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例6篇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1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

二、调研地点:

重庆市XX区

三、调研目的:

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在如今的社会中越发地突出,而他们的生活情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过调查,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空巢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困难,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调研情况

1、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递增,老人和孩子渐渐成为了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并且近年人群数量还在增加。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

以前,农村外出务工主要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老人、妇女和孩子看家守地。现在,打工族携妻带子外出渐成趋势,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生活上缺乏照料,成为“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农村地区的主居人群,由于外出务工的子女们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还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们陷入孤寂之中。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在孤寂与忧郁中度过年年岁岁的老人们,除了未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天伦之乐外,就连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直至与他们的子女永远的告别。

2、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老少同堂的温情越来越少。过去在农村经常能看见四世同堂的温情,如今越来越少,甚至连春节时那样的温情也

越来越少了。据调查,我国农村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有69%的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和寂寞。温情何在?“空巢老人”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正在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农村“空巢老人”因为传统的分家观念、对于土地的眷恋等等,很少对子女提出太多要求。并且他们还秉持着为了子女,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继续干下去,再苦再累也无怨言。而如今的社会又有几个子女能明白老人们的这份心呢?

子女外出,生活保障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老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和子女的经济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子女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加上我国老年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普遍比较艰苦。

生病易,看病难。对于每一个人生病都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们。农村空巢老人在家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子女的托付,难免会忽略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时候就算知道自己生病,考虑到各方面也是一拖再拖,以至于病情的加重。好不容易可以去看病了,又被繁杂的手续过程和昂贵的医药费吓得望而却步,对此,空巢老人们也显得很无奈。

3、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分析

农村老人空巢化是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虽然我国现在在实施计划生育,但我国的人口数量仍然在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也较严重。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高龄老年人口增长,老年人家庭空巢期延长,同时两代老人户也有所增加。此外,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镇迁移,留守老年人增加。而且随着居住条件改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两代人愿意分开居住的家庭也在增多。

子女们的不尽责使不能老有所养。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素质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仍有许多家庭的子女在生活中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尊老敬老在许多子女身上都得不到体现,相应的意识也很淡薄。缺乏照料者和精神慰藉,家庭养老的稳定结构被打乱,严重影响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加重了老年人劳动自养的负担。独

居老年人更失去了配偶的扶养,与孙辈同住的“留守”老年人加重了代抚育负担,两代老年人户则是“以老养老”,困难相对更多。

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现象及其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保障不到位。

首先,各地关于居家养老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主要指向城市,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较少。其次,观念落后。一些地方的工作思路仍然停留在“家庭养老”上,对农村老年人“空巢”问题重视不够。最后,缺少有力措施。农村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社会组织很不发育,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难度很大。

4、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解决措施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老年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①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措施给予优待和照顾。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可对贫困老年人降低门槛,提高补助标准,保证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稳定。②医疗卫生机构应为急重病贫困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老年人养老金制度,对于不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农村高龄老年人可采取发放生活补贴等方式,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要。③加强农村综合服务型养老机构建设,是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一些基本的服务。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使得农村老人们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医,

加强子女尽职尽责意识,提高人们尊老敬老、互帮互助意识 通过媒体对广大人民进行法制道德宣传,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使得更多的子女能够清楚自己的义务,不仅是从经济上慰藉父母,更要从精神上关爱自己的父母,时常和老人们沟通交流,通过关爱关心让老人们不会觉得孤寂和忧虑。

加强对农村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2

1、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现状差

这些农村的老人,属于贫困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依靠家庭的供养,然而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落后,使得以农为生的他们收入微薄,他们的家庭通常子女超标,中青年农民供养老人成为他们很大的一大负担,另外,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中青年越来越多的流入城市,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携带妻儿进城谋生。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2、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人老了,病痛自然多。尽管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万一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有的农户家距村卫生室超过5公里,到镇卫生院、县医院看病就更不方便了。老人们得了急性病常常会耽误治疗,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3、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空巢”最难熬

“空巢老人”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忙于生计,有的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有的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与老人通一次电话,让老人陷入孤寂之中。万家村1组的郭承全夫妇就是如此,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并将小孩也带到打工处上学,几年时间不回家探视老人,老人反而天天为儿孙的生活状况担忧着急。

有些老人的子女并未外出,住得也不太远,但由于“代沟”等问题,共同语言少,也就自然而然相互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自己的“空巢”打转转,生活在封闭的狭小空间里,情感得不到倾诉和释放,整天郁郁寡欢。

除了天伦之乐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日常社交也十分贫乏。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全镇部分村、社区活动室只是作为摆设,活动室更没有健身、康复的器材设备。镇合江村共有“空巢老人”50户,其中20户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

有些老人还为教育子孙伤脑筋。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双河村的王世清老人无奈的告诉我:“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当前“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经济环境差造成空巢老人

由于改革开放,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涨,农村的经济收入已无法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农民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近年农村惠民政策不断出台,政策宽松,农民工地位明显提升,种地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加上近年来打工人员中部分人员已成为外地老板留用人才,工薪较高不愿返乡等因素,造成空巢老人。

2、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造成空巢老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

3、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4、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难以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对改善“空巢老人”现状的建议

农村老年人问题是突出的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因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所以,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的重要高度,积极应对,综合治理。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空巢老年人享受到党和国家优待政策,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3

承德医学院 河北省承德市 067000

【摘 要】本文针对承德市150 名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希望水平的状况,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承德市;150 名空巢老人;希望水平;影响因素;调查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承德市60 岁及其以上人口43.35 为万人, 占全市人口比重的12.47%。[1],老年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空巢老人,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 岁及以上,且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占31.77% [2]。1969 年,希望理论首次被运用到护理领域中[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欧美等国的学者就开始关注老年人“希望水平”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多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希望水平”越高,其生活质量评分就越高[4-5]。为此,笔者对河北省承德市150 名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希望水平的状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

对河北省承德市八县三区共150 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入选标准:年龄≥ 60 岁,丧偶独居、仅与配偶同居或住敬老院的老人,意识清楚,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者,经研究者说明目的后愿意配合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的调查

为自行设计的量表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子女回家探视频率等。

1.2.2 Herth 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r,HHI)

采用由赵海平翻译的中文版Herth 希望量表,该量表已在国内被多次使用,其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系数为0.85,此表共包含3 个维度共计12 个条目:

(1)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T)。

(2)采取积极的行动(P)。

(3)与他人保持亲密的关系(I)。

该量表总分12~48 分,低等希望水平在12~23 分,中等希望水平在24~35 分,高等希望水平在36~48 分,分数越高,表明希望水平越高。

1.2.3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前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用统一指导语,避免诱导,采用入户一对一调查,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如被调查对象填写有困难时,由调查人员根据调查者口述代为填写,填写结束后当场检查有无遗漏,及时提醒调查对象完善调查表。共发放15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2 份,回收有效率为94.7%。

1.2.4 将所得数据采用Epidata3.1 进行双人双录入

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空巢老人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共142 人,其中男67 人,女75 人。婚姻状况:已婚95 人,未婚2 人,丧偶42 人,离异3 人。职业:无工作16 人,退休工人43 人,退休干部、军人12 人,农民63 人,其他8 人。经济来源:靠子女供养18 人,政府补贴51 人,退休工资60 人,其他方式供养13 人。

2.2 社区空巢老人的希望水平得分

本次调查中社区空巢老人总体希望水平为( 29.33±5.60)分,其中低等希望水平老年人23 例(16.2%),中等希望水平老年人92 例(64.8%),高等希望水平老年人27 例(19.0%)。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承德市空巢老人总体希望水平为(29.33±5.60) 分, 其中低、中等希望水平老年人占到绝大部分105 例(81.0%),高等希望水平老年人只占到总人口的不到五分之一(19.0%)。说明目前本市社区空巢老年人的整体希望水平较低。希望水平和性别、婚姻、职业、经济来源、子女探视频率有关。

希望作为一种正向的内在力量,是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以及疾病的重要策略,它可引导老年人积极地面对困难,缓解应激压力。此次研究的样本数量有限,后续将进一步加大调查力度,深入社区,调查更多的群体,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在希望水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洪涛. 人口规模拐点出现劳动人口减少老龄化日渐突出—承德市中期人口趋势预测[J]. 统计与管理,2014,29(1):30-31.

[2] 陈湘威, 古宏文. 我国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3,11(1A):72-74.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 社区;空巢老人;卫生服务;需求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成家立业后离开老人另组家庭,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空巢老人亦包括独居老人[1]。空巢老人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3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高达90%[2]。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末,浦东新区老年人总数为37万,其中纯老人家庭即“空巢老人”家庭就有5万余户,共8万余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及时掌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及更好开展老年社区卫生服务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于2011年5月对浦东新区浦兴社区空巢老人的健康现状和卫生需求进行调查,旨在改善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浦东新区浦兴社区辖区内40个居委会2010年8月登记的空巢老人,且60-70岁空巢老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参考国内有关文献[3]和本社区家庭医师根据当地老人生活习惯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形式。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家庭支持度、社区卫生需求、心理精神方面需求、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本次调查由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经过统一培训后作为调查员,大部分空巢老人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对于文化程度偏低的空巢老人,由调查员以无偏向,无暗示语言讲读问卷内容,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由调查员填写,所有问卷填写完整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3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调查 本次实际调查130位空巢老人,有效应答率100%。男8人(6.15%)女122人(79.23%)。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5人(3.85%),初中51人(39.23%),高中49人(37.69%),大专及以上21人(16.15%)。退休前职业:企业职工106人(81.54%),教职工17人(37.08%),机关7人(5.38%)。居住方式:1人单独居住104人(80%),夫妻两同住26人(20%)。94.6%独居老人有子女。

2.2 一般生活状况及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收入来源占94.62%,经济状况够用有余占50.77%,具有生活自理能力93.85%,自我感觉健康状况比较健康占48.46%,患一种慢性疾病占49.23%(见表1)。由此可见,空巢老人高中专以上学历占53.84%,经济状况较好占55.77%,说明空巢老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济基础。

2.3 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空巢老人就医模式中有病就吃药的老人占70%,只有39%老人只要表示有病就去医院;陪伴人群中自己看病占43.08%,其次为保姆、老伴、子女及亲戚;在希望得到照顾服务中93%老人希望能有社区护士居家生活照顾,21.54%老人需要亲人经常探望得到情感支持;卫生健康需求中66.92%老人希望得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16.15%老人希望得到养生保健知识讲解,8.46%老人希望定期做全面检查或康复指导。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占8.46%,比较满意占47.69%,一般满意占36.92%,不太满意占6.92;对目前生活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占10.77%,比较满意占33.08%,一般满意占28.46%,不太满意占27.69%(见表2)。空巢老人总体对家庭病床和康复指导需求较多,心理问题出现较多,所有老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理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3 讨 论

老年人群是社会的脆弱群体,空巢老人更是其中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以其就近便利的优势,逐渐受到空巢老人的青睐[4]。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空巢老人各方面服务需求中,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与照顾需求急剧增加,尤其在家庭病床医生护士上门服务、定期体检、健康教育方面需求最高,说明空巢老人与普通人群对卫生服务需求明显不同。慢性疾病以较高比例困扰着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自评心理状态差,自觉健康水平下降引起他们的担忧,对目前生活状态满意度不高,对家庭与社会心理支持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些情况与空巢老人年龄逐渐增长,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子女不在身边或独身居住,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3.1 提升并延伸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及内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就医模式不合理,健康知识和自我管理理念缺乏,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延伸和扩展服务内容,比如社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定期做全面健康检查,讲解健康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康复等,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及时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转变健康观念,有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保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 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心理问题出现较多,缺乏社会关爱和照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应增加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服务内容,取得子女、亲戚以及居委会的支持与配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开展一些有益健康的多种形式活动,使老人们从中得到心理慰藉,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独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本调查结果中显示社区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因此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空巢老人医疗保健工作和慢病管理计划,通过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内容及形式,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给予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社区其他部门进一步做好老龄工作,使老年人在社区能享受到方便、快捷、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建设安定、和谐的中国式社区。

参考文献

[1] 赵芳,许云.成是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社会支持体系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5(3):61-67.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64-465.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5

成都;空巢老人;制度非均衡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11-02

2010年,成都市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社会和谐,生态优美,文化多样,经济繁荣是成都市民对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公正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随着成都迈进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成都市长远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独居和只有夫妇二人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据统计,成都市中心城区(五城区加高新区)人口301.8万,60岁以上人口48.8万,占16.2%;空巢老人大约有16万,占老年人口比例的32.8%。2010年9月13日,第三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成都举办,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空巢老人接近五成,而“空巢家庭”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加大。

截止2009年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在社区(村)建立了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3万多城乡“空巢”老年人摆脱了过去人照料、缺少关爱的状况。财政资金投入1000多万元,建立了全市城乡老年救助信息网,将城乡“三无”老人、空巢老人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但随着成都市空巢老人比例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仍面临诸多生活问题。

部分空巢老人生活拮据,甚至基本的食宿温饱都难以保证,这是成都市空巢老人首要的生活问题。医疗花销是普遍空巢老人平日支出中最大的负担,有一定困难和不能承担医疗费用的老人占24.5%。成都市空巢老人经济相对困难主要原因有离退休金偏低,无固定收入以及医疗费用负担重。尽管有些空巢老人经济上比较宽裕,但他们同样面临日常生活的问题,甚至存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极大困难。空巢老人普遍担忧的问题是犯病时没有人照料甚至不被知道。

另外,精神孤独在空巢老人中更是普遍存在。中国文明网联合多家网站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脱离社会角色后的空巢老人需要专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相比贫穷,孤独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更可怕也更普遍。

二、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原因

空巢老人生活困境问题成为成都市当前和今后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的角度认识它。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养老保险的水平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也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保险基金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不稳定等方面。

其次,空巢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目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常常不能满足空巢老人的医疗保障需求,其一,保障水平一般较低;其二,需要符合相应条件才能支付医疗费用,而规定的条件亟待完善;其三,医药费的自费部分还是让那些收入较低又经常生病的空巢老人难以承受。

另外,为空巢老人服务的社会资源尚未有效利用。社区老年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滞后,经费和人员短缺,管理不规范使得社区的服务功能弱化。同时,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缺乏规模效益,优惠政策力度不足导致民间资金进入养老机构行业难度大。据资料,截止2009年,成都市各类养老福利机构218家,其中城乡国力福利机构191家,民办养老机构27家,共有养老床位2.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1.6张,供给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再次,社会发展导致空巢老人关爱缺失严重。城市空巢老人的子女容易忽视父母的感情和精神需要,邻里之间的关怀逐渐淡化,企业单位对离退休老人关心不足。成都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农民工劳务输出规模较大的地区。由于农村绝大多数子女一般是年初外出,年终回家,在家待的时间很短,这样连这种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也难以满足老人。

三、解决成都市空巢老人生活问题的对策建议

1.增加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一部分空巢老人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应该保证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增长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规范养老基金的财务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尤其是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督机构。减轻空巢老人就医困难,重视老年人医疗。首先提高老年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成都市应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方位发展社区对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医疗咨询、对疾病防治的大力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普及老年照料和护理知识等。

2.寻找照料空巢老人的新出路。

首先,受启发于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建议在各类高等院校设立老人护理专业或者建立专门的老人护理学校,培育护理和照料老人的专业人才。

其次,在照料空巢老人的制度上可以采取类似“村官”、“选调生”“特岗教师”制度的做法,设立“特岗护理师”这种专门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岗位,通过分配到养老机构,社区或者上门服务为空巢老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特岗护理师应该设有标准稳定的工资薪酬以及未来工作发展规划。也可以在公务员考试上设立相应的志愿者加分规则,鼓励参考人员参与到为空巢老人服务的行列中来。

最后,成都市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比如中山市民政局从2010年开始在中山市范围内安装颐老一键通,家居服务员一般由需要政府安排工作的大嫂工作班组成。上海市进行的“以房养老”试点工作,也是一种新的模式,其创新和有效的地方值得成都市把其纳入解决空巢老人困境的思考之中。

3.扩大为空巢老人精神服务。加强宣传关爱老人的观念,弘扬我国尊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力度,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多组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和加强媒体宣传活动。社区应该加强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及场所建设,经常组织开展老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等等。

[1]四川省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多措并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J].社会福利,2009,(01).

[2]关注空巢老人探索照料模式[EB/OL].四川老龄网,网址:scllw.省略/ doc/info/view.php?id=8465

[3]中共青羊区委党校课题组.成都市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湖北 空巢老人 主观幸福感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空巢现象日趋突出,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引起心理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和个人综合状态的一种感觉体验。此外,许多研究探究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但均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研究的,国内没有人从微观上探讨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与此同时,Smith等报告,柏林老年人的总体主观幸福感主要受主观因素(对各项身体健康指标的主观评价,以及对经济收入、社会参与、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的直接作用;社会人口学变量 (年龄、性别、养老院、丧偶、婚姻)和客观因素(身体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参与等)的影响基本上是间接的。

鉴于此,本研究在描述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同时,从微观层面上比较城市与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并加入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进一步探究不同性别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从微观层面上了解影响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孝感、咸宁、恩施、荆州与十堰等湖北5个地级市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与城市空巢老年人,排除明确的精神疾病患者后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率95.2%。其中,农村空巢家庭老人50.7%(男性25.3%,女性25.3%);城市空巢家庭老人49.3%(男性24.1%,女性25.3%)。

(二)工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述。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高度一致性。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与单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单样本t检验

将本研究获得的数据进行单样本t检验,农村女性空巢老人、城市女性空巢老人和男性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平均数,说明湖北地级市的农村女性空巢老人、城市女性空巢老人和城市男性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农村男性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二)多因素方差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男女两种不同性别在主观幸福感得分的主效应显著,F(1,470)=3.99,p

对交互作用做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农村,男女性别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差异显著,F(1,470)=9.5,p

三、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差异分析

湖北地级市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城市空巢老人比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主要原因如下:在经济收入上,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低下,并且在空巢老人还有劳动力自己耕种土地的情况下,子女一般不会提供经济赡养;生活上,绝大多数老人表示自己能照顾自己,只有在高龄老人群体中才面临照料问题。在医疗保障方面,绝大多数空巢老人选择间歇性治疗或一般治疗,一方面是因为费用太高,生活费和医疗费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较远的就医距离对高龄老人本身就是一个难关。在社会活动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的闲暇活动单一,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淡薄,老年生活显得比较呆板无趣。

此外,本研究发现在农村,男性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低于女性空巢老人;在城市,女性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低于男性空巢老人;表明国内老年人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普遍呈正向倾斜。他们认为这可能确实反映了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绝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也可能是老年人为了维护自尊或保持心理平衡,而有意无意地防御与美化。这些应对策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有益无害的。“知足常乐”是中国老年人应对现实的乐观态度,对于调适心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李德云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年龄对多项满意度均有直接的正影响,说明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更具“知足常乐”的心态,符合中国传统“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观点。从整体上发现城市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存在性别差异。主要原因是男性一直承受养家的经济压力,主要精力集中于工作,退休后有相当多的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能体验到幸福感;城市女性一直肩负经济与照顾孩子的双重压力,退休后的空巢老人子女远离其身边或没有居住在一起,心理会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其次,女性一般喜欢群居,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在家中无事可干从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关于城市空巢老人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余富堂.空巢家庭话养老[J].记者观察,2002,(5).

[2] 林婷,黄俊山,姜小鹰.关注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建立多层面关怀体系[J].护理研究.20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