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公开下的财务管理论文

三公经费公开下的财务管理论文

一、“三公经费”公开有益于优化高校财务管理

(一)“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加快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

高校财务管理目前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制度公开、数据录入、业务来往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手段实施。相对于手段运用,信息体系建设还有很大不足:一是表现在财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程序等不够健全,如何细化管理信息还需要提升;二是信息反馈和监督体系不健全,有条文,缺少互动、解释、引导等手段,不利于监督体系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的公信度有待提高;三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完善,如学校与二级学院、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三公经费”公开落到实处,对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财务信息体系要着眼细、实、快、准,才能适应“三公经费”公开的更快发展要求。

(二)“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降低或减少行政运行成本

国务院颁布实施《机关事务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政府各部门应当执行有关因公出国(境)的规定,对本部门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事由、内容、必要性和日程安排进行审查,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和人员数量、在国(境)外停留时间,不得安排与本部门业务工作无关的考察和培训。“三公经费”公开,定点、定项目、定人员、定费用,高校财务管理能够“有法可依”,减少资金运用中的盲目、虚报、欺诈等行为,增强透明度,利于监督,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管理好资金运用,降低了行政运营成本。

(三)“三公经费”公开有助于优化财务管理结构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结构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现存预算管理体制是以条块分割为主要形式,虽然是刚性管理,但由于财务管理在安排预算时,特别是对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实行一次性支付,难以正确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在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上有一定的困难,特别容易虚增“三公经费”的支出。二是核算与预算、决算的脱节,核算部门作用没有发挥应有的审查、核对、监督作用,部门的功能削减,容易导致财务信息整体失真,即使财务信息公开也会出现数据不准确。“三公经费”公开要求财务管理结构进一步优化,要确保核算与预算、决算环环相扣、高度负责、落实到位。

二、“三公经费”公开在财务管理中应适度关注高校特殊性

“三公经费”公开是立足规范、有效、节约、提高管理公信力的有力之举。对于财务管理而言是“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增效益”。过犹不及,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时,有必要深入了解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以彰显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一)当前高校依然是行政化管理,“三公经费”公开需要加强经费甄别

我国的高校目前都是有一定行政级别,校内也是按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增强高校的自主权成为近期高校改革的热点。从人员类别看,学校主要形成两大类:教师和行政人员。但不少行政干部身兼两职,即是领导干部又是教授,在“三公经费”使用上有很大游离空间,甚至自己监管,直接挑战财务监督机制,造成“三公经费”高居不下。同时,由于高校的教育特殊性,因公出国(境)费用比较多,但大多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等项目,这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必由之路,它与公款出国(境)旅游不一样,在“三公经费”公开、加强财务管理时需要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给予适度的照顾。

(二)高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三公经费”公开在涉及学生活动时应加强区别

目前高校规模发展很快,不少学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学生往来于不同校区做实验、上课等日常交通,学生毕业设计,下场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在运行管理上,一般学校采取自行承担,没有实行外包。这些费用应该是高校正常的教学业务费用,与“三公经费”中的公务用车有本质区别,但在会计核算和相关数据统计时将其覆盖在内,导致高校公车费用巨大。财务管理显然需要高度重视,加以区别,要真实反映“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三、财务管理要创新思路应对“三公经费”公开要求

(一)完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强化互动、反馈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要适应“三公经费”公开要求,首先要在目前信息公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领导机构。“三公经费”公开是国家推进改革的重要举措,学校各部门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响应国家要求,推进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校级层面要设立学校财务信息领导小组,相应部门和二级学院要设立财务信息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不仅有领导、财务管理者,还应吸收教师参与,提升信息公开的公信力。二是在财务信息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公开学校“三公经费”管理内容,要明确相关财务管理的程序,同时对有限公布的信息要设置密码,保证信息的私密性。三是研究互动、反馈机制。“三公经费”公开是一个上下互动、监督落实的过程。财务部门不仅做好执行工作,还要做好解释工作,甚至做好上传工作,保证信息公开和解惑的渠道畅通。

(二)强化校级财务管理,精简部门财务人员,确保“三公经费”公开的权威性

由于高校规模大,机构、组织多,往往部门内部也设立负责部门财务的岗位或人员,一方面增加了人员开支,更重要是形成部门利益,甚至是私设小金库现象,不利于财务统一管理,削弱“三公经费”公开权威性。因此,要尽量减少涉及财务岗位的部门。“三公经费”使用最终解释权在校级财务管理部门或学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

(三)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准确反映“三公经费”情况

如上所述,高校在“三公经费”支出中有自身特点,因此在全面理解“三公经费”内涵基础上,征得上级财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完善学校“三公经费”核算体系。一是可以单独设置“三公经费”相关明细科目,如特别针对高校出国问题可加以区别,设置“学术交流类”、“学生交流类”、“教师培训类”等。二是重视项目核算。由于高校具有研究性功能,科研项目经费比重大,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也很多,需要高度重视。三是建立“三公经费”支出预警机制,对相关部门“三公经费”要定期反馈信息,使资金使用更有效。

(四)加强审计,加强监督问责,保证“三公经费”公开落实到位

加强“三公经费”使用管理,一方面通过透明、公开机制加强监管,更重要是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长效监管。学校审计、监察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要自觉监管经费使用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督促财务部门使用好“三公经费”,另一方面要帮助财务部门查缺补漏,完善制度、机制上的不足,共同努力完成“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三公经费”公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加强“三公经费”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事前信息公布、事中有力执行和监督、事后审计和完善,既需要专业机构的认真落实,也需要公众民主监督。高校在“三公经费”使用过程中要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结合,从财务上确保学校良性发展。

作者:王红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