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的重要性范例

好老师的重要性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四有教师;高中教师;师德;对策

教育是民生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中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一、“四有教师”标准的时代意蕴

于2014年9月9日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就应该把教书育人当做自己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一名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是指这名老师在自己岗位上的职业操守,教师的职业操守是每一位人民教师都应该牢记的教育使命,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修炼好自身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标杆;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一名人民教师要是没有扎实的学术底子,他的教学能力就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在高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允许掺入半点虚假的成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在学生面前的可信度,也影响到是否可以顺利地进行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时常心怀仁爱之心,把“仁爱”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尺度,在面对自己学生的时候,就更应该发扬仁爱精神,处处为学生考虑,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二、现代社会高中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呈现出一番蒸蒸日上的景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从总体来讲,我国高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很大问题。

1、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

现在部分高中教师责任感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也不够高,在自己的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效能感低,难免会出现个别工作倦怠的现象。马克思认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如果对自身的事业没有认可度,那对工作的激情、热情也就不会存在。再加上反反复复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就会把教师们的激情和热情消磨殆尽,慢慢地教师在教学中投入地少,教学态度也越来越消极。由此也引申出高中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的问题,消极的态度让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失去了创新和探索钻研的精神。一个人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

2、部分教师道德品质下滑

高中学科知识较难,许多教师便变相地强制学生来找自己进行有偿补课。还有些教师成为卖书商和学生之间的中介,然后自己在其中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目前类似于通过购买教辅资料,有偿补课、举办活动等方式变相跟学生收费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虽说参考书和补课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教师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利益实属不该。另外还有极个别教师表里不一,道德行为败坏2018年6月20日,一则“庆阳高三女生跳楼自杀”的新闻出现在了微博头条。经调查,2016年9月5日,班主任老师借着女生胃痛的机会对其进行性侵,发生了亲吻搂抱的行为,而后女生得抑郁症跳楼自杀。在此次事件中的教师严重丧失了自己的职业操守,道德沦丧。

3、有些教师知识水平不扎实

高中教师的知识水平包括“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目前高中教师队伍中存在部分教师学科知识不扎实的情况,在平时为学生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点不够精准,讲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影响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效果。

4、个别教师和学生关系不融洽

现在有个别老师认为教师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是高高在上的,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够做到师生平等,同时影响到了师生关系和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一部分老师无法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多的关爱总是偏向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或者是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们,而那些所谓的差等生只能受到老师的冷眼和漠不关心。

三、新时代培育高中教师师德的路径创新

高中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新时代的教育问题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高中教师师德建设要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结合当下遇到的主要问题,打造一支新时代的高中教师队伍。

1、教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带头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作为高中教师,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党和国家的先进思想来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作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其次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体系,把这种思想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教师们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内在推动力。在另一个角度看来,坚定理性信念,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中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以此来消除教育事业当中的不正之风。

2、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严肃教师的考评制度

提升高中教师队伍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中师德培育的效果。首先,开展一起学习社会上的好老师事迹,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等系列活动,用高尚的师德来激励广大高中教师内心的教育热情;其次,高中应该把教师的师德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完善的教师考评制度,在考评教师的过程中应该把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考评体系中;最后我们需要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多方合力来监督我们的教师队伍。

3、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刻苦钻研丰富学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高中教师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如果我们的教学知识、教育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在如此严峻的态势下,高中教师就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刻苦钻研丰富学识,创新教学教学方法,把学习当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4、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一个原则——仁,就是要爱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教师的爱是伟大的,这种爱超出了血缘关系,是对整个中国民族的大爱。高中教师要如何拥有一颗仁爱之心?首先,理解学生。对师生关系而言,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并尝试着去理解对方和学生做朋友、知己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其次,尊重学生。高中生处在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处理学生事情时,需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最后,一视同仁。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条件的好与坏,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

四、小结

国家的明天是由一代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出来的,而教师这个职业就担任着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任,教师师德建设水平直接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挂钩,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所以在“四有教师”标准下的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宋存修.党的先进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

[2].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3].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编辑;人文素养;独立思考;仁爱之心

新时期以来,不管是报纸、杂志、图书,还是广播、电视、网络,各种媒介交相辉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各逞所能,抢占市场,方兴未艾。作为这些媒介的编辑,理应学习新技术,拥抱新理念,两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的交互通道,使内容生产和营销渠道并驾齐驱,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如今的编辑,不管是从事传统媒体,还是从事新兴媒体,对其各方面的素质要求都有所提高,尤其在于职业素养是否达到标准水平。换句话说,就是有成为“四家”的能力,包括:专家,即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有一定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及文字语言能力;杂家,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渊博,对各方事物均有涉猎;写家,即会写、能写、爱写的写作能力者;玩家,即会“玩”的人,会“上山下海”、周游各地,会广泛交友,与作者、读者、各行各业的人结识交友,会做活动,如活动策划、组织开展、设计宣传,推广推荐等。笔者以为,新时期合格的编辑,除了具备职业要求的水准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呢?首先,人文就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核心、最可贵的那一部分,即人文价值观在人本身的体现,也就是要对以人为本及人本身的文化加以重视与关注。而人文素养,就是对人文科学的研究与探索,包含其中的内涵研究、文化知识水平等内容,及对其研究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发散点、以人为内在体现的精神,及作为人的内在品质。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素养的内容包罗万象,即包括文学、艺术、美学,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还包括哲学、法学、历史等,涵盖了各个方面。个人自身的健康发展决定其人文素养的质量高低,而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文明成果总结发扬,那自然是成为能够衡量“文明”与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标志。笔者多年从事教育期刊和教育类微信公众号的责任编辑、复审和终审工作,深知人文素养对各类媒体编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在当下,焦虑情绪弥漫,逐利意识浓厚,编辑出版领域普遍放松质量要求,一味追求“短平快”,“人文素养”在编辑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笔者以为,编辑的人文素养,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点:

一、做有理想情操的编辑

2014年9月9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他强调:“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他用这个标准勉励着全国教师们做“四有”好老师。同理,作为媒体编辑,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好编辑,也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个好编辑,或者说合格的编辑,首先就要喜欢、热爱编辑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干一番事业的前提,正如古人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别年轻人入职新闻出版领域,干起了新闻采访、编辑校对,却不图进取,得过且过,认为仅仅是一个饭碗谋生而已,业务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这些现象皆因其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上进心,没有事业心,缺乏对编辑工作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编辑工作,这样的从业人员不如趁早改行,免得耽误了编辑工作,也贻误了自己的人生。怀抱远大的理想信念、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古以来就是做好一件事、创立大事业的前提。一方面要志存高远,一方面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不好高骛远,不坐而论道,坚守正确的前进方向,保持正确的行走姿势,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编辑出版是人类文明千古传承的载体,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中国出版史上,不乏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编辑家。古代大编辑家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堪称最早。其后,古有刘向、司马迁、司马光、班固、朱熹,近有魏源、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张季鸾、陈独秀等,今有巴金、茅盾、叶圣陶、张守仁、崔道怡等。他们对编辑工作的意志精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无不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二、做有独立思考的编辑

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陈寅恪先生在纪念王国维先生的碑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真正的学问要突破前人的藩篱,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此成为学人们治学的座右铭。那么,编辑出版工作者也应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辩证对待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要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进行科学思辨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从而生产出有别于前人、有别于他人的精神产品。真正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编辑,一定要敢于想他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时刻绷紧这根独立自主、创新创业的弦,就一定能弹出悦耳动听的音符。笔者在从事《初中生之友》(旬刊)编辑工作的时候,结合刊物内容特点和读者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提议将初一、初二、初三三个版本分别叫作“快乐号”“青春号”“学习号”,这一做法就迥异于国内其他初中生刊物,使本刊的特点与其他学生报刊鲜明地区分开来,也赢得读者和家长的高度认可,2003年刊物获得“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笔者后来编辑《高中生之友》,负责上半月刊时,也主张针对高一高二学生的特点,称其为“青春版”,加大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美文阅读和作文指导的分量,这样也有别于其他注重教学辅导的高中生刊物。2009年在创办《教师博览》原创版的过程中,我们大胆创新,针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实际,开辟了“人文课”“人物志”“叙事”“视点”“书话”“艺品”“文苑”“亲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栏目,一下子使刊物贴近了读者、贴近了教育、贴近了生活,刊物一经问世便深受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如今创办十多年来,这些栏目依旧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2011年,我们又顺应读者需要,创办了《教师博览》下旬刊(科研版),为教师们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公开发表与业务指导的平台,深受欢迎。2021年初,我们又通过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将《江西教育》由旬刊改为周刊,创建“职业教育”专号。在确立板块栏目时,我们积极开通脑筋,深入实际调研,设置了“关注”“科研”“成长”三个板块,主要栏目有:“特别报道”“人物聚焦”“创业故事”“谈经论道”“育人之道”“科技乐园”“域外来风”“课程看台”“心海泛舟”“芳草地”“六艺阁”“职教人物”“青春秀”“院校风采”等。结合宣传工作和组稿任务,我们不停走访基层学校,听取广大师生意见建议,为的是办出一份读者满意的刊物。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出新,编辑出版事业才会如日中天,兴旺发达,那种创新创业的成就感、获得感也犹如深山清泉,源源不断。

三、做有仁爱之心的编辑

总书记在提出对全国教师的期望时,强调“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如此,好编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除了理想情操、独立思考的区别,还有仁爱之心等等。《论语》云:“智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不惧。”仁爱之人为什么会无忧呢?仁者,不论做事还是对人,都心存仁心,懂得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他们都有开阔的胸怀,明白自己与周遭是一体的。他们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和环境的羁绊,“乐天知命”的境界才是他们的追求。爱是教育的灵魂,也是编辑的灵魂。只要有爱,编辑完成的精神产品,也会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古往今来,多少深受老百姓喜欢的精神文化产品,都散发着人性、人道、人文的光芒。中国的《诗经》《离骚》、诸子散文、汉赋晋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外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古典主义文学作品、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等等,无不贴近读者的脉搏,打开读者的心扉,启迪读者的思想,抚慰读者的灵魂。具有仁爱之心的作品,是最有生命力的。笔者在从事教育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也深知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期刊,还是教师期刊,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感觉、知觉、触觉的生命,都需要仁爱的文化、仁爱的精神。所谓教育,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相遇、碰撞、交融,而编辑,其实也是另一形式的教育,他们用精神文化产品,去巧遇、撞击、融化读者们,去做读者们的倾听者、陪伴着、布道者。仁爱,即其中过程中的灵魂因素,不可或缺。否则,没有仁爱的精神文化产品,无异于鸦片,将贻害众人,罪莫大焉。衡量一个编辑,好不好,优秀不优秀,指标有很多。但人文素养,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所以,编辑的人文素养决定其所编辑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内涵品质。在内容为王的新时期媒体大战中,强调编辑的人文素养,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汤寿根.人文精神与科普创作[J].科普研究,2006(3).

[2]周玉清,蔡婷婷,陆晨.高教期刊编辑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现代化,2002(2).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3

一、导入阶段引入时政内容

课堂教学导入阶段,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没有完全启动,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引入时政信息,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触动,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例如:学习教科版八年级政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新闻视频,然后让学生说说观后感。“这个儿子真是太可恨了,父母辛辛苦苦将他拉扯大,没有想到,他不仅不报恩,还将父亲给活活打死了,这是禽兽行为!”“看过这个案例,让人感觉心寒。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这孩子为什么就恩将仇报呢?”“这个案例让我深受触动,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也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失职。我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恶人呢?”教师也和学生一起互动讨论,并顺势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一个时政新闻视频,瞬间点燃了学生情绪,可见时政引入的巨大威力。

二、引导环节结合时政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思维驱动设计,以帮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实践活动。教学重难点突破时,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或者解读一些案例,这势必要涉及时政信息。如果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精选一些典型时政案例信息,自然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契机。因为时政信息大多具有代表性,其教育意义也非常鲜明。利用时政信息助力教学重难点突破,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选择。《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教学重点是如何尊重教师,教师在课堂互动讨论时展示第33个教师节时,曾在多个场合倡导尊师重教,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教师让学生针对的话展开讨论:这番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学生展开热议。有学生认为:“从个人、学校、民族等角度展开阐述,说明好老师的作用,自然是为表明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也有学生说:“老师是我们的领路人,让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到成熟,老师就是我们的心灵工程师,尊师重教应该成为我们民族复兴大计。”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有多种方式,教师选择讲话内容展开讨论,给学生带来了重要的思维启迪。

三、课堂训练融入时政内容

课堂训练引入时政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认知内化的机会。教材学习内容具有普适性,相关学习认知也只是一种理论,需要有实践验证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时政信息给学生提供验证机会,这样形成的学习认知会更为深刻。政治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时政事件便是最好的试金石,让学生结合时政内容展开相关训练操作,其训练效果一定会超出预期。

时政信息丰富多样,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筛选。如《善交益友》训练设计时,给学生布设一道时政信息搜集题目:善交益友可以给我们带来健康成长的动力,如果不慎结交了损友,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列举身边这样的案例,或者通过其他信息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并展开案例分析。学生依照教师设计,很快就进入到具体操作之中。有学生说:“邻居家孩子只有十五岁,因为结交了社会不良青年,导致最后走上犯罪道路。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啊!”也有学生说:“我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初中女生,才十四岁,因为结交了损友,被人贩卖到深山之中,给人当了媳妇。如果这个女生能够有结交益友的意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教师让学生搜集时政案例,并以此展开教学,其操作效果就呈现出来了。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质量;读懂;时代;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之大者。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鲜明主题,人民中心、人民满意是新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的目标任务,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是新时代教育的立足点,深化改革、解决问题是新时代教育的突破口。“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读懂当前教育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育、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时代特点。读懂既是前提,也是关键。

一、读懂时代

读懂教育,从读懂时代开始。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是当前时代最显著的特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表现为世界格局、国际秩序、经济重心、科技与产业、全球治理及社会制度等的发展变化前所未有,也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威胁多元化同频共振、相互传导,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社交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冲击与惯性思维、既定模式、传统管理滞后性之间的全新矛盾,等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集中体现为我们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从高速度走向高质量发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一个跨越的时代,唯有读懂时代,顺应时代特征、需求,我们才能明晰这个时代的教育使命和科学制定这个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才能高水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读懂教育

教育具有永恒性、未来性、时代性和政治性。教育的永恒性指教育育人的本质和规律;教育的未来性指教育的前瞻与后联;教育的时代性指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教育的政治性指教育的方向和价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首要要厘清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体现在:一是教育方向上育才而又育人;二是事业发展上公平而有质量;三是学校发展上多样而有特色;四是学生发展上全面而有个性;五是教育治理上科学而有活力;六是社会发展上进步而有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外延体现在五个“优质”叠加:一是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四是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赋能发展;五是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体现在:一是区域层面重点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优化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区域教育治理等;二是学校层面重点把握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构建高效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等;三是教师层面重点把握强化师德师风、转变育人方式、增强育人能力、优化多元评价等。唯有读懂教育,我们才能明晰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规律、要求等,才能科学制订区域教育、学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等实施方案和举措,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读懂学校

“学校是什么?”“学校不是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读懂学校首先要厘清的两个问题。学校是师生学习中心和教育中心,是师生共生共长的生命场和家园,是推动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实践之地。办好每一所学校,是实现新时代基础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办好每一所学校,需要办学者站在面向未来和创造未来的高度,站在历史传承和当前实际的基点,用审辩式思维,对学校工作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在践行先进办学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和教育相关理论,从学校文化、学校治理、学校课程、高效教学、德育、教师队伍、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系化构建,全面建构起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整体上长远上解决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谁来培养人”“培养得怎样”等问题,在现实中短期内解决学校办学的“随意化”“碎片化”和“同质化”问题,在理论上解决“内涵式发展”“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目标问题,在实践上解决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教学、德育两张皮,以及实施低效等问题,真正实现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唯有读懂学校,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读懂教师

“教师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弄清楚这些问题是读懂教师的前提。“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这是总书记对教师工作本质的论述。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总书记提出了四条标准:要有理念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二要坚守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操会使教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不断提升自我的人。三要丰富扎实学识。新时代好老师应该善于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会专业阅读,进行专业交往和开展专业反思。四要培育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一颗仁爱之心会保证教师良好的生命状态,会确保其专业技能正常发挥。教师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唯有读懂教师,才能明晰教师在哪里、教师在想什么、教师在干什么,等等,才能真正找到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好教师”的科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双减”背景下“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落地生根。

五、读懂学生

在新时代,读懂学生需要能力,更需要智慧。教育从解读学生、研究学生开始。“今天的学生怎样?”“新时代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读懂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今天的学生怎样?”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今天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良好,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宽广视野,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科学素养,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素养,热心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身心素质总体良好,总体幸福感高;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普遍较重,由学习压力和紧张焦虑导致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睡眠与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影响,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足,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创新精神与沟通合作能力有待提高。教育是未来的事业,需要有预见性、超前性,我们要站在未来角度,培养立足未来创造未来的新人。北师大林崇德团队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北师大刘坚团队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辩式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亚太经合组织提出的“OECD学习罗盘2030”,以及2020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的“教育4.0全球框架”等,均勾勒了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核心素养,结合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特征和中小学实际,科学制订学校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德育理念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本质,唯有读懂学生,才能增强教育教学的适切性、选择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让每一个学生面向未来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六、读懂家习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专业素质和基础知识都要过关,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极佳的临场反应能力;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负责,要亲近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师德;要求教师拓展课外活动实践课,促进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一、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长期以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始终是国家和社会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现阶段,党中央更是号召全国教师要做新时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提出具体的时代要求,其中有道德情操要求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学前教育专业未来的教育对象是各大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好的教育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遵守学前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教师还要热爱初等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具备艺术欣赏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关爱学生,敬业乐业,有责任感,耐心细致,积极乐观,给学生营造一个热情开朗,活泼大方的好老师形象,要善于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活动表现。总而言之,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对待自己的学生。

二、教师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严格,教师要了解学前教育的教学总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连续性和顺序性。教师要组织好学前教育的日常活动和上课时间,具备做好学前教育的劳逸结合能力,与学生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具有制定学前教育活动方案和实施教学工作的能力。做到奖惩有度,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予以奖励和表扬,树立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划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对于专业课堂来说,教师应该更要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不封建不迷信,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学学前育的教师要通过不断提高素质、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转变教育观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上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加深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了解和把握,勇于探索创新,自觉把教育教学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传播先进文化、造就创新人才。

三、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观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课件讲课,设置情境导入,开发益智小游戏,寻找与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有关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设施制成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等。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趣味性和专业性。更新教学管理观念,改变教学管理方式,运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记忆点和实践能力。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的现实情况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专业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对教师来说,所有的教学活动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教学途径进行细致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存在问题,如师资力量配置薄弱,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平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中等职业学校更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也要配合学校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改革,努力建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高伊依.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途径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6).

[2]石怀文.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德育有效教学的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7(3).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在于为地方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此类院校由于起步晚,导致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并且教师队伍中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既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大都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任责无旁贷。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言谈举止相似,形象特征相仿,思维形式相近,甚至年龄一致,无形中能够影响着大学生言行。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路径,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其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传道授业的灵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状况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显现出以下几方面滑坡倾向。1.理想信念不坚,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理想信念不强、思政觉悟不高等现象,对师德修养意义认识不足,忽视理论学习,这样无形中淡化了师德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等活动,甚至有时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非主流思想,发表消极负面言论,错误评论不良社会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觉得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2.育人理念不强,唯科研意识需要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转型发展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大学全员育人理念方面相应的体制建设仍不健全,存在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象。学校为了发展,会出台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比如对于获批省部级、部级科研项目或者发表国内外高级别论文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措施或者物质奖励等,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下,让青年教师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滋生青年教师全员育人理念淡薄、片面追求科研业绩等不良现象。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财力较少,有限的资源用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课时津贴投入不足、教学考核评价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投入备课的精力少、课堂育人随意,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不能“授人以渔”,与育人宗旨存在差距。3.奉献精神不高,集体观念亟需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教师奉献精神较弱,平时容易急功近利,较为看重物质利益。一些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授课不认真,较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另外,还有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护学生,觉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自己毫不相干。现在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工作中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不愿意多付出,更不愿意融入团体,存在着追名逐利,唯利益至上、奉献意识不高、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美誉。

(二)原因分析。1.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单一。随着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快,学校为了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必须千方百计引进青年教师来扩充学校师资力量。另外,还通过采取刚柔并济方式招收高层次人才,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或博士学位比例目的。由于此类高校教师队伍需求量大,因此在引进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引进标准和程序比较单一,仅仅将引进青年教师的毕业学校和所学专业作为引进考核的主要准入标准,忽略了思想道德、综合素养、集体观念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考核程序重过场、走形式,流于表面,这种不科学、片面化的教师准入制度无形中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整体水平。2.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片面。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较为空洞,考核机制的科学性不够,几乎没有一个科学全面的标准。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要发展和生存,并在同类院校中出类拔萃,过于重视科研业绩的显性指标,忽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奖惩考评机制建设,这已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严重脱节。现实中,有的本科院校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形式化严重,只是起到宣传的作用,没有实质性的内涵,有的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忽略师德师风的现象等。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争优创先、学生测评等具体工作中,对于师德师风考核只是蜻蜓点水,二级单位负责人更是热衷走走过场,应付一下填写个“神仙分”交差,严重削弱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应有作用。3.师德师风监管举措不实。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管运行体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管举措。新时代,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师德师风监管机制建设方面,仍然是举旗子、喊口号,具体出现问题时候又是找借口、喜欢息事宁人,对于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也只是形式主义,在具体执行层面还是停滞不前,过程大于结果,形式大于内容。同时,“唯科研”“唯论文”现象的出现,更有可能给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路径

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关系学校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强化公平公正的监管体制和完善多点开花的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一支拥有崇高使命感、责任感、时代感的优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1.注重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有利于营造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奉献意识。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师德师风氛围,培养教师的言行自律、道德自觉意识。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表彰优秀等形式,不断扩大宣扬力度,引导青年教师成为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好老师。近年来,滁州学院通过弘扬师德典型、发挥模范作用的形式营造师德师风氛围,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三育人好老师”“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另外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群、QQ校园公众号、宣传橱窗等,开设“师德标兵”“蔚然学人”“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等专栏,编印《蔚园之光—滁州学院师生先进事迹材料汇编》,开展师德师风典型宣传,教育引导教师以模范为榜样,知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用先进典型事迹感染广大教师,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2.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准入制度。近年来,滁州学院严格落实新进教师入职岗前培训有关要求,对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形成完备的师德师风准入机制,开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专题培训和讲座,遵循“先培训、后上岗”等原则,确保新教师岗前准入机制实施的效果,保障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打好育人基础。另外,学校在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程序上,注重聘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团队协作意识、教育背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标准,切实做到严把源头准入关。青年教师教师资格申请认定时,必须履行思想品德鉴定程序,校内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依法开展认定工作,严把材料审核关,明确材料审核责任人,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况发生,并将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认定人员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3.强化公平公正的监管体制。注重加强领导、把握准绳,在新建本科院校现有教学监管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工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制。滁州学院为了加强监管力度,校党委专门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全面负责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探索、实事求是,出台教师教育培训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办法、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及“三育人”工作条例等监管制度,确保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的重要精神。此外,还应当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实施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细化落实,特别要将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建设标准纳入到二级学院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真正做到师德师风监管体制落地生根。4.完善多点开花的考评机制。要以树立师德师风典范为抓手,落实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滁州学院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基础上,探索构建师德师风长效考核评价机制,制订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工作实施意见、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和师德年度评议、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师德状况调研等制度,着力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另外,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巡查制度,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察组,选聘有影响的资深教师担任督察组成员,深入学生中通过课堂听课、交流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考评力度。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广开言路,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反馈意见箱,保证舆情反馈的及时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有关问题进行核查、处置。同时,借助师德师风奖惩制度,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加大奖励,对存在师德师风负面行为的教师予以惩罚,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四、结语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7

[关键词]卓越教师;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

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师,而卓越教师队伍能够有效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卓越教师是指教师中的“卓越者”与“佼佼者”,也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卓越教师是那些“具备高尚师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具有良好个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卓越教师具备三大特征,即德高、学高和技高。德高是指教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尚的师德,这是卓越教师的显著特征之一;学高是指教师要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知识视野,这是卓越教师的基本特征;技高是指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及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是成就卓越教师的核心要素。[2]教育部于2014年和2018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其中,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卓越教师的首要改革任务。[3]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卓越教师”的关键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对提高教师个体道德修养和教师队伍整体形象、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培养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为切入点,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探索,为提升该课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其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一、基于育人性的课程目标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设置的重要学习模块,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从知识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帮助师范生了解并掌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正确理解道德、职业道德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范畴,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从能力与素质层面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能帮助师范生正确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师范生认识到,教师要做到:志存高远、甘为人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善于沟通合作和反思实践的职业素养。基于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全面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在系统的课程学习中展开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职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积极向上的卓越教师,其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下。第一,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学习领会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统一”“四个引路人”“四个服务”等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论述。第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和道德自律性,树立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增强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使命感,为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奠基铸魂。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感,在对师德的学、思、践、悟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形成遵法守则、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形成对健康的科学认知,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做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时代新青年。

二、基于时代性的课程理念

(一)全球化新时代的新机遇

2019年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全球化4.0”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人类发展的新时代,意味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与此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全球化4.0时代是一个碰撞的时代,也是一个层出不穷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代,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化、未来的网络与虚拟经济、新的地缘政治等。[4]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推动了国家与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革新。同时,发展以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教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加强国家间的尊重与理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认同和理解能力,具有社会情感能力的新时代教师成为师德素养的重要旨归。

(二)信息化社会的新挑战

21世纪信息化迅速发展,线上教育发展迅速给传统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更好地进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成为当下人们研究的焦点。《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以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5]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化并扩充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原有模式和内容,让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且可以借助智慧化的学校环境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无缝整合共享全球教育资源、推动开放式的按需学习以及促进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等。[6]

(三)新时代对师德的新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师范生师德素养为旨归,围绕关于“四有”好老师等的重要论述、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等统筹课程的编排。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可设置《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专题,彰显课程鲜明的时代性。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遵循“智慧教育”的创新理念,将学习环境从多媒体环境向智能学习环境扩展,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

三、基于思政性的课程内容

(一)课政融合之必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贯彻落实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实现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师范生既是现实的育人对象,更是未来的育人主体。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是一门融教育、伦理、政治、心理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影响面大,辐射范围广。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有双重目标:一是育生,即培育正在接受学习的师范生,助其完善道德品质;二是育师,即培养未来教师,提高师范生的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师范生的师德素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作为培养师范生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修养的课程,应以课程思政为基本理念开展课程建设与探索,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真正让师范生成为德高、技高、学高的卓越教师,切实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课政融合之探寻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融入点,具体如下:其一,通过对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历史发展的学习,让师范生感受悠久的师德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其二,学习国家领导人关于教师与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论述,使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导向,深刻体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对师范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其四,通过对“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原则”“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程序”相关内容的教学与典型案例分析,使师范生在掌握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法治观念,做一个知法懂法畏法尊法的新时代教师;其五,在教师压力源分析、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学中结合心理调适知识,使师范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时,引导师范生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都拥有健康的心理;其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有关“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师德师风评价方面的教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教育。

四、基于创新性的课程实施

(一)智慧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教育要有完善且开放的智慧学习资源,这是智慧教育的前提与关键要素。多媒体信息材料、虚拟资源库、网络课程、学习网站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数据库能够帮助师范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材料,从而实现自主和合作学习。智慧教育强调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资源的不断开放推动了在线课程、网校以及电子书包的兴起。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将会成为典型的学习方式。[7]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设计。课前,师范生根据线上资源和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课中,以教师精讲、组织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答等教学形式为主;课后,师范生阅读拓展材料,完成线上单元测验和其他作业,教师在线解答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要综合运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以师德核心素养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思政的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考核。由于课程思政重育人,其达成效果不能简单用考试、测验的方式进行,因此,课程思政的达成效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评定:一是对比师范生关于思政问题的前后回答,分析其在回答深度、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发生的改变;二是观察师范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师范生的课堂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是对课程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采用基于核心师德素养的多元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师范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参与学习、课后作业完成等情况的评价均为过程性评价,期末考查为终结性评价等;单元测验等为理论考查,调查报告等为实践考查。具体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作业、考试等。同时,根据个性化教学理念,教师职业道德课程要强调动态、生成性评价,根据学习任务层次和领域的不同,评价方式和标准要有所变化。

(三)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

道德是实践的哲学,没有实践参与的道德教育,其结果往往使学习者形成记忆式的“知”和“虚情”“假意”,良好的德行难以养成。笔者在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道德实践性的重要性,因此,把实践性作为课程的重要理念,贯穿于讲义编写和教学模式改革中。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特性进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实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特色和着力打造的教学模式。指向实践的案例教学模式融入备课、上课和布置作业的全过程,如让师范生在课前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撰写“回忆我的老师”、课中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理论讲解、课后设置案例分析和实践调查类作业,使师范生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达到道德之“知、情、意、行”的合一,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陈玉祥.“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与实现[J].中国教师,2014(24):5-8.

[2] 王利琳.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30-31.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09-30)[2022-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8.html.

[4] 全球化4.0时代已拉开大幕[EB/OL].(2019-01-27)[2022-10-20].https://guancha.gmw.cn/2019-01/27/content_32419152.htm.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2018-04-18)[2022-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6] 胡英君,滕悦然.智慧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9-11.

好老师的重要性范文8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德建设;历史学;教学

教师职业是人类各种职业中的一种,但教师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来说,教师职业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是指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以培养人的能力和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种职业。[1]”因此,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是一种阳光职业,有其自身特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伦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水平,尤其注重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义

为了更好地实施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唐代著名的政治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代的教育者也一直遵循这一师德传统,不同的学者对师德有不同的表述。学者孙红英等认为,教师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集体以及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2]”学者黄蓉生指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1]”学者钱焕琦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3]”学者任者春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4]”从这里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师德的内核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形成的行业规范和行业伦理。因此,高校师德建设的基本要义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不可逾越教师行业的“红线”———行业规范和行业伦理。这充分说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高校历史学课程教学实践

高校历史学课程师德建设,实际上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追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标准。[5]从这里,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在鲁东大学师德建设中,争做一名好老师实际上就是用“良心”教学,坚持操守,贯彻“学在鲁大”的教育理念,扎扎实实地工作,在每一节课上都需保持精神饱满的状态,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生坚守奋斗的事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任何原因、任何理由,教师都不能够违背其师德,坚守教书育人的道德底线,清清白白做人,用我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取得的成就,从内心热爱党、拥护党。例如,笔者通过采访一些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了解他们的事迹,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一方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抗美援朝时期老兵的艰苦奋斗和英勇战斗,进一步认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做出的战略抉择;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复员退伍老兵在当地和谐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他们将党和军队的优秀传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到每一位当地群众。第二,坚持鼓励式教学模式,充分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和“预测—过程—结果”教学模式的优势。每一名学生都有其优点,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其发光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课堂知识和学生的就业联系起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理想,让他们看到学有所成的希望,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学生A对专业成绩毫不在乎,笔者通过了解,知晓其来自我国中西部地区,笔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了耐心的交流,让其认识到只要有一个好的成绩,顺利拿到毕业证,回到家乡任教是非常容易的。此后,学生A转变了态度,成绩获得了极大提升。其实,学生A实际上缺乏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只要让其认识到老师们对其关心就可以改变其学习动力。从这里,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融入情感教育,用实际行动来唤醒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青春的高昂斗志。第三,将所学所得与学生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分享和快乐中得到提升。笔者一直提醒学生: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既然我们选择了一门学科,在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将其精通。历史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发展,历史学的跨度越来越广泛,很多学生通过考研的方式改变了专业。有的学生跨考到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甚至有的学生跨考到英语专业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跨学科考研已经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改变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指导和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以此在课堂上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辩论,最终达到学生对相关问题理解力的提升。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之中,笔者一直告诫学生: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是经过多次修改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既可以是你考取硕士研究生面试的“敲门砖”,也可以是你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面试的“利器”。在此背景之下,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逐字逐句,不厌其烦的反复修正。第四,注重传帮学带在教学中的运用,用微课等形式进行实例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宣传典型学生的实例,引导他们相互帮助,一届帮助一届,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学习,最终带领大家达到彼此理想的港湾。例如,学生B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跨专业的国内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大的震撼和启迪作用。在课间或课后,很多学生都主动地进一步了解这些典型类型学生的成长经历。实际上,典型学生的实例对于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动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很多学生会以此作为参照物进行比、学、赶、帮和超的实际行动,最终在班级和宿舍内营造一种乐观上进、紧张有度的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第五,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培训、报告会等方式学习师德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和经验,时刻提醒自己的“教师”职业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阅读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教学理论书籍等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不忘教师职业的“初心”和“本心”。但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方式和方法。例如历史学相关学科需要注重其现实责任感,紧密联系当今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将最新的知识通过学生最喜爱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浪潮,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获得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最终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业素质要求。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也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之一是“为了把普通的学生教育成为有文化修养、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人。[6]”从高校历史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一步深刻地体会到:一方面,师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教学原则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师德建设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建设是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教育的规划内容,在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这是从法理上进一步凸显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在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时指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7]”这是在跨世纪师资建设上国家对师德建设问题的着重强调。2005年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意见》指出:“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教育部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国师德建设工作。[8]”这说明国家对全国的师德统筹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加强师德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9]”这说明师德问题成为教师评价体系内容的首位,凸显了师德问题的严峻性和严肃性。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为人师表部分:“强调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树立优良的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10]”这是国家对教师职业伦理和理念的明确规定,进一步凸显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2012年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道德的要求,这是对师德建设的明确指引。[1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因此国家着重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201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发文教党〔2013〕12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12]”该文件将师德问题提高到与青年教师权益平等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师德建设的发展进程,有利于遏制教师师德沦丧事件的发生。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教育问题,师德建设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将师德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5]”这是从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进一步说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教师〔201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的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13]”该文件将师德“一票否决制”扩大到全体教师队伍,是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进一步升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4]”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荣辱观,不断地进行师德建设,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为了进一步规范师德建设问题,国家通过建设大数据库进行精准治理,在2016年建成全国教师管理系统,在2017年全面启用,该系统记录教师的师德。[15]这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对师德建设问题的再次强化治理并警示其重要性,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规范师德监督的管理机制,推动师德建设的持续发展,最终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