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开学后学校疫情防控对策

返校开学后学校疫情防控对策

摘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校园人群集中、局部密集、流动频繁,返校开学后学校疫情防控是一次重大考验。如何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开学工作是教育系统必须完成的现实课题。各学校应坚持“精准施策”,实施“联防联控”,强化校园医务人员指导培训,重视师生心理疏导,树立大健康理念,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肺炎疫情;学校;精准施策;联防联控;协同治理

校园人群集中、局部密集、流动频繁,返校开学后学校疫情防控是一次重大考验。学校疫情防控关乎千家万户。为守住校园净土,保护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1]的有关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肺炎防控工作的通知》及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和大专院校肺炎防控技术方案[2],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议。

一、学校疫情防控的重要性

自2020年初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根据对疫情的研判,各地陆续出台开学时间计划。即将面临的开学返校是疫情防控的又一场狙击战,学校作为疫情防控要塞将面临着极大挑战。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3],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2.85万人,部分学校分类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建筑面积方面,普通小学校舍建筑面积78619.53万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筑面积64368.13万平方米,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54206.05万平方米,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97713.56万平方米。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学校人员密集,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点多面广。学生背后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此外,学校防控还涉及学生价值观建设、心理干预、家校合作等内容,较之社会防控更为复杂。学校防控能否成功关乎疫情防控的全局,是下一步“战疫”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做到“早部署、早排查、早引导”,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师生安全。2020年2月7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做好学校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工作。通知指出,地方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统筹安排上级教育转移支付和自有财力,加大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指导学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经费保障方案,统筹用好财政资金、学校自有资金和社会捐赠等各渠道资金,确保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二、学校疫情防控的难点与思路

鉴于学校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其难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各级各类学校(大、中、小学、幼儿园等)风险关键环节不同,学生自我防疫和心理调节能力存在差异;第二,大专院校师生返校复学需异地流动,有可能带来风险等级不同区域的人员流动感染风险,留学生返校可能存在境外输入风险;第三,教学区域(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宿舍区域空间有限,人员密集;第四,中小学幼儿园学生通勤每日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密切接触人群较多,不易防控风险;第五,部分学校校医力量薄弱,要加强与社会公共医疗机构的联防联控;第六,餐饮方面要注意错时错峰分批用餐,配备食堂的学校要注意食材安全,餐厅、操作间和餐具每日消毒,与校外供餐机构合作的学校需加强对校外供餐机构的监管;第七,部分学校涉及异区、异地多处办学,要重视多校区工作联防联控,还需注意对校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疫情防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教育系统不仅要重视返校开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还要从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来看待此次疫情。一是坚持科学精准施策原则。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的通知》指出,学校要准确分析判断疫情形势,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对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不同类别学校,风险等级不同地区的学校,城市、农村不同区域等实施不同的管控措施,提高学校疫情防控的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防疫情在学校内扩散蔓延和“境外输入”风险。二是联防联控采用多元协同治理。多元治理理论主张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强调各主体在网络架构内通过平等协商、资源共享、通力合作来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协同是比合作和协调更高层次的集体行动,在多元参与模式下,政府专注于政策制定与行动引导,其它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制定的全过程,通过信息共享明确共同目的,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促进各方彼此建立信任关系。学校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纵向应建立政府、卫生防疫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指导与管控,横向实现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它社会主体的协调,建立联防联控网络,实现持续对话和信息沟通。三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身心健康是保障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身体素质方面,肥胖、近视等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突出的健康问题,诸多慢性疾病呈现年轻化发病趋势。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疫情防控作为教育资源,基于现实同时结合学科,精心进行教学、德育活动设计,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将“环境教育”“感恩教育”“爱国教育”等融入其中,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角度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四是将疫情防控转变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机遇。“病从口入”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如何让学生知晓什么是饮食文明,怎样注意饮食卫生和食品安全,有效分辨食物、合理膳食、克制不合理的进餐欲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而成。应对疫情既需要制定严格的管控措施,更需要建立严密的防御机制,“防患于未然”更优于“亡羊补牢”。因此,应反思我国在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中的缺陷,于日常教育中通过学科渗透、实践活动、家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良好公共卫生习惯和饮食素养、饮食规范的引导。

三、学校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联防联控信息共享机制,精心做好开学防控准备

各学校建立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发挥了抗击疫情的重要作用,开学后应巩固现有的防控体系,以学校为防控主体,建立学校、出入境管理部门、社区、卫生防疫部门、涉外机构等的“联防联控机制”。学校建立学生健康、行程信息数据库,与其他单位共享、共同更新数据,及时通报学生健康异常情况,特别是大专院校要关注留学生入境、入校、入居住地信息和隔离期健康状况,出现疫情第一时间报告属地卫生防疫部门。严防严守,不漏死角,统筹好附属单位、教职工公寓、校办工厂等的疫情防控工作。多校区办学的学校,每个校区必须指定专人负责防控工作。做好与属地卫生防疫部门、社区、公安部门的协调,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建立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收集学生健康数据,根据风险情况启动“红灯”预警机制。做好家校联防联控,义务教育和课外教育联防联控,教学机构和托管机构联防联控,平级学校之间合作联防联控,升学衔接学校之间联防联控、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防联控等。制定校园精准防控工作方案,开展校园环境全面整治。加强师生返校管理,严格校园日常防控。加强对教学区、宿舍区、食堂、办公区、体育馆、会议室、校医院等重点场所的防控管理,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设置独立隔离区,配合属地疾控中心规范开展隔离观察与追踪管理。

(二)加强校园医务人员指导培训,将公共医疗资源融入校园防疫网络

学校校医、附属医院是校园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除了做好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外,在疫情防控中还起到防疫指导、健康检查、向属地防疫部门报告本校师生健康状况、实施应急医疗救护等工作,在疫情防控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属地教育机构应联合卫健委、疾控中心等机构,成立校医工作专项指导小组,制定印发《返校开学校医工作指南》,加强专项指导小组对各学校医务工作的指导、培训、督查。围绕诊疗标准、上报流程、应急处置、防控措施、隔离防护等方面进行理论培训;围绕发现情况、穿戴防护用品、疑似病例处置、疫点终末消毒、脱摘防护用品、医疗废物处置等环节进行实务训练。校医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诊疗规范,优化细化就诊流程。校医工作人员对门诊、护理部、药房等重点区域及人流密集区域做好日常消毒。校医人员可组织对防控工作人员、食堂、宿舍管理人员、学生志愿者等进行相关防控知识培训。医学类学生可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需要,协助校园医务人员进行疫情监测,在门诊、护理部和发热病人的临时观察隔离点值班值守,帮助建立工作台账和健康档案。校园医务力量薄弱的学校,要合理利用社会公共医疗资源,融入校园防疫工作网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校医机构与卫健委、疾控中心、就近医疗机构(定点医院)的联系沟通机制。联合定点医院及时指导学校的防控工作,商议制定出现疑似病例后的转诊流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促进疫情信息共享和防控策略协调。

(三)重视疫后师生心理疏导,体现学校人文关怀

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强调,要面向师生和群众开展疫情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工作[4]。心理战“疫”中,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一些心理学优势学科高校纷纷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上线,汇聚了1200多所高校和其他机构的专业志愿人员;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编写了《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调适攻略》。为进一步维护疫后师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教育一线的心理健康保卫工作,可组建由教育系统心理教育专家构成的疫后心理咨询专家指导团队。由专家指导团队牵头形成有组织、成体系、分层次的督导师团队,每一级都有上一级的心理援助督导师进行督导,层层确保培训和督导工作的落实,以确保学校疫后心理疏导工作能顺利展开。返校后尽快全面摸底排查需要心理干预和帮助的师生,密切关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各学校可在利用教育系统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基础上,由本校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包含线上心理咨询(线上讲座、电话、邮箱、QQ、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等)、线下咨询或线下讲座、主动援助、被动科普(制作科普短视频、音频或科普短文)。

(四)树立大健康理念,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给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的统一部署中,要求教学中要注意青少年身心健康,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确保学生居家期间学有所获、健康成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树立“健康育人”的理念,培养学生依法防疫的法治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刚性管控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新型社会治理理念等,全方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一,深入建设大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健康素养。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形式;统筹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营造健康教育的人文环境,形成学校健康教育文化;落实并开展学生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体育育人,深化健康教育。第二,推进食物教育,提升学生食物素养[5]。借助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对幼儿及青少年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一是认知教育与行为养成,包含营养教育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劳动教育,依托食物生产与制作过程使教育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三是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食物、生产者的感恩与尊重,传承饮食文化,实现健康身心、丰富人性的目的。第三,建立“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健康促进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以政府为中心,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优势资源构建学生健康服务网络,协同研究机构、专业协会、医疗卫生组织、社区、企业等社会主体,共同承担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课程设计、实践指导、合作支持等职责,共同提升学生健康意识与健康素质。

作者:毛文娟 纪巍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