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安全管理探讨

救护车安全管理探讨

1建立安全管理目标

院前医疗机构要根据自身运营的实际情况,制定车辆管理部门总体和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及考核办法。

2组织机构建立

车辆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安全管理人员应熟悉有关交通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等。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并履行安全管理义务。

3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这在《安全生产法》中有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车辆管理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本单位的救护车管理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要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通过专家评审后,院领导签字批准方可实施。在实施前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传达到从业人员,积极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应包括:救护车使用安全规定、维修管理规定、油料管理规定、车载设备(担架、通讯、负压、防护滤网)使用规定及操作规程、新上岗人员及岗中培训规定等。

4岗位安全责任制的建立

岗位安全责任制是院前急救机构保障安全运营的最基本、最重要管理制度。只有明确安全责任,分清责任,各司其责,才能建立起科学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体系。院前急救车辆标准化管理体系的责任制应包括:维修管理员职责、保险管理员职责、交通安全管理员职责、停车场管理员职责、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管理规定、车辆机械责任事故管理规定、驾驶员年度安全驾驶责任书、驾驶员在节假日及大型活动期间的安全驾驶责任书、文件和档案管理规定等。

5安全投入的有效实施

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应建立安全投入保障制度。除日常人员及车辆管理和维修等费用外,还应有按规定提取的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管理,并建立安全费用台帐。该专项费用可用于安全设备的添置,如行车记录仪、负压系统改造等,还可用于安全培训及奖励、应急救援演练等。

6教育与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的安全运营水平状况。“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车辆管理部门年初就应制定出年度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有培训目的、培训人员范围、培训内容及要求、考核结果,并记录在案。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分期分批的开展,要按规定保证培训时间、培训质量。

7监督与检查

车辆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单位的救护车使用安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形式应根据安全生产运营需要和特点,采用月检查、抽查、专业检查、综合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大型活动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检查表内容应有序号、检查项目、参考标准、检查结果或评分、发现问题、检查对象、检查时间、被检查对象、责任人、整改期限等。检查人员按检查表的项目条款对照实际情况逐项比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登记建档,及时组织整改和采取措施治理,防止事故发生。

8安全事故的及时报告

由于院前急救机构主要承担着将患者及时送达医疗机构的任务,任务量较大,每日出车次数较大,车辆运营数也较大,城市内交通状况也拥堵,交通安全事故难以避免。但是否及时、真实地报告情况,关系到安全事故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安全管理员通过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类型、责任、人员伤亡情况、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等进行分析评估,及时与交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使事故及时快捷得到解决。同时教育驾驶员改进驾驶习惯,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达到减少和避免救护车急救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目的。

9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院前急救机构应每年对本单位安全生管理标准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验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检查安全管理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对安全管理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以达到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种长效机制。院前急救机构结合本单位特点,建立和保持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通过自我“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模式,实现“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适应状况,达到提高安全水平,减少安全事故,保障本单位良好的运营状态。极大地满足全社会不断提高的院前急救需求。

作者:张志强 单位:北京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