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制约因素和发展建议

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制约因素和发展建议

发展农业生产就需要有农田水利设施作为保障,以用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作物生产产量,提高农业收入。但是农田水利建设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大湖湾灌区位于黑河流域的中下游,水源主要来自于黑河河川径流,也有少部分来源于地下水,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豆类、胡麻、瓜类、蔬菜等,是高台县的主要粮食产区。从目前大湖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来看,虽然有些水利设施进行了改造和修建,但是还有一部分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影响农田灌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1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制约因素

1.1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1农户自有资金有限。建立健全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户、私有企业等民间资本的实力不足。由于高台县经济发展不快,农户的收入有限,他们对于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农户即使有意向,但是资金也不允许,很难实施。大湖湾灌区年降水量不均匀,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春秋季节降水较少,这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要兴修水利,使农田有足够的水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大湖湾灌区的农户依靠农作物种植的收入相对较少,还有的农户将农田的收入用于其他行业的投资来获得更大的效益,这种情况都影响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就限制了其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随着大湖湾生态区的建设,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发展迅速,生态农业逐渐发展起来,使农民逐渐认识到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转变观念,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1.1.2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近些年,高台县经济发展很快,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也逐年增多。但是地方财政仍然存在困难,如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工资支出比例大,乡镇以及行政村的债务负担重等,这些因素都使得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限,制约着灌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大湖湾灌区经济的发展,只有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增多,终端水利设施才能够得到维护和完善。

1.2管理体制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灌区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入,有明显的公益性,大型水利枢纽、干支渠等骨干工程的兴建主要由国家负责投资建设,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筹资建设支渠以下的田间工程。但是灌区在运行工程中,由于地方财政不足,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维修难以得到保障,造成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效益降低。另外,在过去由于管理体制因素,农户作为用水的主体,不用心维护水利设施,甚至出现破坏灌溉设施的行为,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1.3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影响。水利建设技术水平也制约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尤其是衬砌渠道、防渗抗冻等技术对水利建设施工、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影响很大。过去衬砌的渠道渗漏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而引起,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不过关,如水灰比例不当、硬度不够等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提升渠道的防渗抗冻能力,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添加减水剂、引气剂等,可以使混凝土的强度增加,抗冻能力增强,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降低了工程的造价,节省了建造成本,提升了灌溉效率。高台县的土质多为沙壤土,渗透量非常大,为降低水资源的流失,田间支渠在过去采用塑料薄膜加土层进行防渗,使用年限短,效果也不好,现在多采用复合土工膜进行防渗,效果好,质量高,节省了工程建设资金。

1.4零散的土地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成本。农村自从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承包给农户,造成土地比较分散,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小规模的农田水利设施分散在不同的田间地头,土方工程量大,工程的建设、维护、运营都有很大的难度,而且小规模的水利设施效益低,运行成本高,影响了农户投资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降低了水利设施的收益。

2发展建议

2.1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近些年,我国比较注重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对于灌区终端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基层财政收入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少,农民和社会投资也缺乏积极性,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作用,将水利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地方专项资金额度,保障农田水利建设的稳步进行。规范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等的征收管理,要应收尽收,并将征收费用全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中,如推行“大户治水”、“以工补农”等方式,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活力。另外,还要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的监管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促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2.2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工作,尤其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科技水平。积极和高等院校、水利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发防渗抗冻技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卫星定位、无线数字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水资源以及防汛调度的应用系统建设,实现农田水利管理的现代化。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做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根据地形地貌、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促进微喷灌、滴灌、喷灌、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3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体、股份合作、承包租赁、协会参与管理的运营模式。大中型的农田水利设施多为集体所有,其运行、管理以及维护可以由政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国家和农民都受益。对于灌区终端水利实施的管理可以推行“参与式灌溉管理”,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和使用权部分或者全部交给用水户,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用水者协会”,由协会负责终端渠道的管理。协会的运行费用以及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费用都由用水户承担。由“用水户协会”管理终端农田水利设施以及农田灌溉是灌区普遍采用的一种自主管理模式,协会为非盈利的民间团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提高了运行效率。

2.4加速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化农田。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地块比较分散,不利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也不利于机械化生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闲置土地数量增加,土地实行流转,甚至有的地方实行整村流转,分散的土地集中承包给承租人,这有利于提高农田规模化灌溉效益和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美君,李忠杰.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2]王美玲.农民用水者协会是灌区先进的管理模式[J].山西水利,2008(2):31~32.

作者:杨志强 单位:高台县大湖湾水管所