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复合型人才培养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

谈复合型人才培养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

摘要:复合型创新人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建设是将跨学科交叉融合落地的关键环节和手段。然而,当前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还停留在多学科阶段,存在一定的欠缺。文章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以学习产出的教学模式OBE方法为手段,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复合型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越来越普遍,复合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不少学者根据各专业和地区的发展特点探讨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黄明福等阐述了北京理工大学以新能源车辆、无人机、机器人等多学科交叉“大系统”研究为导向的本硕博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黄炳超和黄明东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提出了具备全局性、结构性、一体化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课程建设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后一环,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少数学者探讨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如王竹以厦门华夏学院金融投资专业课程为例,分析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体系[1]。“工程项目管理”(也称作“建设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知识体系上与管理、经济、投资、法律密切相关。关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如郭汉丁等提出了基于PDCA架构完整案例轮换式工程管理教学运行体系[2];许娜分别从以能力目标为导向和以CDIO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3-4]。这些研究还未讨论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跨专业交叉学科培养还处于多学科阶段,即把多门学科粘在一起,缺少思想与方法的整合和融合。于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还未完全贯穿到课程体系中,不符合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入到课程设计中,构建包括目标、层次、内容等课程框架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以多学科交叉和创新教育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兼具专业能力、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专业思维、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根据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求学生应熟练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建设项目的基本特征,能够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建设项目实践中,具备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并在将来胜任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在能力和思维方面的要求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相似,在知识结构上的要求主要围绕项目管理和建设项目管理展开,具体要求如下。

(一)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项目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建设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各项具体任务及其管理方法与手段;相关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交叉学科知识:法学、投资、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创新基础知识:相关研究方法与理论等。

(二)能力结构

综合专业能力:将相关管理学、法学、投资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运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进行项目管理相关工作,具备可从事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的综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将所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程管理中,分析、发现、研究和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工程管理过程中各种问题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新初步能力。

(三)思维结构

专业思维:掌握建设项目管理所涉及学科的一般方法,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学科融合思维: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其他相关领域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中敢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

二、课程体系框架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学模式(OBE)广泛应用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工具。基于OBE思想,以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工程项目管理一体化复合型创新课程反向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第一,结合市场需求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课程总目标。第二,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结构三个方面,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子目标。第三,将各个子目标贯穿到各层次课程设计中,制定课程学习目标,即学习产出。第四,基于课程学习目标,制定各层次课程的教学方案。最后,将教学方案与课程目标进行匹配,制定课程内容与学习产出关系矩阵。在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原则,“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可细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基础知识层: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管理学、运筹学、投资学、经济学、法学等,为以后专业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二是专业层:可细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部分。首先,以广泛意义上的项目为对象,学习项目与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应课程为“项目管理”。其次,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应用项目管理基础知识,着重介绍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组织形式、项目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方法等,对应课程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三是综合应用层:运用BIM、广联达等软件对完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案例进行操作,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相关数据、报表的分析,属于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四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层:该层是以上各层的综合运用与实践,通过综合实训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等其他相关课程的交叉运用、实践与融合。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本部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案制定应充分融合学生在能力和思维方面的要求,注重实践能力、综合专业能力、专业思维、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目标

基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各层次课程制定的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

(二)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制定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设计三部分。

1.课程体系设计。四个层次课程应在知识、能力和思维培养上各有侧重点。基础知识层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项目管理”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基础课程,重点在项目管理基本知识、工具和方法的传授,以及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专业能力和专业思维。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课程重点在学科交叉融合,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应用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能力、综合专业能力和专业思维。作为软件应用和实践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应用”“工程管理综合实训”课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项目演练使得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的能力,加强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学科交叉融合思维。

2.教学内容设计。“项目管理”课程侧重于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的讲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应用”和“工程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侧重于实际项目的演练。“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作为核心课程,重点在学科交叉与运用方面。建设项目管理系列课程体系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3.教学方法制定。在原有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增加案例学习和课后阅读思考环节。课堂讲授重点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点、工具和方法。案例学习、课后阅读与思考是帮助学生将知识上升为能力和思维的手段。“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案中,加入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案例,以及综合性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工具和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应用”和“工程管理实训“课程则通过实际项目演练,将相关项目管理、建设项目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项目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建设项目管理系列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

四、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今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要求。虽然复合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其推进过程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课程设计和案例设计都具有一定难度,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然而,在扎实专业知识基础上,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专业能力、学科交叉融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未来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将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推广到日常教学中是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为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项目实践能力。由于工程管理属于应用型学科,实践经验是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是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在实际项目经验上有一定欠缺。这就需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如鼓励教师参与本学科教学国内外会议、参加相关软件培训以及参与横向课题等。另外,可通过加强与校友沟通和协作,增加教师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

2.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师教学成绩的奖励,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如建立教学成果奖励机制,对在课程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

3.建立有效课程团队,合理分工,定期讨论课程改进方案。鉴于课程之间有交叉融合的现象,课程团队的建立可以有效梳理系列课程的建设思路,通过分工协作,提高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效率。

4.调整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中,可多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并将知识点融入案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专业能力和学科交叉融合能力。

5.拓展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实践指导,丰富和构建课内外实践课堂,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专业能力。

6.增设学科交叉与融合课程。目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还处在多学科阶段,缺少各学科之间的真正融合。通过设计多学科交叉项目,帮助学生提高在实际项目中多学科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其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思维和能力。

作者:韩姣杰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