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例6篇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1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开始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论述的关于信仰问题,使本次社会调查有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说:“20世纪的信仰危机和21世纪的信仰迷茫,可以说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无论是西方和东方,无论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无论是宗教文化的,还是世俗文化的,都承认20世纪的人类文化将带着信仰危机步入21世纪。”中国各学术界在这一点是一致认同的。

信仰,隶属文化范畴,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是信仰,它是宗教或某种主义的信任,崇拜,并以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信仰便是大学生个体的个人人生信仰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理想信仰。这一信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社会大变革中,人们的社会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在这种巨大的变革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正确的思维观念不断涌现的同时,各种错误的观念各种危机意识也在悄悄的涌动。在各种错误观念中,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的信仰危机,是一种最为深刻的带有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危机是某一特定事物(小至一个信念,大至一个国家民族)即将失去自己的规定性。

北京音乐学院二年级的学生陈果,平时成绩优异,极有音乐天赋。然而这样一个20岁的才子,却迷信于“法轮功”,与母亲一起在天安门前自焚。这是一个多么深痛的例子。大学生的信仰问题及人生价值的导向问题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时代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值得我们去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根据以上的小结,我们归纳以下3个问题,待本次调查进一步验证。

问题1: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程度如何。

问题2: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的影响因素如何。

问题3:当代在校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与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有何关系。

二 调查方法和操作过程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个案调查与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以个案调查的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多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择了吉林省的吉林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商业高等专科等6个普通高等院校。之后,在每个院(系)进行抽样,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400份,回收358份,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收回后,调查员还抽查复核,并以登门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对5%的样本户进行回访抽查。

2 调查问卷

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采用以固定答题为主,自由答题为辅的形式(附录),有关信仰的内容包括:您的信仰,你的家人和朋友的信仰,您周围朋友和同学的信仰等。旨在了解被调查者的信仰状况和其周围的环境状况;另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对于金钱的看法的内容:对于拜金主义的看法,金钱的利用及其周围环境的影响。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金钱的态度。其态度是否影响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

本次问卷的设计,采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及袁方教授《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中的有关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人数总计 400

学 校 名 称 调查人数 所占比例

吉 林 大 学 100 (40%)

长春 税务 学院 60 (15%)

长春 师范 学院 50 (12%)

长春 理工 大学 60 (15%)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80 (20%)

长春商业高等专科 60 (12%)

年龄18——26岁(平均21岁)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信仰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程度。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调查,我们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如下表所示:

表2 信仰问卷调查结果 (%)

项目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自由

大学生应该的信仰 42.5 10.4 4.8 18.8 17.5

您的个人信仰 29 12.3 6.2 23.7 26.2

同学和朋友的信仰 17.5 18.1 5.8 8.8 48.7

此表中共有三个问题,我们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进行比较,在这几个问题中,共产主义的信仰依次为42.5%,29%,17.5%,且呈降序的趋势;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呈升序趋势,分别为10.4%,12.3%,18.1%。宗教信仰,其它信仰,无所谓等都有相当大的比例。这说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校大学生中只有29%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却有23.6%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8.7%的人信仰自由。下面我们在看一看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表3 马克思主义调查结果 (%)

问题 是人的精神支柱 不现实的,难以实现的 无所谓

看待马克思主义 29.2 34.8 31.8

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29.2%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持反对的态度,其比例的差异很大,达3:7。

从表2表3及其分析中表明,在校大学生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全面的和深刻的危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进行怀疑和否定,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这种信仰的混乱中,并且没有新的信仰形成。大学生的信仰呈现无目标性和无从性。

下面,我们看一看大学生对金钱的态度:

2 金钱观念

表4 大学生对金钱的看法 (%)

项目 很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看待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 36 24.7 28.9 10.4

对于金钱的研究是影响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对影响信仰形成的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具体的研究。中国推进市场经济以来,人们从现实生活的表层结构观察和体验到“对物质及利益和金钱的依赖和崇拜的人生态度。”社会道德伦理滑坡,拜金主义盛行等社会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此种现象的态度。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待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持反对态度的只有28.9%,有60.1%的人可以接受。有36%的人认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对在校大学生的观念及信仰的形成起直接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认为拜金主义可以接受,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有害的思想观念,一定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的正确的金钱观念,抵制大学生那种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社会中,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风潮得以有效的遏制。

表5 怎样利用金钱的调查结果 (%)

项目 存进银行 随心所欲的消费 进行投资 捐献社会慈善事业 其它

中500万大奖怎样利用钱 14.9 17.5 51.3 15.6 10.4

假如您中500万大奖是根据社会上发行,某些人梦想通过买而发财的现象而设计,旨在调查大学生如何利用金钱。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51.3%的人要进行投资,其它四项为14.9%,17.5%,15.6%,10.4%,四项呈现大致均衡的状态。我们看到大学生对于金钱利用的主导潮流即投资。从表4及表5中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看清楚社会的形势,利用金钱来为自己赚钱。第五项的“其它”中有10%的人认为对其前四项进行合理的分配:一部分存进银行;一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随心所欲的消费;另一部分为社会捐献一些。我们在来看一看图表2,明确个人信仰拜金主义的是12.3%,而认为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信仰拜金主义的有18.1%,比信仰共产主义高出0.6个百分点。

通过表4和表5,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对于金钱的态度及如何利用钱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对待拜金主义潮流和金钱万能论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对于金钱的利用,有一半以上的人表明要进行投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以上我们对大学生信仰和金钱观念进行一般性的描述分析,下面我们对信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3 信仰危机的产生因素

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巨变和苏联的解体,他们走上了非社会主义的道路,国际社会的巨变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本来业以存在的共产主义信仰危机得以证实。大学生作为时代前沿的群体,信仰受到最严重的冲击,在国内,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产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不同领域内产生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一背景下,以大学生的信仰危机呈现多元化和混乱化为前提条件,放置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的其周围的同学和朋友的信仰影响;其次分析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否受到家庭亲属,同学朋友的影响;最后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是否受到大学生的拜金主义观念的影响。

(1) 同学朋友的信仰对他的影响

我们采用社会统计学中的R*C列联表的方法。列联表是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的关系。下面我们看一看表6所示的内容,做具体分析:

表6 个人的信仰和朋友同学的信仰的关系

个人的信仰朋友同学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共产主义 43 1 0 4 1 49

宗教 2 2 5 4 3 16

自由 42 3 7 53 35 140

拜金主义 10 26 6 6 7 55

其它 7 2 2 14 7 32

边缘和 104 34 20 81 53 N=292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92.34 (显著性水平=0.05)

χ2(16)=7.95 所以χ2=92.34 〉χ2(16)=7.95 则证明个人信仰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的信仰是有关系的,有影响的。下面我们从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和大学生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有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大街上,有一些人在抬头看天,那么另一些人就会不自觉的跟着抬头看天。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的形成,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对同学或朋友的耳濡目染。从表6可以得知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7.5%, 有拜金观念转贴于

的有18.1%。其周围的环境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视觉角度如何呢?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很强,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再者大学生的毕业的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导致个人思想观念的改变,原有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被怀疑否定和抛弃。他们不想受任何的限制,信仰自由达48.7%。这是一个主流的数字。下面我们再看一看影响个人拜金主义观念的因素:

表7 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家人亲属 个人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42 26 25 6 99

很小 45 25 38 7 115

几乎没有 15 15 21 7 58

没有 6 1 5 5 17

边缘和 108 67 89 25 N=290

表8 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拜金主义观念

朋友同学对金钱看法 个人对拜金主义的看法 正常 一般 持反对的态度 无所谓 边缘和

很大 28 6 14 4 52

很小 56 39 40 6 141

几乎没有 17 19 25 9 70

没有 7 3 10 7 27

边缘和 108 67 89 26 N=290

表7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18.85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18.85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家人和亲属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表8是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否有关系

我们通过列联表的计算公式得出χ2=30.54 (显著性水平=0.05)

χ2(9)=3.32 所以χ2=30.54 〉χ2(9)=3.32 则证明个人对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论的看法与朋友和同学对金钱看法对你的影响之间是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具体的阐述他们之间是怎样影响家庭和亲属对金钱看法还大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能挣钱很多且稳定的工作。其中“挣钱”便是对个人的一种理念的灌输,在个人的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影响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形成,共产主义必然是反对崇拜金钱的。家庭和亲属大多都处于城市的中低产阶级或者农村,他们对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和局限性,认为能挣很多钱且工作稳定便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信念思想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会不同程度上抵制学校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造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信念的相互矛盾,最终产生信仰困惑,直至发生危机。

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同学朋友对金钱的看法对个人拜金主义产生的影响。现在大多数同学和朋友面对现实生活感而叹之,不知道应该怎样做人,不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怎样把握和设计自己的人生。同学和朋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同一年龄段的人,在认识上和思想上很容易达成一致。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同化。朋友和同学的集体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信仰呈现复杂化,因而产生与群体相同的危机。

上述我们进行了两个单向的分析,那么我们再看一看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发生危机,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是否有关系,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表9所示:

表9 个人信仰与个人对金钱的看法的关系

金钱看法 个人信仰 共产主义 拜金主义 宗教 其它 无所谓 边缘和

很正常 29 16 6 35 52 109

一般 24 5 4 24 13 70

持反对态度 39 8 7 5 13 92

无所谓 6 5 2 4 2 19

边缘和 104 34 19 82 51 N=290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2

【摘要】要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人生困惑,及时加强心理疏导与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重要生活事件与困惑”是影响人生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阶段的大学生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与困惑不同,如一年级的角色转换问题,二年级的人际交往问题,三年级的婚恋问题,四年级的就业问题。这些阶段性问题若解决不好,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影响其科学信仰的确立。所以,德育工作者要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人生困惑,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和价值观的引导,帮助他们释疑解惑,促其健康成长。

人生信仰是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最终依托。当前,社会的急剧变迁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信仰带来极大影响。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变迁感受敏锐的群体,在一定意义上他们的信仰状况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轨迹以及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研究大学生人生信仰,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人生困境,创造理想的生存境界,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直接的依据。

一、测量工具与调研方法

本问卷采用“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组统一编制的大学生人生信仰问卷。本问卷共有7个因子,具体为金钱信仰、生命信仰、神灵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7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为57.625%。因子载荷在0.409~0.7879之间,总α系数为0.740,7个因子的alpha系数,除个别题项(宗教信仰)在0.551外,其它的都在0.67~0.79。问卷有26个题目,每个项目有五个答案可供选择,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对应1~5分。验证性因素分析CFI、IFI、NNFI均在0.89以上,RMSEA为0.056,基本符合优度模型的标准,可认为问卷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样本抽样是以武汉市普通本科院校的青年大学生为例,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首先根据985学校、211学校和地方院校的分层,选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为样本,再根据文科、工科、理科等不同专业从四个年级中整体抽样,选取6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实行统一的指导语。最后回收问卷540份,经过筛选最终有效问卷是460份,其中男生与女生比例是238:222,一、二、三、四年级人数比例是212:115:58:75。采用SPSS16.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人生信仰的总体状况分析大学生在信仰的各维度得分较高的依次是生命信仰、国家和民族信仰、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得分较低的依次是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它们在大学生终极价值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大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家庭、报效国家、信奉马克思主义真理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二)不同背景大学生人生信仰的差异分析其中背景变量包括年级、性别、政治面貌,对每个背景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第一,关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生信仰上的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家庭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

三、讨论

(一)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呈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特征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呈多元化特征,既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的生命信仰、家庭信仰、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对多重信仰的认同既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开放性、自由性、包容性的增强,也反映出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信仰的矛盾心态。多元并存、多枝同根、多态同源、共生互动的多元文化的相互挤压,模糊了大学生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尺度。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不断地滋生和蔓延,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出现了迷茫和危机。这一结论提示教育者要谨慎对待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多元化倾向,既要看到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理性一面,也要看到大学生选择信仰时迷茫困惑的一面。(二)从信仰的主次来看,生命信仰与国家民族信仰是大学生信仰的首选,宗教信仰与金钱信仰处于次要地位生命信仰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这主要源于未来生活的多重压力。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以大学生有限的人生阅历、有限的生存空间、时间,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大的社会生活,对于自己的未来往往会产生不确定和无能为力的感觉,所以大学生越来越看重现实生命与家庭的价值,关爱生命,重视家庭的幸福。爱国主义是民族永恒的主题。长期的爱国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激发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其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另外,我国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是“无神论”教育以及传统的“重义轻利”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尚未直接面临“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所以,虽受到宗教传播、物质主义思潮等的冲击,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金钱信仰和神灵信仰的认同度还较弱。(三)从性别来看,男生对神灵的信仰显著低于女生对此可能的解释是女生在人生奋斗过程中遭受的性别歧视相对更多,受挫感更强。调查发现,越是高学历、高层次的女性,她们在就业、婚恋中的受挫感、无助感越强。这种受挫感一旦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就会转而求助宗教、神灵、算命、占卦等等。有心理学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玄学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天生爱好神秘性,抗拒不了权威,容易被暗示,对神力这些超自然的力量有着多于男性的崇敬;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女性对将来的不安感远超过男性,在面对重大选择时,一些女性往往缺乏决断力,常常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把决策权交给占卜。(四)从政治面貌来看,学生党员对国家和民族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一般学生学生党员大都是在学习、能力和品德上较突出的学生,他们普遍对自身要求较高,有较远大的人生理想和较强的学习实践能力。为了当好其他学生的表率,党员学生大多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素养较高;关心国家大事,经常读书看报;热心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他们既有较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国家处于危难关头时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也能够较冷静理性地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抱有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比较坚定。(五)从年级来看,大二是家庭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个转折点大二期间出现转折这一点与宋兴川、金盛华(2006)的研究一致。[1]大一新生初次跨入大学校门,面临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进行自我角色转换的问题,虽然因初次离家但并不十分看重家庭发展。大一新生尤其是理科学生在中学阶段过分关注高考,很少涉猎国家时事,很少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少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一无所知,所以他们进入大学后,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也偏低。到了大二,通过一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他们的理论素养有所提高,视野逐渐开阔,对国家、民族和家庭的责任感日渐增强,对国家大事和家庭事务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关心,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家庭信仰到大二达到一个顶峰。从二年级向三年级过渡,随着社会活动和社会阅历增多,对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出现的困境、挫折、风险体会越来越深刻,对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反差感觉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到大四,面临找工作的巨大压力和受挫感,生活的重心又变成对自我前途的担忧,随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度又有所降低。

四、对教育的启示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制社会;内在基础;外部条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22-02

一、法律信仰概念的法理学透析及其意义

法律信仰是一个牵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内涵极其丰富,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的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

法律信仰不仅是主体对法律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主体对法律的行为拜从。是主观心理与客观行为的有机统一,法律信服心理是法律信仰的内在动力,而法律拜从行为则是法律信仰的外在表现。在此,自觉是关键。当一个国家的公民普遍具有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时,其法律信仰也会蔚然成风,反之,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只认同权利规范,而对相应的义务规范极尽规避之能事,则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律信仰。

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的揭示,只表明了法律信仰之主体方面。一种信仰的构成应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只有法律能导致主体的强烈的信服感时,才会产生法律信仰的主观机制,如果法律不能引起主体的一种心理信服,便不可能有法律信仰;另一方面,只有主体能用心体验法律价值,感受法律的作用,才会使法律成为信仰的对象。

二、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

伯尔曼警告:“法若不被人信仰,则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着他的情感,他的直觉的献身以及他的信仰”。这是因为:“仅凭理性的推导和功利的计算,怎能够唤起人们满怀激情的献身?不具有神圣意味的法律又如何赢得民众的拥戴?”中国的法治还刚刚起步,民众的法律信仰若不及时塑造,法治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伯尔曼的答案启发我们,人们“遵法”并不意味着在物质层面对法律条文的遵守,它的真正的精神底蕴是对法的神圣性的信仰。因此,所谓“法治”,其核心应该是体现社会公众出自内心的对法的真诚信仰,在这种信仰中,人们对法明显地没有那种敬畏的距离感,而有的只是由这种信仰所产生的归属感和依恋感。

在教育民众遵纪守法的同时,教育民众认真看待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规定的义务。这是全民知法、信法的关键所在。权利和义务是构成法律的两个基本规范,当民众认真看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必然会认真关注法律,而这正是法律信仰的外化,是法治进程中的亮色。

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服从并积极维护法的权威,这是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推动法治进程的突破口。法因其公正和权威而成为百姓的信赖,法的公正和权威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司法行政机关的行为而体现出来的。因此,若司法行政机关严明执法,依法捍卫社会主义,当必会感召民众接近法、信赖法;若司法行政机关枉法执法,则不仅会冲击正常的法律秩序,更会诱发民众对法的疑虑和疏离。

三、影响法律信仰塑造的障碍分析

(一)公众对立法产品陌生导致法治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

中国 1978 年以后的改革开放为立法机关设定社会主体的权利义务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立法者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以惊人的速度颁布了一大批法律法规。这种快速推进型的立法实践,不仅标志着无法可依的时代的结束,更意味着中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但公众面对铺天盖地的立法产品,既无从了解和知晓,更无从掌握和运用,甚至连专门的法学家也难以全面的理解和知晓。社会缺少相应有效的宣传和普及,许多公众认为新制定的法律与自己无关。立法的量的惊人增长与普法的相对落后相矛盾,这种状况衍化为公众对法律的陌生感和对法律的漠不关心。

(二)有法不依造成了公众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

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有法不依现象很普遍,许多地方得到认真执行的法律不到 20%,有的地方只有 10%。有法不守,莫如无法。有法不守会造成一手立法一手毁法的局面,这会大大的降低法律的尊严,削弱法律的价值。因此,从该意义上说,守法重于立法。无法时,人们渴望得到法律的保障,有法而不守时,人们就以为有法和无法一样,这样就容易使人由盼法产生怨法、轻视法、破坏法、践踏法的严重后果。

(三)司法腐败致使公众对法律崇敬信念的失落

公正严明的司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摧毁意味着人民的权利无法实现甚至受到践踏。目前司法腐败主要表现在权钱交易,金钱对司法权的诱惑、腐蚀,体现了权与钱的斗争。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以罚代法,贪赃枉法,这些使法律更加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四、实现塑造法律信仰的途径

塑造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前提和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内在基础和外在条件两方面努力。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4

摘 要:信仰是人类强大的内在精神支柱,在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量所在。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家庭、学校以及网络提出对策和建议。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1 信仰的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1.1 信念与信仰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和应用中很多人对信念和信仰这两个概念混淆对待,分不清楚。

(1)信念的内涵。信念是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观念和范畴所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基于人区别于其它物这个出发点,作为这个根本特性的意识应是有它自己的意义。

现在对于信念的解释有很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念下的定义是:“信念是“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而在《冯契・哲学大辞典》中的解释就是:“信念是“对理论的真理性和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

(2)信仰的内涵。信仰作为一种对现存的世界和存在意义的统筹把握的规范尺度,担负着人们接收外部信息和处理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选择,但是在发生某种情况作用下本身也会使信仰产生动摇或迷茫出现不稳定的情形。信仰来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对其极度的信服,并视为具有自己精神寄托的终极价值。从表现形式上看,信仰是人们对自认为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学说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

(3)信念与信仰的关系。联系:信念和信仰同属于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超前的反映,而且这种反映必须是在人们不断积累的经验上和对某种认知过程产生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无论是信念,还是信仰,二者包含着共同的、最基本的因素“信”。信仰是信念的组合和不断升华。信念是信仰形成的基础,也是实现信仰的途径。区别:信念的对象是具体的,信仰的对象则相比较抽象,体现其整体性。信念往往是多样的,而信仰体现为专一。信仰本身包含着信念,比信念更高一个层次。

1.2 信仰的类型

人类的信仰有很多种形式,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信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般是和非形式。在之外的还有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等信仰的类型。

(1)。“,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2)非。非有道德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等,这里集中简要叙述道德和政治信仰。

①道德信仰。道德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悠悠历史发展中,道德信仰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在阶级和政治之前,道德就起着调节社会生活,规范外在和内在信仰的作用,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发挥也是内在靠道德信念的约束,外在约束是其次的。

②政治信仰。政治信仰体现着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从其存在形式上看,它所反应的是一种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主观精神状态然而从它所含盖的内容上看,这种自主精神状态是实时存在的,基于政治现实而信奉的某种政治理论、主张所表明并倡导的政治理想。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性

(1)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信仰,以科学为基础体现其本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性。揭示了人类的自然发展规律,是在社会实践不断检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还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健全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类信仰的呈现健康科学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信仰既不追求那些虚幻现象,也不用非理性的手段倾注超乎狂热的态度来追求自定理想目标,它也不会像是一些宗教或迷信那样,歪曲利用某些人的某种力量。

1.4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每一种政治信仰都代表着一种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任何一个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需要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和进行,就要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信仰,这就需要培养具有本阶级政治信仰的人才,保证本阶级的思想理念处在主导地位。

(2)推动大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信仰形成正处于关键时期,他们对信仰的崇高与坚定在其成长过程中及其的重要,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重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客观的分析和思考问题,把握前进方向。

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

2.1 从问卷中得出的结论

本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从大学生的总体思想政治状况上来看,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呈现积极向上、健康的状态。

根据调查表明,有63%的学生选择了有信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信仰持认可的态度,觉得信仰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的东西,并且认为自己有信仰而且应该树立自己的信仰。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占到42%,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仍然是值得肯定,呈现积极、健康的状态。

2.2 主流信仰存在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信仰趋于淡化。调查结果表明,其中仍然有26%的被调查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不了解的态度,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有20%选择实现共产主义是渺茫的。这表明当前一部分学生存在信仰的淡薄。这部分学生的信仰正处于摇摆的状态。大学生处于这种漫无目的的精神状态,他们的主流信仰将会出现边缘化、模糊化、复杂化的倾向。

(2)信仰的多元化冲击。调查结果表明:信奉其他信仰的也占有一部分,其中信奉西方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分别占到26%和8%,相信命运和迷信的占有率也有一部分。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信仰的功利化和世俗化。调查结果表明,有40%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当问及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时,有44%选择了既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和前途这一项。当问及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有25%选择追求名誉、地位、金钱,有9%选择了及时享乐。这就显示了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入党问题上,都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和世俗化。

(4)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宗教渗透化。调查结果表明:赞成或信仰某种宗教占到21%,有规律的参加宗教组织或活动占到12%,没参加过但是想参加的占到25%,以上都表明在大学生中有复苏的迹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和比例的数目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并表现出复杂化。

3 大学生信仰状况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3.1 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大学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矛盾的时期。但是这时期的大学生人格尚未发育完善,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由于匮乏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他们容易被某种理念和外界环境所渲染,产生某种消极的情绪,接受某种错误的暗示,往往分不清光明与阴暗,容易出现偏激和走向极端,致使上当受骗,迷失方向。

3.2 历史根源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带来的深远影响。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制度的改变和社会性质的改变,由此致使了东欧剧变、并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社主义分崩瓦解。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和动荡的发展历程,开始陷入了低迷的状态,这无疑给社会主义事业埋下了阴影。这使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和否定,淡化政治甚至出现逃避现实。

(2)国内“左”倾错误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年轻的共产党人来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事业极度缺乏经验和条件的情况下,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和出现一些错误。1957年后,“左”倾错误思想给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一定的创伤,出现了像、化运动和“”等一些“极左”运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3.3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蓬勃的活力的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身所特有的特点和一些弊端,人民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各种社会思潮相继涌入我国,多种价值观和理念相互碰撞,拜金现象和个人主义现象日益明显。

(2)党内腐败现象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加强反腐力度的打击活动,在反腐倡廉的工作进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有一些社会不平等现象出现,有些领导干部和党内机关中仍然存在着严重腐败行为,一些人因贪欲和私益的驱使而丧失党性和人格,突显,领导们脱离群众,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买卖官职,欺上瞒下,出现贪污干部级别高,贪污数量大,涉及人员范围大,敛财手段隐蔽样式繁多等。

3.4 家庭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而言并不单是纯粹意义上的生长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并映射着社会的变化,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社会保持紧密的关联。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根基,家庭是否是健康和充满活力也关系到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成员的言行、个人的教养、价值取向、家庭氛围等诸多的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和选择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不可否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缺陷,内容过于理论化,空洞说教,形式比较单一,出现课程教学空话套话多,对于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趋利避害而谈。在教学形式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直是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信仰教育的内容远离他们所接触的范围和实际生活,这与现实生活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脱节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没有起到建立大学生坚定信仰的作用。

3.6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理想信念的偏差。基于互联网这个开放式的平台上,我国的思想意识形态特别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和其他形式的思想意识的冲击和影响,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迷惘的心理状态,会造成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冲突。其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削弱了政治信仰的认同感。一些网络媒体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理论,倾向淡化主旋律的宣传,一度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混乱,这种混乱的媒体导向使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突破了并不坚固的心理防线。

4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4.1 要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信仰在人们精神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强化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自身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切实注重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建设,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对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2 营造良好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为信仰教育创造外在条件

(1)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我党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在根本上引导和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根源上遏制和现象的滋生: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在自身素养的提高和法律的双重监督下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列》;坚持从严治党、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加强防腐败体系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严格把守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选拔机制。

(2)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①建立专业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要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师德建设尤为突出和显著。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在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兼具人文精神方面的素质提升,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并自觉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注重课程的建设。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把握好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度,教师的讲授方式应该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在讲授的课程中穿插安排以讨论的形式去自主获取知识;制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是让学生自主的去查相关资料写论文和调查报告。

(3)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的温情教育具有更显著的优越性,能够更亲近、直接的对子女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精神领域的渗透。首先,优化家庭结构。家庭破裂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这样就需国家和相关部门加大对家庭功能的重视程度。家长还应积极的配合学校和社区不定期举办的学习班,掌握如何教育子女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技巧。其次,注重家庭教育,家长以身作则。家长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我的言行,提高自身的素质,这对子女形成良好的信仰建立了榜样。再次,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睦、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形成。

4.3 结合网络技术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机构,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广泛的利用网络传播工具,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信念,并借助“微时代”产物―微博、微信、校内等多种方式开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渠道。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要对校园网严格监控和加以管理,并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的传播和污染,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魏长领.道德信仰与自我超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一、信仰与心理学相关性分析

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信仰的发生与主体的意识、各阶段的不同需求、价值诉求息息相关。

(一)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信仰形成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信仰教育是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要素依次确立的过程。全面深刻的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更是一种内化的、高度稳定的认知结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信仰,信仰个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而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困难和困境时能够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及合理的归因方式,使信仰个体满足某种需要,对认识对象产生积极的态度和主观情绪体验,形成与社会相符的价值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心理认同,进而促进群体认同,帮助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信仰不是简单的信念或相信,它是信仰主体强大的精神支柱,在信仰主体的思想领域,会产生强大的意志力行为,内化为道德表现,激发内在潜能。因此,从心理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着手,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实现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志与信念的统一。

(二)基于心理学研究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可见,信仰的产生源自不断发展的人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会形成统一,凝聚成一种信仰。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其本质是认知,但也涉及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以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信仰教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把握大学生的主体心理与从属心理相统一的规律、心理过程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规律、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协同参与的规律等,真正使信仰教育内化于心[3]。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一)市场经济下信仰意识模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完善,学生的信仰意识模糊。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且自我认知不全的大学生出现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在大学生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被弱化,产生信仰意识模糊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信仰摇摆不定

改革开放使得各类思潮涌入中国,多种思想互相碰撞,再加上大学生思想具有灵活性,其面临着多种文化价值的选择。在这种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信仰摇摆不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加剧,引发了生活模式、价值领域的变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不利于坚定主流信仰的负面信息,对西方的物质、文化盲目追崇。在心理方面,“垃圾文化”传入校园,侵蚀当今大学生的健康思想,在大学生模仿西方人过着西式生活的背后,代表大学生信仰的转变和价值观的扭曲[4],以致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无力的状态,因此建立与大学生相适应的、使大学生感兴趣的话语体系,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

(三)马克思经典著作掌握不牢,信仰根基不稳

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解决问题,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且知识体系繁杂的学科,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法只是单纯的说教,一味采取灌输、命令的方式,在结合实践方面都较为滞后,忽视了实践性,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感同身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这种单一的方式、碎片化的教育只是被动让学生接受,学生缺乏自主的判断、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或理解,无法较好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时事政治的把控力不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因而学生主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缥缈的,是与实际生活脱离的、无用的,这种看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其信仰不够坚定。

三、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大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信仰的产生源自人们内心对某种需求的迫切性,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人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制约着当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当前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虚无、缥缈,是因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是理论的灌输与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得不到回应,从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个体人生理想的心理预判,学生情感上得不到寄托,导致无法产生震撼、触动心灵的感受,使信仰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与需要,教会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靠社团力量、社会实践平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个人、社会的意义,使学生在兴趣中认知,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认同。为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高校可以分年级、分专业开展针对性教育,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建立安全感,获得归属和爱,使信仰内化为道德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打牢信仰建立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学业、就业等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站在学生角度与之探讨问题,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维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直观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增强理论教育的鲜活性和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会、真用,打牢信仰建立的理论基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新乡为例,新乡高校应利用地理优势,学习新乡先进典型,颂扬先进群体的先进事迹,弘扬先进群体的崇高精神,让学生通过看表演、听故事、实地参观等形式直观形象地感受马克思主义,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情绪体验相结合,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高校还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红色教育,呼唤有志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如学校通过“红船精神”的引领,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5];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学生情感教育。

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范文6

 

信仰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大学阶段是信仰需要的生成期和选择期。从年龄上看,大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需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需要信仰。从文化层次上看,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本身表明他们有信仰的需要,只是头脑中还没有“信仰”的概念,对信仰的选择处于自发状态。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要学生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不现实的。这正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在于此。这一课程融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为一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传播给学生。然而,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未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并以此为基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进一步探索。

 

1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信仰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应把信仰教育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核心地位。信仰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使人们感受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这种教育与各类知识和技能教育相配合,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1从信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圣化”作用看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所谓“圣化”,就是神圣化、崇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回避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走向庸俗,甚至走向功利主义。克服这一弊病的方法只能是把信仰教育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生从中体悟人生的尊严和神圣,或者以一种实现最高价值的心境去践行政治理想和道德行为。有了信仰的支撑,学生的政治立场、方向和道德行为就能因为神圣化、崇高化而具有进一步的动机意义,从而有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内驱力。

 

1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看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是解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道德教育是解决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文明礼貌、诚实勇敢等品德问题。政治教育是解决立场、方向的问题。这三大内容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促使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主线就是信仰问题。只有把这一问题解决了,人们才会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因此,只有把信仰教育放在核心地位,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成为一个可信又可行的有机整体,对学生心灵进行真正洗礼和塑造。

 

13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任务看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最终形成这样一种信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全部人类知识产生出来的典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和建设就能发展就能胜利;并建立起为实现这种信仰而努力奋斗,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决心和毅力。很显然,树立这样的信仰,对高校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任务能否实现,高校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说,取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成效。

 

2如何确立信仰教育的核心地位

 

21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把握,使其具有深入浅出阐明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教育,增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其次,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教师,在理论上根基不稳,立场上摇摆不定,实践中方向不明,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甚至出现错误言行,且后果消极又教育无效者,应考虑调整工作。最后,建立教师了解社会的实践机制。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从学生到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伴随年轻化而来的学历学位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实际水平的同步提高。所以,对年轻教师加强社会实践的磨砺势在必行。同时,对有一定教学资历与经验的教师,要提供其开展社会调研的必要条件,开辟相应的渠道。对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科研工作、社会实践需求,应予以重点保证。

 

22改革教学内容

 

高校信仰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使大学生坚定“四信”: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灵魂,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核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现实表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落脚点。在教学中我们只能根据其实际情况,采用目标逐步升级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而不能提前拔高,否则会适得其反。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最高层次,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同时,面对日益开放的现实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用新知识、新材料论证基本原理,丰富基本原理;用基本原理说明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现实结合得更加密切,更具有时代气息。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尤其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努力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疑难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正确的分析,才能使学生明辨是非,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