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论文

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论文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在高校中,除了存在学生会、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外,还存在一些由于学生兴趣、爱好、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发组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象。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因素:社会交往需要

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具有群聚的本能,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内在需要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形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础。经历过高考后,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加入一个全新的班集体,在还没融入的班级中,与同学缺乏交流、来往,找不到归属感。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在这个新的集体中找到一个依附,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作为“小群体”的非正式群体就在他们的小范围交往及互动中形成了。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既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又使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依存和精神寄托。人是要通过社会交往来找到归属感的,大学生的个体内在需求不同,但是他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这种方式也就是社会交往。而大学生正式群体成员数量较多,无法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圈子”、“小群体”则能使每个成员的内在需求得到回应,这也是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因素。可见,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是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客观原因。

(二)主观因素: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按照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此时正处于成年早期,即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自我意识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由于他们生活于象牙塔中,缺乏历练,再加上知识有限,在看待一些问题时容易有偏激的想法,这种现状又常使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比起父母、老师,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更愿意与同辈伙伴亲近,一起分享心中想法,他们在碰到问题时,更愿意寻求同龄人的帮助。在大学生的长期交往中,因为这种相似的心理特征,相似的生活环境,他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非正式群体,满足、平衡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求,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

三、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流动性、凝聚性、有核心人物、传递信息的通畅性和及时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决定了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满足成员精神需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式群体数量有限,而且主要以学习为目的,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正式群体无法满足众多大学生的各种需求,特别是精神上的需求。大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经历相似等自由组合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权力组织或机构的批准承认,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圈子,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碰到困难问题时,他们互相鼓励支持,互相倾诉,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这个群体内,成员间的地位平等,朋辈互相扶持,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活跃班级氛围,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班级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运用戏剧学术语分析个体和群体关系时提出了社会生活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即以表演为参照点,将表演场所称为前台区域,以之相对的称为后台区域。在一个班级中,正式群体的交往互动更多地体现了前台特征,“个体在前台的表演可以看成一种努力,这种努力造成他在该区域的活动维持和体现了某些标准的外观。”班级正式群体组织的文化活动,更多地是体现一种理想的、规范化的标准,但是在现实中,学生个体有着许多规范以外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仅有“前台”表演是不够的,班级非正式群体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后台”表演区域,在这里他们开拓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一个班级的氛围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班级的班级文化制度。班级正式群体组织的班级文化活动影响力有限,是为了达到某种标准而进行的前台表演,不一定能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所以除了正式群体的前台表演外,也离不开非正式群体的后台表演,这有利于活跃班级氛围,形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3.联系桥梁,服务班级管理工作

一个班级要形成一个集体必然要建立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就是要维护班级的制度。但是,班级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形成的独特原因,非正式群体有着多样性,所以这些班级非正式群体能否遵守班级管理制度就成为制度能否实施的关键。另一方面,在高校班级中,学生的行为目标和利益是多样的,因此难免会发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情况,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一个班级的管理发展。作为班级管理者,如果能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那么班级非正式群体就会成为联接班级与管理者之间的桥梁,运用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灵活沟通能力,帮助化解班级矛盾,督促大家遵守制度,使班级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二)消极影响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影响。

1.容易导致“去个性化”越轨行为,影响班级团结。

单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非正式群体容易被淹没,“去个性化”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应该与群体其他成员有共同的意识,所有责任都由大家共同承担。这种“责任扩散”的想法使他们的责任意识较淡,对自我约束力不强,容易发生冲动、不理智的越轨行为,如打群架,违反班级制度、抵触班级正式群体等,不利于班级团结一致。

2.容易成为扩散小道消息的传播渠道。

非正式群体具有传递信息通畅性和及时性的特点,这一方面有利于及时传达学校政策方针,同时也容易成为传播小道消息的渠道。由于非正式群体传递信息时易受群体成员的情绪影响,容易使传递的信息失去真实性,甚至演变成流言和谣言,扰乱了正常沟通,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结语

总之,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高校班级管理者要重视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并给以正确引导教育,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弱化其消极作用,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林凤凤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