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赏析范例6篇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1

作为一首典型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音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乐曲幽远绵长的韵味,柔和优美的意境,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听众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历经改编成了合奏曲,用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在琵琶外,又加入了洞箫、二胡、扬琴等乐器,名称也改为《春江花月夜》。该曲谱分10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桡鸣远濑,乃归舟和尾声。这些曲名,代表了改编者对该曲内容的理解:春天的温暖柔和、江面的寥廓空阔和月夜的恬静朦胧交织为一体,构成优美和谐、温蔼怡人的意境。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引子及主题的呈示部分。一开始,清脆的琵琶以挑音起奏,模拟江船上的鼓声;继之,洞箫吹出轻巧的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写出月未升之前江面的优雅宁静,给人以江面宽阔波光粼粼之感。接着用丝竹乐器合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主题,曲调抒情优美,婉转如歌,写出了夕阳余辉下江面江岸景物的绚烂色彩。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连锁接句的方式展开,使旋律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增加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句尾衬托着大鼓的滚奏声,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游船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然后,乐曲进入主题的变奏部分。变奏是在第一段主题乐段的基础上作“换头合尾”式的变化重复,以推进音乐的发展。第二段《月上东山》、第三段《风回曲水》是第一、第二变奏部分,前者以恬静而流畅的旋律描写了月亮初升时江面清澈粼粼的优美画面,后者则以较为热情的曲调抒发了舟中游客在和风习习、江水回流时的欢快心情。第四段《花影层叠》,是乐曲的第三变奏部分。开始,琵琶奏出四个急促的音型华彩句,与前段形成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水中倒映的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此时突然晃荡破碎,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之后仍作“合尾”收束,江面复又平静明滑。第五段《水云深际》,是第四变奏部分。主要由琵琶和大胡重奏,音色浑厚有力,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势的深沉阔大;然后又以琵琶飘逸的泛音和二胡、筝的长颤音,用清晰的笔触,勾勒出江面深邃幽远、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第六段《渔歌晚唱》,是第五变奏部分。在该段的前部,音乐悠扬明亮,接着以同一音型的变形乐句作两度或三度的重复下降。这一段旋律,采用同一音型作下旋模进,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幽远的气氛,写出渔船渐行渐远,渔歌渐行渐微的“远去”动势。然后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出现了一系列新颖别致的“闪板”切分节奏组成的短句,句头与句尾同音承接,音乐断续相连,表现了欢快、兴奋的情绪。好象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逝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第七段《洄澜拍岸》,是乐曲的第六变奏部分。开始由琵琶弹奏出一连串顿挫有力、富于生气的短句,速度逐渐加快;接着,箫、二胡、大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宏伟的旋律;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转弱而收,确有江水回流,轻拍堤岸,发出阵阵声响的效果。第八段《桡鸣远濑》,是第七变奏部分。因其旋律与第九段重复,故演奏时常删去。

第九段《乃归舟》,是乐曲主题的第八变奏,亦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乃”是形容摇橹声,音乐以四节一组的短促音型旋律,不断起伏,紧凑而有力,有如波浪之起伏、桨声之乃,形象地写出了归舟由远而近的态势。最后,音乐又渐慢变轻,筝从低到高的轻拍划奏,以及碰铃的重拍击节、二胡的抖弓技法等,与音乐相互配合,把破水归舟的意境,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将音乐推向高潮。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2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 符号学 涵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唐代名作《春江花月夜》,一直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而作者张若虚更是个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的茫然存在于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但是他却仅仅凭借着这首《春江花月夜》而流芳百世。作者张若虚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结构赋予这首旧乐府诗全新的内容和意蕴。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历来被无数专家学者所研究赏析,并对其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写男女之间的缠绵爱情为主题的诗篇,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全诗蕴含着极其丰富并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还有的认为《春江花月夜》体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和审美心理,以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文化背景,等等。以上这些观点是对《春江花月夜》的一种误读,而恰恰由于这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掩盖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结构意义。其实,《春江花月夜》也和其它的诗作一样,在表现主观情感的时候,用的是艺术符号的表现方法。看到了这一点,从艺术符号的角度方面重新对这首诗进行分析,就会产生并发现新的不同于任何一种观点的全新含义。

诗是用艺术符号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一般的语言符号无法准确、精辟地概括并表达人的情感。艺术符号运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创造诗的意象、结构和形式,它只是一种手段或材料。艺术符号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象征,主要是指意象和结构。这首《春江花月夜》着力于诗境的融造。全诗以“江”、“月”映照,围绕着“春、江、花、月、夜”这五字囊括的丰富意象。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通过与春、江、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衣服凄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

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反复吟唱,同时也是其中最富含哲理与意蕴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得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诗中,反复出现的是江、月、人这三个意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和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在思考着,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紧接着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繁衍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着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我们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了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奔涌向前。江、月、人三个意象反复出现,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投射到这三个意象上,为自己的情感付型,并创造了客观同构物。随着空间与时间的不断变换,江、月、人也在这不断变换中发生着变化,也许现在看到的江、月、人还是初时所见的那般景象,但是随着时间、空间的不断转换变化已经不再是最初的那般了,真的可以说是月虽似当时,但是物事人皆非啊。这江、月、人就在这世事变幻中经历着变与不变的重复当中。

诗的艺术符号不仅是一个一个意象、象征意义的叠加,而且是整体结构形式的象征,诗的意义最终由整体结构来决定。诗的艺术符号归根结底是在创造一种抽象的形式,而这种抽象的形式是由诗的结构表现出来的。在《春江花月夜》全诗当中,出现的所有意象只是为了形成整体诗的结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它们按着某种排列方式构成了这种内在结构,而这内在的整体结构就是诗人人生生命感受的整体造型。《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的这“江、月”意象是人体验到和理解到的人生短暂,每年都在这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当中不断成长,消磨。也许还是当时的景物,但是如今看来却不一定还似当时那样亲切,这就是变与不变的情感纠结所在。人的一生变幻莫测,有些物事人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似当年,但是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物事人确实不会因为任何外界事物的改变而改变的,因为在我们心里他们还是像最初那般那么值得我们珍惜。

诗的结构形式表现着情感结构的形式抽象,而无须表现造成情感事件的具体内容,《春江花月夜》是符号的,是情感的象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创造了一种隐形的内在结构,他用春、江、花、月、夜等种种意象为诗人张若虚的情感付型,创造了许多客观同构物,并通过这些客观同构物的排列组合创造了《春江花月夜》幻化于外的整体结构。当我们分析作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作品外部所表达出来的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次要的,而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让我们忽视的却是隐含在这些外在东西背后的内在结构形式。这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我们认真发现和研究的。《春江花月夜》正是将这种内在的结构形式隐匿于种种背后,用这些意象表达了人生虽短暂,每每却都在不断的变与不变的自然法则中成长、磨练,而恰恰是通过这种变与不变的时空转换才让人们不断的追求着人生的梦想和希望。虽然一些东西、一些人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空间的转换而变得物是人非,但是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亘古不变。人生的变与不变是一种必然存在,只是要看我们自己如何的来看待。

江、月是《春江花月夜》中被反复拓展并不断深化的两个主题意象,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那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春江花月夜》表现了一种人生道路上的变与不变之情,这种变与不变的情感被造型成一种形式,当人们读到这种形式时,这种情感就被激活了。因此,《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不仅仅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受,而是人类共同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模式。

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张若虚之后,再也无人能把这一夕江月渲染的这般淋漓尽致,虽然历尽了人世的沧桑变幻,但是今天我们读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诗篇不朽而情感依旧,江月依旧。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第一版.

[2]张蕾.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形式.保山师专学报,2008.6.

[3]康怀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1).

[4]周啸天.卓绝千古的人生咏叹曲――说《春江花月夜》.成都师专学报,1990,(3).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3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

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问题:(1)在词的上片中,词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分析】(1)略。(2)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答案: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劲厉肃杀、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仅如此,词人有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无垠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铅华,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四、从表达技巧处置疑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描写或抒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问题: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五、从思想感情处置疑。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因而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在试题的设置中,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为置疑点。

例:5.阅读王安石词《浪淘沙令》,完成试题。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词中“伊吕”指辅佐汤灭夏的伊尹和辅佐武王灭商的吕尚。王安石填此词,正推行变法。

问题:这是一首咏史词,凡咏史之作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王安石怎样的情感?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文中的伊尹和吕尚之所以建功立业,除自身的才干外,更重要的是遭逢明主。王安石当时正在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当然首先要取得宋朝皇帝的支持。因而该词正表现出王安石的这一希冀以及他推行表法的决心和勇气。

六、从风格流派置疑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欣赏诗歌的风格也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题:(1)作者苏轼,开创宋词派的词风。我们读过他的代表作和。

(2)这首词在写作技法上用的诗词家常用的。

(3)本词的艺术风格是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风格及其它。参考答案:(1)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2)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3)豪放而飘逸。

七、从分析形象处置疑

与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能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抒情主人公,而最多的却是诗歌中描绘的景或物。无论怎样,诗歌中的形象都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而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于是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首两句描绘了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形象。通过读诗,从中可见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八、从构思结构上置疑

鉴赏诗歌首要条件是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这包括诗歌的写作构思,也包括诗歌的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诗歌的意义上的单元划分,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应等内容。因而,分析诗歌的结构便成为高考的置疑点。

例: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分析古代诗词的结构。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此人品格的骨膏,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从语言艺术处置疑

诗歌的语言是构建诗词的基本要素,犹如文学的大门,只有充分地鉴赏语言才能探索到文学殿堂的真善美。因而,评价作品的选词炼句的功夫、修辞格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凝练性以及语言的整体风格,便成为高考得置疑点。

例: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天仙子张先

是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1)这首词的上片中,“送春春去几时回”句中的两个“春”字,结合上下文来看,含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春”指,后一个指。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遣词造句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谈谈“弄”字的妙处。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考查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1)的前一个指季节,大好春光。后者既指年华的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而(2)在有月而多云的暮春之夜的特定情况下,阴云笼罩,暮色迷茫,花的丰姿神采未必能尽情地表现出来,但是忽然出人意料,云开天际,大地上顿时呈现皎洁的月光,再加上风的助力,使花在月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使其姣妍丽质一下子摇曳生姿,这自然给世人带来意外的欣慰。一个“弄”字就传达出了这种特有的情态。

十、从运用典故上置疑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因而高考出题者常常在运用典故处置疑。

例: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

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题:“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4

从整体上看,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

部分学者认为该诗既没有闻一多描述的“宇宙意识”,也没有李泽厚阐释的“人生哲理”,而仅是对情思、离愁的抒写。如:“《春江花月夜》的‘问天’,只是为了增加叙情的丰厚、饱满,空灵而迷蒙,并不负载深奥哲思……”②“是离愁,凝成《春江花月夜》……认识离愁是《春江花月夜》的真感情,也就品味到了这首诗的神韵。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评论者都是这样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的。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③而为什么该诗主旨不是“三重”而仅是“情思”“离愁”?有什么具体的科学的解读方法可以排除“哲理”“宇宙意识”作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如何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为什么“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以上问题均未有明确地解答。

分析文本主旨,必须明确两个最简单而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主旨是就文本整体意义而言的

“对于文本的整体和部分,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把文本当成整体来解读,可获得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提取文本中的任意部分、侧面,可获得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这些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区分并解读出这些意义均是文本解读的目的。”④在分析文本主旨之前,必须弄清楚文本主旨属于以上意义中的哪种意义。文本主旨可以是“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也可以是“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但决不会是“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然而事实是:常常有人拿“部分意义”来充当主旨而导致文本解读缠杂不清。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作为主旨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因为“文本意义大于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意义的演绎,是文本意义的具体化。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的演绎、具体化……”。⑤

二、分析文本主旨,必须在充分发挥感知、想象进入情境的基础上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归类——抽象——综合——比较”⑥,进行准确、深入、全面地概括

《春江花月夜》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

先概括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开篇几句写海、潮、波、春江、芳甸、花林都是为了烘托“月”之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既写出了月光之皎洁、又表现了月夜之单一、孤寂:茫茫天地间唯皎洁一片。这样单一、孤寂的背景为写“孤月轮”作了辅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孤独地照着人已很久很久,而且在没有人类见到月亮之前月亮就已经孤独地存在,因此此句表面上写人见月,月照人,实则突出了月之孤独、寂寞由来以久,表现月亘古的孤独、寂寞。

“人生代代无穷已”是对“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正衬和反衬: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一代一代人是不同的,而江上的月亮却年年相似,这样反衬突出“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无穷已”,无穷无尽,则言时间之长,年代之久远,且没有穷尽,衬托出江上月亮长久不变,长久相似,也就是长久地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没有尽头。因此此句重点是写“江月”的不变和孤独,而非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不是为发这样的感慨而写,更不是为了“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写”。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是为了突出“江月”的恒久不变的等待和孤独。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重心是“不知江月待何人”。“长江送流水”,把长江拟人化,以长江为主,流水为客,长江有情,等来流水,也送别流水,而月等来了什么?又能够送走什么?以长江可等来流水送别流水反衬江月的孤独和恒久不变的等待。

由以上分析、比较、综合可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月之亘古孤独和永恒等待。

如果不进入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理清句与句、意思与意思之间的关系,就分不清主次,分不清主次,不仅不能读出“月之孤、月之待”这个重点,还会把该诗读成一个大杂烩。

这一部分由月之美写到月之孤独。为何不撇开月之美而直接写月之孤独?一是以月之美反衬出月之孤独。如此美的月景却是孤月无穷无尽等待所带来的。月景是如此之美,而月本身却是如此孤独。二是月之美让月之孤独具有了美感。如此孤独却能如此宁静美丽,真是难能可贵。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5

复习内容:常见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复习要求: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复习重难点:1、正确辨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

2、能较准确地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

指导方法:启发思考、讲练结合

指导过程:

一、课堂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古诗词名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板书:古诗词鉴赏――修辞)

二、师生互动、鉴赏诗词

鉴赏方法:朗诵诗词、整体感知――学生品读、鉴赏作答――教师点拨、学生整理。

鉴赏诗词及要点如下:(板书)

1、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比喻“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离别之苦

“尘随马去,月逐舟行”――思念之切

2、林黛玉 《 咏白海棠》:

拟人“偷来”“借得”

“偷来” 贬词褒用想象新颖

3、李华 《春行即兴》:

对偶“芳树”――“春山”

“花”――“鸟”

“自落”――“空啼”

4、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夸张 岳阳楼高耸入云

诗人恍若置身仙境

三、课堂练习:习题五

学生思考练习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要点。

借代 特征代名称“朱门”代显贵之家,反衬凄惨景象

部分代整体“樯橹”代指战船

具体代抽象“金戈铁马”代指精锐部队

四、课堂小结

修辞手法在高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扩展语句以及仿用句式等题型中均可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大家既要学会鉴赏,又要学会运用。

五、课后作业:习题六、七、八

附:《古诗词鉴赏――修辞》问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阅读林黛玉 《 咏白海棠》,分析颔联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五)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六)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七)下列诗句中都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八)课后作业

1、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运用了夸张、比喻。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 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③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⑤玉壶:比喻月亮。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⑦阑珊:零落。

词中哪些地方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范文6

一、韵律结构之人生意识体现

这首诗的韵律结构极具特色。“四句一韵”,共九韵,章法忽平忽仄,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前四韵为一大部分,写春江花月夜之景并即景抒情,由情入理,揭示人生课题。第五韵为过渡,由思考人生课题转入抒写离愁别绪。后四韵为第二部分,分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这两大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二韵为一层,扣题写景,渲染意境。三、四韵为三层,重点探索人生,深化题旨,升华诗意。五韵为过渡。六、七韵为三层,写思妇的怀人痴想。八、九韵为四层,写游子的相思与盼归。通过这样的编排,全诗的韵律结构井然有序,使人一目了然。

通篇以雄健的笔力、宏伟的画面,写出了春江潮涨,明月初生,并重点突出江与月。明月与江潮共生,着一“生”字,就将明月拟人化了,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泼的生命。而“共”字,则向我们说明春江与明月有着脱不开、甩不掉的关系。总而言之,月光、江波相互辉映。有春江之处,必有明月。江水穿流于铺满花草的原野,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安详。诗人妙笔一挥,使之更添一层画意诗情,梦一样的景象,诗一般的情意。“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剩皎洁的月光,一切都不存在了。细腻的笔触,使诗的意境更具朦胧、空灵、恬静与皎洁。

二、思想艺术上的超脱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其中美的真谛。

1.多视角写景

古人云“景乃诗之媒”。这首诗着重描摹了春江花月夜,集中笔力写了江与月,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多视角的春江花月图。写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为陪衬,使春江的流动美更显俏皮。写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为映照,描绘了月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变换出的不同色彩与形状。江与月总是相生相伴,相映相融,不可分割的。让读者感受它的宁静、恬美与超凡脱俗。

2.多层次抒情

“情乃诗之胚”,情越浓厚,诗越醇美。这首诗抒情层次丰富,诗情十分浓郁。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亦有人生之思的感悟,还有离愁别绪的伤感。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使我们如临其境。其中有对江水海潮雄壮宏伟的赞叹,有对芳甸花林如霜如霰浩白优美的激赏,也有对明月处处随波万里辽远阔大的叹誉。诗人身临美景之中,不觉悟出人生之思。这里既有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的感叹,也有人类无穷、自然却年年相似的欣慰与达观,尽显哀而不伤、叹而不悲,使诗韵袅袅,久久地流淌在读者的心中。

3.情景理水融

这首先表现在景中含情。“白云一片区悠悠”,可以说纯为写景,但此景象征游子远征,因而景中明显蕴含着思妇的念远之情。其次是染情于景。如,“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写景,但着一“孤”字,游子思妇离别后的孤寂之感,便明显地染于一轮孤月之中。再次是移情于景。如,自月生到月悬、月斜、月落的景的流动,不正是抒情主体的情的扬起、高涨以及离情的沉重、跌落等感情起伏变化相契合。又如,诗中月色织成一片柔和、雅洁、清丽、朦胧的艺术氛围,又正与人的情愫之细腻、凄清、缠绵、惆怅等感情波澜相谐。

三、澄静明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