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导师制二级学院运行管理机制探索

全程导师制二级学院运行管理机制探索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为例,针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二级学院导师制的运行管理机制,使导师制的运行更加规范、有效和有序。

关键词:本科全程导师制;二级学院;运行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对能力产出教育的重视,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了本科导师制的实践。自2002年开始,国内的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先后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导师制是一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思维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措施。

1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原因

在本科导师制“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内各高校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以及应用策略的不同,推行了多种类型的本科导师制,主要包括全程导师制、年级导师制、精英导师制等[2]。其中,全程导师制因其学生覆盖面全、辅导连续受到更多的关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本科专业为依托,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本科新生配备导师,从大一至大四,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方位辅导本科生,是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3]。自2019年以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在2018级至2021级四个年级康复物理治疗专业本科生中尝试推行了全程导师制,开展对学生的全面指导。调查显示,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得到了学院近80%学生的认可。

2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我国实践的时间并不长,且我国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特征与国外差异较大,在实施的过程中,国内高校遇到了不同方面的问题和困难[4]。同样,我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主动性、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导师缺乏积极性等,主要是因为我校全程导师制的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相关配套评价激励机制缺失。

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

基于导师制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导师制对全面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本项目通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5],从学生、教师、制度、管理等多个层面探索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管理机制的构建。

3.1试行学生积分制,提高学生参与科创活动的积极性

我校从2017级学生开始试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须修得创新创业2学分才能毕业。为完成毕业要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近几年,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在创新创业比赛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反映有些学生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当取得了学分和成绩后,便不再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小组活动。鉴于此,学院探索推行了学生积分制,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积极参与由学校、学院主办、承办或经学院认可的由校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主办和承办的各类科创实践、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并经学院依据管理办法认定可授予活动积分,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鼓励学生继续参与科研小组活动。修满2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并不是终点目标,对于更多的参与和成果,学院层面可对其进行积分认定。同时,学生的积分数据将作为评优、评先、临床实习单位选择优先级等的重要参考。为保障积分制的落地和运行,由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牵头,动员新生班级辅导员向学生开展积分制的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下发《学生积分制手册》;组织学院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积分制管理办法工作要求,为管理办法相关内容的具体落实提供必要支持。此外,学院专门设立了创新创业专员兼职岗位,由一名实验教师担任,对接校创新创业学院工作,负责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和积分的认定,同时还负责学院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以及学院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的组织和筹办工作。

3.2依托青年教师带教制,以全院之力保障学生指导质量

教师是导师制的核心和灵魂,优秀的导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科研能力、娴熟的教学能力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为了提高学院专业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指导质量,学院在青年教师带教制度的基础上,构建了梯队化的导师团队,解决了低级职称导师在科研、学业等方面指导能力不足的问题。考虑到学院师资相对紧缺,生师比相对较高,学院所有新进专业教师均被纳入本科导师队伍。对于新进教师和年资较轻的导师,学院形成了高年资教师带低年资教师的带教制度,在提高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服务于导师制,形成高—低年资师资导师团队,高年资教师定期对青年师资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以提高年轻导师的学生指导能力。同时,年经导师作为科研小组的第二导师,也协助参与学生的指导工作。

3.3结合“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项目,鼓励导师创新指导模式

专业教师在科研和教学上压力普遍较大,为了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激发教师担任导师的热情,在上海市教委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专项背景下,探索了院级本科全程导师制的指导模式。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我校已开展了多年的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专项工作。其中,要求承担本科教学的教师必须每周对学生开展一定时间的坐班答疑和晚自习辅导工作,并有相应的校级和院级监督制度。而据学院前期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更希望导师指导的频率为每周一次,指导的形式为小组集体指导。鉴于此,学院鼓励教师在定期的晚自习辅导中开展科研小组集体指导活动,并鼓励导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指导活动。例如,有的教师有多年临床工作的背景,创新性地开展了“康复夜门诊”活动,每周的晚自习辅导时间,面向其科研小组学生和其他有兴趣参与的学生开展模拟康复门诊,每次以一类疾病为主题,跟学生分享康复诊疗的思路,并进行手法操作示范,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康复物理治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参加模拟教学夜门诊,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康复手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技术探索也碰撞出新的知识火花和科创灵感。这种模式的科研小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馈。对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导师的指导是多元的,涉及思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因此,学院专门为全体学生开办了“科创大讲堂”,此活动由学院院长和教学主任牵头,学院创新创业专员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每周邀请优秀的校外老师,围绕学业、专业技能、就业、升学、科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科创大讲堂为导师制的运行插上翅膀,弥补了部分导师对学生指导内容的不足和欠缺,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指导需求,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4纳入院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建立导师制的监督评价和激励体系

在监督方面,学院将导师制的日常运行纳入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学院督导组具体负责导师制实施质量监控工作。学院督导组编写印发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手册》,所有本科导师须完成日常指导过程性材料的记录,并于学期结束时上交,以此督促导师保证指导频次、规范指导内容。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学院院级督导组召开学生座谈会,除了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学院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外,还专门了解学生对导师制运行情况的看法和体会,并将学生反馈及时传达给相关导师,督促导师提高指导质量、改进指导方式。在激励方面,考虑到导师指导工作的时间投入,学院按照指导学生人数折算相应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绩效。学院在创新创业项目上,也给予资金资助和场地支持,学院专设院级创新创业项目资助计划,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申请院级创新创业项目,为冲刺更高级别的竞赛和项目申报进行培育和孵化。对于在学生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学院在年终绩效分配上也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励。在考评方面,比如在学院年度教师评优上,导师带教学生取得的成果和学生对导师带教的总体评价,将作为考评的重要参考指标[6]。同时,学院对优秀导师颁发优秀本科导师荣誉证书,给予嘉奖。

4不足和展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推行,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学院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位教师带教学生总数过多,导致教师对学生指导工作投入精力相对不足,难以实现精细化指导。未来学院可探索将附属医院和教学实习医院的优秀康复治疗师纳入学院本科导师制队伍,为导师制的师生双向选择提供可能。也可探索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施行,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老师,尽早熟悉未来的临床工作。除了二级学院层面的制度和体系保障外,还需要校级层面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如教务处可参考实习带教的教学时数认定方法,对参与本科生全程导师项目的教师给予教学时数的认定,折算相应课时;在人事处层面,可整合全校师资,形成校级本科导师库,实现全校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5结语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二级学院的实施过程中,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和科学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有效性和有序性。本项目探索了一套学院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管理架构,为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也为其他同类型院校和专业开展本科导师制的制度体系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陈千红 任思萌 叶柳箐 王丽岩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