乡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这支队伍中除青壮年男子舞龙队外,还有老年舞龙队和女子舞龙队。

3.5挖掘与研究龙文化促进龙岩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的弘扬和舞龙运动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龙文化的传播活动以舞龙运动为载体,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并透过舞龙运动的发展、壮大得以弘扬和丰富。龙岩长汀县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奉为“客家母亲河”,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舞龙灯。在龙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中,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中,舞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通过对龙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r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及它的象征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龙的崇敬、喜爱和热情。这就为舞龙运动的开展开辟了更便捷的途径,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国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人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舞龙运动。无疑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龙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关系着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山东龙山文化;生存环境;考古研究

研究古代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现代社会更好的认识人类生存、发展等诸多问题。考古遗迹的研究是最直接的历史证据,近几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通过考古遗址点附近的水系、地貌、植被等能较好的反应出山东龙山文化时期民众的生存环境。龙山文化是海岱文化的重要组成,考古研究表明其当时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文化都处在海岱文化的鼎盛时期,在中国史前文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1 山东龙山文化的自然环境

山东龙山文化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遗址多分布在河岸湖滨和浅山丘陵地带,这符合了早期的人类社会以农业为主的特点,在这些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水源充足而且土壤肥沃,便于耕种,同时丘陵和湖滨地带也能从事狩猎、捕捞和畜牧,是古代人类理想的栖息地。而从各个遗址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农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以家禽饲养建立起来的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从墓葬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鸡、犬、马、牛、羊、豕六中最主要的禽畜都已经具备,其中以猪为主,狗、羊、牛次之,而鸡和马则较少。家畜的大量繁殖也说明居民生活环境温润。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山东龙山文化的早期植被非常茂盛,早期的植物还发现了环纹藻类,这种藻类只能够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子而在滕州庄里西遗迹发掘中还发现了人工培育的水稻,种种迹象表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气候温润,自然环境非常舒适。而到后期,云杉、冷杉、松树等针叶林分布广泛,说明原始的阔叶林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充分显示出在晚期发生了气候上的变化,而在泗水尹家城遗址研究发现,5000a B.P.以后,扬子鳄的分布北界向南推进,而在上世纪30年代还在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碳化竹节,也验证了气候变化导致了植被分布上的改变。

研究当时的全球气候可知,在距今约5000~4500年也就是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全球气候湿润温和,水热条件较之前稍有下降,而到距今4500~3600年,气候略干,温度稍微上升,导致水分相对减少,草原植被得到发展。到达,山东龙山文化的晚期也就是距今约4000年时期,由于温度逐渐上升,降水量减少,湖泊沼泽水域收缩留下了大面积的肥沃土壤,比较适合农作物生存,在栖霞杨家圈附近发现的稻谷、粟也显示这一变化。研究发现,在日照两城镇遗址也就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期阶段,水稻在整个农作物中的总量占比高达81.2%,而到山东龙山文化的末期,水稻的占比为37.5%,尽管由于全球气候向干冷过度,但水稻在整个农作中的占比仍然较高,充分说明了尽管气候有所变化,但水稻的大面积种植表明山东龙山文化中的居民的生存环境仍然是比较温暖潮湿的。推测可能是人类在选择居住地时,会尽量选择在躲避洪水灾害,保持一定的高度,且距离水源较近的河流两侧。

2 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遗址研究发现,人们在建设部落时会受到地面坡度的很大影响,地势和坡度升高后,房屋的建造难度也相应增加,而先民为了减少能量上的消耗,活动范围也基本围绕在房屋周围。而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发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农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对于土地的坡度有很大的要求,当坡度超过8°时,土壤的水土流失情况会加重,而且耕作难度也会提高,并影响作物产量。因此先民民往往选择坡度较低,适宜生产的地区进行生活,而人类的耕作、狩猎和捕捞等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先民一方面寻找良好的聚集环境,适应自然,同时也改变着自然。

研究表明,史前时期的黄河曾经多次改道,而鲁中南山地恰好处在黄河冲积扇的范围之内,最先受到黄河泛滥的危害,并且黄河改道后还形成了较多的沼泽地带。面对恶劣的环境,先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迁移,为了躲避洪灾,修筑高达的囟眩充分显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征服和改造,而在这个过程中显著提升了适应自然的能力。

但后来山东龙山文化逐渐的被岳石文化多代替,岳石文化的制陶技术明显低于山东龙山文化,且居址的规模和分布密度、文明程度、生活水平等都远低于山东龙山文化,分析这种突变可能为两种:一种是外族入侵,一种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俞伟超先生认为距今约4000年的一次大洪水是导致山东龙山文化没落的直接原因,黄河泛滥导致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严重缩减了农作物产量。再加上当时的全球气候在距今4000年是转向干冷,综合分析,大洪水事件和全球降温是导致山东龙山文化逐渐没落并形成地理限制的原因。

3 结语

初步分析可知,山东龙山文化在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气候温和,自然环境舒适,而到中晚期也就是距今约4000年时,气候开始转向干冷,先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再加上大规模的洪水导致了山东龙山文化逐渐没落,并被后来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参考文献

[1] 徐倩.山东龙山文化日照黑陶形态特征演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龙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龙;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148-01

在一项翻译活动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翻译时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因而在对纯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实现文化的顺利对接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翻译。本论文浅谈在对“龙”这个词语在汉德语的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文化不对等现象,并利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寓言神话文化中的中国“龙”和德国“龙”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差别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中国古代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目前公认龙的起源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帝王和帝王的东西:龙种、龙颜、龙廷、龙袍、龙宫等。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

“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他象征着神圣,在成语“神龙见尾不见首”,“藏龙卧虎”都有较强的体现,以及古代君王称自己为“龙中”,“龙脉”的沿袭等等;他象征着力量,例如“龙争虎斗”,“龙腾虎跃”等成语都给人一种霸气与强劲的感觉;他指代杰出人才,“人中之龙”,“卧虎藏龙”以及“群龙无首”等成语揭示了龙在比喻人的时候是带有极其强烈的褒义色彩的。

德国的“Drache”又承载了哪些历史文化意义呢?西方龙的形象主要出现在宗教范畴和神话故事中。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是源自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巴比伦神话中的英雄马杜克的对手提亚玛托与赫梯神话中的伊卢扬卡什,皆为其中例子。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区域附近的犹太人也曾受其影响,并将这一种观念继承下去,龙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渐渐成为恶魔的象征。

与“龙”在中国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形象刚好相反,德语中的“龙”往往带有贬义色彩。他代表邪恶,德语单词“Hausdrache”的字面意思是家中的龙,却有悍妇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母老虎”,再如“Drachenbrut”,原义为龙蛋,却的德语语言环境下被理解为暴徒,还有“Drachensaat”的字面意思应是不带有任何语言色彩的“龙种”的意思,但在德国人听来却传达出“引起纠纷和争吵的根源”或“不和的种子”的意味。所以说在德国人或确切的说在西方人的印象中,“龙”是一种邪恶势力的代表,最终要被正义方打败与消灭的,也就是说在好与坏,光明与黑暗,黑与白的对立中“龙”是属于“坏”,“黑暗”以及“黑”的那一方的。这与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中国“龙”不仅代表正义的一方,而且还额外的具有“力量”与“杰出”的意味。

在这样一个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理解下,人们在对中德“龙”的翻译转换的过程中要做何处理呢?这个时候纯语言学的传统翻译理论已经无法顺利地解决问题了,传统翻译理论追求语言学上的“对等理论”,注重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及翻译的信息交流功能,但忽视了翻译的本质― 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交流,也包括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而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传统的功能对等理论是有一定缺陷的。这就促成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中译语文化的转向,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代表的流派就有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

龙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文化经济;黑龙江省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26-02

文化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形式,它是随着物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的必然的产物。文化经济是人类社会三次工业革命后“第四次革命”,它是一种独特的“朝阳经济”,区别于市场经济的常见经济形态,它是文化经济化的结果。那么何为文化经济?为什么要发展文化经济呢?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又如何发展本省的文化经济,本文将一一展开细说。

一、文化经济概述

何为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区别在哪里,发展文化经济有什么作用?

(一)文化经济概念界说

在探讨文化经济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化的相关知识。

文化寓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文化无处不在。德国的人类学家兰德曼说:“我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同时我们又由文化所产生。这是一个伟大的因果循环体系,我们决定文化,文化塑造我们。缺乏文化,就缺乏了做人的起码条件。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存在,同样,没有人去实现文化,文化也将不存在。”[1]由此可见文化与人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文化的形态有物质的有形文化,也有精神的无形文化。它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类。它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存在,是这个民族存在的文化凭证。这个民族通过自我认识经验的沿袭,确立了这个民族的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及其信仰。文化的功能很多,比如教育、审美等等,但是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股。文化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物质形态、管理、制度及精神等方面。文化的经济功能即是文化的经济化,其产业性体现即是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包括为全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的总和。”[2]

上面探讨了文化的相关知识,并引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有关文化经济的代表性概念。

谢名家认为“我国今天的文化经济,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经济”[3];王来金认为“所谓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为产业主体支柱的经济。文化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4];张保权认为“文化经济是指文化的经济化,是以文化为轴心的经济活动,是指文化产品商业化,文化单位企业化,文化发展市场化。或者说文化进入产业,文化进入市场,文化中渗透经济的、商品的要素,使文化具有经济力,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各家观点,笔者以为,文化经济学是按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探寻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关系以及文化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的边缘学科。它侧重于一般经济学的理论、原则方法来考察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活动现象,并力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较深层次上去揭示文化经济活动的特征、互相关系、变化趋势及客观规律。它关注于文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文化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文化经济运动规律的考察,并通过文化生产、文化供求、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等一系列主要范畴的具体分析,深刻地揭示文化经济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知识经济的基本区别

文化经济的起始点是文化,落脚点则是经济,即常说的“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经济文化的起始点则是经济,而落脚点却是文化,即所谓的“搭经济台,唱文化戏”。文化经济主要是由经济活动领域向文化活动领域的延伸,即把经济观延伸到文化活动中去,探寻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增长点,走的是文化的经济化之路;经济文化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价值思维的探讨,侧重的经济领域中基本思维的质变,是如何看待物质利益的存活的艺术,走的是经济的文化化之路。

知识经济主要是基于知识及信息的生产、消费和分配上的经济,关键点在于知识与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最大化问题;文化经济主要是对知识经济外延的宽深化;文化经济内含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主要借助文化因子实现自身的完满性升值。文化经济不仅含有科技等技术性因素,还包含了信念、娱乐性、艺术感、价值观等精神因素,既含有科学的精神,人文精神也得以张扬,最终达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满融合。

(三)文化经济涉及的领域

作为一种基于人文精神资源、物质资源及高度发展的科技知识基础上的文化经济,它涉及了文艺、广电、出版业、文娱、博物馆、影音制作、观光旅游业、表演业、影视剧院、图书馆、美术馆、餐饮业等领域。具体地说:“文化经济包括文化资源被运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包括专门生产文化产品因而可以明确地称为文化产业的那些行业的经济活动;也包括文化因素的应用向其他各行各业的渗透,使那些本来不是文化产品的产品中精神文化含量不断提高;除了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外,文化资源还广泛地应用于微观的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和调控,以及处理对外经济关系和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市场经济制度和现代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本身是制度文化,它们的完善过程中也都需要利用文化资源。”[6]

龙文化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说教由来已久,罗伯·科恩(Rob } Cohen)导演的《木乃伊3:龙帝之墓》立足于东方主义思想基础,以温和的表象、基督教般的仁慈说教,用和中国文化套近乎的方式,不仅期望获得商业利润和票房价值,更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中国文化进行一场温和的西方主义“教育”。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误解和曲解,更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的一种隐蔽侵略。

影视是时下最大众化的艺术,也是时下最普通、适用的文化导向工具。利用影视手段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对中国广大大学生进行误导和文化“说教”是西方国家惯用的伎俩。

尽管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好莱坞近几年一直试图和中国文化套近乎,在电影中增加了不少的“中国元素”:如用中国演员,采用中国场景等,用好莱坞理解的中国文化等策略,意图打开并占领中国影视市场。但是,“中国元素”不是好莱坞灵药,好莱坞近几年一直在试图跟中国文化套近乎,不可否认的是,像《功夫熊猫》这样的成功范例实在是少得可怜。《木乃伊3》也在用“中国元素”说事儿,但怎么看都像是个身穿旗袍的外国姑娘,“中国元素”浮光掠影,只是个商业嘘头而己。最重要的是,本剧明显存在“温和”的东方主义。之所以称为“温和”的东方主义,是因为该剧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等的误解较过去有些修正,出于商业的考虑,对中国文化实行了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对中国的所谓“东方”的误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理由如下:

1.东方主义的主要内容

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判,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视东方为“他者”,通过话语霸权建构一个完全是西方对立面的“东方”:缺乏理性、撩人色欲、暴政专制、异端邪教,由此证实西方文明是体现理性、道德、正义的优越文明,从而可堂皇对地东方实施殖民统治。简言之,东方主义是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西方在实施东方主义过程中遭到东方国家的强烈抵制,因此,实施东方主义的方式上有了较大变化,采取了较为“温和”、“仁慈”的方式,但是,其实质并没有改变。

2.“温和”地对待中国文化

好莱坞电影有着其特殊的强势地位,这种优势,首先就在于好莱坞工业得到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背景支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美国不仅在全球市场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军事力量也居于强势位置,而在全球化的交流中,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带来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文化的强势认同规则必然会有利于美国文化的输出。因而,在当今世界,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和影响事实上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的流行趋势。而这正是好莱坞电影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优势。90年代以来,为了迎合民众的某些寻找“假象对手”的社会心理,美国电影中也常常有对中国政治、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有意识“敌意化”描写,如《西藏七年》、《昆亭》、《战争艺术》等,于是一些好莱坞公司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抵制。为了能够开拓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公司也开始采用一些手段来迎合中国需要,如拍摄中国故事的电影《花木兰》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启用华人导演、演员和其他创作人员来联系中国观众的观赏情感,利用华人女性作为故事中介来调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政治、文化上的策略与好莱坞成熟的国际化经济运作策略相结合,是好莱坞电影能够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包括中国电影公司在内,中国至今没有一家真正能够参与主流国际运作的电影企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基本没有国际化的经验和机制。本剧也是在其“亲和力”的实施下,呈现出温和的东方主义特点。其主要表现如下L1)中国元素增多;(2)中国场景增多;(3)有好莱坞“理解”的中国文化的展示;(4)有中国演员的参与。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有艺术性,也有商业性;没有商业利润,电影肯定难立足。因此,为了迎合观众,电影始终把观众和票房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假如添加中国元素,首先为一种商业利润的追求需要。但是,电影始终是艺术,是“三性”的统一体,即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思想性就是宣传教育性,其主要功能是对观众进行教育。思想性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为终极动机:内容上,它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标准为自己主题立意和思想内涵的既定规范;形式上,特别注意采取用己被普遍认可的常规手段表现自己的“严肃”、“健康”的思想内容。本剧侧重对重大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表现,体现了史诗性内容,并力图塑造高大完美的文化形象。

3.东方主义幽灵

剧本以比较隐蔽的方式,阐述了大片对中国的理解和“含蓄”地表达他们的东方主义思想。对中国观众,特别是大学生进行所谓“视觉教育”。

3. 1.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该剧用格雷马斯在《结构主义语义学》中提出了产生世界影响的“语义方阵”二元对立分析模式,运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来简化中国文化:

剧本里的基本要素是两种性别和文化。构成如下一个矩形:

这则“寓言”可说是从性别和文化出发,都可以看作是其中几个文化符码,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二元对立模式使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影片中的文化冲突,掌握影片的内涵。

作品把中国古文化归结为专制与反专制的结构模式。以李将军、紫媛等为代表的一方和以龙帝为代表的一方,为专制和反专制进行了长达2000年的战争。双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才结束这场战争,真可谓历经艰苦卓绝。一旦专制一方被消灭,另一方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李将军等也就消失于无常之中,成为历史陈迹。对此,我有两点想法:一、把中国文化模式只看成是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是否有失公允?二、这还暗含了另外的一个意思,那就是当中国文化消除了专制以后,将何去何从?这是个历史性的思考!导演接着为中国文化的下一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安排。

3. 2.千年等待、英雄外来

值得观众注意的是,片中紫媛和李娜都是千年守望者,是中国文化的圣女。她们都缺乏一个精神上的“父亲”,紫媛的精神父亲没出现过,而李娜的父亲也是完全缺席。她们守护木乃伊的2000年,就是战斗的2000年。传统中国文化肯定是男权文化,这和世界各地一样:但是,该剧中把中国男人完全缺席的叙事策略,就有意彻底否定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或者说,传统男权为主的文化就是历史发展阻力和障碍,必须去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有其弊端,但全盘否定,绝对不是科学的文化观念。

接着,我们看看导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的规划,那就是西方来的文化传播者,冒险家的儿子和冒险家夫妇等。从木质上说,这些冒险家是殖民者、掠夺者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者—换句话,他们是东方主义的忠实执行者和西方殖民文化的传播者。罗伯·科恩以西方宗教的形式,将奥康纳及奥康纳太太两个老冒险家装扮为圣父、圣母,将他们的儿子一一狂热的年轻冒险家当成是圣子。他们父子三人担负起“摆渡”中国文化的大任,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承担起拯救中国文化的“崇高使命”!相对而言,中国就只剩下等待的女性,老一代中国女性在完成使命后离去。新一代只有一个走向,那就是等待……等待艾力克斯这样的“新圣人”来拯救,来爱,来抚慰。其结果是,中国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强奸”下才能有新的发展,这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公然污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裹读。

4.苍白的“爱情”寓言

西方文化基于基督文化,基督教对父母亲只有尊敬而没有爱,可见基督教是不注重爱的,有的话,也只是小爱、或有条件的爱而己。

上帝的爱才是大爱。圣经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神差他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神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基督为了为他所拣选的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他们得到永生,还有比这更大的爱吗?”

以下是《圣经》中的有关部分内容:

16.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e and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all not perish but haveeternal life.

17. For God did not send his Son into the world to condemnthe world, but to save the world through him.

19. This is the verdict: Light has come into the world, butmen loved darkness instead of light because their deeds wereevil.

龙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研究综述

 

随着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深入,各国政府不但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而且还更加充分的认识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了热点话题,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

一、国外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国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是从龙头企业的出现、与农户的组织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

Barkema(1993)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变化的需要。由于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快,要求农业食品系统必须对消费者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通过纵向一体化纵向协调,使得消费者的需求信息能快速传递给生产者。

Eaton(2001)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组织形式做了比较综合性地分类:一类是“公司+农户”模式,另一类是“公司+中介+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大户+农户”等都属于后一种模式。可见,组织形式上的分类,仅仅涉及表象,是基于对现实的经验总结,不能反映各种形式内部的运作机理。

Kirsten and Sartorius(2002)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了订单农业给龙头企业和农户带来的好处和不好处。他认为订单农业给农户带来的好处,包括:①订单农业使农户跨越进入特定作物或动物养殖的障碍。②签约农民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入。③签约农户能降低销售风险并稳定收入。④签约农户还能通过更广的产品范围和差异化的产品来提高获利机会,或通过改变种植传统作物而种植高价值的作物来增加收入。同时,订单农业也给农户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①在集中控制系统下,农户自主权利的普遍丧失。②为了履行订单义务,增加了生产风险。③订单农业通常会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导致更多的污染。④农户收入的减少。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外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集中在龙头企业的出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方面,并且一般是从微观层面上开展的。宏观层面上的研究文献较少,关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似乎是被国外学者遗忘了。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一)文献研究

关于龙头企业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开始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1)文献研究

王志茹(2003)的《南京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竞争力研究》,陈怡(2003)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构建了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黎移新(2005)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以竞争理论为基础,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如何加大创新力度以培植和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带动作用。彭熠、和丕禅、邵桂荣(2006)的《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分析了影响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提出要在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强化龙头企业基本能力及其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等方面努力,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王秀峰(2007)的《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用具体数据分析说明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状,提出要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王茜(2009)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效绩评价研究》,构建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模型并把它们应用于实际,分析评价了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水平。

(2)文献简评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及其运用已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关系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实际运行的难点,同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曹立群、周立群(2001)从信息经济学和博弈理论出发,研究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黄祖辉、王祖锁(2002)从不完全契约出发,应用资产专用性理论讨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两种契约——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吴秀敏、林坚(2004)利用格鲁斯曼-哈特-穆尔模型(Gossnon-Hart-Moore)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接方式进行了考察,得出结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方式不能一概而定,要看具体条件。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陈晓华、张红宇(2005)指出,目前主要的联接方式有5种:相对稳定的买断关系、合同式利益联结、合作式利益联接、企业化利益联结、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构建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评价指标体系。虽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一般认为,以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形式最稳定,据统计,全国582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这三种缔约方式占93.7%,其中合同方式占82.9%(赵志龙,2008)。瞿珊珊(2009)提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存在紧密型、疏远型、感性型、理性型等多种类型的合作关系,并指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对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三种类型;疏远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劣于其它三种类型;感性合作关系和理性合作关系,居于中间位置。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2)文献简评

国内众多学者对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中的很多问题,如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利益联接方式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何种利益联接方式绩效最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发现,紧密型合作关系对龙头企业与农户满意度的绩效都要优于其它类型(瞿珊珊,2009)。

3对龙头企业的扶持研究

随着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明显,政府对龙头企业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术界近几年对龙头企业的政府扶持问题也开始进行了研究。

(1)文献研究

2000年,中央提出在全国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作为国家支持的重点并制定了扶持政策,至此,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已经列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之中。论文参考,带动作用。杜青林(2004)指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促进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起着关键性作用。张海宁(2007)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政府的财税扶持政策对龙头企业的产出和带动农户获利的作用及其效率。应丽艳(2009)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量方法测度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选取典型案例,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具体分析。杨明洪(2009)深入揭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运作框架,结合理论和实践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

(2)文献简评

以上学者分别从理论、实证、模型等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效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4对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的研究

(1)文献研究

周中林(2005)的《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认为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必须具有四方面特殊功能: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协调管理。匡勇(2005)的《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研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关键作用。李炳坤(2006)的《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深入分析了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相互关系,认为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具有很大优势,也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苑鹏、刘玉萍、宫哲元(2007)的《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探讨了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基本作用,初步分析了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

(2)文献简评

近几年一些学者对龙头企业的地位、作用分别进行了研究,但研究文献比较欠缺、研究面窄,不全面。

(二)文献简评

纵观国内学者对龙头企业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竞争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龙头企业与政府关系、龙头企业地位和作用方面。但是,关于龙头企业作用的系统研究文献较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力、与农户的关系、财政扶持等方面,并且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比较欠缺,已有成果在理论和实证方面仍有待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①研究缺乏系统性。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环节,如龙头企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研究的视角狭窄,且论证不全面。②研究方法不够规范。以往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应用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更少。论文参考,带动作用。

目前,从整个农村历史发展阶段看,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关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黎移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培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4-26.

[3]匡勇.论湖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及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3):67-68.

[4]陈晓华、张红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现代农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苑鹏、刘玉萍、宫哲元.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习与实践,2007,53-57.

[6]李炳坤.发展现代农业与龙头企业的历史责任[J].农业经济问题,2006(9):7-8.

[7]朱铁辉.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四阶段”论[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8]彭熠、和丕禅、邵桂荣.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3):108-113.

[9]邸长慧.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张海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政府财税补贴政策效率研究—以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王秀峰.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贵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瞿珊珊.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关系:治理、绩效与影响因素[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应丽艳.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4]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文化观论文

下一篇宅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